Ⅰ 农村平房下水道怎样处理
1. 在农村平房下水道的处理上,通常采取分散式处理方法,即每户独立处理自己的污水。
2. 主要处理的污水来源是家庭厕所的粪便和杂物废水。
3. 建立化粪池是处理家庭厕所污水的一种方式,可以选择分级分格式或一体式化粪池。
4. 分级分格式化粪池便于清理,能够有效生物降解,而一体式化粪池占地面积小,成本较低。
5. 化粪池的作用是将粪便分解并过滤,处理后的水可以作为肥料排放到田地中,减少环境污染。
6. 调节池用于收集厨房和洗漱污水,通过沉淀、过滤和生化处理,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7. 处理后的水可以再次利用,如用于灌溉或排入水体和地下水。
8. 人造湿地处理系统可以收集村庄中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污染物,实现水质净化。
9. 农村平房下水道处理可以采用以上三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当地环境和资源情况来选择。
10. 在维护过程中,需要定期清理和检查处理设施,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安全性。
Ⅱ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着重于雨水收集和水循环利用。雨水可通过边沟和自然沟渠收集,用于农田灌溉,处理后的雨水可回渗至地下水体。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采用合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处理污水;而在人口分散和干旱地区,可利用自然沟渠输送,推广非水冲式卫生厕所以减少直接排放。
分散居住农户可采用低能耗的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土地丰富且气候适宜的农村则适合集中自然处理,人口密集地区则推荐集中处理。对于户内生活污水,庭院式小型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技术设施是常见选择。粪便与生活杂排水应分开处理,如通过沼气池处理粪便,生活杂排水则可采用氧化塘、湿地等技术。
经济发达村落需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采用二级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或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需进一步净化存储,避免直接排入环境敏感区。生态卫生厕所如沼气池厕所和堆肥式等被鼓励使用,粪便污水可通过沼气净化池处理并利用产生的沼气。
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副产品如污泥、沼液和沼渣,应作为农肥在当地范围内合理利用,避免随意丢弃造成二次污染。小规模畜禽散养户应实施人畜分离,通过沼气池处理粪便,并推广环保农业模式。
Ⅲ 分散式污水处理的介绍
DeWaCH技术的微生物以固定式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大大提高了单位反应器体积微生物内浓度,从而有效的提高容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增强了系统整体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处理效果,节省了占地面积。该技术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已经在国内的工业废水、高浓度生活污水、景观水及湖泊水治理等方面进行大量应用。
Ⅳ 鍐滄潙鍒嗘暎寮忔薄姘村勭悊姣旇緝闅炬墽琛岀殑鍘熷洜鏈夊摢浜涳紵
鍒嗘暎寮忔薄姘村勭悊姣旇緝闅炬墽琛岀殑鍘熷洜涓昏佹湁浠ヤ笅鍑犳柟闈锛
1銆佹不鐞嗘垚鏈楂橈細鐩歌緝浜庨泦涓姹℃按澶勭悊锛屽垎鏁e紡姹℃按澶勭悊鐨勬姇鍏ユ垚鏈楂樸佺淮鎶ゆ垚鏈涔熻緝楂樸
2銆佹妧鏈闅惧害澶э細鍒嗘暎寮忔薄姘村勭悊闇瑕佺爺鍙戦傚悎涓嶅悓鍦板尯鐨勬薄姘村勭悊璁惧囷紝鍚屾椂闇瑕佷緷闈犵洃绠℃満鏋勫埗瀹氭爣鍑嗭紝淇濊瘉鍑烘按绗﹀悎鐜澧冩爣鍑嗐
3銆佺$悊闅惧害澶э細鍒嗘暎寮忔薄姘村勭悊闇瑕佹斂搴滃姞寮哄逛簬姹℃按澶勭悊璁惧囩殑妫鏌ュ拰鐩戠★紝閬垮厤璁惧囨崯鍧忓拰缁翠慨涓嶅強鏃剁瓑闂棰樸
瑕佽В鍐充互涓婇棶棰橀渶瑕侊細
1銆佸姞澶ф斂搴滄姇璧勫姏搴︼細鏀垮簻鍙鍓嶅洟琛屼互鍦ㄥ垎鏁e紡姹℃按澶勭悊鎶鏈鐨勭爺鍙戝拰璁惧囨帹骞挎柟闈㈣繘琛岃祫閲戞姇鍏ワ紝鎺ㄥ姩鎶鏈鍜岃惧囩殑鏇存柊鎹浠o紝鍑忓皯鎴愭湰鍘嬪姏銆
2銆佸炲己鎶鏈鏀鎸佸姏搴︼細鏀垮簻鍙浠ュ姞澶у逛紒涓氬拰姹℃按澶勭悊鍘傜殑鏀鎸侊紝寤虹珛鎶鏈鏀鎸佷綋绯伙紝寮灞曟垨闆鎶鏈浜ゆ祦鍜屽煿璁娲诲姩锛屾彁楂樻不鐞嗘按骞冲拰鎶鏈姘村钩銆
3銆佸姞寮虹洃绠″姏搴︼細鏀垮簻鍙浠ラ氳繃鏅氫笂鐩戠℃満鍒跺拰鍔犲ぇ澶勭綒鍔涘害锛屽己杩浼佷笟鍜屾薄姘村勭悊鍘傞伒瀹堟薄姘存帓鏀炬爣鍑嗭紝纭淇濆嚭姘寸﹀悎鐜澧冩爣鍑嗭紝閬垮厤姹℃煋鐜澧冦
4銆佸埗瀹氫績杩涙斂绛栵細鏀垮簻鍙浠ュ嚭鍙颁竴绯诲垪淇冭繘鏀跨瓥锛岄紦鍔变紒涓氬拰绀句細鍚勭晫鍙備笌鍒嗘暎姹℃按澶勭悊锛屾彁渚涚◣鏀跺噺鍏嶃佹妧鏈鏀鎸佸拰浼樻儬鏀挎収鍝楃瓥绛夛紝鍚稿紩鎶曡祫鍜屾墿澶ф不鐞嗚勬ā銆
鍏跺疄锛屽垎鏁f薄姘村勭悊锛屼篃闇瑕佷粠璁惧囦笂鍘诲叆鎵嬶紝濂界殑鍒嗘暎姹℃按澶勭悊璁惧囷紝闇瑕佸叿澶囧畨瑁呯畝鍗曪紝浠锋牸浜叉皯銆傜淮鎶ゅ规槗锛屽姛鑳藉叏闈㈢殑浼樺娍锛岀湡姝h╄佺櫨濮撴効鎰忕敤锛岃╂斂搴滃规槗鎺ㄥ姩锛屾墠鏄姣旇緝閫傚悎鐨勪骇鍝併
Ⅳ 厦门市1216个自然村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提升治理
昨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部署要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全链条系统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阶段性成效明显。目前全市1216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提前完成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任务。通过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也加速发展,有力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市在解决污水问题的同时,结合水环境项目建设,对村内空地、闲置土地进行规整,形成一批可供村民停车、休憩的口袋公园、滨水岸线景观。同时,将经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过的尾水,就近引入农田灌溉,既可以缓解农民无水灌溉的困境,又可以变废为宝,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具备景观补水条件的澳头社区受益于怀远湖水体水质的改善,民宿、农家乐更是快速发展,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
此外,我市依托城市排水管网一张图、排水管家App等信息化技术,将管网信息、排水户信息、管养状况等导入系统。大力推行“一户一码”,居民扫码后即可查询自家及周边的排水情况,上报反映排水问题,大大提升了管网运维的效率和水平。制定监测监控工作方案,按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和所在区域环境敏感程度,通过在线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水质监测和工况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分类监测监控。截至目前已安装25套在线监测设备。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岛内外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问题导向,健全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齐抓共管,加强协作,形成治理合力;因地制宜,不断提升硬件建设;建管并重,加强日常维护监管;加大宣传,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厦门日报记者 詹文)
Ⅵ 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农村污水处理有何不同
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的主要不同在于以下几点:
收集系统:
处理方式与效率:
处理成本:
处理后水质:
Ⅶ 现在农业面源污染最常用的治理技术是什么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
近20年来, 国外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实践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内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对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进行了集成及创新, 尤其针对我国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 开展了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 取得了较好进展。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研究较为广泛的污水处理系统。它是在自然湿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技术,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5−6]。澳大利亚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研制的“FILTER”污水处理系统则是一种“过滤、土地处理与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统”。其特点是过滤后的污水都汇集到地下暗管排水系统中, 并设有水泵, 可以控制排水暗管以上的地下水位以及处理后污水的排出量[7]。“FILTER”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好, 其运行费用低, 特别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可以轮作休耕的地区, 或是以种植牧草为主的地区。毛细管渗滤沟污水处理, 是一种基于土地的地下污水渗滤处理系统, 它利用了自然净化能力, 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工艺, 特别适用于污水管网不完备的地区, 是一项处理分散排放的污水的实用技术。
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系统是近年在法国和智利发展起来的一项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 该工艺仅通过向土壤处理系统中接种蚯蚓, 改善生态滤池的处理环境, 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适宜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8]。李军状等[9]采用塔式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系统对集中型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该系统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7%、91.3%、72.4%和96.2%。不过, 如何长期保持蚯蚓良好的活性, 是该技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 对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系统的长期运行效果, 尚需检验。
稳定塘处理系统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提出的, 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总称, 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10]。Babu等[11]的研究证明, 其建造的藻类稳定塘的主要除N机理是硝化−反硝化、藻类对N的利用以及矿化作用。赵学敏等[12]对滇池流域大清河生物稳定塘系统中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生物稳定塘系统对TN、TP、NH4+-N、BOD5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29.29%、48.68%、33.68%、68.14%和71.25%。
生物膜处理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污水处理方法。生物膜法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功能, 采取人工措施来创造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使微生物大量繁殖, 以提高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效率。吴迪等[13]对改进后的“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实际应用, 监测结果表明, 其对COD、BOD、NH4+-N、TN、TP和S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6%、85.9%、86.7%、63.9%、69.3%和85.5%。吴永红等[14]系统研究了自然生物膜对于N、P等营养元素的去除效果和机理。其N、P去除机理首先是生物膜利用沉积于膜上的有机物为营养物质, 将一部分物质转化为细胞物质, 进行生长繁殖, 成为生物膜中新的活性物质; 其次由于生物膜的蓬松的絮状结构, 微孔多, 表面积大, 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2.2 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固体废弃物, 实现农村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生活垃圾来源和成分复杂, 目前的主要处理方式以“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为主, 大部分被集中填埋或焚烧, 少部分与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等进行堆肥化处理。高温堆肥过程中如何减少N的损失是高温堆肥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农作物秸秆是农村主要的固体废弃物, 目前其资源化率还比较低, 部分地区农作物秸秆的焚烧已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尤其在我国的东部地区。目前,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以还田为主, 包括部分还田或全量还田。随着作物收获机械的改进, 秸秆全量还田已成为主要还田方式。此外, 秸秆打捆收获后用作能源、建筑材料、花卉盆钵等新型资源化方式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畜禽粪便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或水环境敏感地区优先控制的污染源。在中国的传统农业中, 畜禽粪便是优质的农家肥, 不仅能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也能改善土壤物理化性质, 是中国农业数千年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畜禽粪便资源化的主要途径是农肥化, 固体部分经发酵后生产优质有机肥, 再进行还田以实现循环利用。液体部分目前主要处理方式包括厌氧发酵生产沼气, 或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工程进行净化, 或与农村的固体废弃物如秸秆、生活垃圾等进行联合发酵。其中沼液的安全处置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农业化学品减量化技术 2.3.1 化肥减量化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 肥料的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 大多数养分随径流、渗漏和挥发等途径损失掉了, 不仅浪费了资源, 而且
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因此,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减量施肥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主要的化肥减量技术有以下几种:
氮肥运筹优化技术: 在施氮量相等的情况下, 合理调整基追肥的分配比例, 如太湖流域的稻田土壤, 基于目前常规施肥量, 将基肥施用量削减20%, 可有效地协调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5]。Qiao等[16]的研究证实, 在太湖地区水稻产区通过两年连续试验, 消减50%的施氮量(相对于常规施氮量)并未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何传龙等[17]在巢湖地区根据蔬菜地养分供应能力和甘蓝的营养特性, 运用减量平衡施肥技术, 使肥料施用量减少30%, N、P、K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7.3%、23.4%和23.5%, N、P淋失量分别减少90.0%、78.4%。但是此类研究一般局限于较短时间, 对于长期减量施肥对作物产量有何影响, 尚需进一步探明。
种植制度优化技术: 比如稻麦轮作制中引入豆科绿肥, 既可降低旱季的施氮量, 又可补充稻季的氮素。在太湖地区进行的水稻−紫云英轮作试验结果表明, 冬季将小麦改为紫云英, 稻季不施用化学氮肥, 水稻产量可达到农户常规产量的95%左右, 如果补充农户施氮量的30%, 则可获得与农户正常产量相当的产量, 或略有增产[16]。王静等[18]在滇池流域蔬菜产地的调查表明, 合理的轮作模式可减少蔬菜地N、P的盈余量。
缓控释等新型肥料技术: 缓控释肥料中养分的释放与作物养分需求比较吻合, 养分的释放供应量前期不过多, 后期不缺乏, 具有“削峰填谷”的效果, 可以大大降低向环境排放的风险。田琳琳等[19]在太湖流域大田蔬菜地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蔬菜生产中, “低量控释肥+低量化肥”是兼具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施肥模式。但是目前缓控释肥费用相对普通化肥较高, 限制了其广泛使用。
施加土壤改良剂控制N、P流失: 生物质炭(biochar)由于其良好的吸附性能、低廉的成本以及良好的生物亲和性, 将其运用于农田营养盐释放控制, 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20]。Ding等[21]在农田表层20 cm的土壤施加0.5%的生物质炭, 可以减少15.2%的NH4+-N损失量。姬红利等[22]以滇池设施农业土壤和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采用外源施用土壤改良剂(硫酸亚铁、硫酸铝和聚丙烯酰胺)和土壤消毒剂(五氯硝基苯)的办法, 研究了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解吸过滤液中TP和TDP浓度变化的影响。野外田间试验表明: 施加改良剂后, 径流雨水中TP和TDP值明显降低, 上述土壤改良剂的施用对降低P流失具有明显效果。但是其经济性与环境风险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2.3.2 农药减量化与残留控制技术
在化学农药减量施用方面, 当前主要发展趋势是由化学农药防治逐渐转向非化学防治技术或低污染的化学防治技术。近年来, 江苏省多家单位联合开展水稻化学农药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水稻螟虫、灰飞虱、条纹叶枯病与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害, 研究开发了多项无公害关键技术, 在水稻核心示范区减少了30%农药用量。卢仲良等[23]选用高效低毒的三唑磷、丙溴磷、井冈霉素、噻嗪酮、毒死蜱等药剂进行施药, 增产6.97%。在农药残留生物降解方面, 国内外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各种降解农药的微生物菌株相继被分离和鉴定, 用以降解有机磷、有机氯和三嗪类除草剂、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多种农药。近年来伴随着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构建高效工程菌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将高效降解农药酶的基因构建到载体上, 经转化获得工程菌, 以期提高具降解作用的特定蛋白或酶的表达水平, 从而提高降解活性。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 大多数研究以实验室研究为主, 降解机理研究不够深入, 中间产物难以检测, 技术零散、集成度低、配套性差和展示度低等仍然是目前我国集约化农田农药减量化与残留控制需求中的突出问题。
2.4 污染物质的生态拦截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物质大部分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 在其进入水体前, 通过建立生物(生态)拦截系统, 有效阻断径流水中的N、P等污染物进入水环境, 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外主要是设置宽广的生物隔离带来控制N、P的径流迁移, 如加拿大一种“草地−树木过滤带系统”, 可以显著降低径流的污染物含量[25]。杨林章等[26]结合太湖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 它主要由工程部分和植物部分组成, 能减缓流速, 促进流水携带颗粒物质的沉淀, 有利于构建植物对沟壁、水体和沟底中逸出养分的立体式吸收和拦截, 从而实现对农田排出养分的控制。沟渠系统对农田径流中TN、TP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48.1%和40.2%。但是, 在生态沟渠的农田规划和设计标准、两侧及岸边植物品种筛选及空间配置技术、水生经济植物的品种筛选及空间配置技术、浮床植物的肥药管理技术、浮床植物残体的再利用技术以及植物的高效N、P利用机制等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