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教一个截流倍数和污水厂处理水量的问题
第四章 合流制管渠系统的设计
一、名词解释
1.旱流流量
旱流流量:生活污水的平均流量(Qs)和工业废水最大班的平均流量(Qi)的总和称为晴天的设计流量,也称旱流流量。
2.截流倍数
截流倍数:不从溢流井泄出的雨水量,通常按旱流流量的指定倍数计算,该指定倍数称为截流倍数n0
二、简答题
1.比较分流制与合流制的优缺点。
2.小区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还是合流制?
3.简述截流式管渠系统的布置特点。
1)灌渠的布置应使所有服务面积上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都能合理的排入灌渠,并能以可能的最短距离坡向水体;
2)沿水体岸边布置与水体平行的截留干管,在截留干管的适当位置上设置溢流井,使超过截留干管设计输水能力的那部分混合污水能顺利地通过溢流井就近排入水体;
3)必须合理地确定溢流井的数目和位置,以便尽可能减少对水体的污染、见笑截留干管的尺寸和缩短排放渠道的长度。
4)在合流制管渠系统的上游排水区域内,如果雨水可沿地面的街道边沟排泄,则该区域可只设置污水管道。
⑵ 污水分为几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何谓排水系统及排水体制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 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自然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但具有一定界限,不能超过这种界限,否则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的这种容纳界限称环境容量。 2、排水体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或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作排水系统的体制。 二、填空 1、污水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3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水其最后出路有:排放水体、灌溉农田、重复使用。 3、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 分流制两种类型。 三、简答题 1、污水分为几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 答案: 生活污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过的水,这类污水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水体、灌溉农田、或重复使用; 工业废水:分为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 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如雨露)和固态降水(如雪、冰雹、霜等)。一般,雨水不需处理,可直接就近排入水体。 2、何为排水系统及排水体制?排水体制分几类,各类的优缺点,选择排水体制的原则是什么? 排水系统是指排水的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以及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或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作排水系统的体制。 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体制。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混合在同一个灌渠内排出的系统;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灌渠内排除的系统。 合理的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是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通常,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应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根据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而环境保护应是选择排水体制时所考虑的主要问题。 3、排水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用途是什么? 4、排水系统布置形式有哪几种? 1)正交布置:在地势向水体适当倾斜的地区,个排水流域的干管可以最短距离沿与水体垂直正交的方向布置。 2)截流式布置:在正交布置的基础上,沿河岸再敷设主干管,并将各干管的污 水截留送至污水处理厂。 3)平行式布置:在地势向河流方向有较大倾斜的地区,为了避免因干管坡度及管内流速过大,使管道受到严重破坏,可使感官与等高线及河道基本上平行、主干管与等高线及河道成一定斜角敷设。 4)分区布置形式 5)辐射状分散布置 6)环绕式布置 5、排水工程基建程序分为几个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计划任务书阶段、设计阶段、组织施工阶段、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
⑶ 如何进行污水处理厂的高程计算及平面、高程布置
污水处理厂
平面布置及高程布置
一、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应包括:
处理构筑物的布置污水处理厂的主体是各种处理构筑物。作平面布置时,要根据各构筑物(及其附属辅助建筑物,如泵房、鼓风机房等)的功能要求和流程的水力要求,结合厂址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它们在平面图上的位置。在这一工作中,应使:联系各构筑物的管、渠简单而便捷,避免迁回曲折,运行时工人的巡回路线简短和方便;在作高程布置时土方量能基本平衡;并使构筑物避开劣质土壤。布置应尽量紧凑,缩短管线,以节约用地,但也必须有一定间距,这一间距主要考虑管、渠敷设的要求,施工时地基的相互影响,以及远期发展的可能性。构筑物之间如需布置管道时,其间距一般可取5-8m,某些有特殊要求的构筑物(如消化池、消化气罐等)的间距则按有关规定确定。
厂内管线的布置污水处理厂中有各种管线,最主要的是联系各处理构筑物的污水、污泥管、渠。管、渠的布置应使各处理构筑物或各处理单元能独立运行,当某一处理构筑物或某处理单元因故停止运行时,也不致影响其他构筑物的正常运行,若构筑物分期施工,则管、渠在布置上也应满足分期施工的要求;必须敷设接连人厂污水管和出流尾渠的超越管,在不得已情况下可通过此超越管将污水直接排人水体,但有毒废水不得任意排放。厂内尚有给水管、输电线、空气管、消化气管和蒸气管等。所有管线的安排,既要有一定的施工位置,又要紧凑,并应尽可能平行布置和不穿越空地,以节约用地。这些管线都要易于检查和维修。
污水处理厂内应有完善的雨水管道系统,以免积水而影响处理厂的运行。
辅助建筑物的布置辅助建筑物包括泵房、鼓风机房、办公室、集中控制室、化验室、变电所、机修、仓库、食堂等。它们是污水处理厂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建筑面积大小应按具体情况与条件而定。有可能时,可设立试验车间,以不断研究与改进污水处理方法。辅助建筑物的位置应根据方便、安全等原则确定。如鼓风机房应设于曝气池附近以节省管道与动力;变电所宜设于耗电量大的构筑物附近等。化验室应远离机器间和污泥干化场,以保证良好的工作条件。办公室、化验室等均应与处理构筑物保持适当距离,并应位于处理构筑物的夏季主风向的上风向处。操作工人的值班室应尽量布置在使工人能够便于观察各处理构筑物运行情况的位置。
此外,处理厂内的道路应合理布置以方便运输;并应大力植树绿化以改善卫生条件。
应当指出:在工艺设计计算时,就应考虑它和平面布置的关系,而在进行平面布置时,也可根据情况调整构筑物的数目,修改工艺设计。
总平面布置图可根据污水厂的规模采用1∶200~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绘制,常用的比例尺为l:500。
图1为某甲市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布置图、主要处理构筑物有:机械除污物格栅井、曝气沉砂池、初次沉淀池与二次沉淀池(均设斜板)、鼓风式深水中层曝气池、消化池等及若干辅助建筑物。
该厂平面布置特点为:流线清楚,布置紧凑。鼓风机房和回流污泥泵房位于暖气池和二次沉淀池一侧,节约了管道与动力费用,便于操作管理。污泥消化系统构筑物靠近四氯化碳制造厂(即在处理厂西侧),使消化气、蒸气输送管较短。节约了基建投资。办公室。生活住房与处理构筑物、鼓风机房、泵房、消化池等保持一定距离,卫生条件与工作条件均较好。在管线布置上,尽量一管多用,如超越管、处理水出厂管都借道雨水管泄入附近水体,而剩余污泥、污泥水、各构筑物放空管等,又都与厂内污水管合并流人泵房集水井。但因受用地限制(厂东西两恻均为河浜),远期发展余地尚感不足。
图2为乙市污水厂的平面布置图,泵站设于厂外。主要构筑物有:格栅、曝气沉砂池、初次沉淀池、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及回流污泥泵房等一些辅助建筑物。湿污泥池设于厂外便于农民运输之处。
该厂平面布置的特点是:布置整齐、紧凑。两期工程各自成系统,对设计与运行相互干扰较少。办公室等建筑物均位于常年主风向的上风向,且与处理构筑物有一定距离,卫生、工作条件较好。在污水流人初次沉淀池、曝气池与二次沉淀池时,先后经三次计量,为分析构筑物的运行情况创造了条件。利用构筑物本身的管渠设立超越管线,既节省了管道,运行又较灵活。
第二期工程预留地设在一期工程与厂前区之间,若二期工程改用别的工艺流程或另选池型时,在平面布置上将受一定限制。泵站与湿污泥池均设于厂外,管理不甚方便。此外,三次计量增加了水头损失。
二、污水处理厂的高程布置
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的任务是:确定各处理构筑物和泵房等的标高,选定各连接管渠的尺寸并决定其标高。计算决定各部分的水面标高,以使污水能按处理流程在处理构筑物之间通畅地流动,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污水处理厂的水流常依靠重力流动,以减少运行费用。为此,必须精确计算其水头损失(初步设计或扩初设计时,精度要求可较低)。水头损失包括:
(1)水流流过各处理构筑物的水头损失,包括从进池到出池的所有水头损失在内;在作初步设计时可按表1估算。
表1 处理构筑物的水头水损失
构筑物名称 水头损失(cm) 构筑物名称 水头损失(cm)
格栅 10~25 生物滤池(工作高度为2m时):
沉砂池 10~25
沉淀池: 平流
竖流
辐流 20~40 1)装有旋转式布水器 270~280
40~50 2)装有固定喷洒布水器 450~475
50~60 混合池或接触池 10~30
双层沉淀池 10~20 污泥干化场 200~350
曝气池:污水潜流入池 25~50
污水跌水入池 50~150
(2)水流流过连接前后两构筑物的管道(包括配水设备)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与局部水头损失。
(3)水流流过量水设备的水头损失。
水力计算时,应选择一条距离最长、水头损失最大的流程进行计算,并应适当留有余地;以使实际运行时能有一定的灵活性。
计算水头损失时,一般应以近期最大流量(或泵的最大出水量)作为构筑物和管渠的设计流量,计算涉及远期流量的管渠和设备时,应以远期最大流量为设计流量,并酌加扩建时的备用水头。
设置终点泵站的污水处理厂,水力计算常以接受处理后污水水体的最高水位作为起点,逆污水处理流程向上倒推计算,以使处理后污水在洪水季节也能自流排出,而水泵需要的扬程则较小,运行费用也较低。但同时应考虑到构筑物的挖土深度不宜过大,以免土建投资过大和增加施工上的困难。还应考虑到因维修等原因需将池水放空而在高程上提出的要求。
在作高程布置时还应注意污水流程与污泥流程的配合,尽量减少需抽升的污泥量。污泥干化场、污泥浓缩池(湿污泥池),消化池等构筑物高程的决定,应注意它们的污泥水能自动排人污水人流干管或其他构筑物的可能性。
在绘制总平面图的同时,应绘制污水与污泥的纵断面图或工艺流程图。绘制纵断面图时采用的比例尺:横向与总平面图同,纵向为1∶50-1∶100。
现以图2所示的乙市污水处理厂为例说明高程计算过程。该厂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均为方形,周边均匀出水,曝气池为四座方形池,表面机械曝气器充氧,完全混合型,也可按推流式吸附再生法运行。污水在入初沉池、曝气池和二沉池之前;分别设立了薄壁计量堰(、为矩形堰,堰宽0.7m,为梯形堰,底宽0.5m)。该厂设计流量如下:
近期 =174L/s 远期 =348L/s
=300L/s =600L/s
回流污泥量以污水量的100%计算。
各构筑物间连接管渠的水力计算见表2。
处理后的污水排人农田灌溉渠道以供农田灌溉,农田不需水时排人某江。由于某江水位远低于渠道水位,故构筑物高程受灌溉渠水位控制,计算时,以灌溉渠水位作为起点,逆流程向上推算各水面标高。考虑到二次沉淀池挖土太深时不利于施工,故排水总管的管底标高与灌溉渠中的设计水位平接(跌水0.8m)。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地面高程为50.00m。
高程计算中,沟管的沿程水头损失按表2所定的坡度计算,局部水头损失按流速水头的倍数计算。堰上水头按有关堰流公式计算,沉淀池、曝气池集水槽系底,且为均匀集水,自由跌水出流,故按下列公式计算:
B= (1)
=1.25B (2)
式中Q--集水槽设计流量,为确保安全,常对设计流量再乘以1.2~1.5的安全系数();
B--集水槽宽(m);
h0--集水槽起端水深(m)。
高程计算:
高程(m)
灌溉渠道(点8)水位 49.25
排水总管(点7)水位
跌水0.8m 50.05
窨井6后水位
沿程损失=0.001×390 50.44
窨井6前水位
管顶平接,两端水位差0.05m 50.49
二次沉淀池出水井水位
沿程损失=0.0035×100=0.35m 50.84
二次沉淀池出水总渠起端水位
沿程损失=0.35-0.25=0.10m 50.94
二次沉淀池中水位
集水槽起端水深 =0.38m
自由跌落=0.10m
堰上水头(计算或查表)=0.02m
合计 0.50m 51.44
堰F3后水位
沿程损失=0.002810=0.03m
局部损失==0.28m
合计 0.31m 51.75
堰F3前水位
堰上水头=0.26m
自由跌落=0.15m
合计 0.41m 52.16
曝气池出水总渠起端水位
沿程损失=0.64-0.42=0.22m 52.38
曝气池中水位
集水槽中水位=0.26m 52.64
堰F2前水位
堰上水头=0.38m
自由跌落=0.20m
合计 0.58m 53.22
点3水位
沿程损失=0.62-0.54=0.08m
局部损失=5.85×=0.14m
合计 0.22m 53.44
初次沉淀池出水井(点2)水位
沿程损失=0.0024×27=0.07m
局部损失=2.46×=0.15m
合计 0.22m 53.66
初次沉淀池中水位
出水总渠沿程损失=0.35-0.25=0.10m
集水槽起端水深 =0.44m
自由跌落 =0.10m
堰上水头=0.03m
合计 0.67m 54.33
堰F1后水位
沿程损失=0.0028×11=0.04m
局部损失==0.28m
合计 0.32m 54.65
堰F1前水位
堰上水头=0.30m
自由跌落=0.15m
合计 0.45m 55.10
沉砂池起端水位
沿程损失=0.48-0.46=0.02m
沉砂池出口局部损失=0.05m
沉砂池中水头损失=0.20m
合计 0.27m 55.37
格栅前(A点)水位
过栅水头损失0.15m 55.52m
总水头损失 6.27m
上述计算中,沉淀池集水槽中的水头损失由堰上水头、自由跌落和槽起端水深三部分组成,见图3。计算结果表明:终点泵站应将污水提升至标高55.52m处才能满足流程的水力要求。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了流程图,见图4。
图3 集水槽水头损失计算示意
-堰上水头;-自由跌落;-集水槽起端水深;-总渠起端水深
图4 污水处理流程
污泥流程的高程计算以图1所示的甲市污水处理厂为例。该厂污泥处理流程为:
二次沉淀池--污水泵站--初次沉淀池--污泥投配(预热)池--污泥泵站--消化池--贮泥池--运泥船外运
高程计算顺序与污水流程同,即从控制性标高点开始计算。
甲市处理厂设计地面标高为4.2m,初次沉淀池水面标高为6.7m。二次沉淀池剩余活性污泥系利用厂内下水道排至污水泵站,计算从略。从初次沉淀池排出污泥的含水率为97%,污泥消化后经静澄、撤去上清液,其含水率为96%。初次沉淀池至污泥投配池的管道用铸铁管,长150m,管径300mm。设管内流速为15m/s,按式(3)
式中—输泥管道沿程压力损失(m)
L—输泥管道长度(m)
D—输泥管管径(m)
v—污泥流速(m/s)
—海森-威廉(Haren-Williams)系数,其值决定于污泥浓度,见下表:
污泥浓度(%) 值
0.0 100
2.0 81
4.0 61
6.0 45
8.5 32
10.1 25
可求得其水头损失为:
m
自由水头1.5m,则管道中心标高为:
6.7-(1.20+1.50)=4.0m
流入污泥投配池的管底标高为:
4.0-0.15=3.85m
图5 投配池及标高
污泥投配池的标高可据此确定,投配池及标高见图5。
消化池至贮泥池的各点标高受河水位的影响(即受河中运泥船高程的影响),故以此向上推算。设要求贮泥池排泥管管中心标高至少应为3.0m才能向运泥船排尽池中污泥,贮泥池有效深2.0m。已知消化池至贮泥池的铸铁管管径为200mm,管长70m,并设管内流速为1.5m/s,则根据式(1)可求得水头损失为1.20m,自由水头设为1.5m。又,消化池采用间歇式排泥运行方式,根据排泥量计算,一次排泥后池内泥面下降0.5m。则排泥结束时消化池内泥面标高至少应为:
3.0+2.0+0.1+1.2+1.5=7.8m
开始排泥时的泥面标高:
7.8+0.5=8.3m
式中0.1为管道半径,即贮泥池中泥面与入流管管底平。
应当注意的是:当采用在消化池内撇去上清液的运行方式时,此标高是撇去上清液后的泥面标高,而不是消化池正常运行时的池内泥面标高。
当需排除消化池中下面的污泥时,需用排泥泵排除。
据此绘制的污泥高程图见图8-5。
⑷ 群英渠是污水排水沟吗
群英渠是农田灌溉渠,以后将是园林景观。
⑸ 再生水的目前情况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中国地域广大,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哈尔滨人均水资源更低。海河、淮河、辽河、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中国平均水平的1/5,海河流域包括京津两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中国平均水平的1/7。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当前相当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范围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据统计,中国669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大,年缺水量,由于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唐山和烟台等大中城市已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据资料统计,国际极度缺水线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0,而河北保定市区目前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64,严重缺水,导致城市供水不足,地下水超采,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等。
2000年北方地区出现100年不遇的大旱,使许多水库河流出现从来没有过的断流和枯干,北方13个省318个县级以上城市被迫限时供水,缺水人口达2000多万。2001年的干旱,中国受旱面积达k。
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中国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十分严重,而对这种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状况,传统思想认为应该行政性提高水价来限制人们的用水量,但是浪费问题从来不是行政性的价格可解决的,因为在考虑浪费问题的时候,不能忽略限制人们行为本身带来的效用损失。建设部的一次调查表明,当水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的2.0%时,人们才会考虑节水问题;达到5%时,对人们的生活才会产生较大影响;达到10%时,人们会考虑水的重复利用。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污水回用在一定使用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济可靠的新水源,并且可以节省优质的饮用水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进入经济建设的新时期,虽然近年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但各地用水量增势强劲,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水资源紧缺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领导和专家的关注。据预测,世纪水资源危机将位居世界各类资源危机之首。因而研究城市水资源利用及水资源开发势在必行,这对城市用水健康循环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实现污水资源化,缓解不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得要。 虽然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采用污水灌溉的方式回用污水。但真正将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则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建设部在“六五”专项科技计划中最先列入了城市污水回用课题分别在大连、青岛两地作试验探索。这两地研究成果表明,污水可以通简易深度处理再次回用,是很有前途的水源。
从1986年开始,城市污水回用相继列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开始污水回用技术的探索和示范工程的试验。“七五”攻关项目“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就污水再生工艺、不同回用对象的回用技术、回用的技术经济政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研究包括青岛延安三路污水厂等14个污水不同程度或不同对象地开展污水回用工程,为“八五”期间污水回用项目的攻关提供了大量可行的依托工程。“八五”攻关项目“污水净化与资源化技术”,分别以大连、太原、天津、泰安、燕山石化为依托工程,开展工程性试验。通过系列的生产性和实用性工程研究,“八五”提供了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工艺、冷却、化工、石化、钢铁工业和市政景观等不同用途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水质标准。“八五”提供的成果较“七五”提高到了实用水平,研究内容经过了生产怅一检验,涵盖了污水回用的大部分领域。“九五”攻关项目“城市污水处理技术集成化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具体攻关两部分内容:一是回用技术集成化研究,二是城市污水地下回灌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这些攻关研究,完成了大量生产性试验,取得了丰富数据,经国家专家级的鉴定验收,许多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
在“21世纪国际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建设部在会上指出“中国将会全面启动污水资源化工程,并在此领域广泛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欢迎各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于中国的城市污水资源化项目”,表明中国在未来的几年城市对再生水利用的投资与需求将迅速升温。 为了缓解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和治理水环境的污染,中国近期建设的集中污水处理与回用规划如表1所示。
⑴ 污水处理后回用作工业用水
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根据用途不同,可直接或者再经进一步处理达到更高的水质后应用于工业过程中,其中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用途是工业冷却水,中国在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或先进二级处理出水用作工业冷却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并有运行成功的实例。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给华能热厂提供冷却水的水源,供应量为4万吨每天。同时该污水处理厂还为三河热电厂等工业企业供水。
再生水目前已经成为北京的第二大水源。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北京使用再生水3.6亿立方米,今年预计达到4.8亿立方米。再生水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农业灌溉、城市绿化、河湖环境等领域。今年使用的4.8亿立方米的再生水中,有6000万立方米用于补充城市景观和城市绿化用水的使用。朝阳公园、大观园、陶然亭、万泉河、南护城河以及奥运中心区等都实现再生水浇灌。同时,北京城区还建成20个自动中水加水机,每年可提供2000万立方米可再生水用于绿化和市政管理。
⑵ 污水处理后回用作生活杂用水
处理后污水回用生活杂用水,北京最具代表性。1984年北京市进行污水示范工程建设,并于1987年出台了“北京市中水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在该管理条例中,凡建筑面积在以上的旅馆、饭店和公寓以及建筑面积在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和新建的生活小区都要建立中水设施。以此为契要,北京市的中水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北京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了160多个中水设施,这些设施大多集中在宾馆、饭店和大专院校,它们以洗浴、盥洗等日常杂用水为水源,经过处理在到中水水质标准后,可以回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等。目前这些中水设施处理能力已经达到4万,回用水量约。中水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实现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承诺,使城市污水回用率达到50%,北京市将新建9座中水厂,以加大污水再生回用,推广城市中水的使用。
北京已经建成9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和相关的配套管网,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还将再有5座类似的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与此同时,郊区的污水治理也全面启动。新城建设的14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近1.7亿立方米。
⑶ 污水处理后回用作农业灌溉
在中国北方城市,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已经成为某些郊区农田(包括菜田、稻田和麦田等)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水分和肥分,导致作物增产,平均每一立方米生活污水,可以增产小麦或稻谷约0.5kg。但是污灌也体现了一些缺点,部分农田,由于用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水灌溉而导致农田恶化和农业减产,地下水、土壤和农产品受污染。再生水用于农作物灌溉的面积逐年增加,大兴、通州等地区形成了30万亩再生水灌溉区。今年全市农业利用再生水达2.3亿立方米。2006年底,随着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排水闸门开启,清澈的再生水涌入凉凤灌渠,大兴区青云店、长子营、采育等8个镇的20万亩农田灌溉用上了再生水。再生水代替清水进行农田灌溉,每年可减少开采地下水6000万立方米。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1000立方米。近年来,本市坚持“量水而行、以供定需、因水制宜、绿色节约”,推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每年都确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保障首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再生水已经成为本市第二大水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水、农业灌溉、城市绿化、小区冲厕等。近5年来,建成卢沟桥、吴家村、沙河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厂,大力推进再生水管网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乡镇以上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08年的329万立方米提高到39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由79%提高到83%;再生水利用量由6亿立方米提高到7.5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1%。污水处理率及再生水利用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今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大再生水用量,计划建成东坝、垡头、五里坨、通州河东、丰台河西、昌平未来科技城等再生水厂,新建再生水管线50公里,完成酒仙桥、黄村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全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4%,再生水利用量达8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0.5亿立方米。
目前,本市节水工作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近5年来,全市完成了50万亩农田、果园、菜地节水灌溉工程,18.5万亩农田采用再生水灌溉,创建节水型单位、小区1830个,城区9座热电厂全部利用再生水替代新水源,工业年利用再生水达到1.4亿立方米。2012年,全市用水总量36.5亿立方米,其中有7.5亿立方米是再生水。万元GDP水耗下降到21立方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3%。
⑹ 农村污水改造施工要求
我国目前共有60多万个行政村、200多万个自然村,居住生活着2亿多农户、近8亿人。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的要求,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的建设目标。目前全国农村有6亿多人实现了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但农村排水状况却不容乐观,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因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处理与资源化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途径主要是直接洒向地面、就近排入河道或通过下水道入河等。农村污水排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少农户在新建房屋和旧房卫生设施改造中,虽然建有三格式化粪池,但却没有排放设施,而是依靠土壤渗透,这种方法虽简便,却严重污染了周围的地下水;二是即使有排水系统,绝大多数也是合流制排水,且一般采用明沟排水,由于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加之农药的大量使用,畜禽粪便随雨水流入沟渠,一到晴天味难闻,严重污染着农村生活环境;三是农村往往有灌渠贯穿其中,随着各家各户普遍使用冲水厕所,各种污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灌渠,对农业灌溉用水污染颇大。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或不完善,其建设与运营管理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尚无生活污水排放相关控制标准可以。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量和质也相差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量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污水中氮和磷也高于欠发达地区,而有机污染物较欠发达地区的要低。总的说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面广分散、来源多、增长快、污水成分复杂、水质及水量变化大的特征。
农村地区居住相对分散,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千差万别,采取统一的污水处理模式绝无可能,而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村庄的具体实际来确定污水排放模式。结合国外生活污水处理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特点,总结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的工程实例,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可以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加以选择。
靠近城区、镇区且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庄宜优先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系统,所有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后,送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梳理。这种模式使用距离中心城、建制镇的城镇污水管网较近,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由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相对运行规范、管理完善,而且污水处理的运行较为经济,污水处理的效果也是更有保障,有条件的村庄应优先考虑这种污水治理模式。对于距离城镇污水管网比较远,或者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投资较大的村庄,不可能把污水收集后输往就近的污水厂去处理,只能走小型化、就地化、分散式处理的方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实践中,最通用、节俭、能够体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MB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通过明晰预脱硝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功能定位,优化污泥回流系统和硝化液回流系统的布局结构,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势充分结合,在降低COD的同时强化脱氮除磷的效果。工艺流程主要是待处理污水首先经格栅去除较大悬浮物后自流到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处理,然后经提升泵提升至MB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内,依次经过预脱硝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生化处理后经沉淀区实现泥水分离,沉淀出水最终通过紫外消毒器消毒后达到排放。混合液由好氧区气提回流至缺氧区,沉淀区的部分污泥通脱气提回流至预脱硝区循环使用,剩余污泥排入储泥池,经处理后的污泥可外运填埋或堆肥。
该处理模式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处理后水质好且稳定,一体化结构设计,污水站土建工程量少,投资少;整个设备处理系统配有全自动电气控制系统和设备故障报警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平时一般不需要专人管理,只需适时地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⑺ 北京在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
摘要 1、污水灌溉:北京市对于城市污水的利用是从污水灌溉开始的。50年代初期在石景山区利用石景山钢铁厂的工业废水进行灌溉,随着市区污水管道和污水泵站的建设,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沿市区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四条河道,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条灌渠,污水灌溉主要集中在位于市区下游的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县以及通州区。2001年北京市农业总用水量中,再生水和污水利用量为0.46亿m3,占农业总用水量的2.8%。
⑻ 农村污水处理存在哪些问题
1、无污水排放设施
不少农户在新建房屋和旧房卫生设施改造中,虽然建有三格式化粪池专,但却没有排放设施,而是依靠土壤渗透,这种方法虽简便,却严重污染了周围的地下水。
2、无科学合理的规划
即使有排水系统,绝大多数也是合流制排水,且一般采用明沟排水,由于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加之农药的大量使用、畜禽粪便随雨水流入沟渠,一到晴天气味难闻,严重污染着农村生活环境。
3、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农村往往有灌渠贯穿其中,随着各家各户普遍使用冲水厕所,各种污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灌渠,对农业灌溉用水污染颇大。
4、设施不属完善,管理滞后
自然村落生活污水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或不完善,其建设与运行管理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