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往年废水中发现新冠病毒,是否表示病毒一直广泛存在
是的,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多个国家在往年的废水中发现了新冠病毒的存在,这表示这种病毒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以前没有发现,只是它们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只是在环境改变时才爆发了。
多个国家在废水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
巴西,目前这个国家的新冠病毒人数已经成为全球第三,他们的研究人员在今年1月份采集了污水的样本,结果发现了新冠病毒,然后在去年的11月份的污水样本中同样也发现了新冠病毒的存在。
病毒的卷土重来
自从发现新冠病毒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虽然偶然会有暂缓的情况,但它依然坚强地存在着。目前很多国家依然面临着新冠病毒的第二波第三波的传播,这意味着这种病毒的顽强,不是那么容易被气候所改变,形势依然是严峻的,特别是专家们预测到了秋冬季节病毒还会更加肆虐。
现在只有各国加强合作,更加了解这种病毒,才能研发出更精确的疫苗来阻止这种病毒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的破坏。
❷ 海参育苗保苗新方法
一、育苗大棚位置的选择海参育苗大棚的位置应选择在靠近海边、地势稍高的地方,以方便抽取海水、排放废水。
1.取水口海水取水口处要求海水水质清洁、无污染、无杂物;取水水泵、水龙头用滤网罩住,减少藻类的进入。
2.排污口育、保苗水池定期排放废水的排污口应远离取水口,距离不少于50米。
二、大棚地基处理大棚内水池是地上式结构,根据养殖的需要,水池必须满足不渗漏的要求,因此池底、池底与池壁连接处的防渗处理尤为重要。大棚施工结束后,夯实棚内地面并铺设10厘米碎石垫层,然后采用C20混凝土现场浇注地面。
三、设计施工(以300平方米水体大棚为例)
1.育苗大棚尺寸大棚外墙用空心砖(尺寸:40厘米×20厘米×19厘米)砌筑,棚内净长35米,净宽12米,棚平口高2.2米,最大拱顶高度4米。大棚长边侧墙留有铝合金窗,每侧6个,短边山墙无门窗。大棚棚顶采用钢筋弓型梁构造,跨度12米,上用整张黑色塑料布罩住,塑料布上铺草帘子,并牢牢固定,以防大风毁坏。
2.棚内水池尺寸水池四周墙壁用砖(24厘米×12厘米×5厘米)砌筑,70号水泥沙浆勾缝,墙体厚度25厘米。水池内间隔出的小池墙体厚13厘米,水池沿大棚宽度一分为二,对称布置,中间为人行道兼排水通道。每个小水池净长5米,净宽2米,池深视育苗、保苗而定。若育苗兼保苗则池深1.2米~1.8米,一般取1.5米;若只保苗则池深0.8米即可,每个小水池都预留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在靠外墙一侧,排水口在靠人行道一侧,排水口距池底3厘米,各有阀门控制。小水池之间互不相通,各自独立,300平方米水体可布设小水池30个。采用“五层作业面法”进行抹面处理,严防渗漏。两排小水池之间为人行道兼做排水通道,宽0.8米~1米。
3.锅炉房冬、春季由于气温、水温低,不利于育苗、保苗,因此应修建供热锅炉房,向棚内供暖,以保证水温在15℃~16℃,利于海参苗的健康成长。采暖散热片可安装成壁挂式或直接放入水池中。供热形式水暖、气暖均可。对于大型育、保苗企业,以2000平方米水体为例,如果用锅炉供暖,只燃煤一项年需7万元,加上管路、散热片、锅炉,需要投资很大。为减少投资,可在适当位置钻一眼海水井。钻一眼70米~80米深的海水井,配套水泵后仅需8万元资金,可比烧锅炉节省开支。
4.海水井海水井内海水温度常年为15℃~16℃,接近恒温,这一温度正是海参生长最旺的温度,抽取海水井中的恒温水直接输送到大棚内的水池中,循环往复,这样既有利于海参苗的生长,又可大幅度降低成本,还可解决供暖提温水温不好控制的问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5.输、排水管路沿大棚两个长边的水池墙顶固定铺设直径100毫米的PVC管,并按水池的数量分设三通短管,向水池内输水,各三通管都有阀门控制。有的个体户为减少投资,用移动式软管代替固定管向各水池内分别输水也可。人行道兼做室内排水通道。出口在大棚山墙一侧(施工时已经预留了进水管、出水管口),排出的废水经棚外排水管(直径150毫米)排到远离海水取水口的海里。
6.水池内育、保苗筐的放置标准海参育苗筐为白色塑料筐,成四棱台体状,上口尺寸43厘米×40厘米,下口尺寸33厘米×30厘米,高40厘米。小水池内一般放筐3米~5排,每排12个,筐顶与水面相距40厘米,水深不宜太大,否则海参苗经受不住太大的水压易死苗。育苗时,沿水深挂2层,底层筐直接挂放在池底,上层筐与之留20厘米~30厘米的距离,一般每个小池挂50个~60个为宜;保苗时,只挂一层。一般育苗10天~15天即可出苗。
❸ 养殖场应采取什么样的卫生防疫措施
(1)场址的选择场址的选择与防疫有很大关系。我国不少养鸡场建在大城市附近,就近供应鲜蛋与活鸡,但城市与养鸡场互有干扰,城市里的废气、废水、废弃物等“三废”会对养鸡场造成危害,也会形成公害。养鸡场应设在城市的远郊区,距市区大于15千米的地区,与附近的居民点、村庄、铁路、公路干道、河道要有相应的距离,以防止环境污染、病原感染与噪音干扰等。从长远考虑,养鸡场应建在离城市较远、地价便宜、交通又便利的地方。
选择场址地势要高燥、背风向阳、排水方便。在平原地区应该选择地势高、土质良好、稍向东南倾斜的地方;山区丘陵地区应选择山坡的南面建场,这样有利于通风、光照和排水。
选择的场址必须有充足的优质水源,水质应符合家禽饮用水标准,取用方便。
电源应充足、稳定、可靠。电对养鸡场是不可缺少的。喂料、供水、供料、集蛋、孵化、照明、取暖、通风等都需要电,尤其是孵化,经常停电对其影响最大,必要时自备发电机。(2)选用科学的生产制度即“全进全出”制,指一个养鸡场或一个养鸡专业户只养一批同日龄的鸡,育成鸡饲养场、蛋鸡场、肉鸡场等,其场内的鸡同一日期进场,饲养期满后全群一起出场。采用“全进全出”制的优点:有利于最大限度消灭场内的各种病原体;能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循环感染;能使免疫接种的鸡群获得较为一致的免疫力;方便管理。(3)养鸡场内分区及各区在卫生防疫上的要求养鸡场可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和隔离区,各区既要相互联系,又要严格划分。生产区要建在上风头,生活区在最前面,与生产区应有300~500米的距离。
兽医诊断室、化验室、剖检室、尸体处理室等地应建在生产区的下风方向。
鸡粪场应设在离生活区和鸡舍较远的地方,最好能距离500米以上,应建在生活区和生产区下风方向。(4)切断外来传染来源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进入生产区时要在消毒室更换消毒过的工作服、靴,洗手消毒后方可进入。种鸡场要求应更严格,进入生产区时,须淋浴,换上消毒后的生产区专用工作服方可进入。饲养人员不能随意到本职以外的鸡舍,并禁止串换、借用饲养用具。运料车不应进入生产区,生产区的料车、工具不能出生产区。水质要清洁,没有自来水源条件的鸡场,最好打井取水,井深应在40米以下,不能用场外的河水或井水。最好谢绝参观人员入内,或参观人员入内必须经严格消毒后并穿工作服方可进入。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生产区。养鸡场内严禁饲养其他家禽、鸟类。引种的鸡群要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定健康无病时方可合群。生产区内的饲养用具使用前必须经严格的清洁和消毒并设专人执行和检查验收。(5)场内卫生管理措施保持鸡舍清洁卫生,温度、湿度、通风、光照适当,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供料、供水设施及器具定期洗刷、消毒,经常带鸡饮水消毒和喷雾消毒。鸡群淘汰后,对鸡舍及用具要进行彻底清扫、洗刷、消毒,并适当空闲一段时间再进雏。
每月对鸡群进行检查,尤其要注意饮水量、采食量、粪便、羽毛的异常,呼吸及步态的异常,鸡只的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病死鸡,及早处置,能大大减少因疫病蔓延而造成的损失。死鸡要科学处理,如焚烧、深埋等,尤其要注意不让狗、猪等吃病死鸡。定期杀虫、灭鼠、控制飞鸟,消灭疫病的传播媒介。种鸡场要做好种蛋的管理和孵化的消毒工作,避免疫病经种蛋和孵化传播。制订适合本场切实可行的疫病防治程序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鸡的饲养记录,有助于饲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成本核算,以及为分析和防治鸡病提供依据。(6)对养鸡场工作人员的要求养鸡场每一个人对全场的安全生产都负有责任,每个人都应严格执行综合防疫的措施,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条:进场时必须消毒,更换消毒好的工作服、靴等;遵守生产区的各项生物安全措施;职工家属不得饲养家禽、鸟类;职工不得从场外购买活家禽、禽蛋等。(7)鸡场发生疫情时的扑灭措施发生严重疫病时(如禽流感),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并通知邻近鸡场,以便共同采取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及时扑灭,根据发生的疫情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妥善处理病死鸡和可疑鸡群,鸡场内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
❹ 为什么说MBFB处理技术是目前近岸海域水产养殖中水产育苗原水微污染重小分子有机物唯一的解决方案。
微污染物大多为人工合成有机物,种类繁多,包括:石油烃、挥发酚、农药、杀菌消毒剂、砷、氯化物等环境激素。
其特点是分子量小,本身就是杀生剂,难以为微生物降解,采用一般的过滤和生化方法无法 除去,虽然含量低(多在微克/升水平),但毒性强,对水产育苗构成极大的威胁。
膜生物流化床以生物流化床为基础,以粉末活性炭等介质为载体,结合无机陶瓷膜固液分离技术,是普通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相结合的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集载体的物理吸附、微生物降解和膜的高效分离作用为一体,使有机物和载体曝气条件下充分地传质、混合,载体对有机物、微生物和溶解氧进行吸附、富集、水解、氧化分解,最后利用陶瓷膜分离系统将水和吸附了有机物的载体等悬浮颗粒分开,通过错流过滤,进一步净化污水,使其达到中水回用标准,研究表明,MBFB能有效除去微污染水体中氨氮、COD和其它难降解小分子有毒有机物等。
❺ 现代应用生物技术的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现代应用生物技术的产生1
一、传统生物技术1
二、现代生物技术2
第二节 现代应用生物技术的内容2
第三节 全球应用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4
第四节 中国应用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8
第五节 现代应用生物技术展望12
参考文献13
第二章 基因工程14
第一节 概述14
一、基因研究及其发展14
二、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15
三、基因工程的诞生16
四、基因工程的步骤和内容17
五、基因工程安全性问题18
第二节 各种工具酶18
一、工具酶与基因工程18
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19
三、连接酶21
四、基因工程中的修饰酶21
第三节 目的基因的获得23
一、物理化学法23
二、鸟枪法24
三、化学法合成目的基因24
四、逆转录合成法25
五、聚合酶链式反应25
六、基因组文库的构建26
七、cDNA文库28
第四节 基因载体的选择和构建28
一、基因载体28
二、质粒克隆载体29
三、病毒和噬菌体载体32
四、染色体定位整合克隆载体33
五、人工染色体克隆载体33
第五节 基因的体外重组和克隆34
一、基因重组34
二、基因重组对载体的要求34
三、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前的处理35
四、黏性末端DNA片段的连接36
五、平齐末端DNA片段的连接37
第六节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体的检测38
一、重组体向受体细胞的导入39
二、重组体克隆的筛选与鉴定40
第七节 原核生物中目的基因的表达42
一、大肠杆菌基因表达系统43
二、芽孢杆菌表达系统45
三、原核生物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46
第八节 真核生物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47
一、酵母表达系统47
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系统48
参考文献49
第三章 蛋白质工程50
第一节 概述50
一、蛋白质工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50
二、蛋白质工程发展的基础51
三、蛋白质工程研究手段65
第二节 定点诱变在蛋白质工程中的应用71
一、寡聚核苷酸介导的定点诱变71
二、盒式诱变法74
三、PCR诱变74
第三节 蛋白质改造的其他方法75
一、蛋白质修饰75
二、蛋白质分子设计78
第四节 蛋白质工程进展81
一、蛋白质结构预测82
二、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84
三、蛋白质工程的应用85
参考文献87
第四章 酶工程88
第一节 概述88
一、酶的研究及其发展88
二、酶工程简介89
三、国内外酶制剂工业概况90
第二节 酶的生产92
一、微生物酶的发酵过程93
二、动植物原料酶的生产和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96
三、固定化细胞发酵产酶97
第三节 酶的分离纯化98
一、酶制剂的制备一般过程99
二、酶的纯化与精制100
三、酶纯度的鉴定技术104
四、酶的保存106
第四节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106
一、酶的固定化107
二、细胞的固定化111
三、评价固定化酶(细胞)的指标112
四、固定化酶(细胞)的应用112
第五节 酶反应器115
一、酶反应器的类型及特点115
二、酶反应器的设计及选择117
第六节 酶工程的其他一些研究领域118
一、酶的化学修饰118
二、非水相介质中的酶催化反应120
三、酶的人工模拟122
四、核酶和脱氧核酶125
五、酶定向进化126
第七节 酶的应用128
一、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28
二、酶在轻工业方面的应用132
三、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134
四、酶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136
五、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137
参考文献138
第五章 单克隆抗体和抗体工程139
第一节 抗体概述139
一、抗体的发展简介139
二、抗体的结构与功能140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产生141
一、引言141
二、单克隆抗体的生产141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145
一、鼠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145
二、单链抗体146
三、抗体融合蛋白146
四、噬菌体抗体149
第四节 抗体的应用150
一、抗体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50
二、抗体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56
第五节 抗体的表达系统159
一、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159
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159
三、酵母表达系统160
四、昆虫细胞表达系统160
五、动植物表达系统160
参考文献161
第六章 现代分子诊断技术162
第一节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163
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原理163
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试剂与材料163
三、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诊断技术164
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最佳工作浓度的选定168
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应用169
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局限性170
第二节 DNA诊断技术171
一、核酸杂交171
二、疟疾的分子诊断184
三、细菌性传染病及病毒性疾病的分子诊断技术184
第三节 遗传疾病的分子诊断187
一、遗传疾病的检测系统187
二、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选择191
三、PCR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193
第四节 癌症的分子诊断技术194
一、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95
二、肿瘤发生中的基因变化197
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检测与评价199
第五节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201
一、PCR技术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201
参考文献204
第七章 现代生物技术与疫苗206
第一节 概述206
一、疫苗的研究与发展206
二、疫苗的种类207
三、疫苗的应用208
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在疫苗学中的应用211
一、分子生物学与疫苗学211
二、疫苗研究的技术214
第三节 基因工程疫苗217
一、简述217
二、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学基础217
三、基因工程疫苗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218
四、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进展218
五、乙肝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产生219
六、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前景220
第四节 核酸疫苗220
一、核酸疫苗的理论基础220
二、核酸疫苗的作用机理222
三、核酸疫苗的构建方法222
四、DNA疫苗免疫接种的方法及途径225
五、DNA疫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226
第五节 活体重组疫苗及其载体227
一、活体重组疫苗227
二、活体疫苗载体228
三、门哥病毒载体230
四、金丝雀痘病毒载体230
五、仙台病毒疫苗载体231
六、麻疹病毒疫苗载体231
七、沙门菌属疫苗载体231
第六节 细菌性疫苗及其他疫苗232
一、抗细菌疫苗232
二、抗独特型抗体疫苗233
三、恶性疟原虫疫苗233
四、避孕疫苗234
第七节 肿瘤疫苗235
一、肿瘤细胞疫苗235
二、胚胎抗原疫苗236
三、病毒疫苗236
四、癌症疫苗236
五、合成多肽肿瘤疫苗237
六、抗独特型疫苗237
七、用肿瘤细胞冲击APC制备肿瘤疫苗238
八、以双特异(功能)抗体修饰肿瘤细胞制备肿瘤疫苗238
第八节 艾滋病疫苗238
一、艾滋病病毒结构与感染特性239
二、HIV基因组及编码蛋白239
三、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的基因表达240
四、实验性艾滋病疫苗的动物模型240
五、艾滋病疫苗的研究现状241
第九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疫苗242
第十节 治疗性疫苗244
一、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疫苗244
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疫苗244
三、细菌造成的血液感染的治疗疫苗245
四、其他应用245
五、附录:免疫发展的里程碑245
参考文献246
第八章 生物技术与制药248
第一节 天然药物制药248
一、植物来源的药物248
二、动物来源的药物252
三、人体来源的药物255
四、天然海洋药物256
五、微生物及矿物质类药物258
第二节 基因工程药物258
一、概述258
二、基因工程药物分类259
三、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260
四、基因工程药物制备实例263
参考文献265
第九章 基因治疗267
第一节 概述267
一、基因治疗的研究及其发展267
二、基因治疗的现状268
第二节 基因转移载体270
一、简述270
二、逆转录病毒载体271
三、腺病毒载体271
四、腺相关病毒载体272
五、单纯疱疹病毒载体272
六、痘苗病毒载体273
七、非病毒载体274
第三节 基因治疗的方式276
一、基因治疗的策略276
二、基因治疗中基因转移的途径和方法277
三、基因治疗的靶组织278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基因治疗278
一、血液循环疾病的基因治疗278
二、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279
三、肿瘤的基因治疗281
四、自杀基因治疗283
五、HIV感染的基因治疗285
六、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286
七、基因治疗前景288
参考文献288
第十章 现代发酵工程289
第一节 概述289
一、发酵工业发展简史289
二、发酵工业的特征292
三、发酵工业的应用范畴293
四、现代发酵工程的意义和展望296
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296
一、菌种及工业生产常用微生物296
二、培养基299
三、灭菌304
四、发酵的一般过程306
第三节 菌种的选育及保藏308
一、自然选育308
二、诱变育种309
三、杂交育种314
四、代谢控制育种318
五、基因工程育种319
六、微生物菌种的保藏与复壮321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与调控324
一、微生物的代谢324
二、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控制325
三、微生物次级代谢的调节控制327
第五节 发酵过程控制331
一、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331
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333
三、基质的影响及补料的控制334
四、温度的影响及其控制337
五、pH的影响及其控制339
六、溶解氧的影响及其控制340
七、CO?2的影响及其控制342
八、泡沫的影响及其控制344
九、发酵终点的确定346
十、发酵染菌的防治及处理346
十一、基因工程菌发酵的控制350
第六节 发酵产品的提取和精制353
一、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354
二、发酵产品的提取355
三、发酵产品的精制357
参考文献360
第十一章 生物技术与食品362
第一节 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362
一、生物技术与蛋白类食品362
二、生物技术与酿造类食品365
三、生物技术与饮料工业368
四、食品添加剂372
五、功能性食品374
第二节 生物技术与食品检测376
一、免疫学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376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378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378
一、转基因食品概述378
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380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展望382
参考文献383
第十二章 现代生物技术与能源开发384
第一节 微生物冶金384
一、微生物冶金的原理384
二、用于冶金工业的微生物385
三、细菌浸出的工业化方法387
四、微生物冶金技术的实际应用388
五、微生物冶金的前景389
第二节 燃料乙醇390
一、采用燃料乙醇的意义390
二、燃料乙醇的生产391
三、乙醇汽油的调和方法392
四、燃料乙醇的发展状况393
第三节 沼气发酵394
一、发展沼气的意义394
二、沼气发酵395
参考文献398
第十三章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400
第一节 污水的微生物净化400
一、废水生物处理概述400
二、好氧生物处理技术404
三、厌氧生物处理工艺408
第二节 大气净化生物技术410
一、生物处理废气的原理411
二、废气生物处理的工艺411
三、二氧化碳的生物处理413
四、废气生物处理的现状与展望415
第三节 固体垃圾的处理416
一、堆肥法416
二、填埋技术418
第四节 生物修复技术418
一、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418
二、土壤污染的生物恢复技术420
三、地下水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423
第五节 基因工程与污染治理424
一、降解卤代芳烃的基因工程菌425
二、降解除草剂的基因工程菌425
三、防治杀虫剂的基因工程菌425
四、石油降解功能菌425
第六节 环境污染监测与评价的生物技术426
一、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评价426
二、核酸探针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430
三、PCR技术431
四、生物传感器431
参考文献435
第十四章 农业生物技术及其应用436
第一节 植物细胞工程436
一、植物组织培养436
二、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443
第二节 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应用446
一、植物基因转化技术447
二、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研究450
第三节 动物克隆技术458
一、动物克隆的概念及意义458
二、动物胚胎分割技术460
三、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461
四、动物分化体细胞核移植463
五、动物克隆主要技术操作举例463
六、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464
七、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466
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研究466
一、转基因动物研究概述466
二、动物转基因技术468
三、转基因家畜、鱼和家禽471
四、动物转基因面临的问题和展望474
参考文献474
第十五章 生物农药476
第一节 概述476
一、生物农药的分类476
二、生物农药的成分来源、作用机制和作用对象477
第二节 生物农药的毒力和药效482
一、毒力和药效的概念483
二、毒力的表示及分析483
三、药效的表示及分析485
第三节 生物农药的开发生产和使用488
一、细菌杀虫剂的开发与生产488
二、真菌杀虫剂的开发与生产490
三、病毒杀虫剂的开发与生产493
四、线虫和原生动物杀虫剂的开发与生产494
五、农用抗生素的开发与生产495
六、微生物除草剂的开发与生产495
七、植物源生物化学农药的开发与生产496
八、生物农药的加工剂型和辅助剂496
九、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497
第四节 生物农药的质量检验498
一、白僵菌498
二、苏云金杆菌499
三、昆虫病毒杀虫剂499
四、农用抗生素500
第五节 生物农药发展与应用展望501
参考文献503
第十六章 微生物肥料504
第一节 概述504
一、微生物肥料的含义和特点504
二、微生物肥料的主要类型505
三、微生物肥料的作用506
第二节 营养元素循环及其在植物中的作用508
一、氮循环508
二、磷循环511
三、钾循环512
四、植物必需矿质元素及其作用513
五、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518
第三节 固氮菌肥料和根瘤菌肥料519
一、生物固氮519
二、固氮菌类肥料525
三、根瘤菌类肥料528
第四节 解磷微生物肥料和硅酸盐细菌肥料530
一、解磷微生物肥料530
二、硅酸盐细菌肥料531
第五节 根际促生细菌类微生物肥料532
一、根际促生细菌的种类532
二、根际促生细菌制剂的作用机理532
三、根际促生细菌制剂的归属问题533
四、根际促生细菌制剂的应用现状533
五、根际促生细菌制剂研究和应用前景534
第六节 其他微生物肥料534
一、分解作物秸秆微生物肥料534
二、复合微生物肥料535
三、AM菌根类微生物肥料535
四、5406抗生菌肥料536
第七节 中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策略536
一、中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536
二、中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538
三、中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化发展展望538
第八节 微生物肥料登记资料的要求539
一、肥料登记资料概要539
二、肥料登记资料540
三、有关附件545
参考文献548
第十七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后基因组研究549
第一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概述549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的历史和技术背景549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任务和意义553
三、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内容554
四、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策略555
五、人类基因组计划大事年表555
第二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医学发展的影响555
一、基因医学新时代555
二、基因药物的研制558
第三节 基因资源的保护559
一、基因资源的争夺559
二、中国基因资源的保护561
第四节 后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563
一、后基因组时代563
二、后基因组的研究进展565
参考文献568
第十八章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规则和发明保护570
第一节 概述570
第二节 生物技术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571
一、GLP的概念571
二、GLP的发展概况571
三、各国GLP管辖产品的范围572
四、GLP的双边协定与国际合作573
五、GLP制定的目的573
六、GLP的基本内容574
七、GLP实验室认定中易发生的主要问题578
第三节 生物技术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579
一、GCP的概念579
二、GCP的发展概况580
三、GCP制定的目的581
四、GCP的国际一体化581
五、GCP的重要作用582
六、GCP的基本原则582
七、GCP的基本内容583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584
一、GMP的概念584
二、GMP的发展概况584
三、GMP简述585
第五节 生物技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591
一、GSP的概念591
二、GSP的发展概况592
三、GSP制定的目的592
四、GSP的主要内容592
第六节 现代生物技术专利保护595
一、简述595
二、生物技术发明创新专利保护596
三、生物技术发明创新专利的特点596
四、现代生物技术专利类型597
五、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保护的紧迫性及影响598
参考文献599
第十九章 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及社会伦理问题600
第一节 概论600
一、世界上有关生物安全问题的争论600
二、世界各国对生物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管理601
三、生物安全性评价606
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607
一、基因工程作物的安全性607
二、基因工程动物的安全性610
三、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611
四、生物武器612
第三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614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社会伦理问题614
二、动物克隆和人类克隆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615
❻ 项目部营地生活垃圾、工程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的处理措施及管理办法
利用普查以及按规定排放的方式管理。
❼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亿个细菌。
❽ 某生物制品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最好是按好氧处理后再厌氧处理后在化学处理。
❾ 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疫苗与传统生产的疫苗相比,有哪些
※ 医药工业:用于生产抗生素、维生素等常用药物和人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透明质酸等新药。 ※ ?????? 食品工业:用于微生物蛋白、氨基酸、新糖原、饮料、酒类和一些食品添加剂(柠檬酸、乳酸、天然色素 等)的生产。 ※ ?????? 能源工业: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绿色植物的秸杆、木屑。工农业生产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废弃物转化为液体或气体燃料(酒精或沼气)。还可利用微生物采油、产氢、产石油以及制成微生物电池。 ※ ?????? 化学工业:用于生产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化工原料(乙醇、丙酮\丁醇、癸二酸等)和一些生物表面活性剂及生物凝集剂。 ※ ?????? 冶金工业:微生物可用于黄金开采和铜、钢等金属的浸提。 ※ ?????? 农、牧业:生物固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和微生物饲料的生产,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 ?????? 环境保护:可用微生物来净化有毒的高分子化合物,降解海上浮油,清除有毒气体和恶臭物质以及处理有机废水、废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