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昌近几年的变化
我不是南昌人,毕业后直接在这里工作了,四年多一点点了,南昌的变化是尽收我眼底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楼盘越来越多。
南昌蔬菜供应基地发生变化
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总体规划方案
江西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昌市北郊新祺周,开发区管辖范围面积约44平方公里。开发区规划人口15万,城区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按“三纵三横”为主城骨架道路,搭建以制药、化工、制造业为平台的经济开发区,将建设成为南昌卫星城。
该区要纳入昌大新城统筹规划,并把罗亭纳入开发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且要与周边地区的规划相衔接。其功能定位为开发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形成以产业为基础,以开发区为平台的特色新卫星城。按长规划、短安排,从易到难的原则依托现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起步引导建设。
南昌市青山湖区 城东分区规划方案
规划中南昌市青山湖城东分区位于东毗青山湖大道,南至解放路,西临洪都大道,北靠南京西路,总用地面积7.49平方公里。规划总的布局为“六片、二轴、二带、两中心、多层次”,将把青山湖城东分区打造成以舒适的人居环境为主导、商贸、文教、娱乐设施配套齐全,像上海徐汇区一样高品位的城东副中心,成为南昌最美的地区之一。
新昌南城规划方案
规划中新昌南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位于青云谱区核心区,东临高新大道,南临铁路,西接昌南工业园一期用地。规划以推动南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目标,将把青云谱新昌南城打造以舒适的人居环境为主,集教育培训、商务办公、休闲、娱乐、文化体育配套设施齐全的高品位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将成为南昌最美的地区之一,极大的提升我市城市建设的品位。
该区将按照体现美国小镇的风格,打造一个环境优美、人气兴旺、服务齐全、功能配套、交通便捷的城市副中心,优化交通规划,并与整体城市交通网络以及周边交通网络相衔接,加强公共交通的研究与规划来进行完善。
江中集团造纸厂用地 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
规划区(原江西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址)位于南昌市区北面的赣江之滨,北接洪都大道、东临青山南路、西面临沿江北路,占地面积约38.33万平方米,其总建筑面积约为103.5平方米,功能分为商业区、办公商务区、住宅区、学校区四大功能分区。
规划的实施将成为我市一个集住宅、商业、休闲、亲水为一体的靓丽区域。该项目要以人为本,以赣江大环境为主题,修建亲水平台,制造层次丰富的沿江城市轮廓线,营造南昌新型滨江都市生活形态。
南昌市阳明东路(两侧) 建筑景观城市设计方案
方案以修复、融入、重构、提升的方法,突出几个重点节点的改造,把阳明东路打造成最富有现代感的城市主干道。方案应与城北分区规划相衔接。沿路建筑全部实施统一的“穿衣带帽”工程和破墙透绿,建筑形式和风格要协调。有关部门将对阳明东路及其周边的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深化和论证,妥善组织交通流线,有效的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
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 规划设计方案
会议原则同意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方案。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用地面积约为23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思路是建设生态廊道,整合现状水系,使绿地系统呈指状楔入城市,水道系统呈网状渗入城市,将使我市城市与河湖水系山地有机融合。文/本报记者武素芳
[编者按]“十五”载着辉煌即将离去,“十一五”正带着希望向我们走来。五年的光阴,在时间长河里只是一滴水。但是这五年对南昌来说,却是最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五年也成为南昌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城市变化最大的五年、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回眸“十五”,我们满怀喜悦、我们充满自豪、我们信心倍增!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大型主题系列报道——《“辉煌十五”精彩回眸》,展示“十五”期间南昌市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变化,与你一起回眸“十五”话伟业。
[核心提示]南昌变了。碧波荡漾的玉带河,秀美洁净的青山湖;宽敞平坦的大马路,干净整洁的小街巷;拔地而起的商业楼,绿树掩映的居民区……每一个南昌人都能触摸到城市建设跳动的脉搏。城市的变迁,在不知不觉改变城市的面貌,改善市民的生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座城市令人目不暇接的种种变化,寻找新南昌的身影……
河水更清“龙须沟”变“玉腰带”
每天傍晚,李奶奶喜欢带着小外孙到玉带河边上走走,碧波荡漾的河水、随风轻摆的垂柳、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满眼美景让李奶奶心旷神怡!南昌自古因水而盛,水为南昌城增添了灵性。但是,见证着南昌沧桑的“八湖两河”却一度成为死水、臭水。
南昌城市面貌巨变的最突出表现就在“水”的变化上。2001年7月,南昌全面治理抚河;2001年11月起,青山湖清淤145万立方米,湖岸建成4700多米排污渠,湖滨、相思林、燕鸣岛公园相继建成开放;2005年元旦,玉带河正式通水通船,昔日的“龙须沟”经过截污、清淤疏浚、引水“三大工程”,已经成为一条环拥南昌晶莹夺目的“玉腰带”。2001年,南昌陆续掀起“一江两河八湖”大规模整治。短短几年,这座城市又唤回了水的灵气。
城区更绿出门500米就有绿地
站在南昌街头,不论你朝哪个方向走,500米内必定可发现一个游园或绿地。一块块绿地在街头出现,一条条绿带日渐美丽。这一切,都是南昌市委、市政府执起绿色重笔,挥洒泼绿的结果。
南昌人渴望绿色。200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南昌打造成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道出了全市人民的愿望。南昌市提出,无论是在新区建设,还是在旧城改造中,都要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段建绿地。
大手笔换来大面积的绿化。2001年到2003年,我市新增绿地492公顷,是2000年前全市公共绿地累计总量的63.7%。2004年,我市新增绿地284公顷。目前,南昌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6.88%,绿地率也达到34.88%。
天空更蓝空气质量中部第一
“南昌看到蓝天的日子越来越多了!”陈大爷最喜欢在秋水广场放风筝,当风筝在天上迎风展翅时,陈大爷发现,南昌天空展现蓝天白云的日子多了起来。
曾几何时,南昌的天空变得暗淡起来,我们为之骄傲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已难得一见。为了给市民一个更蓝的天空,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环境,南昌启动了蓝天、碧水、宁静等工程,将工业“三废”、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等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并建设了一批治污工程和环境综合监控系统。如今,南昌空气、水质等各项环境指标都达到较好水平:200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5%,同比上升7.2%,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夜色更美10万华灯点亮“不夜天”
南昌人有句口头禅:白天看水、晚上看灯。抚河两岸、青山湖畔、秋水广场处处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夜色中的南昌尽情地向人们展示着“不夜城”的风姿。
几年前,南昌路灯不到1万盏,有人戏称南昌“白天看是一个城,晚上看是一个村”。在建设花园城市的进程中,南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亮化工程,从2001年到2004年,南昌实施亮化工程一百多项。
南昌人不会忘记2001年8月1日的看灯盛景——中山路改造后亮灯,数十万市民涌向这条璀璨的“银河”,一片欢腾和喝彩……南昌亮起来了!如今,南昌拥有各类公共灯饰10万多盏,管线总长2051公里,在中部省会城市中走在了前列。
道路更宽公交车开进小街巷
家门口的路修好了,家住渊明北路的孙大妈别提多高兴了:路修宽了、修平了,下水道修通了,公交车也开进来了,感谢政府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为了让居民生活、出行更方便,南昌连续3年实施“百路大会战”,改造小街小巷360多条。许多过去连“的士”都难进去的小街巷,如今都能开进公交车了,大大方便了群众。
我市大部分道路使用时间长达10年到20年,道路狭窄,还出现了坑洼多、裂缝多等现象,使车辆和行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此,南昌拓宽、改造了洪都大道、解放路、北京路等30多条道路,并对站前西路、象山北路、福州路等20条路重新摊铺沥青,克服了以往水泥路面灰尘多、噪音大的弊端,城市道路更加平坦、宽敞了。
交通更顺“水陆空”四通八达
南昌历来是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2004年,南昌至安义、南昌至进贤一级公路相继竣工,南昌市内“半小时经济圈”成型。在出城通道的建设上,推进6条对外道路建设,完成国道、省道改造77公里,基本建成市至县半小时经济圈公路网络,实现了“10分钟到主干道、20分钟到外环线”的目标。同时,南昌还全力构造城市快速交通网,生米大桥、城市高速外环、昌东大道、昌湾大道等路桥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中。
2005年5月12日,国内内河最大的国际集装箱码头——南昌港建成,千吨级货轮可自由出入,年吞吐量可达10万标箱。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已开辟通往国内各主要城市及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航线40多条。
排水更畅12亿改造五大排水系统
洛阳路铁路八村的居民常常被水患折腾得精疲力尽。像铁路八村这样,年年深受内涝之苦的地方,南昌有十几处。每逢雨季“南昌就会漂起来”,整个家都浸在水里,居民生活苦不堪言。
玉带河改造“嘴上说了39年,纸上画了5年”,却因投资巨大、工程复杂议而未决。2003年6月,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雨让南昌排水设施的弊端暴露无遗,也让省市领导满心牵挂。“一年基本解决积水,两年根治城区内涝”,是南昌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2003年10月31日,为彻底解决积水问题的五大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涉及12个大项目、30个子项目,总投资达到12亿元。如今,这些工程已经陆续完工,并经历了多次暴雨的考验,以往积水严重的地段如今再也看不到“水上漂”的踪影了。
建筑更靓百年老街重焕青春
无论是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胜利路,还是交通要道八一大道、北京西路,两边的建筑鳞次栉比,外墙颜色主色调统一,店面、招牌整齐划一。道路平改坡、建筑粉刷等“穿衣戴帽“工程,让南昌的老街重新焕发青春。
2001年,我市在市区部分主干道开展建筑物平改坡和外墙装饰的“穿衣戴帽”工程,2002年开始该工程在全市推广,要求做到“一路一色、一路一景”。2002年1月,江西首条步行街——胜利路开街。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这条百年老街胜利路,已成为南昌商业的一张“名片”。
水电更足惟一不拉电闸的省会
去年夏天,“火炉”南昌创下10年来持续高温的新纪录,但经过电网改造、新建变电站、新增50余条配电线路的南昌,保持了拉闸限电的“零纪录”,成为全国惟一没有拉闸限电的省会城市。
为抓好水、电、气等设施的建设,南昌对老城区供水管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进行了青云水厂三期、牛行水厂一期工程,建设了青山湖、象湖、红谷滩3座污水处理厂,对南昌城市电网进行了大面积改造。如今,南昌城区用水无忧、用电不拉闸,让每一个生活在南昌的人都对此赞不绝口。
新区更旺荒滩上崛起南昌“浦东”
在秋水广场欣赏中国第一高喷泉的市民,看着沙滩洲地上竖起的一幢幢高楼,由衷地发出感叹:红谷滩的变化可真快啊!
构筑“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是几代南昌人的梦想。2001年,南昌制定了在城市建设中重点开发红谷滩,从而带动昌北新城发展的雄伟战略。不久,红谷滩、红角洲、凤凰洲的路网、电网、水网建设全面启动,工人文化宫、江信国际花园、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纷纷落户。
被人称之为南昌“浦东”的红谷滩新区的开发建设,可谓南昌城市建设的精彩之笔。目前,新区规划的62条道路年底可基本建成联网;世纪广场、秋水广场、临江80米绿化带、赣江公园等一大批重点景观工程已经建成;全区落户的106个项目已开工76个。在短短的时间里,昔日的荒滩已经变成了寸土寸金的投资热土。
㈡ 南昌市昌南客运站现状如何
南昌昌南客运站的现状一直的不饱和运行,基本是大部分的设备都是闲置的,长运搬迁之后主要是将原来的功能划分至洪城客运站、徐家坊客运站、青山南路客运站,真正分至昌南客运站的少之又少(可能还没有呢)。昌南客运站当年由南昌公交总公司花费近2亿的投资,直到现在大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
㈢ 跪求!!!南昌市红谷滩污水厂的设计数据
项目名称:南昌市红谷滩污水处理一期工程
行业类别:污水处理项目/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单位:南昌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南昌市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简介:本工程服务范围为红谷滩中心区、红谷滩周边地区红角洲新区、凤凰洲新区、麦园工业区和长陵区,服务面积40平方公里;工程总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40万吨,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20万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管道等。处理厂厂址选在南昌市凤凰洲北端即赣江桥西桥头以北和赣江大堤以西的京九铁路与瀛上河的交汇处东北角;污水处理工艺为常规鼓风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后尾水排放执行国家污水综合一级标准。
投资构成:一期工程总投资39551万元;资金由南昌市自筹解决。
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是德国企业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第一个BOT项目,也是江西省第一个BOT项目,特许经营期20年。该项目的建设为南昌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走出了一条“招商引资”的道路。
该厂位于艾溪湖西北侧,高新区北沥村徐家东侧,工程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00万吨,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33万吨,一期提标第一阶段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7万吨),工程总占地面积630亩,工程建设期为1.5年,工程设计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00万吨,规划服务范围87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30万人,服务范围包括南起井冈山大道—何坊西路—京山路—将军渡闸,北至富大有堤(赣江南支);东起艾溪湖,西至子固路—船山路—十字街所划分区域,该区域包括中心区域、城南片区、城东片区。
青山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2003年4月15日开工建设,2004年10月27日污水处理厂开始投入运行;青山湖污水收集系统管网总长度49.706公里,含湖东、湖西截污箱涵、玉带河截污管道、艾溪湖截污管道以及城东一路、京东大道污水管函等工程。
青山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污水处理工艺采用活性污泥法,曝气池采用氧化沟形式,配备倒伞型表面曝气机,处理后符合水质要求的出水排入污水厂旁的低排沟并最终流入赣江。其主要工艺流程为:原污水—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曝气沉砂池—氧化沟—终沉池—出水。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中温厌氧消化和机械脱水工艺。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脱硫处理并综合利用,脱水后泥饼外运处置。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为:pH ≤6-9、COD≤ 250mg/L、BOD ≤130mg/L、SS ≤200mg/L、NH4-N≤ 20mg/L;、TP ≤2.0mg/L。从长期检测数据观察,污水经处理后,其排放水质指标达到合同规定值,而在实际运行中各项出水指标均大大优于合同规定的水值,出水水质均达到出水水质为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设计要求,有时甚至优于上述标准,达到了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
㈣ 南昌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5年南昌市GDP达10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39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32.13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402.19亿元,增长13.4%。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2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3亿元,增长38.1%。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一万元,达10301元,比上年增长17.8%;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064元,增长20.5%。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879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72元,增长13.6%。
2006年南昌市实现生产总值1184.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4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644.46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463.66亿元,增长12.6%。
财政总收入150.56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11亿元,同口径增长25.1%。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4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3元,比上年增长9.1%;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548元,增长6.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392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2元,增长13.2%。
2007年南昌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1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749.80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556.89亿元,增长15.5%。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
全市50万元以上项目共完成投资额8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28.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6元,增长16.3%。人均消费性支出10064元,增长33.3%。农民人均纯收入5034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72元,增长10.0%。
㈤ 南昌的变化
南昌变化日新月异-规划全知道2005-4-22 江南都市报 / 近年来,随着南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变化日新月异。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南昌市各个项目的规划情况,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本报将今年1月以来南昌市政府通过的部分规划方案整理如下,予以读者了解。
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总体规划方案
江西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昌市北郊新祺周,开发区管辖范围面积约44平方公里。开发区规划人口15万,城区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按“三纵三横”为主城骨架道路,搭建以制药、化工、制造业为平台的经济开发区,将建设成为南昌卫星城。
该区要纳入昌大新城统筹规划,并把罗亭纳入开发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且要与周边地区的规划相衔接。其功能定位为开发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形成以产业为基础,以开发区为平台的特色新卫星城。按长规划、短安排,从易到难的原则依托现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起步引导建设。
南昌市青山湖区 城东分区规划方案
规划中南昌市青山湖城东分区位于东毗青山湖大道,南至解放路,西临洪都大道,北靠南京西路,总用地面积7.49平方公里。规划总的布局为“六片、二轴、二带、两中心、多层次”,将把青山湖城东分区打造成以舒适的人居环境为主导、商贸、文教、娱乐设施配套齐全,像上海徐汇区一样高品位的城东副中心,成为南昌最美的地区之一。
新昌南城规划方案
规划中新昌南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位于青云谱区核心区,东临高新大道,南临铁路,西接昌南工业园一期用地。规划以推动南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目标,将把青云谱新昌南城打造以舒适的人居环境为主,集教育培训、商务办公、休闲、娱乐、文化体育配套设施齐全的高品位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将成为南昌最美的地区之一,极大的提升我市城市建设的品位。
该区将按照体现美国小镇的风格,打造一个环境优美、人气兴旺、服务齐全、功能配套、交通便捷的城市副中心,优化交通规划,并与整体城市交通网络以及周边交通网络相衔接,加强公共交通的研究与规划来进行完善。
江中集团造纸厂用地 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
规划区(原江西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址)位于南昌市区北面的赣江之滨,北接洪都大道、东临青山南路、西面临沿江北路,占地面积约38.33万平方米,其总建筑面积约为103.5平方米,功能分为商业区、办公商务区、住宅区、学校区四大功能分区。
规划的实施将成为我市一个集住宅、商业、休闲、亲水为一体的靓丽区域。该项目要以人为本,以赣江大环境为主题,修建亲水平台,制造层次丰富的沿江城市轮廓线,营造南昌新型滨江都市生活形态。
南昌市阳明东路(两侧) 建筑景观城市设计方案
方案以修复、融入、重构、提升的方法,突出几个重点节点的改造,把阳明东路打造成最富有现代感的城市主干道。方案应与城北分区规划相衔接。沿路建筑全部实施统一的“穿衣带帽”工程和破墙透绿,建筑形式和风格要协调。有关部门将对阳明东路及其周边的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深化和论证,妥善组织交通流线,有效的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
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 规划设计方案
会议原则同意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方案。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用地面积约为23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思路是建设生态廊道,整合现状水系,使绿地系统呈指状楔入城市,水道系统呈网状渗入城市,将使我市城市与河湖水系山地有机融合。文/本报记者武素芳
[编者按]“十五”载着辉煌即将离去,“十一五”正带着希望向我们走来。五年的光阴,在时间长河里只是一滴水。但是这五年对南昌来说,却是最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五年也成为南昌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城市变化最大的五年、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回眸“十五”,我们满怀喜悦、我们充满自豪、我们信心倍增!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大型主题系列报道——《“辉煌十五”精彩回眸》,展示“十五”期间南昌市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变化,与你一起回眸“十五”话伟业。
[核心提示]南昌变了。碧波荡漾的玉带河,秀美洁净的青山湖;宽敞平坦的大马路,干净整洁的小街巷;拔地而起的商业楼,绿树掩映的居民区……每一个南昌人都能触摸到城市建设跳动的脉搏。城市的变迁,在不知不觉改变城市的面貌,改善市民的生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座城市令人目不暇接的种种变化,寻找新南昌的身影……
河水更清“龙须沟”变“玉腰带”
每天傍晚,李奶奶喜欢带着小外孙到玉带河边上走走,碧波荡漾的河水、随风轻摆的垂柳、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满眼美景让李奶奶心旷神怡!南昌自古因水而盛,水为南昌城增添了灵性。但是,见证着南昌沧桑的“八湖两河”却一度成为死水、臭水。
南昌城市面貌巨变的最突出表现就在“水”的变化上。2001年7月,南昌全面治理抚河;2001年11月起,青山湖清淤145万立方米,湖岸建成4700多米排污渠,湖滨、相思林、燕鸣岛公园相继建成开放;2005年元旦,玉带河正式通水通船,昔日的“龙须沟”经过截污、清淤疏浚、引水“三大工程”,已经成为一条环拥南昌晶莹夺目的“玉腰带”。2001年,南昌陆续掀起“一江两河八湖”大规模整治。短短几年,这座城市又唤回了水的灵气。
城区更绿出门500米就有绿地
站在南昌街头,不论你朝哪个方向走,500米内必定可发现一个游园或绿地。一块块绿地在街头出现,一条条绿带日渐美丽。这一切,都是南昌市委、市政府执起绿色重笔,挥洒泼绿的结果。
南昌人渴望绿色。200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南昌打造成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道出了全市人民的愿望。南昌市提出,无论是在新区建设,还是在旧城改造中,都要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段建绿地。
大手笔换来大面积的绿化。2001年到2003年,我市新增绿地492公顷,是2000年前全市公共绿地累计总量的63.7%。2004年,我市新增绿地284公顷。目前,南昌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6.88%,绿地率也达到34.88%。
天空更蓝空气质量中部第一
“南昌看到蓝天的日子越来越多了!”陈大爷最喜欢在秋水广场放风筝,当风筝在天上迎风展翅时,陈大爷发现,南昌天空展现蓝天白云的日子多了起来。
曾几何时,南昌的天空变得暗淡起来,我们为之骄傲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已难得一见。为了给市民一个更蓝的天空,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环境,南昌启动了蓝天、碧水、宁静等工程,将工业“三废”、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等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并建设了一批治污工程和环境综合监控系统。如今,南昌空气、水质等各项环境指标都达到较好水平:200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5%,同比上升7.2%,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夜色更美10万华灯点亮“不夜天”
南昌人有句口头禅:白天看水、晚上看灯。抚河两岸、青山湖畔、秋水广场处处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夜色中的南昌尽情地向人们展示着“不夜城”的风姿。
几年前,南昌路灯不到1万盏,有人戏称南昌“白天看是一个城,晚上看是一个村”。在建设花园城市的进程中,南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亮化工程,从2001年到2004年,南昌实施亮化工程一百多项。
南昌人不会忘记2001年8月1日的看灯盛景——中山路改造后亮灯,数十万市民涌向这条璀璨的“银河”,一片欢腾和喝彩……南昌亮起来了!如今,南昌拥有各类公共灯饰10万多盏,管线总长2051公里,在中部省会城市中走在了前列。
道路更宽公交车开进小街巷
家门口的路修好了,家住渊明北路的孙大妈别提多高兴了:路修宽了、修平了,下水道修通了,公交车也开进来了,感谢政府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为了让居民生活、出行更方便,南昌连续3年实施“百路大会战”,改造小街小巷360多条。许多过去连“的士”都难进去的小街巷,如今都能开进公交车了,大大方便了群众。
我市大部分道路使用时间长达10年到20年,道路狭窄,还出现了坑洼多、裂缝多等现象,使车辆和行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此,南昌拓宽、改造了洪都大道、解放路、北京路等30多条道路,并对站前西路、象山北路、福州路等20条路重新摊铺沥青,克服了以往水泥路面灰尘多、噪音大的弊端,城市道路更加平坦、宽敞了。
交通更顺“水陆空”四通八达
南昌历来是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2004年,南昌至安义、南昌至进贤一级公路相继竣工,南昌市内“半小时经济圈”成型。在出城通道的建设上,推进6条对外道路建设,完成国道、省道改造77公里,基本建成市至县半小时经济圈公路网络,实现了“10分钟到主干道、20分钟到外环线”的目标。同时,南昌还全力构造城市快速交通网,生米大桥、城市高速外环、昌东大道、昌湾大道等路桥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中。
2005年5月12日,国内内河最大的国际集装箱码头——南昌港建成,千吨级货轮可自由出入,年吞吐量可达10万标箱。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已开辟通往国内各主要城市及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航线40多条。
排水更畅12亿改造五大排水系统
洛阳路铁路八村的居民常常被水患折腾得精疲力尽。像铁路八村这样,年年深受内涝之苦的地方,南昌有十几处。每逢雨季“南昌就会漂起来”,整个家都浸在水里,居民生活苦不堪言。
玉带河改造“嘴上说了39年,纸上画了5年”,却因投资巨大、工程复杂议而未决。2003年6月,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雨让南昌排水设施的弊端暴露无遗,也让省市领导满心牵挂。“一年基本解决积水,两年根治城区内涝”,是南昌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2003年10月31日,为彻底解决积水问题的五大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涉及12个大项目、30个子项目,总投资达到12亿元。如今,这些工程已经陆续完工,并经历了多次暴雨的考验,以往积水严重的地段如今再也看不到“水上漂”的踪影了。
建筑更靓百年老街重焕青春
无论是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胜利路,还是交通要道八一大道、北京西路,两边的建筑鳞次栉比,外墙颜色主色调统一,店面、招牌整齐划一。道路平改坡、建筑粉刷等“穿衣戴帽“工程,让南昌的老街重新焕发青春。
2001年,我市在市区部分主干道开展建筑物平改坡和外墙装饰的“穿衣戴帽”工程,2002年开始该工程在全市推广,要求做到“一路一色、一路一景”。2002年1月,江西首条步行街——胜利路开街。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这条百年老街胜利路,已成为南昌商业的一张“名片”。
水电更足惟一不拉电闸的省会
去年夏天,“火炉”南昌创下10年来持续高温的新纪录,但经过电网改造、新建变电站、新增50余条配电线路的南昌,保持了拉闸限电的“零纪录”,成为全国惟一没有拉闸限电的省会城市。
为抓好水、电、气等设施的建设,南昌对老城区供水管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进行了青云水厂三期、牛行水厂一期工程,建设了青山湖、象湖、红谷滩3座污水处理厂,对南昌城市电网进行了大面积改造。如今,南昌城区用水无忧、用电不拉闸,让每一个生活在南昌的人都对此赞不绝口。
新区更旺荒滩上崛起南昌“浦东”
在秋水广场欣赏中国第一高喷泉的市民,看着沙滩洲地上竖起的一幢幢高楼,由衷地发出感叹:红谷滩的变化可真快啊!
构筑“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是几代南昌人的梦想。2001年,南昌制定了在城市建设中重点开发红谷滩,从而带动昌北新城发展的雄伟战略。不久,红谷滩、红角洲、凤凰洲的路网、电网、水网建设全面启动,工人文化宫、江信国际花园、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纷纷落户。
被人称之为南昌“浦东”的红谷滩新区的开发建设,可谓南昌城市建设的精彩之笔。目前,新区规划的62条道路年底可基本建成联网;世纪广场、秋水广场、临江80米绿化带、赣江公园等一大批重点景观工程已经建成;全区落户的106个项目已开工76个。在短短的时间里,昔日的荒滩已经变成了寸土寸金的投资热土。
㈥ 南昌市新建县水资源状况~~越详细越好哈
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解决缺水问题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短缺已然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水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
为此,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
㈦ 南昌地区近年来的经济状况
2005年南昌市GDP 10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增长2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增长44.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达70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7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472元。
2006年GDP 118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工业
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工业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第一枚海防导弹都在这里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的工业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医药等现代化工业体系,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一定的水平,现在正围绕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已形成了六大支柱、十大产业,拥有工业园区11个,上市公司16家,规模企业近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