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污水知识 > 医疗废水国内研究现状

医疗废水国内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21-03-20 14:07:34

① 洗涤废水总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含磷洗涤剂是生活污水含磷的重要来源之一。看看当地使用的洗涤剂是无磷的多还是含磷的多。
旱灾国家提倡不让用含磷的洗涤剂销售和生产了,但是有部分农村还是使用其实完全可以用4A沸石代替磷,既不污染环境,又加强了洗涤速度。磷的污染确实严重,我希望全国所有同胞保护环境,为下一代留下好的环境,同时也是为你自己。

② 国内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曾掀起在黑色岩系中寻找“五元素”矿床及铂族元素的高潮,并在南方取得了进展和突破。初步确定在下列9个层位的黑色岩系中赋存有大型超大型矿床;①中元古代下昆阳群;②新元古代歪头山组;③早震旦世大屋组、南沱组;④晚震旦世陡山沱组;⑤早寒武世牛蹄塘组;⑥早—中志留世;⑦晚泥盆世;⑧早二叠世;⑨晚第三纪中新统等。矿床集中于早寒武及晚泥盆世地层中,形成了5个超大型和为数众多的大—中型锡、锑、重晶石矿床,并初步查明PGE含量比较高的层位出现在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及早寒武纪牛蹄塘组。

陡山沱组广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重庆北部地区、该组中富有机质的黑色岩系厚达20余米,属潮坪相及沼泽相沉积并与石煤、磷矿、菱锰矿等相伴产出。目前在陡山沱组发现的矿床类型计有:沉积型银钒矿床(湖北兴山白果园);微细浸染型金锑矿床(鄂南崇阳县方山);接触交代型银铅锌矿床(安徽祁门县三堡);沉积改造型钼矿床(湘南安化张家岭)。经前人查证仅在重庆城口、四川万源一带见铂族元素矿化。

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是我国南方地史转折期大规模缺氧事件产物,具分布广泛、层位稳定特征,常由碳质页岩、碳酸盐岩、砂岩、磷块岩、硅质岩组成,部分地区还见石煤及基性-超基性火山凝灰岩。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为5.6%~18.7%,同样还普遍含有以黄铁矿为主的金属硫化物。陈南生等(1986)根据黑色岩系岩相及成矿元素组合特征将该层位多元素矿床分为下列3类:①镍钼多元素矿床;②钒矿床;③沉积再造型铜钼钒铀多元素矿床。PGE查证成果表明具工业意义的矿化主要出现在镍钼多元素类型的矿层中(表3-4)。

Ni、Mo多元素矿层分布于贵州遵义,云南德泽、湖南大庸、慈利、浙江诸暨、富阳、桐庐等地,赋存于碳硅质、黑色岩系底部,呈层状、扁豆状产出,厚度不大(大庸为0.5~1.8m、遵义0.1~1m,最厚2m,织金0.01~0.14m),属陆架近滨-斜坡环境中局限滞流盆地沉积。Ni、Mo多元素矿层硫化物组合十分复杂,计有黄铁矿、白铁矿、硫钼矿、二硫镍矿、辉镍矿、针镍矿、辉砷镍矿、镍黄铁矿、紫硫镍矿、黄铜矿、黝铜矿、闪锌矿、银金矿、钛铁矿等,未见独立铂族矿物,推测为超微细颗粒或碳质吸附状态存在。矿层品位:Ni 1%~5%(平均3.01%)、Mo1%~20%(平均3.48%)、Cu 0.09%、Se 0.28%、Au 0.054~0.38g/t、Ag 7.2g/t,并普遍含Pt 0.2~0.4g/t、Pd 0.26~0.66g/t、Os 0.073g/t、Ir 0.043g/t(分选提纯镍钼精矿中Pt+Pd为1.84g/t)。据梁有彬等(1999)统计报道,∑Pt品位大庸0.602g/t、遵义0.70g/t、织金0.47g/t,最富的贵州天鹅山达1.295g/t(其中Pt 0.58g/t、Pd 0.50g/t、Os 0.19g/t)。

在成因上,过去认为镍钼矿是有机质参与下的沉积矿床,但近年经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支持了海底喷气热水沉积观点;Re-Os同位素年龄为560Ma和541Ma(毛景文等,2002);包体测温黄铁矿形成温度115~185℃;有机质成热度推算成岩期温度为154~210℃;石英、方解石均一温度为130~200℃。成矿与沉积同时并受局限盆地控制。

我国黑色岩系PGE研究突出了低温地球化学条件下多组分体系的相平衡。在实验模拟中得出:在25~200℃条件下,Pt可以Cl的络阴离子搬运,其量可达×10-9级,而Pd可高一个数量级;在300℃N aCl/H2SO4溶液中,Pt可呈硫化物迁移沉淀。此外,在黑色岩系中,Pt、Ir常与自然金混合,呈超微细态出现。上述实验和测试解释了黑色岩系中未见独立铂族元素矿物的客观现象。

表3-4 中国南方黑色岩系矿床PGE查证成果表(wB/10-6

尽管黑色岩系中PGE可以富集成矿的认识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确认,在经济开发的前景方面也得到了肯定,即早晚会被开采利用,但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1.分析测试技术未过关.国外技术保密,国内没有开展对应的研究,严重地影响到勘查评价

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矿床的勘查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卡林型金矿,30年前我国地质工:作者对于卡林型金矿还“一无所知”,后来通过国外实地考察、国内大量找矿工作的投入,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在我国西南部的滇黔桂3省交界地区和秦岭陕甘川3省交界地区确立了两个大规模的卡林型金矿成矿集中区,发现了一大批金矿,并且得到了开采。可以说,卡林型金矿目前在中国已经“全面开花”。卡林型金矿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分析测试技术取得突破,尤其是“痕金”快速分析技术过关,并且使类似技术“傻瓜”化,帮助地质人员在野外利用“痕金分析箱”就可以完成找矿“侦察”工作。

PGE目前面临类似情况,即适合于黑色岩系中PGE含量分析测试的技术不但在实验室未过关,更谈不上野外的快速分析。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过对比实验,对采自四川硫磺厂和三大湾的含矿黑色岩系样品分别进行了对比测试,每次测试工作的质量从标样的重现性及其与标样推荐值的对比可以看出是合格的,但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结果却有一定的差距(表3-5)。这说明,锍试金富集铂族元素ICP-MS法(孙亚莉等,1997)对于黑色岩系中的PGE来说并不合适,但目前还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

表3-5 三大湾和硫磺厂同一样品两次分析结果的对比

俄罗斯的科学家通过30多年研究,也明确指出,常规的方法和目前通用的火试金法对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是不适合用的,因为在试样加热过程中,PGE很可能随着C元素的挥发而“丢失”!尽管俄罗斯的科学家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分析技术,但他们严格保密,无论是刊物上还是网络上都没有公开相关的测试技术;尽管国内有关研究人员多次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分析测试研究课题,但一直得不到批准,以至于野外找矿工作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建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他有关部门还是应该立项开展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测试研究工作。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不能从我国扬子地台周边及新疆东天山、西天山等地广泛分布的黑色岩系中找到铂族元素矿床的重大现实问题。

2.缺乏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

原地质矿产部孙大光部长曾经在1977年的全国地质工作大会上专门强调铂族金属是国家的急缺矿产资源,应该加强地质找矿工作。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寻找铂族元素矿床的一个小高潮,并推动了四川杨柳坪和云南金宝山两个铂族元素矿床的成功勘探。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铂族元素矿床的地质找矿工作基本停止。21世纪初.随着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实施,又一次开展了铂族元素矿床的找矿工作,曾经设立了重庆城口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矿床的地质找矿评价等项目,但由于分析测试等方面的原因无果而终。

综观国内外铂族元素矿床的地质找矿经验,没有哪个矿床是在短期内查明其资源量的。即使是美国的斯提尔沃特(Stillwater),尽管在成矿模式的指导下只用了短短一两年时间就发现了矿,但用了10多年时间才初步查明其资源状况,而从查明资源状况到开发利用又花了20多年时间。即使是已经开采的矿床,由于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原因也会给矿山开发带来波折。如加拿大的伊勒湖钯矿床,1993年开始开采,连年亏损,到1998年几乎关闭,后来在资料二次开发和成矿规律重新总结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评价大大地扩大了资源量,选择了类似于斑岩铜矿“低品位大矿量”的开采理念,从而起死回生(施俊法等,2005)。因此,对铂矿来说,短平快项目是不太可能取得找矿突破的。

3.采选冶研究严重滞后

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矿化以“低品位大储量”为特点,因此,采选冶就成为开发此类矿产资源的关键。但目前我们还没有此方面研究成果的报道,尤其是C质吸附PGE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次研究发现,三大湾地区含C质岩系中的PGE可能被C吸附,类似于“碳吸附金”的情况。如何查明PGE与“C”之间的“吸附”机制并把PGE从“C”中解吸下来,不仅仅是一个矿床成因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矿床开发的技术问题。建议首先开展PGE与C的联测研究,即同时测定样品中PGE的含量和C(包括不同类型的“C”)的含量,查明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研究C与PGE之间的吸附与反吸附问题,为黑色岩系中PGE的回收提供科学依据。

③ 国内外研究现状

9. 1. 1 GIS 在突水评价方法的现状研究

目前,常用的突水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突水系数法。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国焦作、峰峰、淄博矿区就总结出了预测底板突水的经验公式———突水系数法。他们是根据本矿区开采到一定深度时各个矿井底板突水的实际资料总结出来的。该方法物理概念明确、公式简单实用、计算方便且现场易于操作,在预测煤层陷落柱突水和解放受水威胁的煤炭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今。

( 2) 突水概率指数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为: 根据大量的突水资料分析,找出导致底板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 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和分类统计法确定各种因素在底板突水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即确定各种突水因素所占的权重,建立求突水概率指数的数学模型; 将建立的模型运用到已有的突水案例中,求出各个突水案例的突水概率指数; 依据案例的突水概率指数的统计,求出各种情况下的某突水程度发生的概率。此方法综合考虑到了煤层底板突水众多影响因素,利用该方法预测底板突水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 3) 脆弱性指数法: 此方法在煤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体系建立的基础上,以多源信息复合理论为指导,以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 GIS 为操作平台,在分析确定底板突水各主控因素的基础上,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处理,建立各主控因素的专题图层; 运用多源信息复合叠加原理,采用如人工神经神经网络、证据权重法、Logistic 回归、层次分析法等现代线性或非线性数学方法,建立煤层突水预测评价模型,最终对煤层突水脆弱性做出科学的分区和预测评价。该评价方法考虑到了煤层突水的多种影响因素及相互复杂作用关系,考虑到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即“权重”) ,且具有多级分区的特点,易于掌握,在煤层突水,尤其是底板突水脆弱评价中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就煤层突水预测的评价方法而言,还有许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煤层陷落柱突水的研究,从而对已有的突水预测评价方法在实用性和易用性方面逐步完善。因此,煤层陷落柱突水预测方法仍需不断地探索。

9. 1. 2 GIS 在突水危险性评价中的现状研究

随着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发展,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煤矿突水危险性评价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GIS 已成为一种熟练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GIS 强大的空间数据库管理能力和空间分析功能为我们研究煤矿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GIS 已被广泛应用到评价工作的多个环节,例如数据采集、评价指标空间分析、评价计算以及评价结果表达,使我们从传统的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并使危险性评价的空间数据集成更简便、分析更快速、精度更高,从而促进了该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曹中初、孙苏南等人( 1996) 将 GIS 技术引入煤矿水害预测研究,以 ARCINFO 作为操作平台,经过数据采集与处理、专题图层生成、图层配准与编辑、多因素复合叠加处理,建立了以峰峰二矿小青煤为例的突水预测新模式。

江东、王建华等人( 1999) 以山东肥城国家庄煤矿为研究区,以多源信息复合为核心,建立了 GIS 支持下的突水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武强、董东林、陈佩佩等人( 2002) 利用 GIS 与 ANN 耦合技术,在准确描述煤层底板突水各主控因素对突水事件的影响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多种主控因素综合作用的突水模型,并对华北地区煤层地板突水进行了脆弱性分区。王茂连、孙苏南、江东等利用 GIS 技术,在综合分析矿区水文地质、地质构造和突水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能够反映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突水模式,帮助决策人员做出正确判断。这一技术在矿井突水预测评价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9. 1. 3 贝叶斯网络的应用现状研究

贝叶斯网络( BN) 的发展主要经历了 3 个阶段:

( 1) 第一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 : 主要是建立 BN 基本理论体系和进行不确定性推理的研究,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专家知识来构建 BN。

( 2) 第二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 : 主要是根据数据和专家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BN,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经典的 BN 学习算法;

( 3) 第三阶段(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 :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主要研究 BN 的应用。目前,BN 已被广泛地用于医疗诊断、工业控制、专家系统、统计决策等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外在近 10 年来,相继出现了大量应用 BN 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文献,BN 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医疗诊断方面有 ALARM 网,常被作为 BN 结构学习算法检验的标准网; Alberola 等把 BN 用于人类学习中的问题解决研究; Rodrigues 等将 BN 用于制造过程诊断控制; Gemela 利用 BN 进行金融风险分析; Sillanpaa 等利用 BN 模型进行 DNA 的分析; Brenda 利用 BN 进行系统可靠性分析; Socher 等人利用 BN 进行图像分析和语音识别;Sanguesa 等人利用 BN 学习方法进行工业废水处理。以上是 BN 在国外的一些成功应用。

国内 BN 的应用较国外稍晚一些,不过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关于使用 BN 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李伟生等将 BN 用于规划识别; 清华大学的曹冬明等利用BN 技术进行故障定位通用性较强; 上海大学的李明等将 BN 用于模型诊断串行译码; 上海交通大学的邓勇等将 BN 用于模型诊断; 清华大学的孙亚男等利用 BN 方法进行冠心病中医临床诊断; 戴芹等利用 BN 对遥感数据进行分类; 中南大学的李仪等利用 BN 对移动机器人进行避障等。

④ 各地目前医疗废水处理的怎么样了

你好,各地目前医疗废水处理的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了

⑤ 国内外如何看待废水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年以来,环境保护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其中,关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也稳步提高。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至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1%;到80年代末期,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0.60%左右;“九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1010.3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02%,首次突破1%;“十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2388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30%;201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6654.2亿元,是2002年的近5倍,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逐年增加,占GDP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同时,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情况逐年下降。2001年共发生1842起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而到了2010年,则下降至420起,是2001的1/4。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占当年GDP的1.6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397.0亿元,比上年减少10.3%;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033.0亿元,比上年增加47.0%。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管理形式并存的保护管理体系。与此同时,环境法制建设日臻完善。我国环境立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等10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颁布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0余项,颁布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660余件。
“十二五”期间全国GDP将达到231.2万亿元。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宏观战略研究环保投入专题和“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将超3.4万亿元。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工业废水治理产业全景调研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共十四章。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环境保护部、中国石油化工协会、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国内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提供的大量的内容翔实、统计精确的资料和数据。报告对我国工业废水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论述了领先企业运行情况。通过翔实的数据和充分的论述,从产业层面上剖析产业现状特点,针对产业的供需矛盾阐述了工业废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工业废水产业结构。

⑥ 湿地处理废水的研究现状

煤矿山排出的废水和煤矸石渗出液,含硫量较高。根据大峪沟矿区的实际情况,即使采用综合一体化处理方法,出水的除硫效果并不明显,水中SO2-4仍高达1994.21~2144.06mg/L。虽然现有的《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对SO2-4的排放浓度没有明确限制,但高硫酸盐水对大峪沟的地下水和凉水泉水库的水质仍有严重影响。

目前,去除水中SO2-4的方法主要有中和法、反渗透膜法、生物化学处理法和湿地法。前几种运行费用高,效果不一,有的还存在二次污染或技术不够完善等问题,更多地采用廉价、清洁的处理方法,即利用湿地除硫。

一般而言,煤矿开采尤其是井工开采都需疏排地下水,在地表形成小溪或小河进入洼地,形成湿地。湿地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能够起到净化水质,调节空气湿度、温度,繁衍各种湿生-水生植物,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据调研,目前煤矿山湿地生态功能常常被忽视,要么弃置不用要么受损严重。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利用矿区排水形成的湿地解决终端外排水的去硫问题,使之资源化,可以说是前述综合一体化处理方案的最终一个环节,同时也是解决煤矿山湿地生态修复和湿地生态利用的专门性课题。

利用人工湿地去除水中硫酸根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人工湿地属于人工构筑物的范畴,通常的做法是建几个处理池,池内铺盖底泥并种植植物,依靠植物、底泥等要素的作用达到去硫效果;煤矿山湿地显然不属于上述的人工湿地,有关煤矿山湿地的生态功能、除污能力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据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人工湿地脱硫效果相差较大,有的可以达91.9%,有的为53%,甚至有的去除率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湿地规模、水质、气候、底泥和水生植被的差异。所以在对煤矿山湿地进行研究时,必须查明生态地质的基本条件。

人工湿地是人对自然湿地系统的模拟,利用生态的方法来去除污染物,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者的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彭超英等,2000)。实践表明,与其他处理污水的方法相比,人工湿地系统具有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行费、低维护技术、基本不耗电即“一高三低一不”的特点(丁疆华等,2000)。自1974年第一个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在西德建成以来,因其优越的性能,使它获得较快的发展(刘自莲等,2005)。20世纪80年代从欧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区和国家都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美国有600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在丹麦、德国、英国等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主要为地下潜流湿地)系统在运行,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投入使用(李丽等,2007)。而且大量的监测表明,湿地净化污水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例如,Knight(2000)等对1300多条已报道的数据进行分析,人工湿地对饲养家畜排放水的净化效率平均为:BOD5,65%;TSS,53%;NH4—N,48%;TN,42%和TP,42%。来自美国环保机构的数据库资料显示出了更高的处理效率,BOD5,TSS,TN,NH4—N,NO3—N和TP分别高达95%、88%、67%、61%、72%和76%(Braskerud等,2002)。

我国的湿地研究起步较晚。从“七五”时期开始试验,取得了人工湿地工艺特征、技术要点和工程参数等研究成果(胡康萍等,199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人工湿地的研究发现灯心草、香蒲等植物在人工湿地中净化污水能达到国家二、三级地面水标准,人工湿地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农业水处理、雨水处理等。在研究利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去除水体中藻类方面,说明人工湿地系统在污水深度处理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抑制藻类生长等方面也具有特色。全国数十个城市开展人工湿地研究,很多已投入生产;已有不少城市建立了芦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这些系统运行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广东韶关市铅锌矿废水治理,在人工湿地中种植香蒲的研究表明(阳承胜等,2000),利用香蒲净化含铅、锌工业废水的效果非常好,COD、SS、Pb、Zn、Cu和Cd的去除率分别为92.19%、99.62%、93.98%、97.02%、96.87%和96.39%,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TSS、Pb、Zn、Cu和Cd等均达到排放标准。此外,人工湿地在处理铁矿酸性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唐述虞,1996),酸水pH值由2.6升高到6.1;铜离子、铁离子和锰离子去除率分别为99.7%、99.8%、70.9%。在利用湿地去除废水中常见的硫酸根离子方面,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前人的研究尚不充分,而且在不多的文献报道中,脱硫效果相差很大。研究资料表明,经生化预处理的纺织废水在经过湿地前后SO2-4由1235mg/L变为1244mg/L,去除率几乎为零(尹军等,2004);美国佛罗里达州的Hidden River雨水湿地处理系统的SO2-4去除率达到53%(王世和等,2007);另有研究表明,畜禽舍污水经过湿地后,硫化物的降解率可达88.3%(汪植三等,1995);在对湿地净化养猪场猪粪水的研究时发现,SO2-4去除率达到91.9%(刘开容等,1997);国外学者研究认为,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无机硫的去除率可达95%(Buisma 等,1990)。

在湿地设计方面,国外学者通过示踪剂实验发现,在同样的湿地面积下,填料深度为0.45m的湿地系统的BOD去除效果比深度为0.3m的湿地系统去除效果稍好(George,2000)。美国环保局在关于构建湿地处理市政废水的手册中认为,潜流湿地进水区域水深一般为0.4m,基质深度应比水深深0.1m,即系统总体深度为0.5m(USEPA,2000)。国内有学者研究了20cm、40cm、60cm三个水深条件下COD的去除率,发现水深为60cm时,即使运行的水力负荷较高(433.3cm/d),COD的去除率仍然可达84.9%(王世和等,2003)。另有研究发现,进水负荷的增大引起水力停留时间和出水速率的下降,不利于污水的净化处理。但另一方面,进水负荷太小又不能充分发挥湿地的净化潜力,因此湿地系统都存在一个较佳的进水负荷(吴振斌等,2001)。研究表明,低流速和高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有机物和TSS(总悬浮固体)有较好的去除作用,过高的HRT会增加人工湿地水分的蒸腾作用。鉴于湿地植物在处理废水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外对人工湿地的植物选择研究不断深入,总的来看一般有三种植物较为常用,为风车草、芦苇和香蒲(Ciria等,2005; Karathanasis 等,2003)。国外有学者研究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八种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发现香蒲的去除能力最强(Klomjek,2005)。国内人工湿地系统植物的应用情况和国外基本相同,在研究香蒲、美人蕉、灯心草、芦苇、营蒲、茭白和黄花莺尾这七种武汉地区常见湿地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时,发现其中香蒲、美人蕉、黄花莺尾、茭白和营蒲的处理效果相对较好(鲁敏等,2004)。风车草、香根草、香蒲、芦苇和灯心草是国内人工湿地应用比较多的植物(靖元孝等,2002;廖新梯,2002;成水平等,1997;王全金等,2004)。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发现,目前针对湿地处理废水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外均是一个热点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由于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加之废水类型的复杂多样,具体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在利用湿地净化废水特别是煤矿山废水方面,还有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以说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国内外对于湿地净化污染物能力的评估,多是根据溶质平衡的原理,将湿地进水口与出水口的溶质量相减,认为其结果就是湿地的净化能力。这种评价方法有许多弊端,一是必须依赖于长期、大量的监测数据作为基础,二是不能给出较为准确的单位面积的净化效率数据,三是只能在湿地建成后进行评估,而想要更科学地进行湿地设计,在建设之前就必须对湿地净化能力进行合理的预测。目前,国内外的湿地设计往往多着眼于水力学参数和化学指标,对于影响净化效果的关键因素例如植物、底泥等涉及较少,特别是缺少对湿地各要素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现有的很多研究,实际上,或是将湿地看做是常有植物,铺有底泥的“反应釜”,或是仅从植物、化学等单一学科角度出发来研究湿地净化这种多学科问题。

另外,国内外的研究虽已证明了湿地处理废水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然而多数研究都注重于湿地对废水中氮、磷、pH值和金属离子去除的研究,很少有针对酸性废水中含量相当高的硫酸根离子去除情况的研究。高硫废水是工业生产特别是煤矿开采中大量产生的一类污染,在利用湿地来去除水中的硫酸根离子方面,国内外研究不多,并且所得的结论也是差异较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前人所研究的各个湿地的环境,包括气候、底泥、面积、植物种类、数量等,以及所排放废水的性质包括水量、pH值、硫酸根浓度、COD、BOD5等都差异较大。因此,在对具体某处湿地进行研究时,应该实地展开调查取样,来评价该处湿地对SO2-4的去除作用。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生态地质学研究不够,才导致了湿地净化废水研究方面的欠缺,使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⑦ 医疗废水是怎样处理的

卫生部对医院医疗废物的处理是有规定的,需要分类处理。涉及废水,处理如下回:
(答1)检验科病源体的培养基、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先在科室内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后,按其它感染垃圾处理。
(2)传染病人(如结核病人)的痰液和检验科检查后痰液标本、污染废物,以及各科室病人的引流液、胸、腹水等由产生科室分类收集,用防渗漏的专用桶盛装,送至化痰室,经高温煮沸30分钟或2000mg/L含氯消毒剂混合作用30分钟后,污水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3)放射性液体废物:产生后由专用管道排入分隔的污水池,经过降解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4)化学性废物:放射科显影液产生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定影液产生后用防渗漏的专用桶装,交回收公司处理。检验科、病理科的化学试剂、液体废物排入医院污水系统处理。
(5)废水:医疗生活废水由排污系统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站。在处理站根据国家要求,使用符合国家规定有认证的设备和制剂进行沉淀和去害处理后排出。一般是用二氧化氯对废水进行处理排出。
注意,生产医院污水处理设备和化学试剂的厂家是需要认证的,一定要买具备资质的。还有污水处理后应进行检测,最好是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公司检测。

⑧ 医院污水的国内医院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医院污水是指医院(综合医院、专业病院及其它类型医院)向自然环境或城市管道排放的污水。其水质随不同的医院性质、规模和其所在地区而异。每张病床每天排放的污水量约为200-1000L。医院污水中所含的主要污染物为:病原体(寄生虫卵、病原菌、病毒等)、有机物、漂浮及悬浮物、放射性污染物等,未经处理的原污水中含菌总量达10^8个/mL以上。医院污水处理的原则是:分质分流,局部分隔治理,把污染就近消灭在污染源。主要处理方法为沉淀与消毒。我国常用的消毒剂为液氯,为了提高消毒效率及不产生二次污染多趋向采用臭氧化法消毒,消毒处理后均可达到排放标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常采用石灰消毒法及高温堆肥法进行处理。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规定(国家环保总局.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2003.12(环发(2003)197号 ),将各类医院按性质分为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两类,与卫生系统对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划分方法有差别。其中传染病医院指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和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综合医院为不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各类非传染性疾病的专科医院。医院污水净化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和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包括结核病院)、心血管病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妇产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等等)各类医院污水的处理,同时也包括疗养院、康复医院等其它医疗机构和兽医院的污水处理工程。

⑨ 医疗废水具体是指什么

医疗污水主要是从医院的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片照相室和手术室专等排放的污水,其污水来属源及成分十分复杂。医院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细菌、病毒和化学药剂,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的特征。

医院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水,这些废水的来源决定了其成分复杂性,涉及多种生物性、化学性或放射性污染。医疗废水中除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虫卵等致病原体外,还含有化学药剂和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对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的几大特征。如果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医疗污水,不经过消毒、灭活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往往会造成水、土壤的污染,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或导致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⑩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1 构造研究及进展

国内对沂沭断裂构造带的研究者甚多,研究程度较高,但尚存在长期争论的问题。

(1)早期对沂沭断裂带的认识

有资料记录最早对沂沭断裂带进行调查的是德国人李希霍芬(1898),他对山东进行地质调查,第一个描述了山东的重要断裂构造[14],指出“山东的山地由自北向南沿着潍河断层分为两个地质和山岳形态不同的部分”,并在其编制的构造图上标出了断裂带的位置。1923年,中国学者谭锡畴在调查山东中、新生代地层时于莒县境内首次记述了沂沭断裂带的踪迹[30],“莒县溪谷之西,有一南北向之正断层,仰侧为古生代前期及太古代地层,俯侧为青山层王氏系及二叠、石炭纪煤系,断距不大”。李捷(1929)在编制1∶100万南京、开封幅地质图说明书时描绘出沂沭断裂带沿沂河、沭河谷地发育,北接潍河的北北东向地层系所构成的“两堑夹一垒”基本结构形态[31]。翁文灏(1930)在其著作中将李希霍芬的潍河断层称为山东潍河断裂带,并指出该断裂为一地震中心。李四光在1948年已提出此断裂带的存在:“横过山东从南边沂水到北边的潍县有一强烈的破碎带,这个破碎带显示出新华夏系挤压的特点[59]”。同时他还第一次指出[60,61],该断裂带向北延入辽东半岛,向南延入江苏北部。该断裂与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二组扭裂面具有成生联系,其形成时代为白垩纪。张文佑(1957)认为有一北北东向断裂带沿潍河、沭河、沂河谷地伸展,大别山东端的倾没可能与它有关[62]。徐嘉炜(1956)在调查江淮之间的区域构造时,指出介于张八岭地轴与淮河地台及鲁东地盾与鲁西隆起之间存在一条北北东向的巨大断裂带[63~67],穿过安徽、江苏、山东三省,命名为“安江山深断裂”,1957年将其改称“皖苏鲁深断裂”。关于郯庐断裂带的对比研究见表1-3。

(2)中期对沂沭断裂带的认识

1957年,地质部航测大队904队进行大规模航空磁测时发现,山东郯城至安徽庐江一带,有一条十分醒目的航磁正异常带,第一次将之命名为郯城-庐江深大断裂带[3]。1980年在山东潍坊举行了郯庐断裂带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学者们各抒己见,他们的许多观点、分歧均刊登在1984年的《构造地质论丛》第3号中。此后对该断裂带的性质、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后来的研究主要涉及沂沭断裂带的体系归属(邓乃恭,1982)、水平断距的大小、断裂带所表现出的大陆裂谷特点及地体边界的表征和沂沭断裂带形成的时代等一些重要的问题。80年代以来,对于郯庐断裂带的研究不断深入,针对该断裂带的研究已举行过多次学术讨论会,对其形成时代、运动方式、活动特点等的研究已出版多部专著和专辑,有300余篇论文从各种角度论证了此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和活动特征。

环文林等(1982)对郯-庐断裂提出了三个重要演化阶段,及其与太平洋板块运动相联系。第一阶段,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120 Ma),库拉板块消亡,中国东部处于压扭应力场;第二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约90 Ma),太平洋洋脊消减,出现伸展开张的构造环境;第三阶段,新近纪-第四纪(40 Ma),太平洋板块消减,中国东部出现右旋剪切应力场,总的来看,太平洋板块运动对中国东部大陆地质作用影响的主要时期基本一致,郯-庐断裂在上述主导应力作用下发生平移、推覆、张裂[69~71]。万天丰划分出四个运动阶段,时间为135~52 Ma,包括了太平洋板块运动主要时期和郯-庐断裂的主要活动

[68]

(3)构造研究争鸣阶段

概括起来,对郯庐断裂带(沂沭断裂带)的研究存在六种不同的观点与认识(图1-2)。

徐嘉炜最早研究郯-庐断裂及其平移性质,他认为郯庐断裂带是西北环太平洋边缘大陆内测的大型平移断层,其动力背景是太平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斜向运动,主平移时期为晚侏罗-早白垩世(140~110 Ma),最大平移距达740 km,随后他又发表多篇论文及专著,进一步阐述他的这一独到见解[19~23,63~65]。他认为郯庐断裂三叠纪开始活动,晚侏罗纪晚期构造变动达到高潮,以挤压条件下的巨大左行平移为主要特征,白垩纪至古近纪转为张裂断陷,新近纪又受到新的挤压,伴以小幅度的右行平移,这种断裂性质上的转变与太平洋板块相对运动方向的改变有关,郯庐断裂带是滨西北太平洋区大陆内缘的大型剪切滑动带。另一种观点为“地缝合线-边界线转换断层带作为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缝合线”(周导之等,1980)。第三种是转换断层模式,认为郯庐断裂的形成与华北和扬子陆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碰撞有关[73~75],这一转换断层活动时限为晚古生代-中生代,延续到侏罗纪;张国伟(1998,2002)认为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陆内转换断层;张宝政(1993)亦认为郯庐断裂具转换断层之特征。第四种为碰撞嵌入模式(Yin et al.,1993)[76~79],基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和朝鲜半岛沃川带、Honam剪切带右行平移运动学特征,认为郯庐和Honam剪切带之间的苏北、胶南及朝鲜的京畿-沃川带是华南板块北侧不规则被动边缘向北突出的一块[80,81],存在于碰撞前,嵌入碰撞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第五种模式认为它是我国东部一个独立的巨型构造体系[82,83],称更新华夏系,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第六种模式认为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白垩-新近纪的后地台型古裂谷带[24~26,84,85],并划分出北、中、南三段,各段的基本特征、构造组合类型、沉降幅度、水平扩张量、火山活动、深部构造及地质发展史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均十分明显地表现为先张后压的双重构造特征,后期的挤压应力作用取代于拉伸作用。高维明等(1980)认为沂沭断裂带是典型的大陆裂谷带[86],是在中生代左旋平移基础上,经历了白垩纪强烈横向扩张阶段和第三纪以来的消亡挤压阶段而形成的。

表1-3 郯庐断裂研究对比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图1-2 郯庐断裂带构造模式图

王小凤等(2005)在《郯庐断裂带》一书中认为[2]:郯庐断裂的形成发轫于南北地块拼合带的向南突出部位,而下地壳物质的NNE向左行韧性剪切流动则是其启动机制,然后逐步向浅部和向北扩展。这一平面上自南向北分段递进的生长迁移机制,得到了相应沉积盆地和岩浆活动年代学资料的支持,也解释了中南段的缩短率和位移量明显大于北段的事实。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变形域的特征,提出了沿滑脱面上层对下层做S(SS)E向滑动的多层滑移模式,反映了陆内大型走滑断裂带由深到浅的应力应变传递方式。通过断裂两侧地壳缩短资料的判断,得出了郯庐中南段累积最大位移量为300 km的结论。同时将郯庐左行剪切走滑断裂发育历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四个变形阶段,较全面地重现了从特提斯体制向太平洋体制的复杂历史转化过程,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特征。

(4)对沂沭断裂带活动的趋同认识

郯庐断裂带(含沂沭断裂带)在漫长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曾经历过多期构造活动,构造力学性质发生过多次变化,在中、新生代又曾以拉张、挤压(兼扭动)交替进行为特征。对沂沭断裂带来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各家易于接受的:

一是,无论沂沭断裂带在中生代前是否有强烈的活动,中生代以来强烈活动有可靠的证据,白垩纪是具垂直差异特点的强烈活动的形成阶段,它代表新华夏系活动特征,是一条规模巨大的逆时针向压扭性断裂带。

二是,鲁东至少在二叠纪以后、侏罗纪之前曾有过比鲁西地区更大幅度的隆起。鲁东缺失古生界到下中侏罗统;沂沭断裂带中缺失二叠纪上统(石千峰组);莱阳盆地底部砾石中发现石炭-二叠系灰岩砾岩[87];鲁西局部发育有三叠系沉积地层;沂沭断裂带中坊子煤田坊子组(J)不整合于元古宇或下古生界之上。晚侏罗世到白垩纪,鲁东成为沉积的集中发育区,在莱阳盆地中沉积有近万米厚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反映这时鲁西比鲁东有更大的隆起抬升。

三是,沂沭断裂带两侧中生代白垩纪以来地层可以对比,鲁东和鲁西并无明显差别。此外,在昌邑-大店断裂带北段常以揉皱带表现出来,这均显示白垩纪以来无重大平移。

四是,断裂带成生发展的地质特征对两侧地区有重要影响。晚侏罗世(155 Ma)前,伴随鲁东地区相对开始沉降,构造带已开始逆时针向活动。晚侏罗世是构造差异活动较强时期,随着胶莱坳陷的形成,胶北、胶南相对隆起,岩浆侵入活动广泛发育。特别是在上侏罗统类磨拉石建造沉积之后,下白垩统火山岩系喷发之前,是构造强烈活动时期,相当于大宝运动主幕(星野一男,1985),有强烈挤压的NE-SW走向构造形迹形成,断裂发生较大平移运动[88]。早白垩世断裂带及其两侧次级序断裂构造表现为张性活动特征及区域右行走滑的构造背景,岩浆大多充填在这些断裂中,基底上隆明显。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是顺时针平移的余动时期,断裂少有平移,主要表现在断裂两侧岩块相对升降运动和岩块内部低级序的断裂构造的成生活动[89~94]

沂沭断裂带以东,新华夏系较低级别的NNE断裂构造相当发育,集中表现在胶北地区和胶南地区,牟平-即墨断裂以东也有强烈活动形迹。

到目前为止,以下问题仍然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A.沂沭断裂带启动的时间、边界条件及古构造格局?

B.沂沭断裂带及其相邻地区的构造型式及岩石圈结构变化?

C.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发生的时限?最大平移的幅度是740 km还是300 km?它所诱引的从浅部到深层次的应变图像如何?

D.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变形的模式、地壳运动的程式及动力来源是什么?沂沭断裂带形成演化过程及构造应力场演变历史?

E.沂沭断裂带对该地区的构造格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以及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的形成与分布等有怎样的控制作用?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1.3.2.2 构造控矿作用研究

(1)区域控矿作用

郯庐断裂带不仅在区域构造演化上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带[95]。沿此带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型金、银、铜、铁、铅锌等内生金属矿床。它们主要形成于燕山期(135~96 Ma)。当时在NE-SW向最大主压应力的作用下,郯庐断裂带两侧的次级NNE向断层或者NNE向断层与横向(NW、近EW向)断层交叉处,常常成为内生金属热液矿床的有利储集部位,此时NNE向断裂均具有张剪性的特征。该带的成矿作用可称为板内拉张带成矿作用。但是拉张作用最强的大断裂——郯庐断裂带反而没有储集大型、特大型矿床,那是因为该带拉张作用太强,不仅在成矿时流体可沿断裂带通畅地经过,在成矿后非成矿流体(地下水)也可产生强烈的淋滤作用,使成矿物质难以保存。而郯庐断裂带两侧的一些中型断裂在总体上较封闭的条件下的局部拉张部位,才比较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储集与保存。

(2)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对于郯-庐断裂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王小凤等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对金矿的控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18]:①郯庐断裂带对金矿(矿带、矿田、矿区)分布的控制;②郯庐断裂构造系统控矿构造型式对金矿控制的多样性:A.主干断裂带内及旁侧与其走向相同的次级构造对金矿的控制,B.主干断裂旁侧“入”字型构造分支断裂控矿,C.金矿化受NEE(或NE)、NNW、NWW(或NW)等伴生构造控制,D.低序次旋扭构造对金矿的控制,E.构造复合控制金矿的具体定位;③控矿构造形变差异对金矿化类型的控制;④金矿成因的差异性与统一性;⑤郯庐断裂带成生发展与成矿的同步性。在战略找矿方面,提出了A.东西向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的交汇复合区;B.构造活动、形变强烈和燕山期岩浆活动发育区;C.太古宇变质岩展布区;D.郯庐断裂带次级、低序次构造发育、自身复合及与其他构造成分复合区。具备上述四项条件的地区是找矿远景区的最佳选择。

阅读全文

与医疗废水国内研究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酚醛树脂生产企业 浏览:224
小饭店过滤池怎么做 浏览:798
蒸馏是温度降低 浏览:54
陶瓷微孔过滤砖参数 浏览:731
蒸馏水的通用名 浏览:619
精油蒸馏提纯 浏览:552
工业废水排口总排口排污口标志 浏览:5
净水器办理卫生许可证多少钱 浏览:910
污水厂调试申请单模板 浏览:230
榨汁机可以后配过滤网吗 浏览:892
盛元阳光牌反渗透净水器怎么清洗 浏览:816
博迅电热蒸馏水器使用 浏览:72
电厂冷却塔废水 浏览:970
供应二手陶氏反渗透膜 浏览:768
除垢器硅磷晶对人体有害吗 浏览:855
广东游泳池污水处理设备多少钱 浏览:329
eco系列反渗透膜 浏览:222
24目不锈钢过滤网 浏览:113
怎么把小米空气净化器和空调联动 浏览:467
树脂瓦顶漏雨维修方法 浏览: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