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凈水問答 > 什麼是物流學的edi

什麼是物流學的edi

發布時間:2025-08-26 04:10:21

1. 為什麼有了網際網路技術,物流信息管理中還使用EDI技術

  1. 條碼技術條碼技術是在計算機的應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物流中的貨物進行標識和描述的方法。

  2. 條碼是實現POS系統、EDI、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技術基礎,是物流管理現代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的重要技術手段。

  3. 2.EDI技術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通過電子方式,採用標准化的格式,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結構化數據的傳輸和交換。

  4. 構成EDI系統的三個要素是EDI軟硬體、通信網路以及數據標准化。

  5. 工作方式大體如下:用戶在計算機上進行原始數據的編輯處理,通過EDI轉換(Mapper)將原始數據格式轉換為平面文件(Flat File),平面文件是用戶原始資料格式與EDI標准格式之間的對照性文件。通過翻譯{Translator)將平面文件變成EDI標准格式文件。然後在文件外層加上通信信封(Envelope),通過通信(EDI系統交換中心郵箱(Mailbox))發送到增值服務網路(VAN)或直接傳送給對方用戶,對方用戶則進行相反的處理過程,最後成為用戶應用系統能夠接收的文件格式。

  6. 3.射頻技術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來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短距離射頻產品不怕油漬、灰塵污染等惡劣的環境,可以替代條碼,例如用在工廠的流水線上跟蹤物體。長距射頻產品多用於交通上,識別距離可達幾十米,如自動收費或識別車輛身份等。

  7. 4.GIS技術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產物,它以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採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地提供多種空間的和動態的地理信息,是一種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其基本功能是將表格型數據(無論它來自資料庫、電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輸入)轉換為地理圖形顯示,然後對顯示結果瀏覽、操作和分析。其顯示範圍可以從洲際地圖到非常詳細的街區地圖,顯示對象包括人口、銷售情況、運輸線路和其它內容。

  8. 5.GPS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

2. TEU和EDI分別是什麼

TEU是英文Twenty Equivalent Unit的縮寫。是以長度為2O英尺的集裝箱為國際計量單位,也稱國際標准箱單位。通常用來表示船舶裝載集裝箱的能力,也是集裝箱和港口吞吐量的重要統計、換算單位。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譯為電子數據交換。

edi是將貿易、生產、運輸、保險、金融和海關等事務文件,通過電子郵箱按各有關部門或公司企業之間的標准格式進行數據交換,並按國際統一的語法規則對報文進行處理,是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事務處理的新業務。

在國際、國內貿易活動中使用edi業務,取消了傳統的紙面貿易文件(如訂單、發貨單、發票等),代之以電子資料交換,雙方使用統一的國際標准格式編文件資料,利用電子方式將貿易資料由一方傳遞到另一方,處理迅速准確,是發達國家已經普遍採用的「無紙貿易」手段,也是關貿總協定成員國將來必須使用和推廣的標准貿易方式。採用edi業務可以將原料采購與生產製造、訂貨與庫存、市場需求與銷售以及金融、保險、運輸、海關等業務有機地聯系起來,集先進技術與科學管理於一體,為實現「金關」工程奠定了基礎。

用戶終端可通過電話網、chinapac網、ddn網、chinan-et網等方式接入edi系統。

edi(電子數據交易)是一個交換商業數據的標准格式。標準是ansi x12,它是由數據交易標准協會開發出來的。一個edi信息包括了一個多數據元素的字元串,每個元素代表了一個單一的事實,互相由分隔符隔開。整個字元串被稱為數據段。一個或多個數據段由頭到尾限制定義為一個交易集,此交易集就是edi傳輸單元(等同於一個信息)。一個交易集通常由經常被包含在一個特定商業文檔或模式中的內容所組成。當交換edi傳輸時即被視為交易夥伴了。

3. 請問EDI是什麼意思

EDI是 Data Interchange 的縮寫,在大陸譯為電子數據交換,有時也譯為無紙貿易。香港譯為電子資料聯通。國際標准化組織將EDI定義為一種電子傳輸方法,用這種方法,首先將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中的報文數據按照一個公認的標准,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的報文數據格式,進而將這些結構化的報文數據經由網路,從計算機傳輸到計算機。

除了硬譯的這個定義之外,我們應該正確地理解一下EDI的含義。從譯名上可以看出有許多不同的理解,例如,不少文獻將它譯為無紙貿易,在貿易領域中來說,這一名稱很形象地說明了它的狀況及效果。然而,從基本意義來說,電子數據交換的意思並不限於貿易活動,例如醫院中的信息交流,現在也已採用EDI的思想與方法,並已在國外一些地方實際使用。因此,嚴格地講,無紙貿易是EDI在貿易領域中的實際應用,EDI的概念應當更廣泛一些。當然,在現實的應用中,貿易領域的應用是發展最快,應用最多的方面,目前在這一方面的成果,標准,軟體也是最多的。有的同志正確地指出:EDI的實質在於「數據不落地」,用技術語言來說,那就是信息存儲及傳遞的介質從紙張轉為電磁設備。這樣所謂EDI就應當包括以下三個基本方面:

1、 需要進行信息交換的某一應用領域,即EDI的環境。例如:國際貿易,國內貿易,醫院工作,圖書館工作,項目管理等等。它限定了有哪裡信息需要傳遞,在哪些地點之間進行傳遞。

2、 信息交換的流程及規則,即EDI的過程。它反映了實際領域中的業務過程,以及與之相伴的信息流程。例如在貿易過程中,從詢價,報價開始,直到付款,交貨。中間涉及供應者,購買者,銀行,運輸公司,保險公司等多種企業(或稱角色),先後幾十種信息交換業務需要執行。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流程體現為一系列規則與標准。

3、 信息交流的手段,括硬體設備,通信設備以及軟體,即EDI的技術實現。從目前來看,計算機設備,通信設備已經比較普遍,EDI的應用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一般來說不需要特殊的開發。例如,通信線路可以使用已有的各種方式解決,從最簡單的電話線到租用衛星專線。需要的是軟體的開發。 針對某一領域的應用,遵從某一特定的標准,就要有一套專門的軟體。解決這一領域的問題是技術方面的任務。

總之,對於EDI,應當全面地去認識和理解,而不要只從技術,甚至只從硬體的角度去看待與處理EDI的工作。

4. 什麼是EDI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商務處理的方式。在基於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普及應用之前,曾是一種主要的電子商務模式。
EDI是將貿易、運輸、保險、銀行和海關等行業的信息,用一種國際公認的標准格式,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的報文數據格式,通過計算機通信網路,使各有關部門、公司與企業之間進行數據交換與處理,並完成以貿易為中心的全部業務過程。EDI包括買賣雙方數據交換、企業內部數據交換等。

EDI的發展
實際上,EDI的發展已經至少經歷了20多年,其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已經充分顯示了商業領域對其重視的程度。人們將EDI稱為"無紙貿易"(Paperless Trade),將EFT(電子轉帳)稱為"無紙付款"(Paperless Payment)已經足以看出EDI對商業運作的影響。
如果追溯EDI的歷史,EDI最初是來自於EBDI(Electronic Business document Exchange,譯為電子商業單據交換)。其最基本的商業意義就在於由計算機自動生成商業單據,例如訂單、發票等,然後直接通過電信網路傳輸給商業夥伴的計算機里。這里的商業夥伴指的廣義上的商業夥伴,它包括任何的公司、政府機構、其他商業或非商業的機構,只要這些機構與你的企業保持經常性的帶有結構性的數據的交換。EDI使用者從此項應用所得到的好處包括:節省時間、節省費用、減少錯誤;減少庫存、改善現金流動,以及獲取多方面的營銷優勢等。
由於實施EDI的最基本目的就是用通過第三方服務方的增值服務,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商業紙單證的交換,而紙面單證的電子交換是建立標准化信息基礎上的,因此EDI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商業數據的標准化和增值網路服務商的發展過程。
當然,計算機之間進行電子信息傳輸有許多標准,特別是在不同系統的計算機之間的信息交換更是需要有很強的標准。如果我們排除操作系統、程序語言和其他一些硬體標准,EDI至少涉及如下兩方面的標准問題:
(1)數據標准(Data),指的是數據的格式和內容,這也是EDI的具體標准;
(2)協議標准(Protocol),指的是一台電腦與另一台電腦之間對話所遵循的規則。
在EDI的發展歷史中,真正推進EDI發展的是那些獨立的EDI網路增值服務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電信政策是逐步放寬,私營網路增值服務商的出現,使EDI走向了商業化發展的前沿。
1988年三月之前,按照當時的法規,美國和英國的網路服務商不能只經營數據的單獨傳輸業務,當時所規定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任何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網路服務必須要包含增值(Value-added)的服務部分。這意味著作為第三方的網路服務提供商,可以租賃線路從事網路服務業務,但是不能提供數據的傳輸業務。它們必須從事與數據本身或者信息相關的服務,也就是當數據或信息的接收者收到信息時,該數據或信息要比信息發出者發出數據或信息時具有更大價值。當然,對於增值的概念也有許多存在爭論的地方,但是,這些法規畢竟對EDI的增值服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EDI服務商在尋求更廣泛的增值服務。也就是從這開始,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也被稱為VANs(Value-added Networks,譯為增值服務網路)。
網路服務商除了對數據提供增值服務外,一般都"擁有"並經營該網路,例如提供郵件儲存服務、協議轉換服務、數據翻譯服務等都屬於增值服務。
英國政府為了簡化管理規范,也將通過電信網路提供數據服務的網路提供商稱為VADS(Value-added Data Service)。VADS所提供的服務除了EDI之外,還可能包括閉路電信系統 (Videotex)、資料庫、電子郵件、公告欄和客戶信息服務、協議轉換、文件傳輸、文字處理轉換、軟體分撥、X.400報文服務、X.500目錄服務 。
許多增值網路服務商將EDI納入其服務領域,主要歸結為以下幾個因素:
(1)電信增值服務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導致了全球電信管制的放鬆和電信壟斷局面的被打破。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英國就700多家網路服務商拿到了經營的許可證。
(2)全球網路互聯和系統集成的普及,使不同應用系統和不同網路之間的互聯為網路服務商提供了全新的和無限的服務空間。
(3)傳輸協議的標准化,特別是開放的系統互聯標准(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為一般網路的不同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提供了可能。
(4)新的信息技術的到來,如,新興網路技術,可以進行多層次協議轉換和多種的接入方式等,也使得EDI的應用在技術上的阻力越來越小。
(5)全球標準的日益規范和統一,例如全球產品統一編碼,商業機構的貿易程序簡化和規范等。
(6)來自於商業機構的EDI意識越來越強。網路的連接和標准數據的傳輸可以節省時間、金錢、和空間,優化管理流程和人員結構,甚至可以最終重新配置社會資源。
(7)商務運作的全球化,以及每周7天,每年52個星期,每天24小時的時間連續化使得企業認識到,全球運作必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全球許多行業,如銀行業務,網上的證券交易系統等已經充分反映了這一趨勢。
70年代,EDI最早在商業上的應用就是開始於紙面單據及其信息的標准化,但是較早的EDI應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存在傳輸延時的問題,數據的兼容性問題。因此,當時EDI的應用基本上是局限於企業內部的數據傳輸。
而實際上,EDI的應用主要是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大的企業想與自己的供應商和客戶建立電子數據交換和聯系;另一個就是有些行業已經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供應鏈網路,通過實施EDI改善整個行業的整體社會效率。因此,EDI系統較早應用在北美、歐洲、日本,以及澳大利亞的汽車製造行業,運輸行業,和日用生活用品的批發行業等。這些行業從EDI的應用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效益。例如,美國的汽車行業從EDI的應用中使每輛車節省200美元。
然而,最初EDI的應用畢竟要克服許多障礙,例如,多企業的電腦通信問題、通信網路及其管理問題、不同的傳輸協議問題、軟體問題,以及單據、信息傳輸的標准問題等。
到了80年代後期,一些因素促使EDI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比如電腦系統連接和集成技術的發展、全球通信協議的不斷統一、特別是90年代聯合國 EDIFACT標准被得到廣泛的認可,國際電腦網路服務商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適時的庫存管理手段EDI逐步從夥伴到夥伴之間關系連接發展到適時的庫存管理;從企業內部的數據傳遞發展到企業之間的交易和電子轉帳和清算系統等。
EDI的特點
(1)EDI的使用對象是不同的組織之間,EDI傳輸的企業間的報文,是企業間信息交流的一種方式;
(2)EDI所傳送的資料是一般業務資料,如發票、訂單等,而不是指一般性的通知;
(3)EDI傳輸的報文是格式化的,是符合國際標準的,這是計算機能夠自動處理報文的基本前提;
(4)EDI使用的數據通信網路一般是增值網、專用網;
(5)數據傳輸由收送雙方的計算機系統直接傳送、交換資料,不需要人工介入操作;
(6)EDI與傳真或電子郵件的區別是:傳真與電子郵件,需要人工的閱讀判斷處理才能進入計算機系統。人工將資料重復輸入計算機系統中,既浪費人力資源,也容易發生錯誤,而EDI不需要再將有關資料人工重復輸入系統。
構成EDI系統的要素
構成EDI系統的三個要素是:EDI軟體和硬體、通信網路、數據標准化。
一個部門或企業要實現EDI,首先必須有一套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其次,為使本企業內部數據比較容易地轉換為EDI標准格式,須採用EDI標准;另外,通信環境的優劣也是關繫到EDI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EDI標準是整個EDI最關鍵的部分,由於EDI是以實現商定的報文格式形式進行數據傳輸和信息交換,一次制定統一的EDI標准至關重要。EDI標准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基礎標准、代碼標准、報文標准、單證標准、管理標准、應用標准、通信標准、安全保密標准等。
EDI的功能
1、企業流程重組和一體化管理
EDI作為電子商務應用的典範,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管理上,都為目前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應用EDI可以獲得兩種類型的收益:第一種是直接收益,這是通過應用EDI直接帶來的。使用EDI的企業很快會發現,因為不再需要大量的文字錄入等辦公室工作,所以節省了很多成本;第二種收益則是間接的,這些收益是潛在的,而且較前一種收益大得多,其實現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作為一種新的業務處理模式,EDI的應用會給企業帶來更多改變,包括企業流程重組(BPR)和一體化管理等。
企業流程重組源於對提高企業的業務處理效率最基本的再思考,而EDI也因此成為促進BPR強有力的工具。在EDI中,企業之間不再相互獨立,而是通過一種自動業務處理的方式聯系起來,並因此減少了供應商之間的多層環節,降低了企業的營銷成本,提高了生產能力和經營效率。企業的經營過程大大簡化,企業內部的應用系統直接同貿易夥伴的應用系統連接在一起,形成跨越企業邊界的重組過程,要求企業重新在EDI條件下進行定位,進一步預示整個管理結構、系統、經營過程以及同客戶、供應商之間關系的深刻變化。企業之間信息滲透程度加大,信息處理能力增強,企業模式向虛擬聯盟為中心發展,這包括企業與更加廣泛的合作夥伴(如供應商、分銷商)之間的聯盟。在這些聯盟中,所有成員為共同利益而進行的信息交換和共享帶來了高效率、適應性和對市場的反應能力。這種聯盟模式要求更深層次的系統集成,如其中一個組織的設計活動可能會與另一個組織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連。EDI促進了企業變革,對傳統孤立的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和內部管理系統造成了強大沖擊,進而對企業內部系統和相關技術、應用的集成帶來了挑戰。
總體來說,EDI在企業中的應用會帶來多方面效益,其中包括:
2、降低與貿易事務處理相關的費用
使用EDI可以消除傳統計算機人工輸入的錯誤,並很大程度地減少諸如分類、匯總、配套處理以及協調、郵寄等之類的手工工作。EDI也能
夠消除用於支持企業之間傳遞業務信息所採用的各種原材料和設備,可以節省各種原材料的物理空間。此外,將BPR和EDI結合在一起會給企業節約更多的潛在開支。
3、提高信息交換和處理的效率
EDI傳輸事務比書面報文更加准確完整,同時在傳輸之前還經過翻譯程序的嚴格檢查。利用EDI可以消除郵寄服務,並縮短貿易事務處理所需的時間。
4、縮短業務循環周期
如果接收方接收EDI訂單事務能夠做到快速、准確和完整,那麼商品的提貨、裝運等就可以快速實現,這樣發送方能夠更快地接收到商品和單據;同時,這將導致接收方(如買方)更快地授權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付款,以及發送方(如賣方)更快地收到付款。如果企業和公司能夠收到比書面發票更快的電子發票,就可以及時核對收到的發票,授權支付,並在折扣期內付款。這對貿易夥伴雙方都有利,付款方因獲得折扣而滿意,收款方也能更早地收到款項。此外,由於縮短了發放訂單和收到訂單之間的日期間隔,企業可以降低庫存數量。
5、增進貿易夥伴間的聯系
雖然存在某個EDI夥伴單方面提出使用某種標准、某種貿易規程等要求,但多數情況下,貿易夥伴就如何建立EDI及何時建立EDI需要進行更為廣泛的合作,並且對最終使用的應用程序達成一致的意見。貿易夥伴的合作范圍包括:定義電子環境下的貿易規定;定義信息需求並指定事實上使用標准;在普通通信手段和操作界面上達成一致;建立測試規程,從測試標准到實際生產模式的標准都達成一致。採用EDI處理業務可以改善本企業和貿易夥伴之間的人際關系,擴大信息共享程度,使雙方的合作得到進一步加強。而一旦EDI投入使用,貿易夥伴還需要監督它的正確性和有效性,跟蹤EDI活動以保證所有的通信數據都准確無誤地傳輸和接收,並且不斷完善系統。
6、改善企業內部的信息流程
在EDI中,以電子形式接收的貿易事務數據不僅更加精確完善,同時數據依次通過不同的應用程序進行了處理,從而改善了數據流程。例如,接收EDI購買訂單,提高了處理速度和訂單錄入的准確性,而接收電子發票可以使發票核對和調整處理自動化。通過傳輸和接收EDI標准格式的電子事務或報文,企業可以自動提取控制信息,建立一個EDI活動資料庫,信息可以按照某種方式存儲,並在需要時允許其他人通過預定方式隨機訪問。
EDI標准體系
EDI是目前為止最為成熟和使用范圍最廣泛的電子商務應用系統。其根本特徵在於標準的國際化,標准化是實現EDI的關鍵環節。早期的EDI標准,只是由貿易雙方自行約定,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出現了行業標准和國家標准,最後形成了統一的國際標准。國際標準的出現,大大地促進了EDI的發展。隨著EDI各項國際標準的推出,以及開放式EDI概念模型的趨於成熟,EDI的應用領域不僅只限於國際貿易領域,而且在行政管理、醫療、建築、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可見EDI的各項標準是使EDI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技術支撐,EDI的標准化工作是在EDI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EDI標准體系是在EDI應用領域范圍內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標准組成的科學有機整體,它由若干個分體系構成,各分體系之間又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補充的內在聯系。我國根據國際標准體系和我國EDI應用的實際以及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情況,制訂了EDI標准體系,以《EDI系統標准化總體規范》作為總體技術文件。該規范作為我國「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是這一段時間內我國EDI標准化工作的技術指南,處於主導和支配作用。
根據該規范,EDI標准體系分基礎、單證、報文、代碼、通信、安全、管理應用七個部分,大致情況如下:
EDI基礎標准體系
主要由UN/EDIFACT的基礎標准和開放式EDI基礎標准兩部分組成,是EDI的核心標准體系。其中,EDIFACT有7項基礎標准,包括EDI術語、EDIFACT應用級語法規則、語法規則實施指南、報文設計指南和規則、貿易數據元目錄、復合數據元目錄、段目錄、代碼表,我國等同採用了這7項標准;開放式EDI基礎標準是實現開放式EDI最重要、最基本的條件,包括業務、法律、通信、安全標准及信息技術方面的通用標准等,ISO/IEC JTC1 SC30推出《開放式EDI概念模型》和《開放式EDI參考模型》,規定了用於協調和制定現有的和未來的開放式EDI標準的總體框架,成為未來開放式EDI標准化工作的指南。隨之推出的一大批功能服務標准和業務操作標准等將成為指導各個領域EDI應用的國際標准。
EDI單證標准體系
EDI報文標准源於相關業務,而業務的過程則以單證體現。單證標准化的主要目標是統一單證中的數據元和紙面格式,內容相當廣泛。其標准體系包括管理、貿易、運輸、海關、銀行、保險、稅務、郵政等方面的單證標准。
EDI報文標准體系
EDI報文標準是每一個具體應用數據的結構化體現,所有的數據都以報文的形式傳輸出去或接收進來。目前全球范圍內最廣泛使用的EDI報文標準是聯合國的EDIFACT和北美的ANSI X12。
EDI報文標准最早主要體現於聯合國標准報文(United Nations Standard Message ,簡稱UNSM),其1987年正式形成時只有十幾個報文,而到1999年2月止,UN/EDIFACT D.99A版已包括247個報文,其中有178個聯合國標准報文(UNSM)、50個草案報文(Message in Development ,簡稱MiD)及19個作廢報文,涉及到海關、銀行、保險、運輸、法律、稅務、統計、旅遊、零售、醫療、製造業等諸多領域。最新的EDIFACT版本是D11A。
1979年,美國國家標准學會(ANSI)特許公認標准委員會(ASC)X12 為電子交換B2B開發統一的標准。最早的ANSI X12支持北美的不同行業企業的數據交換,發展到今天廣泛用於全球范圍的數據交換,全球有超過300,000家公司在日常業務交易使用X12的EDI標准,X12也對EDIFACT做出過貢獻。
其他被廣泛使用的EDI報文標准還包括:RosettaNet(計算機、消費類電子產品、半導體製造商、電信和物流行業)、VDA(德國和歐洲汽車行業)、VICS(北美的一般商品零售行業,X12的子集)、SWIFT(銀行和金融機構)、EANCOM(醫療、建築和出版,EDIFACT的子集)、Tradacoms(英國的零售業EDI領域仍然廣泛使用)等。
EDI代碼標准體系
在EDI傳輸的數據中,除了公司名稱、地址、人名和一些自由文本內容外,幾乎大多數數據都以代碼形式發出,為使交換各方便於理解收到信息的內容,便以代碼形式把傳輸數據固定下來。代碼標準是EDI實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EDI代碼標准體系包括管理、貿易、運輸、海關、銀行、保險、檢驗等方面的代碼標准。
EDI通信標准體系和通信協議
現在最常用的EDI通信標准包括:
1. AS2:採用簽名AS、加密和具有MDN(送達回執)的特點,沃爾瑪最先使用,目前廣泛應用於金融、製造、零售、物流等全部領域。
2. OFTP / OFTP2.0:設計用於歐洲汽車行業,現已推廣到全球的零售、大型家電、製造業、政府部門、運輸、保險行業和銀行業等。OFTP2.0擴展了對超過500 Gb的大文件傳輸的支持。
3. SFTP、FTP/S、HTTP/S、AS1/AS3/AS4等。
計算機網路通信是EDI得以實現的必備條件,EDI通信標准則是順利傳輸以EDI方式發送或接收的數據的基本保證。EDI通信標准體系包括ITU 的X.25、X.200/ISO 7498、X.400系列/ISO 10021、X.500系列等,其中X.400系列/ISO 10021標準是一套關於電子郵政的國際標准。雖然這套標准,ISO叫做MOTIS,ITU稱為MHS,但其技術內容是兼容的,它們和EDI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EDI安全標准體系
由於經EDI傳輸的數據會涉及商業秘密、金額、訂貨數量等內容,為防止數據的篡改、遺失,必須通過一系列安全保密的規范給以保證。EDI安全標准體系包括EDI安全規范、電子簽名規范、電文認證規范、密鑰管理規范、X.435安全服務、X.509鑒別框架體系等。為制定EDIFACT安全標准,聯合國於1991年成立了UN/EDIFACT安全聯合工作組,進行有關標準的制定。
EDI管理標准體系
EDI管理標准體系主要涉及EDI標准維護的有關評審指南和規則,包括標准技術評審導則、標准報文與目錄文件編制規則、目錄維護規則、報文維護規則、技術評審單格式、目錄及代碼編制原則、EDIFACT標准版本號與發布號編制原則等。
EDI應用標准體系
EDI應用標准體系主要指在應用過程中用到的字元集標准及其他相關標准,包括: 信息交換用七位編碼字元集及其擴充方法;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通用多八位編碼字元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輔2集、4集等。
EDI標准體系的框架結構並非一成不變,它將隨著EDI技術的發展和EDI國際標準的不斷完善而將不斷地進行更新和充實。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物流學的edi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118i汽油濾芯在哪裡 瀏覽:206
反滲透保安過濾器壓力低怎麼辦 瀏覽:290
凈水機過濾水質發紅怎麼回事 瀏覽:551
威樂提升泵故障 瀏覽:353
除塵濾芯壞了是什麼原因 瀏覽:257
金利潔污水提升器 瀏覽:124
污水倒坡怎麼辦 瀏覽:164
裝修提升器 瀏覽:767
酚醛樹脂增粘劑都有什麼 瀏覽:816
工業污水凈化後怎麼樣 瀏覽:601
吳江凈水器哪個好 瀏覽:679
西門子濾芯怎麼安裝 瀏覽:127
生產空氣濾芯需要什麼資格手續 瀏覽:158
反滲透過濾效果有什麼意思 瀏覽:222
水產廢水中氨氮含量多少 瀏覽:901
污水處理廠怎麼處理哪些氣體 瀏覽:388
ro膜凈水機廢水口 瀏覽:983
豐鸞水過濾空氣凈化器怎麼樣 瀏覽:104
廚房污水提升泵怎麼用 瀏覽:519
什麼是物流學的edi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