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魚缸過濾棉用什麼棉好,或者要怎麼搭配
底濾滿足兩個條件:
1、過慮雜物。
2、培養硝化菌群。
第一慮槽上層一定是放置幾層過慮面的。這樣方便拿出來清洗。硝化菌培養周期很慢,附著物不宜經常擾動。所以後期基本不動。硝化菌的成長環境是多孔材料,避光。這兩個條件滿足既可自行生長硝化菌群。
我以前折騰過各種生化棉,玻璃換,磁環等等。後來在魚市場見人家養殖的龍魚,很簡單的濾材(當然不排除好濾材的作用),效果也一樣非常好,水質通透。
現在我第一格上層放置6層過濾棉,主要用來過慮水中大物件,方便清洗。下面使用粗黑海綿,第二格依然放置粗黑海綿,第三格通常放置水泵,也沒有浪費,將黑粗海綿切割成2厘米*2厘米的方塊放入,最大程度營造硝化菌群附著空間。水質很好,只清洗過濾棉,3年了吧。一周更換1/4水,魚缸水體380公斤,底濾水體120公斤,期間換過一次水泵。此環境最大放養量,銀龍一隻(40公分長)、招財一隻(35公分長)、豬鼻龜一隻(25公分長)。如果放開餵食,一天需要大概150克自製漢堡。代謝產物基本可以很好的被過濾及硝化菌分解。如果再多一隻龜,硝化菌數量明顯不足以分解水中殘留有機物。水質開始下降。
養魚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後來才發現,通過觀察別人,自己按照科學方法分析才是最重要的。現在的結果就是超級簡單。
以前底濾放入了非常多的各種濾材,使用也很好,不過當進新魚的時候,魚缸魚缸很容易爆發大面積疾病及寄生蟲,這才新發現濾材種類多了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情。因為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疾病原及蟲卵。
談了一下我自己的飼養心得,樓主可參考一下,少走彎路。
B. 佳寶外置過濾桶三層的,過濾材料用什麼,怎麼排列
佳寶過濾桶的水流方向是從上至下經過層層濾材。本人不推薦使用活性炭(原因:作用時間短,飽和後反倒釋放臟污)。從上到下應該是先物理後生化。第一層你可以在底下放過濾棉,上面放適量的陶瓷環或玻璃環用於分散水流和物理過濾,中間層全部放玻璃環(玻璃環的生化過濾效果要好於陶瓷環),最後一層底部放過濾棉上面全放玻璃環就好(和中間層一樣起到生化過濾效果)。
C. 有前置濾筒了,主濾桶還用放過濾棉嗎
親,有前置過濾了,主濾芯就不需要在放置過濾棉了。過濾棉只能夠去除泥沙、鐵銹內等肉眼可以看見容的物質。主濾芯一般是復合活性炭濾芯,這種濾芯是超濾膜和活性炭的結合體。起作用時繼續過濾為細小的物質,如余氯、水垢,病毒、細菌,重金屬以及水垢等物質,起到深層凈化作用。
D. 森森HW-302外置過濾桶三層的,過濾材料用什麼,怎麼排列
第一層過濾棉 第二層 玻璃環 第三層 一半活性炭 一半用神奇寶貝去磷酸鹽的濾材
E. 水族箱外置過濾器的濾材多久更換一次
看你的飼養密度,濾材是有老化時間的,密度小的話 2年沒有問題。密度大的話1年左右。
更換方法:批量更換,新濾材在養菌成熟的時間為15-30天,所以批量跟換的間距1個月為佳。
過濾桶的話,不要讓桶去做物理過濾盡量的避免大量的魚BB吸入可以大大的加長使用時間。
上部過濾的水泵進水口放在桶的進水口正下方,可以有效的避免魚BB 吸入桶中,這種雙過濾的方式在成品缸上非常的好用。如果可以按上面的方式布局,過濾桶中過濾棉都可以減少很多,然後大量的加入生化濾材,主攻生化過濾。清洗只要1個月洗清一下上濾棉花就好了。
清洗棉花不要用自來水,在換水的時候,用換出來的原缸水涮洗一下就可以了。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濾材的質量和養菌面積有很大的不同(價格差距更大呵呵),你可以用手去捏一下你的濾材,時間長質量不好的濾材會變得疏鬆。
F. 魚缸外濾桶裡面放些什麼濾材好順序是怎麼樣放置的
過濾桶主要作用是生化過濾,不用考慮他的物理過濾和生化過濾順序,因專為他就用生化過屬濾就行了。何必研究順序。物理過濾交給前置桶或者上濾去吧,記得加個氣泵在魚缸里打氣,因為硝化細菌存活,需要大量氧氣。沒氧氣,用底濾也白扯的。
過濾桶在使用的時候,是不必吸進去糞便的,因為他是生化過濾設備,是培養硝化細菌的裝置,我覺得,加個前置,是個好方法,過濾桶用半年以上,或者1年才需要洗一次,如果你一個月洗一次,還不如用上濾方便,直接用過濾桶吸糞便的,都是不了解硝化細菌的作用機理。
先是別的細菌,將糞便分解為氨和亞硝酸鹽,而硝化細菌,是不直接分解糞便的,是分解氨和亞硝酸鹽的細菌。硝化細菌需要氧氣,水流,還有氨和亞硝酸鹽,這幾樣就能讓硝化細菌大量繁殖了,且硝化細菌不但不分解糞便,還討厭臟的環境,糞便多的地方。
根據以上原理,過濾桶里全放置磁環,細菌屋,這類濾材就可以,細棉這類阻隔的濾材不需要放的。如果大家覺得我說的錯了,請先網路,這是原理,不是人的想法,可以任意想像。
G. 小魚缸過濾器怎麼用,過濾需要哪些濾材
小魚缸一般用上濾或者濾桶,它們不用占據魚缸裡面的空間,保證了魚兒有活動的地方。上濾的好處是方便安裝和管理,但由於它在魚缸的上方,看上去可能不太協調,影響整體的觀賞性。濾桶是外置的,所以需要一個專門的地方擺放,不過過濾效果還是很好的,只是清理起來不太方便。小魚缸一般用上濾或者濾桶,它們不用占據魚缸裡面的空間,保證了魚兒有活動的地方。上濾的好處是方便安裝和管理,但由於它在魚缸的上方,看上去可能不太協調,影響整體的觀賞性。濾桶是外置的,所以需要一個專門的地方擺放,不過過濾效果還是很好的,只是清理起來不太方便。
1、過濾棉:過濾棉是過濾設備中必不可少的濾材,一般放在第一層,它的作用很簡單,將水中的污物雜質等濾除,這樣流過的水就會變得清澈一些。不僅如此,有的濾棉還能培養硝化細菌,從而起到生物過濾的作用。
2、活性炭:活性炭通常是第二層過濾中的濾材,它主要負責吸附各種有害離子,從而起到改善水體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是有上限的,一般用三個月就飽和了,這個時候需要拿掉換新的,不然吸收的離子可能被放出來。
3、細菌屋:細菌屋是培養硝化細菌的場所,也是過濾的最後一道防線。硝化細菌可以轉化水中的氨氮,這些物質來自分解的魚食以及糞便,對魚兒有一定的毒害,經過轉化可以變為硝酸鹽,從而為水草提供養分。
H. 外置溢流過濾的做法
外置溢流過濾的做法是:進水口→(水泵)→物理過濾→化學過濾→生物過濾→(水泵)→出水口。需要注意的是,化學過濾中的大部分濾材,如軟水樹脂、草泥丸等,在使用的時候,要配合相應的檢測儀器,才能較好地控制水質,才不至於調節過度,並不適合24小時長期使用。
外置溢流過濾中濾材設置是:
1、粗濾棉(兩層),主要作用是進行物理預過濾,如果包在外濾桶的進水口外,則更便於清洗更換。
2、生化棉,主要作用是培養分解有機物的消化細菌及硝化細菌,在前級物理過濾不良的情況下,具有一定的吸附有機物的物理過濾作用,能提高水質澄清度,所以也需要定期清洗。
3、玻璃環,一般情況下,玻璃環體積要佔全缸水體積的3~5%,主要作用是培養硝化細菌,以保證水質無毒性。
4、粗濾棉(一層),主要作用是物理過濾,打散、吸附細菌的代謝廢物。
外濾桶式過濾方法是:
外濾桶式過濾屬於外掛式過濾,外濾桶式過濾器由於是安裝在水族箱底櫃內,在安裝時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安裝不當,引起水的外溢,加上過濾桶在底櫃內,不容易被發現。
後果是相當嚴重的。在安裝過濾桶時首先將過濾桶內水注滿,蓋上蓋子,檢查橡皮墊圈和每個介面是否都銜接好,插上電源,先關上出水開關,過濾器啟動一段時間後,再打開開關。這樣可以將過濾桶中的空氣壓出桶外,完成啟動的程序。
I. 過濾桶的濾盒裡濾材擺放順序。過濾棉是放到濾材的上面還是下面
飼養觀賞魚的魚缸水質之所以能夠得到長時間的維持,離不開物理過濾和生化過濾,它們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一個合格的物理過濾,就不可能為之後的生化過濾掃清障礙,在飼養中大型觀賞魚的魚缸里,如果想要水質徹底穩定,也離不開生化濾材。
但是,最近養魚老道發現,有很多的新魚友,會把過濾棉鋪設的零零散散,幾乎是哪一個過濾倉里,都能夠看到過濾棉的身影。
有的魚友還會在水泵倉里再去塞上些過濾棉,還有的魚友使用的滴流過濾,也是上下幾層,有幾層算幾層都會有過濾棉,甚至於還有把過濾棉再次墊到生化濾材的底部。
這些做法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無外乎就是希望濾棉可以更好、更多的吸附雜質。那麼,這種做法有用嗎,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如果不是為了需要反復清洗或者更換,一塊過濾棉也可以有效攔截雜質的
關於過濾棉的好壞,會與許多因素有關,甚至於包括了濾槽的深淺和寬度,以及濾棉的耐用性和厚度以及細密度等等,因此來說,濾棉其實並沒有什麼好壞之說,但看我們把它們用在哪裡,是飼養密度小、水體大,還是飼養密度大、水體小的魚缸,所選擇的濾棉肯定不太一樣。
養魚老道一般都在魚店裡購買濾棉,幾乎是隨意購買的,大致上看看不是過於鬆散,能夠耐用就可以,回家之後,用上一段時間,自然就知道了這個濾棉適不適用,不好再換就是了,也不是多麼貴重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去看什麼品牌的。
而且,一般的觀賞魚缸,有個三五層濾棉,基本上都夠用,更何況,可能下面還會鋪設有生化棉呢?
對於某些小魚缸來說,如果觀賞魚飼養密度不大,不是濾棉需要清洗更換的話,一塊濾棉也可以搞清水質,並不是過濾棉越多越好的,完全沒有那個必要。
我們比如說內置過濾器、水妖精、小外掛等,裡面可能也就是一塊濾棉或者一塊生化棉當做濾棉來用,誰也沒說不可以,很多小魚缸的水質效果,不也很好嗎?
名字不是瞎叫的,既然標注了過濾倉和生化倉,必然有它的道理
目前不管是標準的底濾或者上濾系統,甚至於側濾、背濾,都會標注著哪裡是過濾倉,哪裡是沉澱倉或者生化倉,以及水泵倉。
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哪個隔斷里該放什麼濾材,人家早就已經明示了,為什麼我們還要去畫蛇添足呢?
原因不在於濾棉的多少或者每個倉里都要加上一塊白棉,而是因為我們的魚缸水質根本就未養好或者穩定,甚至於觀賞魚還在患病期,所以水質才會出問題,這個與在每個倉里都加上過濾棉,根本關系就不大,甚至於有些時候,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其實這並不是新魚友們異想天開,而是一種無可奈何,沒有其他招數了,以為這樣的水質可能會更好,可是事實上呢?
過多的濾棉設置,不但是藏污納垢之所,而且嚴重的阻礙了魚缸的水流通暢,甚至於可能徹底封閉了生化濾材的氧氣進入,生化倉的水面再也沒有波動了。
不是說硝化細菌需要大量氧氣嗎,不是說生化倉也需要格外打氧嗎,這個時候怎麼把這個理論又忘記了呢?
生化濾材的通風性越好,水流越通暢,培菌的效果才會更好
如果說我們真的是希望生化濾材可以更多的培養硝化細菌或者有益菌,那麼一定是含氧量需要充足,既然含氧量需要充足,那麼一定是生化濾材的通風性要良好,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是誰都知道的,冬季里長期供暖的屋子,突然間開窗通風換氣,我們自己是個什麼感受?
再者就是生化濾材想要含氧量充足,一定要保證水流通暢,這個通暢度才是最為關鍵的。
為什麼現在提倡干濕分離,就是為了能夠讓濾棉把雜物徹底阻擋在生化濾材之外,避免進入到過濾循環中,隨之再次進入到魚缸的水體里。
哪怕是有點殘渣,進入到生化倉或者生化濾材中,也要比把生化濾材用一塊或者幾塊濾棉封閉起來,整的密不透風,要強得多。
但是,很多新魚友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更別說是,我們在生化濾材的底部,再去墊上幾塊濾棉,它的底部幾乎是水流靜止,一灣死水。
時間一長,質量差點的生化濾材也會有粉化的風險,更何況是長期待在濾材底下的過濾棉,它可能不腐爛、發臭嗎?為什麼我們要去清洗濾棉、更換濾棉,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嗎,那麼我們把它墊到了生化濾材底部,又是個什麼道理呢?
把生化濾材放到魚缸里,基本上是起不到好作用的
還有一些新魚友,因為自己的過濾不夠用,會把部分生化濾材扔到魚缸里,美其名曰,這樣就可以多培養硝化細菌了,道理未必不正確。
但是,我們也要看觀賞魚的飼養密度和濾材的大小吧?
大部分的生化濾材都是有空隙的,並且比起陶粒、底沙,甚至於小石子要大很多,這些東西放置在魚缸里,不也成了臟污納垢之所了嗎?而且,我們想要抽底換水也未必能夠把這些雜物清除出來,那麼,過量的魚便沉澱其中,我們是在培養有機物、垃圾箱,還是在培菌呢?
它和反氣舉的道理是不一樣的,反氣舉中是上有水流下有氧氣的,底部還有出水口,它的水流是流動的,可是魚缸底部隨便放置的生化濾材呢,無論是陶瓷環還是細菌屋,我們即使是擺放的整整齊齊又能怎樣?
結果必然導致水質很快毒素超標,甚至於污穢不堪,當然了,這也會與觀賞魚的大小和飼養密度有關,不過,最好還是不要去放置這些東西。
它們和飼養羅漢魚,偶爾在魚缸里放點火山石給羅漢玩耍,還有草缸里放置水草泥和陶粒的道理是完全不一樣的,陶粒放多了,觀賞魚的飼養密度大,還有可能需要定期清理呢,何況是些生化濾材呢?
這些做法根本算不上創新,只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按照規矩辦事罷了
上述的這些做法,在飼養觀賞魚的過程中,根本算不上什麼創新之舉,只是因為我們在養魚之前,沒有好好的困水、養水,沒有好好的選魚,所以才造成了水質難以調理,或者就是我們自己飼養密度過大的必然結局。
正常情況下,一個魚缸里有三五塊過濾棉,再加上三五層生化棉,其他位置全部放置生化濾材,底部設有隔板,任其水流暢通,這個魚缸的過濾系統就是最完善的了,根本沒有必要再去把過濾棉隨處放置,那種做法所能起到的好作用幾乎是微乎其微,壞作用倒是會有很多。
尤其是到了目前這個季節,整個魚缸都需要大量的通風換氣,整個過濾系統都需要水流通暢,換水量和氧氣量都可以相應增加,這個時期的濾棉本身就容易發霉、發臭,按理說魚缸里應該是少一塊是一塊,過濾棉能不多用就不多用。
但是呢,很多的新魚友,正好把這個事情給搞反了,所以說,魚缸的水質不好,也是應該的了。還有些魚友,會把底濾的水泵倉里再去塞上一些濾棉,甚至於把水泵給圍起來,這又是個什麼道理呢,這樣子進入魚缸的水質就干凈了?
濾棉的細密度永遠比生化濾材要大,它們確實可以阻擋細微雜物,那麼長期待在水泵倉里的濾棉會不會發臭呢,需不需要更換和清新呢?一旦更換、清洗再次開啟水泵,濾棉上脫落的雜物首先會進入到哪裡呢,不還是進入到魚缸里了嗎?
養魚原則就是:
能用一塊濾棉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會使用兩塊,能用一斤生化濾材解決的問題,絕對不用二斤。
不是為了省錢,其實過多的這些東西,都應該視為魚缸的累贅,觀賞魚和魚缸水質的負擔。
適可而止,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