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凈水器過濾原理
第一級:來PP棉:去除自來水中各種可源見物/灰塵及雜質。
第二、三級:前置活性炭:部分低配凈水器第三級也為PP棉,炭去除氯和有機雜質。還能吸收水中有機化合物產生的異味、顏色和氣味。
第四級:超濾或反滲透膜:膜能夠去除水中的細菌、病毒及孢子等物質。
第五級:後置活性炭裝置:進一步改善口感,去除異味。
(1)過濾器理論簡述擴展閱讀:
凈水器的濾芯功能:
1、聚丙烯噴溶濾芯(PPF)
濾芯功能:去除水中泥沙,鐵銹,水藻等固體物質。
2、軟化樹脂濾芯
濾芯功能:軟化濾芯吸附原水中的重金屬和多餘的鈣,鎂等陽離子,軟化硬水,陰離子交換樹脂只能交換陰離子,不能交換陽離子。
3、顆粒活性炭濾芯(UDF)
濾芯功能:去除水中余氯,異味,及固體雜質
4、壓縮活性炭濾芯(CTO)
濾芯功能:進一步去除水中余氯,異味,及固體雜質。
5、超濾膜濾(UF)
濾芯功能:去除水中泥沙、鐵銹、懸浮物、膠體,大分子有機物。
6、麥飯石陶瓷球濾芯
濾芯功能:麥飯石陶瓷球含有人體所需的硒、鋅、鎳、鈷、錳、鎂、鈣等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這些元素散發的啟動波和人體細胞的啟動波是同一種波動狀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凈水器
B. 注意的過濾器理論和衰減理論的異同
一、主題思想不同
1、過濾器理論主題思想: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由於過濾機制設置在神經系統的某一部分,一些信息會經過並接受進一步的處理,而其他信息則會被屏蔽在機制之外而完全丟失。
2、衰減理論主題思想:當信息通過衰減器時,有重要意義的信息能夠通過並反映在人的意識中,而不被注意和不被追隨的信息,並不是完全的被阻斷,只是其強度減弱而出現衰減。
二、提出理論的人不同
1、過濾器理論:布羅德班特提出。
2、衰減理論:特瑞斯曼提出。
(2)過濾器理論簡述擴展閱讀:
過濾器理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無法解釋人對有意義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現象。神經系統的過濾功能以「全或無」為特徵。傳遞的信息是完全傳遞的,不傳遞的信息是完全丟失的。布羅德班特設想的過濾機制位於語義分析之前,並與狹長的瓶口進行了比較。
當人們往瓶內灌水時,一部分水通過瓶頸進入瓶內,而另一種水由於瓶頸狹窄而進入瓶子。通道容量是有限的,但不在瓶內,所以有時被稱為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這一理論是基於感覺特徵來選擇信息,根據「全或無」的原則,它是在感知層面上的一種選擇,因此被稱為「早期選擇模型」。
C. 宇宙大過濾器理論
宇宙為了防止資源被過度消耗,演化產生了三層機制來消減宇宙智慧文明的數量,稱為 大過濾器理論
1. 第一層過濾器:核聚變
宇宙以核聚變來阻止低級文明進入太空,類似人類的低級文明只能利用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卻無法利用核聚變產生的能量。
核聚變的能量是人類進入太空,進行星際旅行的必須品,沒有核聚變發動機,星際旅行只是空談。
文明無法進入太空,就無法在星際間建立殖民地,最終限制在一個星球上因為種種原因而滅亡。
2. 第二層過濾器:智力
宇宙以智商來限制智慧生命的發展, 沒有足夠的智商,也就是足夠聰明的大腦,智慧生命無法發現更多的宇宙定理,等智商上千後,或許人類可以更容易的造出宇宙飛船。
假設一個文明突破了第一層過濾器,掌握了核聚變技術,能夠造出宇宙飛船在太空里暢游,那麼第二層過濾器便可以阻止該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沒有足夠的智商,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無數代生命的積累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
3. 第三層過濾器:哲學
到了最後,當你擁有上千的智商並且掌握了核聚變技術後,這個文明發展成了高級文明,可以自由的穿梭星際之間了,那麼之後的過濾器就是哲學。
生命開始思考宇宙的本質,開始想要永生,要將自身轉換成純能量體,因為思想才是生命延續的本質,所以當他們擁有永恆的思維後,便開始停滯不前,所謂不進則退,那麼這個文明發展到最後還是會滅亡。
如大劉的科幻著作《三體》里最後的神級文明那樣,不斷的為了爭奪宇宙資源而將自己改造成低維生物,我們永遠也不能體驗原本的三維世界降成二維世界後的生活,但那些文明為了生存卻不得不如此。
最後他們或許會將自己改造成純能量體,從而獲得思維的永生。
【看《深空之下》小結】
D. 過濾的原理 是什麼
過濾的原理是:將濁液倒在有小孔的濾紙上,利用液體的重力使分子直徑較小的液體通過濾紙的小孔,而不溶性固體的直徑較大無法通過濾紙,從而將不溶性固體與液體進行分離
E. 布羅德本特的過濾理論
納德·布羅德本特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26.05.06-1993.04.19],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家。1970 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他主張用信息加工理論研究注意、感覺和記憶等認知過程。他在雙耳同時分聽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注意的「過濾器模型」,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還在 1958 年最早提出「工作記憶」的概念和「注意是資源有限的加工系統的工作結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過濾器模型也體現了這種思想;1977 年提出了隱學習研究範式之一的復雜系統控制任務務(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re)。
過濾器模型(filter model,1958)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經系統高級中樞的加工能力則是有限的,於是就出現了瓶頸。為了避免系統超載,就需要某種過濾器來對之加以調節,選擇其中較少的信息,使其進入高級分析階段,這類信息將受到進一步加工而被識別和存儲,而其他信息則不讓通過。這種過濾器體現著注意的選擇功能。因此這種理論被稱為「注意的過濾器模型」。
布羅德本特 1954 完成的雙耳分聽實驗:他向被試的右耳呈現3個數字,同時向左耳則呈現另外3個數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現的速度為每秒2個數字。然後,要求被試再現。結果發現被試可用兩種方式再現:
以耳朵為單位,分別再現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雙耳同時接收到的信息為單位,按順序成對地再現。
他原估計能達到 95% 的准確再現率,但實際上,以第一種方式再現的准確率為 65%,以第二種方式再現的准確率為 20%。他認為,每隻耳朵相當於刺激輸入的一個通道,而過濾器只允許每個通道的信息單獨通過。
Cherry(1953)使用雙耳同時分聽的追隨耳程序的實驗,其實驗結果支持過濾器模型。因為這種過濾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達高級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條,因而,Welford(1959)稱之為「單通道模型」。
布羅德本特就讀於曼徹斯特學院和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他早期的目標在於自然科學,然而,當他在皇家空軍服兵役時,他開始對人 - 機關系產生興趣,並注重於這種獨特的體系。於是,他回到劍橋大學攻讀心理學,成為 F.巴特萊特的學生。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應用心理學部門,並在那裡工作了 25 年。
主要著作:
知覺與交流
決定和壓力
行為
捍衛經驗心理學
F. 過濾器理論的實驗依據是什麼
你說的過濾器理論,指的是心理學認知加工的過濾器理論吧。
過濾器理論是由布羅德本特提版出來的,指我們的注權意是一個過濾器,會選擇一部分信息用於認知加工,另一部分就阻斷掉。
布羅德本特採用的是雙耳分聽任務,來證明過濾器理論。就是讓被試左右耳聽不同的內容,接著把被試分為兩組,每組都是重復兩只耳朵聽到的內容。但第一組沒有時間順序,就是左耳聽到123,右耳聽到456,那結果就是123456,任意排布都算對.而第二組有時間順序,就是先聽到的數字要寫前面。
結果第一組正確率遠高於第二組。布羅德本特對此的解釋是,第一組由於沒有順序要求,那隻需要轉移一次注意力,先聽左耳,再聽右耳,所以正確率高。而第二組,由於有順序要求,那每聽一個數字,注意都得轉移一次。比如左耳聽到1,右耳聽到2,左耳又聽到3,那就是123。所以正確率比較低。
不過莫里的「雞尾酒效應」,證明過濾器理論有嚴重缺陷。不過作為早期的心理認知理論,還是對心理認知領域,有很大貢獻的。
G. 多介質過濾器的原理
多介質過濾器(又稱機械過濾器)是以成層狀的無煙煤、砂、細碎的石榴石或版其他材料為床層,一個典權型的多介質過濾器。
床的頂層由最輕和最粗品級的材料組成,而最重和最細品級的材料放在床的低部。其原理為按深度過濾--水中較大的顆粒在頂層被去除,較小的顆粒在過濾器介質的較深處被去除。從而使水質達到粗過濾後的標准。
設備是壓力式的,其原理是當原水自上而下通過濾料時,水中懸浮物由於吸附和機械阻流作用被濾層表面截留下來;當水流進濾層中間時,由於濾料層中的砂粒排列的更緊密,使水中微粒有更多的機會與砂粒碰撞,於是水中凝絮物、懸浮物和砂粒表面相互粘附,水中雜質截留在濾料層中,從而得到澄清的水質。經過濾後的出水懸浮物可在5毫克/升以下。
H. 過濾的原理是什麼
原理:利用物質的溶解性差異,將液體和不溶於液體的固體分離開來的一種方法。如用過濾法除去粗食鹽中少量的泥沙。
過濾是使水通過濾料時去除水中懸浮物和微生物等的凈水過程。濾池通常設在沉澱池或澄清池之後。目的是使濾後水的濁度達到水質標準的要求。
水經過濾後,殘留的細菌、病毒失去了懸浮物的保護作用,從而為過濾後消毒創造了條件。所以,在以地面水為水源的飲用水凈化中,有時可省去沉澱或澄清,但過濾是不可缺少的。
(8)過濾器理論簡述擴展閱讀
粗鹽水的過濾的實驗步驟
1、儀器組裝
(1)取一台帶鐵圈的鐵架台,將小燒杯放在鐵架台檯面上。
(2)將漏斗放入鐵圈中,並調整鐵圈的高度,使漏斗末端的管口緊貼燒杯內壁。
(3)取一片濾紙,對折兩次,分開,使一邊三層,另一邊一層,放入漏斗中,濾紙的邊緣低於漏鬥口,並用少量蒸餾水潤濕濾紙,使其緊貼漏斗,即濾紙與漏斗壁間無氣泡。
2、過濾
(1)用燒杯取適量粗鹽水,倒粗鹽水時,試劑瓶蓋倒放,標簽向著手心,瓶口緊挨燒杯口,沿玻璃棒倒入漏斗中,燒杯的尖嘴輕靠在玻璃棒上。
(2)玻璃棒下端輕靠在三層濾紙上,倒入的粗鹽水液面要低於濾紙的邊緣。
3、整理
將用過的濾紙丟入垃圾箱中,鹽水倒入廢液缸中,用清水洗滌儀器,擦乾凈實驗台。
I. 簡述注意的幾種認知理論
有:認知理論:衰減理論、後期選擇理論。
1、衰減理論
過濾器理論得到了某些實驗事實的支持,但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理論並不完善。例如,在雙耳分聽的研究中,有研究發現來自非追隨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2、後期選擇理論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另外一種觀點:後期選擇理論,後由諾曼加以完善。這種理論認為,所有輸入的信息在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的裝置,因而對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
注意的特徵
1、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在同一對象環境或同一活動上的注意持續時間。狹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對象上的時間。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
2、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就是注意的范圍,是指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影響注意廣度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知覺對象的特點,二是個人知覺活動的任務和知識經驗。
J.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注意理論之過濾器理論和衰減理論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對注意的選擇功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模型。這些理論解釋了注意的選擇作用的實質,以及人腦對信息的選擇究竟發生在信息加工的哪個階段上。
1.過濾器理論
1958年,英國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 Broadbent,1958)根據雙耳分聽的一系列實驗結果,提出了解釋注意的選擇作用的一種理論:過濾器理論。布羅德本特認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剌激進行加工。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過這個機制,並接受進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砠斷在它的外面,而完全喪失了。布羅德本特把這種過濾機制比喻為一個狹長的瓶口,當人們往瓶內灌水時部分水通過瓶頸進入瓶內,而另一部分水由於瓶頸狹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這種理論有時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見下圖)。
特瑞斯曼的理論與布羅德本特的理論對過濾裝置的具體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兩種理論又有共同的地方:①兩種理論有相同的出發點,即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的容量有限,因此,對外來的信息必須經過過濾或衰減裝置加以調節;②兩種理論都假定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經過選擇以後的信息,才能受到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