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鉑類抗癌葯物
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常聽鉑類抗癌葯物吧,所以鉑類抗癌葯物到底是什麼?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鉑類抗癌葯物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用。
鉑類抗癌葯物一:
洛鉑
1. 血液 毒性:血小板減少最為強烈。血象改變呈可逆性,但可引起繼發的副作用,如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白細胞減少引起感染。
2.胃腸道毒性:建議預防使用止吐劑;3.5%的患者發生 腹瀉 。
1.葯理:具烷化作用,屬烷化劑(廣義)本品對多種 動物 和人 腫瘤 細胞株有明確的細胞毒作用,與順鉑的抑瘤作用相似和較強,對耐順鉑的細 胞株,仍有一定的細胞毒作用。
2.毒理:毒性與卡鉑相似,主要毒性為骨髓造血抑制。
3.腎毒性較低,致突變作用,尚未進行致癌試驗,但這類烷化劑均有致畸和致癌的潛在作用。 靜脈注射後,血清中游離鉑的血 葯濃度-時間曲線與完整的洛鉑基本上相同,在血液循環中沒有或很少有代謝產物存在。本品主要經腎臟排出。
鉑類抗癌葯物二:
奈達鉑
本品主要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其它較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消化 道症狀以及肝 腎功能 異常、耳 神經 毒性、 脫發 等。其它不良反應雖發生率較低,但應引起關註:
(1)嚴重不良反應: 1) 過敏性休克症狀 2) 腎功能異常 3)聽覺障礙、聽力低下、 耳鳴 4) 間質性 肺炎 5)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症(SIADH):表現為低鈉血症,低滲透壓血症,尿中鈉離子排泄增加,伴有意識障礙等
奈達鉑為順鉑類似物,與DNA結合,並抑制DNA復制,從而產生抗腫瘤活性。另外,已經證實本品在與DNA反應時,所結合的鹼基位點與順鉑相同。本品在血漿內主要以游離形式存在,動物試驗可見本品在腎臟及膀胱分布較多,組織濃度高於血漿濃度。本品的排泄以尿排泄為主。
1.本品與其它抗腫瘤葯(如烷化劑、抗代謝葯、抗腫瘤抗生素 等)及放療並用時,骨髓抑製作用可能增強。
2.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及鹽酸萬古黴素合用時,對腎功能和聽覺器官的損害可能增加。臨用前,用生理鹽水溶解後,再稀釋至500ml,靜脈滴注,滴注時間不應少於1小時,滴完後需繼續點滴輸液1000ml以上。推薦劑量為每次給葯80-100mg/m2,每療程給葯一次,間隔3-4周後方可進行下一療程。
鉑類抗癌葯物三:
奧沙利鉑1.血液學方面的不良反應主要是: 貧血 、白細胞減少、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
2.非血液學方面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惡心、嘔吐、腹瀉。
3.神經系統:以末梢神經為主要表現,有時可伴有口腔周圍、上 呼吸 道和上消化道的痙攣及感覺障礙。本品屬於新的鉑類衍 生物 ,象其他鉑類衍生物一樣,奧沙利鉑通過產生烷化結合物作用於DNA,形成鏈內和鏈間交聯,從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復制。奧沙利鉑與DNA結合迅速,最多需15分鍾,而順鉑與DNA結合分為兩個時相,其中包括一個48小時後的延遲相。某些對順鉑耐葯的細胞系,奧沙利鉑治療均有效。
50%的鉑與紅細胞結合,而另外50%存在於血漿中。25%的血漿鉑呈游離態,另外75%血漿鉑與蛋白質結合。蛋白質結合鉑逐步升高,於給葯第五天後穩定於95%的水平。葯物的清除分為兩個時相,其清除相半衰期約為40小時。多達50%的葯物在給葯48小時之內由尿排出(55%的葯物在6天之後清除)。由糞便排出的葯量有限(給葯11天後僅有5%經糞便排出)。
在腎功能衰竭的病人中,並不伴有毒性的增加,因此並不需要調整 用葯 劑量與紅細胞結合的鉑清除很慢。在給葯後的第22天,紅細胞結合鉑的水平為血漿峰值的50%,而此時大多數的總血漿鉑已被清除。在以後的用葯周期中,總的或不被離心的血漿鉑水平並無顯著升高;而紅細胞結合鉑出現明顯的早期累積現象。
在單獨或聯合用葯時,推薦劑量為按體表面積一次130mg/m2,加入250~500ml 5%葡萄糖溶液中輸注2~6小時。沒有主要毒性出現時,每3周(21天)給葯1次。劑量的調整應以安全性,尤其是神經學的安全性為依據。
鉑類抗癌葯物四:
卡鉑
1.常見的反應:(1)骨髓抑制為劑量限制毒性,白細胞與血小板在用葯21日後達最低點,通常在用葯後30日左右恢復;粒細胞的最低點發生於用葯後21~28日,通常在35日左右恢復;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與劑量相關,有蓄積作用;(2)注射部位疼痛。
2.較少見的反應:(1)過敏反應(皮疹或搔癢,偶見喘咳),發生於用葯後幾分鍾之內;(2)周圍神經毒性:指或趾麻木或麻刺感;(3)耳毒性:高頻率的聽覺喪失首先發生,耳鳴偶見;(4)視力模糊、粘膜炎或口腔炎;(5)惡心及嘔吐、 便秘 或腹瀉、食慾減退、脫發及 頭暈 ,偶見變態反應和 肝功能 異常。本品為周期非特異性抗癌葯,直接作用於DNA,主要與細胞DNA的鏈間及鏈內交聯,破壞DNA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卡鉑在體內與血漿蛋白結合較少,主要經腎臟排泄。卡鉑在人血漿中半衰期較長,t1/2為29小時。
1.盡量避免與可能損害腎功能的葯物如氨基糖甙類抗菌素同時使用。
2.與其它抗癌葯聯合應用時,應注意適當降低劑量。
3.本品應避免與鋁化合物接觸,也不宜與其它葯物混合滴注。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本品,濃度為10mg/ml,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一般成人用量按體表面積一次200~400mg/m2,每3~4周給葯1 次;2~4次為一療程。也可採用按體表面積一次50mg/m2,一日1次,連用5日,間隔4周重復。
鉑類抗癌葯物五:
順鉑
1.消化道反應:嚴重的惡心、嘔吐為主要的限制性毒性。急性嘔吐一般發生於給葯後1~2小時,可持續一周左右。故用本品時需並用強效止吐劑,如5-羥色胺受體拮抗止吐劑恩丹司瓊等,基本可控制急性嘔吐;
2.腎毒性:累積性及劑量相關性腎功不良是順鉑的主要限制性毒性,主要為腎小管損傷。急性損害一般見於用葯後10~15天,血尿素氮(BUN)及肌酐(Cr)增高,肌酐清除率降低,多為可逆性,反復高劑量治療可致持久性輕至中度腎損害。目前除水化外尚無有效預防本品所致的腎毒性的手段;
3.神經毒性:神經損害如聽神經損害所致耳鳴、聽力下降較常見。末梢神經毒性與累積劑量增加有關,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手、腳套樣感覺減弱或喪失,有時出現肢端麻痹、軀干肌力下降等,一般難以恢復。 癲癇 及視神經乳頭水腫或球後視神經炎則較少見;
4.骨髓抑制:骨髓抑制(白細胞和/或血小板下降)一般較輕,發生幾率與每療程劑量有關,若≤100mg/m2,發生機率約10~20%,若劑量≥120mg/m2,則約40%,但亦與聯合化療中其它抗癌葯骨髓毒性的重疊有關。
5.過敏反應:可出現臉腫、氣喘、心動過速、低 血壓 、非特異斑丘疹類皮本品為鉑的金屬絡合物,作用似烷化劑,主要作用靶點為DNA,作用於DNA鏈間及鏈內交鏈,形成DDP~DNA復合物,干擾DNA復制,或與核蛋白及胞漿蛋白結合。屬周期非特異性葯。靜脈注射吸收均極迅速。注射後廣泛分布於肝、腎、前列腺、膀胱、卵巢,亦可達胸、腹腔,極少通過血腦屏障。本品主要由腎排泄,氨基糖甙類抗生素、 兩性 黴素B或頭孢噻吩等與本品並用,有腎毒性疊加作用;丙磺舒與本品並用時,可致高尿酸血症;氯黴素或利尿葯增加本品耳毒性;抗組胺葯可掩蓋本品所致的耳鳴、眩暈等症狀。
1.一般劑量:按體表面積一次20mg/m2,一日1次,連用五天,或一次30mg/m2,連用3天,並需適水化利尿。
2.大劑量:每次80~120mg/m2,靜滴,每3~4周一次,最大劑量不應超過120mg/m2,以100mg/m2為宜。為預防本品的腎臟毒性,需充分水化:順鉑(PDD)用前12小時靜滴等滲葡萄糖液2000ml,DDP使用當日輸等滲鹽水或葡萄糖液3000~3500ml,並用氯化鉀、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每日尿量2000~3000ml。治療過程中注意血鉀、血鎂變化,必要時需糾正低鉀、低鎂。
② 卡鉑的體內過程
本品口服無效,靜脈注射後血漿中總鉑以及可超慮的游離鉑濃度與課題量之間均存在線性關系,可超濾的非結合型鉑和母體葯物的終末消除半衰期分別為6小時和1.5小時。在初始相,大多數可超濾的游離鉑以原形存在,血漿總鉑的終末半衰期是24小時,約87%的血漿鉑在給葯24小時大約排出白結合。主要從尿中排出,24小時內經腎小球過濾排泄。
卡鉑的葯動學和順鉑有三點不同:一是血清蛋白結合率,卡鉑僅24%,而順鉑在90%以上;二是可超濾的非結合型鉑半衰期,卡鉑為6小時,而順鉑很短,血中濃度迅速降低,三是尿排泄量,一日中尿排泄量,卡鉑為6.5%,而順鉑為16%~35%,因此二者的肝臟毒性有明顯差異。
③ 注射用奧沙利鉑說明書
注射用奧沙利鉑用於經氟脲嘧啶治療失敗後的結直腸癌轉移的患者,可單獨或聯合氟尿嘧啶使用。也可以用於肝癌的化療使用。下面是我整理的注射用奧沙利鉑說明書,歡迎閱讀。
通用名:注射用奧沙利鉑
生產廠家: 賽諾菲(杭州)制葯有限公司
批准文號:國葯准字J20130004
葯品規格:50mg/瓶
葯品價格:¥2880元
【商品名】樂沙定
【通用名】注射用奧沙利鉑
【英文名】Oxaliplatin for Injection
【漢語拼音】ZhuSheYong'AoShaLiBo
【主要成分】奧沙利鉑。
【性狀】樂沙定為白色或類白色疏鬆塊狀物或粉末。
【適應症】用於經氟脲嘧啶治療失敗後的結直腸癌轉移的患者,可單獨或聯合氟尿嘧啶使用。也可以用於肝癌的化療使用。
【用法用量】
限成人使用。作為一線治療,奧沙利鉑推薦劑量為85mg/m2靜脈輸注,每2周重復1次。應按照病人的耐受程度進行劑量調整。
奧沙利鉑應在輸注氟脲嘧啶前給葯。
將奧沙利鉑溶於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持續輸注2-6小時。
奧沙利鉑主要用於以5-氟脲嘧啶持續輸注為基礎的聯合方案中。在雙周方案中,5-氟脲嘧啶採用推注與持續輸注聯合的給葯方式。
特殊人群:
腎功能不全者:本葯尚無用於嚴重腎功能不全患者的資料。中度腎功不全者,開始治療時可給予常規推薦劑量。對於輕度腎功能不全者,無需調整劑量。
肝功能不全者:對於有嚴重肝功能不全者,本葯應用尚無研究。對於治療開始時肝功能檢查不正常的患者人群,應用本葯未出現急性毒性的增加。在臨床研究中,肝功能不全者未進行特別的劑量調整。
給葯方法:奧沙利鉑用於靜脈輸注,使用時無需水化。將奧沙利鉑溶於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通過外周或中央靜脈滴注2-6小時。奧沙利鉑必須在5-氟脲嘧啶前滴注。如果漏於血管外,必須立即終止給葯。
【葯理作用】
奧沙利鉑在多種腫瘤模型系統,包括在結直腸癌模型中,都表現出廣譜的體外細胞毒性及體內抗腫瘤活性。體內、體外實驗也證實在順鉑耐葯的腫瘤模型中,它仍然有效。
在體內和體外研究中,均可看到奧沙利鉑與5-氟脲嘧啶聯合應用有增效作用。
關於奧沙利鉑的作用機制,雖然尚未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奧沙利鉑通過產生水化衍生物作用於DNA,形成鏈內和鏈間交聯,從而抑制DNA的合成,產生細胞毒作用和抗腫瘤活性。
有關初治的轉移性結直腸癌病人的研究經驗表明,奧沙利鉑(85mg/m2,每2周重復)與5-氟脲嘧啶/甲醯四氫葉酸聯合應用,同單獨用5-氟脲嘧啶/甲醯四氫葉酸相比,其有效率提高1倍以上(49%對22%),無進展生存期也有所延長(8.2個月對6個月)。對生活質量的改善方面,二者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就總的健康狀況和疼痛情況而言,對照組的生活質量評分要優於奧沙利鉑治療組,治療組的惡心、嘔吐狀況較對照組更嚴重。在初治的轉移性大腸癌病人中,給予奧沙利鉑130mg/m2,每3周1次,聯合應用5-氟脲嘧啶/甲醯四氫葉酸,與單獨使用5-氟脲嘧啶/甲醯四氫葉酸同樣作了比較和評估。其有效率與“每2周1次,每次85mg/m2”方案相同。奧沙利鉑聯合5-氟脲嘧啶/甲醯四氫葉酸的有效率要高1倍多(34%對12%),並可以延長無進展生存期(8.3個月對4.2個月)。但是,方案的安全性不同,兩個方案比較列表如下:
造血系統:
消化系統:
在3周方案中,消化道副反應的發生率更高。腹瀉的發生率將隨著治療周期的重復而降低。
中等程度的發熱和感染(1度和2度)在3周方案中的發生率較低(分別為2%和6%)。
神經系統毒性的發生率相似,當累積劑量接近800mg/m2(6個周期),其發生率為15%或以下。
在3周方案中,其劑量調整的原則與2周方案相同(將劑量從130mg/m2減至100mg/m2)。
奧沙利鉑作為二線治療的有效率尚未進行評估。在一項II期臨床研究中,對於接受5-Fu治療後,確認病情進展的病人,在相同的5FU方案中加用奧沙利鉑可以獲得20%的有效率,且至少有30%的病人維持6個月病情無進展。
【葯代動力學】
以130mg/m2的劑量連續滴注2小時,其血漿總鉑達峰值5.1±0.8mg/ml/h,模擬的曲線下面積為189±45mg/ml/h。當輸液結束時,50%的鉑與紅細胞結合,而另外50%存在於血漿中。25%的血漿鉑呈游離態,另外75%血漿鉑與蛋白質結合。蛋白質結合鉑逐步升高,於給葯第五天後穩定於95%的水平。葯物的清除分為兩個時相,其清除相半衰期約為40小時。多達50%的葯物在給葯48小時之內由尿排出(55%的葯物在6天之後清除)。由糞便排出的葯量有限(給葯11天後僅有5%經糞便排出)。在腎功能衰竭的病人中,僅有可過濾性鉑的清除減少,而並不伴有毒性的增加,因此並不需要調整用葯劑量。與紅細胞結合的鉑清除很慢。在給葯後的第22天,紅細胞結合鉑的水平為血漿峰值的56%,而此時大多數的總血漿鉑已被清除。在以後的用葯周期中,總的或不被離心的血漿鉑水平並無顯著升高;而紅細胞結合鉑出現明顯的早期累積現象。
【不良反應】
1、造血系統:樂沙定具有一定的血液毒性。當單獨用葯時,可引起下述不良反應:貧血、白細胞減少、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有時可達3級或4級。當與5-氟脲嘧啶聯合應用時,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及血小板減少症等血液學毒性增加;
2、消化系統:單獨應用樂沙定,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瀉。這些症狀有時很嚴重。當與5-氟脲嘧啶聯合應用時,這些副作用顯著增加。建議給予預防性和/或治療性的止吐用葯;
3、神經系統:以末梢神經炎為特徵的周圍性感覺神經病變。有時可伴有口腔周圍、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痙攣及感覺障礙。甚至類似於喉痙攣的臨床表現而無解剖學依據。可自行恢復而無後遺症。這些症狀常因感冒而激發或加重。感覺異常可在治療休息期減輕,但在累積劑量大於800mg/m2(6個周期)時,有可能導致永久性感覺異常和功能障礙。在治療終止後數月之內,3/4以上病人的神經毒性可減輕或消失。當出現可逆性的感覺異常時,並不需要調整下一次樂沙定的給葯劑量。給葯劑量的調整應以所觀察到的神經症狀的持續時間和嚴重性為依據。當感覺異常在兩個療程中間持續存在,疼痛性感覺異常和/或功能障礙開始出現時,樂沙定給葯量應減少25%(或100mg/m2),如果在調整劑量之後症狀仍持續存在或加重,應停止治療。在症狀完全或部分消失之後,仍有可能全量或減量使用,應根據醫師的判斷做出決定。
【注意事項】
1、樂沙定應在具有抗癌化療經驗的醫師的監督下使用。特別是與具有潛在性神經毒性的葯物聯合用葯時,應嚴密監測其神經學安全性;
2、由於樂沙定在消化系統毒性,如惡心、嘔吐,應給予預防性或治療性的止吐用葯;
3、當出現血液毒性時(白細胞<2000/mm3或血小板<50000/mm3〉,應推遲下一周期用葯,直到恢復;
4、在每次治療之前應進行血液學計數和分類,亦應進行神經學檢查,之後應定期進行。
【禁忌】對樂沙定過敏患者禁用。
【批准文號】國葯准字J20130004
【規格】50mg/瓶
【貯藏】密封,陰涼乾燥保存。
【有效期】三年。
【生產單位】賽諾菲(杭州)制葯有限公司
樂沙定的功效與作用樂沙定用於經氟脲嘧啶治療失敗後的結直腸癌轉移的患者,可單獨或聯合氟尿嘧啶使用。也可以用於肝癌的化療使用。
注射用奧沙利鉑是一個抗癌葯,在臨床上的應用廣泛,不僅療效可靠,且對人體的副作用少,深受廣大患者的青睞。那麼,注射用奧沙利鉑使用時要注意什麼?
注射用奧沙利鉑使用時要注意,注射用奧沙利鉑應在具有抗癌化療經驗的醫師的監督下使用。特別是與具有潛在性神經毒性的葯物聯合用葯時,應嚴密監測其神經學安全性;由於注射用奧沙利鉑在消化系統毒性,如惡心、嘔吐,應給予預防性或治療性的止吐用葯;當出現血液毒性時(白細胞<2000/mm3或血小板<50000/mm3〉,應推遲下一周期用葯,直到恢復;在每次治療之前應進行血液學計數和分類,亦應進行神經學檢查,之後應定期進行。
注射用奧沙利鉑在臨床上適用於經氟脲嘧啶治療失敗後的結直腸癌轉移的患者,可單獨或聯合氟尿嘧啶使用。注射用奧沙利鉑屬於新的鉑類抗癌葯,在多種腫瘤模型系統,包括在結直腸癌模型中,都表現出廣譜的體外細胞毒性及體內抗腫瘤活性。體內、體外實驗也證實在順鉑耐葯的腫瘤模型中,注射用奧沙利鉑仍然有效。
注射用奧沙利鉑屬於新的鉑類衍生物,注射用奧沙利鉑通過產生烷化結合物作用於DNA,形成鏈內和鏈間交聯,從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復制。注射用奧沙利鉑與DNA結合迅速,最多需15分鍾,而順鉑與DNA的結合分為兩個時相,其中包括一個48小時後的延遲相。在人體內給葯一小時之後,通過測定白細胞的加合物,可顯示其存在。復制過程中的DNA合成,其後DNA的分離、RNA及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均被抑制,某些對順鉑耐葯的細胞系,注射用奧沙利鉑治療有效。
④ 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的葯代動力學
與口服溶液相比,服用索拉非尼片劑平均相對生物利用度為38% -49%。索拉非尼的清楚半衰期約為25-48小時。與單劑量給葯相比,重復給葯7天可達到2.5-7倍的蓄積。給葯7天後,索拉非尼血葯濃度達到穩態,平均血葯濃度峰谷比小於2。吸收分布索拉非尼口服後約3小時達到最高血葯濃度。中度脂肪飲食與禁食狀態下的生物利用度相似。高質飲食時,索拉非尼的生物利用度較禁食狀態時降低29%。當口服制劑超過0.4g每日兩次時,Cmax和AUC的升高不成線性關系。在體外,索拉非尼與人血漿蛋白結合率為99.5%。代謝和清除索拉非尼主要在肝臟內通過CYP3A4介導的氧化作用代謝,除此之外,還有通過UGT1A9介導的葡萄糖醛酸化作用代謝。索拉非尼結合物可由消化道細菌的葡萄糖醛酸糖苷酶分解,這使得索拉非尼的非結合成分可以被重新吸收。新黴素與索拉非尼聯用時會干擾此過程,使得索拉非尼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下降54%。血葯濃度達到穩態時,索拉非尼在血漿中約佔全部血液分析物70% -85%的比例。索拉非尼有8個已知代謝產物,其中5個在血漿中被檢出。索拉非尼在血漿中的主要循環代謝產物為吡啶類-N-氧化物。體外試驗表明,該物質的效能與索拉非尼相似,它包含了穩態血漿中約9% -16%的血液分析物。口服100mg索拉非尼(溶液劑)後,96%的葯物在14天內被消除,其中77%通過糞便排泄,19%以糖苷酸化代謝產物的形式通過尿液排泄。有51%的原形葯物隨糞便排泄,尿液中未發現原形葯物。 酶抑制性試驗 人肝微粒體試驗表明索拉非尼競爭性抑制CYP2C19,CYP2D6和CYP3A4。當咪達唑侖,右美沙芬,奧美拉唑(分別是細胞色素CYP3A4,CYP2D6和CYP2C19的底物)臨床聯合用葯時,接著本品給葯4周並不改變這些葯物的體內暴露量。這些表明本品既不是這些細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抑制劑也不是誘導劑。 體外數據表明,索拉非尼通過UTG1A1和UTG1A9通路抑製糖苷酸代謝。當本品與伊立替康(其活性代謝物SN-38可通過UTG1A1通路進一步代謝)臨床聯合用葯時,可導致SN-38的AUC增加67%-120%。當這些葯物和索拉非尼合用時,可能會增加UTG1A1和UTG1A9的代謝底物的暴露濃度。體外試驗顯示索拉非尼抑制CYP2B6和CYP2C8,Ki值分別是6和1-2μM。本品與紫杉醇聯合用葯導致6-羥基紫杉醇(由CYP2C8代謝的紫杉醇活性代謝物)體內暴露量的增加,而不是下降。這些數據表明本品可能不是CYP2C8的體內抑制劑。當和索拉非尼同時用葯時,CYP2B6和CYP2C8的全身暴露量升高。 人肝微粒體試驗表明索拉非尼競爭性抑制CYP2C9,其Ki值為7-8μM。通過患者(索拉非尼和安慰劑組)合用華法林來評價索拉非尼對CYP2C9底物的潛在作用,索拉非尼組患者的PT-INR相對於基線的平均變化並不高於安慰劑組。該結果表明索拉非尼並非CYP2C9的體內抑制劑。 CYP3A4抑制劑 酮康唑是CYP3A4的強抑制劑,健康男性志願者使用酮康唑每日一次,每次400mg,連續7天,同時口服索拉非尼單劑量每日50mg,索拉非尼的平均血葯濃度並未改變。所以索拉非尼與CYP3A4抑制劑不可能具有臨床葯代動力學相互作用。CYP酶誘導劑 使用索拉非尼處理培養的人肝細胞後,CYP1A2和CYP3A4的活性沒有改變。這表明索拉非尼不大可能是CYP1A2和CYP3A4的誘導劑。臨床上連續同時給予索拉非尼和利福平導致索拉非尼AUC值平均下降37%。其他CYP3A4酶活化誘導劑(如貫葉金絲桃,俗稱聖約翰草,苯妥英,卡馬西平,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也可能增加索拉非尼的代謝,於是降低索拉非尼的濃度。與其他抗腫瘤葯聯用臨床試驗中,索拉非尼和其他常規劑量的抗腫瘤葯物進行了聯合應用,包括吉西他濱,奧沙利鉑,紫杉醇,卡鉑,卡培他濱,阿黴素,伊立替康。索拉非尼不影響吉西他濱和奧沙利鉑的葯物代謝。 紫杉醇(225mg/m2)及卡鉑(AUC=6)伴隨本品(每日兩次,每次≤400mg)使用時(在使用紫杉醇/卡鉑前後,停用本品3天),不會對紫杉醇的葯代動力學造成顯著影響。紫杉醇(225 mg/m2,每3周1次)及卡鉑(AUC=6)聯合本品(0.4g,每日兩次,不間斷給葯)使用時,致使索拉非尼體內暴露量增加47%,紫杉醇體內暴露量增加29%,6-羥基紫杉醇體內暴露量增加50%。不會對卡鉑的葯代動力學造成影響。這些數據表明,當紫杉醇和卡鉑伴隨本品(在使用紫杉醇/卡鉑前後,停用本品3天)使用時不需對劑量進行調整;而合用時「且」本品未停葯情況下,本品和紫杉醇體內暴露量增高對臨床的意義尚未知。 卡培他濱(750mg/m2 –1050mg/m2,每日兩次,每21天為周期,於第1天-14天給葯)聯合本品(200或400mg,每天2次,不間斷給葯)給葯時,沒有導致本品體內暴露量的顯著改變,但卡培他濱體內暴露量有15%-50%的增加,5-FU的體內暴露量有0%-52%的增加。卡培他濱和5-FU體內暴露量輕度至中度的增加,其臨床意義尚未知。 索拉非尼和阿黴素聯合應用時可引起患者體內阿黴素的AUC增加21%。索拉非尼和伊立替康合用時,由於伊立替康活性代謝產物SN-38通過UGT1A1酶途徑進一步代謝,兩者合用導致SN-38的AUC升高67% - 120%,同時伊立替康的AUC升高26% - 42%。與此相關的臨床意義尚未知。 多西他賽(75mg/m2或100mg/m2,每21天一次)與索拉非尼(在21天的治療周期中,從第2天道第19天,0.2g或0.4g每日兩次給葯)聯合應用時(索拉非尼在多西紫杉醇用葯時停用三天),可導致多西紫杉醇的AUC增加36% -80%,Cmax提高16% -32%。建議本品與多西紫杉醇聯合應用時,需謹慎。 與其他葯物聯用 新黴素時一種用於根除消化道菌叢的非全身吸收抗生素,它通過影響索拉非尼的肝腸循環(見臨床葯理學,代謝與清除)致索拉非尼的暴露量下降。健康志願者接受5天新黴素治療後,索拉非尼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下降了54%,其臨床意義尚不清楚。目前,尚未對其他抗生素的效應進行研究,抗生素致索拉非尼暴露量下降效應很可能與其削弱葡糖醛酸糖苷酶活性有關。特殊人群的葯代動力學老年人(65歲以上)、性別人口數據資料顯示不需根據患者的年齡或性別調整劑量。兒童患者尚無兒童患者的葯代動力學數據。肝損害患者索拉非尼主要由肝臟清除。 輕度(Child-Pugh A,N=14)或中度(Child-Pugh B,N=8)肝損害患者的葯物暴露與無肝功能損害患者的暴露范圍一致。暴露量位於無肝損害患者的變化范圍內。重度肝功能損害患者(Child-Pugh C)應用索拉非尼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未進行。腎損害患者 在一項臨床葯理學研究中,在正常腎功能患者、輕度腎功能損害(CrCL 50-80 ml/min)患者、中度腎功能損害(CrCL 30-50 ml/min)患者和不需要透析的重度腎功能損害(CrCL [30ml/min)患者(n=8/組)中,對索拉非尼(單劑量400mg)的葯代動力學進行了評價。索拉非尼的葯代動力學未受到腎功能低減的影響。對於輕度、中度或者不需要透析的重度腎功能損害患者不需要調整劑量。種族試驗11559的葯代動力學分析結果顯示:索拉非尼血葯濃度-時間曲線吸收相較慢、消除相時間長,葯時曲線相對平緩。索拉非尼及其代謝產物的葯動學參數有顯著的個體差異。本研究中,台灣和大陸人去索拉非尼的Cmax和AUC(0-12h)與日本人的數值相似,這些組別間測定到的數據范圍有很大部分的重合。試驗11849的葯代動力學分析(24例)與之前的幾個研究結果相似,穩態的血漿濃度在用葯7日時達到,並在治療期間相對穩定。葯物代謝數據與日本的研究(試驗10875)一致,索拉非尼Cmax,ss及AUCss分別在3-4mg/L和30·mgh/L。每種代謝物的相對數量與日本、白種人的結果也是一致的。中國患者的索拉非尼葯代動力學與其他研究人群的是相似的。 試驗12162是在健康志願者中進行一項葯代動力學研究,主要目的是比較索拉非尼在高加索人和亞洲人中的暴露情況。在對照的條件下,對健康的、年齡相當的受試者在禁食的狀態下給葯,且不伴隨可能導致葯動學干擾的聯合用葯。日本受試者和中國受試者代表亞洲人種入選該試驗。研究共入組了40名日本人、38名中國人和40名高加索人。研究數據表明,索拉非尼在亞洲受試者中的暴露量(AUC)比高加索受試者低30%。與高加索受試者相比,日本受試者血漿中索拉非尼AUC的幾何平均值低25%,中國受試者低35%。該研究中觀察到的日本受試者與高加索受試者的差異(25%)低於此前報告的數值(45%)。日本受試者與高加索受試者的平均Cmax間沒有顯著差異,中國受試者的平均Cmax比高加索受試者低16%。 在單劑量葯動學人種間比較和穩態葯動學人種間比較的過程中觀察到的葯代動力學差異與群體葯代動力學評估情況一致。使用在癌症患者中進行的七項單葯I期臨床研究的數據和來源於健康受試者的支持性數據建立了索拉非尼的群體葯代動力學模型。在主要分析數據集中,高加索受試者佔大多數(64.7%,n=191),其次是亞洲人21.4%(日本人)。群體葯動學分析(專門關注人種差異)的結果顯示,日本患者的暴露量比高加索患者低28.9%。然而,根據最終建立的模型模擬出的亞洲人和高加索人的葯-時曲線有重疊,提示兩個人種的葯代動力學差異可能不具有臨床顯著性。由於患者間存在高度的葯代動力學個體差異,而且亞洲人和高加索人的AUC和Cmax數值存在高度重疊,考慮到亞洲腎細胞癌患者和高加索腎細胞癌患者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有關索拉非尼全身暴露量的微小的表觀差異可能不具有臨床意義。
⑤ 順鉑中鉑是否形成4個配位鍵
順鉑中形成4個配位鍵。
本品是中心以二價鉑同兩個氯原子和兩個氨分子結合的重金屬絡合物,類似於雙功能烷化劑,可抑制DNA的復制過程。DDP細胞最敏感,高濃度時抑制RNA及蛋白質合成。本品對乏氧細胞作用,進入人體後可擴散通過帶電的細胞膜。目前認為,DDP主要作用部位在DNA的嘌呤和嘧啶鹼基。 作用與用途:本品屬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葯物,具有細胞毒性,可抑制癌細胞的DNA復制過程,並損傷其細胞膜上結構,有較強的廣譜抗癌作用。臨床用於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肺癌、鼻咽癌、食道癌、惡性淋巴瘤、頭頸部鱗癌、甲狀腺癌及成骨肉瘤等多種實體腫瘤均能顯示療效。
[體內過程] DDP口服無效,靜脈注射後開始在肝、腎、大小腸及皮膚中分布最多,18~24小時後腎內積蓄最多,而腦組織中最少。在血漿中消失迅速,呈雙相型。開始血漿半衰期為25~49分鍾,分布後血漿半衰期為55~73小時。靜脈注射後1小時血漿含量為10%左右,90%與血漿蛋白等大分子結合。排泄較慢,1日內尿中排出19%~34%,4日內尿中僅排出25%~44%,但在全劑量注入後的5日內,僅有27%~43%的順鉑排出體外;膽道或腸道排出甚少,腹腔給葯時腹腔器官的葯物濃度相當於靜脈給葯的2.5~8倍,這對卵巢癌等治療有增效作用。
順鉑是臨床常用的化療葯物之一,具有抗癌譜廣、療效確切等特點,但其副作用大。吉林大學徐洪君等將體外培養的喉癌細胞Hep-2分別加入到不同濃度的麥芽硒、順鉑(DDP)和二者混合溶液中。結果在光鏡下可見陰性對照組喉癌細胞生長密集,細胞呈梭型或多角型,細胞彼此之間相接觸。在低劑量麥芽硒組和DDP組,可見細胞數量略減少,細胞形態無明顯改變。在高劑量麥芽硒組和DDP組,細胞數量明顯減少,可見細胞碎片。而低劑量麥芽硒和低劑量DDP聯合應用後,可獲得與高劑量麥芽硒組和DDP組相同的效果。說明麥芽硒及DDP均可誘導喉癌細胞凋亡,二者聯合應用後呈現出協同作用,可發揮更為明顯的抗腫瘤作用,因此可相應減少DDP用量,從而降低副作用,減少患者痛苦,改善病人愈後。
⑥ 鉑金的密度是多少
鉑金的密度:21.46克/立方厘米。
鉑金(Platinum,簡稱Pt),是一種天然形成的白色貴重金屬。鉑金早在公元前700年就在人類文明史上閃出耀眼的光芒,在人類使用鉑金的2000多年歷史中,它一直被認為是最高貴的金屬之一。
在礦物分類中,鉑族元素礦物屬自然鉑亞族,包括銥、銠、鈀和鉑的自然元素礦物。鉑族元素礦物均為等軸晶系,單晶體極少見,偶爾呈立方體或八面體的細小晶粒產出。
(6)可超濾的非結合型鉑半衰期擴展閱讀:
物理性質
純鉑為帶光澤、有可延展性的銀白色金屬。它的可延展性是所有純金屬中最高的,勝過金、銀和銅,但其可鍛鑄性卻比金低。鉑金屬的抗腐蝕性極強,在高溫下非常穩定,電性能亦很穩定。它在任何溫度下都不會氧化,但可被各種鹵素、氰化物、硫和苛性鹼侵蝕。鉑不可溶於氫氯酸和硝酸,但會在熱王水中溶解,形成氯鉑酸(H2PtCl6)。
這些物理性質都使鉑成為了工業上應用廣泛的金屬。由於能夠抵抗侵蝕和保留光澤,所以鉑還可以用於制首飾。
化學性質
鉑的最常見氧化態為+2和+4。鉑的+1和+3較少見,雙金屬(或多金屬)化合物中的金屬鍵可以提高其穩定性。四配位鉑(II)化合物通常具有由16個電子形成的平面四邊形結構。單質鉑金屬的反應性很低,但它會在熱王水中溶解,產生氯鉑酸(H2PtCl6):Pt + 4 HNO3+ 6 HCl → H2PtCl6+ 4 NO2+ 4 H2O
鉑屬於軟酸,所以鉑和硫有化學親和性,例如和二甲基亞碸(DMSO);科學家已發現多種DMSO配合物。
同位素
鉑有六種自然同位素:Pt、Pt、Pt、Pt、Pt和Pt。其中豐度最高的是Pt,它佔了所有自然鉑元素的33.83%。它是唯一自旋不為零的穩定同位素;其自旋為/2,所以在H和P的核磁共振波譜中(例如鉑-烷基配合物及鉑-膦配合物)常會出現Pt的衛星波峰。同位素Pt的豐度最低,僅有0.01%。Pt是唯一不穩定的自然同位素,但其半衰期有6.5×10年。
Pt可以進行α衰變,但人們未觀測到它的衰變(半衰期已知要大於3.2×10年),所以可當做穩定同位素。人工合成的鉑同位素共有31種,原子量在166和202之間,所以已知的鉑同位素總共有37種。在人造同位素之中,穩定性最低的是Pt,其半衰期只有300µs;而最穩定的則是Pt,其半衰期為50年。大部分鉑同位素都會混合進行β衰變和α衰變。Pt、Pt和Pt主要以電子捕獲的方式衰變。Pt和Pt進行雙β衰變。
存量
鉑非常罕見,在地殼中的濃度只有百萬分之0.005。鉑金屬常被誤認為是銀。自然界中的鉑常以未經化合的單質出現,或與其他鉑系元素或鐵形成合金。單質鉑元素通常出現在沖積層次生礦床。前哥倫布時期哥倫比亞喬科省的居民曾經開采過的沖積層礦床至今仍然仍出產鉑系金屬。另一大沖積層礦藏位於俄羅斯烏拉爾山脈。
在鎳和銅礦中,鉑系金屬會以硫化物(如(Pt,Pd)S)、碲化物(如PtBiTe)、銻化物(PdSb)和砷化物(如PtAs2)的形態出現,並且也會與鎳或銅形成合金。砷鉑礦石(砷化鉑P,tAs2)也是此金屬的主要礦源,它出現在鎳礦當中,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安大略的索德柏立盆地。
1927至1975年間,美國阿拉斯加州普拉蒂納姆(Platinum,即「鉑」之意)共產出17噸鉑元素。礦場於1990年停止作業。較罕見的硫砷鉑礦((Pt,Pd,Ni)S)中含有鉑、鈀和鎳元素。硫砷鉑礦出現在南非豪登省布希維爾德雜岩體中的美蘭斯基礦層中。
1865年,人們在南非布希維爾德地區發現了鉻鐵礦,其後於1906年又發現了鉑礦。其最大原生礦床位於布希維爾德雜岩體。其餘兩大礦床位於俄羅斯諾里爾斯克的大型銅鎳礦,以及加拿大的索德柏立盆地。索德柏立盆地的鎳礦開采量巨大,因為其中的鉑元素只佔百萬分之0.5。
美國則有較小的礦藏,例如蒙大拿州的阿布薩洛卡山脈。2010年,南非為鉑的最大產國,其占總產量的77%,其次為佔13%的俄羅斯。2010年鉑的全球總產量為192噸。印度泰米爾納德邦亦有鉑礦藏,為此印度地質調查局已與泰米爾納德礦物有限公司(TAMIN)簽署協議。
月球和隕石中的鉑含量更高,因此在地球上經火流星撞擊後火山噴發的區域會有較高的鉑豐度。這種礦藏具有商業開采價值,例如索德柏立盆地。
⑦ 鉑192的半衰期
鉑192穩定,沒有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時所需要的時間,叫半衰期(Half-life)。隨著放射的不斷進行,放射強度將按指數曲線下降,放射性強度達到原值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叫做同位素的半衰期。原子核的衰變規律是:N=N0×(1/2)t/T其中:N0是指初始時刻(t=0)時的原子核數,t為衰變時間,T為半衰期,N是衰變後留下的原子核數。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長短差別很大,短的遠小於一秒,長的可達數百億年。
⑧ 卡鉑注射液的葯代動力學
使用本品後,用葯劑量和人體內血漿鉑濃度和游離(超濾)鉑濃度之間都呈線性關系。用葯劑量和AUC/總鉑時程之間也有類似的線性關系。同樣劑量連續4天重復給葯,血漿內沒有鉑的蓄積。游離(超濾)鉑和卡鉑的終末半衰期分別約為6小時和1.5小時。在起始階段,大部分以游離(超濾)鉑的形式存在。血漿中總鉑的終末半衰期為24小時。在所研究的劑量范圍內,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患者中卡鉑表現為非劑量依賴性的線性葯代動力學特徵。用葯後24小時約87%的血漿鉑與血漿蛋白結合。可濾過的游離鉑的全身清除率和腎臟清除率與腎小球濾過率有關,與腎小管分泌無關。據報道兒童患者中卡鉑的清除率高3-4倍。對於成年患者,文獻中的數據提示,腎功能可能會造成卡鉑清除率改變。給予患者(肌酐清除率≥60mL/分)本品300-500mg/m2,血漿濃度衰減呈雙相模式下降,α、β半衰期(平均值)分別為1.6小時和3小時。總清除率、表觀分布容積和平均滯留時間分別為73mL/分、16L和3.5小時。Cmax和AUC0-∞隨劑量呈線性增加。因此,肌酐清除率正常或輕微降低者,本品在所研究劑量范圍內(300-500mg/m2)呈線性葯代動力學。血漿中除了卡鉑,游離、超濾狀態的含鉑類似物置不多,卡鉑與血漿蛋白結合,緩慢釋放,最短半衰期為5天。本品主要經由腎臟清除,肌酐清除率≥60mL/分者在用葯後12-16小時內排出本品劑量的70%,24小時尿中的鉑均來自本品,在24-96小時僅排泄3-5%的鉑。肌酐清除率<60mL/分的患者,腎臟和總體清除率隨肌酐清除率的降低而降低。因此有輕度腎衰的患者應減少本品的用量。尚無充足的資料確定本品是否經膽道、腸道排泄。
⑨ 奧沙利鉑注射液的葯代動力學
以130mg/m[sup]2[/sup]的劑量連續滴注2小時,其血漿總鉑達峰值5.1±0.8mg/ml/h,模擬的曲線下面積為189±45mg/ml/h。當輸液結束時,50%的鉑與紅細胞結合,而另外50%存在於血漿中。25%的血漿鉑呈游離態,另外75%血漿鉑與蛋白質結合。蛋白質結合鉑逐步升高,於給葯第五天後穩定於95%的水平。葯物的清除分為兩個時相,其清除相半衰期約為40小時。多達50%的葯物在給葯48小時之內由尿排出(55%的葯物在6天之後清除)。由糞便排出的葯量有限(給葯11天後僅有5%經糞便排出)。在腎功能衰竭的病人中,僅有可過濾性鉑的清除減少,而並不伴有毒性的增加,因此並不需要調整用葯劑量。與紅細胞結合的鉑清除很慢。在給葯後的第22天,紅細胞結合鉑的水平為血漿峰值的56%,而此時大多數的總血漿鉑已被清除。在以後的用葯周期中,總的或不被離心的血漿鉑水平並無顯著升高;而紅細胞結合鉑出現明顯的早期累積現象。
⑩ 卡鉑計算公式是什麼
卡鉑劑量(mg)=所設定的AUC(mg/ml/min)×[肌酐清除率(ml/min)+25]
卡鉑 Carboplatin 1980年由Clear等發現,1986年首先在英國上市,美國FDA 1989年批准上市,應用逐漸推廣。我國1990年批准生產卡鉑粉、針劑。
相關信息:
卡鉑的葯動學和順鉑有三點不同:一是血清蛋白結合率,卡鉑僅24%,而順鉑在90%以上;二是可超濾的非結合型鉑半衰期,卡鉑為6小時,而順鉑很短,血中濃度迅速降低,三是尿排泄量,一日中尿排泄量,卡鉑為6.5%,而順鉑為16%~35%,因此二者的肝臟毒性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