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活污水處理,進水COD100,總氮22,氨氮18,總磷1.8,污泥濃度3000,出水總氮15,總磷0.7,超標了怎麼辦
污泥負荷過低,且反硝化效果不理想造成總氮過高,總磷過高原因初判為污泥齡過長,主要原因在於碳源不足!
⑵ 如何看得出水體缺碳
碳源的重要性
碳是藻類十分重要的營養元素,在養殖過程中因為缺碳而導致藻類生長不起來的原因相信大家也能明白,前期肥水,施了很多肥,氨氮很高了水還是清澈見底;養殖中後期,越是晴天越容易「倒藻」,泡沫多、藻類老化、氨氮或亞硝酸鹽高,這些現象多與水體碳源不足有關。
養殖水體中的碳源是否充足與總鹼度中的碳酸根和碳酸氫根離子密切相關。如果養殖過程中只是簡單的測量總鹼度,而不分析其離子和分子組成(總鹼度是指能結合氫離子的離子和分子的總和),即使總鹼度很高同樣也可能出現缺碳「倒藻」。例如海水的高位池養殖,天然海水一般總鹼度較高,但中後期同樣出現藻類老化;每天換水,亞硝酸鹽高。這里也涉及到總硬度和排污帶走了碳源的原因。
藻類光合作用時需要二氧化碳參與,二氧化碳由水體中的碳酸氫根離子與氫離子反應生成。一部分碳酸氫根離子變成碳酸根離子與鈣離子結合為碳酸鈣沉澱,所以pH值升高、水體出現白濁,在高位池養殖排污時會帶走碳酸鈣。
水色白濁,水草長勢差
土塘不排污會沉底,水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氫離子反應形成碳酸,再與碳酸鈣反應生成碳酸氫鈣,所以pH值下降,白濁消失。由於藻類光合作用不斷消耗水體中的碳酸氫根離子(碳源越來越少),如果不補充碳源,藻類因為缺乏碳源很容易老化。養殖動物的排泄和殘餌釋放氨氮也不斷增加,由於碳源不足,藻類不能吸收利用,氨氮升高,最終亞硝酸鹽升高。
提及夏天必須說到藍藻,倒藻,發生這類事件水體不穩定,水中缺碳是關鍵原因。缺乏碳源,微生物(有益菌)缺乏能量,不能有效分解水體中的有機質,水體越來越臟。但是養殖戶和一部分技術人員對碳源的認識不足,一味地往水中追肥(化肥和氨基酸肥),沒有解決碳氮比,往往適得其反,反而氨氮高、亞硝酸鹽高、有機污染加大和加重缺氧,藻類老化嚴重,「倒藻」發生。
養殖過程中出現的不良藻類,如藍藻和鞭毛藻類,也與水體缺碳有關,藍藻大多浮在水體表層,與空氣接觸的機會多,能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鞭毛藻類大多能利用水體中的有機顆粒。當水體中碳源缺乏時,其它藻類如綠藻和硅藻因缺碳而不能生長,藍藻和鞭毛藻類就形成優勢種群。
發酵碳源內含全發酵碳營養,免疫多糖,功能肽,芽孢桿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改善動物腸道,愛吃料,堅持使用,水質肥活嫩爽穩。不僅如此,發酵碳源還擁有「少換水」功能,實現轉化氨氮為
⑶ 污水處理碳氮比究竟是什麼碳什麼氮
在污水處理領域,碳氮比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這里的「碳」通常指的是有機物,它可以通過化學需氧量(CODcr)或生化需氧量(BOD5)來表示。「氮」則指的是進水中的氮,主要是指總氮。碳氮比即是污水中有機物與總氮的比例,通常表示為COD/TN或BOD/TN。
在常規的污水處理過程中,去除總氮需要消耗有機物,這種消耗的比例是相對固定的,可以通過特定的公式計算出來。因此,碳氮比的概念應運而生。如果碳氮比低於上述固定比例,意味著在去除總氮的過程中碳(有機物)不足,需要額外補充碳(有機物)。
碳氮比的正確理解對於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有機物與氮素的平衡至關重要。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發現碳氮比不達標,可能需要通過調整工藝參數或添加外源碳源來確保污水處理效果。
例如,當碳氮比過低時,可能需要通過投加易降解的有機物,如乙酸或葡萄糖,來提高碳氮比,確保微生物有足夠的碳源進行代謝,從而有效去除水中的氮。反之,如果碳氮比過高,則可以通過增加進水中的氮負荷,或者通過調整處理工藝,如增加硝化或反硝化反應,來平衡碳氮比,確保污水處理效果。
總之,碳氮比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的關鍵參數之一,正確理解並調整碳氮比,對於實現高效的污水處理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