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豬拉稀的主要原因
小豬拉稀的主要成因包括消化問題、病菌感染、寄生蟲、環境應激等,需針對性調整管理措施。
1. 消化系統問題
①飼料因素:突然更換飼料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尤其對斷奶仔豬影響顯著。粉狀飼料若顆粒過細,可能未充分消化即進入腸道引發腹瀉。
②喂養方式:奶水溫差超過5℃易導致胃痙攣,過量餵食則增加腸道負擔。部分養殖戶誤用變質泔水喂養,其中油脂腐敗產生的毒素直接損傷腸道。
2. 病原體感染
①細菌性腹瀉: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ETEC)造成的黃白色水樣便占仔豬腹瀉病例35%以上,沙門氏菌引起的血痢糞便帶有深綠色絮狀物。
②病毒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使仔豬24小時內脫水率高達20%,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導致死亡率可達80%。
3. 寄生蟲侵襲
球蟲病多發於15-50日齡仔豬,糞便可觀察到膠凍樣黏液。蛔蟲幼蟲移行期會引起間歇性腹瀉,成年蟲體爭奪營養導致豬只消瘦伴隨稀便。
4. 環境管理缺陷
豬舍濕度持續高於70%時,地面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3-5倍。晝夜溫差過大(超過10℃)會導致豬群免疫力下降,數據顯示此類環境腹瀉發生率提高40%。
5. 應激反應影響
斷奶應激引發的腹瀉通常在轉群後3-5天達到高峰,運輸過程中70分貝以上噪音可使豬只腎上腺素水平升高2倍,直接影響消化功能。疫苗接種後24小時內的消化紊亂現象約占應激性腹瀉病例18%。
針對不同成因,建議優先改善舍內溫濕度控制和漸進式換料法,發現水樣腹瀉立即采樣送檢。出現寄生蟲時需全群同步驅蟲,病毒性腹瀉要及時補液防止脫水。日常可在飲水中添加復合益生菌調節腸道,該措施可使腹瀉發生率降低約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