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廣東省的 汕頭市和陽江市的不同之處
汕頭市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全境位於東經 116°14′40〃至117°19′35〃和北緯23°02′33〃至23°38′50〃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沖,粵東之門戶」的美稱。
汕頭市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獨特的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與世界各國友好交流合作日趨活躍,先後與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聖約翰市、韓國平澤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汕頭市於1861年開埠,1921年設市,1981年設立經濟特區,現轄金平、龍湖、濠江、澄海、潮陽、潮南六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宋時已形成村落,屬揭陽縣。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台。 雍正年間簡稱汕頭。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對外開市。1919 年冬設汕頭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 年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
目前,汕頭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已形成海陸空交通綜合配套、電力供應充足、通信發達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汕頭港作為全國20個主樞紐港之一,廣梅汕鐵路連接全國鐵路網,成為京九鐵路的重要出海通道;公路網四通八達,深汕和汕汾高速公路連接珠三角和閩南金三角;汕頭機場開通國際國內航線42條;電力裝機容量83萬千瓦,一批大型電力項目在建;郵電通信綜合實力居全國城市前列。
目前,汕頭得天時地利人和,占改革開放先機,生機勃發。汕頭將建設成為經濟強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07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80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800元;工業總產值1400億元,年均增長11%左右;財政收入70億元,年均增長11%左右;外貿出口總額25億美元,年均增長10%左右。民營經濟、園區經濟和港口經濟實現新突破,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紡織服裝、工藝玩具生產基地進一步壯大,南區重化基地規劃建設有實質性進展。電子信息、紡織服裝、工藝玩具、化工塑料、食品醫葯、機械裝備、印刷包裝、音像材料八大支柱產業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工業體系初步形成。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60%左右。物流、旅遊、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外向型經濟躍上新台階。農業產業化規模擴大,初步形成農業區域化合理布局、專業化分工協調的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
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基本建成廣東省域次中心城市,城市綜合影響力和輻射力增強。城市公用設施、路網、港口、電力等一批新項目相繼建設並完工,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市域交通網路化,城區建成快速環路,市區大部分地方可在半小時內上高速公路、1小時內到達機場和港口。市政建設有突破性進展,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城市化水平達到50%左右。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生活垃圾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水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綠化水平持續提高,建成國家園林城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新的投融資體制基本建立,資本、技術、人才、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充分發育,有形建築市場、產權交易市場、土地有形市場不斷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國有企業改革任務全面完成。政府調節經濟、監管市場、管理社會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進一步增強。
社會文明法治程度明顯提高。政府行政行為規范高效,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程度顯著提高。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高標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快速推進。逐步形成學習型社會。文化體育事業繁榮,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文化大市和體育強市建設初具規模。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水準顯著提高, 「汕頭人精神」得到弘揚,建成全國和全省文明城市。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人民生活實現寬裕小康。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農民收入明顯提高。貧困村基本脫貧。城鎮就業服務體系完善,下崗職工和新成長勞動力基本實現就業。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建立起覆蓋城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和公共服務網路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富庶。
陽江
陽江市地處廣東省西南沿海,緊鄰珠三角,扼粵西要沖。位於北緯21°28』45」——22°41』02」,東經111°16』35」——112° 21』51」,東西長112.5公里, 南北距132.75公里。陸路距廣州247公里,距湛江230公里,距珠海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43海里,距澳門129海里。陸地總面積7813.4 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積佔26.03%,山地面積佔42.73%,平原面積佔22.17%。東與江門市的恩平、台山市交界,北同雲浮市的羅定市、新興縣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電白縣,南臨南海。海岸線長341.5公里,主要島嶼有30個,島岸線長49.3公里。地勢由北向南傾斜,依山傍海,東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雲霧山環繞。境內最高山峰為望夫山脈的鵝凰嶂,海拔1337米,最長河流為漠陽江,全長199公里,南北貫穿全市,自北向南流入南海。
陽江市於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為地級市建制,轄江城區、陽春市(縣級市)、陽東縣、陽西縣、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崗僑管理區。
江城區轄平岡、埠場、雙捷3鎮和崗列、城西、白沙、漁洲、太傅、南恩、漠陽、觀光、城南、城東等街道辦事處及漁委會。
陽春市轄春城街道辦事處及陂面、崗美、圭崗、合水、河口、河朗、馬水、三甲、石望、雙窖、松柏、潭水、春灣、永寧、八甲等鎮。
陽東縣轄東城、北慣、大八、大溝、東平、合山、塘坪、雅韶、新洲、那龍、紅豐等鎮。
陽西縣轄織篢、溪頭、程村、上洋、儒洞、沙扒、塘口、新圩等鎮。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轄海陵、閘坡兩鎮。
「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萬年以前,兩陽人的祖先就已出現。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度。公元前214年派軍隊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統一了嶺南越族地方後,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兩陽初屬其中的南海郡,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漢武帝派兵打敗了匈奴後,於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設了合浦郡高涼縣,政治中心在今陽東縣大八鎮古城(另一說在麻汕上塘村)。高涼縣包括今陽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電白、化州、吳川和羅定的部分地方。高涼縣是粵西地區最古的縣。
東漢末,兩陽屬東吳統治范圍。公元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孫權將高涼縣從漢時的合浦郡分出,設為高涼郡,轉由廣州管轄,下統三個縣:安寧縣(今陽江市區及其東部)、高涼縣(今陽東縣北部地方)、西平縣(今陽東縣白沙鎮、江城區埠場鄉、平崗鎮、陽西縣程村鎮鄰近部分地區)。兩陽由縣升郡。
南北朝時,兩陽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了。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涼郡從廣州分出,連同杜陵郡、寧康郡、陽春郡等合設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在今江城(從公元527年至649年),管轄今陽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包括良德)。陽江由郡升格為州,下管郡,郡管縣,歷時122年,是祖國南疆的交通要沖、軍事重鎮。
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隋政權把安寧縣、高涼縣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個新縣--陽江縣。在陽春郡中設陽春縣。陽江縣、陽春縣從此得名。
公元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陽江縣、西平縣、陽春縣、杜陵縣等從高州分出,建為恩州,屬廣州都督府管轄。恩州州治在陽江,從貞觀年間唐太宗時建恩州起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撤除恩州,陽江、陽春各自為縣止,兩陽被稱呼為恩州達719年。此後。江、春兩縣歸肇慶府管轄。
公元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陽江縣兩次升格為直隸州,下轄陽春、開平、恩平等縣。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陽江直隸州改為直隸廳。公元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陽江直隸廳再改為直隸州。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撤除州府,復設陽江縣、陽春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陽江、陽春屬江門粵中專區;1953年改屬粵西行署;1956年改屬湛江專區;1958年冬,合陽江縣、陽春縣為兩陽縣; 1961年復分為陽江縣、陽春縣。1983年9月為江門市屬縣。1988年2月10日,原陽江、陽春兩縣從江門市分出,新建為陽江市,屬地級市建制。下轄現在的陽春市、陽西縣、陽東縣和江城區。1992年增設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1998年又增設崗僑管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