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污水處理工藝流程
新醫葯污水處理基本流程
粗格柵->細格柵->曝氣沉砂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厭氧->缺氧->好氧(MBBR)->二沉->芬頓->高效->沙濾->出水
粗格柵:
1:粗格柵是用來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機組及管道閥門的較粗大懸浮物,並保證後續處理設施能正常運行。 粗格柵是由一組(或多組)相平行的金屬柵條與框架組成,傾斜安裝在進水的渠道,或進水泵站集水井的進口處,以攔截污水中粗大的懸浮物及雜質。
2:格柵截留的污染物的處置方法有:填埋、焚燒(820℃以上)以及堆肥等也可將柵渣粉碎後再返回廢水中,作為可沉固體進入初沉污泥。粉碎機應設置在沉砂池後,以免大的無機顆粒損壞粉碎機。此外,大的破布和織物在粉碎前應先去除。
細格柵(我沒見過是啥- -):
細格柵是由一組(或多組)相平行的金屬柵條與框架組成,傾斜安裝渠道上,以連續清除流體中雜物的固液分離設備。
特點:設備自動化程度高,分離效率高,噪音,動力消耗。2、耙齒採用不銹鋼材料製造,耐腐蝕耐高溫性能好. 3、耙齒組合成柵條面,外加不銹鋼護板,不會堵塞。4、耙齒節距有100、150兩種規格150節距適用於大柵隙。5、可按需要,配製各種柵隙。柵隙從1-50mm可供選用。6、機寬從300-3000mm供用戶選型。7、整機一體安裝,運轉精度高。
注:該設備安裝時採用整機吊裝,在集水井兩側無需設置其他支承,只要在地平上預埋620×150×16mm鋼板兩塊,安裝時將機架兩側的支承鋼板與其焊為一體即可。
曝氣沉砂池(也沒見過- -):
1:曝氣沉砂池是一種長形渠道,沿渠壁一側的整個長度方向,距池底60-90cm處安設曝氣裝置,在其下部設集砂斗,池底有i=0.1-0.5的坡度,以保證砂粒滑入。
2:由於曝氣作用,廢水中有機顆粒經常處於懸浮狀態,砂粒互相摩擦並承受曝氣的剪切力,砂粒上附著的有機污染物能夠去除,有利於取得較為純凈的砂粒。 在旋流的離心力作用下,這些密度較大的砂粒被甩向外部沉入集砂槽,而密度較小的有機物隨水流向前流動被帶到下一處理單元。另外,在水中曝氣可脫臭,改善水質,有利於後續處理,還可起到預曝氣作用。
3:普通沉砂池截留的沉砂中夾雜有15%的有機物,使沉砂的後續處理難度增加,採用曝氣沉砂池,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此缺點。
曝氣沉沙池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
特點:
(1)沉沙中含有有機物的量低於5%。(2)由於池中設有曝氣設備,它具有預曝氣、脫臭、除泡作用以及加速污水中油類和浮渣的分離作用。
優點:曝氣沉砂池對後續的沉澱池、曝氣池、污泥硝化池的正常運行及對沉沙的最終處置提供了有利條件。
缺點:曝氣作用要消耗能量,對生物脫氮除磷系統的厭氧段或缺氧段的運行存在不利影響。
調節池(這個池子可以認為沒啥用,也可以認為作用很大):
---網上介紹很多,目前在廠里學到的就是儲蓄進水,然後不知道怎麼的就設置個水量出水了。---
指的是用以調節進、出水流量的構築物。為了使管渠和構築物正常工作,不受廢水高峰流量或濃度變化的影響,需在廢水處理設施之前設置調節池。
對於有些反應,如厭氧反應對水質、水量和沖擊負荷較為敏感,所以對於工業廢水適當尺寸的調節池,對水質、水量的調節是厭氧反應穩定運行的保證。調節池的作用是均質和均量,一般還可考慮兼有沉澱、混合、加葯、中和和預酸化等功能。
對水量和水質的調節,調節污水pH值、水溫,有預曝氣作用,還可用作事故排水。
分類:水量調節池和水質調節池.....調節池,按作用分:均質池,水量緩沖池,均質均量池
無論是工業廢水,還是城市污水和生活污水,水量水質在一日24小時內都有變化,一般認為,對大、中型城市污水處理廠而言,因其服務區域大,區域內住宅、商店、辦公樓、機關等不同類型建築物的排水變化規律不同,有互補作用,再加上污水管網對水量水質的均衡作用,所以城市污水處理廠不設調節池,調節池主要在工業廢水處理站內作為均衡水量和水質的預處理構築物而被大量應用。
水解酸化池(了解不多- -):
水解酸化主要用於有機物濃度較高、SS較高的污水處理工藝,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工藝。如果後級接入UASB(這個工藝東方廠有,目前我就知道是降低COD的)工藝,可以大大提高UASB的容積負荷,提高去除效率。
水解酸化池可將大分子物質轉化為小分子物質,將環狀結構轉化為鏈狀結構,進一步提高了廢水的BOD/COD比,增加了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後續的好氧生化處理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水解酸化處理有機廢水,取其厭氧處理的前兩個階段(水解階段、酸化階段),不需密封及攪拌,在常溫下進行即可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由於水解酸化反應迅速,故池容小,停留時間短,水解酸化反應能適應較大的水質范圍,出水水質穩定。
停留時間不是越唱越好的,印染行業大致在14小時左右,生活污水就短了,大致在3小時左右。水解酸化能去色,而好氧是不行的。
水解酸化池分兩種,一種是設置攪拌,使泥水充分混合,另一種是形成污泥層,需要均勻布水。(我也不知道我們廠是哪種,改明個問問)
厭氧池:
利用厭氧菌的作用,使有機物發生水解、酸化和甲烷化,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並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有利於後續的好氧處理。
缺氧池:
缺氧池是相對厭氧和好氧來講,一般是指溶解氧控制在0.2-0.5mg/l之間的生化系統。
缺氧池是指沒有溶解氧但有硝酸鹽的反應池。
缺氧池有水解反應,在脫氮工藝中,其pH值升高。在脫氮工藝中,主要起反硝化去除硝態氮的作用,同時去除部分BOD。也有水解反應提高可生化性的作用。
好氧池:
好氧曝氣池是利用活性污泥法進行污水處理,池內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時間,滿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接觸的混合條件。
曝氣是使空氣與水強烈接觸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將空氣中的氧溶解於水中,或者將水中不需要的氣體和揮發性物質放逐到空氣中。換言之,它是促進氣體與液體之間物質交換的一種手段。它還有其他一些重要作用,如混合和攪拌。
二次沉澱池:
二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離,使混合液澄清、濃縮和迴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夠直接影響活性污泥系統的出水水質和迴流污泥濃度。污水處理廠多採用機械吸泥的圓形輻流式沉澱池。
芬頓氧化池:
硫酸,液鹼,雙氧水,亞鐵加葯,調節PH
高效沉澱池:
高效沉澱池分為絮凝與沉澱兩個部分,在絮凝池,投加絮凝劑PAM聚丙烯醯胺,池內的渦輪攪拌機可實現多倍循環率的攪拌,對水中懸浮固體進行剪切,重新形成大的易於沉降的絮凝體。
沉澱池由隔板分為預沉區及斜管沉澱區,在預沉區中,易於沉澱的絮體快速沉降,未來得及沉澱以及不易沉澱的微小絮體被斜管捕獲,最終高質量的出水通過池頂集水槽收集排出。
高效沉澱池工藝的關鍵之處—污泥循環和排泥
污泥循環:部分污泥從沉澱池迴流至絮凝池中心反應筒內,通過精確控制污泥循環率來維持反應筒內均勻絮凝所需的較高污泥濃度,污泥循環率通常為5-10%。
排泥:刮泥機的兩個刮臂,帶有鋼犁和垂直支柱,在刮泥機持續刮除污泥的同時,也能起到濃縮污泥,提高含固率的作用。
活性沙濾池:
活性砂過濾系統是一種集混凝、澄清、過濾為一體的高效過濾處理工藝,由多個活性砂過濾器單元組成。它不需停機反沖洗;採用單級濾料,無需級配,沒有水力分布不均和初濾液等問題;不需要反沖洗水泵及其停機切換用電動、氣動閥門;無需單設混凝、澄清池,無需混凝、澄清用機械設備。因此,活性砂過濾系統佔地面積更緊湊,運行費用更經濟。
濾池閑置期,石英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處於壓實狀態。運行初期,原水首先從進水閥進入配水渠,然後沿配水槽跌落經石英砂過濾後由濾池底部的清水管引至清水池。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石英砂截留雜質越來越多,濾層阻力不斷增大,濾池水位逐漸上升,當濾池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後,濾池過濾效果明顯下降,此時需對濾池進行反沖洗。反沖洗時,開反沖洗水泵和濾池底部的反沖洗水閥,反洗水逆流而上,待石英砂充分膨化後,開鼓風機,待風機工作穩定後,打開進氣閥反沖洗水排水閥門,對濾料進行氣、水反沖,5~8min後,關閉進氣閥和鼓風機,僅對濾料進行水反沖,2~4min後,沖洗結束,關閉沖洗水泵、反沖洗水閥,打開原水進水閥,進行表面掃洗,1~4min後,掃洗結束,關閉反沖洗水排水閥門,打開清水閥,濾池進入下一周期的工作。
接觸消毒池:
指的是使消毒劑與污水混合,進行消毒的構築物。
殺死處理後污水中的病原性微生物。
次氯酸鈉
B. 污水沉降罐的工作原理
工作時,污水通過進水管進入水箱,當污水累積達到提升器工作液面高度時,提升器開始運作,此時水箱內污水經由水泵賦予其能量,以一定的速度通過排水口排出並順利上升至指定的排污管道。
C. 污水處理的沉澱池,它原理是什麼
1、沉澱池是利用水流中懸浮雜質顆粒向下沉澱速度大於水流向卜流動速度、或向下沉澱時間小於水流流出沉澱池的時間時能與水流分離的原理實現水的凈化。
2、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將密度比水大的懸浮顆粒從水中去除的處理構築物,是廢水處理中應用最廣泛的處理單元之一,可用於廢水的處理、生物處理的後處理以及深度處理。
希望能夠幫到您~~~
D. 水管漏水造成地面下陷的處理方案
1 工程概況 某生活小區南側沿主幹路人行道近100米范圍內地面塌陷、局部空洞,給居民交通及鄰近建築物造成重大安全隱患。原因是地下-5.6米深直徑600㎜的主排污管道破裂,沖刷地下土層並隨地下水流將周邊部分土體帶走,造成地面沉陷及38#、32#、29#住宅樓不均勻沉降、傾斜。必須對該管道進行開挖維修。具體情況如下: 1) 周邊情況復雜,施工段沿線管道離38#樓最近處僅6.5米,管道上部埋設有一道煤氣管道、一道暖氣管溝及六孔通訊電纜一道。埋置深度在1.0~2.0米。 2) 地質情況 ①填土:可塑,性質不均勻,厚度1米左右;②Q4 黃褐色亞粘土和輕亞粘土交互成層,厚度2米左右,[R]=1.2㎏/C㎡ ES=60㎏/C㎡;③Q4灰色輕亞粘土、亞粘土呈薄層交互出現,厚度5米左右,[R]=1.0㎏/C㎡ ES=50㎏/C㎡;④Q4淤泥質粉質粘土,灰色,含分解和未分解有機質,厚度4米左右,[R]=0.8㎏/C㎡ ES=40㎏/C㎡; 3) 水文情況 地下水埋深0.65~1.9米,為潛水型地下水。 4) 管道破損點的探明 利用管線探測儀(德國IPEK-攝像檢測系統)深入地下管道內進行探測。見圖1。檢測出管道破裂的准確位置、破裂程度,為正確處理方案提供最直接依據。管線探測儀其技術特點①180度寬的觀測視角②操作簡便快速,一次檢測即可探測管道內所有錯接破裂等泄漏點③精確定位管道缺陷和泄露點(精確度1㎝)。 圖1 5)經測量,38#、32#、29#樓均有不均勻沉降38#稍大但都在傾斜度允許范圍內[Δ/Η≤1/1000],必須立即有效控制。 施工前現場平面見圖2。 2 施工難點 1)基坑周邊地埋通訊線路、暖氣管溝特別煤氣管道必須有力支護。 2)地下水位較高,位於基底之上;基坑較深,距建築物較近,地下結構施工期間應阻止外圍水進入坑內。需要確保支護止水體不產生滲漏現象,謹防基坑土壁坍塌,保證基坑安全。同時更要確保建築物安全。 3)由於施工工期較長,在施工期間要保證排污暢通不影響附近三個居民小區的正常生活。 4)夜間居民區禁止施工,隔時施工的相鄰樁與樁之間不能滿足正常搭接要求,在接縫處要正確處理才能保證開挖後不漏水。 5)要切實做好措施,保證樁身質量。尤其是如何做好上部送樁以保證地面下1M的樁頂質量。 3 基坑支護方案設計 根據基坑開挖深度、場區內地質條件及現場周邊實際情況以及規范要求,並考慮工期、經濟、施工便捷方案可行,決定採用深層攪拌樁支護止水方案。 1)深攪樁間相互咬合,兩樁間相互咬合橫向≥15㎜、縱向≥20㎜,形成可靠的止水帷幕。 2)深攪樁中插入∮100長3M毛竹作為插筋,頂高控制在自然地面下-1M。插筋有利於與樁協同變形,保證基坑邊坡穩定性。毛竹在樁成型後插入。實施效率高,效果可靠。 4 深攪樁的設計 1)應用重力式擋土牆設計原理,以最不利點考慮,選取三排格構式布置,加固寬度2.9M,樁長9M(-9M以下為不透水粘土層),有效樁長8M;經計算抗傾覆KP值≥1.5,滿足支護要求。其主要作用是止水和護坡。 2)在38#樓南側沿線43.1M及29#、32#樓南側沿線40.9M採用?700雙頭樁、三排格構式布置。在38#、32#之間暖氣管膨脹彎10M范圍內三排樁布置。見圖3、圖4。 3)水泥選用P0.32.5普通硅酸鹽水泥,摻入量為15%。 5 主要施工技術 總體施工順序: 測量放線定位 深攪樁施工(同時插入毛竹筋) 養護 上部壓頂施工 土方開挖及管線支護 井點降水 污水導流排放 施工測量監控 污水管道的修復 路面恢復 1)深層攪拌樁施工 ①施工工藝流程 採用四攪二噴成樁工藝,水灰比0.6~0.7,aw=15%。工藝流程如下: 測量定位 就位對中 製作固化劑漿液 開鑽 延時9分鍾 預攪下沉至設計深度 延時13分鍾 攪拌提升 延時9分鍾 重復下沉 延時13分鍾 重復提升 樁機移位 ②主要技術措施 a根據工程地質報告顯示加固深度范圍內土層特性,選用ZJ37型雙軸深層攪拌樁機兩台,功率37KW雙動力裝置,滿足本工程要求。 b保證成樁樁長關鍵是控制好入土深度≥9.0M,噴漿深度在-1.0M~-9.0M區間。 c控制好樁機垂直度,保證樁的垂直度控制≤0.5%;樁體成型後搭接長度(橫向≥15㎜、縱向≥20㎜),以保證止水帷幕的嚴密性。 d嚴格執行下沉、提升規定時間和速度,速度要均勻以保證樁體攪拌均勻。本工程下沉速度≤1M/min; 提升速度控制在0.5~0.6M/min。 e 開鑽前,項目技術負責人對鑽進速度、復攪次數、噴漿速度和次數及停漿面向作業人員作技術交底,特別對水泥用量、水泥漿液水灰比進行檢查。 d 集料斗中水泥漿液要按每根樁水泥耗料配製和水灰比要求隨拌隨用,避免存放時間過長,停放時間超過2小時禁用。 c 保證地面下1M的樁頭質量。上部送樁時在樁架上劃上標高1M~2M分界線,當樁鑽提升至2M刻度線時,速度減慢,攪拌上升,當提升到離地面0.5M停止攪拌數秒,保證樁頂0.5M保護層,最後提出地面。 d停漿面控制在與自然地面平齊。做好現場浮漿的清除工作,保證樁機行走移位。 e毛竹插筋施工:採用一根比∮100口徑稍大的鋼管套筒,在成樁鑽具取出後將插筋壓入樁中,套筒上部採用紅漆標好標高刻度線,確保毛竹插筋的高度控制。插筋上部預留≮150㎜滿足伸入壓頂內連接錨固。(壓頂200㎜厚、C20砼∮10@200雙向配筋)。 f樁間接縫處理。施工時因兩台機分段作業以及因夜間停息的施工搭接處,已成型部分樁的水泥土已經凝固硬化,為保證止水效果,在阻水面採取外包樁加強、外包樁與工程隔柵樁間採取壓力注漿及內補小直徑樁法,確保止水效果。見圖5。 ③加強施工過程監控,便於對建築沉降、傾斜觀測對比,在遠離作業區留好觀測永久保護點,做好觀測原始資料。 2)土方開挖、管線支護及測量監控 維修工作在樁施工結束28天後進行。為防止機械挖斷支護樁造成質量安全事故,土方開挖分層進行。首先土方挖至地面下-1M處,做好樁頂壓頂200㎜厚、C20砼、∮10@200雙向配筋,砼內摻早強劑。同時開挖管道上部埋置深度在1.0~2.0米煤氣管道、暖氣管溝及六孔通訊電纜,並在土方開挖區域內用鋼管樁、鋼桁架分別進行有效支撐。最後分層挖至維修基底。土方的開挖量,以滿足基底維修工作面為准。基坑上部除樁基垂直面外其餘三面注意安全放坡。基底向上1.5M部位可利用樁基作支點,用木板加水平支撐臨時支護。開挖施工期間緊密做好測量監控,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置,確保管線、建築物及人身安全。開挖斷面見圖6。 3)井點降水 由於止水支護樁已阻斷北側南向的地下水流,故降水不宜太深,以滿足污水管道底以下500㎜為宜。採用單排井點降水,井點埋設在維修管道南側。施工中持續降水, 確保地下水位低於土方開挖面500㎜。 4)污水導流排放 為在施工期間要保證排污暢通,保障附近三個居民小區的正常生活,在污水上游實施截流,用污水泵抽出,通過臨時排水管對被截流的污水進行導流排放至下游污水井。下游污水井在本管道口側同時封堵,直至污水管道修好後恢復。 5)污水管道的修復及路面恢復 挖至維修基底,重新做好管底基礎,按規范要求做好防水介面。修復管道結束,拆除井點,分層夯實回填土方。逐一將通訊線路、暖氣管溝特別煤氣管道的支承回歸地面。待管道介面養生結束後,清除兩端堵塞,恢復污水流通。最後恢復路面。 6 結語 1)利用管線探測儀(德國IPEK-攝像檢測系統)深入人無法到達的地下管道內進行探測,准確檢測出管道破裂的位置、破裂程度,為正確處理方案提供了最直接依據。對准確查明城市地下管道破裂位置、程度是個好的辦法。 2)本工程從打樁至維修結束,共經歷三個多月,從開挖情況來看止水效果良好,通過測量監控,未發現任何異常,證明支護質量良好。達到了預期目的。 3)根據本工程特點,選用三排格構式布置並在深層攪拌樁中插入∮100長3M毛竹作為插筋,加之樁頂壓頂結構,形成樁體協同工作,有力保證了基坑邊坡穩定,實現了有效止水。實施效率高,效果好,同時節約了工程成本。是針對中小型支護止水項目的嘗試和創新。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助到你。
E. 求污水管道施工工藝和具體流程,謝謝
施工工藝流程:
1,路基填方地段,管道和檢查井的施工,與路基填築互相配合,當路基填築高於污水管頂0.5時,先開溝槽,埋設污水管道和檢查井,爾後繼續施工路基。當路基填築至級配碎石層底面標高時,施工雨水管道和檢查井。
2,機械開挖管溝槽,邊坡1:0.25。 路基挖方地段,路槽開挖,挖管道溝槽,進行污、雨水管道和檢查井施工。
3,機械開挖管溝槽,邊坡1:0.25,機械吊裝管就位。 管道溝槽開挖後,必須進行溝槽地基承載力測定,測定採用重型擊實法進行測定,地基承載能力滿足設計要求後方可澆注混凝土墊層,如地基承載能力不滿足設計要求,必須採取回填碎石墊層的方式進行處理,處理後再進行地基承載能力確定。
4,測量放線,雨、污水管道線,,每隔20m設中心樁,排水管道放線,每隔10m設中心樁。管道檢查井處、變換管徑處均應設中心樁,必要時要設置護樁或控制樁。排水管道抄平後,應繪制管路縱斷面圖水管線測量工作,應有正規的測量記錄本,認真詳細記錄。
5,測定碎石墊層承載力滿足要求後,將在墊層上按設計要 求支模板,並澆注凝土枕基,混凝土採用C15混凝土,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後才能進行布管工作。
6,待枕基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後,將管道吊裝到枕基上, 並用紅磚固定其位置確保兩管道的中心線一致,保證管道軸線在同一直線上,不允許管道中心線交錯。
7,管道布設好後在枕基上標明管道介面線及模板安裝線, 支設模板時必須對進行加固,並採取措施防止模板漏漿,在進行大於500的管道介面施工時應將鋼絲網按設計要求固定在混凝土管上。
排水管道施工水平定向鑽進技術施工工藝:
1,前期技術准備:在施工前應了解施工地段的地質情況,其他設施的地下預埋情況;結合設計要求細致規劃鑽進的軌跡,作出多個方案進行選擇,確定論證後確定最終方案;
2,導向鑽進的實施:定向鑽頭在鑽機的推動下,進行水平推進,在鑽機的驅動下對地層進行切削,按照設計的軌跡進行推進,完成整個導向孔的成孔;
3,逐級擴孔施工:完成導向孔的施工後,應按照管線的設計直徑進行逐級擴孔,此時應注意分級進行,直至達到設計標准。同時將鑽液泵深入鑽孔中保利用泥漿護壁並帶出土屑保證拉管的順利通常;
4,拉管施工:完成孔口後需要立即進行管道的鋪設,將管材與回拉頭、擴孔頭、鑽桿連接等利用鑽機進行拉管使之進入到鑽孔中,完成階段性鋪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