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污水處理沒進水時爆氣風機頻率開多少好
不知道進水曝氣的風機頻率開的是應該在半小時開始,應該是半小時開一次,依次報個十分鍾左右
B. 污水處理系統中風機壓力小於多少mpa
污水處理的風機壓來力,一般是由污源水池的和曝氣管道所需壓力來選擇。常用的是羅茨鼓風機,一般壓力在0.3到1.0Mpa之間,你如果是要選購風機,不僅要參考風壓,還要考濾風量,就是污水曝氣所需要的最低氣量,不然會出現小部分有氣,全開就不夠用的情況了。
你可以把污水池的規格提供,可以幫你大概估算一下機型。
廈門小鍾
C. 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流程
活性污泥法系統啟動主要分3個階段:
悶曝培養→連續進水馴化→穩定進水試運行
將曝氣池注滿有機廢水(或用清水混合廢水至cod>300mg/l),按曝氣池蓄水量的0.5%~0.8%向曝氣池中投加其它污水處理廠脫水活性污泥,盡量在2天內投加完畢。
陪菌步驟:
(1)悶曝:所有曝氣機的攪拌都開啟,各轉角的曝氣機風機開啟,剩餘風機暫不開。根據自控儀表顯示的溶解氧變化調整曝氣機風機的開停數量使溶解氧保持在1.5~2.5mg/l之間。在污泥量少,供氧有富餘時悶曝3~5小時後進入靜沉步驟。
(2)靜沉:將所有曝氣機停止0.5~1小時。需要注意的是開始靜沉前,應將溶解氧提高到2.5~3mg/l之間。
(3)間歇補充廢水:按(1)→(2)→(1)的順序不斷反復上述步驟,當監測到的cod值較最初降低了50%時,向曝氣池補充設計處理量50%的有機廢水。以前2次進水時間間隔為基準安排進水時間,並且每天將此間隔縮短1半。
(4)完成培菌:經過5-7天的培養,曝氣池污泥濃度(mlss)達到1500mg/l左右時,可以進入馴化步驟。
馴化:
按設計處理量的30%左右連續進水,溶解氧控制在1.5—3mg/l之間,在系統正常運行前提下每天按現有處理量的10%遞增進水,直到達到設計處理量。
D. 污水處理出泥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
污水處理按照處理程度劃分,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處理。
一級處理,屬於物理處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級處理的要求。經過一級處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達不到排放標准。一級處理屬於二級處理的預處理。
二級處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質(BOD,COD物質),去除率可達90%以上,使有機污染物達到排放標准。
三級處理,進一步處理難降解的有機物、氮和磷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無機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澱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分析法等。
整個過程為通過粗格柵的原污水通過污水提升泵提升後,流經格柵或者砂濾器,之後進入沉砂池,經過砂水分離的污水進入初次沉澱池,以上為一級處理,初沉池的出水進入生物處理設備,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應器有曝氣池,氧化溝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處理設備的出水進入二次沉澱池,二沉池的出水經過消毒排放或者進入三級處理,一級處理結束到此為二級處理,三級處理包括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澱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迴流至初次沉澱池或者生物處理設備,一部分進入污泥濃縮池,之後進入污泥消化池,經過脫水和乾燥設備後,污泥被最後利用。
E. 污水處理生化處理,養泥是怎麼個養法,養泥流程。
以下是我自已總結的一點經驗,可供參考。
一、接種菌種:
1、菌種的選擇:
對於厭氧菌種應選擇當地已有厭氧工程的厭氧污泥或沼氣池、魚塘、護城河清淤污泥等。對於好氧菌種最好選擇當地的污水處理廠脫泥機房當天脫水的活性污泥,如果當地沒有污水處理廠則要考慮用生活污水進行自曝氣培養菌種。自曝氣培養選用的接種水主要為糞便水,具體步驟如下:將將經過過濾的濃糞便水投入曝氣池中,再用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將其稀釋至BOD含量300mg/L左右,稀釋後污水的總量大約為反應池有效容積的一半,然後連續悶曝,當水溫20度以上時,大約3-5天就會發現池中出現細小的活性污泥絨絮。
2、接種量:
厭氧污泥接種量一般不應少於池容的8-10%,否則,將影響啟動速度;好氧污泥接種量一般應不少於池容的5%。
二、啟動過程中的參數控制:
1、pH控制
好氧池pH值應維持在6.5~8.5之間,若進水pH值急劇變化,在pH<5或pH值>10.5時,將引起生物膜脫落,這時應在調節池內投加化學葯劑予以中和,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圍。
三、活性污泥培養馴化:
1、進原水
進原水水量控制在池容的10%以,用清水或污染較輕的河、湖水注入曝氣池內,使總水量達到池容的60%左右。啟動風機進行預曝氣,曝氣24小時後投加污泥菌種(從當地污水廠拉來的活性污泥),投加量為池容的10%(根據污泥含水率和廢水水質情況確定)。
悶曝(不進水連續曝氣)8h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0.5h,再繼續悶曝,以後曝氣每隔8h可停止曝氣靜置沉澱0.5h然後繼續曝氣。
2、悶曝
悶曝氣1d後用1000ml量筒取曝氣池泥水混合樣1000ml觀察,污泥外觀呈土黃色且絮體較大、呈均勻懸浮態存在,靜沉30分鍾後觀察污泥沉降比應在10%以上。此後可少量多次進水,直到注滿整個曝氣池。當曝氣池被注滿後,繼續進行間歇曝氣,至靜置時發現上清液清澈透明可以排放時,則進行排水(排水時停止曝氣並連續進水)每次排水不要超過1小時,然後將進水和排水同時停止,再進行間歇曝氣-靜置-排水,如此反復大約6到7天。如果沒有量筒可用娃哈哈純凈水瓶代替進行取樣觀察。
3、曝氣過程式控制制
在曝氣過程中要控制生化池中溶解氧含量在2~4mg/l之間,並每隔1小時測試污泥沉降比,若該值逐漸減少,說明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但如果沉降比低於5%則需補充污泥菌種。
4、馴化與培菌
兩者為同時進行,掛膜速度很快,一般一周後在填料表面上,就可以看到有很薄的一層膜,可取樣做鏡檢觀察,應能看到少量鍾蟲、累枝蟲等微生物體。
5、掛膜
若微生物膜增殖正常,約7d後,生物接觸氧化池出水一部分可流入沉澱池,一部分仍然迴流至調節池。即可連續進水、迴流。大約20d後,填料上將掛上一層橙黑色生物膜,可按設計水量進水。
6、運行監測
在此情況下能穩定運行1個月左右,這時掛膜基本完成,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此時應密切注意監測水質變化情況,避免負荷突變對生化池造成沖擊。
7、穩定運行
隨著時間的延長,生物膜開始新陳代謝,老膜開始剝落,出水中出現懸浮物,標志著掛膜階段結束,可進入正常運行。
F. 1立方米的生活污水處理後能產生多少噸淤泥
這個和進水BOD及SS有關,一般市政污水處理廠每1萬噸廢水的產泥量在4-8噸左內右,極端的容就不好說了,進水COD小於150mg/l,1-2噸也有可能,工業與生活混合預處理加葯的污水廠10-15噸也正常。以上數字多是每1萬噸廢水的產泥量。具體的計算你可以下一個「水處理設計助手」裡面有詳細的污泥計算書
G. 污水處理廠污泥培養
需要加入營養劑葡萄糖曝氣2小時悶曝4小時間隔
H. 污水處理控制排泥量各種計算公式
1剩餘污泥量計算方法
在活性污泥工藝中,為維持生物系統的穩定,每天需不斷有剩餘污泥排出。它們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由降解有機物BOD所產生的污泥增殖,二是進水中不可降解及惰性懸浮固體的沉積。因此,剩餘干污泥量可以用式(1)計算:
ΔX=(Y1+Kdθc)Q(BODi-BODo)+fPQ(SSi-SSo)(1)
式中ΔX———系統每日產生的剩餘污泥量,kgMLSS/d;
Y———污泥增殖率,即微生物每代謝1kgBOD所合成的MLVSSkg數;
Kd———污泥自身氧化率,d-1;
θc———污泥齡(生物固體平均停留時間),d;
Y1+Kdθc———污泥凈產率系數,又稱表觀產率(Yobs);
Q———污水流量,m3/d;
BODi,BODo———進、出水中有機物BOD濃度,kgBOD/m3;
fP———不可生物降解和惰性部分佔SSi的百分數;
SSi,SSo———進、出水中懸浮固體SS濃度,kgSS/m3。
德國排水技術協會(ATV)制訂的城市污水設計規范中給出了剩餘污泥量的計算表達式[1]。此式與式(1)本質相同,只是更加細致,考慮了活性污泥代謝過程中的惰性殘余物(約占污泥代謝量的10%左右)及溫度修正。綜合污泥產率系數YBOD(以BOD計,包含不可降解及惰性SS沉積項)寫作:
YBOD=0 6×(1+SSiBODi)-(1-fb)×0 6×0 08×θc×FT1+0 08×θc×FT(2)
FT=1 702(T-15)(3)
式中fb———微生物內源呼吸形成的不可降解部分,取值0 1;
FT———溫度修正系數。
比較(1),(2)兩式,可知在ATV標准中動力學參數Y,Kd分別取值0.6和0.08d-1,進水中不可降解及惰性懸浮固體(fP部分)占總進水SS的60%。由於剩餘污泥中揮發性部分所佔比例與曝氣池中MLVSS與MLSS的比值大體相當,因此剩餘干污泥量也可以表示成下式:
ΔX=YobsQ(BODi-BODo)f(4)
式中f=MLVSSMLSS;其他符號意義同前。
式(4)與式(1)是一致的,均需確定Yobs。
I. 污水處理用的羅茨風機怎麼用水深推壓力我是外行,說詳細點。最好是個比例公式
雖然管道有壓力損失,但壓力損失一般很小,而且通常曝氣頭不是在池底,而是略高於池底,可以認為多少米水深就是多大壓力,基本上銷售風機的都明白,你直接說多深的水就行。公式的話,1米水深就是9.8KPa,也可以說是0.1kgf/cm²,兩米水深就是這些數值乘以二,相應的六米水深就乘以六,58.8KPa, 也就是0.60kgf/cm²
J. 污水處理好氧鼓風曝氣,風量怎麼算,曝氣量多大算是合適最適宜污泥生長。
測溶解氧含量
2-5mg/l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