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核電站為什麼產生廢水
日本核電站產生廢水是因為福島地震後為了避免反應堆芯熔毀,引入海水冷卻從而產生的大量污水。所有儲水設施總容量為137萬噸,預計到2022年秋達到頂峰。日本政府稱已用專用設備去除了大量放射性物質,但氚無法除去。
由於福島核事故之後整個核電站周圍已經被放射性物質污染了,而核電站又是臨海位置,在核電站上游的許多地下水都會流經核電站地下入海。這部分水一旦經過核電站,都屬於被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進入大海,東電把這部分水都收集起來了,儲存在廢水罐之中,這才導致了有這么驚人的廢水量。
『貳』 日本核廢水裡的「氚」到底是什麼,「稀釋了能喝」
不能喝。氚是氫的放射性同位素,帶有放射性,會發生β衰變,放出電子變成氦-3,半衰期為12.43年。在自然界中存在極少,主要是利用金屬鋰-6或它的合金在核反應堆內經中子照射產生。雖然氚元素的放射性很低,在未和人體接觸的情況下,並不會直接穿過人體,但它卻能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飲用水,進到人體裡面。或者通過進入動物體內,間接被人類吃進肚子里。人體在接觸氚元素後,很可能會出現染色體畸變的情況。
我國政府早已對氚元素在各類食品中的濃度作出了嚴格限制,尤其是嬰兒食品,其氚濃度含量不得高於300Bq/kg,其他食品則不能高於3000Bq/kg。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這個標准還是比較寬松的,因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最高氚含量,一般也就只有10Bq/L左右,理論上來說並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危害。
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政府這邊並沒有公布,核廢水中的氚濃度,但肯定是比一般用水要高的。雖然日本政府這邊多次承諾,將會把核廢水裡的氚濃度,稀釋到國家氚濃度最低標準的四十分之一以下,才會進行排放,但即便如此,核廢水的問題依然不容樂觀,畢竟一桶核廢水裡面,可不止有氚這一個有害物質。
(2)核廢水氚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中國基本不會受到波及
位於日本本州島最北部的福島,離中國沿海的距離確實很遠,況且中間還隔著一個台灣海峽,能夠抵擋從日本而來的洋流。核廢水要是排放入海,最先抵達的地方,其實是太平洋北部的和北美洲西部地區,包括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以及其他沿海國家在內,將會承受第一波沖擊。
『叄』 核污水是什麼
核電站廢水主要包括主設備和輔助設備排空水、反應堆排放水、第二迴路廢水、清洗廢液、離子交換裝置再生廢水和專用洗滌水等,主要為中低放射性廢水。
就是說核電站的使用過程中會自然地產生核廢水,但是這個核廢水的量是可控的,可以通過科學處理手段降低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
(3)核廢水氚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日本核污水
2011年「3·11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因海水灌入發生斷電,其4個核反應堆中有3個先後發生爆炸和堆芯熔毀,造成災難性核泄漏。持續冷卻堆芯的作業以及雨水、地下水流入反應堆設施產生了大量核污水,並在不斷增加。
日本採用「邊截流邊治理」的方式處理核污水問題,一方面在核電機組廠房周邊設置地下汲水井,用截流的方式減少地下水流入,同時使用多核素去除設備清除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處理後的水被稱為「處理水」,但多核素去除設備無法有效去除核污水中具有放射性的氚。含氚污染水被存儲在大型罐體內,截至2020年9月已達123萬噸。
2020年2月份日本政府負責處理核污水問題的相關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列出了「海洋排放」和「水蒸氣」兩種方案處理核污水,但遭到普遍反對,截止2020年11月9日,福島污水仍未處理。
『肆』 全球都在討論氚,日本核廢水中的氚到底是什麼
氚是是氫的同位素之一,具有放射性,但是它的放射性遠低於其他已知的放射性金屬元素,因為其毒性較低,且具有較好的放射自顯影特性,所以也被用作標記化合物,使用在軍事、工業、水文、地質、生命科學等多個學術領域。
而這種變異一旦發生,對人類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太平洋作為我們遠洋漁船前往的主要漁場,平均每年的漁獲總量均在200萬噸,一旦日本開始向太平洋排放這130多萬噸核廢水,對全球人類的“餐桌子”將影響巨大。
『伍』 氚的起源及遷移
1.氚的起源
氚(Tritium,代號T)是氫元素的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原子量為3.016049。天然水中的氚主要有2種起源:天然氚和人工核爆氚。
天然氚生成於大氣層上部10~20km高空,是宇宙射線快中子(能量超過400MeV)轟擊大氣層中穩定的氮原子發生核反應生成的:
同位素地球化學
已知近數萬年來宇宙射線的強度基本保持恆定,因此天然氚產生率也較穩定,約為0.25~0.75atom/(cm2·s)(Lai和Peters,1962)。自然界天然氚在長期積累和衰變過程中已達到了動態平衡,其總量約為5~20kg。
除上述外,在地殼中放射性元素的天然裂變及鋰俘獲熱中子發射α粒子等反應也可產生氚,但其數量很小,一般對天然水中氚含量影響不大。
人工氚主要來自大氣層核試驗。1952年末核試驗產生的人工氚,顯示於1953年初的大氣降水中(圖4-10)。
圖4-10 1953~1970年渥太華(加拿大)、維也納(奧地利)和瓦倫西亞島(愛爾蘭)降水中的氚含量(據Brown,1970,IAEA采樣網)
氚原子生成以後即同大氣中的氧原子化合生成HTO水分子,成為天然水的一部分,參與水循環。同其他水分子一樣,在天然水循環的過程中,也打上各種環境因素的特徵標記,成為追蹤各種水文地質作用的理想示蹤劑。更重要的是它的放射性計時性,成為水文地質研究中一種重要的定年手段。
氚的半衰期很短(為12.43a)屬於β-衰變類型,衰變的最終產物為氦同位素:
同位素地球化學
這一特點,對於研究大氣降水的地面入滲、現代滲入起源的地下水補給、流動速率及賦存等特別有用。
2.氚的濃度單位
天然水中氚的濃度用「氚單位」表示,代號為「TU」(Tritium unit)。一個TU的含義為,在1018氫原子中有一個氚原子。也可以換算成放射性濃度單位:
同位素地球化學
由此可見,TU是很小的濃度單位,也是最常用的氚濃度單位。
3.大氣層中氚的遷移
天然氚產生於平流層。據歷史資料,1952年前大氣降水的天然氚濃度為5~15TU。1952年以後,在大氣層中的核試驗使大量人工氚進入大氣層,破壞了天然氚的平衡,造成降水的氚濃度大幅度增加(圖4-10)。
平流層的氚,以兩種方式損耗:每年通過氚自身的放射性衰變減少的量約5.5%。有人估計氚在低平流層內的滯留時間為1至10a。另一損耗是通過氣團的交換向對流層遷移(滲漏)。這種交換主要發生在中緯度高壓帶休止層的不連續區域內(Nervel,1963)。其交換強度隨季節而異,每年的晚冬和春季期達到最大值(春季高峰),這就是所謂的休止層的氚滲漏效應。
來自平流層的氚積聚在中緯度地區自地表向上延伸到近5×104Pa的濕氣層。根據Bolin(1958)和Begemonn(1961)的大氣蒸氣系統氚分配的方框模型,Eriksson(1962)解釋為,對流層內大氣中的氚以兩種方式逸失:一是降雨,另一種是與貧氚的海洋表面水的分子交換。在大陸地區,大氣氚隨降雨入滲到地表水系統中,或者通過徑流轉移到地下水或海洋。大量的降雨氚通過蒸發或蒸騰作用返回到大氣中,土壤則起著保持大陸高氚量的緩沖器作用。
海洋大氣中氚濃度是大氣-海洋交換作用的結果,也是降水-蒸發作用的一種平衡。對此,Craig和Gordon(1965)做過詳細研究。氚通過降水(Fp)和分子交換(Fx)向海洋輸入量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同位素地球化學
式中:h為海洋大氣的相對濕度(=0.75);E為海洋蒸發通量;P為降水量。據研究,全球E/P比值約等於1,所以Fx/Fp3,表明分子交換是海洋區大氣中氚主要的逸失方式。
在大陸地區,晚冬和春季,來自平流層的氚處於高峰值,氚的垂直濃度梯度最高。然而,這一效應被冬季形成的低氚蒸氣稍稍平滑。夏季的蒸發作用把春季最高的氚濃度延伸到夏季。另外,在大氣層中人工氚量高峰時期,如1952~1963年的10年內,大陸儲庫氚含量就相對低於大氣層,這時蒸發作用可降低大氣層的氚濃度梯度。近年來,隨著大氣中氚量的減少,大陸儲庫可能保持著過去的相對較高氚含量記錄,會一反常態地把氚貢獻給大氣層。
降水是大陸上空氚遷移的一種主要機制。水滴是對流層內氚向下遷移的一種運載工具。當水滴和周圍的蒸氣發生急速的同位素交換時,特別是氚垂直梯度很大的時期,降落的水滴可把氚帶給較低的對流層。Ehhalt(1971)還注意到在冷凍層之下有一個附加的氚來源,即冰雹和雪,它們沒有經受到這種交換,就可以把高含量氚帶到地面。
『陸』 製取氚的詳細方法
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不同方法的製取,如下:
1、氚在自然界中存在極微,一般從核反應製得,用中子轟擊鋰可產生氚。
2、在工業上,利用反應堆的中子,採用鋰6化合物做靶材,生產氚,然後利用熱擴散法,使氚富集至99%以上。
3、而自然界中的氚,是當宇宙射線所帶的高能量中子轟擊氘核,其氘核與中子結合為氚核。
它的原子核由一顆質子和二顆中子組成。讀音:chuān
(6)核廢水氚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利用反應堆的中子,採用氟化鋰、碳酸鋰或鋰鎂合金做靶材,能大量生產氚。
Li+n→4He+H3然後利用熱擴散法,使氚富集至99%以上。氚主要用於熱核武器、科學研究中的標記化合物,製作發光氚管,還可能成為熱核聚變反應的原料。
在地球的自然界中,相比一般的氫氣,氚的含量極少。氚的產生是當宇宙射線所帶的高能量中子擊氘核,其氘核與中子結合為氚核。氚與氘一樣,都是製造氫彈的原料。
特點:氚具有適宜的核物理性質,並具有價廉、毒性較低、比活度較高和放射自顯影良好等優點。
民用用途:氚氣手錶,氚氣鑰匙鏈。24小時發光
網路—氚
『柒』 日本副首相稱喝處理核廢水沒事,核廢水主要是怎樣產生的
核廢水的產生主要是,指核電廠排放的廢水。日本官方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含有有害海洋環境的核廢水排放到海洋中。因為在之前的東海岸福島核電站發生了一起核泄漏事故。六年過去了核泄漏問題仍未解決,在6年的時間里,日本正逐步將福島核電站事故所產生的100萬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上。廢液來自反應堆內部,其中一部分用於循環冷卻,其餘的則存放在水箱中,而這100萬噸廢水就是核廢水,也是即將排放到海洋的污水。
向海洋中排放的核廢料,雖然在擴散和稀釋的速度和范圍上存在著極大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但會在很大范圍內,如海洋水質、海洋生物等,對周邊國家,如中國、韓國,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產生潛在影響。因此,這是一種具有嚴重危害和隱患的方法。核能廢水中的氚具有輻射性,更令人擔心的是,東京電力公司是否對水的安全處理有誤解,他們不能有效地過濾其它放射性物質,這基本是自欺欺人。
『捌』 日本核廢水是怎麼回事
福日本福島核泄漏。無獨有偶,核廢水同樣與2011年日本9級大地震造成的福島核電站的泄露事故有關。
為了處理這個泄露問題,日本(為了避免損壞花費巨資建設的核設施)鋌而走險採用了引入海水去冷卻反應堆這一瘋狂的計劃。這些海水被污染之後,就存放在福島核電站裡面的一些大鐵罐裡面,目前已經有上千個罐,總計存放了125萬噸核污水。這就是核廢水的由來。
存在危害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含銫、鍶、氚等多種放射性物質。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稱使用過濾設備可過濾掉除氚以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而氚難以從水中清除。
截至2020年6月,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中氚的總活度約860萬億貝克勒爾,平均每升水約73萬貝克勒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日本福島核污水入海計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核廢水
『玖』 日本計劃將核污水排入大海,核污水到底從何而來
11月16日,根據外媒消息稱,日本會計劃將核污水排入大海,這一個舉動不僅引發日本漁業協會和福島當地居民的反對,還遭到國際上的一片譴責。據了解,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表示,福島核污水的處理問題已經不能再繼續拖延,日本政府將在10月下旬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將123萬噸含有放射性物質“氚”的核污水排入大海。
其實,不僅僅還是國際輿論一片嘩然,特別是日本周邊的國家都反對日本這么不負責任傾倒核污水,日本各界有識之士也是反對的,比如日本漁業協會會長岸宏就是反對派的一員,他說,傾倒核污水這個舉動對於日本漁業百害而無一利,會嚴重損害日本漁業產品的形象和價值。是在不敢相信,經歷七年間的思考研究,日本政府得到的結論就是這樣“簡單粗暴”,究竟是有在解決問題,還會推諉責任。
『拾』 核廢水究竟是什麼,它對自然界的危害到底有哪些
在地球上,地震的威脅可以說非常大,無論是陸地區域還是海洋區域都是一樣的,在2011年的時候,「東日本大地震」的出現引發了世界性的關注,因為這次的強震導致了巨型海嘯及福島核災難,造成上萬人死亡,這對日本來說確實算得上是毀滅性的,而時至今日,日本福島可以說都沒有完全恢復過來,還有很多區域依然是沒有人敢回家居住的。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氚」對人的影響還是有,但是具體多強公開的說明也只是說了是健康威脅,加上民用之中,它還有被利用的時候,說明如果少了的話,影響可能不大,但是量太大的話,影響可能就會大一些,這就是日本核污水之中最主要的物質,這也就是名為「氚」的放射性物質難以被去除,也就導致核污水持續堆積的原因之一,就看日本最終的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