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明用智激周瑜 大概內容
曹操大軍壓來,老將黃蓋力主抗曹,他請孔明以孫、劉聯兵破曹之策,說動孫權。諸葛亮為使孫權打消顧慮,增強抗曹信心,先以言詞激之,後晌如彎以權衡利害得失動之,使孫權接受破曹之計。
孫權因事關東吳存亡,憂慮不安,吳國太提醒他「外事不決問周瑜」,他急速派人去鄱陽湖將水軍都督周瑜召回議事。
周瑜歸,魯肅引諸葛亮與周相會。魯肅問周瑜主和還是主戰,瑜本意主戰,卻故意說主和,魯肅信以為真與其爭論。諸葛亮早已看出周瑜心思,要智激周瑜,在一旁冷笑不語。
瑜問之,亮也故意說主和,提出只要將江東二喬送與曹操,操必退兵,並曲引曹植《銅雀台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二句,證明曹操確想得到二喬。
瑜聽罷,大罵曹操欺人太甚。亮假作不解,瑜說明「大喬乃孫策之妻,小喬則是瑜妻。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共破曹操」。諸葛亮見周瑜不甘受欺,乃答應同商破曹之計。
諸葛亮和周瑜的一番話被周瑜愛妻小喬聽到,她對周瑜說:「即使曹賊不是專為我姐妹而發兵,一旦江南淪落,妾身與兒女們必落於曹賊之手。」此語更使宴悶周瑜決心抗曹。
(1)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梗概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的寫作主體顯然沒有歷史和文學的區分意識,所以,小說文本沒有呈現歷史與文學的差異性理念,所有歷史和文學的故事元素和話語表達都是被混淆界線與糾纏不清的。
正是導源於先天性質的美學觀念的局限,小說被塗抹成為既不是歷史又不符合文學一般規定性的一個混合性文本。
問題的另一方面在於,歷史和文學的同一橡純性關聯在哲學意義上,它們都應該和必然地表現歷史的客觀規律及其偶然性結構,換言之,歷史和文學都必然共同地隱含著歷史理性和辯證邏輯。
『貳』 三國演義第44回概括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
周瑜回來後,魯肅帶諸葛亮來見周瑜,周瑜說是來勸孫權降曹,諸葛亮便用空春計激他,借詩說出曹操想要江東的大小喬,只要給了曹操,曹操就退兵,小喬是周瑜的妻子,周瑜聽後大怒,發誓與曹操勢不兩立雹虧答。
次日周瑜見孫權,說明不能降曹,說出勝曹的把握,孫權聽後決定抗曹,斬桌角,說再有言降曹者,猶如此桌,拜周瑜為都督,准備抗曹。
該回主要人物簡介:
1、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源慧,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2、周瑜,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叄』 三國演義四十四回概括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
諸葛亮跟隨魯肅來到江東,面見江東眾謀士,諸葛亮和眾人展開舌辯,駁得眾人無話可答。諸葛亮用激將法使孫權堅定抗曹的決心,但孫權最終還是猶豫不決,只得將周瑜從柴桑取回商議對策。
周瑜回來後,魯肅帶諸葛亮來見周瑜,周瑜說是來勸讓旅孫權降曹,諸葛亮便用計激他,借詩說出曹操想要江東的大小喬,只要給了曹操,曹操就退兵,小喬是周瑜的妻子,周瑜聽後大怒,發誓與曹操勢不兩立。
次日周瑜見孫權,說明不能降曹,說出勝曹的把握,孫權聽後決定抗曹,斬桌角,說再有言降曹者,猶如此桌,拜周瑜為都督,准備抗曹。
該回主要角色簡介:
1、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彎謹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2、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坦鬧凳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肆』 三國演義44回白話文
周瑜聽說曹操大兵壓境,連夜趕回柴桑。孫權的使者還沒出發,他已腔槐銷回來了。魯肅來到他家,把孫權與文武各執己見的事說了一遍。周瑜說:「我自有主張,你可去請孔明來相見。」張昭、顧雍、張紘、步騭來見周瑜,力主投降。周瑜說:「我也願降。」剛送走四人,程普、黃蓋、韓當來見,力主抵抗。周瑜說:「我頭可斷,誓不降曹。」不一時,諸葛瑾、呂范又來見,也主張投降。接著呂蒙、甘寧等來見,有要戰的,有要降的,爭論不休,周瑜說:「明天見了主公再議。」
晚上,魯肅引孔明來見。周瑜迎出中門,敘罷禮,分賓主而坐。魯肅說:「曹操南侵,主公拿不定主意,將軍是什麼見解?」周瑜指出曹兵強大,又以天子的名義出師,戰則必敗,應該投降。魯肅與周瑜力爭,應該堅決抵抗,不應投降。二人爭論激烈,孔明只是冷笑。魯肅困惑地問:「你冷笑什麼?」孔明說:「我笑你不識時務,公瑾想投降,很有道理。」周瑜說:「還是孔明有見識,和我同心。」魯肅責問:「孔明,你怎麼說這種話?」孔明說:「曹操善於用兵,過去呂布、袁紹、袁術、伍游劉表敢於對敵,都被他消滅了。只有劉豫州不識時務,落得逃亡江夏,存亡不保。周將軍決心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保富貴,至於國家的興亡,管他呢!」魯肅大怒,指責:「你教我主屈膝受辱於國賊嗎?」孔明說:「我有一計,既不用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也不用親自渡江。只消派一個使臣,用小船送兩個人過江,曹操的百萬大軍必退。」周瑜說:「用哪兩個人可退曹兵?」孔明說:「我在隆中時,就聽曹操在漳河畔建一銅雀台,極其壯麗。他聽說江東喬公有二女,叫大喬、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揚言:『我一願掃平四海,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他提兵百萬下江南,就是為此二女。將軍何不去尋喬公,用千金買二女獻給曹操。」周瑜問:「你有什麼根據?」孔明說:「曹操的幼子曹植,字子建,曾作《銅雀台賦》,說他家該當天子,誓取二喬。」周瑜問:「你能記下來嗎?」孔明說:「我愛它文字精美,能背下來。」就把賦背誦一遍。其中有一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其實,賦中所指為連接玉龍、金鳳三台的兩座飛橋,孔明故意借諧音曲解其意,把「二橋」說成「二喬」,以激怒周瑜。果然,周瑜勃然大怒,指著北方大罵:「老賊欺我太甚!」孔明說:「當年漢天子許公主與匈奴和親,將軍何惜民間二女?」周瑜說:「先生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的夫人,小喬是我妻子。」孔明故作惶恐,連連賠禮:「我實在不知,胡說八道,死罪死罪!」周瑜說:「我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又將他一軍:「此事要三思,以免後悔。」周瑜說:「我受孫伯符臨終重託,哪有屈身降曹的道理?我早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也不會改變主意。請孔明助我一臂之力。」
次日孫權升堂,左邊站三十餘名文官,右邊站三十餘員武將。周瑜入見,孫權慰問後,周瑜先問孫權對曹操南侵的看法。孫權說有勸他降的,有勸他戰的,他還沒拿定主意。周瑜就先讓張昭把降的理由說一遍,然後加以批駁,最後列舉了曹兵的四大忌:第一,曹操親率大軍南征,馬騰、韓遂占據西涼,是後患;第二,北軍不習慣水戰,與擅長水戰的東吳爭衡;第三,時值隆冬,馬匹缺少飼草;第四,中原的士兵不服南方的明首水土,生病的很多。曹操犯了兵家的四大忌禁,雖多必敗。他願領精兵進駐夏口,大破曹軍。孫權站起身,立誓說:「孤與老賊,誓不兩立!」周瑜說:「我願為將軍決一死戰,就怕將軍猶豫不決。」孫權拔佩劍砍掉奏案的一角,說:「諸官再有說要投降的,這案子就是榜樣!」說罷,他封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把劍賜給周瑜,不論文臣武將有不聽號令的,可立即用此劍殺死。周瑜收了劍,對眾官說:「我奉主公的命令,率領大家破曹,明天都到江畔我的行營聽令,如遲到者,按七禁令五十四斬處罰!」
周瑜回到住處,請孔明來議事,說:「今天孫將軍已決心抗曹,請先生為我出謀獻策。」孔明說:「孫將軍還有疑慮,不可決策。」周瑜不信,孔明讓他立即見孫權。周瑜見了孫權,孫權果然還有疑慮。周瑜就把曹兵的實力再作分析,以充分的證據證實曹操自稱百萬大軍,其實不過四五十萬人馬,而且久戰疲乏,雖多並不可怕,他只要五萬精兵就足以破曹。孫權才下定決心,讓周瑜盡快進軍,他帶領人馬支援,若不能取勝,他親自與曹操決戰。周瑜退出,暗忖,孔明計謀高我一籌,是江東的大患,我必殺他。就連夜命人請來魯肅,商量如何殺孔明。魯肅勸不下他,就提議讓諸葛瑾去勸孔明投東吳。次日天剛放亮,周瑜坐在中軍帳,聚集文官武將聽令。程普是孫堅的老將,對周瑜官比他大很不高興,就推說生病,讓大兒子程咨代他去。周瑜指揮得當,調度有方。程咨回家跟父親一說,程普才佩服周瑜是真正的將才,忙去行營請罪。諸葛瑾請弟弟到家,還沒來得及勸他投東吳,孔明早看出哥哥的意圖,先勸哥哥投劉備。諸葛瑾無言以對,只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