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日本環保污水處理

日本環保污水處理

發布時間:2023-07-22 17:25:13

① 做水處理工程的世界500強公司有哪些國內做水處理的比較好的設計院有哪些

2011年度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 (來自:中國水網)
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內公司
北京首創股容份有限公司
中國水務投資有限公司
桑德集團有限公司
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
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
威立雅水務集團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市興蓉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創業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度水業十大優秀工程技術公司
四川環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美華博大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太平洋水處理工程有限公司
江蘇鵬鷂環境工程承包有限公司
威立雅水務技術
北京華利嘉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浦華環保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博聯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富春紫光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正大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② 有關環保和污水處理的專業有哪些

主要專業包括以下幾類:
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生態學、生物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大氣科學、給水排水工程、水紋與水資源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工程、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環境和農業資源與環境。

環保產業是當今世界的朝陽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截至2011年底,在全球環保市場份額中,美國占據36%,位居第一;歐洲排名第二;日本排名第三。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環保產業已初具規模。工業化與城市化率快速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居民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環保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十五」以來,國家加大了對電力、水泥、鋼鐵、化工、輕工等重污染行業的治理力度,加強了對城鎮污水、垃圾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有力地拉動了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產業總體規模迅速擴大,領域不斷拓展,結構逐步調整,整體水平有較大提升,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已經從初期的以「三廢治理」為主,發展為包括環保產品、環境服務、潔凈產品、廢物循環利用,跨行業、跨地區,產業門類基本齊全的產業體系。
未來中國環保產業結構將進一步調整,資源節約型產品、潔凈產品的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將繼續迅速發展;環境服務業的規模將逐步擴大。城市污水處理、污泥處理、脫硫脫硝等重點領域環保投資將達到1.2萬億元,拉動環保產業產值1.32萬億元。

③ 在中國有哪些大的日本的環保公司和水務公司啊 比如說水處理類,脫硫的日企 謝謝

美資的:巴克曼、納爾科、GE、亞什蘭

④ 闡述生態環保的污水處理技術

根據本人多年工作經驗對污水生態處理技術簡介、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遵循的原理、污水生態處理技術的主要方法等三方面來闡述基於生態環保的污水處理技術的分析研究。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越來越快發展,生態環保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話題。生態環保關繫到每一個人的生活,影響非常的大。而在生態環保中,最大的問題是水資源污染的問題,隨著工業等各種產業生產的需要,有的未經過檢測合格就擅自將污水排入河流或是水系裡,導致自然水體被破壞,水污染越來越嚴重,而水污染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很多地方開始進行污水處理,但是傳統的污水治理方法成本太高,難以實行,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本文從生態環保角度出發,提出基於生態環保的污水處理技術。
一、污水致力傳統技術與污水生態處理技術簡介
污水處理技術有傳統的方法和生態處理技術。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就是利用物理、化學等原理作用對污水進行凈化,物理方法就是利用物理特性將有害物質進行吸收,化學方法就是利用物質之間的化學反應將有害物質反映或是轉化為無害物質。而這兩種方法都不易實現,能源消耗非常大,而且在技術維護方面難度也比較大,成本比較高,難以進行有力的推廣。這也是很多企業冒著違規的風險將污水直接排出的原因。
生態環保的污水處理技術,就是利用生物原理將污水有目的、有控制性的投入到一定的生態系統中,利用這個生態系統中的土壤、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種資源的符合作用,將污水中的超標物質和有害物質進行利用吸收,使污水中的有害物質進行降解,最後達標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可以用循環再生來形容。生態環保的污水處理技術處理污水的最大好處就是操作簡單、投資較小、無副污染物出現,同時還可以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二、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遵循的原理
1.循環再生原理
生物學中的循環再生原理,指的就是利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將非生物成分合成新物質,然後又降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生成和降解的循環,使整個生態系統保持平衡。在污水生態處理技術方面,也是利用循環再生的原理,將污水排入特定的生態系統,使污水中的非生物組分參與到這個循環再生的過程,加大了循環再生過程的進程和速度。
2.和諧共存原理
和諧共存原理指的是在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最穩定狀態就是和諧共存,如果做不到和諧共存,那麼其中一方就會被一方毀壞,直到達到平衡為止。所以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污水引入到一個特定系統中,引起系統的不平衡,這個系統裡面的生物就會將污水裡面的非生物稀釋或是降解,最後達到平衡狀態,做到和諧共存。
3.整體優化原理
使用生態學的方法對污水進行處理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但是在這個處理過程中,包括很多環節,譬如說污水源控制、修復生態系統的選擇、污水布水公藝選擇、再生水的利用等等,這些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對污水處理整個過程來說非常重要,不能單獨的進行考慮。所以,應該將這些環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對這個整體進行優化,最後達到使用污水生態處理技術處理污水的同時又對污水中的資源加以利用,變廢為寶,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
4.區域分異原理在進行污水生態處理技術上,必須要考慮到地區差異。因為每個地區的生態系統都會因為當地的特殊環境而不一樣,所以在考慮應用這種那個方法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到這個因素,不能盲目的進行,導致污水生態學處理技術作用不明顯。考慮到地區差異,就必須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修復植物、布水公藝、管理方法等進行管理和運用。並且在開始利用使用污水生態處理技術的時候,應先進行小范圍的實驗,在取得成功後,在開始大規模的使用這種方法。這樣污水生態處理技術的成功率才會比較高。
三、污水生態處理技術的主要方法
污水處理技術主要是應用生態系統天然的資源,來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質轉移或是轉化為其他物質,達到消除或是降低水中污染物中的作用。這種方法費用低還能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目前,我國主要採取土地處理系統、蚯蚓濾池處理系統、生態塘處理系統三種方法來進行污水處理,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土地污水處理系統
土地污水處理系統就是利用土地―植物系統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及生物作用對污水進行處理,從而改善污水的水質,在處理污水的同時植物和土地可以吸收污水中的富營養和水分,從而土地更加肥沃,植物生產的更快,更好。這樣在進行污水處理的同時也能帶來植物的更好發展,一舉兩得,實現廢水最大化的利用,變廢為寶。污水土地處理系統有很多種類型,常見的包括慢速滲透處理系統,還有與之相對的快速滲透系統,地表漫流處理系統以及地下滲透處理系統。使用土地污水處理系統的這幾種方法來凈化污水,其使用的原理是沉澱、過濾、揮發、生物氧化、土壤吸附、光解等,這幾種都是最原始的處理污水的原理,包括物理原理和化學原理。這幾種處理方法都可以使污水處理到達標水平,可以直接灌溉或是作為景觀水使用。
2.蚯蚓濾池處理系統
蚯蚓濾池處理是人工製造的生態系統,就是將蚯蚓引入常規的濾池內構成。蚯蚓濾池處理系統是利用蚯蚓的消化分解作用以及過濾作用而達到處理污水的目的,所以蚯蚓濾池一般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蚯蚓分解層,這一層就是利用蚯蚓的消化分解以及上下鑽動的特性來達到分解污水中污染物的過程。這一作用原理就是蚯蚓吃食污染物,和體內的細菌進行反應,排除,蚯蚓糞便的細菌進入環境中後使得有機物的數量增多,殺死微生物,達到處理污染物的效果。第二層是補充層,第三層是承托層。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最主要作用是過濾作用,使得蚯蚓處理過的污水進一步的過濾。污水從蚯蚓濾池的上部進入,經過處理後的水從下部排出。蚯蚓濾池的整個處理污水的過程操作簡單、成本比較低,污水處理效果好,可以方便推廣使用。
3.生態塘處理系統
生態塘污水處理系統也是應用較多的生態污水處理技術。主要原理就是將污水引入人工製造的一個生態系統中,這個生態系統包括水產和水禽類生物。生態池塘通過太陽能的光合作用以及各種食物鏈原理將污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分解或是轉化,然後再通過食物鏈作用將物質一層一層的轉移,使用這種方式將污水凈化。這個方法之所以使用較多並且效果不錯就是因為採用這種方法,污水得到凈化的同時,水生植物和生物等也得到了食物,可以進行回收。這種污水處理方法不僅維護方便、成本低,更大的好處是可以獲得經濟效益。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⑤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都可以處理什麼樣的水質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1. 處理范圍廣:可處理生活污水及其類似的有機污水。

2. 處理工藝先進:該設備完全選用日本WD世界環保技術研究所研發的先進污水處理工程,該工藝較國內同類工藝的污染物的降解率提高了20%~30%左右,可保證工程處理效果的穩定達標。

3. 抗壓強度高:設備完全依據武漢理工大學理工學院工程結構與力學系《玻璃鋼凈化槽設計報告》設計製作,可有效的保證設備自身的承壓性、穩定性和耐久性。

4. 使用壽命長:採用圓筒型全玻璃鋼結構,具有抗壓強度高、耐腐蝕、抗老化等優良特性,主體結構使用壽命是傳統A3鋼板、碳鋼的5倍以上。

適用范圍

1. 賓館、飯店、療養院、醫院;

2. 住宅小區、村莊、集鎮;

3. 車站、飛機場、海港碼頭、船舶;

4. 工廠、礦山、部隊、旅遊點、風景區;

5. 與生活污水類似的各種工業有機污水。

主要由五部分組成:

格柵沉砂池、調節池、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砂濾生態池、設備間。

1. 格柵沉砂池:隔除來水中的大塊雜物及漂浮物,同時使來水中較大顆粒物在此沉降下來。可根據水質情況選用簡易格柵或機械格柵。柵渣及沉砂定期清理,經消毒後交市政統一處理。

2. 調節池:調節水量,均衡水質。提升系統的抗沖擊負荷能力。
3.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主體工藝為A/O生化工藝,內置沉澱及污泥迴流系統。外殼採用機械纏繞玻璃鋼罐體,為地埋式設計。設備的核心部分為生物接觸氧化工段,該工段採用固定化活細胞工藝,加入外置高效曝氣系統,通過好氧細胞的生命代謝作用,使水中的有機物得以消解,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該設備特別適合生活類污水的凈化過程。

4. 砂濾生態池:可作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的有效補充,對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出水進行深度處理。該處理系統是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的單級表現形式。通過基質的吸附、微生物的消解以及植物的吸收等綜合作用,使出水水質穩定達到設計要求。
5. 設備間:內設兩台鼓風曝氣機和PLC自控設備。鼓風曝氣機為一用一備,切換運行。污水處理站內所有設備均通過PLC控制設備進行自動控制切換,並進行過流、缺相、過壓、欠壓等故障的自動保護。

⑥ 日本各界到底如何看待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問題

4月9日,日本政府表示,「基本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入大海。4月13日,日本政府將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此前,這一計劃遭到日本國內漁民、福島當地民眾及國際社會的抗議和譴責。

福島核廢水的由來

放射性物質的危害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長時間的輻射不僅會造成生態的嚴重污染,此前福島周邊就發現了疑似受到輻射而畸變的章魚。同時也會導致各種絕症橫行,比如癌症、白血病等等。

如果4月13號,日本內閣通過了向太平洋排放核廢水,其造成的危害是難以估量的,首先周邊國家的漁業資源將遭受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其次,隨著時間的流逝,核輻射廢水會通過洋流向全球蔓延,如果日本不解決熔融反應堆的問題,那麼其核廢水造成的最終損失將難以估量。

⑦ 日本政府在宣布正式排核污水入海後,竟然製作了「放射性氚」吉祥物,你怎麼看

我覺得日本人這樣做是非常非常過分的,也是違反國際法的特別是對海洋環境的造成污染是不可避免的,還有就是造成周邊的國家的一個水產品不能吃。

⑧ 污水處理膜有幾種

生物濾池法

生物濾池法的基本流程是由初沉池、生物濾池和二沉池三部分組成的。主要成分包括:

1、塔式生物濾池。比傳統的生物濾池的負荷更高,層次更分明、堵塞可能性更小,佔地面積面積小等優點。

2、有高負荷生物濾池。處理效果更好好,去除率可達90%以上,其出水可降到25mg/L以下,且出水水質非常穩定。其缺點是佔地面積過大,容易堵塞,影響環境衛生。

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

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是一種新的生物膜污水處理技術,它介於生物接觸氧化法與生物流化床法之間。能夠解決生物接觸氧化法中濾料堵塞的問題。此方法的特點:微生物濃度高、食物鏈長,對進水的流量和濃度變化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移動床生物膜的結構緊密,因此具有佔地面積小,能源消耗低的特點,很明顯的降低了投資運行維護費用,由於這些優點該技術被廣泛的應用。

生物流化床

生物流化床技術是利用氣體或液體,使附著微生物的固體顆粒狀濾料呈流態化,對污水進行凈化的技術。生物流化床法充分利用了微生物不同生命活動階段的特徵,根據微生物的生長特點將處理階段劃分為固定床階段、流化床階段、液體輸送階段三個階段。

生物流化床的主要優點:

1、容積負荷高,抗沖擊能力強。由於生物流化床的載體是採用小粒徑固體顆粒,且載體成流態化,所以生物流化床的單位體積表面積要比其他生物膜法的大很多且抗擊能力要較其他生物處理法高。

2、凈化效果好。由於載體顆粒一直處於劇烈的運動狀態,從而導致界面的不斷更新,這樣不僅有利於微生物對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更能加快生化反應速率,進而使凈化效果得到提高。

3、微生物的活性較強。由於生物顆粒不斷地相互碰撞與摩擦,使生物膜的厚度較薄且均勻。對於同類污水而言,在同等的處理條件下,生物膜不僅反應速率快且呼吸率也非常快,所以微生物的活性較強。

生物膜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優勢

1、對進出水的水質和水量的適應性極強。

2、生物膜法管理便捷、運費低廉。

3、生物法對環境的溫度的要求很高,如果氣溫過高或過低會影響膜運行的活力,導致膜的損壞。

4、此載體的比表面積對生物膜處理的效果影響很大。

5、能夠克服活性污泥法中污泥絲狀膨脹的缺點,使剩餘污泥量明顯的減少。

6、生物膜法屬於消耗品,膜需要定期的更新,避免引起濾料的破損和堵塞,降低出水水質。

EPP

EPP聚丙烯發泡粒子作為新型的污水生物處理填料,相對於國內的傳統填料,有著更卓越的處理性能,僅在日本、韓國的生活污水處理中有應用事例。

在日本、韓國除了已在使用的聚丙烯發泡粒子,還在開發其他的以聚丙烯為主要原材料的具有優異性能的填料。

EPP的顯著性能:

1) 吸附能力含有活性炭,對污水中的有機物具有較強吸附能力,以及具有多孔性,使濾料具有增大的表面積等技術效果。

2) 耐油性,耐葯性材質穩定,耐酸、耐鹼、耐老化,使用壽命達15年,長期不需更換,產品耐生物降解。

3) 輕質,浮性

極其輕質,比重為水的1/33(30kg/?),具有耐沖擊,高韌性以及漂浮的性質

4) 環保性

生產中不使用氟利昂作為發泡劑,燃燒時也不會產生有毒,有害氣體,是一種環境友好材料。

5) 壽命長

可以循環使用15年以上不需更換填料,大大節約了凈水設備的運營成本。多孔質EPP填料,這種填料的每一粒泡沫念珠都帶有孔,而且在發泡過程當中添加了一定比例的活性炭,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填料與污水的接觸面積,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對污濁物的吸附能力。

⑨ 向日本接見保護環境的措施

日本環境保護呈三大特點

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社會在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基礎上,步
入後工業化時代。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日本的環保工作也由以治
為主轉入以防為主的階段。
1.環境保護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隨著社會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市
場化水平的提高,環保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社會對環保支撐力度的
增強,環境保護越來越趨於市場化和產業化。環保事業的市場化和產業
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把污染的防治工作,從原來誰污染
誰治理的企業個體行為,轉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和供求關系,
形成社會上的專業化環保企業乃至環保行業,向污染責任者提供商業性
環保服務。即污染防治活動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日本的污水處理和垃圾
處理產業,已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基本做到了日產日清。二是環保事業
所需的資料、咨詢、監測、人才、技術、設備、資金等各項資源供給的
市場化和產業化。日本環保設備製造業,以及與環保有關的服務業產值,
已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較高的比例。環保設備的製造業,已發展成為
國民經濟和出口貿易的支柱產業。
2.環境保護的社會化和全民化。這方面的突出例子是,不斷擴大產
品設計和生產的綠色化程度及范圍,與垃圾的分類利用處理相配套,垃
圾產出者義務進行垃圾分裝,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倡導生產和生活
的零排放,以及對資源的循環使用等。
3.環境保護的生活化和日常化。通過國家立法、學校教育,以及傳
播媒介和輿論的宣傳、監督等,使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成為人們生活追求的目標和重要內容,從而使愛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成為人們一切活動的基本准則。

==========================
日本環境保護的特點
科研局 周穎昕

一、立法是日本環境保護的基本手段
20世紀60年代以前,日本傾力於國內的經濟恢復與發展,對環境保護並不重視。從6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能源消耗量大增,公害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日本「三大公害病」的出現,使人們逐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作代價」。由此,1958年,日本制定了「水質保護法」和「工廠廢物控製法」;1962年,制定了防止空氣污染的「煙塵規則」;1967年,通過了「環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從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的環境污染受害市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法律訴訟,媒體也參加進來追蹤報導有關污染事件,日本許多地區還成立了專門的反對污染環境的民間組織。1970年,日本反對只發展經濟不考慮環境保護的市民人數第一次以45%對33%的比例占據社會主流。內閣成立了專門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機構,該內閣也因此被稱為「公害內閣」。在「公害內閣」期間,通過了14項環境保護法案。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環境質量標准以保護人的健康和生存環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根據地方情況制定地方法規,細化標准。日本通過法律規定環境保護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環境計劃,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責任。
20世紀70年代,日本逐步建立了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等政策機制,建立和形成一些有競爭力的生產環境保護設備的企業,人們的觀念從防止公害轉變到保護環境,從而進入到環境保護時代。這一時期,政府頒布了「公害對策基本法」等法律規章,設立了由總理大臣直接領導的「日本環境廳」,在一系列緩解污染的政策實施下,日本的環境狀況有所改善。但在經濟發展優先觀念的影響下,企業為了追求最大利潤,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污染現象並未得到真正的抑制。到了80年代,又產生了新的公害問題,即高技術污染、化學物質污染等問題。日本政府以開發新能源為中心的「新陽光計劃」、以節能為目的的「月光計劃」和「地球環境技術開發計劃」開始實施。進入90年代,環境管理發生了觀念上的變革,從經濟優先轉為經濟與環境兼顧。日本政府頒布了「環境基本法」、「節能法」、「再循環法」,旨在推動日本社會、經濟和環境向可持續方向發展。1994年,日本出台了《21世紀議程行動計劃》,致力於在21世紀建立循環型社會系統。
二、完善的財政與技術支持機制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有效保障
日本政府普遍採用補貼的形式對企業建立防污設施進行資金支持。20世紀60年代,中央政府先後通過日本發展銀行、小商業財金公司、人民財金公司給企業提供軟貸款,隨著需求的增加,政府又設立了污染控制服務公司(1965年),即現在的環境事業團。其使命是針對環境問題,對私營企業和地方政府提供技術和財政上的支持。環境事業團通過日本政府的財政與投資貸款計劃,主要從事建設和轉讓項目、貸款項目、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全球環境項目。同時,地方政府也為污染控制提供貸款計劃。日本政府採取的另一項財政支持手段就是免除稅收。政府指定某些環境污染嚴重、需要採取措施的地區有資格獲得地區環境污染控制計劃的資助,並可獲得比未指定地區優惠的政府資助。根據該計劃,指定地區現有工廠的擴建及新廠的建立都受到限制,並且鼓勵現有工廠在合適的地區重建廠房。
以汽車為例,雖然日本生產的燃油發動機在排放及節油指標上已經十分先進,但日本政府在2001年7月公布的「低公害車開發普及行動計劃」中進一步提出了要求,即到2010年度,在用的低公害車要達到1000萬輛;其中清潔能源車要佔350萬輛。為此,日本政府有一系列的配套優惠政策以鼓勵民眾:減免一部分新車種的購置稅,減免這類新車頭2~3年內的汽車使用稅,各政府機構(如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等部門)以及公眾團體(如公害健康補償預防協會等)還對購買清潔能源車輛的單位或個人發放金額不等的一次性補助等。
三、企業主動參與環境保護
1961年日本制定的「特定工廠控制污染組織法」規定,那些排放煙塵、廢水、噪音和震動超過法律有關規定的工廠要對其污染控制計劃負主要責任。另外,每個企業需要配備專門的環境管理人員。這一階段企業是被動地按照法律進行環境保護,因此,效果並不理想。日本工礦企業的廢棄物數量曾一度到了沒有堆放場所和無法處理的地步。為此,日本採取了規制機制和支持機制並舉的政策,且發揮了有效作用。90年代以來,日本企業由「被動治污」轉向「主動治污」,重視開發環境模擬技術與環境協調技術,從產品設計和生產的最初環節就把環境保護納入其中。
經驗表明,企業越多地投資於污染控制,管理反而變得更加有效和有力。例如,汽車行業為了應付當時制定的最嚴格的排氣規則,估計產品的最終價格將上漲10%,當時認為需求的下降會導致生產的整體下降。結果恰恰相反,通過採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汽車行業不僅在提高汽車的品質上獲得成功,特別是能源效率和管理方面獲得了成功。盡管價格升高了,需求仍持續增長。污染控制投資在短期內極大地增加了公司的利潤。經驗證明,越早進行污染控制,污染控制投資越早,總成本就越小。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消費者、股民、當地居民投向企業的眼光也越來越挑剔,給周圍環境留下良好印象,成為樹立企業形象的一大任務。所以各企業開始定期向社會公布長達數十頁的報告書,其內容主要包括對產品回收再利用的計劃、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措施等。在這種大氣候下,企業撰寫環境報告書已經成為一個趨勢,據2003年統計,約有743家大企業撰寫。這類報告書主要報告企業自身事業對環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應該為保護環境做出何種努力,並做自我評價。
=============================
借鑒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經驗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日本環境污染及其加強環境保護發展過程

日本現階段的環境保護比較成功,在發達國家中居於前列,但他們也曾經走過一條「先污染,後治理,再恢復」的艱難道路。二戰後的最初10年,日本為追趕歐美國家,盲目發展重工業、化學工業,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福岡縣的北九州市、大牟田市的「七色煙」、「七彩河」即是典型。60~7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重視污染的治理,但是在「經濟優先」觀念的主導下,企業仍被動開展污染治理,環境污染並未真正得到抑制。80~90年代,針對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日本發展的指導思想開始由「經濟優先」向「經濟與環境兼顧」轉變,日本企業由「被動治污」逐步走向「主動治污」,日本經濟社會開始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到21世紀,日本環保理念發生了新的質的飛躍,循環型社會系統的確立、企業主動治污理念的強化、知識經濟的形成,使日本社會形態實現了由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的根本轉變;環境保護實現了由被動的污染治理向全方位生態保育的根本轉變。

福岡縣麻生度知事告訴我們,福岡縣曾是一個污染相當嚴重的地區,今天的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所花的代價遠遠超過了當年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利潤,希望江蘇省吸取其教訓,不要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現在他們的環保目標是建立循環型社會。他們的主要做法:一是健全組織體制,設置環境完善局;二是設置試驗研究機關,時常監視體制;三是推進公害防治措施,包括進一步制訂排水標准、公害防治計劃、制定條例。解決污染公害的主要對策包括設定環境標准、限制排放、促進公害防治、受害救濟及糾紛處理。

循環經濟與企業自覺環保

上世紀80年代,日本開始強調廢棄物的減量化,提出建立循環經濟的構想。2000年正式頒布《推進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日本已成為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近幾年又提出建設循環型社會的國家目標。

政府主導作用四大路徑

在日本,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產業發展模式的轉換,更是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主導。

日本政府在循環經濟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四大路徑:一是科學制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二是制定推進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三是實施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四是倡導全民環保,推進公眾參與。

循環經濟體現在三個方面

日本的循環經濟體現在物質循環、能量高效利用和水循環3個方面。

物質循環廢棄物質的再生循環利用是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切入點。日本每年要廢棄1800萬台電視機、冰箱、空調和洗衣機,重量達60萬噸。現在日本已實施《家電回收再利用法》。

能量高效利用在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日本採取了廢棄物發電和燃料製造、生物發電和生物熱利用、溫度差能源等多種方式。

水循環為了保證河水在自然循環中的凈化能力,政府規定只有在河流中的水超過河流正常流量才能取用。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後的「中水」大多實施回用,被廣泛應用於農田灌溉、城市綠地灌溉、消防、沖洗汽車、沖洗衛生設施等諸多方面。地下水是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禁止含有害物質的水滲入地下,嚴格控制垃圾填埋。

企業成為循環經濟主力

在日本,企業的自覺環保是循環經濟成功實踐的基礎。企業大多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許多大企業以主動積極的環保行為展示形象,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提高了誠信度和社會滿意率,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我們考察了西日本家電再循環公司、生態木材股份公司、日產九州工廠、三菱材料等企業,可以說,這些企業都是環保模範企業。例如為配合日本《家電回收再利用法》的實施,西日本家電再生使用株式會社投入4億日元,建成一座處理能力為100萬台的廢舊電器回收利用工廠,股東有東芝、松下、索尼、三菱等9家日本大公司。日本的生態木材股份公司主要製造銷售使用廢木材和廢塑料的建築材料,將廢木材和廢塑料粉碎,經混煉加熱後在半熔化狀態下加工成型、生產建材,100%使用廢木材和廢塑料生產的建材。

多方合作建設生態工業園

日本從1997年就從「零排放」的構想出發,開始規劃和建設生態工業園,並把它作為建設循環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據介紹,日本政府先後批准建設了26個生態工業園區。日本在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特點是:政府主導、學術支持、民眾參與、企業化運作,產(企業)—學(大學/科研院所)—官(政府)—民(國民)緊密協作,共同推進實施。

政府主導一是制定規劃。政府根據當地產業特點、產業相關性以及廢棄物產生的種類和數量,規劃建設不同類型的生態工業園區。日本的生態工業園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零排放型的工業園區,一種是事後再利用的工業園區。二是出台優惠政策。除了國家給予生態工業園補助外,市裡也撥專款補貼廠地費用,同時還制定環境未來技術開發補助金制度,扶助有關利用廢棄物的驗證研究和社會體系研究。

學術支持日本的多數生態工業園都設有專門的產學研合作基地,全面開展從基礎研究、驗證研究及其企業化的相關工作。

企業化運作園區將針對各類廢棄物的拆解、回收和資源化企業集中設立在園區內,從事無害化再利用、資源化、熱回收和集中安全填埋,拆解、分類後的不同廢棄物質在園區內企業間相互交易,實現規模化處理。

民眾參與在日本的生態工業園,往往都建有以生態工業園工程為生動教材的環境學習基地,作為市民參觀、實踐和提建議的場所。

環境教育豐富多彩

日本不僅將環境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法,而且還通過建設環境教育館、環保俱樂部、編制通俗環保教材、成立環保民間組織等多種方式來提高公民環境意識,環保活動不僅豐富多彩,而且載體先進,寓教於樂。

日本經驗及其啟示

日本在工業化後期環境保護的理念先進、措施具體、效果明顯,環境保護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環保經驗,對於我國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轉變觀念實現雙贏

當前,江蘇省揚州市正處於經濟發展的起飛期和全面達到小康的關鍵期,同時也是環境污染高峰期和環境違法行為多發期。面對類似日本工業化中期出現的諸多環境挑戰,如果我們能切實轉變發展觀念,提高環境意識,是完全有條件也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轍、繞過日本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日本政府的環保主導作用並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而有所弱化,相反日趨增強;無論是循環型社會法律體系的制定,還是規范、扶持政策措施的出台;無論是加大對循環經濟投入,還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產—學—研聯合;無論是推進企業的清潔生產,還是動員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無不讓人體會到政府強有力的行政推力。在我國,需要各級政府充分利用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強勢地位,通過完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科學編制環保規劃、制定落實環境政策、倡導全民環保等手段,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應有的重要影響,促進全社會以更低的資源消耗、更少的環境代價,謀求又好又快的發展。

加快建設生態工業園

日本生態工業園發展到今天,曾經歷了艱苦的產業結構調整。日本北九州市、大牟田市原先分別是以發展鋼鐵為主和以煤炭產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為治理公害、推進產業轉型,他們關閉鋼廠,封山閉礦,加強廢棄物再生利用技術的研究和攻關,在原先的土地上發展壯大再生利用企業,建成了現在的北九州生態工業園和大牟田生態工業園。日本進入工業園區的企業,無論是從事家電、木材、建材再生利用還是垃圾再生利用的企業,都在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真正做到了企業集群、產業集聚。此外,日本建立起推進循環型社會建設的技術研究支撐體系,不僅在生態工業園區開辟實驗研究區域,入駐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而且對循環型社會的關鍵技術、實證研究和商業規模化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促進了循環型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前,揚州也正在著手開展生態工業園建設試點,我們應認真學習日本的經驗,以規劃為龍頭,以項目為抓手,切實在企業層面建立起物質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在社會層面構建起科研—教育—生產為一體的循環型經濟體系。

提高全社會環境意識

日本重視國民的環境教育和發揮民間環保組織、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治理、全民參與、根植基層、覆蓋全社會」的環保網路,日本公眾對環保的廣泛參與,成為環境保護的強大力量。在我國,從現在開始應進一步強化全民環境教育,將環境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內容,在全社會廣泛宣傳環保知識和環境形勢,推進公眾參與。

改善環境基礎設施

我們這些年花大代價、大氣力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實際還只是相當於日本1993年以前的水平,當我們為削減污染物而頭痛的時候,日本人已將我們心目中的垃圾、污水創造了價值,真正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在現階段,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盡快改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局面,加快推進污染集中處理,實現工業廢水的達標排放和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推進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打牢環境保護的基礎。

加強執法力度

日本企業較強的環境意識是建立在環保法律體系基礎上的。而在當前我國的環保法律體系尚不完善,眾多企業的法律意識、道德意識還未切實跟上的時候,加強環境執法監管有利於提高企業守法的意識,推動企業積極主動開展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

閱讀全文

與日本環保污水處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凈水機水龍頭接哪個水管 瀏覽:70
捷達空調濾芯多少一個 瀏覽:446
怎麼洗臉盆除垢 瀏覽:430
工程做雨污水管道日報怎麼報 瀏覽:202
試驗廢水超標怎麼處罰 瀏覽:954
電池廢水系統用液鹼 瀏覽:520
什麼樣的凈水器才沒有水垢 瀏覽:914
假如細胞壁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瀏覽:428
清理小區下水道污水 瀏覽:56
焦化廢水處理的冷卻塔在什麼位置 瀏覽:807
家用污水泵有哪些型號 瀏覽:599
飲水機桶裝水怎麼開口 瀏覽:480
創維空氣凈化器h02怎麼樣 瀏覽:994
超濾膜凈水器可以直飲嗎 瀏覽:994
英文用Could提問回答怎樣回 瀏覽:606
乙醇蒸餾及沸點 瀏覽:517
工藝純水機怎麼樣 瀏覽:538
回通北用隔離嗎 瀏覽:862
水處理重點實驗室要求 瀏覽:30
飲水機怎麼用紙疊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