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關於雨水收集回用的意義及展望
雨水的收集回用為小區生活雜用水提供了新的供水途徑,緩解了目前用水緊張的現狀,減輕了城市雨水排水的壓力;雨水的收集回用減少了路面積水,方便了行人,避免了暴雨時雨水積蓄對環境的破壞,減少了污染;雨水的收集回用相比城市自來水的價格,雖然前期投資比較大,但是從長遠來看,雨水的利用節約了傳統的雨水排放中統一收集、處理以及長距離管道輸送的投資。可見,雨水的收集回用使環境、社會以及經濟效益和諧統一,意義重大。
近年來,隨著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人們對雨水的再利用逐步重視起來。但是,達到全國范圍內居住小區雨水收集回用系統真正的建成並投入使用還有很大的差距,經濟及技術等條件的限制導致絕大多數小區並沒有實現對雨水的二次利用。對此,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深入研究:第一,應加大對雨水收集利用的科研力度,為雨水的回用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第二,強化人們的節水觀念,加大對雨水收集回用的宣傳教育;第三,由於我國對雨水的利用尚處於起步階段,所以政府應進行宏觀調控,出台相關的配套政策,並給予一定的財政資助,進一步推進雨水二次利用的發展和實施,以促進人和水的和諧發展。
❷ 城市雨水收集與回用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會逐步發展起來。這也就需要有關部門轉變城市治水思路,先發展雨水利用工程,再建雨水外排系統,積極推動城市雨水利用與管理進程,使雨水利用系統能夠在大多數城市得到推廣和應用。本文作者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對城市雨水收集與回用進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伴隨著城市化建設,城市中建築屋面、路面、廣場、停車場地等表面大部分均進行了硬化處理,這些硬化處理雖然滿足了美觀、舒適、整潔的要求,但也為人類帶來了一定的隱患。降落的雨水主要依靠地表徑流;而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致使暴雨、特大暴雨頻發,我國多個城市(北京、武漢、深圳、廈門等)發生內澇災害,嚴重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的正常運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存在城市排水標准偏低、缺乏應對特大暴雨的內澇防治系統、相應的預警及應急措施不完善等問題,這直接削弱了城市抵禦暴雨等氣象災害的能力。為解決此類問題,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23號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區積極推進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採取蓄、滯、滲、凈、用、排相結合,實現生態排水,綜合排水。
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在國外發達國家及地區已普及幾十年,國內則剛起步。2011年將LID(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首次寫入室外排水設計規范:應採取雨水滲透、調蓄等措施,從源頭降低雨水徑流產生量,延緩出流時間[1]。LID強調從源頭開始,全過程實施流量控制,能有效地削減降雨期間的流量峰值,減輕排水管道的壓力,降低城市內澇發生的頻率和強度。
雨水收集及回用是指針對因建築屋頂、路面硬化導致區域內徑流量增加而採取的對雨水進行就地收集、入滲、儲存、處理、利用等措施。主要包括收集、儲存和凈化後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種人工或自然水體、池塘、濕地或低窪地對雨水徑流實施調蓄、凈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環境和生態環境;通過各種人工或自然滲透設施使雨水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資源。本文重點介紹源頭也即住宅區等小區內的雨水收集與回用。
1、雨水的收集
1.1屋面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應優先收集屋面雨水,不宜收集機動車道路等污染嚴重的下墊面上的雨水[2]
目前建築屋面大多採用對雨水無污染或污染較小的材料,屋面雨水水質相對較好,受外界污染影響相對較小,且其徑流量大,便於收集。
屋面雨水排放主要有以下兩種收集方式:
①屋面雨水經雨水斗收集排放至室外雨水管,經雨水管排至市政雨水管網,或者是排至室外雨水收集池,經雨水收集池溢流的部分再排至市政雨水管網。
②採用屋頂花園雨水利用系統,在確保屋面不漏水,多餘雨水水流通暢排放的前提下,植物的生長所需水量和土壤的吸水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
1.2 地面雨水收集
地面雨水收集系統主要是收集硬化地面上的雨水和從屋面引至地面的雨水。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4年版)要求,地區整體改建時,對於相同的設計重現期,改建後的徑流量不得超過原有徑流量,可採取的綜合措施有下凹式綠地,設置植草溝、滲透池等,人行道、停車場、廣場和小區道路等可採用滲透性路面,促進雨水下滲,既達到雨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目的,又不增加徑流量[1]。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要求新建地區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應小於40%[3]。與傳統的路面相比,常見的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草皮磚等透水地面,在使用上其透水性能有的還優於自然土壤的滲透能力。將地表徑流改為地下入滲,可以減少地表徑流,盡快補充地下水,並且更有利於環境的發展。
1.3 雨水的儲存設施
為便於回用,雨水的收集系統應設置雨水儲存調蓄設施。
儲存設施可以採用區域內景觀水體、水池等,其材料宜耐腐蝕、清潔、環保。
調蓄設施應盡量採用小區內天然的窪地、池塘等地面設施。天然條件不滿足時,可建造室外調蓄池。
1.4 雨水的棄流與外排
受空氣中粉塵及污染物的影響,初期雨水水質較差,回用較麻煩且成本高。考慮到雨水水量大,考慮將初期的雨水進行棄流,將中後期雨水進行收集回用。通過棄流初期徑流雨水就可以降低整體雨水收集的污染物濃度指標,收集到更優質的雨水。
雨水的降落量、大自然的變化多端都是無法控制的。所以,設有小區雨水系統的收集設施應設置相應的外排措施,當實際的降雨量超過了雨水系統收集設施的蓄水能力時,多餘的雨水就會形成徑流、溢流,匯到相應的雨水管道,通過雨水排水系統外排至市政雨水管網。
2、雨水的回用
2.1雨水回用的設計原則
雨水回用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小區規劃中設有景觀水體時,在景觀水體的設計中,應優先選用雨水進行調蓄、補充,並設置雨水儲存設施。
②小區規劃中未設置景觀水體時,應優先考慮綠地、植草溝、透水鋪裝等入滲方式,其次考慮天然窪地、池塘等作為調蓄池,把徑流的高峰流量蓄起來,從而達到收集、處理、回收的目的。
③雨水收集回用應優先選用水質污染少,並且集水效率高的屋面雨水。屋面雨水可採用雨水入滲、收集回用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應根據當地的缺水情況、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質要求、雜用水量和降雨量季節變化的吻合程度、室外土壤的入滲能力以及經濟合理性等因素綜合確定。
2.2雨水回用的幾種方式
雨水回用是通過規劃和設計,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將汛期雨水蓄積起來並作為一種可用水源,不僅可以增加城市水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減小城市徑流量。雨水收集回用系統主要由收集、貯存、處理設施及回用水管網組成。雨水收集後需經過水質凈化設施對雨水進行水體凈化處理,當達到所需用水區域相應的排放標准後才可以使用,另外還可以起到削減外排雨水總流量及總量的作用。
目前,這些用水區域常見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屋面雨水集蓄運用,運用屋頂做集雨面用於家庭、公共和工業等方面的非飲用水,如灌溉、沖廁、洗衣、冷卻循環、道路及廣場澆灑、消防水用水、景觀水補水等中水體系。
(2)屋頂美化雨水運用,屋頂美化是一種減少徑流量、減輕污染和城市熱島效應、調理修建溫度和美化城市。
(3)小區雨水集蓄運用,綠洲入滲,保護綠洲面積。
(4)雨水回灌地下水,在一些地址條件比較好的當地,進行雨洪回灌,人工補給地下水。
3、結語
小區雨水的收集與利用對實現雨水資源化、節約用水、雨水資源化、縮小雨水管網管徑、修復水環境、減輕城市的洪澇災害及緩解內陸湖泊的面源污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而且我國水資源分布存在顯著時空不均。近年來我國為緩解北方嚴重缺水的局面進行了南水北調工程,該項目工程量大、工期長。作為缺水地區不能坐等外部調水,應充分開發和回收利用當地一切可能的水資源,其中城市雨水就是長期忽視的一種水資源。通過雨水的合理收集與利用,補充地下水源,削減城市洪峰流量,有效控制地面水體的污染,對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保持水土、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❸ 高層建築中水回用技術的應用
高層建築中水回用技術可以大大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問題,是解決當前某些缺水城市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現階段加強建築中水回用技術的研究,對提高超高層建築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進而促進中水回用的產業化發展,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有著深進意義。
1 工程概況
某工程為超高層建築,主要功能為辦公、商業、餐飲等,總用地面積25,945m2,總建築面積210,964m2,其中地下層為車庫,1~6層為裙房,主要功能為商業餐飲,6層以上分為E、F兩座塔樓,其中E座高119.2m,F座高139.2m。由於該工程位於淡水資源極度缺乏的城市,應該充分重視水資源的利用問題。
2 高層建築中水回用技術
2.1 中水系統設計
本工程的供水水源為城市自來水。中水供應系統向本建築全部衛生間供水。以公共衛生間內的手盆水、公共浴室排水、冷卻塔排水等作為中水原水,經過處理後的中水回用於公共衛生間內大小便器的沖洗以及車庫地面的沖洗補水等地方。本建築內污廢水量約732.6m3/d,按供水量的90%計。其中用於中水原水量約139.7m3/d。因此,實際日排放量為592.9m3/d。冷卻塔排水、綠化和澆灑道路等用水不排入污水系統,此部分耗水量為440m3/d。設計的室內污水和廢水進行分流排除,公共衛生間的一部分廢水作為中水原水循環至中水機房進行回收;對於衛生間的生活污廢水,設計為專用的通氣管排水系統進行排水;首層以下排水單獨排出室外。
中水原水量為139.7m3/d,中水回用系統的平均日用水量為228.8m3/d,兩水量相差部分由雨水補給(詳見雨水利用),可達到回用系統的1.1倍(年收集水量占回用水量百分數)最高日用水量為343.2m3/d。
2.2 中水回用工藝流程
2.2.1 工藝設計依據
本工程將中水處理站設在地下二層,需要處理的水量:中水原水平均日收集水量139.7m3/d,中水設備日處理時間取12h/d,平均時處理水量為11.6m3/h。因此,設計取設備處理規模為12m3/h。中水水質標准:符合《城市雜用水水質標准》(GB/T18920-2002),其中濁度、溶解性總固體、BOD5、氨氮按嚴標准取值。
2.2.2 中水回用工藝流程
建築中水回用可以處理到兩種程度的回用水,一種是處理到可以供人類直接飲用的水,實現水資源的完全循環利用,但是這種工藝投資高且工藝復雜;另一種是處理到不供人類飲用,而是將處理水回用於沖廁、綠地用水、沖洗車庫地面用水等地方,後者應用較為普遍。中水處理有多種不同的工藝,處理時應該綜合考慮中水原水的水量、水質、以及處理水回用部位等因素。在實際應用中,根據原水水質不同,中水處理流程可以分為很多種。
中水首先經過格柵和曝氣調節池進行預處理,去除污水中的雜質並且均勻水質;然後經過毛發收集器,由一級提升泵到達中水一體化設備,再由二級提升泵依次達到石英砂過濾器、活性炭過濾器、中水蓄水池(與雨水共用),最終向本建築的全部衛生間供水。此外,設計的中水處理工藝中還應用了鼓風曝氣機進行曝氣,增加足夠的溶解氧,使氧氣在液體中被充分攪拌和溶解,達到阻止液體中的懸浮物下沉的效果;濾池反沖洗設備用於攔截水中的雜質,去除水中的顆粒物等雜質。
處理後的中水水質應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標准》GB/T18920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8921的規定。
2.3 雨水利用系統
2.3.1 建築屋面雨水排水量
雨水量按該市暴雨強度公式計算,屋面雨水設計重現期為10年,降雨歷時5分鍾。溢流口和排水管系總排水能力按50年重現期設計。屋面總匯水面積11,000m2,雨水排水量約為600L/S。
其中暴雨強度公式為:雨水量公式為:Q=ΨqF
雨水管道設計重現期P=2年;室外雨水管道設計降雨歷時T=15分鍾;室外綜合徑流系數Ψ=0.65。
由以上公式計算所得雨水量約為597.3L/s。
2.3.2 雨水利用標准及利用方式
(1)雨水利用標准:重現期1年的雨水進行利用,不排入市政管網,超出的雨量排入市政管網。設計年降雨厚度1,255.1mm,平均年降雨次數121.6次。
(2)雨水利用採用回收利用方式。
①收集量和回用量:根據本工程的用地現狀和投資情況,收集降落在屋面及硬化路面(匯水面積約25,900平方米)的雨水,處理後的雨水進入中水清水池,用於車庫沖洗和衛生間沖廁,用水量約89.1m3/d。
②年收集雨水量(紅線內)=10×0.8×1255.1×0.7×2.59=18,204m3
③雨水收集池:根據用水量、1年重現期降雨量(49.1mm)的收集量和用地現狀綜合確定為400m3,初期4mm的降雨不進入雨水蓄水池,經棄流池排出。雨水蓄水池和棄流池位於室外。超過雨水蓄水池設計能力的降雨通過溢流管排至市政雨水管道。
④工藝流程:由設於雨水收集池內的潛水泵進入地下二層的雨水處理機房。雨水利用的工藝流程圖見圖1。
圖1 雨水收集工藝流程圖
由圖1可知,屋面雨水經過棄流池棄流初期雨水後,收集到雨水蓄水池,經砂濾和活性炭過濾器過濾,達到中水水質標准後,進入與中水共用的雨水蓄水池,用於中水系統供水或用於樓內車庫沖洗及衛生間沖廁。雨水處理設備間歇運行,在有雨水時,運行12h,處理能力為7m3/h,處理後的清水全部存在清水池中,清水池容積100m3,與中水共用。
2.4 效益分析
施工完成之後對設備進行了調試,設備可以正常運行,並且出水水質可以達到規范要求的水質標准。建築的中水回用經濟性主要受到當地水價的影響,水價越高,則建築中水回用系統的經濟效益越高,設備的投資回收期越短。該市現行一般商業用水水價為1.8元/噸(不包含污水處理費用),商業用水污水處理費為1.2元/噸,即總的水費價格為3.0元/噸。本工程設計的中水回用系統的全年回用水量為54,180.6噸,則本建築的中水回用系統全年可以節約用水費用為162,541.8元。
3.結論
綜上所述,高層建築中水回用技術可以大大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問題,並且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相關的工作人員要高度重視水的回用技術上,推動高層建築中水回用技術的發展,提高水的回用率,進而達到節水的目的。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❹ 中水回用系統在某住宅小區中的方案設計
中水是指各種排水經過物理處理、物理化學處理或生物處理,達到規定的水質標准,這種水質的指標是低於城市給水飲用水水質標准,但又高於污水排放標準的水質。是生活、市政、環境等范圍內雜用的非飲用水,可用於沖洗便器、沖洗汽車、建設施工、工業生產、綠化和澆灑道路等。
從20世紀60年代初國外就開始了研究利用中水,近二十年來,中水開發與回用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在大量的使用中水;以色列是中水回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占污水處理總量的46%出水直接回用於灌溉,其餘33.3%和約20%分別回灌於地下或排入河道。我國是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北京建成了第一個中水試點工程。之後就開始了中水回用的研究報道,相關的標准及法規也陸續出台。
本文通過對本地區某住宅小區中水回用系統方案的比較探討,闡述中水回用系統對城市長久發展及在環保節能方面的積極意義。
1 中水系統組成與形式
1.1 中水系統簡介
小區中水系統是指在新、改、擴建的居住小區等集中建築區內建立的中水系統,因供水范圍較大,生活用水量和環境用水量都很大,設置中水回用系統易於形成規模效應,實現污廢水資源化和小區生態環境的建設。小區中水系統框圖見圖1所示。建築中水系統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給水工程技術、排水工程技術、水處理工程技術及建築環境技術的有機結合,運用上述技術實現建築群的使用功能、節水功能及建築環境功能的統一。中水系統既不是污水處理廠的小型化,也不是給水排水工程和水處理設備的簡單拼接。好的中水系統不僅可以為環境及建築本身帶來好的規模效益,而且從長久發展來說具有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2 中水系統的組成、水質和水源
小區中水系統是由中水原水收集系統、處理系統和中水供水系統三部分組成。中水原水收集系統是指收集、輸送中水原水到中水處理設施的管道系統和一些附屬構築物;中水的處理系統是由前處理、主要處理和後處理三部分組成。前處理除了截留大的漂浮物、懸浮物和雜物外,主要是調節水量和水質,即設置調節池;主要處理是去除水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等;後處理是對中水供水水質要求很高時進行的深度處理。
小區中水系統水質要求雖然低於城市生活飲用水標准,但衛生指標如大腸菌群數等必須達標,且還要符合人們的感官要求,以解除人們使用中水的心理障礙,此外中水不應引起設備和管道的腐蝕和結垢,最重要的是施工使用要安全可靠。
由於小區中水系統規模較大,中水水源的選擇種類相對較多,具體水源的選擇要根據水量平衡和技術經濟比較最終確定。通常我們選取小區中水系統的水源是小區建築物內的雜排水、(即不含沖廁排水的排水,有沐浴排水、盥洗排水、冷卻水、洗衣排水及廚房排水等。)小區生活污水和小區內雨水(可作為補充水源)。本地區降水量較少,故雨水不考慮在補充水源范圍之內。
2 工程概況
本住宅小區位於呼和浩特東部新區核心區域,北面為城市主幹路海拉爾東街,西側為城市主幹道科爾沁西路,南鄰東站北街,東面為規劃路。小區有4棟高層住宅,1號樓建築面積15967.15m2,建築高度42.6米,地上14層;2號樓建築面積13169.5m2,建築高度42.6米,地上14層;3號樓建築面積16187.7m2,建築高度42.6米,地上14層;4號樓建築面積13109.3m2,建築高度42.6米,地上14層。5號樓屬於綜合一類建築,功能為公寓及公寓式辦公,建築面積25259.23m2,建築高度44.5米,地上13層。6、7號樓屬於低層商鋪,6號樓建築面積1397.4m2,地上2層。7號樓建築面積2265.59m2,地上3層。小區主體下部為地下車庫,地下車庫面積20641.39m2,可停放車輛581輛。小區生活泵房、中水設備處理室、消防泵房和電氣用房均設置於5號樓地下室。
3 小區中水水量平衡計算
小區功能分為住宅和綜合樓兩部分,中水用於沖廁和綠化等雜用,選定沐浴、盥洗和洗衣排水作為中水水源。
4 小區中水處理工藝及設施
中水處理工藝流程是根據中水原水的水量與水質,供應的中水水量與水質,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和對建築環境的要求經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的。本小區位於我國北部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處於高海拔、嚴寒、缺水地區,水質較硬。考慮到初投資及運行費用的問題,此次中水處理採用物理化學處理為主的工藝流程。見下圖2。
4.1 格柵
格柵採用機械格柵,設置一道格柵,柵條空隙凈寬為5mm。污水泵的吸水管上設置毛發聚集器去除毛發等雜物。
4.2 原水調節池
調節池選用預曝氣的形式,這樣不但可以使池中顆粒狀雜質保持懸浮狀態,避免沉積在池底,還可以使原水保持有氧狀態,防止原水腐敗變質,產生臭味。而且預曝氣還可以去除部分的有機物。曝氣負荷採用0.9m3/(m3・h)。
4.3 過濾設施
過濾是中水處理工藝中必不可少的後置工藝,它對保證中水的水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過濾分為兩部分,首先採用微絮凝過濾,它是將絮凝和過濾相結合,工藝緊湊,設備簡單。之後出水再經過活性炭過濾。活性炭過濾採用固定床,過濾器為兩個,過濾器中炭層高度和過濾器直徑比為1∶1,活性炭高度為5.0米,設計負荷為0.5kgCOD/kg炭,接觸時間為30min,反沖洗時間為15min。
4.4 消毒
中水處理必須設有消毒設施,消毒劑投加採用自動投加方式,並能與被消毒水充分混合接觸。消毒劑採用次氯酸鈉消毒劑。加氯量為5mg/L(有效氯),消毒接觸時間大於30min。
中水回用系統設計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中水水質標准低於生活飲用水標准,中水系統與生活給水系統管道、附件和調蓄設施存在共存的問題,可能有居民誤把中水當作生活飲用水使用,為了保證供水安全,採取以下防護措施:①中水管道嚴禁與生活飲用水管道直接連接;②所有明裝的中水管道外壁按有關標準的規定塗色和標志;③對中水系統進行必要的監測控制和維護管理。
5 結語
本工程生活廢水屬於優質雜排水,經過中水水量平衡計算,本小區中水原水量與用水量之差很小,可以滿足本小區沖廁及綠化用水。實現了節約水資源,達到節能減排的良好社會綜合效益。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❺ 建築污水再生回用及雨水利用
建築污水再生回用及雨水利用
了解全球及我國水資源危機以及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問題,執行國家關於節水的標准、規范,開展提高用水效率與節流、分質供水;污水是重要的中水水源,將污水作為非傳統水源進行處理並回用是一種經濟、安全、合理的降低水耗的途徑,亦為社會公眾所接受。而雨水收集和處理作為生活雜用水或景觀用水要比回用生活污水更經濟、安全、可靠,部分省市已在國家節水方針指導下,展開雨水利用、污水再生回用工作。
了解全球及我國水資源危機以及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問題,執行國家關於節水的標准、規范,開展提高用水效率與節流、分質供水;建築污水是重要的中水水源,將建築污水作為非傳統水源進行處理並回用是一種經濟、安全、合理的降低水耗的有效途徑。
社會產業的不斷發展帶動用水量不斷地增加,對現有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雖然我國幅員遼闊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利用的水資源就很少了,尤其是內陸不發達城市,節約用水迫在眉睫,光憑節約用水是遠遠不夠,關鍵在於怎麼樣把不可回收利用的廢水變成可回收利用的水。
建築污水是重要的中水水源,將建築污作為非傳統水源進行處理並回用是一種經濟、安全、合理的降低水耗的途徑,亦為社會公眾所接受。而雨水收集和處理作為生活雜用水或景觀用水要比回用生活污水更健康。
根據建築物性質不同建築可分為住宅、公共建築和工業建築,建築用水由室內用水和室外用水組成。按建築用水的用途又可分為生活用水、生產用水、消防用水、其他用水(景觀環境用水、綠化和澆灑道路用水、工藝設備用水、車輛沖洗和循環補充用水、不可預見用水等)。
工業建築的生產用水水量比較大,有時用完的廢水就直接排掉了,造成很大的浪費,其實很多生產用水都是無污染的,可以用來沖洗車間地面、洗車、澆灑綠地等,都可以作為非生活飲用水使用。有的生產廢水是高溫的,經降溫池降溫後可作為工人淋浴用水或者採暖的鍋爐使用。再生廢水還可作為工業循環水使用,用於冷卻生產設備。
很多國家在住宅區設置了一種家庭廢水回收利用裝置,它包括廢水水源、蓄水箱、坐便器水箱,蓄水箱內傾斜設置過濾網,下端設有排污閥,蓄水箱上端設有開啟式箱蓋,其特點是:在蓄水箱和坐便器水箱之間連接空心浮動塞式提水器。本實用新型不使用任何動力設施,無噪音、無污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用改變室內結構,成本低。這種裝置有效的利用了平時大家浪費的多餘的污水,為環保做出了一份貢獻。
在建築中建立水循環的概念。此時建議優先採用雨水,主要理由是:①經過就地收集處理後的雨水,特別是降雨歷時內中後期雨水水質相對建築中水較佳;②雨水就地收集處理,相對建築中水經濟性更優。但是,因降雨的時間不確定性,日常雨水水量利用是難點。
雨水的獲得是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的,同時由於水質條件較好,因此被認為是最有利用價值的水資源。雨水利用是一種綜合考慮雨水徑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等要求,建立包括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等,將雨水用作噴灑路面、灌溉綠地、蓄水沖廁等城市雜用水的技術手段。由於對居住小區內的雨水進行了合理的規劃和充分利用,使得居住區內土壤中的含水率增大。雨水涵養地表水和地下水,調節小區氣候,降低了雨水管系容量負荷,即減少雨水管道系統的投資和運行費用,總而言之,雨水利用的益處是很多的。
建築雨水利用就是將水循環中的天空雨水以天然地形或人工方法收集、截流、儲存、處理回用,供建築及小區日常用水。雨水收集利用技術與住宅建設的結合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由於水資源日益枯竭而望天興嘆的生活。而隨著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主編、北京泰寧科創科技有限公司參編的《建築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國家標準的頒布實施,這一技術將會在全國得到快速普及,中國水資源日益枯竭、城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現狀有望得到緩解。這些小區一般佔地面積大,綠化比例高,有噴泉水池等水景觀,並有完整的雨污分流系統,進行了一些雨水利用工程的改造。在較大面積的綠地及廣場等地下可以設置地下式蓄水池或蓄水滲透池,還可以利用人工水池、人工湖等雨季來臨,可以將雨水存入蓄水池中,經過簡單的處理如:沉澱、過濾、消毒等即可用作澆灑綠地、沖洗路面、沖廁所及洗車等耗水量大而又對水質要求不高的用水項目。在一些工業區,將雨水進一步處理,作為冷卻循環用水節省小區或廠區內雨水管道的投資,在夏季即雨季用水高峰期緩解城市的供水壓力,在長時間無降雨的情況下,可以由市政給水管網供給,這些方面的工作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建築雨水利用的措施。
雨水利用分直接利用與間接利用,前者是將雨水收集後直接回用用於綠化、沖洗道路和停車場與汽車、景觀用水及建築工地用水,由於我國大多數地區降雨量全年分布不均,故直接利用往往不能作 為唯一水源滿足要求,一般需與其它水源一起互為備用;後者是將雨水簡單處理後下滲或回灌地下,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環境,減輕城區水澇危害和水體污染等。在降雨量少而且不均勻的一些地區,如果雨水直接利用的經濟效益不高,可以考慮選擇雨水間接利用方案。雨水處理工藝簡單:雨水水質較之中水要好的多,處理工藝簡單,其雜質主要是由降水中的基本物質和流經匯水面而攜帶的外加雜質組成。加強水系綜合整治和水網建設,因地制宜地攔蓄、利用雨洪水。
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比較:雨水利用與污水深度處理回用均可起到減少自來水用水量,降低城市引水、凈水的邊際費用的作用和環境保護的效果。而雨水利用還能更有效地減少向排水系統的排放量,節省了城市排水設施的運行費用;在城市暴雨時,能起到防洪減災的積極作用。制定相應的雨水回收利用的政策、法規。根據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忽視雨水回收設計與應用的實際問題,因此,城市污水資源化再利用是十分必要的,是消除缺水危機和解決環境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❻ 400立方米雨水收集系統,造價50萬。每年使用5次,一塊錢一噸。多少年回收成本。不計算利息。
一立方就是一噸水,一次用400噸,一年就是2000噸,也就2000元,500000萬除於2000,所以需要25年。
❼ 虹吸式雨水系統的造價一般是多少啊
如果採用比較好的價格會在30萬左右了。比如吉博力的。如果是國產的,可能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價格吧。如泰寧,捷流之類。
❽ 小區做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成本增加多少平均每平米多少
一般來說,雨水處理系統投資40萬,水池投資20萬個樣子。對於10萬平方的小區是這個級別的。
❾ 溫室用雨水收集系統造價是多少啊
雨水收集的量
1、不是按降雨量計算,是按照使用量計算。
2、您5公頃的溫室,預計用水量在30m³/天。雨水一般收集5~7天的用水量,即約為200m³。
3、故得出,您需要建造200m³的蓄水池。
雨水收集面積
1、雨水收集優先收集屋頂雨水,因為污染特別小。
2、其次收集道路和綠地等雨水。
造價
目前雨水收集系統有很多種,有傳統的混凝土池,也有PP模塊,還有水箱等。造價都有一定的差別。預計您收集200m³的雨水,從棄流系統→蓄水系統→凈化系統→清水池,預計造價在50W左右。
❿ 建築雨水資源回用研究
建築雨水資源回用可以解決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發達國家對雨水資源的利用旱有研究,文中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採用相應的雨水收集、處理、利用技術以及建築雨水資源的科學管理等方面,為水資源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包括將雨水用於綠化、景觀、沖洗等途徑。
0引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全國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據預測,到21世紀中葉,我國的貧水狀況將達到高峰。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節流、開源,已越來越受到國內有關人士的關注。在這些思路中,人們普遍注意的是污水回用,卻忽略了水資源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就是雨水資源。雨水回用不僅是水資源開源、節流的一條有效途徑,而且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水污染的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
1國內外雨水利用情況
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早期快速城市化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20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建築雨水資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其經驗和方法對於中國不無借鑒意義。
1.1美國美國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滲能辦為目的。1993年大水之培卜後,美國興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統,讓洪水迂迴滯留於曾經被堤防保護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態環境功能,同時減輕了地區的防洪壓力。美國的關島、維爾金島廣泛利用雨水進行草地灌溉和沖洗。美國不但旅運重視工程措施,而且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雨水利用給予支持,如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其他重要條例規定了新開發區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水平,所有新開發區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
1.2中國我國建築雨水利用雖具有悠久的歷史,而真正意義上的建築雨水利用的研究與應用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配鎮穗,並於90年代發展起來。但總的來說技術還較落後,缺乏系統性,更缺少法律、法規保障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特大城市的一些建築物已建有雨水收集系統,但是沒有處理和回用系統。比較典型的有山東的長島縣、大連的獐子島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蘆島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
我國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處於探索與研究階段,北京、上海、大連、哈爾濱、西安等許多城市相繼開展研究,已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由於缺水形勢嚴峻,北京市開展的步伐較快。北京市水利局和德國埃森大學的示範小區雨水利用合作項目於2000年開始啟動i北京市政設計院開始立項編制雨水利用設計指南;北京市政府66號令(2000年12月1日)中也明確要求開展市區的雨水利用工程等。
2建築雨水資源回收
一般模式是將屋頂雨水通過雨漏管收集,通過分散或集中過濾除去徑流中顆粒物質,然後將水引入蓄水池貯蓄,再通過水泵輸送至用水單元。一般用於沖洗廁所或灌溉綠地等。
2.1雨水的收集建築工程中的雨水收集有三種方式:①建築物屋頂綠化,雨水應該集中引入綠地、透水路面,或引入儲水設施蓄存;②地面綠化的庭院、廣場、人行道等,應該首先選用透水材料鋪裝或建設匯流設施,將雨水引入透水區域或儲水設施中;③地面是城市主幹道等基礎設施,應該結合沿線綠化灌溉建設雨水利用設施。此外,居民小區也將安裝簡單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設施,雨水通過這些設施收集到一起,經過簡單的過濾處理,就可以用來建設觀賞水景、澆灌小區內綠地、沖刷路面,或供小區居民洗車和沖洗馬桶,這樣不但節約了大量自來水,還可以為居民節省大量水費。
2.2雨水的處理雨水收集後的處理過程,與一般的水處理過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雨水的水質明顯的比一般回收水的水質好依據試驗研究顯示,雨水除了pH值較低(平均約在5.6左右)以外,初期降雨所帶入的收集面污染物或泥砂,是最大的問題所在。而一般的污染物(如樹葉等)可經由篩網篩除,泥砂則可經由沉澱及過濾的處理過程加以去除。這些設備的組合與處理容量需在經濟與集水區條件考慮下來調整其大小。處理方法與裝置則主要取決於:①集水方式;②雨水取用目的與處理水質的目標;③收集面積與雨水流量;④建設計劃與相關的條件;⑤經濟能力與管理維護條件。
屋頂集水一般以下述程序來處理所收集的雨水:
集水→篩選→沉澱→砂濾→停留槽→消毒(視情況而定)→處理水槽(供水槽)
雨水的處理設備包括有篩網槽以及兩個沉澱槽。沉澱槽下方則設有清洗排泥管,用來方便槽底淤泥的清洗排除,維持沉澱槽的循環使用。
2.3雨水的供應雨水的使用,在未經過妥善處理前(如消毒等),一般建議用於替代不與人體接觸的用水(如衛生用水、澆灌花木等)為主。也可將所收集下來的雨水,經處理與儲存的過程後,用水泵將雨水提升至頂樓的水塔,供廁所的沖洗使用。另外,如與人接觸的用水,仍以自來水供應。雨水除了可以作為街廁口洗用水外,也可作為其它用水如空調冷卻水、消防用水、洗車用水、花草澆灌、景觀用水、道路清洗等均可使用。
通常利用雨水貯留滲透的場所一般為公園、綠地、庭院、停車場、建築物、運動場和道路等。雨水回收利用的主要措施是結合降水特點及地形、地質條件,採用雨水滲透利用方案,設計出一種從「高花壇」、「低綠地」到「淺溝滲渠滲透」逐級下滲雨水的利用模式。採用的滲透設施有滲透池、滲透管、滲透井、透水性鋪蓋、浸透側溝、調節池和綠地等。還可直接在城市一些的建築物上設計收集雨水的設施,將收集到的雨水用於消防、植樹、洗車、沖洗廁所和冷卻水補給等。某雨水回收利用示意圖見圖3。
3發展雨水收集回用系統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行的法規政策,用水體制還不完善,雖然小區雨水收集回用系統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但是目前發展雨水收集回用系統還存在不少問題,它對緩解北方缺水城市的用水矛盾起不到根本改善的作用。同時,人們目前對雨水收集利用的認識還存在著許多誤區,需要大力加強雨水收集的宣傳工作。具體來說,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3.1政策不完善,缺乏激勵機制我國目前的水法還不夠完善,它對於雨水的利用規定不夠詳細,沒有提出明確的實施細則和目標措施,在現行的水資源評價中,也忽略了雨水的作用,只把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為水資源看待,同時,政府缺乏相應的雨水利用獎勵機制,不能充分調動人們利用雨水資源的積極性,我們只有在政策上加以相應完善,組織好我們的獎勵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3.2認識存在誤區,缺乏科技資金投入目前,民眾對建築雨水的認識還存在著許多的誤區,他們還把雨水當做一種有害的東西,認為它會增大建築排水管網的負擔、危害建築防洪安全。殊不知,將建築的雨水資源化,不僅可以降低人們對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依賴性,還能減輕建築防洪壓力,緩解建築用水緊張的局面。同時,在政府這一方面,對雨水利用方面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和科技投入,對其沒有足夠的重視,使我國的雨水利用研究還停滯在起步階段
3.3現有城市小區布局限制雨水收集回用系統的發展我國現有城市小區布局對雨水收集存在諸多不利的因素,妨礙雨水收集,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高層建築越來越多,人均雨水利用量比低層建築減少。高層建築物的項部狹小,造成雨水收集面有限,雨水收集困難;區內的綠地大部分都是高於不透水的硬化地面,這樣就造成了雨水不易滲透,收集起來比較困難,利用綠地作為雨水的下滲途徑還需要改造:目前大部分小區的樓頂覆蓋滯水系數特別大,主要是採用油氈和瀝青一類的具有化學污染性的材料。
4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建議盡快完善關於雨水利用的各項政策法規,把雨水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看待,消除把雨洪資源看成是城市一大危害觀點,把雨水利用納入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體系之中。建立利用雨水可享受環保優惠政策的激勵機制,對於發展雨水收集回用,充分利用雨水資源的居民區或單位,應免徵其防洪費和水污染費等費用。由政府出台相關雨水利用建築的管理辦法,明確今後的小區建設和建築物設計要服從雨水收集回用系統需要;對於已建成的小區或單位,採用政府投資、地方集資和用戶投入的辦法進行改造。在雨水利用研究上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專項資金支持,使研究成果盡快轉化,提高雨水綜合利用程度。要加大雨水收集回用的宣傳教育,強化人們的節水意識。
5結束語
隨著全國人民環保意識的增強,雨水利用正朝著一個利潤豐厚的朝陽產業的方向發展,就目前情況看,建築雨水利用的重要性正逐漸被大家所認識,雨水的收集利用、設備生產等各方面工作正在形成一個成熟的產業鏈,它為水資源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建築雨水應用早已被當做一個成熟的產業來發展,雨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建築雨水利用不僅可以解決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還為國家的環境保護工作出了一份力,值得我們長期來發展這項工作。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