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探討城市綠化中的中水回用
本文分析了中水回用的巨大潛力,介紹了中水回用於城市綠地的途徑,包括推廣中水回用澆灌園林綠地、補給水系景觀用水,可有效地解決城市綠地用水的問題,並提出了促進中水回用的措施。
水是維系經濟和生態系統的第一要素,水是有限的,是能夠枯竭的,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降水減少,水資源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隨著人口增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短缺也成為阻礙城市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水是不可以再生資源,如何利用現有水資源滿足不斷增加的用水需求,以保證城市綠化建設、美化環境、造福人民,是當前的重要問題。
中水主要指各種排水經過處理後,達到規定的水質標准,可在生活、市政、環境等范圍內雜用的非飲用水。中水的利用,給人們解決綠化用水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因為它的水質指標低於生活飲用水的標准,但又高於允許排放的污水的水質標准,處於二者之間。利用現有的水資源,發展中水回用工程,用於道路綠化、水系景觀,是解決水資源缺乏的有效措施。
一、中水回用的巨大潛力
一方面城市缺水十分嚴重,一方面城市污水白白流失,既浪費了水資源,又污染了環境。和城市供水量幾乎相等的城市污水中,污染雜質僅佔0.1%左右,其餘絕大部分是可再用的清水。污水經過處理,可以重復利用,實現水在自然界的良性大循環。經估算,城市供水量的80%變為城市污水排入城市管網中,若將其收集起來,經再生處理後其中70%可變為再生水回用於綠化用水、水系景觀,替換出等量用水分配在居民生活用水上,從而節約了城市自來水。世界上,很多國家配鎮穗早已將城市中水回用列入城市規劃,並且大量用在園林綠化、水系景觀。中水利用十分普遍,標有中水(再生水)字樣和標示的管道隨處可見,居民每天都可使用中水澆灌住宅的綠地,中水回用已經被居民所接受。目前,全世界的環保人士都在努力,一方面,追求污水的零排放,把環境污染降到最小;另一方面,千方百計擴大中水的利用領域,擴大中水的利用總量。中水已被國際社會認為是第二水源。
二、中水回用城市綠地的途徑
1、城市公共綠地、公園綠地、景觀水系、河湖補給用水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邊的景觀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政府部門對園林綠化尤為重視,提出加大綠地面積,改善環境,創建園林城市、生態城市,但是綠化用水量過高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在綠地用水緊張的情況下,滿足不斷增長的綠化用水需求,應當優先考慮使用中水。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為45%,二級處理率達到18%,隨著城市污水處理率的提高,中水量是相當可觀的,應首先考慮中水回用於公共綠地、公園綠地的澆灌,水系、河湖的水量補給。昆明市以春城路作為示範段,利用中水取代原綠化用優質自來水,澆灌綠化帶。該路段綠地面積為8.8hm2,綠化用培卜水量大,每月需2萬m3自來水。為降低用水成本、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狀況,2003年建成中水回用工程。中水用於春城路、關上地區綠化用水。經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昆明站對處理後的出水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處理後出水水質達旅運到國家住建部《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符合廁所便器沖洗、城市綠化用水的要求。春城路中水工程自建成運行以來,供綠化用水總量達到6.4萬m3,最高日處理量達1044m3,較好地滿足了春城路等路段的綠化用水。利用中水澆灌綠地,大大降低了春城路等路段的綠化成本,減少了水污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經過中水澆灌的花草、樹木,花大色艷,生長茂盛。
2、生活小區綠化用水
近年,隨著住宅小區綠地面積的增加,草坪、樹木、水景等用水量加大,為了節水,建議住宅小區建立中水回用設施。一個中型住宅區每天非飲用水的排放量為3500m3左右,城市住宅小區家庭日常生活污水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糞便水,屬於重污染水,在住宅用水中佔20%~25%,其污染作用佔80%左右;另外一部分是洗滌用水,通常包括洗衣、洗菜等生活用水,其排放量占污水的75%~80%,但污染程度只佔污水的20%左右,這部分水適於作中水處理。經過處理的水,其水量和效益是很可觀的,除了用於澆灌草坪、樹木、水系景觀外,還可用於小區噴灑道路、洗車或者重新回到住宅沖洗便器。通過小區污水處理實現中水回用,物業公司每天就可從中水銷售中得4000~4500元的收益。在城市住宅小區採用中水回用系統,既可減少污染,又可增加可利用的水資源,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促進城市綠化中水回用的措施
1、城市綠化用水的綜合規劃城市污水廠的建設必須和回用一並考慮,除了滿足排放標准外,在工藝流程中要考慮回用的綠化水質要求,利用現有管道,增設加壓泵站,利用中水澆灌城市綠地,補給景觀水系用水。新建小區建立獨立中水處理系統。小區污水水量穩定,可就近取水,可建立小型中水處理系統,供小區內部綠化、水景、噴灑道路使用。
2、改革措施
政府部門通過立法等相關政策,制定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用水規劃,設立相關的規劃審批制度。中水回用園林綠化應得到政府部門的優先考慮。在新城區規劃中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優先考慮中水回用設施、綠化管網建設,加大政府部門的協調力度,統一安排水資源的使用。
3、利用價格調整水價
將水作為一種資源化的「商品」,運用市場機制來核定其價格,提高自來水的水費或降低中水水費,形成差價,用價格杠桿的方式,使中水對綠化用戶產生吸引力,提高中水在園林綠化方面的普及率。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❷ 中水回用系統有哪幾類,分別應用於哪種場合
中水回用系統按其抄供應范圍的襲大小和規模,一般有下面四 大類:中水設施完善地區的單位建築中水回用系統。該排水經集流處理後供建 築內沖洗器、清洗車、綠化等。其處理設施根據條件可設於本建 築內部或(1)近外部。如北京新萬壽賓館的中水處理設備設於地下 室中。(2)排水設施不完善地區的單位建築中水回用系統。城市排水 體系不健|的地區,其水處理設施達不到二級處理標准,通過中水 回用可以減輕污水對當地河流的再污染。該系統中水水源取自該建 築物的排水凈化池(如沉澱池、化糞池、除油池等),該池內的水 為總的生活污水。該系統處理設施根據條件可設於室內或室外。(3)小區域建築群中水回用系統。該系統的中水水源取自建築 小區內各建築物所產生的雜排水。這種系統可用於建築住宅小區、 學校及機關團體大院。其處理設施放置小區內。(4)區域性建築群中水回用系統。該系統的特點是小區域具有 二級污水處理設施,區域中水水源可取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水 或利用工業廢水,將這些水運至區域中水處理站,經進一步深度處 理後供建築內沖洗、綠化等用。
❸ 中水回用的發展及處理技術
水污染、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針對水資源緊缺的現狀,有必要對中水回用技術做重要闡述,簡要介紹了中水回用的發展歷程及各類處理工藝。
中國的城市化速度不斷的加快,城市的規模也在迅速擴大,與此同時 水資源匱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構成諸多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根據中國工程院《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對中國城市水資源需求的預測,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至2030年,2050年城市用水需求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590億m3,910億m3。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成為整個國家的發展問題,相應的三種解決辦法,節水、蓄水、調水,而節水是最為經濟可行的解決措施。中水利用是最主要最為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對於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改善水環境有著非常重大的長遠意義。
1中水的概念
在建設部《城市中水設施管理暫行辦法》中將中水定義為:部分生活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後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CJ/T48-1999),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中水是再生水,之所以稱之為中水,是沿用了日本的說法,通常人們把自來水叫做「上水」,吧污水叫做「下水」,而中水的水質介於上水、下水之間,故名「中水」。中水雖然不能飲用,但它可用於一些對水質要求不高的場合,中水回用的對象分為市政雜用水,生活雜用水和工業用水。市政雜用水包括公園綠化和河湖用水、城市綠化用水、道路路面噴灑用水等;生活雜用水包括廁所沖洗、汽車洗滌;工業用戶重點是回用至熱電廠和化工廠等冷卻用水以及城市污水處理廠內部雜用水等。
2中水回用的發展歷程
中國對城市污水處理與利用的研究,早在1958年就開始列入國家科研課題;20世紀60年代關於污水灌溉的研究已達到一定的水平;20世紀70年代中期進行了對城市污水以回用為目的的污水深度處理工程試驗;20世紀80年代初,濟南、青島、大連、北京、太原、天津、西安等缺水的大城市相繼開展了污水回用於工業和民用的試驗研究,像北京等一些城市已修建了回用試點工程並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不少公共建築亦建設了水回用裝置。目前世界上許多面臨著嚴重水危機的國家都在積極利用城市污水,並將城市污水作為第二水源予以開發利用,已取得了成功的經驗。美國有357個城市實現了中水處理後再利用;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直大力研究和推廣城市中水回用技術,廣泛供給工廠、企業和居民小區;南非1986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中水「再生水」廠,用作城市自來水的補充水源。此外,以色列、俄羅斯、英國以及中東諸國等都相繼發展利用中水回用,以彌補日益缺乏的水資源。
3中水回用處理技術
中水回用工程多是以居民生活小區排放的生活污水為進水水源,出水要達到中水回用標准。中水水源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污染程度較輕的優質雜排水譬如:沐浴排水,空調系統排水,降雨時的雨水等,應該優先選擇這類水作為中水水源;二、雜排水,沖廁以外的生活排水組合,其污染程度處於中等;三、各類生活排水不經分散開而匯集到一起的污水稱為生活污水,相比之下污染程度最為嚴重,其處理費用較高,工藝流程也較為復雜。根據不同的進水的水質以及中水回用的具體用途而選用不同的處理工藝。一般性的工藝流程可概括為:原水→格柵→調節池→主要處理工藝→過濾→消毒→中水。
處理流程中格柵與調節池處理為預處理,過濾、消毒等為後處理,預處理和後處理各種處理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處理工藝可以選擇,其中包括混凝沉澱、膜過濾 、生物處理、活性炭吸附等。按主要處理工藝中水回用處理方法一般分為三大類:物理化學處理法、膜濾法、生物處理法。
1、 物理化學處理法
物理化學處理法的主要處理工藝是混凝沉澱技術和過濾吸附技術,適用於處理污染程度較輕的優質雜排水,處理工藝流程短,技術簡單,佔地相對較小因此適宜小規模的中水工程採用。
2、 膜濾法(又稱物理處理方法)
膜濾法主要是利用膜技術對污水進行處理,濾膜能輕易地將有機高分子物質、膠體微粒、微生物等污染物質過濾在外,容易操作,處理水量大,出水水質好,波動小易於實現微機自動控制,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工程設備一次性投資較高。
3、 生物處理法
生物處理法的主要處理工藝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氧化來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對處理有機物含量較高的污水有著很好的效果,受水負荷變動影響小、出水水質穩定、運行費用較少適用於較大規模的中水工程。
以上三類處理工藝,根據原水水質、中水回用水質要求、投資成本、經濟條件等進行選用,同時考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亦可幾種工藝組合起來進行污水處理,可收到更好的處理效果。一種綜合處理方法已經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即臭氧生物活性炭凈水工藝(BAC法)。
BAC 法主要利用臭氧、生物、活性炭三種技術工藝,臭氧生物活性炭作用對有機物的去除包括三個過程: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即在對有機物的去除上,先發揮臭氧的強氧化能力,將有機物氧化成可被微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機物,接著利用活性炭良好的吸附性能將其吸附,再由吸附在活性炭上的生物對吸附的有機進行生物降解,而臭氧分解產生的氧溶解在水中使水中的溶解氧常成飽和狀態或接近飽和狀態,這有為活性炭中的微生物降解提供必要的條件。這一臭氧與顆粒活性炭濾池相結合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凈水處理工藝,一般置於後處理處。相應的研究和工程實踐證明,BAC 法能高效去除水中的有機物,且由於運用了生物技術,大大延長了活性炭的運行周期,從而大幅度降低了運行成本。自德國杜塞爾水廠首先使用至今,已有30 多年的歷史。目前在美國、日本、荷蘭、瑞士等發達國家以成為給水凈化處理技術的主導工藝。進入20 世紀90年代中後期,這種深度處理工藝在國內供水企業中也開始起步,發展至今取得很好的凈水效果。這種技術工藝大多還是用於取水水源受污染的飲用水水廠,如果引進到中水處理中,經深度處理水質肯定會遠好於經一般的處理工藝所得到的水。對用水水質要求較高的處理廠將會是一項值得採用的技術,該方法在嚴重缺水地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4結語
中水回用可有效減小污水的任意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實現污水的再利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極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在推行中水回用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技術工藝、工程設備的問題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水處理的技術工藝將得到發展,工程設備也會越來越先進,中水回用將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諸多地方缺水狀況日益加劇,中水回用在供水和改善水環境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❹ 淺析中水回用技術及應用
污水資源化包括城市污水、工業廢水和建築小區生活污水的再生利用。其中建築中水的回用,是指通過對集中住宅小區和密集建築群等生活雜排水的局部收集、處理,再回用於附近建築物和建築小區的沖側、綠化等生活雜用。中水回用既節省水資源,又減少城市供排水管網和處理設施的負荷,是解決缺水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1.中水回用技術簡介
其特點為用各種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對工業所排出的廢水進行不同深度的處理,達到工藝要求的水質,然後回用到工藝中去,從而達到節約水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下面就兩種最主要的回用技術作一介紹:
1.1冷卻水技術
節約冷卻水是工業節水的主要途徑:
1、改直接冷卻水為間接冷卻水
在冷卻過程中,特別在化學工業中,如採用直接冷卻的方法,往往使冷卻水中夾帶較多的污染物質,使其失去再利用的價值,如能改為間接冷卻,就能克服這個缺點。
2、降低冷卻要求,減少冷卻水用量。
3、採用非水冷卻。
如在某種工藝生產中,採用空冷或油冷,達到冷卻的目的。
4、利用人工冷源或海水作冷卻水,減少地下水或淡水用量。
5、合理利用冷卻水。
對已使用過的冷卻水可以進行一定的降溫措施後,反復使用,也可以在第一次作為冷卻水使用後,用於其它對水質、水溫要求較低的場合。
在採用這個辦法時,要注意各車間供水系統的密切配合,加強冷卻水的管理,避免因一個環節出問題而影響其他車間供水。
6、冷卻水的循環利用
這種冷卻水利用技術主要是經過冷卻器變成的熱水經過冷卻構築物使水溫降到回用水水溫,從而循環使用。
冷卻水在循環使用時,應注意水中細菌的繁殖、水垢的形成、設備腐蝕、水壓、水量變化等問題。
1.2一水多用或污水凈化再利用
由於生產工藝中各環節的用水水質標准不一,因此將某些環節的水經過適當的處理後重復利用或用於其它對水質要求不高的環節中。以達到節水的目的。如:可先將清水作為冷卻水用,然後送入水處理站經軟化後作鍋爐供水用。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後用於生產、生活等。
中水回用技術舉例
下面就生活中水做一簡單介紹。
生活中水,主要指生活污水經過處理,達到使用標准後,用於沖廁、綠化、景觀、噴灑路面以及冷卻水的補充等雜用。中水水質應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
1、中水水源
選擇中水,應首先選用優質雜排水,一般可按下列順序取捨:
a、冷卻水b、淋浴排水c、盥洗排水d、洗衣排水e、廚房排水f、廁所排水
2、處理工藝
當以優質雜排水和雜排水作為中水水源時,可採用以物化處理為主的工藝流程,或採用生物處理和物化處理的工藝流程。
當利用生活污水作為中水水源時,可採用二段生物處理,或生物處理與物化處理相結合的處理工藝流程。
3、中水設計建設規定
凡建設項目都應按規定同時配套設計中水設施,屬以下情況的建設項目必須配套設計建設中水設施:
a、賓(旅)館、飯店、商店、公寓、綜合性服務樓及高層住宅等建築的建築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 b、機關、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大型綜合性文化、體育設施的建築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
c、住宅小區規劃人口在3萬人以上(或中水回用量在750立方米/日以上)。
有關中水設施的管理按照建設部發布的《城市中水設施管理暫行辦法》執行,中水設施的設計按中國工程建設標准化協會編制的《建築中水設計規范》。
2.中水回用水質要求
中水水質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
2.1 滿足衛生要求。其指標主要有大腸菌群數、細菌總數、余氯量、懸浮韌、cod、bod5、磷化物等。
2.2 滿足人們感觀要求,即無不快的感覺。其衡量指標主要有濁度、色度、臭味等。
2.3 滿足設備構造方面的要求,即水質不易引起設備、管道的嚴重腐蝕和結垢。 其衡量指標有ph值、硬度、蒸發殘渣、溶解性物質等。
近年來,我國對中水研究越來越深入,為保證中水作為生活雜用水的安全可靠和合理利用,於一九八九年正式頒布了《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cj251一89)。
3.中水回用標准及方式
3.1國內的城市雜用水標准情況
1989年建設部頒布的《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cj25.1-89)是我國有關城市雜用水水質的第一個部頒標准。該標准規定了廁所便器沖洗、城市綠化、洗車、掃除等生活雜用水水質要求。2002年中南市政設計研究院主持對該標准進行了修訂並上升為國家標准(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質》)。修訂中將雜用水的適用范圍進行了調整,增加了消防和建築施工用水。
3.2中水回用方式
城市可根據污水處理能力的大小和當地情況,選擇不同的回用方式。大體有以下幾種:①選擇式回用方式,即在污水處理廠周圍的一些居民區鋪設管道,實行分質供水回用;②分區回用方式,即根據城市狀況,分區實行污水再生利用;③全城回用方式,即全城鋪設中水管道,適用於新建城市和有污水處理能力的小城鎮。
4.中水回用的主要途徑
4.1回用於工業
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的廢水,根據用途的不同可直接或再經過進一步處理達到更高的水質後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中,如用做冷卻水,熄焦、熄爐渣用水,灰渣水力輸送用水,工廠綠地澆灑,地面、設備、車輛沖洗,消防用水,其中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用途是工業冷卻用水。
4.2城市雜用
中水的城市回用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市生活沖廁用水,二是城市部分商業用水(如洗車行業),三是道路噴灑用水與城市綠地灌溉,四是非接觸性景觀中水與消防用水等。其中,城市生活用水是比較穩定的用水渠道,道路噴灑用水與城市綠地灌溉具有一定的季節性。
4.3農業灌溉
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排放的廢水只需再經過簡單的過濾即可達到農業灌溉用水的水質標准,其環境衛生和農產品的衛生學狀況均良好。中水用於灌溉農田,通過土壤過濾、吸附、離子交換、化學反應、土壤微生物代謝和作物根系的吸收等機理,也能進一步凈化水質,改良土壤結構,增加水分和肥分,使農作物增產,節省大量化肥,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中水回用於農業灌溉,一般尚需建設一定的調蓄、灌溉工程,才能達到充分利用的目的。農業灌溉用水受季節性的影響明顯。
4.4水利工程
4.4.1城市二級河道景觀用水。國家對景觀水質制定了水質標准,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與河道景觀用水水質要求相似。在衛生指標上加以再處理即可達標。只要河道是流動的,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這樣不僅使城市景觀得到改善,也為河道兩岸再生水回用單位提供了輸水渠道。
4.4.2用於地下含水層的存儲及恢復。由於地下水的開采量過大,引起地面下沉。為了控制下沉,除限制開采量或禁止開采外,還要採取回灌措施。中水可以作為回灌水的水源之一,但要經過進一步處理,以達到地下水回灌的水質要求方可回灌。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❺ 城市的下水道里的污水都流向哪兒
1、向地表水體排放,一般包括排放到海洋、湖泊、小河甚至沙漠等。不用擔心污染,在制定排放標准時,就已經考慮到受納水體的環境承載容量了。《污水綜合排放標准》規定了不同場合下水質的排放標准。
2、工農業利用,水質達到一定標准,就可以利用了,如綠地灌溉、沖洗廁所、洗車、工藝用水、冷卻用水、鍋爐補充水等。
3、地下水回灌。部分地區由於對水資源採用過度,會導致地下水枯竭,所以需要回灌,保持一定的水量。注意涉及到地下水一定要慎重,因為地下水的修復要比地表水的修復難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5)城市中水回用方向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要保障安全:保障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是實現水的社會循環的基礎。《條例》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別從排水、污水處理、設施維護與保護三個方面,對保障設施安全運行的各方責任主體(政府、相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措施和權利義務等內容作了規定。
2、統籌規劃、配套建設: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系統是促進城鎮健康水循環的重要工程,其系統布局直接關繫到對水的自然循環的影響,因而必須統籌規劃、配套建設。
3、要綜合利用:從規劃、設施建設及政策鼓勵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污水的再生利用和污泥、雨水的資源化利用的制度措施。同時明確了初期雨水收集與處理的方式,對初期雨水的排放調控和污染防治提出了要求,這對於防止城市水環境污染。
❻ 中水回用現狀及發展趨勢
中水回用現狀及發展趨勢具體內容是什麼,下面中達咨詢為大家解答。
1 概述1.1 中水的概念
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工業生產等等一系列活動中產生的污水,經過處理後達到排放標准,再進過深化處理達到規定水質標准,可以重復使用的水,這些水被稱為中水,一般用於非直接和人體接觸的用水。中水處理設施:是指中水的水處理、集水、供水以及計量、檢測等設施,中水回用的特點最主要集中在非引用水領域,當然中水經過深度處理也可以達到應用水的標准,但是人們對其接受的程度有待調查。
1.2 中水回用的意義
水對於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對於人類的生存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作為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資源。
中水回用在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而且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開始利用處理後的污水。人口的增長可用水量的加大,對現有的水資源形成的嚴重的挑戰,缺水情況日益嚴重,於是水資源的重復利用越來越重要,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人均來算更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所以中水回用技術在我國的水資源利用中的作用也是愈加的明顯。
2 中水回用發展現狀
2.1 中水回用技術分類
按處理方法來分,中水處理工藝一般分為 3 種類型:
1)物理化學處理法:如活性炭吸附、氣浮、沉澱等,一般用於污水的一級處理或預處理,水質的變化對其處理效果影響比較小。優點是技鏈團術先進,結構緊湊,佔地少,管理簡單;缺點在於其處理成本相對比較高,例如活性碳的再生。以及在大流量的情況下產水水質的不穩定;2)物理處理法:如膜濾法,利用膜孔的直徑可以進行精細過濾處理,使出水達到很高的水質指標。其設備的體積相對較小,操作相對簡單。出水穩定;其缺點在於膜的清洗,以及膜的生產技術,目前國內這種工藝處理的膜,大多採用了國外進口,也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設的成本;3)生化處理法:曝氣活性污泥法、接觸氧化法等,對於一些有機物含量高的污水一般都採用這種方法。使用這種方法時必須要將進水調節至系統中菌群適應的環境,如PH、溫度等,一般用於污水的二級處理。其優點在於適應水質的范圍波動大、系統的剩餘污泥含量少、操作維護管理容易等優點;缺點在於,該工藝不是在任何地方都適用,例如高寒高海拔地區,其工藝中的菌落無法正常生存,導致出水效果下降。
總之,在選判喚鬧用處理工藝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兼顧經濟。
2.2基本流程
通過目前中水回用工程運行的情況來看:以現有的技術通過合理的工藝選擇,,系統出水的水質完全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目前常用的中水處理技術很多,合理的選擇工藝,靈活的進行組合,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採用厭氧接觸氧化為主要工藝
原水→格柵→調節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厭氧池)→沉澱→過濾→消毒→出水。
該工藝針對生活污水的特點,採用生物處理技術接觸氧化然後經沉澱、過濾、消毒後,進行回用。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處理工藝,其出水比較穩定。
2)採用物理化學浮選的工藝
原水→格柵→調節池→氣浮持(虹吸濾池)→過濾→消毒→出水
該工藝針對污水污染物含量比較單一及污水濃度不大的情況,其處理設施簡單,佔地面積小,運行維護費用低。
3)採用好氧曝氣生化池池工藝
原水→格柵→調節池→好氧曝氣生化池→消毒→出水
好氧曝氣生化池利用有利菌群在有氧條件下對污水中含有的有機物進行分解,完成吸附、生化反應、沉降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從而實現污水的進化。出水穩定,由於其工藝中存在生物菌群,所以其生化反應時對環境溫度有一定的要求。
4)膜生物處理工藝
原水→格柵→調節池→膜生物反應器→消毒→出水
膜生物反應器是一種新型的水處理技術,它是以菌群附著在膜上,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去除大分子污染物質,再利用附著在膜上的細菌降解小分子污染物。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去處了水中的污染物達到很好的處理效果。處理後的水質清澈,污染物含量極低,可以直接回用。目前該技術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其缺點是對操作人員的要求和設施的維護費用都比較高。
中水回用工藝流程的選擇應根據進水水質以及回用要求,經濟實惠等方面來選擇,根據不同的用水要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起來使用,以上的種工藝是選取的最典型的工藝,對於某些含有特殊成分的污水有其特殊的處理方法,這掘罩里就不一一列舉,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更加先進的處理工藝及方法也會不斷的出現。
2.3中水一般用途
經過處理達標的中水,可以用於處飲用水外的其他用水,例如,洗車、景觀噴泉用水、消防用水、城市綠化灌溉等等,在大多數非直接與人體接觸的用水領域,其用水都可以用中水來代替。在一些缺水嚴重、水資源極度貧乏的地區,投資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深度處理達到飲用水標准,直接飲用。另一方面是用於工業冷卻設備上冷卻水的補充。
2.4 開發中水有利可圖
我國目前還沒有中水利用專項工程,但是從本人經手以及了解的各項中水回用工程實例中,其經濟利益十分明顯,例如生活污水經過,接觸氧化、好氧曝氣、沉澱,過濾及消毒處理後,除了不可以直接和人體接觸外,可以直接用於澆花和洗車等等,其噸水處理成本只有幾毛錢,其中的經濟利益可想而知。
中國落後於國外的主要原因是投資渠道和管理體制問題,技術方面和國外相差不是太大。我國污水回用主要是靠政府投資,而單靠政府很難把這件事情做好,應該靠多渠道集資。另一方面,我們污水利用不是考慮經濟效應而是考慮的環境效應和缺水,由於使用中水的短期的經濟效益不十分明顯,這使得很多可以使用中水的地方使用中水的內動力不足,從而拒絕使用,以後應該多做這方面的宣傳,使大家對中水的利用有個正確的認識,從思想上認同中水。
2.5 中水回用的發展趨勢
2.5.1 從中水回用的對象分析
中水回用的對象上來看,主要有工業用和生活用兩個大的方面,工業上對一些用水大戶,比如,鋼鐵企業、造紙企業等等,其噸水的成本可以比用自來水的降低70%左右,中水設施的建設投資也可以再設施運行後幾年至十幾年內收回,從長遠來看,中水回用在這些用水大戶中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例如柳州鋼鐵廠在2007年左右投資建設的16萬噸每天的大型污水處理及回用水站,投產後使其企業用水成本直接下降,企業利潤直線上升;該企業在嘗帶中水回用的甜頭後相繼投擲建設了鋼星門水站及其東排口的水站,現已全部投產運行。在生活方面,現價段在我國還是集中在政府投資項目上,最主要體現在市區的路面清掃用水,綠化灌溉以及景觀用水上。下一階段應該加強居民用水中中水占的比例,住宅小區應普及中水回用設施。
2.5.2 從污水回用技術發展方向分析
1)開展新型混凝劑、助凝劑的研究開發;2)採用技術可行,處理過程中盡可能實現資源回收在利用;3)加強好氧及厭氧生物處理的技術的研究,對於一些難降解的物質找到對應的微生物,進一步加強氧的利用率;4)如何使生化過程中產生的污泥量達到最少;5)利用納米技術研究新的膜材料,加強膜清洗技術的多向性研究;6)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小型化、一體化的回用水處理設施將會更受青睞;7)加強生物附著物的研究,如研究一種材料,使微生物附著在上面是可以增強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增強微生物對氧的利用率,使新菌群生長容易,附著牢靠,老菌群容易脫落。
3 結論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並不是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我國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個水資源相當貧窮的國家,尤其要珍惜水資源,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其合理化利用顯得尤為重要。
文中水回用技術涉及面廣,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大型工程的中水回用。在我國建設,節約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的今天,有組織的、科學的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勢在必行,中水回用技術不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而且在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❼ 淺議中水回用發展趨勢及處理技術
下面是中達咨詢給大家帶來關於施工臨時用電的存在問題及正確做法的相關內容,以供參考。
一、國內外中水回用現狀
日本是開展污水回用研究較早的國家之一,它以處理後的污水作為小區和建築生活雜用水,並配以專門管道進行輸送,該系統即稱為中水回用系統。對於「中水」這個術語的定義有多種多樣的解釋,如在污水處理方面稱為「再生水」;工業方面稱為「循環水」或「回用水」,一般以水質要求作為區分的標志。中水亦即專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經處理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標准,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人體不直接接觸的雜用水,其水質介於生活飲用水與排放水之間。中水是一種水資源有效利用的節水技術。
我國對城市污水處理與利用的研究,早在1958年就開始列入國家科研課題。60年代關於污水灌溉的研究達到了一定水平;70年代中期進行了城市污水以回用為目的的污水深度處理小試;80年代初,青島、大連、太原、北京、天津、西安等缺水的大城市相繼開展了污水回用於工業、民用的試驗研究,其中有些城市已修建了回用試點工程並取得了積極的成果。198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第56號文件就明確規定:今後凡新建建築面積2萬m2以上的旅館、飯店、公寓及修築面積3萬m2以上的機關、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大型文化、體育等建築,應配套建設中水設施並應與主體建築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交付使用。十多年的發展,也驗證了建立各種形式的中水回用系統,是解決缺水地區水資源的戰略需要。
污水深度處理及回用不僅緩解了供水不足、水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等問題,而且提高了回用水的水質、水量及其經濟附加值,使之具有更廣泛的應用空間,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二、中水回用技術的發展趨勢
污水回用體現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合理配置的重要磨亮旅戰略意義。國內鍵迅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我國沿海缺水城市大連,在1992年率先建成了污水回用示範工程,取得了實效。2002年,北京完成了高碑店污水處理廠規模為47萬m3/d中水回用工程,每天將20萬m3處理水送到高碑店湖,作為北京第一熱電廠的冷卻水。事實證明城市污水的再生回用可以有效的解決水資源不足和水環境污染這對矛盾,對水質型缺水的無錫地區具有現實意義。
依照目前的發展趨勢,要以污水處理廠為主體開展中水回用,就必須完成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的技術升級,完善的污水回用處理技術是促進污水回用進一步發展的保證。目前二級出水經混凝、沉澱、過濾、消毒等深度處理後,可達到市政、生活雜用和中水水質要求,可滿足更多用途的回用。綜上所述,城市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水質已經達到一般工業冷卻水和農灌水質標准,如果再經適當深度處理,將可達到更高要求的水質標准。因此,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是完全可行的。
三、中水回用處理技術
處理水水質不同,回用用途不同,選用的處理方法和工藝也不同。
中水處理技術按處理機理不同可分為物理化學處理法、生物處理法、膜處理法三大類。
1、物理化學處理法
物理化學處理法是以混凝沉澱(氣浮)技術和過濾吸附技術相結合的基本方式,主要用於處理優質雜排水。該處理法適用於處理規模較小的中水工程,主要特點是處理工藝流程短,運行管理簡單、方便,佔地相對較小;但相對生物處理來講,運行費用較大,並且出水水質受混凝劑種類和數量的影響,有一定的波動性。
工藝流程為:
原水→格柵→調節池→混凝沉澱池→超濾膜→消毒→中水
2、生物處理法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污水的常規生物處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可降解的有機物質,利用好氧微生物的吸附、氧化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質。生物處理法包括好氧生物法、厭氧生物法和兼性生物氧化法,中水回用一般多採用好氧生物膜微生物處理技術,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接觸氧化法等。生物處理法的特點是適用於較大規模的處理工程,但近年來隨著水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也開發出了一些小型的生物處理設施,適用於較小水量的工程,可同樣獲得較好的經濟效果;生物處理法的出水水質較為穩定,運行費用相對較少,尤其對於大型污水處理工程,生物處理法顯得尤為突出。
工藝流程為:
原水→格柵→調節池→接觸氧化池→沉澱池→過濾→消毒→中水
生物處理法可分為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兩大類。瞎凳
3、膜處理法
膜處理法屬於物理處理或物理化學處理方法,是指利用膜技術來處理水,使之符合一定的水質標准。當前膜處理方法主要有兩種,即連續微濾和膜生物反應器。連續微濾系統是以微濾膜為中心處理單元,配以特殊設計的管路、閥門、自清洗單元、加葯單元和自控單元等,形成一閉路連續操作系統。當污水在一定壓力下通過微濾膜時,就達到了物理分離的目的。連續微濾系統的特點有:設備控制簡單,系統可自動運行;佔地小、結構緊湊,模塊化設計可根據用戶需求靈活地擴大或縮小;高抗污染的聚偏氟乙烯膜材料,耐氧化,使用壽命長;運行費用較低。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原理在於使污水中的大分子等難降解成分在體積有限的生物反應器內有足夠的停留時間,從而達到較高的去除效果。高濃度生物量使膜生物反應器工藝能以緊湊的系統獲得較高的有機物去除率,可以有效的克服與污泥沉降性能有關的限制,並起到了取代二沉池的作用,同時還能達到澄清和防菌的目的。對於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若改用膜生物反應器工藝,在不增加反應器容積的情況下,可使處理水量大大提高。膜生物反應器工藝具有出水水質好、佔地少、易於實現自動控制等許多常規工藝無法比擬的優勢,其在污水處理與回用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並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膜處理的主要特點是處理水質穩定、可靠,但工程投資較大、處理成本較高。
工藝流程為:
原水→格柵→調節池→膜生物反應器→超濾膜→消毒→中水
上述三種基本處理方法,在中水處理中經常被採用。由於原水水質、中水水質要求、處理場地、環境條件、投資條件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各種處理設備裝置或構築物都要精心設計和選擇,有時需通過試驗來確定最佳方案。
四、結論
中水回用,實現污水資源化,是目前解決節水治污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高效的、可行的中水回用形式,應該得到大力的推行。在推行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如工藝的改進,雜用水的水質標準的制定,如何讓人們接受中水,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但隨著工藝的進一步發展,政策的修訂,中水回用的有著廣闊的前景。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