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地下水處理流程專題

地下水處理流程專題

發布時間:2023-04-19 17:57:13

水處理工藝流程是什麼

水處理工藝流程為:

1、一級處理—機械處理工段:

機械(一級)處理工段包括格柵、沉砂池、初沉池等構築物,以去除粗大顆粒和懸浮物為目的,處理的原理在於通過物理法實現固液分離,將污染物從污水中分離,這是普遍採用的污水處理方式。

2、二級處理—污水生化處理:

污水生化處理屬於二級處理,以去除不可沉懸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為主要目的,其工藝構成多種多樣,可分成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AB法、A/O法、A2/O法、SBR法、氧化溝法)穩定塘法、土地處理法等多種處理方法。

3、三級處理—對水的深度處理:

將經過二級處理的水進行脫氮、脫磷處理,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反滲透法等去除水中的剩餘污染物,並用臭氧或氯消毒殺滅細菌和病毒,然後將處理水送入中水道,作為沖洗廁所、噴灑街道、澆灌綠化帶、工業用水、防火等水源。

(1)地下水處理流程專題擴展閱讀:

水處理工藝流程環境的影響:

1、PH值:

活性污泥系統微生物最適宜的PH值范圍是6.5-8.5,酸性或鹼性過強的環境均不利於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長,嚴重時會使污泥絮體遭到破壞,菌膠團解體,處理效果急劇惡化。

2、溶解氧

當環境中的溶解氧高於0.3mg/l時,兼性菌和好氧菌都進行好氧呼吸;當溶解氧低於0.2-0.3mg/l接近於零時,兼性菌則轉入厭氧呼吸,絕大部分好氧菌基本停止呼吸,而有部分好氧菌(多數為絲狀菌)還可能生長良好,在系統中占據優勢後常導致污泥膨脹。

3、溫度:

溫度對微生物的影響是很廣泛的,盡管在高溫環境(50℃~70℃)和低溫環境(-5~0℃)中也活躍著某些類的細菌,但污水處理中絕大部分微生物最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是20-3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處理工藝

Ⅱ 處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一般過程是什麼

一般過程都是:
原水-一次沉澱-混凝-二次沉雹扮淀-過濾-活性炭-消毒-凱肆羨出水。
根據原水水質和出水水質盯拍的要求不同,工藝會有不同的變化,葯劑會有不同的選擇。

Ⅲ 飲用水處理方法地下水怎麼消毒

地下水也要 抽起來處理,
並不是下地下處理。
在進清水池(蓄水池)前,加消毒劑。

Ⅳ 管道施工中有地下水咋樣處理

是在成都嗎?
打降水井把地下水降干在做管道施工,要降水找我哈

Ⅳ 基礎有地下水如何處理

要處理地下水所含的金屬物質。 天雨是一家極富創新性的國際化的水處理公司。

公司專業從事水處理設備的研發、製造並銷售最可靠、安全易用的技術產品及提供優質專業的服務,以幫助全球客戶和合作夥伴取得成功。

我們成功的基礎是讓客戶實現他們的目標:環保生活、節能生產、控製成本、提高效率。
公司密切關注國內外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趨勢,並且不斷研製開發出新的產品;公司技術力量雄厚,具有一批高素質的技術人員,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嫻熟的技術技能;公司具有嚴格的管理體系,在同行業中率先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形成了科研、設計、生產、安裝調試和售後服務一條龍的管理體制,力求令客戶滿意。天雨將不斷挑戰自我,勇攀高峰,一如既往地以客戶滿意為宗旨,以優良的品質、一流的服務和良好的信譽回饋廣大客戶。到目前為止,公司客戶主要分布在東莞周邊城市(深圳、珠海、中山、江門、佛山、廣州、惠州和惠陽市等)以及廣東省鄰近省份(廣西、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江蘇和黑龍江省等);部分產品遠銷越南、泰國、孟加拉國、沙烏地阿拉伯及中東地區等國家。

服務: 只有超越客戶的需求,才能體現真正意義的服務價值。天雨公司依自身對水處理行業的豐富經驗,結合客戶的實際情況,認真傾聽客戶的心聲,准確預測客戶的潛在需求,最終為協助客戶不斷超越目標而努力。

創新: 面對水處理設備不斷更新發展,創新是與對手競爭的關鍵。天雨公司將始終立足於科技的最前端,結合水質實情,為客戶提供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服務。
0797=8376929

Ⅵ 農村地下水發黃怎麼處理 這樣處理方法最佳

1、處理工藝流程

原水—扒畝肆—除鐵除錳專用錳砂濾料過濾罐——活性炭過濾罐(可用可不用,這一步是深度凈化,調節水質的口感)。

2、工藝說明

地下水、溫泉水發黃,主要原因是水中的鐵錳含量超標,因此,處理這種鐵錳含量超標的水質,只需要採用錳砂濾料接觸氧化法,來進行凈化處理就可以了。

3、除鐵除錳原理分析

鐵錳含量的超標水質通過錳砂濾料濾層時,會在錳砂濾料表面形成一層活性濾膜,這些耐老活性濾膜對鐵錳的凈化具有一定春轎的催化作用。錳砂濾料除鐵除錳依靠的就是這層活性濾膜。

Ⅶ 地下水怎樣處理成生活飲用水

根據當地地下水水質來處理,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達標處理後方可作為自來水供給。如果只是自己家喝,那麼一般即可飲用,渾濁時用明礬澄清後飲用,飲用前必須煮開,最好是拿去有資質的實驗室進行化驗,確保飲水安全。

Ⅷ 施工地下水如何處理

什麼來階段遇到的地下水?源孔樁施工階段?基坑開挖階段?地下室基礎施工階段?還是以後?
一般的,有影響施工的,就採取降水措施;降水的同時,也要考慮保護相臨建築;
地下室結構施工期間,一般還是採取降水措施,防止地下室上浮;
有時地下水可以抽取使用,作為綠化等等用水。

Ⅸ 水處理工藝流程

一、常用的給水處理方法(見表1K414021-1)
常用的給水處理方法 表1K414021-1 來源:考試大
自然沉澱 用以去除水中粗大顆粒雜質
混凝沉澱 使用混凝葯劑沉澱或澄清去除水中膠體和懸浮雜質等
過濾 使水通過細孔性濾料層,截流去除經沉澱或澄清後剩餘的細微雜質;或不經過沉澱,原水直接加葯、混凝、過濾去除水中膠體和懸浮雜質
消毒 去除水中病毒和細菌,保證飲水衛生和生產用水安全
軟化 降低水中鈣、鎂離子含量,使硬水軟化 來源:考試大
除鐵除錳 去除地下水中所含過量的鐵和錳,使水質符合飲用水要求
二、給水處理工藝流程及適用條件(見表1K414021-2)
常用處理工藝流程及適用條件 表1K414021-2
工藝流程 適 用 條 件
原水一簡單處理(如篩網隔濾或消毒) 水質較好
原水一接觸過濾——消毒 一般用於處理濁度和色度較低的湖泊水和水庫水,進水懸浮物一般小於l00mg/L,水質穩定、變化小且無藻類繁殖
原水一混凝、沉澱或澄清一過濾一消毒 一般地表水處理廠廣泛採用的常規處理流程,適用於濁度小於3mg/L河流水。河流小溪水濁度經常較低,洪水時含砂量大,可採用此流程對低濁度無污染的水不加凝聚劑或跨越沉澱直接過濾
原水一調蓄預沉——自然預沉澱或混凝沉澱一混凝沉澱或澄清一過濾一消毒 高濁度水二級沉澱,適用於含砂量大,砂峰持續時間長,預沉後原水含砂量應降低到1000mg/L以下,黃河中上游的中小型水廠和長江上游高濁度水處理多採用二級沉澱(澄清)工藝,適用於中小型水廠,有時在濾池後建造清水調蓄池
三、預處理和深度處理
為了進一步發揮給水處理工藝的整體作用,提高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改善和提高飲用水水質,除了常規處理工藝之外,還有預處理和深度處理工藝。
1.按照對污染物的去除途徑不同,預處理方法可分為氧化法和吸附法,其中氧化法又可分為化學氧化法和生物氧化法。化學氧化法預處理技術主要有氯氣預氧化及高錳酸鉀氧化、紫外光氧化、臭氧氧化等預處理;生物氧化預處理技術主要採用生物膜法,其形式主要是淹沒式生物濾池,如進行TOC生物降解、氮去除、鐵錳去除等。吸附預處理技術,如用粉末活性炭吸附、黏土吸附等。
2.深度處理。目前,應用較廣泛的深度處理技術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氧化法、臭氧活性炭法、生物活性炭法、光催化氧化法、吹脫法等。

Ⅹ 地下水功能評價一般流程

(一)前期准備工作

需要查明工作區下列情況:

1)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統的邊界條件、性質、分層及分區帶界線,以及地下水動態變化與氣候、地表水及生態和地質環境之間關系。

2)人口、經濟社會和農業、人工生態、自然生態分布狀況,水資源與地下水開發利用狀況及相關的生態與地質環境問題。

3)地下水調查、評價和研究程度,與地下水相關的規劃情況。

4)地下水的資源數量和質量評價程度,包括地下水的開采資源、儲存資源、補給量、均衡內水位變差、降水量、實際開采量等數字圖系和相關資料庫情況。

5)生態遙感調查、地質環境問題調查和地下水系統衰變狀況調查,包括與地下水位密切相關的陸表植被、湖泊、濕地、土地荒漠化或鹽漬化動態變化情況。

(二)地下水功能評價的主要工作流程(圖5-3)

1.明確評價目的、要求和對象

首先,需要明確評價區域及其系統特徵,為建立研究區地下水系統的層次結構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奠定基礎。然後,明確評價目標,包括研究主體的系統結構與組成和評價對象。這里的皮滲研究主體是指具有完整水循環特徵的地下水系統,要求具有整體統一性和層次結構之間關聯性的具體描述。評價對象是指具體評價項目,例如主導功能評價或是目標功能評價。不同類型的評價,其過程有所不同。

具體工作包括:

1)確定研究范圍:研究范圍是指評價工作區的范圍,具體表徵為地下水功能評價的系統層所涉及的空間范圍。要求按流域尺度水循環系統確定評價范圍(系統層),應使評價區的地下水系統具有完整性和系統內的層次性,包括分區、分帶性。在此基礎上,建立地下水系統空間結構,並進行層次與特徵分析。

2)為了合理確定研究范圍拍握返,需要開展下列基礎工作:①掌握研究區地下水循環的時空演化規律和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統空間結構狀況,建立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統概念模型,明確系統界面間屬性。②查明水文地質基本條件和地下水流運動過程,包括補給條件、埋藏條件和構造控水狀況,以及地下水系統與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之間互動關系狀況,重點查清它們的空間分區和分帶特徵,重視水文地質單元的區位特徵描述。③需要收集研究區的下列資料,包括:區域構造分布圖、水文地質圖、地下水水位及埋深等值線圖、地下水資源及模數分布圖、地下水可利用資源分布圖、地下水資源開采程度與模數分布圖、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問題分布圖、地表水文-生態狀況有關圖件、地表植被狀況分布圖和土地質量及利用狀況分布圖等。

3)明確評價模式是目標功能評價或是主導功能評價,還是二者同時評價。

圖5-3 地下水功能評價主要流程

2.建立統一的評價尺度、標准和體系

不同的評價尺度,對基礎數據的精度和控制點數量要求不同,進行基礎數據處理的要求也不同。一般適宜採用1:25萬~1:5萬比例,開展地下水功能評價。襲飢如果比例尺過小,例如1:100萬或1:50萬,則難以比較具體地闡明實際問題;如果比例尺過大,例如1:2萬或1:5000,則數據處理工作量太大。

3.梳理和確定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地下水功能狀況因素涉及驅動因子類、狀態因子類和響應因子類,它們的交互、耦合或疊加影響地下水功能狀況。在三種類型影響因子中,可能包含著幾十個,甚至數百個具體的影響因子,但是起著主導作用或發揮重要作用的影響因子是有限的。因此,該項工作需要按項目的目標和任務的具體要求對影響因子進行調查、資料收集、各種因素對比與分析、甄別,將有限的主要影響因子調查和遴選出來,為建立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奠定基礎。

要求:①盡可能利用已有數據和資料,適度開展補充性調查。②將所有影響因子歸納為驅動因子、狀態因子和響應因子三種類型,分別建立調查表格和確定具體要求。③按評價需求調查、收集、識別和整理基礎資料。④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按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不同類型,分別進行數據、資料歸類和建檔。⑤根據指標層的要求,分析和遴選,確定主要影響因子,歸納構建D層指標體系的基礎數據。⑥調查工作,還包括查明地下水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變化狀況,地下水位變化與開采量之間關系;查明地下水補給條件變化和地下水位動態變化的驅動因素及其互動變化規律,包括地下水位變化與氣候、人口、城鎮發展、工農業發展、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建設和科技進步等之間關系,突出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對地下水位變化的響應過程與規律(關系)研究。

4.構建區域性評價指標體系(圖5-1)

這里的「區域」是指西北地區、華北平原或東北地區。如果每一個工作區都各自建立自身功能需要的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則不同工作區之間將無法進行對比或成果耦合集成。例如在華北平原,如果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和河南各省市分別採用它們自己的指標體系進行地下水功能評價,就無法集成華北平原地下水功能評價成果,而且各省市地下水功能評價成果也無法進行比對。盡管它們屬於同一地下水系統,評價結果可能統屬「可持續一般」或「資源功能較強」類,但是由於不是採用統一評價指標體系,所以內涵是不同的。如果地下水功能評價成果僅限各省市范圍內使用,僅作為省市一級有關規劃或研究使用,則沒有較大技術問題。

構建指標體系的主要步驟如下:①按項目任務書的要求,並考慮工作區的實際情況和數據獲取難易程度,確定要素指標的數量和具體指標,在歸類基礎上組成要素指標(D)層。②根據地下水功能評價有關規則和技術要求,梳理規則與指標群之間的層次關系和群組關系,然後分別組合成屬性指標(C)層和功能准則(B)層。③在一、二步的基礎上,形成體系。要求:在同一地區,盡可能建立歸一、規范和實用的評價指標體系;由粗至細,逐步完善工作區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由上至下構建評價體系的層次結構模型,分為四層結構:即由系統目標層(A)、功能准則層(B)、屬性指標層(C)和要素指標層(D)組成。

5.收集相關基礎數據,進行數據歸類、預處理與分析,建立相關專屬資料庫

這是地下水功能評價最為煩瑣、工作量最大的一個環節,又是評價成果質量的關鍵基礎。其中涉及類似地下水位動態的連續系列點源數據資料、類似開采量的斑塊統計調查資料、生態遙感或地面沉降面狀階段資料、地下水補給資源或儲存資源等條帶區劃資料等。處理上述這些不同類型的資料,採用的方法各不相同,詳見以下有關章節。

6.評價分區及單元

利用MapGIS空間分析技術在數字地理底圖實現評價所需的分區和單元剖分。剖分單元是地下水功能評價的最基本區,單元的大小反映評價成果的解析度。地下水功能評價過程中的分區、分帶和剖分單元,其目的是減少資料分析和評價指數計算過程的盲目性、不必要重復工作和提高針對性,它主要是服務於建立判斷矩陣,與D層資料選取和數據處理以及與單元數據獲取都沒有直接關系。

為了合理控制實物工作量,同時又能夠較客觀地表徵流域尺度地下水功能評價系統的空間分布規律,需要在單元剖分之前進行評價分區或分帶劃分。分區、分帶的范圍都不宜過大,或過小,應以能夠較客觀地表徵流域尺度地下水功能評價系統的空間分布規律為准則。

(1)分區基本原則與編號規則

分區基本原則:①在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地下水功能評價的分區。②一般按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分區要求,確定評價范圍,不宜割裂地下水循環系統的完整性和相對獨立性。③主要依據是自然地理、地貌、地下水埋藏狀況及其補給-徑流-排泄等條件,包括地下水資源和水文地球化學分布規律。分區的要求是確保地下水循環系統的完整性、相對獨立性和分帶性。在分區基礎上,進行單元剖分。④可將完整的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環系統劃分至第4級區,其中上、中、下游段作為第一級分區;在各一級分區內,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劃分第二級分區;然後根據各二級分區的補給、徑流和排泄以及地下水埋藏狀況,劃分入滲補給帶、徑流儲存帶、滯留儲存帶等,作為第三級分區;在第三級分區內,根據項目對成果精度的要求,網格剖分大小適宜的單元,作為評價中數據處理的基本區。⑤對於難以劃分上、中、下游段的地下水循環系統,可直接劃分區帶,然後剖分基本單元。

分區編號規則:①分區編號,必須按自上而下、由左至右的順序進行,否則計算程序難以識別和信息反饋。②分區編號的數值,必須按1,2,3……的整數序列連續進行,否則計算程序無法辨認。

(2)單元剖分原則與編號規則

單元剖分原則:①單元是基礎數據代表的最小面積區,它反映成果的評價精度,所以單元剖分是地下水功能評價所必須完成的基礎工作。②一般可採用正方形網格剖分,單元間距可根據項目的精度要求、評價區域的大小、數據資料豐富程度和研究區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確定。③在條件復雜、資料較齊全的地區,剖分間隔盡可能地小,滿足項目對精度的要求。④剖分網格間距可以是等間距,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條件復雜地段加密網格。一般在水平方向地層相變復雜或分區邊界地帶,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區迫降較大地帶,應加密網格。

單元編號規則:①單元編號順序,按劃分的最小等級區域,即第4級分區進行;按分區的順序進行編號,以便在計算時程序可以根據編號區分不同的區域。②剖分單元編號,由小至大,連續編碼;同一分區的單元編號必須連續。③相鄰分區的末、首兩個單元的編碼,必須連續。④剖分單元編號不能重復,需為整數,如圖5-4所示。

圖5-4 評價區剖分及單元編號示意圖

7.單元數據獲取及數據管理

(1)單元數據獲取

在地下水功能評價中,單元數據獲取的主要來源有:紙質圖件、電子圖件和原始數值數據三類,這些數據又分「連續漸變型數字數據」(即規律性數據,記作CR類數據)、非規律性數字數據(記作NR類數據)和非數字性的定性數據(記作NF類數據)三類。

關於上述數據的前期處理見本章的第三節和第五章,由此可知資料來源的不同,數據獲取的方法也不同。各種數據提取的過程,都是較繁瑣的。為了減少數據獲取的工作量,要求盡可能地在MapGIS環境下進行單元數據的提取,具體提取過程和方法如第五章所述。

(2)基礎數據管理及資料庫建立

將每個單元的所有數據,以單元編號為索引,分別建立單元數據表(表5-12),然後將每個單元中所有數據集合成第i單元資料庫。在單元資料庫基礎上,組建工作區地下水功能評價的資料庫。

建立資料庫的要求:①以MapGIS系統為工作平台;②根據項目的要求和有關技術規范,選擇適宜精度的數字地理底圖;③在數字地理地圖上,圈定評價范圍,確定邊界及其坐標參數;④根據地理、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圈定地下水功能評價中建立判斷矩陣所需要的分區、分帶;⑤按預定網格的剖分方案,進行單元剖分;⑥將剖分的單元轉化成面元,並將單元編號作為各面元的「ID」屬性賦值;⑦將單元的各種指標值分別賦予各單元的屬性值賦予單元,建立單元屬性庫。

表5-12 地下水功能評價的基礎數據歸類表(示例)

(3)單元數據預處理

地下水功能評價所用數據的類型和量綱各不相同,這給統一體系下進行相同分析和對比帶來許多困難,所以單元數據的前期預處理是地下水功能評價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為了在統一評價體系內對不同數據進行比較和運算,在評價之前對數據進行標准化(規格化)處理,將數據轉化為[0,1]之間的無量綱數值。

數據標准化的處理方法,視數據類型的不同而不同。

A.直接賦值法

對於非數字型的數據,一般可根據劃分等級直接賦予一個[0,1]之間的數值。

以地下水質量等級為例,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地下水質量劃分為Ⅰ,Ⅱ,Ⅲ,Ⅳ,Ⅴ級5個等級,分別與地下水功能評價的屬性層5個分級(好、較好、一般、較差、差)相對應(表5-13),則可以將屬性指數的中間值賦予相應的地下水質量等級。

表5-13 數據等級賦值表

B.歸一化處理

對於數字型數據必須進行歸一化處理,其方法較多,有統計標准化、極值標准化、定基轉化、環基轉化和修正極值標准化等方法。在眾多的歸一化方法中,通過對比研究(詳見第二章第三節)表明,修正極值標准化方法適宜地下水功能評價中各種數據的歸一,它可較好地保留地下水系統變化規律特徵,所以建議採用該方法。

修正極值標准化法是找出所有單元同一指標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後按下式計算各單元該指標的歸一化值:

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式中:x′i為第i單元歸一化後的值;xi為第i單元實際值;xmin為所有單元某指標的最小值;xmax為所有單元某指標的最大值;a,b為修正系數。

應用「地下水功能計算系統」(GFS)進行計算,建立相應階段成果資料庫。有關GFS軟體組成、功能和使用方法,詳見第七章。

GFS系統運行結果,給出研究區所有剖分有效單元的,包括系統層、功能層和屬性層三個層次的所有評價指標的權重和綜合指數,以及它們相應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評估參數。即具體評價結果是有關A層、各B層和各C層的一系列R值。

分析計算各剖分單元的各屬性和各功能狀況和綜合可持續性評價指數,再應用MapGIS或其他軟體,繪制GFS計算結果的等值線分布圖或分區圖。最後,野外效驗後,通過地下水功能區劃,闡明各分區優勢功能和脆弱功能,確定各分區地下水主導功能,求算各分區生態、地質環境所需最低水量,提出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與環境保護方案。

成果綜合分析,針對評價的優勢功能和脆弱功能分布特徵,以及區劃結果,研究對策和編制報告書。

閱讀全文

與地下水處理流程專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染廢水中cod排放量是多少 瀏覽:245
冷干機的濾芯如何拆下來 瀏覽:552
海爾凈水器出水管介面怎麼拆 瀏覽:13
河北水垢漏斗 瀏覽:689
白雲區農村ppp污水項目 瀏覽:498
安吉爾水壺濾芯怎麼拆 瀏覽:318
電廠化學廢水調整及注意事項 瀏覽:892
什麼叫納米微晶技術凈化器 瀏覽:43
百佳境界凈水器如何 瀏覽:695
甲醇蒸餾塔再沸器的原理 瀏覽:268
ro膜氯化 瀏覽:984
潔廁靈能除垢 瀏覽:459
油煙機凈化器的價格多少錢一台 瀏覽:334
凈化器電源怎麼測量 瀏覽:332
wq污水提升泵 瀏覽:415
污水處理50戶需多少立方池 瀏覽:656
樹脂是不是ab膠 瀏覽:694
減壓蒸餾怎麼拆 瀏覽:544
飲水機為什麼加熱一會就保溫 瀏覽:287
電解法處理污水基於什麼原理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