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含脂肪酸的廢水屬於什麼廢水
合成脂肪酸廢水的是石蠟氧化法生產脂肪酸工藝中產生的有機廢水,主要來自氧化蠟沉降水、氧化蠟水洗水、芒硝水、回收醇廢水等。該廢水中絕大部分是低碳脂肪酸、醛、酮、酯、烴等有機物,均溶解或乳化在水中,污染成分復雜,廢水呈強酸性。其COD、BOD5的質量濃度分別約為23600、17000mg/L,pH值為3 ̄4。通常合成脂肪酸工業排出的廢水的水量占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8%,而所含污染物占總污染物的92.4%。
乳製品廢水是乳製品加工過程中排放的廢水,根據其來源可分為三大類:即洗滌廢水、冷卻廢水和產品加工廢水。廢水中主要含有酪蛋白、油、脂肪、脂肪酸、乳糖和無機鹽等,洗滌廢水中還含有清洗設備的洗滌劑和殺菌劑。其COD的質量濃度約為13000mg/L,水儲存一段時間後會產生大量乳白色浮渣,生化性能較好。
含脂肪酸廢水的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廢水,由於此類廢水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甘油、表面活性物質、油脂等,呈現出良好的乳化性和親和性,少量就能導致水體的COD、BOD5的值迅速升高,更加劇了處理的難度。同時進入污水處理廠的含脂肪酸有機廢水中的中長碳鏈脂肪酸、油類物質包裹在填料外層阻礙氧的傳質,導致好氧微生物代謝紊亂。在廢水排放系統中中長碳鏈脂肪酸及油脂的積累會導致排水管道的水力容量損失(或排水管道堵塞)。在污水處理廠中油狀的中碳鏈脂肪酸和固狀的長碳鏈脂肪酸的混和油脂會阻塞格柵,在污泥泵中積成渣垢,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且在好氧處理單元和最終沉澱池中,含脂肪酸的混合物會結成「脂球」連同粘附的污泥處於懸浮狀態,隨出水排出。一方面造成污泥流失,同時也影響出水水質。
1、化學法處理
常用的化學法主要有水解、化學沉澱等,主要是去除廢水中的油、脂肪酸等。此法一般作為廢水的預處理,也可作為廢水的最終處理。常用的混凝劑有鋁鹽、鐵鹽等,其中聚合硫酸
鐵混凝處理含脂肪酸廢水效果較好。在聚合硫酸鐵的合成中,加入任意比例的鋁鹽和一定比例的硅酸鹽,以及少量的聚丙烯醯胺生成一種新混凝劑CPFA-CS。此復合混凝劑具有較寬的pH值和溫度適用范圍,用它作為處理含脂肪酸廢水的混凝劑,COD和色度去除率可分別達75%和95%以上。
2、好氧生物處理
活性污泥法是傳統的活性污泥法COD去除率一般為80%,BOD5約為90%[7],處理含脂肪酸廢水一般難以達到廢水綜合排放標准。主要原因是:a.長碳鏈脂肪
酸在水中溶解度很差。含酸廢水酸化時,長碳鏈脂肪酸會形成粘滯的難以過濾的沉澱物,即使在相同pH值的溶液中,濾液中仍含有極限溶解度所允許的粘質(長碳鏈脂肪酸等),給廢水處理帶來很大的困難。b.傳統活性污泥法中,大部分微生物對中長碳鏈脂肪酸及油脂物質的直接分解能力低,對高濃度有機廢水的抗沖擊能力差,並且容易產生污泥膨脹等問題。採用序批式間歇活性污泥法(SBR)可大大突破這一界限。SBR法用於肉類加工廢水處理,COD去除率可達95%以上。在SBR法的基礎進行改進後出現了二段SBR法,其特點是系統設兩段SBR池串聯,分別培養出適宜於不同有機物的專性菌,從而使不同種類的有機物在不同的生化條件下都得到充分降解。該法對水質水量的變化適應能力強,運行靈活,抗沖擊能力強,出水的水質穩定,易實現自動化控制。SBR法處理含脂肪酸廢水是一種較為經濟有效的方法,但肉類加工廢水含有大量的油脂、血水,易產生油性泡沫而使污泥鬆散和指數增高,易出現高粘性膨脹而導致污泥流失問題,且存在污泥上浮現象;另外該方法對油、SS、色度的去除效果並不理想,必須輔以一定的預處理。
3、生物膜法具有水力條件好、抗沖擊負荷強、生物濃度高的特點。在相同運行條件下,生物膜系統處理效果優於活性污泥系統,其COD、BOD5和油脂去除率分別可達97%、99%和82%。出水水質可達廢水綜合排放二級標准,達到相同的污染物去除率時,生物膜系統的運行管理更方便,且克服了活性污泥系統存在的污泥流失等問題與污泥上浮現象。但生物膜法對油脂、SS、色度的去除能力有限,也需要進行預處理。
4、厭氧生物處理
與好氧法相比,厭氧法在獲得同樣高的BOD5去除率條件下具有成本低,產生的污泥少、穩定、易脫水,佔地面積小,操作方便,且產生的甲烷可作為燃料再利用的優點。
厭氧生物處理法主要用於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但厭氧反應器處理含脂肪酸廢水時受廢水中懸浮固體及其油脂、脂肪濃度的影響較大,主要原因是:
第一、容易漂浮的油脂使菌體難以長時間保留。
第二、脂類降解產生的長碳鏈脂肪酸對厭氧微生物有強烈的抑製作用。長碳鏈脂肪酸對產甲烷菌的抑制破壞了厭氧代謝的平衡,使揮發性脂肪酸等中間產物得以積累,導致反應中的pH值下降,影響厭氧處理效果。出水水質往往達不到排放標准,需與好氧處理相結合。UASB與CASS(循環式活性污泥法)相結合處理大豆蛋白廢水和屠宰廢水的混和水,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克服了單一厭氧處理不徹底的缺點,其COD、SS和油脂去除率分別可達95%、94%和99%。採用UBF-SBR工藝處理屠宰廢水已有工程應用,經處理後的排水達到《肉類加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13457-92)的標准。
5、膜生物反應器(MBR)
MBR法處理廢水技術是把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和膜分離技術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污水處理工藝。厭氧MBR工藝處理高濃度食品廢水,當COD負荷為2~3kg/(m3・d)時,COD去除率可達80%~90%,SS、色度和細菌的去除率分別可達
100%、98%和99.9%。好氧MBR工藝處理油脂廢水,COD、SS、油的去除率可穩定在85%以上。但因為膜生物處理存在膜污染的問題,該技術在實際處理中應用很少。
② 污水處理為什麼測揮發性脂肪酸
不是所有的污水處理工藝都需要測揮發性脂肪酸,只有特定的工藝才要求,比如說UASB,因為這是一個需要控制的參數,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過高或過低都說明工藝出現了問題,所以要測。
③ 污水中的厭氧培養怎麼才算培養成功
1 污水中厭氧的培養,達到設計的處理能力即算培養成功了。
2 平時監測pH、揮發性脂肪酸、COD等(特殊情況還要監測其他的數據)。
3 培養時間根據廢水水質的不同,時間也不同,一般至少要3個月以羨基伏上。
4 如果要培養比較快,可加入相兄攜關的培養葯劑等。(該方法我也沒試過,時間是急不來的,不要拔苗助長)
5 剛開始採用間歇進水,培養一定時間後鋒液,慢慢提高進水水量、濃度等,最後開始連續進水。(一般未進水的情況也要開著循環或者攪拌)
④ 厭氧污水處理的原理
在厭氧處理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物經大量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被最終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水、硫化氫和氨等。在此過程中,不同微生物的代謝過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對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過程的敘述,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一過程的基本內容。
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發酵(或酸化)階段、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 水解可定義為復雜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轉化為簡單的溶解性單體或二聚體的過程。
高分子有機物因相對分子量巨大,不能透過細胞膜,因此不可能為細菌直接利用。它們在第一階段被細菌胞外酶分解為小分子。例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水解為纖維二糖與葡萄糖,澱粉被澱粉酶分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蛋白質酶水解為短肽與氨基酸等。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能夠溶解於水並透過細胞膜為細菌所利用。水解過程通常較緩慢,因此被認為是含高分子有機物或懸浮物廢液厭氧降解的限速階段。多種因素如溫度、有機物的組成、水解產物的濃度等可能影響水解的速度與水解的程度。水解速度的可由以下動力學方程加以描述:ρ=ρo/(1+Kh.T)
ρ ——可降解的非溶解性底物濃度(g/L);
ρo———非溶解性底物的初始濃度(g/L);
Kh——水解常數(d^-1);
T——停留時間(d) 發酵可定義為有機物化合物既作為電子受體也是電子供體的生物降解過程,在此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被轉化為以揮發性脂肪酸為主的末端產物,因此這一過程也稱為酸化。
在這一階段,上述小分子的化合物發酵細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並分泌到細胞外。發酵細菌絕大多數是嚴格厭氧菌,但通常有約1%的兼性厭氧菌存在於厭氧環境中,這些兼性厭氧菌能夠起到保護像甲烷菌這樣的嚴格厭氧菌免受氧的損害與抑制。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有揮發性脂肪酸、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產物的組成取決於厭氧降解的條件、底物種類和參與酸化的微生物種群。與此同時,酸化菌也利用部分物質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因此,未酸化廢水厭氧處理時產生更多的剩餘污泥。
在厭氧降解過程中,酸化細菌對酸的耐受力必須加以考慮。酸化過程pH下降到4時能可以進行。但是產甲烷過程pH值的范圍在6.5~7.5之間,因此pH值的下降將會減少甲烷的生成和氫的消耗,並進一步引起酸化末端產物組成的改變。 在產氫產乙酸菌的作用下,上一階段的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其某些反應式如下:
CH3CHOHCOO-+2H2O —> CH3COO-+HCO3-+H++2H2 ΔG』0=-4.2KJ/MOL
CH3CH2OH+H2O-> CH3COO-+H++2H2O ΔG』0=9.6KJ/MOL
CH3CH2CH2COO-+2H2O-> 2CH3COO-+H++2H2 ΔG』0=48.1KJ/MOL
CH3CH2COO-+3H2O-> CH3COO-+HCO3-+H++3H2 ΔG』0=76.1KJ/MOL
4CH3OH+2CO2-> 3CH3COO-+2H2O ΔG』0=-2.9KJ/MOL
2HCO3-+4H2+H+->CH3COO-+4H2O ΔG』0=-70.3KJ/MOL 這一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
甲烷細菌將乙酸、乙酸鹽、二氧化碳和氫氣等轉化為甲烷的過程有兩種生理上不同的產甲烷菌完成,一組把氫和二氧化碳轉化成甲烷,另一組從乙酸或乙酸鹽脫羧產生甲烷,前者約占總量的1/3,後者約佔2/3。
最主要的產甲烷過程反應有:
CH3COO-+H2O->CH4+HCO3- ΔG』0=-31.0KJ/MOL
HCO3-+H++4H2->CH4+3H2O ΔG』0=-135.6KJ/MOL
4CH3OH->3CH4+CO2+2H2O ΔG』0=-312KJ/MOL
4HCOO-+2H+->CH4+CO2+2HCO3- ΔG』0=-32.9KJ/MOL
在甲烷的形成過程中,主要的中間產物是甲基輔酶M(CH3-S-CH2-SO3-)。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書把厭氧消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把第一、第二階段合成為一個階段,稱為水解酸化階段。在這里我們則認為分為四個階段能更清楚反應厭氧消化過程。
⑤ 污水處理廠的實驗室都有什麼儀器,哪些是必須的具體的流程是什麼
污水處理廠一般抄採用二級處理,其襲流程包括:
粗格柵—提升—細格柵—(粉碎)—沉砂—初次沉澱—生物處理(活性污泥法、生物濾池、氧化溝等)—二次沉澱—(後曝氣)—消毒—出水
當然現在有些處理廠還包括後續的深度處理和回用部分。
污水處理廠的實驗室主要做國家排放標准里說的各項指標的實驗,《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pH、懸浮物SS、BOD5、COD
氨氮、總氮TN、總磷TP等。
對於污水處理廠,常規測樣只監測進出水就可以了,只有在調試或者工藝有問題時才會監測各單元。
關於儀器,每種指標污染物都有自己的相關儀器(pH計、COD快速消解儀 、BOD5測試儀等),也可以採用簡單的分析化學實驗的方法測出,具體見國家環保總局編的《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對於污水處理廠用的一般比較簡單的國產設備,高校會有更好的研究設備。
你說的水質分析應該就是標准中提到的各項污染物質的監測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只是其中某一個方法而已,一般用於測定離子含量(金屬等),污水處理廠不大可能有,很貴的。
關於具體的設備,你可以看看各個設備商的網站,都有具體介紹和使用手冊的。
⑥ 廢水處理營養鹽加在預酸化池前後原因是
營養鹽應添加於酸化池前,因厭氧工老信藝要求
C:
N
:P=
(350-500):5:1;
其反應機理:
水解階段——被細菌胞外酶分解成小分子。例如:纖維素被纖維酶水解為纖維二糖和葡萄糖,澱粉被澱粉酶分解為麥牙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蛋白酶水解為短肽和氨基酸等,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能被溶解於水,並透過細胞為細胞所利用。
發酵階段——小分子的化合物在發酵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並分泌到細胞外。這一階段主要產物為揮發性脂肪酸(VFA)醇類、乳酸、CO2、氫、氨、侍叢輪硫化氫等。
產酸階段——上一階段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產甲烷階段——在這一階段乙酸、氫、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轉化為甲烷、鄭拿二氧化碳和新細胞物質。
⑦ 酒廠污水處理的厭氧菌怎麼樣培養
(1)水解階段:高分子有機物由於其大分子體積,不能直接通過厭氧菌的細胞壁,需要在微生物體外通過胞外酶加以分解成小分子。廢水中典型的有機物質比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成纖維二糖和葡萄糖,澱粉被分解成麥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分解成短肽和氨基酸。分解後的這些小分子能夠通過細胞壁進入到細胞的體內進行下一步的分解。
(2)酸化階段:上述的小分子有機物進入到細胞體內轉化成更為簡單的化合物並被分配到細胞外,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為揮發性脂肪酸(VFA),同時還有部分的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產物產生。
(3)產乙酸階段:在此階段,上一步的產物進一步被轉化成乙酸、碳酸、氫氣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4)產甲烷階段:在這一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都被轉化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這一階段也是整個厭氧過程為重要的階段和整個厭氧反應過程的限速階段。
厭氧技術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階段(1860-1899年):簡單的沉澱與厭氧發酵合池並行的初期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中,污水沉澱和污泥發酵集中在一個腐化池(俗稱化糞池)中進行,泥水沒有進行分離。
第二階段(1899-1906年):污水沉澱與厭氧發酵分層進行的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1906-2001年):獨立式營建的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中,沉澱池中的厭氧發酵室分離出來,建成獨立工作的厭氧消化反應器。
⑧ 污水處理中如何控制揮發性脂肪酸的形成
你話說的不清楚,不過按你的意思,應該是厭氧吧
如果說是揮發性脂肪酸積累了,造成PH降低,那就降低負荷,補充調節厭氧內的鹼度
⑨ 揮發性脂肪酸單位meq/l與mg/l之間的關系與換算
毫克當量(mEq)表示某物質和1mg氫的化學嫌歲活性或化合力相當的量。雀清 1mg氫,23mg鈉,39mg鉀,20mg鈣和35mg氯都是1mEq。頃者前
]其換算公式如下: mEq/L=(mg/L)×原子價/化學結構式量
mg/L=(mEq/L)×化學結構式量/原子價
mg/L = mmol/l×化學結構式量
所以mEq/L=mmol/L×原子價
⑩ 污水處理中uasb揮發性脂肪酸正常值是多少
含量控制在50~500mg/L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