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延伸農產品產業鏈
物聯網技術雖然是一個新型的交叉學科,但是它的幾個關鍵技術都比較成熟,並分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現代農業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過各種信息感測設備,如感測器、RFID、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龐大網路。
物流網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而是在計算機、通訊技術、感測技術、網路技術以及信息處理技術發展到今天而產生的集成性創新技術。農業物聯網核心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信息的獲取,通過智能農業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與農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飼養、施肥、植保及農民教育相結合,提升農業生產、管理、交易、物流等環節智能化程度。
實現生產資料生產環節智能化
利用智能感測器可實現農業生產環境信息的實時採集,組織智能物聯網可以對採集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報送。採用不同的感測器節點構成無線網路來測量土壤濕度、土壤成分、pH 值、降水量、溫度、空氣濕度、氣壓、光照度和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同時將生物信息獲取方法應用於無線感測器節點,通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參與到自動控制中,為農作物大田生產和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不僅可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提高水資源、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從而實現生產資料生產的智能化、科學化及集約化。
實現農產品種養環節精細化
精細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是利用3S,即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的差異對地塊水平精確到平方厘米的一整套綜合農業管理技術,實現農田操作的自動指揮和控制。在土壤檢測階段,通過採用高精度土壤溫濕度感測器,依據土壤墒情和作物用水次第施行精準灌溉,不但能有效提高農業灌溉用水使用率,緩解水資源日趨緊張的矛盾,並且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長環境,充分發揮現有節水設施的作用,優化調度,提高效益,使灌溉更加簡約有效;在環境監測階段,有線或無線網路可以將溫室內溫度、濕度、光照度、土壤含水量等數據傳遞給數據處理系統,如果感測器上報的參數超標,系統將出現閾值(Threshold Value)告警,並自動控制相關設備進行智能調節。
實現農產品加工環節自動化
物聯網技術將進一步滲透到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與設備中,使農產品的深加工設備朝著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在品質分級階段,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識別技術可用於農產品的品質自動識別和分級方面,如種蛋、穀粒表面裂紋檢測。梨、蘋果等農產品表面缺陷和損傷的檢測。根據大小、形狀和顏色對黃瓜、土豆、蘋果、玉米和辣椒等果蔬進行自動分級,從而實現農產品加工過程的自動遠程式控制制,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目標。
實現農產品流通環節信息化
在農產品運輸階段,可對運輸車輛進行位置信息查詢和視頻監控,及時了解車廂內外的情況和調整車廂內溫濕度。還可對車輛進行防盜處理,一旦發現車鎖被撬或車輛出現異常,自動進行報警。在存儲階段,通過將糧庫內溫濕度變化的感知與計算機或手機的連接進行實時觀察,記錄現場情況以保證糧庫內的溫濕度平衡,為糧食的安全運送和存儲保駕護航。在農產品銷售階段,農產品可以實現網路展示於交易,瞬間完成信息流、資金流和實物流的交易,農產品電子商務已不再僅僅是產品供求交易的操作平台,而是前延至產前訂單,後續至流通配送等一體化的綜合平台,即緊緊圍繞產業鏈環節,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實現信息共享、管理對接和功能配套。
實現農產品消費環節可溯化
由集成應用電子標簽、條碼、感測器網路、移動通信網路和計算機網路等構建農產品和食品追溯系統,可實現農產品質量跟蹤、溯源和可視數字化管理,即對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實行智能監控,及農產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應鏈主體之間進行無縫銜接,大大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消費者購物時,只需根據商家提供的EPC(產品電子代碼)標簽,就可以通過電腦、手機、電話及掃描查詢機等各種終端設備快捷方便地查詢到農產品從原料供應、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整個過程的信息(見圖2),從而作出適當的購買決策,滿足了消費者的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發展的需要,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物聯網技術對於農業應用來說不是噱頭,而是機遇。正如20世紀80年代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一樣,物聯網科技的發展也必將深刻影響現代農業的未來。
B. 互聯網對傳統農業產業鏈有哪些改造
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應用,可以從金融、生產、營銷、銷售等環節徹底升級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提高效率,改變產業結構,最終發展成為克服傳統農業種種弊端的新型「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對於農業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卻是極其落後的。截至2012年,佔中國人口47.4%的農村人口,其收入還不到城鎮居民的1/3,並且其中1/7左右人口還屬於貧困人口。
生產農產品(000061,股吧)的農民賺不到錢,反過來,在城市中的消費者卻是有錢花不出去。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說:「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凸顯,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不看重,只要能有綠色健康的食物,即使是幾倍的價格也願意買單。」
三農問題也一直是國家致力於解決的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更是連續11年聚焦三農。在傳統模式無法解決農業面臨的種種問題時,互聯網卻憑借其強大的流程再造能力,讓農業獲得了新的機會。
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應用,可以從金融、生產、營銷、銷售等環節徹底升級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提高效率,改變產業結構,最終發展成為克服傳統農業種種弊端的新型「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對於農業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農業生產的標准化
農產品生產無法標准化,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艾格農業分析師周文泉認為,「物聯網可以從生產環節徹底改造農業,使農業自動化、精準化、可追溯,減少人力,降低成本,並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准化。雖然現在並不是很熱,但卻是未來的趨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各種無線感測器實時採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及農產品生長狀況等信息,再將採集的參數信息匯總整合,最後通過智能系統進行定時、定量、定位處理,及時精確地遙控指定農業設備的開啟或是關閉,真正實現「智能化農業」。陳平介紹道:「比如說在春天進行水稻育秧時,對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灌溉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過農民的經驗來操作。不僅效率低,並且精確度不夠。而通過物聯網技術,就可以通過感測器對光照、土壤、溫度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採集,實現遠程式控制制澆灌、開關卷簾等操作。」
創建廉價且高效的營銷入口
互聯網最擅長的是什麼?營銷。無論是傳統的飢渴營銷原理,還是新型的社交工具,互聯網人最擅長的永遠是把死的說成活的。
放到農業來說,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可以為農產品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更重要的是,營銷成本極低。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沒有任何行業能夠像互聯網人那麼容易地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並以此推銷產品。
傳統農業為什麼發展得不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品牌,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無利可圖。而正如周文泉所說:「互聯網最適合打造品牌,因為它可以低成本進行營銷的傳播。」褚橙、柳桃、潘蘋果為什麼那麼火?就是因為互聯網的強大營銷能力。
互聯網農業的營銷屬性,有三條關鍵因素:一是細分市場理念的良好運用,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避免泛化營銷;二是以精良的客服實現與客戶的密切互動,不斷改進產品質量;三是適當的產業鏈控制,既不妄圖進行覆蓋全產業鏈的經營,也不是單純外包生產,對於產業鏈上游原材料進行良好的產品質量控制,對於下游的產品加工實現標准化生產,才是最好的辦法。
樹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
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農產品發展最大的瓶頸。如何讓消費者重拾信心?通過互聯網創造透明的供應鏈體系,是最直接的方法。
從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可追溯系統,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通過一個二維碼,消費者就可以在手機掃描後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裡耕種、何時採摘、誰來採摘、包裝日期等一應俱全。而這些都需要互聯網、物聯網、網路視頻以及雲計算等技術的支持。
最終,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全程追溯,再加上質檢等權威機構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協同創造出真正的透明供應鏈。
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升級
由於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明顯,又很容易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加之我國的小戶經營體制難以與大市場有效對接,農產品經常發生「賣難」現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豐收悖論。
毫無疑問,電子商務可以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農產品不再因為地域原因而滯銷。農產品電商2012年開始暴發,當年底達到近200億元,預計2014年要超過1000億元。2013年11月25日,海南省農業廳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淘寶網?特色中國海南館」正式上線,僅椰子飯一項,3天銷掉了以往線下全島一年總銷量的63%,電子商務渠道的清貨能力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電子商務平台因為可以讓生產者的產品直接送達消費者,省去了中間的經銷渠道,也使得產品的價格大幅度降低。「因為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就要產生一定的成本。原來農產品一般都是三級到四級的經銷商體系,現在可以直接一級批發商到零售商,減少了流通環節,企業的利潤就來了。」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說:「現在企業能做大的,都是流通環節減少的。」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渠道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銷售的關系,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零庫存,如樂視的生態農業就是採取了這種C2B思路。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核心。但我國的農村金融服務並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從2000年初,央行和銀監會開始逐步進行金融機構的創新,鼓勵涉農金融機構展開了包括村級互助基金、林權抵押貸款、小額信貸、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方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但是,受到地域、資源、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制約,這種由監管層主導的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並沒有很好地改善農村金融問題,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單一、供給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
具體來說,未來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其一,小額信貸。農村信貸的主要服務對象多為養殖、餐飲、零售等小規模經營者,因此信貸額度小,資金分散,相對於大額信貸而言借款人的資金安全更加有保障。
更吸引人的,是農村城鎮化小微金融領域的巨大市場潛力。現在4億人的一二線城市,就已經有100多家銀行了,那麼隨著城鎮化的進行,當6億多農民變成市民時,將會有多少家新晉銀行呢?
貸幫是全國最大的農村P2P貸款公司,出借人通過貸幫的互聯網平台出借資金,但貸款業務卻是線下進行的。貸幫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展開布局,設立辦事處,在當地招募信貸員去對貸款人進行摸底,每次借款,貸幫都有信貸員上門去審核借款人資質,確保其信息可靠,使得借款人的風險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貸幫還規定:貸款者所在地距離貸幫當地辦事處不能超過半小時車程。
貸幫的商業模式是通過互聯網聚集借款人以及投資人,再通過自己的風控體系篩選有能力的借款人以及投資人,使其對接交易的O2O模式。
其二,農業保險(放心保)。農業自古就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因此農業生產和發展始終伴隨著自然風險和經營風險的雙重壓力。隨著農民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和資金投入的擴大,農民的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增強,農業保險就成為了農業發展所必須的金融產品。從2007年到2012年,我國農業保險累計保費收入超過60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85%。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最活躍的農業保險市場之一。
但是由於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保險賠付率高,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較低,導致農業保險險種較少。目前,種植業險種主要是小麥、玉米、棉花三大作物。
2013年,重慶市榮昌縣在母豬、生豬、奶牛政策性保險的基礎上,還在水稻、高粱、黑花生、仔豬等特色優勢產業中探索開展保險試點。但農業保險不可能只靠政策保險,商業保險也是不可或缺的,更何況國家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從不吝嗇。
C. 物聯網的感知部分主要以什麼為主
物聯網的感知部分主要以感測器為主。
由微感測器、微執行器、信號處理和控制電路、通訊介面和電源等部件組成的一體化的微型器件系統。其目標是把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執行集成在一起,組成具有多功能的微型系統,集成於大尺寸系統中,從而大幅度地提高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
因為MEMS,賦予了普通物體新的生命,它們有了屬於自己的數據傳輸通路、有了存儲功能、操作系統和專門的應用程序,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感測網。這讓物聯網能夠通過物品來實現對人的監控與保護。
(3)感測器如何讓甲醇產業鏈提升效率擴展閱讀
物聯網自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網路體系,加之應用領域遍及各行各業,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交叉性。如果這個網路體系沒有一個專門的綜合平台對信息進行分類管理,就會出現大量信息冗餘、重復工作、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的狀況。
每個行業的應用各自獨立,成本高、效率低,體現不出物聯網的優勢,勢必會影響物聯網的推廣。 物聯網現急需要一個能整合各行業資源的統一管理平台,使其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模式。
物聯網的應用領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工業、農業、環境、交通、物流、安保等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有效的推動了這些方面的智能化發展,使得有限的資源更加合理的使用分配,從而提高了行業效率、效益。
在家居、醫療健康、教育、金融與服務業、旅遊業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的應用,從服務范圍、服務方式到服務的質量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改進,大大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在涉及國防軍事領域方面,雖然還處在研究探索階段,但物聯網應用帶來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大到衛星、導彈、飛機、潛艇等裝備系統,小到單兵作戰裝備,物聯網技術的嵌入有效提升了軍事智能化、信息化、精準化,極大提升了軍事戰鬥力,是未來軍事變革的關鍵。
D. 如何提升視覺感測器的工作效率
感測器(英文名稱:transcer/sensor)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並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感測器的特點包括: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路化。它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感測器的存在和發展,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讓物體慢慢變得活了起來。通常根據其基本感知功能分為熱敏元件、光敏元件、氣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濕敏元件、聲敏元件、放射線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類。
E. 三元催化器效率低用氧感測器屏蔽器官用嗎
摘要 當然是管用的,因為氧感測器屏蔽器相對來說是有用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F. 感測器主要應用在哪些工業領域
◆感測器的應用領域涉及機械製造、工業過程式控制制、汽車電子產品、通信電子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和專用設備等。
① 專用設備
專用設備主要包括醫療、環保、氣象等領域應用的專業電子設備。目前醫療領域感測器用量巨大,該領域要求感測器件向小型化、低成本和高可靠性方向發展。
② 工業自動化
工業領域應用的感測器,如工藝控制、工業機械以及傳統的;各種測量工藝變數(如溫度、液位、壓力、流量等)的;測量電特性(電流、電壓等)和物理量(運動、速度、負載以及強度)的,以及傳統的接近/定位的感測器。
③ 通信電子產品
手機產量的大幅增長及手機新功能的不斷增加給感測器市場帶來機遇與挑戰,彩屏手機和攝像手機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增加了感測器在該領域的應用比例。此外,應用於集團電話和無繩電話的超聲波感測器、用於磁存儲介質的磁場感測器等都將出現強勢增長。
⑤ 汽車工業
現代高級轎車的電子化控制系統水平的關鍵就在於採用壓力感測器的數量和水平,目前一輛普通家用轎車上大約安裝幾十到近百隻感測器,而豪華轎車上的感測器數量可多達二百餘只,種類通常達30餘種,多則達百種。
G. 物聯網技術會如何提升製造業的生產效率
物聯網的概念就是把所有的設備通過現代的通訊技術連接起來,從而使他們可以自動工作或者遠程式控制制工作。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釀酒行業,之前釀酒的話只能是人操作,但是實際是可以通過感測器監測各項參數從而讓設備自己去釀酒的,同時人還可以遠程查看進度或者設置要釀什麼酒,製造業生產效率就提高了。
H. 如何利用壓力感測器實現液位控制
在各類感測器中 壓力感測器 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靈敏度高、穩定可靠、成本低、便於集成化的優點,可廣泛用於壓力、高度、加速度、液體的流量、流速、液位、壓強的測量與控制。除此以外,還廣泛應用於水利、地質、氣象、化工、醫療衛生等方面。由於該技術是平面工藝與立體加工相結合,又便於集成化,所以可用來製成血壓計、風速計、水速計、壓力表、電子稱以及自動報警裝置等。壓力感測器已成為各類感測器中技術最成熟、性能最穩定、性價比最高的一類感測器。壓力感測器是用於測量液體與氣體的壓強的感測器。壓力感測器工作時將壓力轉換為電信號輸出。隨著微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單片機控制的智能型控制系統作為壓力感測器的一種被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中,為了使自己對單片機控制的智能型控制系統有較深的了解。經過綜合分析選擇了由單片機控制的智能型液位控制系統作為研究項目,通過訓練充分激發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潛能。並且,液位控制在高層小區水塔水位控制,污水處理設備和有毒,腐蝕性液體液位控制中也被廣泛應用。 由於該技術是平面工藝與立體加工相結合,又便於集成化,所以可用來製成血壓計、風速計、水速計、壓力表、電子稱以及自動報警裝置等。壓力感測器已成為各類感測器中技術最成熟、性能最穩定、性價比最高的一類感測器。 國外液位控制系統的發展已相當成熟,我們國內也在朝著這方面努力,而且好多企業與國際接軌,有了不菲的成績。比如單片機控制的智能型液位控制系統的運用等等。總的來說,發展方向有: 高速化,高效化,低能耗。提高液位控制系統的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機電液一體化。充分合理利用機械和電子方面的先進技術促進整個控制系統的完善。 自動化、智能化。微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液位控制系統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智能化不僅僅體現的在液位控制,應能夠實現對系統的自動診斷和調整,具有與液面不接觸的特點。 隨著微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壓力感測器單片機控制的智能型控制系統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中,為了使我們對單片機控制的智能型控制系統有較深的了解,利用單片機為控制核心,設計一個對供水箱水位進行監控的系統。根據監控對象的特徵,要求實時檢測水箱的液位高度,並與開始預設定值做比較,由單片機控制固態繼電器的開斷進行液位的調整,最終達到液位的預設定值。檢測值若高於上限設定值時,要求報警,斷開繼電器,控制水泵停止上水;檢測值若低於下限設定值,要求報警,開啟繼電器,控制水泵開始上水。現場實時顯示測量值,從而實現對水箱液位的監控。
I. 智能感測器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中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企業
智能感測器得到廣泛關注
感測器自誕生以來,大致經歷了結構型、固體型、智能型三個階段,隨著各類技術的進步,前兩類感測器逐漸無法滿足對數據採集、處理等流程的需求,融合了軟體演算法、人工智慧技術的智能感測器開始受到關注。
據資料顯示,20世紀開始,我國開始智能感測器領域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大專院校相繼報道智能感測器相關的研究成果;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幾家研究機構採用混合集成技術研製出實用的智能感測器;2010年,我國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ITEI)初步建立起智能感測器系統標准體系架構;2013年起,伴隨物聯網和智能製造的興起,智能感測器得到廣泛關注。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感測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J. 感測器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感測器是把一種能量轉換成另一種能力的裝置,把被測信號轉化成電信號的裝置,它在我們生產、生活和科研方面都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大到軍事、天文方面的應用,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煮飯、洗衣等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可以說,感測器的應用已經深入到了整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1.感測器在生產中的應用。
在工業自動化生產中,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對安全生產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在生產過程中各種量的檢測和控制的自動化水平也越來越強,感測器在鋼鐵、造紙、石化、醫葯、食品等企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差壓感測器在醫葯方面的應用,光纖感測器在智能復合材料中和熱加工生產中的應用,紅外感測器在皮帶運輸機安全警示系統中應用,電渦流感測器在印刷品厚度檢測中的應用。距離感測器在判斷車輛運動速度方面的等。濕度感測器在紡織印染生產中的應用很廣。在紡織印染生產中,因為對濕度的要求非常高,常常需要對生產環境的濕度進行准確測量。起先是採用濕度計來進行,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加上濕度測量本身比較復雜,這種僅靠濕度計來測量濕度的方法已經遠遠不能勝任。濕度感測器是通過濕敏元件,把空氣中水蒸氣轉換成電信號輸出,濕度感測器具有反應迅速、測量准確等優點,被大量地應用到紡織印染生產中,提高了生產的質量。
2.感測器在生活中的應用。
感測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無處不在,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充分顯示出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安全和快捷。比如當我們夏天使用空調時,它為什麼會讓房間保持在一個設定的溫度下呢?這是因為空調中有一個用熱敏電阻製成的感應頭,當周圍空氣的溫度發生變化時,熱敏電阻的阻值就會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變,通過電路轉換為電流信號從面控制壓縮機的工作。又比如煙霧報警器,就是利用煙敏電阻來測量出煙霧濃度,達到一定濃度即引起報警系統工作,從而達到報警的目的。還有我們的光敏路燈、聲控路燈等也是利用感測器來自動控制開關的通和斷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到感測器的地方還很多,比如自動門、手機觸摸屏、滑鼠、數碼相機、電子天平、話筒、電子溫度計、自動洗衣機、紅外線報警器等。
3.「五官」感測器的優勢
隨著人們生活的需要,單憑人的感覺器官來獲取信息已經不能滿足要求,於是科學家們研製出了大量的感測器來幫助人們獲取信息。正是因為感測器的廣泛使用,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范圍已經延伸到更寬、更廣的領域。模仿人的感覺器官來獲取信息的「五官」感測器與人體的某個具體感官相對應著:光敏感測器對應人的視覺器官;氣敏感測器對應人的嗅覺器官;聲敏感測器對應人的聽覺器官;化學感測器對應人的味覺器官;壓敏、溫敏、流體感測器對應人的觸覺器官。使得感測器就象人一樣具有敏感的感覺功能。五官獲取的信息是通過人的感覺細胞將非電量(光、聲、溫度、濕度、壓力、重量、香味、臭味、酸、甜、苦、辣等)變成電脈沖(電量:電荷量、電壓、電流、電阻、電容、電感等),電脈沖通過神經將其送至大腦,感知到信息。感測器正是利用這個原理來模仿人的各種感覺的。與人的五官相比,感測器拓寬了人的感覺器官的能力。過去,人類必須依靠眼、鼻、口、耳來感覺外界顏色、聲音、氣味,感知溫度的變化等各種信息。現代生產需要准確地獲取各種信息並做出迅速、准確的反應,但是光靠人類的感官就很難實現,於是,感測器就應運而生了。與人的五官相比,當然它也有它的缺陷。感測器實際上就是電子產品,而人在感知事物時是帶有思維和感情的,這一點是被人製造出來的電子產品無法比擬的。盡管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它模仿人類的功能越來越強,但在很多性能上遠不如人的感覺器官,始終存在死板、反應機械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