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遼陽中水回用

遼陽中水回用

發布時間:2022-04-04 09:59:30

㈠ 中信環境水務(遼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信環境水務(遼陽)有限公司地址位於遼陽市太子河區祁家鎮揚林子村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環保設施運營、管理,環保設備維修,環保葯劑生產,污泥資源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經營狀態:存續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成立日期:2004-07-06法定代表人:王寧法人對外投資營業期限:2004-07-06-2034-07-05注冊資本:871.15萬美元發照日期:2015-10-13登記機關:遼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法定代表人:王寧
成立時間:2004-07-06
注冊資本:7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21100040001025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遼陽市太子河區祁家鎮揚林子村

㈡ 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概況

遼寧中部城市群地處東北亞的中心地帶,是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范圍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阜新等8個城市,總面積65040平方公里,佔全省的44%。經濟區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一體化的形態和特徵日益凸現,是中國主要的重工業發展基地之一,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域和遼寧省的經濟核心地帶,是世界上特別是東北亞地區少有的都市密集區,更是我國最重要、最具發展潛質的經濟區之一。 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加速人口和產業集聚,建設生態文明,增強競爭力、輻射力和區域綜合承載力,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基本原則:一是互惠共享原則。明確各城市功能定位,以產業分工協作為核心,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空間重組,實現「雙贏」、「多贏」及利益共享。二是創新優先原則。促進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轉換體制和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業與投資環境,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區域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三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健全社會保障機制,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發展定位:逐步將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打造成世界級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全國重要精品鋼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區,東北亞商貿物流金融服務中心。逐步使這一地區成為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的先導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綜合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國具有發展活力.新的經濟增長極。
發展目標:以2005年為基期,地區生產總值到2010年,年均增長15%,到2015年年均增長14%,到2020年年均增長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到2010年年均增長15%,到2015年年均增長15%,到2020年年均增長2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到2010年年均增長22%,到2015年年均增長20%,到2020年年均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0年年均實際增長12%,到2015年年均實際增長10%,到2020年年均實際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到2010年年均實際增長10%,到2015年年均實際增長12%,到2020年年均實際增長13%。城鎮化率到2010年達到70%,到2015年達到80%,到2020年達到85%。 按照分工有序、結構優化、整體發展的原則,完善城市功能、增強輻射能力,統籌城鄉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產業空間,發展產業集群。立足於發揮「哈大」城市綿延帶中心樞紐的作用,沿「哈大」發展軸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構築「一核、四帶、六群」的區域產業空間發展新格局。
建設沈陽特大經濟核心區:充分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整合發展空間,拓展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級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文服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建成超強的區域中心城市,逐步發展成為東北亞國際性中心城市。
打造四大經濟發展帶:通海產業大道經濟帶是以沈西工業走廊為基礎,共同建設一條沈陽經遼陽、鞍山至營口的通海產業大道,這條大道包括沈西工業走廊、沈陽近海經濟區、沈遼工業走廊、鞍海經濟帶和營口沿海產業基地,與四城市的產業空間布局和主導產業發展形成良好銜接,推進遼寧腹地和沿海良性互動發展,成為帶動遼寧中部城市群快速發展的經濟大動脈和重要增長極,形成北起沈陽,南至營口的經濟隆起帶。沈鐵工業經濟帶是以102國道為軸心,南起蒲河新城,北至毛家店鎮。建設成為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大型工業項目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基地,成為鐵嶺承接沈陽和國內外其他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和工業集中區,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沈本工業經濟帶是北起沈陽渾南高新技術開發區,向南延伸到本溪經濟技術開發區、本溪工業加工區、南芬循環經濟區。在空間發展方向上,以鋼鐵深加工製品、現代中葯、旅遊業發展為突破口,打造精品板材生產基地、沈陽裝備製造業的配套加工基地、現代中成葯製造基地、旅遊休閑服務業基地,最終實現以沈陽對接為主,向遼陽、鞍山和丹東延伸發展。沈撫產業經濟帶是按照沈陽「東優」和撫順「西聯」戰略,實現資源共享、生態共建、發展共謀、功能共升。打造以沈撫兩市共同母親河為主軸線的沈撫產業生態環境景觀帶,構建沈撫兩市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現代服務業發達區,國際化人居、休閑、生態旅遊度假區。
發展六大優勢產業集群: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是以沈陽裝備製造業為中心,打造區域裝備製造業研發集成總部,零部件加工向周邊城市輻射轉移。鞍山建設成冶金成套設備生產基地,增強撫順、本溪的裝備製造業配套能力,遼陽建設成專用設備生產基地,營口建設成船舶生產基地。石油化工產業集群主要是以撫順為核心,發展煉油、乙烯、催化劑及精細化工產業。建設北方重要煉化一體化基地,以遼陽為核心,開發煉油、乙烯和芳烴三大產品鏈,建設全國重要芳烴及化纖原料基地。沈陽重點發展精細化工和氯鹼化工等產業,鞍山和本溪利用焦化副產資源,鐵嶺利用煤炭資源重點發展煤化工產業。鋼鐵工業產業集群主要是以鞍鋼、本鋼為核心企業,營口新鞍鋼、撫順特鋼等為輔助支撐,建設鋼鐵產業及鋼鐵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拉長鋼鐵產業鏈。新材料產業集群是以沈陽新納米技術為核心構建產業鏈,鞍山、本溪新型鋼鐵材料產業鏈,以及撫順、遼陽、營口等新型材料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是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裝備、軟體等核心產業,以及打造國家生物工程、通信電子、民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制葯產業集群是以構建國家級新葯研發為平台,參與國際中葯生產經營標准制定為主攻方向,在化學制葯和生物制葯領域,培育創新型網路式醫葯產業發展集群。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 「一軸、三區、六帶」的物流網路體系主框架。沿沈陽-營口交通線構建遼寧中部城市群物流主軸通道;發展沈陽、鞍山、營口三個物流業聚集區;建設以沈陽為中心的裝備製造業物流產業帶,以沈陽南部、鞍山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物流產業帶,以撫順、遼陽為重點的石油化工物流產業帶,以本溪、鞍山為重點的鋼鐵物流產業帶,以沈陽、遼陽、海城、營口為重點的輕工業物流產業帶,以沈陽北部地區、鐵嶺、撫順西部、遼陽、鞍山為重點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等六大物流產業帶。推進區域旅遊業發展,以沈陽為中心,加速整合旅遊資源,優化旅遊產業結構。加強旅遊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旅遊產業與交通、農業等相關產業相協調。完善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開辟新的國際航線,全面開通與國內省會城市、熱點旅遊城市的直飛航線。加快金融、信息、會展和中介服務業發展,建設沈陽區域性金融中心,培育金融市場、優化金融環境。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業,形成一批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較高、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競爭力的中介服務機構。 按照《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關於加快哈大發展軸沿線城鎮建設的總體布局,將遼寧中部城市群劃分為三大都市區和四條城鎮發展帶。
三大都市區:大沈陽都市區是以沈陽為中心,結合撫順、本溪、鐵嶺城市發展空間調整的戰略機遇,發揮遼寧中部城市群通海產業大道經濟帶、沈撫產業經濟帶、沈本工業經濟帶和沈鐵工業經濟帶的帶動作用。鞍遼都市區是結合鞍山和遼陽地緣相近、產業互補優勢,拓展區域發展空間。通過建設鞍海經濟帶、沈遼工業走廊,實現鞍山和遼陽城區南擴、海城北靠,推進鞍遼一體化發展。營口都市區是結合我省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加快營口港建設,推進營口地區城市化進程,提高城鎮規模,發展大營口都市區。
四條城鎮發展帶:鐵嶺—營口城鎮發展帶,是東北地區哈大城鎮發展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遼寧中部城市群發展的核心軸線。沈陽—撫順城鎮發展帶,是推進沈撫同城化和帶動撫順東部地區發展的主軸線。完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增強軸線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沈陽—本溪城鎮發展帶,是沈陽輻射丹東經濟發展的重要軸線。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沈陽—阜新城鎮發展帶,是帶動遼西地區發展的重要軸線。加強中心城鎮建設,提高城鎮經濟規模,增強城鎮服務功能。 加快區域交通網路建設,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完善網路。建立功能齊全、運輸便捷、內外銜接、管理科學等多方式、多層次的立體交通體系。
一是區域公路網建設。重點規劃實施沈陽至康平、撫順(南雜木)至草市(遼吉界)、丹東至海城、桓仁至永陵、丹東至通化等高速公路,使之與沈陽繞城、遼寧中部環線、沈陽至鐵嶺、沈陽至撫順、沈陽至大連、沈陽至丹東、沈陽至彰武等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構成區域公路主骨架。配套建設沈西工業走廊相關道路設施。
二是區域鐵路交通建設。以連接鐵嶺、沈陽、遼陽、鞍山、營口五市的哈大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為重點,配套實施沈陽樞紐東部環線、沈陽集裝箱物流中心工程和本溪樞紐。通過建設沈西工業走廊鐵路、沈丹客運專線和高新線、沈吉線、沙鮁線擴能提速改造工程,實現通道供給能力的提升和運行效率的改善。同時,以沈陽地鐵為中心樞紐,推進區域城際鐵路建設,向外輻射至撫順、本溪、鐵嶺、遼陽、鞍山等城市,形成放射狀的城際鐵路交通網路。
三是區域機場建設。加快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升級改造,拓展新的航空運輸通道。擴建沈陽至桃仙機場高速公路、沈陽地鐵南延工程、新建機場西出口道路,全面改善機場旅客集疏運條件,強化機場樞紐地位。
四是區域港口建設。營口港重點推進鮁魚圈港區四期工程及A港池的建設,啟動仙人島新港區的開發,加快集裝箱、鐵礦石、鋼鐵、油品等大型化、專業化、集約化運輸設施建設。
五是城市供排水設施建設。繼續推進大夥房水庫輸水一、二期工程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建設沈陽石佛寺水庫供水工程、本溪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加快推進中部城市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工程、中水回用工程等。 遵循「節能優先,供給多元,改善結構,協調發展」的能源保障原則,統籌規劃區域能源開發利用,科學有序引導和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增強區域能源保障能力和區外能源的穩定供應能力。
一是保障區域煤炭產業發展。實施沈煤集團西馬礦改擴建、撫礦集團東露天礦能源綜合開發工程、鐵煤集團長城窩堡煤礦新建改擴建工程建設。加快煤炭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進程,發展煤炭生產加工、煤電聯營、煤化工等項目,延伸煤炭產業鏈。
二是保障區域電力發展。重點推進鐵嶺電廠二期、清河電廠「以大代小」、調兵山煤矸石發電,撫順發電廠供熱分廠,沈陽金山、沈陽渾南、沈陽西部、沈陽北部,國電鞍山,本溪熱電,遼陽煤矸石熱電,營口華能等熱電聯產工程。
三是開發區域可再生能源。推進桓仁抽水蓄能電站和撫順地區小水電工程建設。加快法庫、開原、昌圖、調兵山等縣(市)風力發電項目建設。
四是加快域外能源輸送。加快建設省際間原煤運輸通道,完善東北骨幹電網系統,建設蒙東呼倫貝爾到鞍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遼吉間500千伏輸變電、引俄入遼等輸電通道,增強受入域外電力能力。支持陝京二線、俄羅斯油氣、中海油油氣田開發、大連液化天然氣等天然氣輸入工程建設,確保油氣穩定供應。 一是統籌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多渠道挖掘未利用土地、空閑地、廢棄地、低效利用土地的潛力,盤活土地存量。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和實行土地資源利用效益評價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購儲備金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場,促進土地資源合理流轉,加強土地產權與資產管理。
二是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建設跨流域調水和城市水源工程,有計劃地限制開采和補充地下水,縮小地下水位下降區域面積,推進污水資源化。限制發展高耗水、重污染的建設項目,加強節水技術改造,加大工業用水回收處理設施投入,擴大再生水使用范圍。建立節水和用水的價格新機制,建立水資源補償機制。
三是優化開發礦產資源。統籌開發礦產資源,重點推進撫順、鐵嶺煤層氣、油母頁岩,鞍山、營口菱鎂礦及煤系共伴生礦的綜合利用。開展礦產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培育循環經濟型礦山企業。 一是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加強對電力、冶金、建材、石化等行業的污染治理力度,有計劃地搬遷改造中心城區的重污染企業,建設城市周邊防護林帶。
二是強化區域水污染治理。以遼河污染治理為主線,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點源治理為重點,實施環境污染共防共治。省級開發區和縣(市)及重點鎮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要求的目標。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開采、產品製造、產品消費、資源回收和無害化處置全過程管理,建立企業內部的小循環、企業間或產業間的中循環、社會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大循環三個循環層面,形成內部較為完整產業鏈與資源綜合利用鏈。
四是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落實區域內節能減排任務和責任,嚴格控制產生二氧化硫排放項目的市場准入條件,加強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過快增長,淘汰鋼鐵、鐵合金、電力、煤炭、建材等行業的落後生產能力。 一是構建自主創新平台。堅持產業化、聚集化、國際化和自主創新發展方向,不斷提升產業的集群創新能力。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實現人才無障礙流動。
二是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打破行政壁壘,建立區域共同的市場。構建內外統一的市場體系,實現要素資源的開放式循環,並依據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有機地參與國際、國內分工。
三是建立區域互動機制。深化遼寧中部城市群與 「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互動與合作,以沈營出海大通道為基礎,形成沿海、近海與腹地優勢互補、互為支撐、良性互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強與東北其它區域的經濟合作,搞好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㈢ 遼河的治理

加快遼河流域治理構建「和諧遼寧」

遼寧省環保局

序言泰晤士河是英國著名的「母親」河。全長402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里。產業革命後,人口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內,加之沿岸又堆積了大量垃圾污物,使該河成為倫敦的一條排污明溝。夏季臭氣熏天,致使沿河的國外大廈、倫敦鍾樓等不得不緊閉門窗。骯臟的河水還造成沿岸地區疾病流行,從1849年到1954年,濱河地區約25000人死於霍亂。1858年,英國政府開始進行泰晤士河治理,整個治理恢復過程共用了120年的時間,採取了立法、治理工業廢水、修建城市污水管網以及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等多項措施,花費了上百億英鎊,現在泰晤士河下游被認為是世界上通過首都城市最清的河流。從泰晤士河治理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河流治理不能一蹴而就,我省還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期,遼河治理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一、遼河流域水污染狀況及特點遼河流域是全國七大水系之一,由遼河和大遼河兩個水系組成。其中,遼河由發源於河北省,流經內蒙古、吉林的西遼河與發源於吉林省的東遼河在遼寧省昌圖縣匯合而成,至盤錦市注入渤海,全長1345公里;大遼河由發源於清原縣的渾河和發源於新賓縣的太子河在盤錦市相匯而成,至營口市注入渤海,全長511公里。遼河流域面積6.9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00多萬人。該區域是我國的農牧業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之一。(一)流域水資源狀況1956年~2000年,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130.47億立方米,重復水量39.25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水資源總量最大;撫順和鐵嶺水資源總量最大。
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計算面積(平方公里)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953494東遼河0.61415遼河35.9937927渾河24.0411481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34.9015846合計96.4969163地下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大;鐵嶺和沈陽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多。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45東遼河0.21遼河37.8渾河16.66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18.11合計73.23表3遼河流域各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表
行政區地表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沈陽市11.0322.54鞍山市5.816.93撫順市26.166.56本溪市14.463.24錦州市3.044.86營口市0.741.04阜新市2.974.68遼陽市8.869.54鐵嶺市19.911.71朝陽市0.950.45盤錦市2.391.67丹東市0.200.05合計96.4973.23(二)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狀況2004年遼河流域點源(含規模化養殖場)COD排放總量41.18萬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為12.55萬噸,佔30.5%,生活源排放量26.73萬噸,佔64.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1.9萬噸,佔4.6%;氨氮排放總量36780.9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3944.9噸,佔10.7%,生活源排放量29021.4噸,佔78.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3814.6噸,佔10.4%。經估算,遼河流域非〔11〕點源(城市徑流源、鄉村徑流源、礦山徑流源和農村生活源)COD排放入河量5.18萬噸,氨氮排放入河量2050噸。2004年,沈陽市的COD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2004年,沈陽市的氨氮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三)流域水質狀況遼河流域水質污染較為嚴重,屬於有機污染,主要污染因子為化學需氧量(COD)。河流污染最重的水期為枯水期,最重的區段為城市段。2005年,遼河流域水質屬重度污染。流域21個主要監測斷面(化學需氧量COD)以劣Ⅴ類水質為主,佔52.4%;Ⅴ類水質佔14.3%;Ⅵ類水質佔19.0%;優良水質(Ⅰ-Ⅲ類)僅佔14.3%。按水期評價,枯水期水質污染最重,其次是平水期,豐水期水質較好。21個斷面中,COD最高值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6.4倍;氨氮最高值也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18.4倍。我省遼河流域有西遼河、東遼河、招蘇台河、條子河4條入省河流,4個省界斷面中除西遼河的三門郭家斷面為Ⅴ類水質外,其餘均為劣Ⅴ類水質。條子河污染最重,COD、氨氮年均值分別為167mg/L和17.7mg/L,超Ⅴ類水質標准3.2倍和7.9倍。(四)遼河流域水污染特點及成因缺少生態用水。遼河流域屬季節性、受控型河流,降水量、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平均降水量的80%出現在6-9月份,7、8月份的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2000年、2001年東、西遼河及遼河幹流持續出現斷流。大中型水庫的庫容占水資源總量的34.4%,其中遼河達到64.1%,河道缺少徑流,許多城市河段已成為排污溝。結構性污染嚴重。流域內重化工業比重較大,污染物排放總量高,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冶金、石化、電力、造紙及煤炭業用水量占工業用水總量的70%,2002年,萬元GDPCOD排放量為10.44千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兩倍。兩大水系主要污染來源迥異。遼河水系主要污染來源為面源污染,其中西遼河上游老哈河平均含砂量每立方米47.1千克,每年向遼河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水土流失將大量有機質帶入河道形成面源污染。渾太水系由於流經遼寧省中部城市群,主要污染來源於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非工業污染日益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生活污染比重不斷上升。化肥、農葯施用量不斷增加,但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畜禽養殖規模和布局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糞便還田和綜合利用比例很低,養殖污染已成為工業和生活之後的又一大污染源。部分跨界支流污染嚴重。多年的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吉林省進入遼寧省的條子河和招蘇台河水質污染十分嚴重,河流水質全部超過五類標准,最高時超標十餘倍。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1996年,國務院把遼河流域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1999年和2003年國務院先後批復了《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及2010年規劃》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視遼河水污染防治工作,把它作為重點任務來抓,認真組織實施污染防治計劃,通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舉措,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05年底,國務院批復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中86個重點項目,完成57個,佔66%,在建13個,佔15%.為推進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主要措施:(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排放強度高、結構性污染嚴重是遼河流域水污染的一個突出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促進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經濟質量的一條治本之策,在源頭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進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遼寧省「十五」期間關停經濟效益差、污染嚴重的企業600餘家,取締「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1700多家,關閉制漿規模在2萬噸以下的造紙廠12家,年減排污水200多萬噸,減排COD3.11萬噸。(二)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業污染源是流域第二大污染源,2004年COD排放總量達到12.55萬噸。2000年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以來,政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不斷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作。「十五」期間,遼寧省對480多家重點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共實施清潔生產方案9420多個,年節水1.67億噸,減少廢水排放2.43億噸,其中COD3.359萬噸、石油類4554噸,實現經濟效益19.42億元。在冶金、電力、煤炭和選礦等高耗水行業創建了50多家廢水「零排放」企業。與2000年相比,工業企業新鮮水取用量減少了24.5%。(三)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遼河流域COD排放總量為41.18萬噸,其中有26.73萬噸來源於生活污染,生活污染已經成為流域的第一大污染源。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是治理生活污染的根本之策,污水處理廠建設快慢、運行好壞直接關繫到遼河水污染防治的成效。「十五」期間,通過徵收污水處理費,推進污水處理產業化等手段,籌措大量資金用於污水處理廠建設。截止2005年底,遼河流域已建成17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形成日處理能力約258.5萬噸,在建10座污水處理廠。通過幾年來不懈的努力,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地區沒有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沒有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仍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來追求單純的GDP增長;部分地區還存在治理是自己受損,下游收益的思想,消極對待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治理資金投入不足。資金不足是造成項目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部分在建項目不能按時完工,尚有20%的項目未動工。遼寧省「十五」期間應投入重點污染防治項目建設資金93.43億元,僅佔GDP的千分之四左右,實際2005年底完成投資約55億元,不到總投資的60%。三是已建成污水處理廠難以保持長期穩定運行。我省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普遍偏低,大部分城市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不足50%,特別是自備水源的用戶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更低。主要原因是城市污水處理費徵收部門力度不大、計量不準和漏失率較高等,難以保證污水處理廠長期穩定運行的需要。四是污水處理廠產業化步伐緩慢。我省已建成污水廠中,大部分污水處理廠實質上還都屬於政府成立機構,政府投資建設,政府出資運營,政府負責還貸的事業單位,由政府承擔著無限責任。同時污水處理廠人員是國內同類先進企業的2~5倍,造成人員多,費用高,不易管理。三、下一步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及對策加強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對維護流域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後一個時期,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線,切實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為人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總體目標國家正在組織編制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5年下降10%。遼河流域幹流在豐、平水期消滅超Ⅴ類水質;枯水期在「十五」基礎上繼續改善,超過五類水質標準的水體污染物濃度下降不低於20%。城鎮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中水回用率不低於20%。(二)主要工作99年以來,遼河治理經歷了由以治理為主,到治理、保護相結合,再到治理、保護、利用相結合的歷程;治理措施從治理工業企業、建設污水處理廠為主,到以開展清潔生產、建設污水處理廠、促進中水回用、開展農業污染防治綜合措施為主的歷程。為進一步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今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應按照污染治理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污染治理與節約用水相結合、點源治理與面源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的治理原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十一五」期間,各地應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產業升級的需要,加大流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首先,應對現有的企業實行更嚴格的淘汰制度,取締關閉水耗高、污染嚴重、經濟效益差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特別是對規模不經濟、污染嚴重的造紙、釀造、制葯、印染、化工等污染嚴重行業的企業或者落後工藝和設備實現強制淘汰。近期應盡快淘汰流域內年制漿能力3.4萬噸以下化學制漿生產線、年生產能力2萬噸以下黃板紙企業、1萬噸以下廢紙造紙企業、1萬噸以下酒精生產線、1萬噸以下澱粉生產線。其次,要嚴格環境准入,新建項目應優先發展節水、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和過程減少新上項目帶來的水污染問題;擴建項目應通過以新帶老,做到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二是工業污染防治方面。首先,要認真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流域內所有的重點污染企業都應實施清潔生產,從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水資源消耗,減排廢水,逐步使單位產品的水耗、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其次,加快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一水多用和再生水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使處理後的中水返回生產過程,流域內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應提高到80%以上。對冶金、電力、石化、煤炭等耗水量大的行業,應通過開展廢水處理後回用,逐步實現廢水的「零排放」。再次,強化排污許可證管理。將總量控制目標以排污許可證的形式落實到每個企業,沒有總量指標的,新建項目一律不予審批,不達標的一律關停。三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首先,要抓好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科學確定規模和選址,按照大、中、小、微規模,以及利於污水收集、處理後回用等原則,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進度,到「十一五」末期,流域內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以上,遼寧省境內要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175萬噸。其次,加強對建成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監管。為保證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行,所有建成污水處理廠必須全部安裝在線監測裝置,並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水質、水量實時在線監控。再次,應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力度,補充工業用水。已建成污水處理廠應積極落實中水用戶,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新開工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應同時配套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流域內中水回用率應達到20%以上。第四,新建的污水處理廠應實行企業化運行,實行政企分開;通過招投標方式,對已經建成和在建的污水處理廠實行投資和經營的整體轉讓,實現投資和運行主體的多元化,「十一五」期末,流域80%污水處理廠實現市場化運行。四是飲用水源保護方面。首先,要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飲用水源進行依法管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其次,制定全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明確提出各水域保護的目標和級別。再次,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在遼河流域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規模化養殖企業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水污染嚴重超標地區,應嚴格禁止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第四,強化對飲用水源的水質監測。開展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資源質量監測和月報發布工作,形成全省水環境監測網。第五,保障農村飲水安全。開展防氟改水、農村基本飲水井工程建設等工作。(三)主要措施為完成重點工作,實現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應採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加強領導,實現流域治理上下游聯動。遼河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一個地區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分工負責、協調合作的工作機制。應進一步完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就保護遼河流域水環境問題,統一部署,統一行動。二是完善法規,加大執法力度。要在國家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流域內配套性法規和制定更為嚴格的標准,以使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肅查處企業違法排污行為,新建項目應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應賦予環保部門對環境違法單位的限期治理和限產、停產整治的決定權,以有效解決「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應建立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度,杜絕不作為和瀆職現象。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污水處理市場化步伐。從江蘇等省份的先進經驗來看,只有建立政府主導、多渠道籌措資金、市場化運營的機制,才能較好地解決污染防治項目建設進展緩慢的問題。政府應主要發揮統一監督、制定規劃、嚴格執法、制定收費標准、出台優惠政策等主導作用,為污染防治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要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充分利用世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政府貸款,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應按照「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積極推進流域內污染治理的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步伐。四是完善跨界斷面考核制度,推動水環境質量改善。應完善跨市界斷面的水環境質量考核制度,各市對轄區內水環境質量負責,確定不同階段出境水環境質量目標,並作為考核地區工作成績和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出境主要污染物超過目標值的,要採取一定的措施追究責任,建議實行污染賠付補償制度。五是加強宣傳,擴大公眾參與。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大事,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進。應完善公眾參與的程序和規則,擴大公眾參與。加強環保培訓,提高各級決策者、廣大居民、中小學生的環境意識。通過電視、廣播、報刊和網路等形式,加強環境宣傳,公開曝光環境違法案件,大力宣傳保護環境的好經驗;強化對環境問題的深度報道,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公眾監督和輿論監督。
課題組成員:文毅遼寧省環保局副局長
胡成(執筆)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㈣ 渾河的水有多深(撫順段)

2米以上!

㈤ 中國哪些城市缺水

山西省是中國最缺水的省份,山西省地處內陸,境內大部分地區為半乾旱氣候,人均水佔有量低於嚴重缺水線,屬於水資源嚴重貧乏的區域。

山西省已建成多個飛機增雨作業基地,可開展全年增雨作業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偵查工作,並且多次實施人工增雨、雪作業。山西省圍繞著增加土壤墒情、增加水庫蓄水、凈化空氣質量、降低森林火險、保護水土流失等需求,不斷完善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的業務布局。

(5)遼陽中水回用擴展閱讀:

山西省的水資源量:

1、山西省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為當地降水。1956年-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為795億m,摺合雨深為508.8mm。1980-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總量為755億m,摺合雨深為483.2mm。該時段較1956-1979年系列降水量減少,減幅為9.04%。自七十年代開始,山西省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偏枯。

2、由於人類活動對下墊面條件的不斷改變,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地表水資源量呈逐漸減少的態勢。山西省1980-2000年河川徑流量多年平均值為72.89億m,較1956-2000年系列平均值減少了13.91億m,減幅為16.0%;較1956~1979年系列平均值減少了41.51億m,減幅為36.35%。

㈥ 大連的簡介

早在6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發了大連地區。秦漢時期,大連地區屬遼東郡轄區。唐朝初期,大連地區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的轄區。遼代時大連地區屬東京通遼陽府的轄區。大連地區在魏晉時稱三山,唐朝時稱三山浦,明清時稱三山海口、青泥窪口。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清朝於今大連灣北岸建海港棧橋、築炮台、設水雷營,一時成為小鎮。沙俄侵佔後,曾用青泥窪。1899年始稱大連市。第一、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對大連地區進行了侵擾。作為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主要戰場,大連在近代史上曾遭受兩次大的戰爭劫,淪為俄、日殖民地近半個世紀,其中日本的殖民統治達40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大連從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獲得解放,結束了殖民統治。同年9月,大連市職工總會籌委會組成。10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派韓光同志到大連任市委書記,組成了中共大連市委員會,並成立了大連市政府。1946年7月,改為旅大地委。1949年至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至196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66年至1976年經歷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之後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84年,國務院批准大連為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大連市被國務院確定為計劃單列市,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地理概況]

大連市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國東北遼東半島最南端,位於東經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緯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間,東瀕黃海,西臨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依遼闊的東北平原。是東北、華北、華東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門戶,是重要的港口、貿易、工業、旅遊城市。
全市總面積12574平方公里,其中老市區面積2415平方公里。區內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個地形為北高南低,北寬南窄;地勢由中央軸部向東南和西北兩側的黃、渤海傾斜,面向黃海一側長而緩。長白山系千山山脈余脈縱貫本區,絕大部分為山地及久經剝蝕而成的低緩丘陵,平原低地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處及一些山間谷地;岩溶地形所處可見,喀斯特地貌和海蝕地貌比較發育。

[氣候資源]

大連市位於北半球的暖溫帶地區,具有海洋性特點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5攝氏度,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500--2800小時。

[水利資源]

大連地區主要有黃海流域和渤海流域兩大水系。注入黃海的較大河流有碧流河、英那河、庄河、贊子河、大沙河、登沙河、清水河、馬欄河等;注入渤海的主要河流有復州河、李官村河、三十里堡河等。其中,最大的河流為碧流河,是市區跨流域引水的水源河流。另外,還有200多條小河。大連地區淡水資源總量為每年37.8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34.2為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8.84億立方米,兩者重復水資源量5.8億立方米。

[行政區劃]

現轄3個縣級市(瓦房店市、普蘭店市、庄河市)、1個縣(長海縣)和6個區(中山區、西崗區、沙河口區、甘井子區、旅順口區、金州區)。另外,還有4個國家級對外開放先導區(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

[經濟總量]
2006年,綜合經濟實力持續增強。
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6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5%,為1996年以來的最快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8.6億元,增長10.9%;第二產業增加值1229億元,增長20.3%;第三產業增加值1132億元,增長13.6%。三次產業構成比例為8.1∶47.8∶44.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6%、57%和37.4%。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42579元,按年末匯率折算5453美元。

[財政稅收]
2006年,經濟效益水平顯著提高。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6.1億元,比上年增長29.5%,為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的最快增幅。其中,市本級89.9億元,增長25.9%;區市縣級106.2億元,增長32.8%。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66.5億元,比上年增長28.3%。其中,基本建設、社會保障及撫恤社救、科技三項費和教育支出分別增長11.3%、61.3%、23.5%和23.1%。國稅局組織各項稅收162.04億元,增長18.1%;地稅局組織各項稅收148.26億元,增長23.2%。海關代征稅收168.93億元(大連海關數),增長8.2%。

[價格指數]
2006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平穩,工業品價格漲幅回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指數為101.4,與上年持平。其中,消費品價格指數和服務項目價格指數分別為101.0和102.3。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指數為102.67,比上年回落1.53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同比指數為108.32,比上年回落7.7個百分點。

2006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69.5億元,比上年增長32.3%。其中,城鎮投資1203.6億元,增長31.6%;農村投資265.8億元,增長35.9%。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建設項目投資866.4億元,增長33.4%;房地產開發投資337.2億元, 增長27.1%。
[投資結構]
2006年,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55.81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投資576.63億元,增長44.8%;第三產業投資837.04億元, 增長27.1%,其中航運業118.2億元,增長22.5%。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上年的4.8∶35.9∶59.3調整為3.8∶39.2∶57.0。

按所有制類型劃分,國有經濟投資402.35億元,增長 34.8%;非國有經濟投資1067.14億元, 增長31.4%。國有與非國有經濟投資比例由上年的26.9∶73.1調整為27.4∶72.6。

[城市建設項目]

2006年,全市完成城建重點項目131項,實現投資額261.3億元,比上年增長30.3%。椒金山隧道、西部通道和勝利橋、北崗橋、菜市橋改擴建工程竣工通車。完成西北路等10條中心城區交通幹道的拓寬改造,快軌金州線、201路有軌電車改擴建工程、市區至開發區應急路建設快速推進。煤氣新廠二期儲櫃、制氣裝置已經完工。香海熱電廠二期1號機組投入運營。凌水河污水處理廠竣工投產,馬欄河等3座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展順利。梭魚灣、砬夏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中心城區生活垃圾應急處置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建設加快。完成煤氣管網改造21.3公里,新建煤氣主幹線22.7公里;分別完成供水管網、排水管網改造75公里和30公里;改造城市二次加壓泵站182處;改造城市居民室內舊管網5萬戶;解決城市居民用水困難8.7萬戶;新增供熱面積410萬平方米。

2006年,農業生產喜獲豐收。全年完成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現價總產值390.5億元,比上年增長13.9%(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1%)。其中,農業產值92.3億元,林業產值3.6億元,牧業產值108.2億元,漁業產值148.7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7.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2%、-10.7%、22.2% 、5.7%和22.4%。水產、畜牧、蔬菜、水果和花卉五大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及服務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1.4%。

[農牧產品產量]
2006年,農牧產品產量全面增長。完成糧食總產量152.2萬噸,單產5446.6公斤/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12.3%和11.4%;水果總產量106.7萬噸,蔬菜總產量254.6萬噸,分別增長8.8%和5.8%;肉、蛋、奶總產量分別為65.3萬噸、23.4萬噸和12萬噸,分別增長27%、5.3%和17.5%。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和奶類總產量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林業]
2006年,完成植樹造林面積50.2萬畝,農村植樹1.01億株,造林平均成活率達到90%以上。其中,荒山造林35萬畝,海防林基幹林帶5.21萬畝,道路綠化860公里,河流綠化430公里。新建綠化村121個。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42.99%。

[漁業]
2006年,完成地方水產品總產量216.1萬噸,比上年下降1.8%。其中,海水養殖產品產量129.5萬噸,下降2.9%。優質高效海珍品生產快速發展。其中,海參、雜色蛤和蝦夷扇貝產量分別為2萬噸、24.5萬噸和16.2萬噸,分別增長24.9%、21%和25.1%。新增海參、灘塗貝類、赤貝(魁蚶)和蝦夷扇貝增養殖面積分別為0.6萬公頃、0.8萬公頃、1.2萬公頃和0.67萬公頃,新增陸地工廠化養殖面積 6萬平方米。
[農業建設]
2006年,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289項,推廣新技術90項,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十大農業增產增效技術。新增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56家,投資總額19.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66.4%。新增8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49家;新增5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總數達到43家。新發展國家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15個,總數達到205個;綠色食品39個,總數達到208個;有機食品15個,總數達到43個。新建國家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2個、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1個、市級農業標准化生產綜合示範區10個。旅順口區、金州區被評為首批國家級農業標准化示範縣。
2006年,工業經濟持續增長。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05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全部國有及國有控股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下同)完成增加值85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7.6%,加快6.4個百分點。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重工業652.5億元,增長27.6%,加快7.4個百分點;輕工業199.3億元,增長27.6%,加快2.7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3415.1億元,比上年增長27.9%。
[工業基地建設]

2006年,全年完成工業投資535.9億元,比上年增長38.5%。「四個基地」實現工業增加值5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6.3%。其中,石化工業216.9億元,增長22.5%;現代裝備製造業228.5億元,增長27.9%;船舶製造業50.9億元,增長36.1%;電子信息產品工業69.7億元,增長25.7%。
2006年,重大項目建設取得突破。重工·起重風電設備、瓦軸集團重大精密軸承基地、中遠船務30萬噸級浮船塢、一汽大柴道依茨發動機、大眾一汽30萬台發動機等一批大項目竣工投產;機床集團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產業化等項目進度加快;船舶重工高新平台建設、鞍鋼新軋——蒂森克虜伯二期、福佳大化對二甲苯、逸盛大化對苯二甲酸等項目開工建設。產業集群加快形成,大連灣臨港裝備製造業基地初具規模。大化、大鋼、大水泥搬遷改造進展順利。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重點支持燃料電池、中水回用等10大工業循環經濟示範項目,推廣了水源熱泵、風力發電等10大節能節水技術和產品。

[工業經濟效益]

2006年,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50.63,比上年提高13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03.2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利稅總額122.3億元,增長15.9%;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39.8億元,下降4.5%。如剔除油價影響,實現利稅149.9億元,增長29.2%;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96.3億元,增長33.6%。
[利用外資]

2006年,利用外資成倍增長。全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2.4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4.1%,其中,第二產業13.18億美元,第三產業9.16億美元,所佔比重分別為58.7%和40.8%。引進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引進外資金額分別占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50.1%和29%,分別增長174.4%和209.5%。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853家,其中投資額超1000萬美元的大項目141個。德國大眾汽車等2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連實際投資2.8億美元,增長82.9%。

[對外貿易]

2006年,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大連地區內企業(含省公司)完成進出口總額317.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3%。其中,進口145.38億美元,增長23.1%;出口172.58億美元,增長25.4%。完成自營進出口總額293.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66%。其中,進口136.69億美元,增長23.27%;出口156.55億美元,增長25.9%。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占自營出口總額的45.3 %和22.9%。

[對外合作]

2006年,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勢頭良好。全年簽訂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合同900項;合同金額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7%;實現營業額2.8億美元,增長12%。外派勞務人員2.9萬人次,增長9.4%。新批對外投資項目17項,總投資額8000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佔99.5%。
[消費品市場]

2006年,城鄉消費市場協調發展。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9.3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加快1.2個百分點。其中,城市零售額783.9億元,增長14.7%;農村零售額55.4億元,增長13.9%。按行業劃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695.9億元,增長15.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33.9億元,增長11.7%;其他行業零售額9.5億元,增長2%。按商品類別劃分,吃品零售額390.4億元,增長16%;穿品零售額157.8億元,增長14.3%;用品零售額271.6億元,增長11.8%。

[居民消費]

2006年,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245.7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其中,汽車類增長35.9%,家用電器類增長14.8%,傢具類增長14.4%,通訊器材類增長24.1%,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4.4%,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2.7%,金銀珠寶類增長15.8%。

[商貿設施建設]

2006年,新建超萬平方米大型商業網點33個。新建星海新天地、規劃老虎灘漁人碼頭等兩條特色商業街。青泥窪商業街榮獲「中國著名商業街」稱號,友誼商城、麥凱樂總店、大商新瑪特被商務部評定為全國「金鼎級百貨店」。深化「千村百鎮」工程,新建改建農家店848個。新建放心食品專櫃、專區108個,新增優質農副產品專櫃、專區51個,新推出綠色市場試點單位和市場准入定點市場10家。
[旅遊]
2006年,全年共接待國內遊客215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2%;接待海外遊客70萬人次,增長16.7%。實現旅遊總收入260億元,增長23.3%。其中,國內旅遊收入222.9億元,增長25.2%;旅遊創匯4.65億美元,增長16.3%。截至年末,全市擁有旅遊賓館(飯店)190家,增加12家,其中星級賓館(飯店)159家,增加4家;旅行社373家,增加11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7家。本市創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取得成功。
[會展]
2006年,全年舉辦展會119個,其中2萬平方米以上的展覽項目13個,占總項目數的10.9%;展覽面積87.8萬平方米;參展企業18525家,其中來自70個國家的海外企業1326家;參觀人數475萬人次。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原大連國際服裝博覽會,現晉升為國家級展會)。成功申辦2007年「世界經濟論壇成長峰會——全球成長型企業年會(即中國夏季達沃斯)」。
[建築業]

2006年,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5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0.4%。按施工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3.3萬元/人,增長20.7%。
[房地產開發]
2006年,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2196.1萬平方米, 比上年增長39.9%;竣工面積537.8萬平方米,增長37.7%。完成商品房銷售額284.5億元,增長27.9%,其中住宅銷售額242.7億元,增長23.6%。商品房銷售面積628.8萬平方米,增長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70.2萬平方米,增長6.8%。

[環境質量]

2006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空氣中四項污染物均值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空氣污染指數(API)Ⅱ級以上(良好)天數338天,其中Ⅰ級(優)天數74天。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市區南部沿海、大窯灣、小窯灣、營城子灣水質各項監測指標年均值符合國家二類海水水質標准。飲用水源水質保持良好,符合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准。城市交通雜訊符合國家規定標准。
[建設項目管理]

2006年,完成大連市「城市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全年審批建設項目5938個,驗收竣工項目3435個;環保投資5.2億元,占審批建設項目總投資3%。

[環境污染防治]

2006年,對146個環境污染項目進行治理,完成污染治理133項,關、停、並、轉、遷污染企業27家,削減二氧化硫662噸、煙塵1433噸、COD 2091噸。發放排污許可證265家,對25家企業強制進行清潔生產審核,11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成翰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全面推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環保專項行動」,重點開展了飲用水源地整治等14項專項行動,檢查企業5629家,查處違法企業386家,限期治理企業80家,停業治理企業50家。完成環境安全風險源排查523家,限期整改39家。完成危險廢物轉移7965次、7.6萬噸。完成83家企業833枚放射源現場檢查,辦理轉讓放射源349枚。機動車尾氣年檢車輛10萬余台、路檢車輛6萬余台。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2006年,完成千山心城等10個區域拆爐並網工程,拆除鍋爐206台、煙囪168根,並網供熱面積280萬平方米;共削減煙塵344.4噸、二氧化硫322噸、氮氧化物268.8噸。關閉鞍鋼石灰石礦水泥分廠和31個非煤礦山。完成大化南渣場整治工程。通過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復查驗收。瓦房店市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命名為縣級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環境信訪]

2006年,受理環境信訪6098件,處理率100%,群眾滿意率達到90%以上。

[自然生態保護]

2006年,建成長海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庄河市桂雲花等3個鄉鎮獲得「大連市生態示範鄉鎮」稱號。

[城市園林綠化]

2006年,完成城市植樹78萬株,新增公共綠地150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6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8%。

[交通運輸業]
2006年,交通運輸業加快發展。運輸企業完成客貨換算周轉量2562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9.6%,加快11.6個百分點。實現貨物周轉量2503.2億噸公里,增長30.2%。實現旅客周轉量123.3億人公里,增長11.8%。

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億噸,比上年增長17.3%,其中外貿吞吐量0.7億噸,增長9.9%。集裝箱吞吐量321.2萬標箱,增長19.5%。旅客吞吐量616.1萬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周水子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635.1萬人次,增長17.5%;貨郵吞吐量14.51萬噸,增長12.4%。
[航運中心建設]
2006年,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大窯灣保稅港區申辦成功。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全年實施建設項目48項,完成投資72億元,新增生產泊位23個、年吞吐能力5000萬噸。我國最大的汽車物流碼頭——大連汽車碼頭建成投產。大連灣通用雜貨泊位完工,航道改擴建工程竣工通航。大窯灣二、三期6個泊位建設和北岸開發進展順利。長興島公共港區3個通用泊位建設步伐加快。金窯鐵路復線竣工通車,煙大鐵路輪渡試運營,長興島鐵路和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設項目啟動,土羊高速公路、大窯灣疏港高速公路、沈大與丹大高速公路連接線、大庄高速公路西段等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大連機場航線總數達到119條,其中國內航線76條,國際和特別行政區航線43條;與15個國家、90個國內外城市通航,其中國際、特別行政區通航城市36個。
[社會治安]
2005年,公安機關打防控一體化建設全面加強,刑事發案率穩中有降,共發案29513起,比上年下降1.39%。破案12835起,查處治安案件23947起,逮捕4812人,勞動教養2098人,移送起訴6146人。交通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治安重點地區全部得到根本治理。
[預防保健]

2006年,市內四區建立5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實現城區人口全覆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得到鞏固。建設農村無害化廁所7000座;完成農村飲水工程122項,保證了13萬農民的飲水安全,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2.63%。新創建省級衛生鄉鎮1個、省級衛生村3個。瓦房店市通過國家衛生城市的檢查驗收。全市免疫規劃疫苗的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標。

[醫學科研]

2006年,全市組織科技成果鑒定54項,其中21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獎。組織完成衛生新技術評審工作,其中186項准入應用於臨床。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展順利。截至年末,全市211.7萬農民參加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7%,建立了基本覆蓋全市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群眾體育]

2006年,完成全市各區市縣的國民體質網路建設。市體育總會及所轄40個單項體育協會,參加國際交流活動9次、省級以上賽事24次、市級以上賽事129次。開展國際徒步大會、國際馬拉松賽、全民健身周、萬人太極拳展演等系列群眾體育活動300餘項,其中第四屆國際徒步大會參加人數達到27萬人,創造了世界徒步史上參加人數之最,本市成功當選為中國大陸唯一的「國際徒步城市」。首次表彰全市「百名全民健身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新增社會體育指導員800名。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開展為全市100個自然村建設100個標准籃球場工作。本市被評為全國「推廣健身氣功十佳城市」。 。

[競技體育]

2006年,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大連籍運動員在第十五屆多哈亞運會上獲得8枚金牌。加強了6所「市競技體育後備人才重點基地」和126所「青少年傳統體育運動學校」的建設。首次表彰全市「百名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優秀教練員」。

[承辦賽事]

2006年,共舉辦、承辦市級以上比賽46項、188次。

㈦ 老哈河的污染源是什麼如何治理

加快遼河流域治理構建「和諧遼寧」

遼寧省環保局

序言泰晤士河是英國著名的「母親」河。全長402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里。產業革命後,人口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內,加之沿岸又堆積了大量垃圾污物,使該河成為倫敦的一條排污明溝。夏季臭氣熏天,致使沿河的國外大廈、倫敦鍾樓等不得不緊閉門窗。骯臟的河水還造成沿岸地區疾病流行,從1849年到1954年,濱河地區約25000人死於霍亂。1858年,英國政府開始進行泰晤士河治理,整個治理恢復過程共用了120年的時間,採取了立法、治理工業廢水、修建城市污水管網以及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等多項措施,花費了上百億英鎊,現在泰晤士河下游被認為是世界上通過首都城市最清的河流。從泰晤士河治理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河流治理不能一蹴而就,我省還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期,遼河治理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一、遼河流域水污染狀況及特點遼河流域是全國七大水系之一,由遼河和大遼河兩個水系組成。其中,遼河由發源於河北省,流經內蒙古、吉林的西遼河與發源於吉林省的東遼河在遼寧省昌圖縣匯合而成,至盤錦市注入渤海,全長1345公里;大遼河由發源於清原縣的渾河和發源於新賓縣的太子河在盤錦市相匯而成,至營口市注入渤海,全長511公里。遼河流域面積6.9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00多萬人。該區域是我國的農牧業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之一。(一)流域水資源狀況1956年~2000年,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130.47億立方米,重復水量39.25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水資源總量最大;撫順和鐵嶺水資源總量最大。
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計算面積(平方公里)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953494東遼河0.61415遼河35.9937927渾河24.0411481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34.9015846合計96.4969163地下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大;鐵嶺和沈陽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多。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45東遼河0.21遼河37.8渾河16.66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18.11合計73.23表3遼河流域各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表
行政區地表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沈陽市11.0322.54鞍山市5.816.93撫順市26.166.56本溪市14.463.24錦州市3.044.86營口市0.741.04阜新市2.974.68遼陽市8.869.54鐵嶺市19.911.71朝陽市0.950.45盤錦市2.391.67丹東市0.200.05合計96.4973.23(二)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狀況2004年遼河流域點源(含規模化養殖場)COD排放總量41.18萬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為12.55萬噸,佔30.5%,生活源排放量26.73萬噸,佔64.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1.9萬噸,佔4.6%;氨氮排放總量36780.9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3944.9噸,佔10.7%,生活源排放量29021.4噸,佔78.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3814.6噸,佔10.4%。經估算,遼河流域非〔11〕點源(城市徑流源、鄉村徑流源、礦山徑流源和農村生活源)COD排放入河量5.18萬噸,氨氮排放入河量2050噸。2004年,沈陽市的COD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2004年,沈陽市的氨氮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三)流域水質狀況遼河流域水質污染較為嚴重,屬於有機污染,主要污染因子為化學需氧量(COD)。河流污染最重的水期為枯水期,最重的區段為城市段。2005年,遼河流域水質屬重度污染。流域21個主要監測斷面(化學需氧量COD)以劣Ⅴ類水質為主,佔52.4%;Ⅴ類水質佔14.3%;Ⅵ類水質佔19.0%;優良水質(Ⅰ-Ⅲ類)僅佔14.3%。按水期評價,枯水期水質污染最重,其次是平水期,豐水期水質較好。21個斷面中,COD最高值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6.4倍;氨氮最高值也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18.4倍。我省遼河流域有西遼河、東遼河、招蘇台河、條子河4條入省河流,4個省界斷面中除西遼河的三門郭家斷面為Ⅴ類水質外,其餘均為劣Ⅴ類水質。條子河污染最重,COD、氨氮年均值分別為167mg/L和17.7mg/L,超Ⅴ類水質標准3.2倍和7.9倍。(四)遼河流域水污染特點及成因缺少生態用水。遼河流域屬季節性、受控型河流,降水量、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平均降水量的80%出現在6-9月份,7、8月份的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2000年、2001年東、西遼河及遼河幹流持續出現斷流。大中型水庫的庫容占水資源總量的34.4%,其中遼河達到64.1%,河道缺少徑流,許多城市河段已成為排污溝。結構性污染嚴重。流域內重化工業比重較大,污染物排放總量高,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冶金、石化、電力、造紙及煤炭業用水量占工業用水總量的70%,2002年,萬元GDPCOD排放量為10.44千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兩倍。兩大水系主要污染來源迥異。遼河水系主要污染來源為面源污染,其中西遼河上游老哈河平均含砂量每立方米47.1千克,每年向遼河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水土流失將大量有機質帶入河道形成面源污染。渾太水系由於流經遼寧省中部城市群,主要污染來源於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非工業污染日益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生活污染比重不斷上升。化肥、農葯施用量不斷增加,但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畜禽養殖規模和布局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糞便還田和綜合利用比例很低,養殖污染已成為工業和生活之後的又一大污染源。部分跨界支流污染嚴重。多年的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吉林省進入遼寧省的條子河和招蘇台河水質污染十分嚴重,河流水質全部超過五類標准,最高時超標十餘倍。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1996年,國務院把遼河流域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1999年和2003年國務院先後批復了《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及2010年規劃》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視遼河水污染防治工作,把它作為重點任務來抓,認真組織實施污染防治計劃,通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舉措,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05年底,國務院批復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中86個重點項目,完成57個,佔66%,在建13個,佔15%.為推進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主要措施:(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排放強度高、結構性污染嚴重是遼河流域水污染的一個突出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促進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經濟質量的一條治本之策,在源頭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進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遼寧省「十五」期間關停經濟效益差、污染嚴重的企業600餘家,取締「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1700多家,關閉制漿規模在2萬噸以下的造紙廠12家,年減排污水200多萬噸,減排COD3.11萬噸。(二)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業污染源是流域第二大污染源,2004年COD排放總量達到12.55萬噸。2000年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以來,政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不斷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作。「十五」期間,遼寧省對480多家重點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共實施清潔生產方案9420多個,年節水1.67億噸,減少廢水排放2.43億噸,其中COD3.359萬噸、石油類4554噸,實現經濟效益19.42億元。在冶金、電力、煤炭和選礦等高耗水行業創建了50多家廢水「零排放」企業。與2000年相比,工業企業新鮮水取用量減少了24.5%。(三)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遼河流域COD排放總量為41.18萬噸,其中有26.73萬噸來源於生活污染,生活污染已經成為流域的第一大污染源。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是治理生活污染的根本之策,污水處理廠建設快慢、運行好壞直接關繫到遼河水污染防治的成效。「十五」期間,通過徵收污水處理費,推進污水處理產業化等手段,籌措大量資金用於污水處理廠建設。截止2005年底,遼河流域已建成17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形成日處理能力約258.5萬噸,在建10座污水處理廠。通過幾年來不懈的努力,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地區沒有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沒有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仍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來追求單純的GDP增長;部分地區還存在治理是自己受損,下游收益的思想,消極對待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治理資金投入不足。資金不足是造成項目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部分在建項目不能按時完工,尚有20%的項目未動工。遼寧省「十五」期間應投入重點污染防治項目建設資金93.43億元,僅佔GDP的千分之四左右,實際2005年底完成投資約55億元,不到總投資的60%。三是已建成污水處理廠難以保持長期穩定運行。我省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普遍偏低,大部分城市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不足50%,特別是自備水源的用戶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更低。主要原因是城市污水處理費徵收部門力度不大、計量不準和漏失率較高等,難以保證污水處理廠長期穩定運行的需要。四是污水處理廠產業化步伐緩慢。我省已建成污水廠中,大部分污水處理廠實質上還都屬於政府成立機構,政府投資建設,政府出資運營,政府負責還貸的事業單位,由政府承擔著無限責任。同時污水處理廠人員是國內同類先進企業的2~5倍,造成人員多,費用高,不易管理。三、下一步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及對策加強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對維護流域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後一個時期,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線,切實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為人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總體目標國家正在組織編制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5年下降10%。遼河流域幹流在豐、平水期消滅超Ⅴ類水質;枯水期在「十五」基礎上繼續改善,超過五類水質標準的水體污染物濃度下降不低於20%。城鎮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中水回用率不低於20%。(二)主要工作99年以來,遼河治理經歷了由以治理為主,到治理、保護相結合,再到治理、保護、利用相結合的歷程;治理措施從治理工業企業、建設污水處理廠為主,到以開展清潔生產、建設污水處理廠、促進中水回用、開展農業污染防治綜合措施為主的歷程。為進一步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今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應按照污染治理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污染治理與節約用水相結合、點源治理與面源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的治理原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十一五」期間,各地應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產業升級的需要,加大流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首先,應對現有的企業實行更嚴格的淘汰制度,取締關閉水耗高、污染嚴重、經濟效益差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特別是對規模不經濟、污染嚴重的造紙、釀造、制葯、印染、化工等污染嚴重行業的企業或者落後工藝和設備實現強制淘汰。近期應盡快淘汰流域內年制漿能力3.4萬噸以下化學制漿生產線、年生產能力2萬噸以下黃板紙企業、1萬噸以下廢紙造紙企業、1萬噸以下酒精生產線、1萬噸以下澱粉生產線。其次,要嚴格環境准入,新建項目應優先發展節水、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和過程減少新上項目帶來的水污染問題;擴建項目應通過以新帶老,做到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二是工業污染防治方面。首先,要認真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流域內所有的重點污染企業都應實施清潔生產,從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水資源消耗,減排廢水,逐步使單位產品的水耗、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其次,加快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一水多用和再生水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使處理後的中水返回生產過程,流域內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應提高到80%以上。對冶金、電力、石化、煤炭等耗水量大的行業,應通過開展廢水處理後回用,逐步實現廢水的「零排放」。再次,強化排污許可證管理。將總量控制目標以排污許可證的形式落實到每個企業,沒有總量指標的,新建項目一律不予審批,不達標的一律關停。三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首先,要抓好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科學確定規模和選址,按照大、中、小、微規模,以及利於污水收集、處理後回用等原則,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進度,到「十一五」末期,流域內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以上,遼寧省境內要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175萬噸。其次,加強對建成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監管。為保證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行,所有建成污水處理廠必須全部安裝在線監測裝置,並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水質、水量實時在線監控。再次,應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力度,補充工業用水。已建成污水處理廠應積極落實中水用戶,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新開工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應同時配套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流域內中水回用率應達到20%以上。第四,新建的污水處理廠應實行企業化運行,實行政企分開;通過招投標方式,對已經建成和在建的污水處理廠實行投資和經營的整體轉讓,實現投資和運行主體的多元化,「十一五」期末,流域80%污水處理廠實現市場化運行。四是飲用水源保護方面。首先,要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飲用水源進行依法管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其次,制定全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明確提出各水域保護的目標和級別。再次,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在遼河流域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規模化養殖企業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水污染嚴重超標地區,應嚴格禁止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第四,強化對飲用水源的水質監測。開展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資源質量監測和月報發布工作,形成全省水環境監測網。第五,保障農村飲水安全。開展防氟改水、農村基本飲水井工程建設等工作。(三)主要措施為完成重點工作,實現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應採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加強領導,實現流域治理上下游聯動。遼河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一個地區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分工負責、協調合作的工作機制。應進一步完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就保護遼河流域水環境問題,統一部署,統一行動。二是完善法規,加大執法力度。要在國家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流域內配套性法規和制定更為嚴格的標准,以使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肅查處企業違法排污行為,新建項目應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應賦予環保部門對環境違法單位的限期治理和限產、停產整治的決定權,以有效解決「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應建立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度,杜絕不作為和瀆職現象。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污水處理市場化步伐。從江蘇等省份的先進經驗來看,只有建立政府主導、多渠道籌措資金、市場化運營的機制,才能較好地解決污染防治項目建設進展緩慢的問題。政府應主要發揮統一監督、制定規劃、嚴格執法、制定收費標准、出台優惠政策等主導作用,為污染防治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要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充分利用世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政府貸款,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應按照「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積極推進流域內污染治理的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步伐。四是完善跨界斷面考核制度,推動水環境質量改善。應完善跨市界斷面的水環境質量考核制度,各市對轄區內水環境質量負責,確定不同階段出境水環境質量目標,並作為考核地區工作成績和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出境主要污染物超過目標值的,要採取一定的措施追究責任,建議實行污染賠付補償制度。五是加強宣傳,擴大公眾參與。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大事,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進。應完善公眾參與的程序和規則,擴大公眾參與。加強環保培訓,提高各級決策者、廣大居民、中小學生的環境意識。通過電視、廣播、報刊和網路等形式,加強環境宣傳,公開曝光環境違法案件,大力宣傳保護環境的好經驗;強化對環境問題的深度報道,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公眾監督和輿論監督。
課題組成員:文毅遼寧省環保局副局長
胡成(執筆)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閱讀全文

與遼陽中水回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匯污水處理廠在哪裡 瀏覽:808
知識蒸餾英文 瀏覽:55
辛集皮革污水招工網 瀏覽:9
醫學陽離子交換劑 瀏覽:736
新車內空氣凈化器怎麼選擇 瀏覽:750
家禽廢水 瀏覽:567
供排水管道除垢 瀏覽:532
凈水出口和純水出口怎麼區分 瀏覽:541
洛陽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503
回用景觀水 瀏覽:447
粉劑除垢劑 瀏覽:296
樹脂瓦機械多少錢 瀏覽:381
環氧樹脂地坪的防火等級要求 瀏覽:218
岳陽污水處理廠有哪些 瀏覽:34
什麼飲水機安全 瀏覽:356
超濾凈的水含有礦物質嗎 瀏覽:594
拾回雕文怎麼用 瀏覽:889
污水處理池施工碰到的問題 瀏覽:129
宋dm空氣凈化器怎麼樣 瀏覽:605
靜放水除水垢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