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漁業生產污水處理

漁業生產污水處理

發布時間:2021-12-25 12:55:36

『壹』 目前我國內陸漁業水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應採取哪些有效應對措施

我國漁業水域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環境污染造成我國水產品質量嚴重下降。監測結果表明,我國部分貝類產品體內殘留有石油烴、砷、鎘、汞等有毒物質;近岸、內灣、河口等捕撈水產品及內陸養殖的水產品受到多環芳烴、汞和鎘等重金屬的污染。赤潮瀕發導致部分地區麻痹性貝毒和腹瀉性貝毒中毒現象時有發生。2001年由於我國貝類、對蝦等水產品因毒物、葯物殘留指標不合格,被歐盟等國拒絕進口,給我國水產品貿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對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受環境污染、工程開發建設項目如圍墾、填海、築壩、取沙等活動影響,許多優良的產卵場、采苗場、育肥場和增養殖場的漁業功能喪失,漁業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增殖與恢復能力下降,主要經濟水生生物資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重要漁區的漁獲物種類日趨單一,漁獲物逐漸朝著低齡化、小型化、低質化方向演變,多數傳統優質魚種資源大幅度下降,難以形成漁汛。渤海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1959 年單位網產平均在 221~43kg/網/小時之間,主要經濟魚種產量達 138.8kg/網/小時,而到 1998 年產量下降了近 90%,漁獲主要種類的產量 11.18kg/網/小時。東海區的漁獲物在 20世紀 50年代和 60年代,是以底層優質魚為主,優質魚分別占總產量的 48.3%和 55.4%。而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優質魚所佔的比例降低到 30.4%。長江四大家魚的魚苗由 70 年代年產 200 億尾下降到目前的 10億多尾。四大家魚產卵場由於污染和環境的改變已幾乎消失,鰣魚產卵場也已不復存在,許多珍稀魚類資源量已大幅度(五)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嚴重危及漁業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水生生物資源棲息環境的污染導致了水生生物組成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經濟動植物資源持續下降,水域生物種群結構單一,水生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嚴重破壞。監測資料表明,我國水生動物中珍稀瀕危動物的物種數目逐年增多,大黃魚、鰳魚等重要經濟魚類嚴重衰退,渤海三大毛蚶場場資源已接近枯竭。在內陸水域,水生野生動物的物種數量和資源量也呈下降趨勢,一些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暨豚目前已不足 100頭,長江白鱘、鰣魚、松花江大白魚等名貴經濟魚類已難見蹤影。最新資料顯示,幾乎所有的水生獸類、相當數量的水生兩棲類處於瀕危狀態。淡水魚類中的瀕危種類目前已達到 92種,占淡水魚類總數10%。這些瀕危魚類主要包括鯉科魚類 52 種,鯰類 11 種,鱘魚類 5 種,鮭鱒魚類 6 種,其他(包括鰻鱺)種類 18種。水生生物多樣性是漁業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將會動搖漁業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漁業水域面臨的污染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城市生活污染、工業污染
經濟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 周邊新型城市也迅速形成。每年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 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有限,並且大多數污水處理廠採用的工藝尚不能滿足除磷脫氮要求, 造成近海污染。生活中洗菜 洗衣服 沖洗廁所等產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漸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對消落帶水環境的污染逐漸加大,為了庫區消落帶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 必須加快庫區消落帶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消落帶的形成是由於庫水的季節性水位漲落,這樣就會使消落帶地區的土壤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主要是庫水的污染物通過一系列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不斷地在土壤中富集。進而對土壤的生理性能產生影響,土壤被淹沒時土壤中的養分,污染物就會被溶解和吸附在水體中,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據國家海洋局《20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 2006年渤海海域污染嚴重, 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 2萬 k m2, 占渤海總面積的 26%。海洋污染主要來自陸源排污、 人工養殖等。 2006年渤海海域中, 嚴重污染、 中度污染、 輕度污染和較清潔海域面積分別約為2 770、 1 750 、 7 370和 8 190 k m2, 嚴重污染和輕度污染海域面積均比 2005年增加約 1 000 km2, 與 2002年相比, 渤海輕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面積分別增加 5 230、 1 290和 1 760km2,分別增長 2 . 4倍、 2 . 8倍和 1 . 7倍。
由於海岸線較長,入海河流較多,加上沿河工業發展較快, 以及個別地方環境保護意識薄弱, 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集中處理場所設置不完備, 致使上游工業及生活污染物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事故時有發生。特別是各縣區間交界和省間交界處河流所造成的陸源污染問題十分突出。
由於陸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有關數據顯示,近海約 20.6萬km2的海域海水水質超過一類海水水質標准,其面積比 20 世紀 90 年代初擴大近 1 倍,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域面積為 10.2萬 km2,三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域面積為 5.4萬 km2,四類和超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域面積為 5.0 萬 km2。在內陸,長江幹流沿江 22 個城市江段在 20 世紀 70年代中期每日接納污水總量為 1436.5萬噸,而到 1996年則猛增到 4000萬噸。據統計,長江全流域污染源有 1萬多個,每年有 122億噸廢水排入江湖。黃河在 20世紀 70年代的年污水接納量為 18.5億噸,20世紀 80年代增加到 21.7億噸,90年代猛增到 32.6億噸。目前全國有 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流和市區及市郊的湖泊水質狀況更差。據環境保護部最近公布的數字:全國日排放污水總量已達 1.3 億噸,80%以上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庫中,78%的流經城市的河流已被污染。環境污染造成一些重要經濟魚類的產卵場、索餌肥育場和漁場受到污染。
化工廠、 農葯廠、 造紙廠, 工業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污染是鉛、鎘污染。其主要來自工業廢水 廢渣 鉛能使土壤肥效退化 土質降低 從而讓農作物不能有效順利地生長。此外,被農作物吸收後,這些有害元素將會通過生態平衡中的食物鏈傳送到人體內鎘在環境中具有穩定 積累和不易消除的特點 通過食物鏈富集使人體產生慢性中毒 鎘污染可能最終引發「痛痛病」。有研究報道,通過多種方法評價重金屬污染狀況 結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為鎘,生態風險影響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潛在生態風險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沿岸有除油田鑽井平台的污油對漁業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外,油田開發帶動油品貿易及運輸的繁忙同時也增加了船舶事故溢油的頻發。
圍填海對傳統漁業水域的佔用影響漁業生產。目前我省圍填海速度較快、 面積較大、 范圍較廣,尚無詳細的圍填海規劃以及總量控制和年度控制指標。涉海工程傾倒區的建設,隨著涉海工程增加,傾倒區佔用和傾倒引起的泥沙對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港口等涉海工程項目施工期和報廢期對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 目前對涉海工程項目及配套工程在使用期內的排污管理比較規范, 但在項目施工期和報廢期的監管存在一定問題。
二是養殖業自身污染。
由於海上養殖開發利用不盡合理,造成局部生態承載壓力較大,對海水水質產生一定影響,養殖廢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海水水質中氮、 磷等物質含量有一定增加。陸源污染物是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進而影響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因此對於陸源物污染的治理, 解決河流污染問題, 是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關鍵。我省境內的主要入海河流 47條,入海河流上游因工農業和生活用水需要建設眾多水庫, 加上近年來北方氣候乾旱,河道灌溉等用水量大,河流自身徑流量不足。
一般認為養殖對蝦餌料系數在1.2~1.5之間,即養成1kg對蝦需要投喂1.2kg~1.5kg配合飼料。以干物質計算對蝦對飼料有機物質的轉化利用率在20%左右,約有80%的飼料干物質進入養殖環境中。這些物質以對蝦排泄物、殘餌等形式進入養殖池塘。與一般養殖魚類不同,由於對蝦通常在游動中抱食啃咬飼料,飼料顆粒因破碎、溶散及丟棄產生很高的浪費率。而對蝦腸道短,消化排出快,所以飼料的消化和吸收率也偏低。實驗表明對蝦養殖投喂餌料只有75%被對蝦攝食,其餘以殘餌(約佔15%)、溶解(約佔10%)等形式散失在養殖池。對蝦攝食的飼料中5%的氮被蝦同化,15%通過糞便排放,其中有5%的氮以氨氮形式直接排放,8%以有機氮形式排放。對蝦每攝食1kg飼料大約產生0.27kg(乾重)糞便、0.25kg懸浮顆粒物和6.12g氨態氮。楊逸萍等在研究人工投餌蝦池固體廢棄物代謝負荷時發現,30%的飼料不能被蝦利用而沉澱於池底。我國沿海地區養蝦產量為80萬噸,排入海洋環境中的殘餌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這些有機污染物一部分轉化成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浮游動物、微生物等生物體進入再循環,一部分以溶解態和固態物質存留水體和底質中。
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和糞便等在海底堆積、分解,使沉積物中有機質和硫化物等含量增加,養殖自身污染問題加重。人工投餌蝦池的淤泥中含有62%~68%的N,殘餌溶出的N、P營養鹽是對蝦養殖水環境及其鄰近海域的主要污染源。有研究發現在鮭魚網箱養殖區下部沉積物的C和N的通量很小,每年只有約10%的有機物可得到分解,79%的C和88%的N沉積(相當於飼料輸入C的23%,N的21%)將積累於底部,無法被生物利用。養殖產生的有機和無機廢物可直接引起養殖池塘底質中有機物負荷增加、富營養化現象,如BOD增加、缺氧等。其他的影響還有池塘土壤的酸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病原體增加、水華發生等,最終可能導致對蝦養殖失敗。
集約化養殖通過高密度集中飼養和高強度飼料投喂實現高產出。養殖過程自身污染物的輸出,主要包括殘餌、糞便和排泄物等,這些污染物或者導致養殖系統本身水質惡化,或者通過養殖廢水的排放對沿岸水域產生污染效益,甚至導致富營養化。養殖過程的健康與養殖產品的健康同樣重要,這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海水養殖破壞海洋生態平衡。
由於海洋漁業資源的銳減使得海水養殖業得到迅猛發展, 過去 20年間全球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 10%的速度增加。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殘餌、糞便中所含的氮、 磷等營養物質以及懸浮顆粒物和有機物會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給魚蝦的生存帶來威脅, 影響渤海的海洋捕撈量。另外, 網圍精養採取高密度放養, 葯物使用量增加, 並大量投喂外源性餌料, 致使排泄物增加, 水中氮、 磷等營養要素和有機物含量猛增。通過對精養蝦池中的物質平衡的研究,發現在養殖過程中只有 10%的氮和 7 %的磷被吸收, 其他都以各種形式進入環境。
養殖區域底泥中氮、 磷的含量和耗氧量比周圍水體沉積物中的含量要明顯高出很多。殘餌和排泄物在底質堆積, 促使微生物活動的加強, 也加速營養鹽的再生。同時, 在養殖過程中死亡的生物體沉降分解增加底泥里的氧的消耗, 在缺氧條件下會產生硫化氫和氨氣等有毒物質。
水產養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還體現在養殖逃逸魚類對其臨近海洋生物的影響。海水養殖逃逸的魚類可能對疾病的傳播、 野生群體遺傳組成的改變等產生副作用, 可能會將地方流行病傳給野生種群。
三是毒害入侵困擾海洋水產業
一些病毒侵入亦導致渤海的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很大影響,其中最典型的是蝦毒。由於病毒存在於動物的細胞內, 難以根治, 加上它垂直和水平都能傳播,使多種生物都成為病毒載體, 如天津的厚蟹、 鹵蟲等, 增加了傳播途徑, 難以有效控制, 制約著漁業的發展。據估算,如能合理的開發利用,減輕蝦病蔓延, 預估計渤海的水產量在 2010年將達到 700萬 t 。如盲目地增加養殖密度, 導致養殖物種病害的瀕繁發生。例如, 由於長期不合理的高密度養殖等原因, 1993年 6月,曾在沿海水產養殖暴發大面積蝦瘟, 發病養殖面積占當時全國對蝦養殖總面積的 76%, 減產近 12萬 , t 直接經濟損失 35億元, 間接經濟損失達 86億元。
加大水污染治理,控制投入品數量,保護養殖水域生態環境。
魚兒離不開水,水是水產養殖的第一要素,水質好壞關繫到養殖產量的高低和養殖產品質量的優劣,好水才能出好魚,才能創高產。根據現階段養殖水域環境狀況,必須防止工業、農業、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還要防止養殖污染。一是要嚴格控制污水污染養殖水體,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必須進行處理,做到達標排放,防止污染死魚事件發生。二是要科學使用養殖投入品, 防止因多投、 濫投而造成養殖污染。飲用水源的水庫必須全面禁投 (禁投餌、 肥、 葯), 保障供水需要, 確保居民用水安全; 大湖、 大庫要禁投或局部禁投, 大湖要保持有相當數量的水生植物, 特別是沉水植物, 維持Ⅱ—Ⅲ類水質;中小湖、 庫也要限投, 嚴防水體富營養化, 保持Ⅲ類水質。通過禁投、 限投, 全力保障湖、庫水域環境、 水產品質量和生態平衡。
要嚴格控制過度捕撈, 保護近海、 淺海漁業資源, 積極開發外海、 深海漁業資源,穩步發展遠洋漁業, 渤海捕撈漁業的發展應採取「保近捕遠」的戰略, 在捕撈對象和安排上採取「保底補表」的策略。當前, 渤海污染治理的重點是加強對直接入海的工業廢水治理, 大中城市毗鄰海域的污染治理, 以及入海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以渤海環境容量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和主要污染物的總量分配及陸源排污入海的標准, 並通過容量資源的合理規劃和使用, 解決污染排放問題。因此, 可以再造渤海的漁業新環境,如建人工魚礁,植紅樹林等。人工魚礁是人為的在水域中設置構造物,以改善水生生物棲息環境,阻礙破壞性捕撈行為, 為魚類等生物提供索餌、 繁殖、 生長發育等場所, 以此達到保護、 增殖資源和提高漁獲質量的目的。
近 20多年來已有很多沿海國家都投放了人工魚礁。其中, 近幾年日本國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資約 600億日元用於人工魚礁建設,建礁規模約 600萬 m3。美國建造人工魚礁的主要目的是發展游釣休閑漁業, 而渤海則是更好的保證渤海漁業的質量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渤海環境容量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和主要污染物的總量分配及陸源排污入海的標准, 並通過容量資源的合理規劃和使用, 解決污染排放問題。
重開發、重保護。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忽視自然規律, 對洪湖濕地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決策者應對湖泊生態環境變化的規律認識正確,遵守生態系統自然規律, 不斷加大湖泊開發力度,同時加大保護力度。
保護與治理資金投入充分保障。多年積累下來的污染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致使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盡管提出搶救性保護以來, 但漁民的安置壓力和生產、 生活方式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拆圍戰果面臨新的挑戰。 加上生態修復、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管理經費得不到保障,治理成效存在潛在的反彈威脅。
生態環境治理科學技術要跟上去。生態系統治理必須標本兼治, 但保護與治理技術相對落後。 目前綜合治理方案與措施不夠科學、 全面。 有些措施只能治標、 不能治本, 甚至有嚴重的副作用。 主要表現在科技力量薄弱, 科研經費得不到保障, 治理措施落後。 科學利用、 科技管理急待強化。
水域保護與開發缺乏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和法律支撐。上下游之間、地區之間開發聯合、 共同保護。 與此同時, 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在保護與開發的思路上形成統一的規劃方案,強調集體利益。 涉及管理的水利、環保、 農林、 漁業、 旅遊、 交通、 國土等部門, 各自按照自己的職責范圍行政,形成有效的協商溝通機制。

『貳』 水產加工業產生的污水處理可以使用MBR膜技術嗎工藝流程是什麼樣的

MBR膜是一套組件。安裝在一個池內。具體操作,根據一般的污水8分鍾運行,2分鍾反沖洗。
避免膜堵塞。MLSS控制在5000mg/L.
價格50噸/ d 的污水,一套膜組件6萬左右。

『叄』 水產養殖廢水怎麼處理,水產養殖廢水處理工藝

水產養殖廢水處理方法主要有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物理化學處理法、生物處理法。
1物理處理法
1)過濾
由於養殖廢水中的剩餘殘餌和養殖生物排泄物等大部分以懸浮態大顆粒形式存在,因此採用物理過濾法去除是最為快捷、經濟的方法。常用的過濾設備有機械過濾器、壓力過濾器、沙濾器等。在實際處理工程中,機械過濾器(微濾機)是應用較多、過濾效果較好的方式。沸石過濾器兼有過濾與吸附功能,不僅可以去除懸浮物,同時又可以通過吸附作用有效去除重金屬、氨氮等溶解態污染物。
12)泡沫分離法
泡沫分離根據表面吸附的原理,利用通氣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氣泡為載體對液相中的溶質或顆粒進行分離,因此又稱泡沫吸附分離。其原理是向被處理水體中通入空氣,使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質被微小氣泡吸著,並隨氣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形成泡沫,然後分離水面泡沫,從而達到去除廢水中溶解態和懸浮態污染物的目的。由於泡沫分離技術不僅可以將蛋白質等有機物在未被礦化成氨化物和其他有毒物質前就已被去除,避免了有毒物質在水體中積累,而且可向養殖水體提供所必需的溶解氧,對維護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有良好作用。
泡沫分離是根據吸附的原理,向含表面活性物質的液體中鼓泡,使液體內的表面活性物質聚集在氣液界面(氣泡的表面)上,在液體主體上方形成泡沫層,將泡沫層和液相主體分開,就可以達到濃縮表面活性物質(在泡沫層)和凈化液相主體的目的。被濃縮的物質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質,也可以是能與表面活性物質相絡合的物質,但它們必須具備和某一類型的表面活性物質能夠絡合或鰲合的能力。
2化學處理法
1)臭氧處理法
海水工廠化養殖廢水存在養殖生物排泄物等懸浮物,以及氨氮、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等物質,而且也存在難生物降解有機物。因此,利用臭氧、過氧化氫、二氧化氯、漂白液等化學氧化劑的氧化作用,氧化分解難生物降解溶解態有機物是養殖廢水深度處理的主要手段。因此採用O3/UV工藝,既能提高處理效率又可減少臭氧的用量。用O3/UV技術凈化湖水可達到水質凈化及水體增氧的目的。
臭氧的凈化原理在於它在水中的氧化還原電位為2.07 V,高於氯(1.36 V)和二氧化氯(1.5 V)。它能夠破壞和分解細胞的細胞壁(膜),迅速擴散滲入細胞內,從而殺死病原菌。臭氧在水中分解的中間物質羥基自由基(•OH),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可以分解一般氧化劑難分解的有機物。因此,用臭氧處理廢水,既能夠迅速滅除細菌、病毒和氨等有害物質,又能增加水中溶解氧,從而達到凈化養殖廢水的目的。
2)電化學法
電化學是研究電和化學反應相互關系的科學。電和化學反應相互作用可通過電池來完成,也可利用高壓靜電放電來實現,二者統稱電化學,後者為電化學的一個分支,稱放電化學。在水產養殖廢水的處理中,用電化學法去除水中溶解的亞硝酸鹽和氨氮的研究結果表明,亞硝酸鹽完全去除的時間和能耗隨著傳導率的增加而降低,輸入電流最大為2A時,耗能最少,pH相對於輸入電流和電導率來說幾乎沒有影響;在酸性條件下有利於亞硝酸鹽的去除,鹼性條件有利於氨的去除,氨的去除速度低於亞硝酸鹽的去除速度。
3生物處理法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廢水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廢水中連續通入空氣,經一定時間後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狀絮凝物。其上棲息著以菌膠團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強的吸附與氧化有機物的能力。
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沉澱池、污泥迴流系統和剩餘污泥排除系統組成。
污水和迴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從空氣壓縮機站送來的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還使混合液處於劇烈攪動的狀態,形懸浮狀態。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觸,使活性污泥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第一階段,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顆粒吸附在菌膠團的表面上,這是由於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多糖類黏性物質。同時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在細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
第二階段,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吸收這些有機物,並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給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應進行的結果,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長,污水則得以凈化處理。
經過活性污泥凈化作用後的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澱池,混合液中懸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在這里沉澱下來與水分離,澄清後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系統。經過沉澱濃縮的污泥從沉澱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為接種污泥迴流至曝氣池,以保證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和微生物濃度;增殖的微生物從系統中排出,稱為「剩餘污泥」。事實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從污水中轉移到了這些剩餘污泥中。
2)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與活性污泥法並列的一類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是一種固定膜法,是土壤自凈過程的人工化和強化;主要去除廢水中溶解性的和膠體狀的有機污染物。具體參見http://www.dowater.com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著生長於某些固體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進行有機污水處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其附著的固體介質稱為濾料或載體。生物膜自濾料向外可分為慶氣層、好氣層、附著水層、運動水層。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著水層有機物,由好氣層的好氣菌將其分解,再進入厭氣層進行厭氣分解,流動水層則將老化的生物膜沖掉以生長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點:(1)對水量、水質、水溫變動適應性強;(2)處理效果好並具良好硝化功能;(3)污泥量小(約為活性污泥法的3/4)且易於固液分離;(4)動力費用省。

『肆』 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廢水是怎麼產生的

環境破壞的原因分析
1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環保意識薄弱
我國部分水產養殖者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選擇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模式。基於這種養殖模式,養殖者勢必要在養殖過程中提高餌料的投入量及換水量,而大量的殘餌、糞便會增大水環境的負荷量,一旦超過水環境的自凈能力,就會引發嚴重的自身污染問題。同時,日換水量的增加,不僅會導致大量水資源的浪費,廢水的排放也會影響周邊的水域環境。養殖者為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往往不採用循環水養殖系統和水體凈化技術對廢水進行循環利用和凈化處理,而直接將廢水排放到河道中,若廢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和其他污染物質,就會使接納水體出現富營養化和厭氧狀態,不僅會污染水源,甚至會使水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發生改變,引發嚴重的生態問題。
2漁葯使用不當水產養殖者為了保證養殖產量,防治各類病害,在養殖過程中投入大量的漁葯,包括殺菌劑、除草劑、抗生素、防腐劑、甚至還會投放促進魚蝦產卵和生長的激素類葯物。這些葯物會有相當一部分直接散失到水中,造成了水環境的污染。由於漁葯使用不規范,在殺滅病菌、蟲害的同時,也會對水體中的有益菌和浮游生物造成一定的傷害,甚至會使水環境的微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一些低濃度、性質穩定的葯物殘留於水中,可能會在一些水生生物體內產生積累,並通過食物鏈放大,對整個水體生態系統乃至人體造成危害。
3飼料污染
養殖過程中飼料的使用,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國大多數水產養殖者在養殖過程中採用的是生鮮飼料,生鮮飼料營養豐富、價格低廉。但是,這類飼料的吸收利用率低,飼料中僅有20%~30%的營養物質被魚蝦吸收,促進魚蝦生長,大部分營養物質則直接散失到水中或者通過魚蝦的排泄物再次進入水體,對水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殘餌、糞便中含N、P的營養物質和其他有機物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物質,給養殖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而配合飼料具備高效、優質、低污染的特點,但因為配合飼料成本較高、價格昂貴,往往被養殖者拒之門外。

『伍』 漁貨碼頭殘存物、污水處理辦法

『陸』 水產養殖廢水怎樣處理

養殖廢水一級處理就是將廢水中的毛、皮以及各種浮渣還有大顆粒懸浮物專,最終屬進入到隔油池,這個步驟主要目的就是將其中的油脂與廢水中的泥砂去除,然後進入調節池,調節池的作用就是為了為保證後續處理能夠正常運行得到穩定出水水質,不僅如此還能起到調節水量和均化水質的作用。
養殖廢水經過調節池的水會被壓力泵提升到浮沉澱一體機。去除率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得到的水質會進入到廢水處理設備,一體化廢水處理設備主要包括水解酸化池以及二級接觸氧化池還有沉澱池組成,屠宰廢水在水解酸化池進行酸化處理,全部的大分子有機物會被轉化為低分子有機物,經過廢水生物處理新技術水解的廢水進行到最終的沉澱池,池出水經過濾消毒達標排放。

『柒』 哪種污水最容易處理: 水產養殖廢水、居民生活廢水、工業廢水 能說出單價最好

工業廢水的話看是哪種,如果只是涉及到懸浮物的工業廢水,那處理是最簡單專的,只需要屬化學絮凝和物理沉降的方法就可以處理,但如果涉及到重金屬、致癌致病有機物的話,那就不是簡簡單單能搞定的了;水產養殖現在都是立體化養殖模式,一般沒有污染物排放;居民生活廢水現在的城市污水處理廠都有成熟穩定的技術,處理工藝也比較簡單
至於價格,那就要看污染物性質和處理量了

『捌』 怎樣處理高密度養魚廢水

一、水產養殖需要過環保關

在過去,養魚幾乎跟環保沒有什麼關系。但現在不一樣了,不僅魚塘的水不能夠外排,即使是存留在自己魚塘中的水質如果不做防滲防溢處理,環保也是一樣要管的。

特別是現在隨著高密度魚蝦、蛙、龜鱉等的養殖,大量飼料的投喂帶來了更嚴重的水質污染,不僅養殖水質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磷等濃度高,腥臭味和藻類也非常嚴重,導致水產動物疾病頻發,不斷用葯,但還是控制不住大量的死亡等情況。最關鍵是,這種惡劣的水質由於需要大量的不斷換水,導致帶來的環保問題非常嚴重,環保部門目前已經嚴格進行管理。對現有的魚塘要求整改、對新建的魚塘必須通過評審(建設時需要提供廢水的處理工藝等)才能進行養殖。

二、低成本解決工藝達到的效果

小編下面就給大家提供完整的低成本水產養殖廢水處理工藝,這個工藝不僅僅是給環保看的,關鍵是非常實用,廣泛用於高密度養殖各種魚類、蛙類、龜鱉類等,運用後能夠達到如下效果:

1.養殖環境腥臭味下降80%以上。

2.養殖水質改善明顯,減少換水頻率。

3.水產動物腸道和皮膚疾病顯著減少,死亡率明顯減少。

4.廢水通過幾個簡單的水池處理即可達到農灌水標准(COD、氨氮、總磷、懸浮物達標)。

三、基本的設施

除正常的水產動物養殖的基本設施外,還需要3個廢水沉澱微生物處理池,以及水稻田和普通魚塘作為輔助(因為當前的大部分地方環保政策,即使處理達標也不可以對外排放,但排放到自己的水田或一般以低密度且水草為主的魚塘中,再排出到外面或者循環使用就沒有問題)。

四、實施說明

1.新水入口處長期滴入激活的「養殖場污水生物處理劑」(每1500立方水體每3天使用1kg)或者每5-10天使用1次「富養魚塘強力凈水劑」(每1500方水體每天使用500g的量)。確保高密度水產養殖池水不富營養化,這樣可以減少換水頻次和用水量。這些微生物菌劑不會對水產動物產生副作用,還有保護皮膚等的功效,且水體活爽度明顯改善,腥臭味顯著降低。

2.飼料中長期添加專業復合益生菌「高密度水產養殖專用復合益生菌」,500g拌料100公斤,提高飼料消化吸收率節約飼料成本,能夠從源頭減少排放,且對水產動物腸道保健效果顯著。

3.集污池根據實際情況是否做固液分離,無很多渣和大的固態物可以不用固液分離。在這個地方需要長期加入激活的「養殖場污水生物處理劑」激活菌液,在這里根據廢水的濃度調節加入量,一般1kg「養殖場污水生物處理劑」可以處理500立方左右甚至更多。3級沉澱微生物處理池大小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一般日換水1000立方為例,每個處理池大約在300-500立方即可。每個池用一半面積(出水口方向)種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蘆)用於提高凈化能力。

4.凈化池其實就是種植水稻等水田或者種植水草低密度養魚的水池,通過前面的處理只需要稍微有一定的面積(原則上越大越好,分成多級更好)進行簡單的凈化即可達標農灌水標准,可以用於循環用水或者對外排放(如果允許的話)。

通過上述基礎設施與全程微生物技術的加入,就可以達到非常滿意的效果。且運用微生物產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使用後節約的飼料和葯物、減少死亡帶來的效益要遠遠大於投入的微生物使用產品的開支。

閱讀全文

與漁業生產污水處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匯污水處理廠在哪裡 瀏覽:808
知識蒸餾英文 瀏覽:55
辛集皮革污水招工網 瀏覽:9
醫學陽離子交換劑 瀏覽:736
新車內空氣凈化器怎麼選擇 瀏覽:750
家禽廢水 瀏覽:567
供排水管道除垢 瀏覽:532
凈水出口和純水出口怎麼區分 瀏覽:541
洛陽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503
回用景觀水 瀏覽:447
粉劑除垢劑 瀏覽:296
樹脂瓦機械多少錢 瀏覽:381
環氧樹脂地坪的防火等級要求 瀏覽:218
岳陽污水處理廠有哪些 瀏覽:34
什麼飲水機安全 瀏覽:356
超濾凈的水含有礦物質嗎 瀏覽:594
拾回雕文怎麼用 瀏覽:889
污水處理池施工碰到的問題 瀏覽:129
宋dm空氣凈化器怎麼樣 瀏覽:605
靜放水除水垢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