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董正華的參加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2008年12月2-3日,中國改革開放與人權發展30年學術研討會(北京),提交論文「進一步保障農民的土地使用權」。
2008年11月6-7日,第5屆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南京),提交「農地制度改革與保障農民對農地的永久使用權」。
2008年10月26-27日,19世紀以來的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世界史所),提交論文「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Indivialism or『the Original Civic Type of Nationalism』? 」
2008年6月23-28日,參加「農民的終結?-全球資本主義與農業社會的未來」(The End of the Peasant?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Future of Agrarian Society)研討會(加拿大溫哥華Wal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提交論文「The Use of Farmland: Search for a Better Solution」。
2008年5月28-30日,參加「青年土耳其革命100周年國際討論會」(土耳其安卡拉大學)組織「中國民主革命100年」小組討論會,提交論文「『Guided Modernity』 in Turkey: from Young Turks to Kemalists」(by Dong Zhenghua and Zan Tao)
2008年4月21-22日,北京人權論壇,提交「發展權與發展道路的選擇」。
2006年11月7-8日,第3屆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重慶),提交「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2004年4月7-8日,參加「東亞國家和地區現代化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中國史學會、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聯合舉辦),發言「以一元多線論為基礎的現代化範式」。
2003年8月1日,參加「第二期管理科學論壇」(北京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主辦), 提交「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大會主題報告)。
2002年3月,參加中國科學院現代化討論會(北京),提交 「現代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01年6月,參加「20世紀中國的歷史回顧」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大學),提交「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現代化範式』」。
❷ 我想發表研究生會議論文,想知道在哪個網站能查到全國最近要舉行的學術交流會,以便於投稿。
您好!我來回答上述問題:本人知道的網址很多,但個人認為都不是專業的,務實點、實用性強點還是呆具體來:
(1)明確自己的科研課題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種類,比如說是實驗論著、科技簡報、綜述、病例分析等等;
(2)就自己研究課題的某一方向,請登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頁,查看自己研究方向領域里的有關學術雜志,那裡面有每個雜志的影響因子;
(3)根據自己已取得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投到那個雜志上;
(4)若你需要把你的科研成果投到會議上,最後被錄用為會議集,那麼請到該雜志的主頁首頁面,查看其近期舉行的學術會議及需要論文的類型。
❸ 第十二屆全國天然有機化學學術會議什麼時候召開
會議名稱: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物理有機化學學術會議會議主題:物理有機化學前沿內容及范圍:物理有機化學用物理和物理化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研究有機分子的結構、結構與性能的關系、以及有機化學反應機理,在有機化學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科學儀器與理論方法不斷創新,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蓬勃發展,給物理有機化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物理有機化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本次會議的宗旨是繼承和發揚前輩物理有機化學家的光榮傳統和科學理念,交流學術成果,探討科學問題,促進合作發展,提升研究水平。會議將安排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和牆報展講。熱誠歡迎物理有機學同仁和研究生踴躍參加本次學術盛會。地點:湖北省武漢市
❹ 沒有論文也想參加學術會議怎麼辦
有一些學術會議沒有對論文做要求,但參加網後會給相應的學分獎勵,你最好是參加中華醫學會舉辦的或者是國家認可的組織舉辦的學術性會議!
中國學術會議在線(www.meeting.e.cn)是面向全國學術群體,最具權威性、公益性、互動性的國家級學術會議交流平台,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於2005年1月開通試運行。是依託於全國高校,得到政府強力支持,採用先進網路技術、多媒體通信技術、流媒體技術,為科研人員打造優質學術資源共享平台;它致力於優秀學術資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流,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參與學術會議交流的嶄新空間。它本著優化科研創新環境、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環境的宗旨,針對當前我國學術會議資源分散、信息封閉、交流面窄的現狀,通過實現學術會議資源的網路共享,創造良好的學術交流環境,以利於開闊視野,拓寬學術交流渠道,促進跨學科融合,為國家培養創新型、高層次專業學術人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做出積極貢獻。
該平台提供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預報及在線服務、視頻直播、點播、互動式會議系統等功能,已預報1007場學術會議、發布1026條會議新聞、219場會議視頻報告、3893篇會議論文以及103場會議資料。已有600餘所高校在學校首頁或科技處首頁建立了鏈接,已有60萬人次訪問量。現場直播了十餘場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採集加工了200餘場學術視頻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