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許昌三國文化
許昌,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尤其漢魏時期的輝煌歷史早已成為許昌獨特的人文資源。曹操「挾天子以令大臣」,迎漢獻帝都25年,「修耕植以蓄軍資」,使許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了弘揚許昌的三國文化,許昌建立了曹丞相府,曹丞相府位於許昌市老城中心的繁華地帶,是在原來曹操大營和辦公的遺址上恢復重建的,是國內目前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
(1)許昌中水回用擴展閱讀: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
《三國演義》120回有52回發生、演繹在許昌,留下了80多處三國文化遺址遺跡。
曹丞相府作為全國唯一的曹魏文化主題景區;三國名將關羽夜讀《春秋》的春秋樓景區;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始發地灞陵橋景區;漢末皇城所在地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公園;皇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政權的受禪台等,都彰顯三國文化。
B. 唐朝的28大將
唐朝的二十八員大將應該是長孫無忌(齊國公),李孝恭(河間王),杜如晦(萊國公),魏徵(鄭國公),房玄齡(梁國公),高士廉(申國公),尉遲敬德(鄂國公),李靖(衛國公),蕭瑀(宋國公),段志玄(褒國公),劉弘基(夔國公),屈突通(蔣國公),殷開山(勛國公),柴紹(譙國公),長孫順德(薛國公),張亮(勛國公),侯君集(陳國公),張公瑾(郯國公),程咬金(魯國公),虞世南(永興公),劉政會(邢國公),唐儉(莒國公),李績(英國公),秦叔寶(胡國公),羅成(越國公),薛仁貴(平陽郡公),薛丁山(兩遼王),樊梨花(威寧侯)。
1.長孫無忌: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後同母兄。
2.李孝恭: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
3.杜如晦: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4.魏徵: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5.房玄齡: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6.高士廉:高儉(575年-647年),字士廉,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初宰相,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隋朝洮州刺史高勱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後舅父。
7.尉遲敬德: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8.李靖: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葯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9.蕭瑀: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第七子,梁靖帝蕭琮異母弟,蕭皇後之弟。唐朝宰相,從小以講孝道聞名天下,而且能夠善於學習和書寫,個性正直,為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
10.段志玄: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齊州鄒平(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名將。
11.劉弘基: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今陝西涇陽)人,唐初名將,隋朝河州刺史劉升之子。
12.屈突通: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復姓屈突,隋末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的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遼寧朝陽),後家長安。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治臨邛,今四川邛崍)刺史。
13.殷開山:殷嶠(?—622年),字開山,雍州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人,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4.柴紹:譙國襄公柴紹(588-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5.長孫順德:邳國襄公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唐朝初年外戚、將領,北魏太師、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秦州刺史長孫澄之孫,文德皇後長孫氏的族叔。高祖起兵晉陽,拜統軍,平霍邑、破臨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將屈突通,平定陝縣,屢建戰功。李淵稱帝,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
16.張亮:張亮(?-646年),鄭州滎陽人(今河南鄭州),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7.侯君集: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
18.張公瑾: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漢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9.程咬金: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0.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21.劉政會:劉政會(?-635年),滑州胙城(今河南滑縣牛屯鎮)人。隋末唐初大臣。
22.唐儉:唐儉(公元579-656年),字茂約,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齊尚書左僕射唐邕之孫,隋朝戎州刺史唐鑒之子。
23.李績: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24.秦叔寶: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5.羅成:羅成,是隋唐系列小說中人物,排第七條好漢,羅藝之子,與秦瓊是表兄弟,精通槍法,因皮膚白皙面容俊俏但卻不苟言笑,有綽號「冷麵寒槍俏羅成」。與秦瓊、程咬金等於賈家樓結義,居末位。先後助瓦崗軍攻破長蛇陣、銅旗陣,反王大會時奪得狀元魁。
26.薛仁貴: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27.薛丁山:薛丁山(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小說演義人物,其歷史原型為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母親柳金花。娶樊梨花、竇仙童、陳金定為妻,曾率軍平定西涼(西突厥),後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28.樊梨花:樊梨花,大唐貞觀年間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樊梨花,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稱《二十四功臣圖》 ,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C. 有哪些描寫風水的古詩詞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岳陽樓——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洞庭湖——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D. 關雲長的故事
桃園結義之後,關公遲遲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兵器,心中悶悶不樂。一天夜裡,關公信馬由韁,不料路邊突然飛起一隻怪鳥,馬兒受驚狂奔,等到馬兒停下來了,四下一瞧,眼前竟是一座險峻的大山。這時,山中傳來一陣叮叮當當的打鐵之聲,關公舍馬順聲尋去,卻見月色下一座寺廟火光照天。關公不覺一驚,步入寺廟,只見一虯須黑面之人正在鍛打一枚女子頭上的發釵。熊熊爐火中,那枚鳳釵有如一隻火鳳凰在展翅飛舞,剛才見到的那火光就是從鳳目和彩翼上閃出的萬道霞光。更讓關公吃驚的是,這人的行為十分怪異,數百斤重的鐵砧下竟然放著一塊豆腐,這漢子揮錘似風,那豆腐卻完好無損!
關公知道遇上了身懷絕技的鍛鐵奇人,正要開口,誰知那人卻笑道:「將軍深夜來訪,莫非為兵器之事?在下正有一件好兵器要送給將軍,只是將軍須依我三件事:一千斤精炭,一千斤好鐵,上弦月之夜才鍛打,而且只有將軍一個獨自在場,不能讓別人知道。」
關公欣然允諾,一一照辦。果然奇事隨後出現,只見爐中烈火噴射,如同倒海翻江,一條青龍吟吼盤繞於爐中。冷卻時桶中水映一彎明月,沾火時星月失輝,但刀芒卻寒光迸射映耀四山。半月之後,一千斤的好鐵只剩下八十二斤,化成了一把青龍偃月刀。官渡一戰,關公手舞大刀宛如天神下降,刀光閃處,連斬河北袁紹大軍兩員名將顏良和文丑,一時間聲震華夏。關公這才知道手中的這把刀吸日精收月華,乃是一件天下無雙的神奇兵器。
E. 三國時期的城市
1、鄴城,東漢末年(公元204年)曹操擊敗袁紹進占鄴城,營建鄴都,鄴城自此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所以臨漳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2、許昌,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3、建業,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當時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今南京)。
4、漢中,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
5、巴郡,東漢興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劉璋將巴郡一分為三:墊江以北為巴郡,江州至臨江為永寧郡、朐忍至魚復為固陵郡。
F. 東漢二十八將主要功績都有在哪位皇帝時期的求詳細
馬武(?-61) 東漢大臣。字子張,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湖陽鎮)人,東漢大將,「哉龔二十八將」之一。初進綠林軍,為新市兵將領,後回劉秀,東漢建立後,任捕虜將軍,封楊虛侯。馬武少年時為避仇莢冬客居江夏。王莽末年,竟陵、西陽三老在郡界起義,馬武前往投奔,後進綠林軍。更始政權建立後,馬武被任為侍郎,與劉秀共擊王尋,又被拜為振威將軍,與尚書令謝躬共擊王郎。後劉秀攻克邯鄲(參見劉秀同一河北之戰),請謝躬和馬武等人往置酒高會,想要伺機圖謀謝躬,未成。劉秀單獨與馬武登叢台,從容對馬武說:「吾得漁陽、上谷突騎,欲令將軍將之,何如?」馬武說:「駑怯無方略。」劉秀對說:「將軍久將,習兵,豈與我掾史同哉!」(《後漢書·馬武列傳》)馬武由此心回劉秀。謝躬被殺後,馬武騎快馬到射犬投奔劉秀,劉秀甚悅,引置左釉冬每當慰勞諸將,馬武總是為劉秀斟酒,劉秀非常興奮。劉秀讓其率其部下至鄴,武叩頭不願,劉秀更加興奮,便隨劉秀征戰。參與彈壓了河北尤來、五幡等起義軍。劉秀敗於慎水,馬武獨自殿後,攻擊追兵,使義軍不能追擊。後攻擊安次、小廣陽,馬武常為先鋒力戰無前,諸將皆率軍跟隨,大破義農民軍,馬武率軍追至平谷、浚靡而還。劉秀即位後,任馬武為侍中、騎都尉,封山都侯。建武四年(28年),馬武與虎牙將軍蓋延等征討劉永(參見東漢同一關東之戰),馬武率軍攻濟陰(今山東定陶西北),下成武、楚丘,因功拜為捕虜將軍。建武五年(29年),龐萌反叛,馬武率軍攻桃城,先與其交戰,敗其軍,光武帝到後,龐萌敗走。建武 六年(30年)夏,馬武與建威大將軍耿弇西擊隗囂(參見東漢平隴西之戰),漢軍進展不利,引兵而回,隗囂率軍猛追,漢軍形勢危急,馬武選精騎殿後,披甲持戟而戰,殺數千人,隗囂引兵而退,諸軍才得以回長安。建武十三年(37年),馬武增食邑,更封鄃侯。率兵北屯下曲陽,以備匈奴。因殺軍吏而獲罪,奉命將妻兒送回,交將軍印綬,削戶五百,定封為楊虛侯。光武帝與元勛諸侯親切交談時說:「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高密侯鄧禹先回答說:「臣少嘗學問,可郡文學博士。」光武帝說:「何言之謙乎?卿鄧氏子,志行修整,作甚不掾功曹?」其餘諸人依次回答,到馬武時,馬武說:「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盜賊。」光武帝笑道:「且勿為盜賊,自致亭長,斯可矣」(《後漢書·馬武列傳》)。馬武生***酒,闊達敢言。《後漢書·馬武列傳》中寫道「時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長,無所避忌。帝故縱之,以為笑樂。」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武任中郎將,率軍擊武陵蠻人,回來後,上交印綬。明帝初,西羌攻擊隴釉冬覆軍殺將,朝廷深以為患。水平元年(58年)年,朝廷再次拜馬武為捕虜將軍,中郎將王豐為副將,與監軍使者竇固、右輔都尉陳欣,率四萬人前往平定(參見東漢與羌的戰爭)。在金城與羌人交戰,斬首六百級。又在洛都谷與羌人交戰,結果被羌人所敗,死千餘人。羌人率眾出塞,馬武率軍追擊到東、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南),大破羌人,斬首四千六百級,俘一千六百人,余眾皆降散。馬武引兵而還,增邑七百戶,其食邑達一千八百戶。永平四年(61年),馬武往世。 劉隆(?-57),字元伯,漢族,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初年宗室名將。明帝時圖畫元勛,列為哉龔二十八將之一,排列第十六。劉隆乃南陽安眾侯宗試冬回附劉秀亦在情理之中,他的功績並不十分突出,據《後漢書·劉隆傳》載,也主要是從平李憲,屯田武當,從馬援征交址之功,吳漢死後,他以驃騎將軍,行大司馬事,似乎也不在於他的功勞和才幹,而與他是漢宗室有關。他的明顯過失就是他在任南郡太守時,度田不實,結果坐征下獄,免為庶人。歷史上稱道他的也只是在他行大司馬事後,能夠「奉法自守」.劉隆為今人提供的最大鑒戒作用是應當「奉法自守」。他在任南郡太守時之所以被征下獄,僅以元勛、宗室才免於一死,特免為庶人,就是由於他不能「奉法」,不能按照光武帝的旨意「度田」,而是「多不均勻,或優饒豪釉冬侵刻羸弱,」弄得「百姓嗟怨,遮道號呼」(《後漢書·劉隆傳》)。實在是罪莫大焉。這應當永遠為當官者戒 馬成(?~56年)字君遷。漢族,南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縣東北)人。東漢開國元勛,東漢大將,「哉龔二十八將」之一。馬成少為縣吏,劉秀進潁川時回劉秀,初任安集掾,又調任郟縣令。劉秀征討河北,他棄官步行,追到滿陽方遇上劉秀,劉秀任他以期門職跟隨征戰。劉秀即位,遷升他為護軍都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再遷揚武將軍,率誅虜將軍劉隆、振威將軍宋登、射聲校尉王賞,征調會稽、丹陽、九江、六安四郡之兵進擊李憲。他採取深溝高壘、圍而不戰的戰術,使城中糧盡,迫不戰而敗,斬殺李憲,平定江淮。建武七年(公元31年),馬成被封為平舒侯。建武八年(公元32年),跟隨劉秀進擊隗囂。大敗隗囂後,奉命任天水太守。是年冬,還師京都。建武九年(公元33年),代來歙為中郎將,率武威將軍劉尚等將破河池,平定武都。建武十年(公元34年),行大司空事。未幾,復任揚武將軍。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奉命在常山、中山屯田,鎮守北邊。又代驃騎大將軍杜茂整治邊防,自西河至渭橋,由河上至安邑,從太原到井陘,從中山到鄴郡,皆建造堅固工事,修築烽火台,並十里設一守看,視事六年,劉秀以為他勤勞功高,征還京師。因邊民上書請示馬成回防地,他奉命復回屯田。直到北方無事,才調任中山太守。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定封全椒侯,回居封地。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往世。永平中,漢明帝感念前世開國元勛,詔畫師繪馬成像於南宮哉龔,為二十八宿之一。(《後漢書卷二二有傳》) 王梁,字君嚴,東漢哉龔二十八將之一。漁陽要陽人。為郡吏,太守彭寵以梁守狐奴令,與蓋延、吳漢俱將兵南及世祖於廣阿,拜偏將軍。既拔邯鄲,賜爵關內侯。從平河北,拜野王令,與河內太守寇恂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來梁功。及即位,議選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帝以野王衛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於是擢拜梁為大司空,封武強侯。 陳俊(?—52年),琅琊太守祝阿侯,字子昭,南陽西鄂(河南南陽)人。東漢大將,「哉龔二十八將」之一。一開始跟隨劉嘉,官拜長史。後來跟賈復一起經劉嘉推薦投奔劉秀。作戰勇猛,在河北比較著名。後來參與山東作戰,跟吳漢一同作戰,平定山東後留陳俊坐鎮。後來一直在山東任職,直到建武二十三年老死任所。 杜茂(?—43年),東漢驃騎大將軍參蘧侯,字諸公。漢族,漢朝南陽郡冠軍縣(今鄧州市張村鎮冠軍)人。 杜茂在劉秀征戰河北時,投靠了劉秀,為中堅將軍,常隨劉秀征戰。劉秀即位後,杜茂被拜為大將軍,封樂鄉侯。北擊五校農民軍於真定,並進降廣平。建武二年(26年),更封杜茂為苦陘侯。與中郎將王梁先後在魏郡 清河 東郡擊敗了五校農民軍,降其持節大將三十餘人,三郡清靜,道路流通。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遣使持節拜杜茂為驃騎大將軍,擊沛郡,拔芒。時西防再次反叛,杜茂往迎戰其首領佼強。建武五年(29年)春,杜茂率捕虜將軍馬武進攻西防,數月攻克,佼強投奔董憲。建武七年(31年),光武帝詔杜茂率兵北屯田晉陽 廣武,以防匈奴。建武九年(33年),杜茂與雁門太守郭涼在繁畤擊盧芳部將尹由,盧芳部將賈覽率匈奴騎兵萬餘人前來救援,杜茂與其交戰,軍敗,率軍進樓煩城。當時盧芳據高柳,與匈奴連兵,經常進侵邊境,光武帝深以為患。建武十二年(36年),光武帝遣謁者段忠將諸郡大權交給杜茂,鎮守北邊。杜茂於是令邊疆士兵築亭候,修烽火。雙將金帛繒絮供給軍士,並賜邊民,使其冠蓋相看。此外,杜茂還建屯田,驢車轉運等,使農業得以恢復。建武十三年(37年),光武帝增杜茂食邑,更封修侯。建武十五年(39年),坐斷兵馬稟縑,因使軍吏殺人,被免官,削戶邑,定封參蘧鄉侯。建武十九年(43年),杜茂往世,子杜元嗣。 傅俊(?—31)字子衛,潁川襄城(今屬河南)人,東漢哉龔二十八將第十的積弩將軍。初為王莽新朝襄城地方亭長,對莽新政治的黑暗、體會深刻,知其難以長久。劉秀率部過襄城,傅俊起而響應,被委以校尉之職。莽朝襄城縣衙以「投帝罪」殺了傅俊的母親、弟弟和親族。傅俊為報滅宗之仇,跟隨劉秀參加昆陽大戰,奮勇殺敵,大破莽將王尋,因功升偏將軍。劉秀北進洛陽,命傅俊獨率一軍,擊破洛陽以東的京、密二城。劉秀嘉獎其戰功,特准回襄城故里,殯葬被慘害的支屬。公元23年,傅俊聞劉秀進攻河北,隨帶領賓客10餘人,從襄城起身,晝夜兼程,至邯鄲追上大部隊。劉秀為其忠誠所感動,把最精銳的潁川兵給他統率。每戰,所部常為諸軍男先沖鋒陷陣,屢建奇功。公元25年,劉秀即天子位,組建中心政權,傅俊出任侍中,隨從天子左釉冬出進宮廷,參與機密。建武二年(公元26年),大封元勛,定傅俊為昆陽侯。次年又拜積弩將軍。與征南大將岑彭擊破荊襄地方割據勢力秦豐,然後揮師江東,平定揚州,成為東漢的開國元勛。 堅鐔[xín],(?—50)字子伋,潁川襄城(今河南禹州市)人也。為郡縣吏。世祖討河北,或薦鐔者,因得召見。以其吏能,署主簿。又拜偏將軍,從平河北,別擊破大槍於盧奴。世祖即位,拜鐔揚化將軍。與諸將攻洛陽,而朱鮪別將守東城者為反間,私約鐔晨開上東門。鐔與建義大將軍朱佑乘朝而進,與鮪大戰武庫下,殺傷甚眾,至旦食乃罷,朱鮪由是遂降。又別擊內黃,平之。建武二年,與右將軍萬修徇南陽諸縣,而堵鄉人董 反宛城,獲南陽太守劉驎。鐔乃引軍赴宛,選敢死士夜自登城,斬關而進, 遂棄城走還堵鄉。鄧奉復反新野,攻破吳漢。時,萬修病卒,鐔獨孤盡,南拒鄧奉,北當董 ,一年間道路隔塞,糧饋不至,鐔食蔬菜,與士卒共勞苦。每急,輒先當矢石,身被三創,以此能全其眾。及帝征南陽,擊破 、奉,以鐔為左曹,常從征伐。六年,定封合肥候。二十六年,卒。 王霸(?—59年),字元伯,漢族,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西)人。東漢名將,「哉龔二十八將」之一。新莽末,從劉秀起兵,長期戍守北部邊疆,後封淮陵侯。王霸生性喜歡法律,父親擔任郡決曹掾,王霸年輕時也做監獄官。經常感嘆不願做小官吏,他父親覺得他不一般,派他西上長安求學。漢兵起事,光武途經潁陽,王霸帶門客見光武,說:「將軍起義兵,我不自量力,仰慕您的威信品德,願意在您軍中當兵。」光武說:「我做夢都在想與有才能有德性的人,一起建立功業,哪有二心呢!mie6」於是隨光武打敗王尋、王邑於昆陽後,回家休息。劉秀被更始帝任命為司隸校尉出征後,王霸又來追隨劉秀征戰河北。由於形勢並不樂觀,當初跟王霸一起投靠劉秀的幾十個賓客,後來漸漸離往。只有王霸矢志不移。劉秀對他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後漢書·王霸列傳》)。後邯鄲王郎稱帝,王霸隨劉秀討伐。攻下邯鄲,王霸追殺了王郎,獲得其印綬,被封為王鄉侯。王霸跟從劉秀平定河北,經常與臧宮、傅俊同營駐扎。三人中,王霸最為關心士卒。對死者,他收殮;對傷者,他親手救養。劉秀即位(光武帝)後,以為王霸愛***卒,通曉軍事,可以獨當重任,便任命他為偏將軍,把傅俊、臧宮的部下合在一起,也由他統管。而命臧宮、傅俊為騎都尉。建武二年(26),光武帝改封王霸為富波侯。建武四年(28)秋,王霸和馬武分別領軍殺敗梁王部將周建和蘇茂,佔領臨譙。建武五年(29年)春,光武帝派太中大夫持節任命王霸為討虜將軍。建武六年(30年),王霸屯田新安。建武八年(32年),屯田函谷關。進擊滎陽、中牟盜賊,皆平之。建武九年(33年),王霸和吳漢、橫野大將軍王常、建義大將軍朱佑、破擄將軍侯進等率兵五萬,進軍高柳,與盧芳(匈奴所立漢帝)部將賈覽、閔堪作戰。匈奴派騎兵援助盧芳。漢軍遇雨,戰斗失利。吳漢回洛陽,命朱佑屯駐常山,王常屯駐涿郡,侯進屯駐漁陽。璽書任命王霸為上谷太守,仍率領原部,捕擊胡虜,無拘郡界。第二年,王霸又與吳漢等四名將軍出擊賈覽,並和漁陽陳欣一起為諸軍先鋒。匈奴左南將軍率領幾千騎兵弛救賈覽。王霸等與他在平城之下連續交鋒。匈奴軍敗走,漢軍追出塞外,斬首數百人。王霸和諸將回師人雁門,與驃騎大將軍杜茂合兵進擊盧芳部將尹由,沒能取勝。建武十三年(37年),光武帝改封王霸為向侯,增邑戶。當時,盧芳和匈奴、烏桓聯手,不斷滋事,寇盜連連。邊境大為所苦。朝廷命令王霸率領六千多弛刑徒和杜茂一起修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築起亭障,從代城(今河北蔚縣東)一直延伸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全長三百多里。王霸屢屢與匈奴,烏桓作戰,比較了解邊疆事務。他曾數次上書,提出應與匈奴和親交好,還曾提出可以從溫水漕運,以節省陸地轉輸之勞。這些事,都被朝廷採納實行。後來南單於、烏桓回降漢朝,北部邊疆無事。王霸鎮守上谷二十多年。建武三十年(54年),朝廷定封王霸為淮陵侯。永平二年(59年),因病免,幾月後往世,其子王符嗣。 任光,字伯卿,南陽宛人。哉龔二十八將之一,少忠厚,為鄉里所愛。初為鄉嗇夫、郡縣吏。漢兵至宛,軍人見光冠服鮮明,令解衣,將殺而奪之。會光祿勛劉賜適至,視光容貌長者,乃救全之。光因率黨與從賜,為安集掾,拜偏將軍,與世祖破王尋、王邑。 李衷冬字仲都,東萊黃人也。父為高密都尉。忠元始中以父任為郎,署中數十人,而忠獨以好禮修整稱。王莽時為新博屬長,郡中咸敬信之。更始立,使使者行郡國,即拜忠都尉官。建武二年,更封中水侯,食邑三千戶。其年,征拜五官中郎將,從平龐萌,董憲等。建武六年,遷丹陽太守。建武十四年,三公奏課為天下第一,遷豫章太守。病往官,征詣京師。建武十九年,卒。 萬修(?—26)即萬修,東漢大將。字君游,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歷官信都令、偏將軍、從軍河北,封槐里侯,為哉龔二十八將之一。原來跟任光、李忠是同事,後來一同回順劉秀。更始年間(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迎光武帝,拜偏將軍。平河北,因功封槐里侯,為哉龔二十八將之一。 後來在與揚化將軍堅鐔俱擊南陽戰爭中,病死軍中。 邳彤,字偉君,漢族,信都(今河北安國)人 。東漢大將。初仕王莽,後舉城降劉秀,為和城太守。劉秀從薊還,失軍,彤遣軍迎之,自此常從征伐。光武即位,封靈壽侯,位至太常。邳彤《後漢書》有傳,能文善武,東漢名醫,初為王莽部下,後為光武帝劉秀28員武將(後人附會為二十八宿)之一,開國元勛,滿腹文韜武略,《後漢書》稱邳彤為「一言可以興邦」之俊傑,在平定王莽後,任曲陽郡太守,以功封靈壽侯。死後葬於安國南關。邳彤生前精通葯理,乃一代名醫,常走村串戶,采方治病,人頌「葯王邳彤」。 為紀其事,宋徽宗於1101年始為邳彤立「葯王廟」,供眾人紀念,經歷代重修,至今安國「葯王廟」內仍香火不斷。 驍騎將軍昌成侯劉植(?—26)字伯先,漢族,鉅鹿昌城(今河北巨鹿)人 。東漢大將,「哉龔二十八將」之一。王郎起兵,植聚兵據昌城,後回光武,為驍騎將軍。說真定王劉揚降光武,從平河北,封昌城侯。旋戰死。他是地方豪強大族,濁世中在昌城擁兵自保。王朗稱帝後,劉秀落難,劉植回順劉秀,後來還為劉秀和劉揚牽線搞定了政治婚姻,為劉秀立足河北功勞不小。建武2年在平定密縣殘余亂兵時戰死,劉秀為了表示感激,對他的兄弟幾個人待遇很高。他是哉龔諸將中死得最早的。
G. 熱血三國名將
派斥候偵查
500名名將的坐標
曹操在許昌[315,245]。
卞氏在上雒[265,205]。
甄氏在蠡吾[325,115]。
曹奐在壽張[335,215]。
曹熊在寧陽[355,215]。
曹丕在雕陰[285,45]。
曹植在樓煩[155,85]。
曹彰在金壇[135,185]。
曹真在西華[345,255]。
曹彥在武岡[45,455]。
曹宇在真定[305,105]。
曹休在交口[295,135]。
曹沖在蒙縣[345,295]。
曹純在期思[315,255]。
曹洪在大名[475,75]。
曹仁在盧縣[455,145]。
曹睿在臨洮[15,15]。
曹髦在南皮[185,115]。
曹羲在束州[345,145]。
曹訓在陸渾[145,205]。
徐晃在潼關(205,225)
徐商在安故[5,5]
司馬懿在廣年[325,95]。
司馬孚在匽師[245,175]。
司馬師在北平[325,105]。
司馬昭在馮乘[215,435]。
司馬朗在平睾[175,185]。
司馬望在枳縣[275,235]。
司馬炎在祝阿[485,105]。
郝昭在陳倉[145,225]。
典韋在夏縣[25,155]。
典滿在成平[355,145]。
夏侯淵在睢陽[355,225]。
夏侯敦在博望坡[265,285]。
夏侯霸在陽曲[205,45]
夏侯恩在汝城[125,465]。
夏侯威在厭次[435,115]。
夏侯和在東阿[415,175]
夏侯茂在斥丘[295,85]。
夏侯惠在臨濟[435,125]。
夏侯咸在武陟[355,405]。
夏侯尚在臨澧[285,455]。
劉延在白馬[335,185]。
許褚在安化[365,455]。
許儀在南康[215,375]。
鍾會在漆垣[265,45]。
鄧艾在陰平道[95,255]。
師纂在朝歌[245,185]。
王頎在桑乾[435,15]。
楊欣在徐聞[285,445]。
黨均在全州[405,495]。
鍾繇在鹵城[235,85]。
李典在任城[375,185]。
樂進在陳縣[325,245]。
於禁在無鹽[375,175]。
毛玠在鄖西[45,425]。
朱靈在豐潤[465,65]。
鮑信在盧縣[385,155]。
程昱在韓縣[245,235]。
郭嘉在陽翟[305,235]。
郭奕在安丘[465,125]。
賈詡在臨晉[195,205]。
賈充在挺縣[465,135]。
賈逵在羌縣[55,45]。
鄧芝在射陽[455,215]。
張郃在延慶[475,55]。
戴陵在鄮縣[455,315]。
國淵在長廣[465,145]。
崔琰在元城[295,75]。
路昭在般陽[465,155]
滿寵在平輿[325,275]。
荀爽在江漢[425,415]。
荀彧在定陶[355,205]。
荀攸在東平陵[395,145]。
荀愷在襄武[45,5]
戲志才在含資[415,45]。
辛毗在廣平[385,85]。
辛憲英在耿縣[255,225]。
朱贊在西鄂[215,255]。
邵悌在岳陽[55,455]。
韓浩在茂陵[225,215]。
韓福在傂奚[345,35]。
蔡陽在界首[275,345]。
孟坦在封丘[395,165]。
晏明在樂安[485,115]。
孔秀在嘉魚[105,435]。
王雙在谷城[225,425]。
王渾在開原[135,175]。
王植在桓台[285,385]。
王基在榆次[215,35]。
孫禮在西平[285,245]。
郭淮在襄縣[385,195]。
強端在偏關[165,135]。
薛悌在松溪[125,365]。
丁儀在漢昌[305,115]。
趙昂在建德[205,245]。
楊阜在石獅[465,355]。
陳泰在清流[345,355]。
陳群在虞縣[355,285]。
陳矯在湖熟[385,305]。
陳騫在梁期[325,85]。
華歆在永濟[255,145]。
董昭在武都[5,45]。
董衡在太倉[445,185]。
馬鈞在海門[75,195]。
徐質在玉環[415,285]。
張特在合肥[395,295]。
溫恢在昌國[435,155]。
張潁在埒縣[215,85]。
鄭沖在宜陽[135,205]。
丘建在安新[145,105]。
楊肇在寧遠[225,465]。
李勝在扶柳[305,125]。
辛敞在杜陽[155,225]。
徐邈在商都[185,155]。
王真在永泰[235,355]。
任峻在黎陽[305,75]。
傅嘏在鄡縣[345,85]。
丁謐在界休[205,35]。
費耀在東陽[445,215]。
尹大目在明光[175,345]。
毋丘秀在酸棗[415,165]。
毋丘儉在朝鮮[485,75]。
毋丘甸在東武陽[325,185]。
裴秀在荼陵[295,325]。
王肅在青州[5,395]。
王業在冠縣[385,395]。
羊祜在涿鹿[445,25]。
杜預在街泉[115,105]。
陳元在良縣[475,5]。
劉馥在列人[305,95]。
諸葛誕在利津[355,385]。
諸葛緒在槐里[165,225]。
王沈在龍門[215,485]。
王經在天鎮[165,125]。
王買在洪澤[435,195]。
王昶在義縣[185,165]。
梁緒在己吾[355,175]。
尹賞在象林[205,455]。
馬遵在應城[345,425]。
陳俊在武昌[435,415]。
張喬在寧國[25,355]。
衛瓘在臨武[285,315]。
蔣班在上艾[315,105]。
劉備在平原[385,135]。
劉禪在樂陵[495,105]。
劉永在開化[425,275]。
劉封在西安平[305,45]。
劉巴在陽山[125,495]
郄正在漢寧[335,315]。
徐庶在新野[255,295]。
龐統在蘭考[125,405]。
關羽在華容[285,325]。
關平在招遠[435,385]。
關興在靈石[75,145]。
關索在箕陵[155,75]。
關寧在渠丘[435,165]。
關統在斥章[405,85]。
周倉在欒城[385,95]。
姜維在劍閣[115,275]。
魏延在故且蘭[155,375]。
黃忠在定軍山[115,265]。
黃權在高唐[455,105]。
嚴顏在江州[135,325]。
李嚴在居巢[375,315]。
李豐在饒陽[315,135]。
霍峻在葭萌關[125,265]。
孟達在唐縣[395,105]。
李恢在郾縣[345,225]。
法正在平丘[385,165]。
向朗在道縣[205,465]。
趙雲在元氏[315,125]。
趙廣在屯有[495,45]。
趙統在楊縣[295,185]。
高翔在圉縣[385,175]。
吳懿在黃岩[495,275]。
吳蘭在聊城[405,185]。
吳班在召陵[375,265]。
雷銅在當陽[135,425]。
傅士仁在長汀[185,365]。
甘夫人在同瀨[135,315]。
糜夫人在高郵[415,215]。
費褘在董縣[225,235]。
費觀在沂南[215,395]。
許靖在銅鞮[165,25]。
諸葛亮在隆中[255,285]
諸葛瞻在綿竹關[105,275]。
諸葛尚在盤山[65,175]。
黃承彥在姑幕[445,205]。
黃月英在永城[215,415]。
司馬徽在衢縣[405,275]。
張飛在長坂[245,315]。
張苞在崑山[425,185]。
張紹在北寧[265,165]。
張嶷在虞城[195,415]。
張遵在宋縣[335,275]。
范疆在菏澤[455,395]。
潘浚在中宿[155,425]。
龐柔在隨縣[245,265]。
卓膺在蕭山[195,245]。
王伉在不韋[15,385]。
王平在慶元[165,325]。
蔣琬在營陵[425,125]。
馬謖在街亭[105,185]。
馬良在新會[325,475]。
向寵在河間[245,115]。
廖化在武陽[95,305]。
譙周在隴縣[55,25]。
楊洪在離石[185,135]。
呂義在昆陽[365,215]。
秦宓在磐安[445,265]。
郭攸之在當利[405,145]。
董厥在新昌[455,35]。
胡濟在平湖[445,255]。
宗預在昌慮[465,185]。
杜瓊在德清[475,255]。
高定在邛都[55,345]。
朱褒在父城[355,235]。
樊建在岱山[475,275]。
文虎在臨泉[195,345]。
文鴦在圜陽[175,65]。
句安在蓮花[385,365]。
廖立在東牟[415,145]。
馬邈在即丘[425,205]。
李歆在常德[245,455]。
焦彝在衡陽[65,445]。
孫堅在魯縣[375,205]。
孫策在宛陵[435,315]。
孫權在陰陵[405,295]。
孫和在寒縣[425,165]。
孫霸在新陽[375,235]。
孫魯班在**[385,425]。
孫休在安陽[325,265]。
孫冀在下密[455,135]。
孫韶在牟平[475,135]。
孫翊在狋氏[485,15]。
孫峻在上曲陽[355,115]。
孫述在餘姚[445,245]。
孫匡在龍游[435,275]。
孫氏在宜春[435,335]。
孫桓在運城[245,145]。
太史慈在黃縣[465,115]。
太史享在考城[365,175]。
凌操在平襄[25,35]。
凌統在淮北[135,335]。
張昭在桐廬[175,245]。
張休在凌海[195,165]。
張紘在陽安[325,255]。
陸遜在辰陽[215,325]。
周瑜在赤壁[305,325]。
魯肅在大田[365,355]。
呂蒙在興隆[85,115]。
程普在博愛[345,405]。
潘璋在桂東[135,465]。
謝旌在奉新[255,375]。
史跡在射陽[75,215]。
周魴在高密[395,135]。
周泰在瑞金[205,375]。
徐盛在於離[235,35]。
甘寧在缺縣[105,105]。
韓當在下相[435,225]。
丁奉在鄞縣[415,325]。
留略在九門[395,95]。
宋謙在富成[365,205]。
小喬在涇縣[455,295]。
大喬在皖縣[365,315]。
諸葛瑾在高城[335,175]。
諸葛恪在開平[335,475]。
顧譚在柘榮[315,365]。
黃蓋在沅臨[245,355]。
蔣欽在當塗[385,285]。
朱桓在蒼南[185,255]。
朱治在魚台[45,395]。
步騭在青浦[425,175]。
步闡在石首[415,425]。
步協在首陽[25,5]
陶璜在廣信[265,465]。
陶浚在宜祿[345,265]。
程秉在京縣[205,175]。
賈華在歷陵[335,345]。
全琮在冀縣[295,225]。
士燮在龍編[145,465]
士壹在沙頭[115,95]。
士匡在雉縣[245,255]。
士徽在襄邑[395,155]。
士祗在廣衍[185,65]。
呂岱在安城[365,255]。
周善在資興[165,465]。
鍾離牧在番禺[305,475]。
陸績在布山[245,475]。
虞翻在望平[475,35]。
虞汜在西安[425,155]。
薛綜在正陽[415,415]。
顧雍在冥安[5,105]。
朱然在北平邑[495,15]。
桓階在邯鄲[315,145]。
嚴畯在臨縣[405,55]。
張溫在原鹿[355,275]。
吾粲在南深[325,135]。
吾彥在陽羨[385,335]。
修允在合浦[225,485]。
郭馬在臨羌[55,55]。
何植在須昌[345,215]。
濮陽興在孝昌[315,425]。
張承在平棘[375,95]。
萬彧在東安平[375,135]。
全尚在佛山[265,475]。
朱據在海陽[405,35]。
滕胤在新息[385,245]。
滕修在征羌[385,265]。
傅嬰在蓼城[385,125]。
唐咨在莒縣[495,195]。
胡沖在雍丘[375,155]。
陸抗在垣縣[235,195]。
伍延在舞陽[325,225]。
魏邈在帶方[455,45]。
樓玄在城父[335,285]。
薛瑩在弓高[335,135]。
呂布在虎牢關[275,215]。
高順在沛縣[365,245]。
張遼在陰館[275,85]。
魏續在下邳[415,245]。
宋憲在堂邑[485,215]。
臧霸在開陽[435,215]。
尹禮在利辛[255,345]。
吳敦在館陶[325,75]。
貂蟬在稷山[195,235]
許汜在鎮海[405,245]。
陳宮在相縣[375,245]。
成廉在曲成[495,135]。
胡赤兒在潁陰[385,225]。
李封在厚丘[425,195]。
劉表在漢壽[255,355]。
劉琮在貴池[125,355]。
劉琦在清淵[355,75]。
文聘在平谷[315,35]。
蔡瑁在湘潭[35,445]。
張允在從化[145,475]。
韓嵩在臨菑[415,155]。
蒯越在遂川[35,385]。
傅巽在漏卧[45,305]。
吳巨在武清[315,65]。
宋忠在新建[335,365]。
王威在安廣[185,445]。
袁紹在鄴縣[335,165]。
袁譚在南皮[385,105]。
袁熙在高句驪[485,25]。
袁尚在奴盧[315,95]。
沮授在甘陵[365,135]
沮鵠在定周[255,445]。
淳於瓊在烏巢[325,205]。
趙睿在雩婁[445,305]。
顏良在儀征[105,225]。
文丑在東陽[475,265]。
田豐在廮陶[335,125]。
高覽在軍都[325,15]。
蔣義渠在慎縣[305,265]。
蔣奇在徐無[365,35]。
韓猛在北輿[185,75]。
審配在文安[335,145]。
郭圖在高柳[305,35]。
逢紀在樂成[375,105]。
許攸在信都[345,125]。
呂曠在慈溪[455,245]。
呂翔在烏程[475,325]。
蘇由在中水[295,145]。
陳震在比景[215,455]。
陳琳在漳平[225,365]。
**在壺口關[285,165]。
郭援在東武[455,195]。
辛明在濱州[405,395]。
公孫瓚在土垠[395,55]。
公孫淵在昌遼[445,35]。
公孫越在順陽[275,275]。
公孫范在細陽[355,255]。
賈范在邯鄲[355,155]。
楊祚在陰盤[35,75]。
嚴綱在沮陽[335,35]。
關靖在安陵[205,215]。
卑衍在膠東[425,135]。
袁術在壽春[375,295]。
袁耀在發干[325,195]。
紀靈在上饒[345,375]。
袁胤在范縣[355,185]。
樂就在浮山[165,145]。
粱剛在江寧[455,175]。
梁綱在谷城[295,165]。
楊弘在新汲[315,235]。
俞涉在故安[455,5]。
雷薄在菀陵[245,165]。
劉勛在舒縣[395,325]。
韓胤在郫縣[135,275]。
橋蕤在蒼山[255,395]。
陳蘭在渾彌[315,55]。
馬騰在隴縣[115,205]。
馬超在臨涇[115,175]。
馬岱在居延[45,35]。
馬鐵在虢縣[285,225]。
馬休在沮縣[45,45]。
龐德在鍾離[405,285]。
韓遂在允吾[45,175]。
成宜在氐縣[15,5]
楊秋在談稾[145,295]。
邊章在姑臧[45,115]。
宋揚在平遙[65,145]。
李堪在鄃縣[315,155]。
劉璋在成都[95,285]。
劉循在蔡縣[165,235]。
高沛在嵩縣[155,405]。
王累在三河[15,125]。
張任在海豐[335,485]。
張松在邔縣[245,285]。
龐羲在德興[335,375]。
冷苞在掖縣[385,145]。
劉晙在高淳[15,185]。
韓玄在湘臨[295,375]。
何進在洛陽[265,215]。
王子服在洪洞[135,145]
皇甫嵩在樂亭[495,65]。
盧植在涿縣[345,55]。
朱儁在揭東[215,495]。
董卓在長安[185,225]。
華雄在汜水關[275,205]。
趙岑在廣昌[375,115]。
徐榮在離石[225,135]。
郭汜在觻得[15,75]。
蔡邕在臨戎[155,55]。
董旻在濕陰[415,115]。
樊稠在周口[305,415]。
李儒在益縣[405,125]。
李傕在富平[135,165]。
李暹在長垣[345,175]。
李別在寧德[235,365]。
李蒙在舟山[465,275]。
楊奉在繒縣[435,205]。
宋果在合縣[405,195]。
崔勇在高菀[475,115]。
胡軫在小黃[355,165]。
王方在谷熟[355,295]。
王昌在柳州[345,495]。
孔融在劇縣[445,145]。
宗寶在東昬[365,165]。
張角在廣宗[345,115]
張梁在曲陽[335,105]。
張寶在陽城[335,115]。
管亥在介縣[445,165]。
趙弘在安眾[235,275]。
高升在安憙[415,105]。
劉辟在潁陽[375,225]。
杜遠在新泰[135,395]。
張燕在谷城[375,195]。
孫仲在州陵[205,295]。
張曼成在葉縣[265,245]。
韓忠在膠州[225,385]。
何儀在南頓[305,245]。
波才在輪氏[365,235]。
卞喜在頓丘[405,175]。
程遠志在肥鄉[415,85]。
陶謙在郯縣[425,225]。
曹豹在武原[455,205]。
糜竺在高涼[295,445]。
糜芳在潞縣[165,35]。
陳登在廣陵[455,275]。
張魯在南鄭[135,265]。
閻圃在築陽[245,275]。
楊陵在萊西[255,385]。
楊平在營口[475,165]。
楊松在慈利[325,455]。
楊任在雊瞀[435,25]。
王朗在山陰[475,335]。
周昕在郎陵[355,265]。
嚴白虎在濟源[365,405]
嚴輿在永修[455,365]
金旋在冀縣[95,195]。
鞏志在連州[165,495]。
韓馥在鄗縣[315,115]
關純在保德[155,135]。
耿武在安德[425,115]。
辛評在平縣[335,95]。
潘鳳在很山[215,295]。
劉繇在南昌[365,375]。
張英在武當[265,275]。
樊能在當陽[235,285]。
陳橫在太湖[325,335]。
周朝在周寧[305,365]。
孔伷在譙縣[355,245]。
張綉在宛縣[255,275]。
胡車兒在新鄭[255,175]。
張先在扶溝[395,175]。
於吉在湖州[465,255]。
蹇碩在取慮[385,235]。
鮑隆在邢台[455,85]。
楊琦在都縣[345,95]。
王匡在懷縣[295,195]。
胡才在灌陽[305,255]。
吳子蘭在靜海[325,65]。
劉焉在雒縣[105,285]。
田楷在台縣[465,95]。
婁圭在銅山[75,185]。
張舉在上栗[395,365]。
張純在武德[195,185]。
吳碩在武邑[355,125]。
董承在沾縣[175,25]。
楊丑在南平[275,315]。
楊密在東朝陽[435,105]。
楊彪在襄賁[415,185]。
張楊在長子[275,165]。
眭固在山桑[325,285]。
樊氏在孱陵[345,315]。
張讓在南樂[405,405]。
左慈在沙縣[375,75]。
一般老區的都捉去了,野地派斥候偵查
H. 曹魏風許昌行500字
6月1日下午3時,由許昌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聯聯合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許昌)三國文化論壇隆重開幕市長李亞致歡迎詞,對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和感謝。李亞認為這屆論壇以「三國文化資源和三國文化產業」為主題,主題鮮明,很有特色。他說,三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弘揚三國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任務。許昌市將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強省和旅遊立省的要求,吸納各位專家、學者的讜言宏論、真知灼見,努力把許昌建成三國文化的旅遊體驗地、產業集聚地、文化創意地。
李亞提出了許昌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一是以科學規劃引領三國文化產業發展。對三國文化發展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要站在全局高度,以高端水準進行修訂完善,使之與相關規劃精準疊加,從而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堅持規劃引領,促進三國文化與許昌生態文化、鈞瓷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合發展,豐富文化產品類型,提升文化產業實力。
二是以項目建設強化三國文化產業支撐。要以曹丞相府運營開府為突破口,建設魏都風情區,推進曹魏故都開發;搶抓政策機遇,挖掘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促進三國文化產業長遠發展。
三是以品牌創建打造三國文化產業精品。將三國文化中蘊含的智慧文化、創新文化、忠義文化,物化為可視的有形的載體,通過底蘊挖掘創建品牌、打造精品;對三國文化遺址、遺存、遺跡、遺物等物質實體進行濃縮和提煉,通過包裝提升創建品牌、打造精品;加強文化產品開發、服務質量提升、節慶活動開展,通過綜合開發創建品牌、打造精品。
四是以功能完善夯實三國文化產業基礎。著力創建星級景區,完善服務功能,滿足各方面遊客的多層次需求;促進三國文化游與山水觀光游、民俗娛樂游、生態文化游、都市觀光游等互為補充、相互發展、相互帶動;加強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創新三國文化展示的形式、方式,讓遊客更加深刻地感悟三國文化意蘊。
I. 白居易浪淘沙和飲湖上初晴後雨的翻譯翻譯
浪淘沙:白浪茫茫與海連,
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
遂令東海變桑田.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翻譯: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功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