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果脯污水處理會產生氨和硫化氫嗎
會。果脯加工廢水中含有較多果糖、果膠類物質,有機物濃度較高,這類物質可通過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而分解。果脯污水處理會產生氨和硫化氫,在其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氧氣,可造成水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長,水中溶解氧耗盡後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氨和硫醇等。
2. 果糖廢水為何會採用廢水處理設備
果糖廢水為含糖廢水,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可以使用東莞萬川環保的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進行處理。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可以採用安置地面、半埋或全埋於地下,這樣有利於設備在冬天保證溫度的同時可以在設備上方進行綠植覆蓋版,和周圍綠化融為一體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而且還不需要專門進行看管,因為果糖廢水處理一般都配備自動控制系統權,果糖廢水處理運行出現問題了會自動進行報警,平常不需要進行管理,只需要長時間運行後進行下周期檢查和保養維護就可以了。
3. 咖啡生產流程中產生的污水主要有什麼成分
污水的主要成分為咖啡櫻桃清洗;去皮;發酵等生產流程中,從咖啡櫻專桃上脫落的果皮屬;果肉及汁水等。這些果皮;果肉等的組成成分主要為植物纖維;植物蛋白;果糖;植物油脂;維生素等等有機物,另有少量的清洗劑(常規洗滌劑多為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有排放限制);沙土等。在污水排放方面的指標項為色度;濁度;COD;BOD;總氮;總磷;油脂類(含量較少,一般不列入檢測項);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在水處理方面,需處理:1;視覺感官妨礙性雜質;2;嗅覺感官妨礙性雜質;3;環境污染性雜質。可採取先混凝物化處理再生化降解處理,或者兩級生化處理,在處理要求不高時,也可採取預處理+強化生化處理或強化混凝物化處理。我謙語水處理設備經營部可根據您的水量和排放標准以及對水處理設備的要求及場地規劃等實際情況,可為您量身定製水處理設備。
4. 果糖廢水處理的特點有哪些
果糖中含6個碳原子,也是一種單糖,是葡萄糖的同分異構體,它以游離狀態大量存在於水果的漿汁和蜂蜜中,果糖還能與葡萄糖結合生成蔗糖。 純凈的果糖為無色晶體,熔點為103~105℃,它不易結晶,通常為黏稠性液體,易溶於水、乙醇和乙醚。D-果糖是最甜的單糖。
熔點: 103~105℃ (dec.)
水溶性: 3750 g/L (20℃)
密度1.694g/cm3
沸點440.1℃ at 760 mmHg
閃點220℃
蒸氣壓1.36E-09mmHg at 25℃
溶解性3750 g/L (20℃)[1]
結構簡式: CH2OH(CHOH)3-(C=O)-CH2OH(C=O要豎著寫),即
O
||
CH2OH(CHOH)3- C-CH2OH。[2]
果糖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己酮糖。存在於蜂蜜、水果中,和葡萄糖結合構成日常食用的蔗糖。果糖中含6個碳原子,也是一種單糖,是葡萄糖的同分異構體,它以游離狀態大量存在於水果的漿汁和蜂蜜中,果糖還能與葡萄糖結合生成蔗糖。 純凈的果糖為無色晶體,熔點為103~105℃,它不易結晶,通常為黏稠性液體,易溶於水、乙醇和乙醚。D-果糖是最甜的單糖。
一種提煉自各種水果和穀物,全天然、甜味濃郁的新糖類,因不易導致高血糖,不易產生脂肪堆積而發胖,更不會產生齲齒,而被更多的人們所認識。果糖主要產自天然的水果和穀物之中,具有口感好、甜度高、升糖指數低以及不易導致齲齒等優點。果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8倍,是所有天然糖中甜度最高的糖,所以在同樣的甜味標准下,果糖的攝入量僅為蔗糖的一半。
過去認為使用果糖代替砂糖,在相同甜度下可以減少熱量攝取,其升糖指數也很低,果糖在預防及控製糖尿病上較佳。但此觀點已經遭到反駁。
雖然有一少部分組織(例如精細胞[3]和一些腸細胞)會直接利用果糖,但果糖的最主要代謝是在肝臟[4]。
相比食用高葡萄糖飲料而言,在用餐時食用高果糖飲料會導致胰島素和瘦素(leptin)的水平降低,飢餓激素(Ghrelin)水平升高[5]。研究者發現,由於胰島素和瘦素水平降低和飢餓激素水平升高,大量食用果糖會導致體重增加[6]。
大量攝入果糖會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7-8]。
果糖晶體
實際上,對於果糖我們並不陌生,大多數水果中均含有果糖。而人類食用果糖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自原始時代起,就有人類食用蜂蜜的記錄,而蜂蜜就是典型的果糖與葡萄糖各佔一半的混合糖漿。此後的數千年裡,果糖一直沒有遠離人類的飲食,但由於加工工藝和技術能力的限制,果糖一直沒有大規模的佔領人們的餐桌。直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一舉突破了生產果糖的技術瓶頸,開始了大規模工業化的生產果糖。此後,果糖的產量以每年遞增百分之30的速度迅猛發展。
在果糖產量越來越大的同時,其獨特的優點也逐漸顯現。果糖,與傳統的天然糖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升糖指數低,即GI值低,GI(Glycemic Index)是反映食物引起人體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標。實驗證明,在同等條件下,如果將食用葡萄糖後所產生的血糖升高指數當作100的話,那麼食用果糖後,人體的血糖升高指數僅為23,甚至有的能低至19,而蔗糖則高達65。也就是說,食用果糖後人體血糖的升高程度要遠遠低於其他傳統的天然糖品,也因此,果糖以及相關製品被廣泛應用於糖尿病患者與肝功能不全者的飲食結構中。
此外,果糖的口味和甜度也優於傳統糖,不僅自身具有水果香味,並且甜度高,其甜度達到了蔗糖的1.8倍,為天然糖中最甜的糖類。因此,只需要較少的用量,就可以擁有與其他糖類相同的甜度,進而滿足味覺享受。至於果糖不易導致齲齒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果糖比較不容易被口腔內的微生物分解和聚合,所以,食用後產生蛀牙的幾率就比葡萄糖或蔗糖等天然糖要小的多。
1.1 果糖的來源與結構 近年來,隨著層析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新型儀器的問世,對糖類生物化學的研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迄今為止,已證實自然界有200多種單糖。大量事實說明,在分子的語言中,單糖如同氨基酸及核酸,可以作為密碼字母,藉以拼寫許多天然物質的特異性。
糖是生命和各種運動過程的重要能源。依水解狀況,可將糖分為3類:
(1)凡不能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為單糖;
(2)凡僅能水解成少數(2~10個)單糖分子的糖為寡糖;
(3)可水解為多個單糖分子的糖為多糖。
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是對人體最為重要的單糖。果糖存在於水果和蜂蜜中,且幾乎總是與葡萄糖同時存在於植物中,尤以菊科植物為多。從化學結構上看,糖是含有多個羥基的醛類或酮類,分別稱為醛糖和酮糖。葡萄糖為己醛糖,果糖為己酮糖;相似的化學結構決定了二者有一些相似的生化特性。
1.2 果糖的代謝特點:
(1)果糖主要在肝、腎和小腸中經果糖激酶催化生成1一磷酸果糖。
(2)在體內,果糖可以轉化為葡萄糖或合成糖元;但是葡萄糖和糖元不能逆向轉化為果糖。
(3)因果糖可繞過糖酵解中的限速酶(磷酸果糖激酶),遂在肝臟,果糖的分解速度快於葡萄糖。
(4)果糖代謝的強度取決於果糖濃度,不受胰島素的影響。果糖的服用和吸收不會引起低血糖。
1.3 果糖的吸收與生化效應 :
(1)當果糖與腸粘膜上皮細胞載體蛋白結合後,能順利地被吸收(盡管慢於葡萄糖的吸收),在肝(是最主要的部位)、腎和小腸內被特異性果糖激酶作用而生成1—磷酸果糖。之後,在1—磷酸果糖醛縮酶的催化下生成磷酸二羥丙酮和甘油醛。後者通過甘油醛激酶的磷酸化而生成3—磷酸甘油醛。該產物與磷酸二羥丙酮經糖酵解途徑氧化分解或經糖元異生而合成糖元。
(2)血糖是機體組織器官(特別是神經組織)的主要能源,血糖的高低及恆定與否,影響著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通常,在神經和激素的調節下,糖的分解與合成保持動態平衡,血糖濃度相對恆定。正常空腹血糖為80~120毫克%(folin—吳憲法),實指血中還原總糖,其中主要是葡萄糖,也含有果糖在內。血中果糖濃度的升高對葡萄糖濃度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3)果糖入肝後,在特異的1—磷酸果糖醛縮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轉變成葡萄糖並加入「Cori循環」:果糖在肝內被轉化成葡萄糖→肝糖元→血糖→肌糖元→血乳酸→肝糖元。這一重要循環的存在,有助於機體維系血糖的正常水平;有助於運動中堆積之乳酸的消散和充分利用;有助於機體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再合成。
(4)Adopo(1994)證實,運動中攝入果糖是有益的。他報告攝入果糖與攝入等量葡萄糖的氧化量相似。若攝入等量混合的果糖和葡萄糖(例如各服50克),其氧化率要比單純攝入100克葡萄糖高21%。原因在於果糖和葡萄糖有各自不同的氧化途徑,相互間競爭性較小。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5. 污水中有機物通過生物降解產物為什麼
1.耗氧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耗氧污染物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肪及其他有機物質(或其降解產物)。在細菌的作用下,耗氧有機物可以在細胞外分解成較簡單的化合物。耗氧有機物質通過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的生物轉化,變成更小、更簡單的分子的過程稱為耗氧有機物質的生物降解。如果有機物質最終被降解成為二氧化碳、水等無機物質,就稱有機物質被完全降解,否則稱之為不徹底降解。
(1)糖類的微生物降解 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多糖。單糖如己糖(C6H12O6)——葡萄糖、果糖等和戊糖(C5H10O5)——木糖、阿拉伯糖等,二糖如蔗糖(C12H22O1l)、乳糖及麥芽糖,多糖如澱粉、纖維素[(C6H10O5)n]等。糖類是由C、H、O三種元素構成。
糖是生物活動的能量供應物質。細菌可以利用它作為能量的來源。糖類降解過程如下。
①多糖水解成單糖 多糖在生物酶的催化下,水解成二糖或單糖,而後才能被微生物攝取進入細胞內。其中的二糖在細胞內繼續在生物酶的作用下降解成為單糖。降解產物中最重要的單糖是葡萄糖。
②單糖酵解生成丙酮酸 細胞內的單糖無論是有氧氧化還是無氧氧化,都可經過一系列酶促反應生成丙酮酸,這是糖類化合物降解的中心環節,又稱糖降過程。其反應如下:
③丙酮酸的轉化在有氧氧化的條件下了丙酮酸在乙醯輔酶A作用下轉變為乳酸和乙酸等,最終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無氧氧化條件下丙酮酸往往不能氧化到底,只氧化成各種酸、醇、酮等,這一過程稱為發酵。糖類發酵生成大量有機酸,使pH下降,從而抑制細菌的生命活動,屬於酸性發酵,發酵具體產物決定於產酸菌種類和外界條件。
在無氧氧化條件下,丙酮酸通過酶促反應往往以其本身作受氫體而被還原為乳酸:
或以其轉化的中間產物作受氫體,發生不完全氧化生成低級的有機酸、醇及二氧化碳等:
從能量角度來看,糖在有氧條件下分解所釋放的能量大大超過無氧條件下發酵分解所產生的能量。由此可見,氧對生物體有效地利用能源是十分重要的。
(2)脂肪和油類的微生物降解 脂肪和油類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的醋,由C、H、O三種元素組成。脂肪多來自動物,常溫下皇固態;而油多來自植物,常溫下呈液態。脂肪和油類比糖類難降解,其降解途徑如下。
①脂肪和油類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和油類首先在細胞外經水解酶催化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②甘油和脂肪酸轉化 甘油的降解與單糖降解類似,在有氧或無氧氧化條件下,均能被一系列的酶促反應轉變成丙酮酸。丙酮酸經乙醯輔酶A的酶促反應,在有氧的條件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無氧的條件下則轉變為簡單的有機酸、醇和二氧化碳等。
脂肪酸在有氧氧化條件下,經R-氧化途徑(淡酸被氧化,使末端第二個碳鍵斷裂)及乙醯輔酶A的酶促作用最後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脂肪酸通過酶促反應,其中間產物不被完全氧化,形成低級的有機酸、醇和二氧化碳。
(3)蛋白質的微生物降解 蛋白質的主要組成元素是C、H、O和N,有些還含有S、P等元素。微生物降解蛋白質的途徑如下。
①蛋白質水解成氨基酸 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很大,不能直接進入細胞內。所以,蛋白質由胞外水解酶催化水解成氨基酸,隨後再進入細胞內部:
②氨基酸轉化成脂肪酸 各種氨基酸在細胞內經酶的作用,通過不同的途徑轉化成相、應的脂肪酸,隨後脂肪酸經前面所講述的過程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總而言之,蛋白質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在有氧的條件下可徹底降解成為二氧化碳、水和氨,而在無氧氧化條件下通常是酸性發酵,生成簡單有機酸、醇和二氧化碳等,降解不徹底。
在無氧氧化條件下,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都可藉助產酸菌的作用降解成簡單的有機酸、醇等化合物。如果條件允許,這些有機化合物在產氫菌和產乙酸菌的作用下,可被轉化成乙酸、甲酸、氫氣和二氧化碳,進而經產甲烷菌的作用產生甲烷。復雜的有機物質這一降解過程,稱為甲烷發酵或沼氣發醉。一在甲烷發酵中一般以糖類的降解率和降解速率最高,其次是脂肪,最低的是蛋白質。
2.有毒有機物的生物轉化與微生物降解
(1)石油的微生物降解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在消除烴環境污染方面,尤其是從水體和土壤中消除石油污染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較難,且速率較慢,但比化學氧化作用快10倍左右。其基本規律—直鏈烴易於降解,支鏈烴稍難一些,芳烴更難,環烷烴的生物降解最困難。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化學過程以甲烷為例,反應如下:
碳原子數大於1的正烷烴,其最常見降解途徑是:通過烷烴的末端氧化,或次末端氧化,或
6. 新能源汽車污水處理方法是怎樣的
表調磷化廢液通過廢水管排入磷化廢液池而後由泵限量提升進入磷化廢水調節池,與磷化廢水管排入的磷化廢水進行混合,混合後由泵提升進入PH調節反應槽,首先向PH調節反應槽內投加Ca(OH)2,調節廢水pH
10.5~11左右,廢水中磷酸鹽生成羥基磷灰石沉澱。隨著pH的增高,羥基磷灰石的溶解度急劇下降,從而去除廢水中的磷。在鹼性條件下,磷化、鈍化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形成溶解度較小的金屬氫氧化物沉澱,從而將重金屬離子去除。再依次向反應裝置中加入一定量的助凝劑PAM,攪拌反應,固體微粒間的相互引力增大,足以克服相互間的斥力,使分散的微粒迅速聚集,形成絮凝體後流入斜板沉降槽。依靠重力進行固液分離,污泥下沉由泵排入磷化污泥濃縮槽進行待後續污泥處理。
定期排放的電泳廢液、脫脂廢液,噴漆廢水各自通過排水管進入綜合廢液池,由泵限流提升進入綜合廢水池,與電泳、脫脂、噴漆廢水稀水進行充分混合,由泵提升至PH調節反應槽。向其中投加鹼,再加入絮凝劑PAC和助凝劑PAM,進行絮凝、助凝反應。反應後廢水自流進入斜管沉降槽和全自動氣浮裝置,經過氣浮裝置處理後的出水進入均和池進一步處理。
生活污水自流進入調節池,與磷化預處理後廢水、綜合預處理後廢水進行混合調節。混合調節後的廢水由泵提升進入水解酸化池。在水解酸化池中,發酵細菌將廢水中復雜有機物(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質等)水解為有機酸、醇類。在酸化階段產氫、產乙酸細菌將發酵產物有機酸和醇類代謝為乙酸和氫,使大分子物質降解為小分子物質,使難生化的固體物降解為易生化的可溶性物質,提高了廢水的可生化性。經水解酸化處理的廢水進入生物接觸氧化池,向廢水中輸送空氣進行曝氣。水中碳水化合物為好氧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加快了好氧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在其作用下水中有機物得以有效降解。生物接觸氧化池排出的混合液在沉澱池中進行沉澱,沉澱池的出水達標排放。
磷化廢水中因含有重金屬離子。處理產生的污泥必須進行單獨處理,單獨按危廢處置。
02
系統設備功能描述
磷化廢水PH調節、混凝反應槽
磷化廢水調整
PH、混凝反應採用一體式反應槽,分為三格,配置三台攪拌機,槽體底部設置排空閥。主體材料採用 Q235-A,厚度不得小於
6mm,槽體內外表面均需做防腐處理,槽體內部塗覆玻璃鋼防腐,外表面做除銹處理後塗覆防銹底漆和面漆,面漆顏色由甲方決定,乙方施工。外部用槽鋼加強結構。槽體表面應均勻光滑,沒有裂紋、夾渣、焊瘤、燒穿、弧坑和針狀氣孔等缺陷,不得漏焊。槽壁、槽底的鋼板拼接均採用對接焊縫,焊縫之間沒有十字交叉現象,且不與肋條、加強肋重合。槽體頂部配置
NaOH 溶液、石灰水 、PAC 溶液、PAM 溶液加葯系統的管路介面,第一格調節 PH,控制鹼的加入,PH 控制范圍:10-11。
功能與原理:
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用溶解度表示,一個化合物在它的飽和溶液中的濃度叫飽和濃度習慣上稱作溶解度。例如硫化鋅的飽和濃度是3.47×10-12mol/L,它的溶解度也就是3.47×10-12mol/L。如果化合物在溶液中濃度超過飽和濃度,該化學物就會從溶液中析出,稱此過程為沉澱過程。在化學中把在100g水中最大溶解量在1g以上的,列為「可溶」物質;在0.1g以下的列為「難溶」物質,介於兩者之間的,列為「微溶」物質。
使用氫氧化物沉澱法,能有效去除P、Zn、Ni、Pb,使預處理後廢水中的P、Zn、Ni、Pb均較可靠地達到排放標准所要求的排放濃度。
許多金屬的氫氧化物是難溶於水的,銅、鎘、鉻、鉛等重金屬氫氧化物的溶度積一般都很小,因此可採用氫氧化物沉澱法,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常用沉澱劑有石灰、碳酸鈉、苛性鈉等。由於此法採用的沉澱劑來源甚廣,價格較低,因而在生產實踐中應用廣泛。
金屬離子與OH-離子能否生成難溶的氫氧化物沉澱,取決於溶液中金屬離子濃度和OH-離子濃度。據金屬氫氧化物的M(OH)N的沉澱一溶解平衡以及水的離子積Kw=[H+][OH-],可計算使氫氧物沉澱的pH值:
註:①如表中未指出其他溫度,均為25℃。
②表中數據摘自丘星初編《化學分析手冊》,化學工業出版社,1960年。
化學沉澱法按照使用沉澱劑的不同可分為氫氧化物沉澱法、硫化物沉澱法、碳酸鹽沉澱法和鐵氧體沉澱法等。
磷化廢水斜板沉降槽
沉澱槽為矩形立式箱體,主體材料採用 Q235-A,厚度不得小於
6mm,槽體內外表面均做防腐處理,槽體內部塗覆玻璃鋼防腐,外表面做除銹處理後塗覆防銹底漆和面漆,面漆顏色由甲方決定,乙方施工。外部用槽鋼加強結構。槽體內部安裝填料。
槽體表面應均勻光滑,沒有裂紋、夾渣、焊瘤、燒穿、弧坑和針狀氣孔等缺陷,不得漏焊。槽壁、槽底的鋼板拼接均採用對接焊縫,焊縫之間沒有十字交叉現象,且不與肋條、加強肋重合。槽體內部填料採用斜管組裝,採用聚丙烯或者玻璃鋼材質。
槽體下方設置 V 型污泥集中槽,便於沉澱污泥的收集,
綜合廢水PH調節混凝反應槽
綜合廢水調整 PH、混凝反應採用一體式反應槽,分為三格,配置三台攪拌機,槽體底 部設置排空閥。主體材料採用 Q235-A,厚度不得小於
6mm,槽體內外表面均需做防腐處理,槽體內部塗覆玻璃鋼防腐,外表面做除銹處理後塗覆防銹底漆和面漆,面漆顏色由甲方決定,乙方施工。外部用槽鋼加強結構。槽體表面應均勻光滑,沒有裂紋、夾渣、焊瘤、燒穿、弧坑和針狀氣孔等缺陷,不得漏
焊。槽壁、槽底的鋼板拼接均採用對接焊縫,焊縫之間沒有十字交叉現象,且不與肋條、加強肋重合。槽體頂部配置 NaOH 溶液、石灰水 、PAC
溶液、PAM 溶液加葯系統的管路介面,第一格調節 PH,控制鹼的加入, PH控制范圍:10-11。
綜合廢水斜板沉降槽
淀槽為矩形立式箱體,主體材料採用
Q235-A。得小於6mm,槽體內外表面均做防腐處理,槽體內部塗覆玻璃鋼防腐,外表面做除銹處理後塗覆防銹底漆和面漆,面漆顏色由甲方決定,乙方施工。外部用槽鋼加強結構。內部安裝填料。槽體表面應均勻光滑,沒有裂紋、夾渣、焊瘤、燒穿、弧坑和針狀氣孔等缺陷,不得漏焊。槽壁、槽底的鋼板拼接均採用對接焊縫,焊縫之間沒有十字交叉現象,且不與肋條、加強肋重合。槽體內部填料採用斜管組裝,採用聚丙烯或者玻璃鋼材質。槽體下方設置
V 型污泥集中槽,便於沉澱污泥的收集。
全自動氣浮裝置
氣浮反應槽為矩形立式箱體,共分為三格,混凝反應區兩格,排水區一格,排水口在排水區下方,與氣浮裝置溶氣釋放區相連。槽體主體材料採用
Q235-A,不得小於
6mm,槽體內外表面均做防腐處理,槽體內部塗覆玻璃鋼防腐,外表面做除銹處理後塗覆防銹底漆和面漆,面漆顏色由甲方決定,乙方施工。外部用槽鋼加強結構。槽體底部設置排空閥。混凝反應區配置兩台機械攪拌機,一格一台,攪拌葉片和攪拌桿均為不銹鋼材質。混凝反應區每格槽體頂部分別配置
PAC溶液、PAM溶液加葯系統的管路介面。槽體表面應均勻光滑,沒有裂紋、夾渣、焊瘤、燒穿、弧坑和針狀氣孔等缺陷,不得漏焊。槽壁、槽底的鋼板拼接均採用對接焊縫,焊縫之間沒有十字交叉現象,且不與肋條、加
強肋重合。
綜合污水全自動氣浮裝置由氣浮槽體、釋放器、高效溶氣系統、氣液分離罐
、刮渣機、管路、閥門、壓力表、流量計等組成。
氣浮槽分溶氣釋放區(接觸區)、氣浮分離區,分離區設排渣口和管道、出水口、供溶氣設備的污水迴流口,主體材料採用
Q235-A,不得小於6mm,槽體內外表面均做防腐處理,槽體內部塗覆玻璃鋼防腐,外表面做除銹處理後塗覆防銹底漆和面漆,面漆顏色由甲方決定,乙方施工。外部用槽鋼加強結構。槽體底部設置
V 型污泥集中槽,便於收集部分沉渣。槽體表面應均勻光滑,沒有裂紋、夾渣、焊瘤、燒穿、弧坑和針狀氣孔等缺陷,不得漏
焊。槽壁、槽底的鋼板拼接均採用對接焊縫,焊縫之間沒有十字交叉現象,且不與肋條、加強肋重合。設備焊接完成後應進行盛水試驗及煤油滲透試驗。
污泥濃縮槽
污泥濃縮採用間歇豎流式重力濃縮池,主要設備有槽體、攪拌機、上層清液出水堰、管道、閥門、液位計等。
濃縮槽體採用 Q235-A 材質,不得小於 6mm,內表面塗覆玻璃鋼防腐,外表面做除銹處 理後塗覆防銹底漆加面漆,面漆顏色由甲方決定,乙方施工。外部用槽鋼加強結構。
槽體採用上部圓柱體結構加下部錐體結構,污泥室的截錐體斜壁與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應不小於
55°,進泥管設在槽體中心處,由中心進泥,排泥口設在下錐體最底部區域。上層清液經由管道迴流至均和池。
槽內配置攪拌機,防止攪動下層沉降污泥。攪拌機葉片和攪拌桿均為不銹鋼材質。
排泥管道採用碳鋼管,泵體採用氣動隔膜泵,將濃縮槽內污泥提升至污泥壓濾機。槽體頂部配置石灰水加葯系統的管道介面。
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池池體採用半地上鋼砼結構,表面做防腐、防滲處理。池體底部配置新型脈沖布水器,大阻力配水混合攪拌,代替潛水攪拌機,無機械設備故障,性能優越。入水口和出水口均設置在牆體上部區域。
水解—好氧生化處理是處理有機污水的新技術,並已有十多年較為成熟的工程實踐經驗。本文從水解機理,水解工藝的特點,水解工藝的設計要點,水解工藝性能指標,以及水解工藝適用范圍內容,對水解工藝作一簡介。
(A)水解機理
從化學角度來說,水解反應是一種常見的普遍存在的化學反應過程,可以說,絕大多數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與水接觸後,都會發生反應。我們討論水解反應,就是討論化合物與水的反應,也就是討論化合物分子中電子分布及其電荷與水發生的反應。絕大多數有機化合物的反應是共價鍵的形成和斷裂過程。水解反應可致共價鍵發生變化和斷裂,即使化合物在分子結構,形態上發生變化。研究水解反應,就是研究化合物的水解經路、反應產物,以及影響水解程度和速率的諸因素。
污水處理工藝中的生物化學(生化)處理法,是處理有機污水的主要方法。水解工藝是其中的一種新開發出來的工藝過程。因此,我們這里所說的水解工藝,是有別於化學反應的生物化學反應。
化學水解的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化合物自身的分子結構、水的PH值(即酸、鹼度)和溫度影響。在這里,酸和鹼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而生物化學領域中的水解,則是依靠生物酶起催化作用、加速水解反應。酶的催化反應效率要比相應無酶反應高106—1013倍,這是生物酶的特殊作用。
概括說,我們這里討論的指復雜的有機物分子,在水解酶參與下加以水分子分解為簡單化合物的反應。反應是在缺氧條件下進行的。
1)水解工藝與厭氧工藝的區別
要區別水解工藝與厭氧工藝的概念,必須先了解厭氧工藝的反應經路。
通常,我們把厭氧反應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水解;第二階段酸化;第三階段酸性衰退;第四階段甲烷化。
在水解階段,固體物質溶解為溶解性物質,大分子物質降解為小分子物質,難生物降解物質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物質。在酸化階段,有機物降解為各種有機酸。水解和產酸進行得較快,難以把它們分開。起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菌和產酸菌。
我們所說的水解工藝,就是利用厭氧工藝的前兩段,即把反應控制在第二階段,不進入第三階段。為區別厭氧工藝,定名為水解(Hydrolization)工藝。水解反應器中實際上完成水解和酸化兩個過程。但為了簡化稱呼,簡稱為「水解」。
水解工藝系統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兼性微生物,它們在自然界中的數量較多,繁殖速度較快。而厭氧工藝系統中的產甲烷菌則是嚴格的專性厭氧菌,它們對於環境的變化,如PH值、鹼度、重金屬離子、洗滌劑、氨、硫化物和溫度等的變化,比水解菌和產酸菌要敏感得多,並且生長緩慢(世代期長)。
最重要的是水解工藝和厭氧工藝中的兩類不同菌種的生態條件差異很大。水解工藝是在缺氧條件下反應,而厭氧工藝則是在厭氧條件下反應。這里說的「缺氧」(anoxic)有別於「厭氧」,所謂厭氧(annaerobic)作用是指絕對的無氧(溶解氧DO=0),而缺氧(anoxic)作用是指無氧或微氧(DO<0.3-0.5mg/l)
。
正因為水解工藝是在缺氧條件下完成,因而在工程實施中,可將工藝後續好氧工藝串連組合在一個反應器中完成,實現水解-好氧工藝。為區別厭氧-好氧工藝,把水解(H)-好氧(O)工藝,暫定名為H/O法。
2)常見主要有機污染物的水解反應經路
(1)糖類(碳水化合物)物質的水解。糖類物質由碳、氫、氧三種元素構成,是多羥醛或羥酮及其縮合物的某些衍生物的總稱。可分為單糖、低聚糖和多糖。
單糖是不能水解的,是最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
低聚糖中,由兩個分子單糖結合而成的稱二糖,三個分子單糖結合的稱三糖。庶糖、麥芽糖和乳糖屬二糖;棉子糖屬三糖。低聚糖通過水解,生成單糖。
多糖是由多個單糖或其衍生物所組成的碳水化合物。澱粉、纖維素、瓊膠、果膠等屬多糖物質。多糖通過水解,生成原來的單糖,或其衍生物。
在有機污水中,一般以水解形式存在的物質為較多,例如澱粉。水解澱粉的酶,大致可分為四類,即a一澱粉酶,b一澱粉酶,澱粉1-6糊精酶和葡萄糖澱粉酶。澱粉在上述水解酶作用下的水解經路為:
澱粉 → 糊精 → 麥芽糖 → 葡萄糖
當多糖類物質水解成葡萄糖後不能再水解了。如果反應條件仍處於缺氧條件,則葡萄糖會通過糖的酵解過程分解成2個丙酮酸(即1×C6→2C3)。至此,多糖類的水解(酸化)過程全部完成。進一步的徹底降解,只能在有氧條件下才能完成即在有氧條件下丙酸酮進入三羧酸循環,達到完全的氧化:
2CH3COCOOH + 4H+6O2 → 6CO2 + 6H2O。
(2)蛋白質的水解。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分子組成的復雜有機物。它由C、H、O、N等主要元素組成,有的還含有Fe、I、P、S等元素。蛋白質與糖類、脂肪類物質分子的主要不同點在於它的組分含有N素。在蛋白質中,氮的含量平均約為16%。
蛋白質不能直接被微生物利用,在進入細胞組織之前,需經蛋白質水解酶的作用,使其水解成氨基酸。其水解經路為:蛋白質 →多肽 →二肽 → 氨基酸。至此。蛋白質的水解過程完成。實際上蛋白質水解到二肽階段就可作為底物,被微生物細胞所利用。
(3)脂肪(類脂肪)物質的水解。脂肪是不含氮的有機化合物,由C、H、O等元素組成。
脂肪的降解也是首先在細胞外,通過脂肪水解酶發生水解,生成甘油和相應的脂肪酸。甘油的進一步降解類似於糖解過程的一部分,轉化為丙酮酸。至此,水解反應完成。水解產物脂肪酸丙酮酸的進一步降解,則需在有氧下進入三羧酸循環,達到完全的氧化。
(4)芳香族化合物的水解。盡管苯環的化學結構相當穩定,但大部分苯環物質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
水解酸化池採用活性污泥法,在水解酸化池中,發酵細菌將廢水中復雜有機物(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質等)水解為有機酸、醇類。在酸化階段產氫、產乙酸細菌將發酵產物有機酸和醇類代謝為乙酸和氫,使大分子物質降解為小分子物質,使難生化的固體物降解為易生化的可溶性物質,提高了廢水的可生化性。經水解酸化池處理後的廢水進入生物接觸氧化池,向廢水中輸送空氣進行曝氣,曝氣裝置採用D=215的膜片式微孔曝氣器。水中碳水化合物為好氧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加快了好氧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在其作用下水中有機物得以有效降解。生物接觸氧化池的出水進入沉澱池進行沉澱,污泥排至污泥池。
生物接觸氧化池
生物接觸氧化池整個處理系統由生物接觸氧化池體、生化填料、曝氣裝置、管道、閥門等組成。
生物接觸氧化池採用半地上鋼砼結構,表面做防腐、防滲處理。池體底部設置排泥閥和排空閥。接觸氧化法池的長寬比取 2:1~1:1,有效水深取
3m~6m,超高不小於 0.5m。接觸氧化池由下至上布置曝氣區、填料層、穩水層和超高。其中,曝氣區高採用 1.0m~1.5m,填料層高取
2.0m,穩水層高取 0.4m~0.5m。 接觸氧化池進水應防止短流,進水端設導流槽,其寬度不小於 0.8m。導流槽與接觸氧化池
之間用導流牆分隔。導流牆下緣至填料底面的距離為 0.3m~0.5m,至池底的距離不小於0.4m。
生化填料採用彈性填料,採用片狀填料。懸掛式填料的組裝需兩端固定,採用橫拉梅花式和直拉均勻式,設置兩層懸掛支架,將填料兩端固定在支架 上,底層支架高於曝氣頭 200mm 以上,固定支架採用角鋼、槽鋼及綳緊繩等材料。
曝氣裝置採用鼓風式 EPDM 微孔曝氣器,鼓風機採用羅茨鼓風機。鼓風機配置兩台,一 用一備。
曝氣管路系統採用主管和支管相結合結構,池底主管宜採用環形、一字型、十字型、王字型等,支管採用一點、兩點或多點進氣入主管。一字型、十字型、王字型等主管埠作封閉處理。水平誤差每根不大於±2mm,全池不大於±3mm。
曝氣管路系統主管和支管選用 UPVC 材質。
物接觸氧化法是以附著在載體(俗稱填料)上的生物膜為主,凈化有機廢水的一種高效水處理工藝。目前已廣泛地應用於紡織印染、毛紡針織、啤酒食品、石油化工化肥廢水、醫葯及生活污水等處理,並獲得了明顯地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年來,隨著給水需量地增加,加上河水、湖泊水等地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大面積有機污染,採用接觸氧化法進行供水微污染預處理亦取得了顯著效果。凡有機污染的廢水、污水,幾乎均可採用接觸氧化法工藝進行處理。多年來,該工藝因具有高效節能、佔地面積小、耐沖擊負荷、運行管理方便等獨特優點而被設計部門廣泛採用,深受用戶的歡迎和青睞。
生物膜載體填料是接觸氧化法工藝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影響著處理效果、充氧性能、基建投資、運行周期和費用。本公司生產推出的立體彈性填料是我公司經各種條件的大量試驗和長時間生產性運行結果表明為理想的載體填料。由於該填料獨特的結構形式和優良的材質工藝選擇,使其具有使用壽命長、充電性能好、耗電小、啟動掛膜快、脫膜更新容易、耐高負荷沖擊,處理效果顯著、運行管理簡便、不堵塞、不結團和價格低廉等優點。該填料在不同的工藝水質條件應用時,可調節絲條粗細密度及不同的組裝形式,完全適用各種廢水的厭氧、兼氧、好氧等處理工藝。該填料屬國內外首創,其結構、性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7. 1、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很多,請列舉三種調味劑。2、污水處理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學方法
抗氧化劑
1.抗氧化劑的作用機理 抗氧化劑的作用機理是比較復雜的,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如有的抗氧化劑是由於本身極易被氧化,首先與氧反應,從而保護了食品。如VE。有的抗氧化劑可以放出氫離子將油脂在自動氧化過程中所產生的過氧化物分解破壞,使其不能形成醛或酮的產物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等。有些抗氧化劑可能與其所產生的過氧化物結合,形成氫過氧化物,使油脂氧化過程中斷,從而阻止氧化過程的進行,而本身則形成抗氧化劑自由基,但抗氧化劑自由基可形成穩定的二聚體,或與過氧化自由基ROO-。結合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如BHA、BHT、TBHQ、PG、茶多酚等。 2.幾種常用的脂溶性抗氧化劑 (1)BHA:丁基羥基茴香醚。因為加熱後效果保持性好,在保存食品上有效,它是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抗氧化劑之一,也是中國常用的抗氧化劑之一。和其它抗氧化劑有協同作用,並與增效劑如檸檬酸等使用,其抗氧化效果更為顯著。一般認為BHA毒性很小,較為安全。 (2)BHT:二丁基羥基甲苯。與其它抗氧化劑相比,穩定性較高,耐熱性好,在普通烹調溫度下影響不大,抗氧化效果也好,用於長期保存的食品與焙烤食品很有效。是目前國際上特別是在水產加工方面廣泛應用的廉價抗氧化劑。一般與BHA並用,並以檸檬酸或其他有機酸為增效劑。相對BHA來說,毒性稍高一些。 (3)PG:沒食子酸丙酯。對熱比較穩定。PG對豬油的抗氧化作用較BHA和BHT強些,毒性較低。 (4)TBHQ:特丁基對苯二酚。是較新的一類酚類抗氧化劑,其抗氧化效果較好。
漂白劑
這類物質均能產生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遇水則形成亞硫酸(H2SO3)。除具有漂白作用外,還具有防腐作用。此外,由於亞硫酸的強還原性,能消耗果蔬組織中的氧,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可防止果蔬中的維生素C的氧化破壞。 亞硫酸鹽在人體內可被代謝成為硫酸鹽,通過解毒過程從尿中排出。亞硫酸鹽這類化合物不適用於動物性食品,以免產生不愉快的氣味。亞硫酸鹽對維生素B1有破壞作用,故B1含量較多的食品如肉類、穀物、乳製品及堅果類食品也不適合。因其能導致過敏反應而在美國等國家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
著色劑
又稱色素,是使食品著色後提高其感官性狀的一類物質。食用色素按其性質和來源,可分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兩大類。 1.食用合成色素,屬於人工合成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特點:色彩鮮艷、性質穩定、著色力強、牢固度大、可取得任意色彩,加上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但合成色素大多數對人體有害。合成色素的毒性有的為本身的化學性能對人體有直接毒性;有的或在代謝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在生產過程還可能被砷、鉛或其它有害化合物污染。 在中國目前允許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莧菜紅、胭脂紅、赤鮮紅(櫻桃紅)、新紅、誘惑紅、檸檬黃、日落黃、亮藍、靛藍和它們各自的鋁色淀。以及合成的β-胡蘿卜素、葉綠素銅鈉和二氧化鈦。 2.食用天然色素,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由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的色素,然而天然色素成分較為復雜,經過純化後的天然色素,其作用也有可能和原來的不同。而且在精製的過程中,其化學結構也可能發生變化;此外在加工的過程中,還有被污染的可能,故不能認為天然色素就一定是純凈無害的。 合成食用色素同其它食品添加劑一樣,為達到安全使用的目的,需進行嚴格的毒理學評價。包括①化學結構、理化性質、純度、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過程和降解產物;②隨同食品被機體吸收後,在組織器官內的瀦留分布、代謝轉變和及排泄狀況;③本身及其代謝產物在機體內引起的生物學變化,亦及對機體可能造成的毒害及其機理。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對生育繁殖的影響、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變性、致癌性、致敏性等。
護色劑
護色劑又稱發色劑。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為了改善或保護食品的色澤,除了使用色素直接對食品進行著色外,有時還需要添加適量的護色劑,使製品呈現良好的色澤。 1.護色劑的發色原理和其他作用: ①護色作用,為使肉製品呈鮮艷的紅色,在加工過程中多添加硝酸鹽(鈉或鉀)或亞硝酸鹽。硝酸鹽在細菌硝酸鹽還原酶的作用下,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在酸性條件下會生成亞硝酸。在常溫下,也可分解產生亞硝基(NO),此時生成的亞硝基會很快的與肌紅蛋白反應生成,穩定的、鮮艷的、亮紅色的亞硝化肌紅蛋白。故使肉可保持穩定的鮮艷。②抑菌作用:亞硝酸鹽在肉製品中,對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的作用。 2.護色劑的應用 亞硝酸鹽是添加劑中急性毒性較強的物質之一,是一種劇毒葯,可使正常的血紅蛋白變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攜帶氧的能力,導致組織缺氧。其次亞硝酸鹽為亞硝基化合物的前體物,其致癌性引起了國際性的注意,因此各方面要求把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添加量,在保證護色含食品添加劑的飲料
的情況下,限制在最低水平。 抗壞血酸與亞硝酸鹽有高度親和力,在體內能防止亞硝化作用,從而幾乎能完全抑制亞硝基化合物的生成。所以在肉類腌制時添加適量的抗壞血酸,有可能防止生成致癌物質。 雖然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但至今國內外仍在繼續使用。其原因是亞硝酸鹽對保持腌制肉製品的色、香、味有特殊作用,迄今未發現理想的替代物質。更重要的原因是亞硝酸鹽對肉毒梭狀芽孢桿菌的抑製作用。但對使用的食品及其使用量和殘留量有嚴格要求。
酶制劑
酶制劑指從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質。主要用於加速食品加工過程和提高食品產品質量。 中國允許使用的酶制劑有:木瓜蛋白酶——來自未成熟的木瓜的膠乳中提取;以及由米麴黴、枯草芽孢桿菌等所製得的蛋白酶;α-澱粉酶——多來自枯草桿菌;糖化型澱粉酶——中國用於生產本酶制劑的菌種有黑麴黴、根酶、紅曲酶、擬內孢酶;由黑麴黴、米麴黴、黃麴黴生產的果膠酶等。
增味劑
是指為補充、增強、改進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質。有的稱為鮮味劑或品味劑。 中國目前允許使用的增味劑有谷氨酸鈉、-鳥苷酸二鈉和5』-肌苷酸二鈉5』-呈味核甘酸二鈉、琥珀酸二鈉和L-丙氨酸。 谷氨酸鈉為含有一分子結晶水的L-谷氨酸一鈉。易溶於水,在150℃時失去結晶水,210℃時發生吡咯烷酮化,生成焦谷氨酸,270℃左右時則分解。對光穩定,在鹼性條件下加熱發生消旋作用,呈味力降低。在PH為5以下的酸性條件下加熱時易可發生吡咯烷酮化,變成焦谷氨酸,呈味力降低。在中性時加熱則很少發生變化。 谷氨酸屬於低毒物質。在一般用量條件下不存在毒性問題,而核甘酸系列的增味劑均廣泛的存在於各種食品中。不需要特殊規定。 近年來,有開發了許多肉類提取物、酵母抽提物、水解動物蛋白和水解植物蛋白等。
防腐劑
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延長食品保存期的物質。防腐劑一般分為酸型防腐劑、酯型防腐劑和生物防腐劑。 一、酸型防腐劑 常用的有苯甲酸、山梨酸和丙酸(及其鹽類)。這類防腐劑的抑菌效果主要取決於它們未解離的酸分子,其效力隨PH 而定,酸性越大,效果越好,在鹼性環境中幾乎無效。 1.苯甲酸及其鈉鹽: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由於其在水中溶解度低,故多使用其鈉鹽。成本低廉。 苯甲酸進入機體後,大部分在9~15小時內與甘氨酸化合成馬尿酸而從尿中排出,剩餘部分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解毒。但由於苯甲酸鈉有一定的毒性,目前已逐步被山梨酸鈉替代。 2.山梨酸及其鹽類:又名花楸酸。由於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故常使用其鉀鹽。山梨酸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可參與機體的正常代謝過程,並被同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山梨酸可看成是食品的成分,按照目前的資料可以認為對人體是無害的。 3.丙酸及其鹽類:抑菌作用較弱,使用量較高。常用於麵包糕點類,價格也較低廉。 丙酸及其鹽類,其毒性低,可認為是食品的正常成分,也是人體內代謝的正常中間產物。 4.脫氫醋酸(dehydroacetic acid)及其鈉鹽:為廣譜防腐劑,特別是對黴菌和酵母的抑菌能力較強,為苯甲酸鈉的2~10倍。該品能迅速被人體吸收,並分布於血液和許多組織中。但有抑制體內多種氧化酶的作用,其安全性受到懷疑,故已逐步被山梨酸所取代,其ADI值尚未規定。 二、酯型防腐劑 包括對羥基苯甲酸酯類(有甲、乙、丙、異丙、丁、異丁、庚等)。成本較高。對黴菌、酵母與細菌有廣泛的抗菌作用。對黴菌和酵母的作用較強,但對細菌特別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及乳酸菌的作用較差。作用機理為抑制微生物細胞呼吸酶和電子傳遞酶系的活性,以及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結構。其抑菌的能力隨烷基鏈的增長而增強;溶解度隨酯基碳鏈長度的增加而下降,但毒性則相反。但對羥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復配使用可增加其溶解度,且有增效作用。在胃腸道內能迅速完全吸收,並水解成對羥基苯甲酸而從尿中排出,不在體內蓄積。中國目前僅限於應用丙酯和乙酯。 三、生物型防腐劑 主要是乳酸鏈球菌素。乳酸鏈球菌素是乳酸鏈球菌屬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用乳酸鏈球菌發酵提取而得。乳酸鏈球菌素的優點是在人體的消化道內可為蛋白水解酶所降解,因含食品添加劑的糖果
而不以原有的形式被吸收入體內,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防腐劑。,不會向抗生素那樣改變腸道正常菌群,以及引起常用其它抗生素的耐葯性,更不會與其它抗生素出現交叉抗性。 其它防腐劑包括雙乙酸鈉,既是一種防腐劑,也是一種螯合劑。對谷類和豆製品有防止黴菌繁殖的作用。仲丁胺,該品不應添加於加工食品中,只在水果、蔬菜儲存期防腐使用。市售的保鮮劑如克霉靈、保果靈等均是以仲丁胺為有效成分的制劑。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壓的增高,影響需氧微生物對氧的利用,能終止各種微生物呼吸代謝,如高食品中存在著大量二氧化碳可改變食品表面的PH,而使微生物失去生存的必要條件。但二氧化碳只能抑制微生物生長,而不能殺死微生物。
甜味劑
是指賦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劑。按來源可分為:(1)天然甜味劑,又分為糖醇類和非糖類。其中①糖醇類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麥芽糖醇、異麥芽糖醇、赤鮮糖醇;②非糖類包括:甜菊糖甙、甘草、奇異果素、羅漢果素、索馬甜。(2)人工合成甜味劑其中磺胺類有:糖精、環己基氨基磺酸鈉、乙醯磺胺酸鉀。二肽類有:天門冬醯苯丙酸甲酯(又阿斯巴甜)、1-a-天冬氨醯-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亞甲基)-D-丙氨醯胺(又稱阿力甜)。蔗糖的衍生物有:三氯蔗糖、異麥芽酮糖醇(又稱帕拉金糖)、新糖(果糖低聚糖)。
其他
此外,按營養價值可分為營養性和非營養性甜味劑,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等也是天然甜味劑。由於這些糖類除賦予食品以甜味外,還是重要的營養素,供給人體以熱能,通常被視做食品原料,一般不作為食品添加劑加以控制。 1.糖精 學名為鄰-磺醯苯甲醯,是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的一種人工合成甜味劑,價格低廉,甜度大,其甜度相當於蔗糖的300~500倍,由於糖精在水中的溶解度低,故中國添加劑標准中規定使用其鈉鹽(糖精鈉),量大時呈現苦味。一般認為糖精納在體內不被分解,不被利用,大部分從尿排出而不損害腎功能。不改變體內酶系統的活性。全世界廣泛使用糖精數十年,尚未發現對人體的毒害作用。 2.環己基胺基磺酸鈉(甜蜜素)1958年在美國被列為「一般認為是安全物質」而廣泛使用,但在70年代曾報道該品對動物有致癌作用,1982年的FAO/WHO報告證明無致癌性。美國FDA長期實驗於1984年宣布無致癌性。但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和國家科學院仍認為有促癌和可能致癌作用。故在美國至今仍屬於禁用於食品的物質。 3.天門冬醯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其甜度蔗糖的100~200倍,味感接近於蔗糖。是一種二肽衍生物,食用後在體內分解成相應的氨基酸。中國規定可用於罐頭食品外的其他食品,其用量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 此外也發現了許多含有天門冬氨酸的二肽衍生物,如阿力甜,亦屬於氨含食品添加劑的糖果
基酸甜味劑,屬於天然原料合成,甜度高。 4.乙醯磺胺酸鉀 該品對光、熱(225℃)均穩定,甜感持續時間長,味感由於糖精鈉,吸收後迅速從尿中排除,不在體內蓄積,與天門冬氨醯甲酯1:1合用,有明顯的增效作用。 5.糖醇類甜味劑 糖醇類甜味劑屬於一類天然甜味劑,其甜味與蔗糖近似,多系低熱能的甜味劑。品種很多,如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和麥芽糖醇等,有的存在於天然食品中,多數的通過將相應的糖氫化所得。而其前體物則來自天然食品。由於糖醇類甜味劑升血糖指數低,也不產酸,故多用做糖尿病、肥胖病患者的甜味劑和具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該類物質多數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對改善脫水食品復水性、控制結晶、降低水分活性均有一定的作用。但由於糖醇的吸收率較低,尤其是木糖醇,在大量食用時有一定的導致腹瀉的能力。 6.甜葉菊甙 為甜葉菊中含的一種強甜味成分,是一種含二萜烯的糖苷。甜度約為蔗糖的300倍。但甜葉菊甙的口感差,有甘草味,濃度高時有苦味,因此往往與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混用,並與檸檬酸、蘋果酸等合用以減弱苦為或通過果糖基轉移酶或α-葡萄糖基轉移酶使之改變結構而矯正其缺點。國外曾對其作過大量的毒性實驗,均未顯示毒性作用。而在食用時間較長的國家,如巴拉圭對該品已有100年食用史,日本也使用達15年以上,均未見不良副作用報道。
8. 低聚果糖生產廢水處理工藝有幾種處理工藝
低聚果糖嚴格來說是沒有天然的,目前主流的就兩種不同工藝不同來源的,一種是菊苣來源,通過物理方式提取菊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