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儲罐儲液量
儲罐分全容積和有效容積。儲液量為有效容積為合適
『貳』 如何用aspen模擬儲罐揮發的氣體量
Aspen模擬的吸收塔如果模擬度達到了標准吸收塔的水平,就可以在其中進行化學反應,反之就不行,就算可以也達不到數據的標准。 吸收塔是實現吸收操作的設備。按氣液相接觸形態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氣體以氣泡形態分散在液相中的板式塔
『叄』 測量液氨儲罐液位應選什麼液位計,各有什麼條件,測量氨液蒸發器有什麼條件
液氨儲罐液位計可選磁浮子液位計,磁致伸縮液位計。
『肆』 LNG儲罐如何根據每天蒸發率確定儲罐壓力升高多少
你用的誰家設備?儲罐壓力在0.3--0.7中間時,泵後壓力可以達到1.2-1.3吧?怎麼可能才那麼點。不管是儲罐壓力在0.10時,泵後壓力達到0.10還是儲罐壓力在1.0時,泵後壓力達到1.0,都只說明一個問題,泵沒有啟動,需要檢查一下泵沒有啟動的原因,具體原因具體分析。
『伍』 日本基本決定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這對人類將有哪些影響
核污水所謂核污水,就是在冷卻核反應堆後殘留的廢水。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巨型海嘯及福島核災難,造成上萬人死亡。福島第一核電站在這場大地震和海嘯中損毀,數十種放射性物質大量泄漏到外界。
這些放射性物質污染了福島周邊的一切,除了草木、土壤、物品,甚至是細小的灰塵和空氣,還有核污水,即放射性液體。
氚可以通過呼吸道以及食道進入體內形成內照射,使人出現頭暈,惡心,食慾減退等症狀。如果長期處於被輻射狀態,那麼最終可能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損害,所以日本將核污水排放入海這一決定,將會禍延我們幾代人。
由於氚這種放射物質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會進入到我們的細胞中,參與生物細胞代謝,致使罹患腫瘤的幾率大大增加,有研究表明,氚的照射劑量與白血病的形成相關。
放射性廢水處理放射性廢水主要來自核反應堆,鈾礦開采,核研究機構的同位素實驗室,應用放射性物質的醫療、工業或其他實驗室,接觸放射性材料的工作人員所用的防護服裝的洗滌等。放射性廢水通常分為低活性和高活性兩類。低活性廢水處理常用稀釋法、混凝沉澱法、離子交換法、生物處理法;高活性廢水處理處理常用貯存法、蒸發法等
『陸』 30立方米lng儲罐日蒸發多少
根據成都永龍液化天然氣公司的數據顯示:
LNG汽車的氣瓶(即保溫罐)里的溫度隨著慢慢升高,就會導致裡面的低溫液體超過-162攝氏度而出現升騰氣化。據資料顯示,不同廠家的LNG氣瓶根據容積的大小,一般情況每天的升騰蒸發量約為3-5%
『柒』 SCR脫硝技術
世界上流行的SCR工藝主要分為氨法SCR和尿素法SCR2種。此2種方法都是利用氨對NOx的還原功能版 ,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權將 NOx (主要是一氧化氮)還原為對大氣沒有多少影響的氮氣和水 ,還原劑為氨氣。
一類是從源頭上治理,控制煅燒中生成NOx,其技術措施:
1、採用低氮燃燒器。
2、分解爐和管道內的分段燃燒,控制燃燒溫度。
3、改變配料方案,採用礦化劑,降低熟料燒成溫度。
(7)污水儲罐儲液蒸發量擴展閱讀:
氮氧化物危害: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較難抵抗感冒之類的呼吸系統疾病,呼吸系統有問題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會較易受二氧化氮影響。對兒童來說,氮氧化物可能會造成肺部發育受損。研究指出長期吸入氮氧化物可能會導致肺部構造改變,但仍未可確定導致這種後果的氮氧化物含量及吸入氣體時間。
SCR脫硝技術特點:
該法脫硝效率高,價格相對低廉,廣泛應用在國內外工程中,成為電站煙氣脫硝的主流技術。國內外SCR系統大多採用高溫,反應溫度區間為315℃~400℃。
『捌』 低溫液氧儲罐的日蒸發量如何計算
技術協議書肯定會提供一個理論的靜態蒸發率的,可根據此值估算。
『玖』 脫硝系統中氨氣的溫度低對反應有影響嗎
沒啥影響的。氨氣的量佔比很小,溫度高低對脫硝系統溫度影響微乎其微
1. 脫硝工藝的簡介
有關NOX的控制方法從燃料的生命周期的三個階段入手,限燃燒前、燃燒中和燃燒後。當前,燃燒前脫硝的研究很少,幾乎所有的脫硝都集中在燃燒中和燃燒後的NOX的控制。所以在國際上把燃燒中NOX的所有控制措施統稱為一次措施,把燃燒後的NOX控制措施統稱為二次措施,又稱為煙氣脫硝技術。
目前普遍採用的燃燒中NOX控制技術即為低NOX燃燒技術,主要有低NOX燃燒器、空氣分級燃燒和燃料分級燃燒。
應用在燃煤電站鍋爐上的成熟煙氣脫硝技術主要有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elective Catalytic Rection,簡稱SCR)、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技術(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ction,簡稱SNCR)以及SNCR/SCR混合煙氣脫硝技術。
2 .SCR煙氣脫硝技術
近幾年來選擇性催化還原煙氣脫硝技術(SCR)發展較快,在歐洲和日本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催化還原煙氣脫硝技術是應用***多的技術。
1)SCR脫硝反應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SCR工藝主要分為氨法SCR和尿素法SCR兩種。此兩種法都是利用氨對NOX的還原功能,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將NOX(主要是NO)還原為對大氣沒有多少影響的N2和水。還原劑為NH3,其不同點則是在尿素法SCR中,先利用一種設備將尿素轉化為氨之後輸送至SCR觸媒反應器,它轉換的方法為將尿素注入一分解室中,此分解室提供尿素分解所需之混合時間,駐留時間及溫度,由此室分解出來之氨基產物即成為SCR的還原劑通過觸媒實施化學反應後生成氨及水。尿素分解室中分解成氨的方法有熱解法和水解法,主要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NH2CONH2+H2O→2NH3+CO2
在整個工藝的設計中,通常是先使氨蒸發,然後和稀釋空氣或煙氣混合,***後通過分配格柵噴入SCR反應器上游的煙氣中。典型的SCR反應原理示意圖如下:
在SCR反應器內,NO通過以下反應被還原:
4NO+4NH3+O2→3N2+6H2O
6NO+4NH3→5N2+6H2O
當煙氣中有氧氣時,反應第一式優先進行,因此,氨消耗量與NO還原量有一對一的關系。
在鍋爐的煙氣中,NO2一般約占總的NOX濃度的5%,NO2參與的反應如下:
2NO2+4NH3+O2→3N2+6H2O
6NO2+8NH3→7N2+12H2O
上面兩個反應表明還原NO2比還原NO需要更多的氨。
在絕大多數鍋爐煙氣中,NO2僅佔NOX總量的一小部分,因此NO2的影響並不顯著。
SCR系統NOX脫除效率通常很高,噴入到煙氣中的氨幾乎完全和NOX反應。有一小部分氨不反應而是作為氨逃逸離開了反應器。一般來說,對於新的催化劑,氨逃逸量很低。但是,隨著催化劑失活或者表面被飛灰覆蓋或堵塞,氨逃逸量就會增加,為了維持需要的NOX脫除率,就必須增加反應器中NH3/NOX摩爾比。當不能保證預先設定的脫硝效率和(或)氨逃逸量的性能標准時,就必須在反應器內添加或更換新的催化劑以恢復催化劑的活性和反應器性能。從新催化劑開始使用到被更換這段時間稱為催化劑壽命。
2)SCR系統組成及反應器布置
在選擇催化還原工藝中,NOx與NH3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產生還原。催化劑安放在一個固定的反應器內,煙氣穿過反應器平行流經催化劑表面。催化劑單元通常垂直布置,煙氣自上向下流動。如下圖所示:
SCR系統一般由氨的儲存系統、氨與空氣混合系統、氨氣噴入系統、反應器系統、省煤器旁路、SCR旁路、檢測控制系統等組成。下圖為典型SCR煙氣脫硝工藝系統基本流程簡圖:
3 .SNCR煙氣脫硝技術
選擇性催化還原脫除NOX的運行成本主要受催化劑壽命的影響,一種不需要催化劑的選擇性還原過程或許更加誘人,這就是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技術。該技術是用NH3、尿素等還原劑噴入爐內與NOX進行選擇性反應,不用催化劑,因此必須在高溫區加入還原劑。還原劑噴入爐膛溫度為850~1100℃的區域,該還原劑(尿素)迅速熱分解成NH3並與煙氣中的NOX進行SNCR反應生成N2,該方法是以爐膛為反應器。
研究發現,在爐膛850~1100℃這一狹窄的溫度范圍內、在無催化劑作用下,NH3或尿素等氨基還原劑可選擇性地還原煙氣中的NOX,基本上不與煙氣中的O2作用,據此發展了SNCR法。在850~1100℃范圍內,NH3或尿素還原NOX的主要反應為:
NH3為還原劑
4NH3+4NO+O2→4N2+6H2O
尿素為還原劑
NO+CO(NH2)2 +1/2O2→2N2+CO2+H2O
當溫度高於1100℃時, NH3則會被氧化為
4NH3+5O2→4NO+6H2O
不同還原劑有不同的反應溫度范圍,此溫度范圍稱為溫度窗。NH3的反應***佳溫度區為 850~110O℃。當反應溫度過高時,由於氨的分解會使
NOx還原率降低,另一方面,反應溫度過低時,氨的逃逸增加,也會使NOx還原率降低。NH3是高揮發性和有毒物質,氨的逃逸會造成新的環境污染。
引起SNCR系統氨逃逸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由於噴入點煙氣溫度低影響了氨與NOx的反應;另一種可能是噴入的還原劑過量或還原劑分布不均勻。還原劑噴入系統必須能將還原劑噴入到爐內***有效的部位,因為NOx在爐膛內的分布經常變化,如果噴入控制點太少或噴到爐內某個斷面上的氨分布不均勻,則會出現分布較高的氨逃逸量。在較大的燃煤鍋爐中,還原劑的均勻分布則更困難,因為較長的噴入距離需要覆蓋相當大的爐內截面。為保證脫硝反應能充分地進行,以***少的噴入NH3量達到***好的還原效果,必須設法使噴入的NH3與煙氣良好地混合。若噴入的NH3不充分反應,則逃逸的NH3不僅會使煙氣中的飛灰容易沉積在鍋爐尾部的受熱面上,而且煙氣中NH3遇到S03會產生(NH4)2S04易造成空氣預熱器堵塞,並有腐蝕的危險。
SNCR煙氣脫硝技術的脫硝效率一般為30%-40%,受鍋爐結構尺寸影響很大,多用作低NOX燃燒技術的補充處理手段。採用SNCR技術,目前的趨勢是用尿素代替氨作為還原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的研究表明,用尿素作為還原劑時,NOX會轉化為N2O,N2O會破壞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除此之外,N2O還被認為會產生溫室效應,因此產生N2O問題己引起人們的重視。
綜上所對比,SCR脫硝工藝技術先進,工藝成熟,經濟合理,工業業績居多,脫硝效率高,擬選用目前效率***高的SCR技術。
4.工藝系統說明
SCR脫硝系統由三個子系統所組成,SCR反應器及附屬系統、氨儲存處理系統和氨注入系統。
4.1 氨的儲存系統
(1)系統組成
液氨儲存系統包括液氨卸料壓縮機、液氨儲罐等。
(2)工藝描述
還原劑(氨)用罐車運輸並在儲罐儲存。在高壓下,氨被液化以減小運輸和儲存的體積。市場購買的還原劑(液態氨純度99.6%),供應商用罐裝車運輸(以液體形態儲存在壓力容器內),送往氨貯存場地,通過氨卸載壓縮機抽取儲罐中氣氨,送入儲罐後,將槽車中的液氨,擠入液氨儲槽中貯存。使用時,儲存罐中的氨藉助自壓輸送到蒸發器中。
· 卸載壓縮機
卸料壓縮機為往復式壓縮機,系統設置二台卸載壓縮機,一台運行,一台備用。
· 液氨儲槽
本工程設置2台液氨儲罐,供兩爐使用。液氨儲罐的***大充裝量為25m³。儲氨罐組可供應兩台爐設計條件下,每天運行24小時,連續運行7天的消耗量。液氨儲罐上安裝有超流閥、逆止閥、緊急關斷閥和安全閥做為儲罐安全運行保護所用。儲罐還裝有溫度計、壓力表液位計和相應的變送器將信號送到主體機組DCS控制系統,當儲罐內溫度或壓力高時報警。儲罐四周安裝有工業水噴淋管線及噴嘴,當儲罐內液氨溫度過高時自動淋水裝置啟動,對儲罐進行噴淋降溫。
4.2氨注入系統
(1)系統組成
氨注入系統包括氨蒸發器、氨氣緩沖罐、氨氣稀釋槽、廢水泵、廢水池等。
(2)工藝描述
儲罐里的液態氨靠自壓輸送到蒸發器,在蒸發器內(通過蒸汽加熱)將氨蒸發,每個蒸發槽上裝有壓力控制閥將氨氣壓力控制在≤2kg/cm2。當出口壓力超過2kg/cm2時,切斷節流閥,停止液氨供應。從蒸發槽蒸發的氨氣流進入氨氣緩沖罐,通過氨氣輸送管道送至每一台爐的SCR反應裝置旁。再用空氣稀釋高濃度無水氨,這樣氨/空氣混合物安全且不易燃。通過裝在SCR入口煙道內的氨注入格柵,將氨/空氣混合物注入到SCR系統內。
(3)主要設備選型
· 液氨蒸發槽
液氨蒸發所需要的熱量由低壓蒸汽提供,共設有二個液氨蒸發槽(一用一備)。蒸發槽裝有安全閥,可防止設備壓力異常過高。液氨蒸發槽面積按照在BMCR工況下單台機組100%容量設計。
· 氨氣緩沖槽
氨氣緩沖槽的作用即在穩定氨氣的供應,避免受蒸發槽操作不穩定所影響。緩沖槽上也有安全閥可保護設備。
· 氨氣稀釋槽
氨氣稀釋槽為立式水槽,水槽的液位由滿溢流管線維持,稀釋槽設計連結由槽頂淋水和糟側進水。液氨系統各排放處所排出的氨氣由管線匯集後從稀釋槽低部進入。通過分散管將氨氣分散入稀釋槽水中,利用大量水來吸收安全閥排放的氨。
· 稀釋風機
噴入鍋爐煙道的氨氣為空氣稀釋後的含5%左右氨氣的混合氣體。所選擇的風機滿足脫除煙氣中NOx***大值的要求,並留有一定的餘量。稀釋風機兩台按一台100%容量(一用一備)設置,共有四台離心式稀釋風機。
·氨/空氣混合器
為了實現氨和稀釋空氣的充分、均勻的混合,
· 氨氣泄漏檢測器
液氨儲存及注入系統周邊設有3隻氨氣檢測器,以檢測氨氣的泄漏,並顯示大氣中氨的濃度。當檢測器測得大氣中氨濃度過高時,在機組控制室會發出警報,操作人員採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氨氣泄漏的異常情況發生。電廠液氨儲存及供應注入系統遠離機組,並採取措施與周圍環境隔離。
· 排污系統
液氨儲存和注入系統的氨排放管路為一個封閉系統,將經由氨氣稀釋槽吸收成氨廢水後排放至廢水池再經由廢水泵送至主廠廢水處理站。
· 氮氣吹掃
液氨儲存及注入系統保持系統的嚴密性防止氨氣的泄漏和氨氣與空氣的混合造成爆炸是***關鍵的安全問題。基於此方面的考慮,本系統的卸料壓縮機、液氨儲罐、氨蒸發器、氨氣緩沖罐等都備有氮氣吹掃管線。在液氨卸料之前通過氮氣吹掃管線對以上設備分別要進行嚴格的系統嚴密性檢查和氮氣吹掃,防止氨氣泄漏和與系統中殘余的空氣混合造成危險。
『拾』 日本政府曾提5種方案,排污入海成本最低,分別是哪五種方案
自從前幾天日本宣布會將在日本“3·11”大地震中產生的核廢水傾倒在太平洋的消息之後,社會各個行業都非常關注,大部分聲音都是反對的,我國、俄羅斯、韓國對此都是表示反對,甚至日本國內的民眾都是表示反對,很多人都走上街頭,紛紛呼籲重新考慮處理核廢水的方案,不能這樣簡單粗暴。截止今年年初,這些當時用於冷卻核反應堆的放射性核廢水儲存在核電站的儲存罐內,已經高達125萬噸,數量這么龐大,相信清理費用也是非常大。
要說日本政府也不是沒有想過其他的解決方案,當時因為這一個直接排放入海的處理方法的費用是最低的,所以,日本方面鼠目寸光,覺得在這樣的方法是最可取的,真的是令人憤怒。
當時在今年的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福島核廢水排海,並將“稀釋後排入海洋”確定為最終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