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冷軋廢水氧化溝污泥產生

冷軋廢水氧化溝污泥產生

發布時間:2022-03-25 16:12:58

Ⅰ 氧化溝工藝 活性污泥正常 進水正常 出水COD SS 超標的原因怎麼處理

迄今為止,在活性污泥法工程領域,應用著多種各具特色的運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 傳統推流式活性污泥法;②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③ 階段曝氣活性污泥法;④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⑤ 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⑥ 高負荷活性污泥法;⑦ 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⑧ 淺層低壓曝氣活性污泥法;⑨ 深水曝氣活性污泥法;⑩ 深井曝氣活性污泥法。

1、傳統推流式活性污泥法:

① 工藝流程:

② 供需氧曲線:

③ 主要優點:1) 處理效果好:BOD5的去除率可達90-95%;2) 對廢水的處理程度比較靈活,可根據要求進行調節。

④ 主要問題:1) 為了避免池首端形成厭氧狀態,不宜採用過高的有機負荷,因而池容較大,佔地面積較大;2) 在池末端可能出現供氧速率高於需氧速率的現象,會浪費了動力費用;3) 對沖擊負荷的適應性較弱。

⑤ 一般所採用的設計參數(處理城市污水):

2、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① 主要特點:a.可以方便地通過對F/M的調節,使反應器內的有機物降解反應控制在最佳狀態;b.進水一進入曝氣池,就立即被大量混合液所稀釋,所以對沖擊負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c.適合於處理較高濃度的有機工業廢水。

② 主要結構形式:a.合建式(曝氣沉澱池):b.分建式

3、階段曝氣活性污泥法——又稱分段進水活性污泥法或多點進水活性污泥法

① 工藝流程:

② 主要特點:a.廢水沿池長分段注入曝氣池,有機物負荷分布較均衡,改善了供養速率與需氧速率間的矛盾,有利於降低能耗;b.廢水分段注入,提高了曝氣池對沖擊負荷的適應能力;

③ 主要設計參數: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又稱生物吸附法或接觸穩定法。

主要特點是將活性污泥法對有機污染物降解的兩個過程——吸附、代謝穩定,分別在各自的反應器內進行。

① 工藝流程:

② 主要優點:

a.廢水與活性污泥在吸附池的接觸時間較短,吸附池容積較小,再生池接納的僅是濃度較高的迴流污泥,因此,再生池的容積也較小。吸附池與再生池容積之和低於傳統法曝氣池的容積,基建費用較低;

b.具有一定的承受沖擊負荷的能力,當吸附池的活性污泥遭到破壞時,可由再生池的污泥予以補充。

③ 主要缺點:處理效果低於傳統法,特別是對於溶解性有機物含量較高的廢水,處理效果更差。

④ 主要設計參數:

5、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完全氧化活性污泥法

① 主要特點:

a.有機負荷率非常低,污泥持續處於內源代謝狀態,剩餘污泥少且穩定,勿需再進行處理;

b.處理出水出水水質穩定性較好,對廢水沖擊負荷有較強的適應性;

c.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設初次沉澱池。

② 主要缺點:

池容大、曝氣時間長,建設費用和運行費用都較高,而且佔地大;一般適用於處理水質要求高的小型城鎮污水和工業污水,水量一般在1000m3/d以下。

③ 主要設計參數:

6、高負荷活性污泥法——又稱短時曝氣法或不完全曝氣活性污泥法

① 主要特點:有機負荷率高,曝氣時間短,處理效果較差;而在工藝流程和曝氣池的構造等方面與傳統法基本相同。

② 主要設計參數:

7、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

① 主要特點:

a.純氧中氧的分壓比空氣約高5倍,純氧曝氣可大大提高氧的轉移效率;

b.氧的轉移率可提高到80~90%,而一般的鼓風曝氣僅為10%左右;

c.可使曝氣池內活性污泥濃度高達4000~7000mg/l,能夠大大提高曝氣池的容積負荷;

d.剩餘污泥產量少,SVI值也低,一般無污泥膨脹之慮。

② 曝氣池結構:

③ 主要設計參數:

8、淺層低壓曝氣法

① 理論基礎:只有在氣泡形成和破碎的瞬間,氧的轉移率最高,因此,沒有必要延長氣泡在水中的上升距離;

② 其曝氣裝置一般安裝在水下0.8~0.9米處,因此可以採用風壓在1米以下的低壓風機,動力效率較高,可達1.80~2.60kgO2/kw.h;

③ 其氧轉移率較低,一般只有2.5%;

④ 池中設有導流板,可使混合液呈循環流動狀態。

9、深水曝氣活性污泥法

① 主要特點:a.曝氣池水深在7~8m以上,b.由於水壓較大,洋的轉移率可以提高,相應也能加快有機物的降解速率;c.佔地面積較小。

② 一般有兩種形式:a.深水中層曝氣法:b.深水深層曝氣法:

10、深井曝氣活性污泥法——又稱超深水曝氣法

① 工藝流程:一般平面呈圓形,直徑約介於1~6m,深度一般為50~150m。

② 主要特點:a.氧轉移率高,約為常規法的10倍以上;b.動力效率高,佔地少,易於維護運行;c.耐沖擊負荷,產泥量少;d.一般可以不建初次沉澱池;e.但受地質條件的限制。

③ 主要設計參數

各種活性污泥法的設計參數(處理城市污水,僅為參考值)

設計參數 傳統活性污泥法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階段曝氣活性污泥法

BOD5—SS負荷(kgBOD5/kgMLSS.d) 0.2~0.4 0.2~0.6 0.2~0.4

容積負荷(kgBOD5/m3.d) 0.3~0.6 08~2.0 0.6~1.0

污泥齡(d) 5~15 5~15 5~15

MLSS(mg/l) 1500~3000 3000~6000 2000~3500

MLVSS(mg/l) 1200~2400 2400~4800 1600~2800

迴流比(%) 25~50 25~100 25~75

曝氣時間HRT(h) 4~8 3~5 3~8

BOD5去除率(%) 85~95 85~90 85~90

設計參數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 高負荷活性污泥法

BOD5—SS負荷(kgBOD5/kgMLSS.d) 0.2~0.6 0.05~0.15 1.5~5.0

容積負荷(kgBOD5/m3.d) 1.0~1.2 0.1~0.4 1.2~2.4

污泥齡(d) 5~15 20~30 0.25~2.5

MLSS(mg/l) 吸附池1000~3000再生池4000~10000 3000~6000 200~500

MLVSS(mg/l) 吸附池800~2400再生池3200~8000 2400~4800 160~400

迴流比(%) 25~100 75~100 5~15

曝氣時間HRT(h) 吸附池0.5~1.0再生池3~6 18~48 1.5~3.0

BOD5去除率(%) 80~90 95 60~75

設計參數 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 深井曝氣活性污泥法

BOD5—SS負荷(kgBOD5/kgMLSS.d) 0.4~1.0 1.0~1.2

容積負荷(kgBOD5/m3.d) 2.0~3.2 3.0~3.6

污泥齡(d) 5~15 5

MLSS(mg/l) 6000~10000 3000~5000

MLVSS(mg/l) 4000~6500 2400~4000

迴流比(%) 25~50 40~80

曝氣時間HRT(h) 1.5~3.0 1.0~2.0

溶解氧濃度DO(mg/l) 6~10

SVI(ml/g) 30~50

BOD5去除率(%) 75~95 85~90

二、曝氣池的型式與構造

1、曝氣池的類型

① 根據混合液在曝氣池內的流態,可分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和循環混合式三種;

② 根據曝氣方式,可分為鼓風曝氣池、機械曝氣池以及二者聯合使用的機械¾¾鼓風曝氣池;

③ 根據曝氣池的形狀,可分為長方廊道形、圓形、方形以及環狀跑道形等四種;

④ 根據曝氣池與二沉池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合建式(即曝氣沉澱池)和分建式兩種。

活性污泥法主要有哪些運行方式、各運行方式的特點
關於當前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工藝有:AB法、SBR法、氧化溝法、普通曝氣法、A/A/O法、A/O 法等,這幾種工藝都是從活性污泥法派生出來的,且各有其特點。

① AB法(Adsorption—Biooxidation)
該法由德國Bohuke教授首先開發。該工藝對曝氣池按高、低負荷分二級供氧,A級負荷高,曝氣時間短,產生污泥量大,污泥負荷2.5kgBOD/(kgMLSS·d)以上,池容積負荷6kgBOD/(m3·d)以上;B級負荷低,污泥齡較長。A級與B級間設中間沉澱池。二級池子F/M(污染物量與微生物量之比)不同,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體。AB法盡管有節能的優點,但不適 合低濃度水質,A級和B級亦可分期建設。
② SBR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法早在20世紀初已開發,由於人工管理繁瑣未予推廣。此法集進水、曝氣、沉澱、出水 在一座池子中完成,常由四個或三個池子構成一組,輪流運轉,一池一池地間歇運行,故稱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現在又開發出一些連續進水連續出水的改良性SBR工藝,如ICEAS法、CASS法、IDEA法等。這種一體化工藝的特點是工藝簡單,由於只有一個反應池,不需二沉池、 迴流污泥及設備,一般情況下不設調節池,多數情況下可省去初沉池,故節省佔地和投資 ,耐沖擊負荷且運行方式靈活,可以從時間上安排曝氣、缺氧和厭氧的不同狀態,實現除磷 脫氮的目的。但因每個池子都需要設曝氣和輸配水系統,採用潷水器及控制系統,間歇排水 水頭損失大,池容的利用率不理想,因此,一般來說並不太適用於大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 。

③ A/A/O法(Anaerobic—Anoxic—Oxic)
由於對城市污水處理的出水有去除氮和磷的要求,故國內10年前開發此厭氧—缺氧—好氧組 成的工藝。利用生物處理法脫氮除磷,可獲得優質出水,是一種深度二級處理工藝。
A/A/O法的可同步除磷脫氮機制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除磷,污水中的磷在厭氧狀態下(DO<0.3mg/L),釋放出聚磷菌,在好氧狀況下又將其更多吸收,以剩餘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統。 二是脫氮,缺氧段要控制DO<0.7 mg/L,由於兼氧脫氮菌的作用,利用水中BOD作為氫供給體(有機碳源),將來自好氧池混合液中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還原成氮氣逸入大氣,達到脫氮的目的。為有效脫氮除磷,對一般的城市污水,COD/TKN為3.5~7.0(完全脫氮COD/TKN>12.5),BOD/TKN為1.5~3.5,COD/TP為30~60,BOD/TP為16~40(一般應>20)。
若降低污泥濃度、壓縮污泥齡、控制硝化,以去除磷、BOD5和COD為主,則可用A/O 工藝。
有的污水處理的出水不排入湖泊,利用大水體深水排放或灌溉農田,可將脫氮除 磷放在下一步改擴建時考慮,以節省近期投資。
④ 普通曝氣法及其變法
本工藝出現最早,至今仍有較強的生命力。普曝法處理效果好,經驗多,可適應大的污水量 ,對於大廠可集中建污泥消化池,所產生沼氣可作能源利用。傳統普曝法的不足之 處是只能作為常規二級處理,不具備脫氮除磷功能。
近幾年在工程實踐中,通過降低普通曝氣池容積負荷,可以達到脫氮的目的;在普曝池前設置厭氧區,可以除磷,亦可用化學法除磷。採用普通曝氣法去除BOD5,在池型上有多種形 式(如下文所述的氧化溝),工程上稱為普通曝氣法的變法,亦可統稱為普通曝氣法。
⑤ 氧化溝法
本工藝50年代初期發展形成,因其構造簡單,易於管理,很快得到推廣,且不斷創新,有發展前景和競爭力,當前可謂熱門工藝。氧化溝在應用中發展為多種形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帕式(Passveer)簡稱單溝式,表面曝氣採用轉刷曝氣,水深一般在2.5~3.5m,轉刷動力效率1.6~1.8kgO2/(kW·h)。
奧式(Orbal)簡稱同心圓式,應用上多為橢圓形的三環道組成,三個環道用不同的DO(如外環為0,中環為1,內環為2),有利於脫氮除磷。採用轉碟曝氣,水深一般在4.0~4.5m,動力效率與轉刷接近,現已在山東濰坊、北京黃村和合肥王小郢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應用 。若能將氧化溝進水設計成多種方式,能有效地抵抗暴雨流量的沖擊,對一些合流制排水系 統的城市污水處理尤為適用。
卡式(Carrousel)簡稱循環折流式,採用倒傘形葉輪曝氣,從工藝運行來看,水深一般在3.0m左右,但污泥易於沉積,其原因是供氧與流速有矛盾。
三溝式氧化溝(T型氧化溝),此種型式由三池組成,中間作曝氣池,左右兩池兼作沉澱池和 曝氣池。T型氧化溝構造簡單,處理效果不錯,但其採用轉刷曝氣,水深淺,佔地面積大,復雜的控制儀表增加了運行管理的難度。不設厭氧池,不具備除磷功能。
氧化溝一般不設初沉池,負荷低,耐沖擊,污泥少。建設費用及電耗視採用的溝型而變,如 在轉碟和轉刷曝氣形式中,再引進微孔曝氣,加大水深,能有效地提高氧的利用率(提高20%)和動力效率〔達2.5~3.0 kgO2/(kW·h)〕。

Ⅱ 污水用氧化溝的處理的優缺點

【污水用氧化溝處理的優缺點】
1、優點:
(1)流程簡化,一般不需設初沉池。氧化溝水力停留時間和污泥齡較長,有機物去除較為徹底,剩餘污泥高度穩定,污泥一般不需厭氧消化。
(2)氧化溝具有推流特性,因此沿池長方向具有溶解氧梯度,分別形成好氧、缺氧和厭氧區。通過合理設計和控制可使N和P得到較好地去除。
(3)操控靈活,如曝氣強度可以通過調節轉速或通過出水溢流堰來改變曝氣機的淹沒深度;交替式氧化溝各溝間交替運行的動態控制等。
(4)在技術上具有凈化程度高、耐沖擊、運行穩定可靠、操作簡單、運行管理方便、維修簡單、投資少、能耗低等特點。
2、缺點:
(1)佔地面積大。
(2)污泥膨脹問題:當廢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較多,N、P含量不平衡,pH值偏低,氧化溝中污泥負荷過高,溶解氧濃度不足,排泥不暢等易引發絲狀菌性污泥膨脹;非絲狀菌性污泥膨脹主要發生在廢水水溫較低而污泥負荷較高時。微生物的負荷高,細菌吸取了大量營養物質,由於溫度低,代謝速度較慢,積貯起大量高粘性的多糖類物質,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著水大大增加,SVI值很高,形成污泥膨脹。
(3)在同一溝中好氧區與缺氧區各自的體積和溶解氧濃度很難准確地加以控制,因此對除氮的效果是有限的,而對除磷幾乎不起作用。
(4)泡沫問題:由於進水中帶有大量油脂,處理系統不能完全有效地將其除去,部分油脂富集於污泥中,經轉刷充氧攪拌,產生大量泡沫;泥齡偏長,污泥老化,也易產生泡沫。
(5)污泥上浮問題 :當廢水中含油量過大,整個系統泥質變輕,在操作過程中不能很好控制其在二沉池的停留時間,易造成缺氧,產生腐化污泥上浮;當曝氣時間過長,在池中發生高度硝化作用,使硝酸鹽濃度高,在二沉池易發生反硝化作用,產生氮氣,使污泥上浮;另外,廢水中含油量過大,污泥可能挾油上浮。
(6)流速不均及污泥沉積問題:在氧化溝中,為了獲得其獨特的混合和處理效果,混合液必須以一定的流速在溝內循環流動。流速不均易引起污泥沉積。
(7)導致有較多的大腸桿菌散發到空氣中。
(8)對於BOD較小的水質完全沒有處理能力。
【氧化溝】又名連續循環曝氣池,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氧化溝污水處理工藝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荷蘭衛生工程研究所研製成功的。自從1954年在荷蘭首次投入使用以來。由於其出水水質好、運行穩定、管理方便等技術特點,已經在國內外廣泛的應用於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治理。

Ⅲ 什麼是氧化溝污水處理法

氧化溝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型,其曝氣池呈封閉的溝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態上不同於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種首尾相連的循環流曝氣溝渠,污水滲入其中得到凈化。氧化溝工藝以其經濟簡便的突出優勢已成為中小型城市污水廠的首選工藝,同時在部分畜禽養殖污水好氧處理中得到應用。其工藝流程見下圖:

一般在畜禽養殖污水處理中主要設計參數為:

水力停留時間:20~40小時;

污泥齡:一般大於20天;

有機負荷(BOD5):0.05~0.15千克/[千克(活性污泥)?天];

容積負荷(BOD5):0.2~0.4千克/(米3?天);

活性污泥濃度:2000~6000毫克/升;

溝內平均流速:0.3~0.5米/秒。

Ⅳ 污水處理產生泡沫的原因

是由於污水處理過程中使用設備時加入氣泡,用於分離水中的雜質和內顆粒。

污水處理常用容設備:

1、曝氣機

通過散氣葉輪,將「微氣泡」直接注入未經處理的污水中,在混凝劑和絮凝劑的共同作用下,懸浮物發生物理絮凝和化學絮凝,從而形成大的懸浮物絮團,在氣泡群的浮升作用下「絮團」浮上液面形成浮渣,利用刮渣機從水中分離。

2、氣浮機

將難以溶解於水中的氣體或兩種以上不同液體高效混合。以微小氣泡作為載體,粘附水中的雜質顆粒,顆粒被氣泡挾帶浮升至水面與水分離,達到固液分離的目的。

(4)冷軋廢水氧化溝污泥產生擴展閱讀

水污染的分類

一、按水污的質性來分,水的污染有兩類:自然污染;人為污染。

二、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污染物主要有:

1、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

2、未經處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

3、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的農田污水;

4、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

5、水土流失;

6、礦山污水。

Ⅳ 氧化溝工藝中污泥迴流的過程是怎樣的

二沉池中一部分污泥用污泥泵打回到初沉池中
污泥迴流能夠促進澄清作用,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

反應工藝段的接觸絮凝——污泥中的礬花顆粒是一種吸附劑、能夠吸附水中的懸浮物和反應生成的沉澱物,使其與水分離。同時,反應生成的沉澱物又起著結晶核心作用,促使沉聚物逐漸長大,加速沉降分離;

凈水的污泥迴流
預沉—澄清工藝段的架橋過濾和碰撞混凝——由於泥渣中含有較多的礬花,該礬花在形成過程中構成許多網眼,這時的泥渣層好象是一層過濾網,能夠阻留微小懸浮物和沉聚物的通過,從而產生了架橋過濾作用。

污水的污泥迴流目有以下幾點:
1、
首先明確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的區別,生物膜法是靠填料作為生物載體的,而活性污泥法是靠活性污泥膠團作為生物載體的。生物膜法因為有固定的填料作為生物載體,生物菌不易流失。而活性污泥法生物菌較易流失,所以必須要迴流部分污泥繼續擔當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回部分流失出去的活性污泥菌落,補充失去的碳源,多餘的污泥可以排掉。
2、
污泥的泥齡並不是20天,也有很短或很長的,盡管泥齡有的較短,已變成泥渣,但並不影響泥渣繼續擔當載體並補充失去的碳源作用。
3、
對活性污泥法而言,適當地保持一定的污泥量,是相當的重要,因為它能保正生物菌著床的條件。也可根據池水中足量污泥成絮的形狀,觀察判斷裝置運行狀態。
4、
生物膜法一般是不需要作污泥迴流的,因為生物菌有一個穩定的著床條件,活性污泥不易流失。但也有列外,一旦因操作不當,發生著床的生物菌意外脫落,就必須要進行污泥迴流,也可以另外重新投加外援的活性污泥。
5、
污泥迴流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氨氮的去除,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Ⅵ 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怎麼處理

目前大多數城市污水處理廠都採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污泥。

生物處理的原理回是通過生物作用,尤其答是微生物的作用,完成有機物的分解和生物體的合成,將有機污染物轉變成無害的氣體產物(CO2)、液體產物(水)以及富含有機物的固體產物(微生物群體或稱生物污泥);多餘的生物污泥在沉澱池中經沉澱池固液分離,從凈化後的污水中除去。

(6)冷軋廢水氧化溝污泥產生擴展閱讀

污水處理工藝分三級:

一級處理:物理處理,通過機械處理,如格柵、沉澱或氣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塊、砂石和脂肪、油脂等。

二級處理:生物化學處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轉化為污泥。

三級處理:污水的深度處理,它包括營養物的去除和通過加氯、紫外輻射或臭氧技術對污水進行消毒。可能根據處理的目標和水質的不同,有的污水處理過程並不是包含上述所有過程。

Ⅶ 污泥是怎麼產生的

污泥(sludge)是由水和污水處理過程所產生的固體沉澱物質。

污泥是污水處理後的產物,是一種由有機殘片、細菌菌體、無機顆粒、膠體等組成的極其復雜的非均質體。

由於污泥中的微生物不斷地消耗著廢水中的有機物質。被消耗的有機物質中,一部分有機物質被氧化以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有機物質則被微生物利用以合成新的細胞質,從而使微生物繁衍生殖,微生物在新陳代謝的同時,又有一部分老的微生物死亡,故產生了污泥。

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可高達99%以上),有機物含量高,容易腐化發臭,並且顆粒較細,比重較小,呈膠狀液態。它是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濃稠物,可以用泵運輸,但它很難通過沉降進行固液分離。

(7)冷軋廢水氧化溝污泥產生擴展閱讀

分類方法

1、按來源分污泥主要有生活污水污泥,工業廢水污泥和給水污泥。

2、按處理方法和分離過程分污泥可分為以下幾類:

初沉污泥():指污水一級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沉澱物;

活性污泥(activitedsludge):指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二沉池產生的沉澱物;

腐殖污泥:指生物膜法(如生物濾池、生物轉盤、部分生物接觸氧化池等)污水處理工藝中二次沉澱池產生的沉澱物。

化學污泥:指化學強化一級處理(或三級處理)後產生的污泥。

3、按污泥的不同產生階段分:

沉澱污泥(primarysettlingsludge):初次沉澱池中截留的污泥,包括物理沉澱污泥,混凝沉澱污泥,化學沉澱污泥。

Ⅷ 污水處理剩餘污泥是怎樣產生的

科普回答方式:

利用微生物來處理污水中的有機物,微生物將有機物變成自內己的身體,然後容產生絮體,最終使水體得到凈化。因為在處理的過程中要吧污泥不斷地返回到處理的前端以保證微生物的濃度,所以就有了迴流。但是並不是要把所有的污泥都迴流,所以就有了剩餘,多餘的部分就叫做剩餘污泥。
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理解,污水處理的過程就是把水中的污染物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或泥,這樣誰才會干凈。
一些不需要迴流的工藝比如:延遲氧化,氧化溝等等,其實也產生剩餘污泥,只不過量會比較小而已。

Ⅸ 氧化溝沉泥怎樣解決

用能探到池底的桿子(質量要輕,否則不好控制)探查沉泥部位(一般沉泥部位桿子搗到池底會有氣泡溢出),在沉泥部位增加一台臨時大流量水泵(出口接一米左右鋼絲軟管,在水泵工作時能攪動底部污泥),水泵要經常挪動位置,開啟所有推流器,曝氣機短時間內即可恢復。以後運行不能長時間停止所有的推流器機曝氣設備。
氧化溝是一種活性污泥處理系統,其曝氣池呈封閉的溝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態上不同於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種首尾相連的循環流曝氣溝渠,又稱循環曝氣池。最早的氧化溝渠不是由鋼筋混凝土建成的,而是加以護坡處理的土溝渠,是間歇進水間歇曝氣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氧化溝最早是以序批方式處理污水的技術。
1、污泥膨脹問題
當廢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較多,N、P含量不平衡,pH值偏低,氧化溝中污泥負荷過高,溶解氧濃度不足,排泥不暢等易引發絲狀菌性污泥膨脹;非絲狀菌性污泥膨脹主要發生在廢水水溫較低而污泥負荷較高時。微生物的負荷高,細菌吸取了大量營養物質,由於溫度低,代謝速度較慢,積貯起大量高粘性的多糖類物質,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著水大大增加,SVI值很高,形成污泥膨脹。
針對污泥膨脹的起因,可採取不同對策:由缺氧、水溫高造成的,可加大曝氣量或降低進水量以減輕負荷,或適當降低MLSS(控制污泥迴流量),使需氧量減少;如污泥負荷過高,可提高MLSS,以調整負荷,必要時可停止進水,悶曝一段時間;可通過投加氮肥、磷肥,調整混合液中的營養物質平衡(BOD5:N:P=100:5:1);pH值過低,可投加石灰調節;漂白粉和液氯(按干污泥的0.3%~0.6%投加),能抑制絲狀菌繁殖,控制結合水性污泥膨脹[11]。
2、 泡沫問題
由於進水中帶有大量油脂,處理系統不能完全有效地將其除去,部分油脂富集於污泥中,經轉刷充氧攪拌,產生大量泡沫;泥齡偏長,污泥老化,也易產生泡沫。用表面噴淋水或除沫劑去除泡沫,常用除沫劑有機油、煤油、硅油,投量為0.5~1.5mg/L。通過增加曝氣池污泥濃度或適當減小曝氣量,也能有效控制泡沫產生。當廢水中含表面活性物質較多時,易預先用泡沫分離法或其他方法去除。另外也可考慮增設一套除油裝置。但最重要的是要加強水源管理,減少含油過高廢水及其它有毒廢水的進入。
3、污泥上浮問題
當廢水中含油量過大,整個系統泥質變輕,在操作過程中不能很好控制其在二沉池的停留時間,易造成缺氧,產生腐化污泥上浮;當曝氣時間過長,在池中發生高度硝化作用,使硝酸鹽濃度高,在二沉池易發生反硝化作用,產生氮氣,使污泥上浮;另外,廢水中含油量過大,污泥可能挾油上浮。
發生污泥上浮後應暫停進水,打碎或清除污泥,判明原因,調整操作。污泥沉降性差,可投加混凝劑或惰性物質,改善沉澱性;如進水負荷大應減小進水量或加大迴流量;如污泥顆粒細小可降低曝氣機轉速;如發現反硝化,應減小曝氣量,增大迴流或排泥量;如發現污泥腐化,應加大曝氣量,清除積泥,並設法改善池內水力條件。
4、流速不均及污泥沉積問題
在氧化溝中,為了獲得其獨特的混合和處理效果,混合液必須以一定的流速在溝內循環流動。一般認為,最低流速應為0.15m/s,不發生沉積的平均流速應達到0.3~0.5m/s。氧化溝的曝氣設備一般為曝氣轉刷和曝氣轉盤,轉刷的浸沒深度為250~300mm,轉盤的浸沒深度為480~ 530mm。與氧化溝水深(3.0~3.6m)相比,轉刷只佔了水深的1/10~1/12,轉盤也只佔了1/6~1/7,因此造成氧化溝上部流速較大(約為0.8~1.2m,甚至更大),而底部流速很小(特別是在水深的2/3或3/4以下,混合液幾乎沒有流速),致使溝底大量積泥(有時積泥厚度達1.0m),大大減少了氧化溝的有效容積,降低了處理效果,影響了出水水質。
加裝上、下游導流板是改善流速分布、提高充氧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最方便的措施。上游導流板安裝在距轉盤(轉刷)軸心4.0處(上游),導流板高度為水深的1/5~1/6,並垂直於水面安裝;下游導流板安裝在距轉盤(轉刷)軸心3.0m處。導流板的材料可以用金屬或玻璃鋼,但以玻璃鋼為佳。導流板與其他改善措施相比,不僅不會增加動力消耗和運轉成本,而且還能夠較大幅度地提高充氧能力和理論動力效率。
另外,通過在曝氣機上游設置水下推動器也可以對曝氣轉刷底部低速區的混合液循環流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從而解決氧化溝底部流速低、污泥沉積的問題。設置水下推動器專門用於推動混合液可以使氧化溝的運行方式更加靈活,這對於節約能源、提高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導致有較多的大腸桿菌散發到空氣中,引發了毒黃瓜的事件。

Ⅹ 傳統的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AAO和氧化溝的區別

A2O屬於傳統活性污泥法衍生而來的,兼具脫氮除磷功能,產泥量較小。氧化溝屬於循環曝氣類型,產泥量大,設備單一工藝簡單。有要由厭氧、兼氧、好氧交替組合運行,可以有效脫氮除磷。答案參考自環保通。

閱讀全文

與冷軋廢水氧化溝污泥產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把河水變成純凈水 瀏覽:889
艾美特飲水機開關漏水了怎麼辦 瀏覽:797
mkz17款空調濾芯怎麼拆 瀏覽:531
熱水器大功率過濾器 瀏覽:870
工業ro反滲透膜安裝視頻 瀏覽:781
熱水器有水垢就臭么 瀏覽:61
飛利浦除氯凈水龍頭哪個好 瀏覽:449
有機氟樹脂生產廠 瀏覽:26
抽濾和過濾PPT 瀏覽:887
磁鐵能除垢嗎 瀏覽:75
反滲透膜殼哈爾濱 瀏覽:110
強鹼陰離子樹脂的象牙狀形狀 瀏覽:742
污水廠技改要求 瀏覽:436
飲水機3秒出開水怎麼使用 瀏覽:547
雜質度過濾機價格 瀏覽:756
樹脂瓦有水滴 瀏覽:589
無水垢加濕器 瀏覽:394
馬鈴薯澱粉廢水處理的原理 瀏覽:873
凈水機機箱內置儲水罐時干什麼的 瀏覽:776
釀酒蒸餾器買多大的好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