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我國廢水污染源餅狀圖

我國廢水污染源餅狀圖

發布時間:2022-03-05 20:11:48

Ⅰ 我國水資源現狀

一、我國水資源的總體特點

(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 2001 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162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25%;畝均水資源量為1900m3,相當於世界畝均水資源量2353m3的81%。

(二)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按全國十個流域位置,將劃分三個不同類型區:南方、北方、西北。

(1)南方,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耕地面積只佔全國的35.9%,但水資源卻占總量的81%,人均水資源約為全國平均值的1.6倍,畝均水量為全國平均的2.3倍。

(2)北方,包括長江以北的松花江、遼河、黃河、淮河、海河五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淡水資源只有全國的19%,人均佔有水量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5%,畝均水量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5%。

(3)西北,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於內陸河流域,涉及土地面積337×104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5%,屬於地廣人稀、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

(三)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

1980年以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區域特徵

我國水資源區域按地區可分為四個區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南方地區。

(一)東北地區

1.總體情況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由於受氣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等的影響,區內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東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幾年來地下水供水連年占總供水量的45%以上,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開采量有上升的趨勢,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呈下降的趨勢。總體來看,區內水資源開發利用尚有潛力,但在地區分布上極不平衡,與人口、耕地資源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近年來,東北乃至全國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過度的開采已帶來某些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2.水資源狀況

東北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為397.13×108m3/a,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83.08×108m3/a。黑龍江省水資源量最大,遼寧省平均水資源量最小。東北地區地下水分布廣,水質較好,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程度高,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區,在工業污染的控制方面雖然作了相當大的努力,但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據東北振興網報道,遼寧境內主要的324家重點污染源(日排廢水百噸以上或日排化學需氧量10kg以上)中,有40%多的重點污染源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其中還有30家重點污染源的廢水直排河流。

多數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標。大量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強度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造成河流、湖泊等水體的嚴重污染。松遼流域城市河段的有機、有毒污染非常突出,主要污染物是高錳酸鹽、揮發酚和氨氮等。

城市地下水資源環境遭受破壞,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城市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形成明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沈陽市為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嚴重城市之一,市區地下水位1949年平均為3.80m,2006年為35.37m。其中2006年沈陽市地表建設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很快,甚至在1個月內某些觀測點水位下降超過3m。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地面塌陷、加劇土壤沙化;沿海地區導致海水入侵等。大連由於地下水采補失調,導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層,地下水水質受到嚴重破壞,同時水利工程受損嚴重,大量機井報廢。大連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面積達728km2,嚴重影響地下水水質並對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二)西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西北地區系賀蘭山以西、昆侖山和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個省(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北部分。這一區域面積廣闊,山川縱橫,地形十分復雜,地勢西高東低,總面積308×104km2,佔全國面積的1/3,山區面積佔70%以上。就常年降水量而言,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和嚴酷。該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平均只有5.3×104m3/km2,不足全國平均值的1/5。降水和地表水時空分布極度不均,降水量分布總體上自南東的1200mm向西北逐漸減少為200mm左右。同時受高程和地形制約,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降水主要分布於山區,山區降水量可達300~700mm,甚至更高。一部分降水在高山堆積成冰川積雪,另一部分匯入河流或侵入地下。西北冰川面積達2.8×104km2,儲水量28.5×108m3,積雪儲水約361×108m3。這些固體水庫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區水資源的重要補給來源,同時對水資源的時空調節起到一定作用。而平原區降水量大都只有100~200mm,盆地中心降水一般小於50mm,而蒸發量達1000~3500mm,乾旱指數可大於50以上,成為極度乾旱區,因此形成山區的「濕島」與平原的「干盆」相間分布的格局。其中降水分布明顯制約著水資源的區域分布,地下水資源各地貧富狀況相差極大,東部外流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5.9×104m3/(km-2·a-1),西部內陸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3.03×104m3/(km-2·a-1)。這與降水、地形及地面水文網密切相關。

氣候特徵和地形特徵決定了西北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西北地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受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春冬缺水嚴重。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西北部一帶最為乾旱,新疆西北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佔全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的93%,而其東南部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僅為7%。

2.水資源狀況

西北全區水資源總量約為2338×108m3,佔全國8.3%。水量較豐富的長江與黃河分水嶺以北流域的山區及瀾滄江源頭區水資源量共計710×108m3,絕大部分難以利用。內陸河區水資源中,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帶約140×108m3的水資源無法利用,跨境河流的水資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內陸河流域的水資源可利用量不足887×108m3。綜上所述,西北地區在人類經濟活動范圍內用於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水資源量在1070×108m3之內。從地區分布看,缺水量較大的是新疆和關中盆地。從缺水程度看,新疆、關中盆地與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較高。

西北地區水資源基本特點主要是生態環境脆弱,乾旱少雨。西北地區是全國降水最低值地區,也是唯一降雨量少於農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區。時空分布不均衡,水土矛盾突出,不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轉化頻繁。生態對水分依存度高,生態需水量大、水資源國民經濟可利用量相對較少。

西北地區地下水受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小,地下水污染總體較輕。內陸盆地地區的主要污染物為硝酸鹽氮;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鉻、鉛等,以點狀、線狀分布於城市和工礦企業周邊地區。

由於該地區氣候乾旱、降雨稀少、沙漠戈壁廣布,使得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加劇,河湖萎縮、乾涸,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恢復困難。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水資源必須控制在一定的生態利用量,超過該量,就會產生更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地面沉降、地面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三)華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華北地區總面積約185×104km2,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共有大中城市30餘個,總人口3.35×108(2002年),是我國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區和能源基地。華北地區人口稠密,工業發達,同時又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產區,但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已越來越明顯地制約著這一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甚至對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華北地區水資源主要屬於海河、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1994~2001年,華北地區生產、生活總用水量佔全國用水總量的比例基本在13.3%~14%,用水結構變化情況是: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工業用水比重少許上升。到2001年,開始出現工業用水的比重下降、城鄉生活用水的比重出現快速增長的走勢。

2002年,華北地區工業總產值為29305.1×108元,是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6.45%,糧食產量為1.25×108t,是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7.32%。全區共有耕地面積43995×104hm2,佔全國耕地總面積(154636×104hm)的28.45%,其中灌溉耕地面積為1832.74×104hm,佔耕地面積的41.66%。華北地區是帶動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地區,是解決中國3.35×108人溫飽問題的主要糧食產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2.水資源狀況

該區域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平均降水量為547mm,人均水資源量為342m3,不及全國平均數的1/6,世界平均數的1/24,屬嚴重缺水地區。華北平原屬季節性乾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因受中高緯度西風環流周期變化的影響,年際降水量很不穩定,呈現濕潤地區的特點。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是7~8月,其餘為旱季,形成春旱夏澇、秋冬又旱、旱澇交替的特點。這個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水資源年際、年內分配不均也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加之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資源不足成為該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的矛盾將日益突出。乾旱、漬澇、鹽鹼、鹹水成為華北平原東部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互相影響,交替為害。因此,加強水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已成為保持該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做好廢污水現狀調查分析與防治對策研究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華北地區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趨勢。華北地區人類經濟活動強烈,從城市到鄉村,地下水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氰化物、鐵、錳、石油類等。此外,某些地區地下水總硬度和礦化度超標嚴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總硬度超標。

該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1254.1×108m3,地下水873.8×108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452.7×108m3。目前,由於山區與平原徑流明顯減少,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多年來,華北平原地區採取了大量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河流域水已嚴重超采。地下水減少威脅華北城市平原地區的安全用水儲備,引起嚴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已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平原區河道乾涸、湖泊濕地萎縮、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影響到該區水安全,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四)南方地區

1.基本情況

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十分豐富。近20年來,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認識不足,水環境管理和水資源保護工作滯後,致使當今水環境惡化和水質性缺水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區的水資源量可觀,但由於對於水環境缺乏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長期排入江河和水庫,造成地表水體的嚴重污染。同時,由於地表水與淺層地下水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從而使淺層地下含水層不同程度地受到與地表水相同類型的污染,導致水環境的整體惡化。水環境問題引起的水質性缺水,已由過去的隱性轉化為今天的顯性。

雖然,南方地區水資源存儲量十分豐富,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不能因為南方的人均佔有水量大而用起水來毫無節制。一方面,雖然南方大部分地區經濟基礎發達,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用於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資金是有限的。同時,水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周期較長,回收效益不高,引進資金相對困難。另一方面,我們在加強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大量的廢污水排入水域或滲入地下,一旦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污染難以逆轉。因此,南方經濟加快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今天,必須未雨綢繆,加緊對水資源的研究,努力把除害與興利、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南方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2.水資源狀況

根據水利部2006年的水資源評價統計數據,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為25330×108m3。其中,北方六區(指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六個水資源一級區)的水資源量為4761×108m3,佔全國的18.8%;南方四區(指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四個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量為20569×108m3,佔全國的81.2%。也就是說,南方的水佔到全國總量的4/5。

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一致性的影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須體現區域發展需求。我國南方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河道水體污染嚴重,季節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十分明顯。

由於有些地區以森林為主的植被資源遭到大量破壞,以及人們在陡坡地盲目開墾,如在陡山坡上亂砍濫伐樹木用來種茶,從而導致水土流失不斷加重,特別是造成局部地區的生態失去平衡,造成自然災害更加嚴重。由於亂砍濫伐,森林植被遭受大量破壞,由此而引起的洪澇災害的頻率較大。在水資源豐富的皖南山區,由於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同時又缺乏水利工程調節,因此造成比較嚴重的洪澇和旱災。

南方地區地下水局部污染嚴重,但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好。西南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鐵、錳、揮發性酚等,污染組分呈點狀分布於城鎮、鄉村居民點,污染程度較低,范圍較小。中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東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氨氮、汞、鉻、錳等,地下水總體污染輕微,但城市及工礦區局部地域污染較重。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淺層地下水污染普遍,已出現了因水體污染而導致的水質型缺水。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一)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80年的4432×108m3增加到2000年的5497×108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108m3;地下水開采量1069×108m3(表1-4)。

表1-4 1980~2002年我國供水能力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4可見,總供水量、地表水供水量在1997年前為逐漸增大的趨勢,在1997年後有所減少,但減少的幅度不大。地下水供水量一直處於增加的趨勢,從1980年的619×108m3到2002年的1072×108m3,可見地下水的開采逐漸加大。隨著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海水淡化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水源。我國的海水利用出現在2000~2002年間,而且近年越來越得到重視。

(二)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80年估計約4437×108m3;年達5566×108m3,人均用水450m3;年下降到5498×108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農業用水佔67.96%,工業用水佔20.77%,生活用水佔11.3%(表1-5)。

表 1-5 1980 ~2002 年我國用水現狀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5可知,全國用水多年來呈持續增長,農業、工業、生活用水一直呈增長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開始進入持續穩定的發展階段。此時,啟動了水費改革,推行了計劃用水,厲行節約用水,這些綜合因素促使全社會用水從高增長轉向低增長(即低於人口增長)。1993年後,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加大節水力度,使全國用水增長率進一步降低。

(三)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我國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表1-6)。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工業萬元增加值平均用水量為120m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表 1-6 1980 ~2002 年用水效率對比表 單位:m3

(四)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108m3,人均用水628m3(表1-7)。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m3(佔69.6%);工業用水131m3(佔9.7%);生活用水60m3(佔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於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表1-7 中國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表

續表

注:PPP(Purchasing Power Purity)為購買力評價。

Ⅱ 水體污染物和污染源

水體污染是指進入水體的污染物質數量超過水體的本底含量和水體環境容量,降低水質破壞固有的水體生態系統,降低了水的功能和使用價值。

由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進入水體的污染物種類和渠道繁多。因為無論是進入大氣的污染物,還是土壤的污染物最終都有一部分或全部進入水體,其污染物來源分為來自點源和面源(非點源),如圖3.3.1所示。

圖3.3.1 水體污染物來源分布圖

國家對水體污染的檢測指標分為8項:①生化需氧量(BOD);②化學需氧量(COD);③總需氧量(TOD);④總有機碳(TOC);⑤懸浮物;⑥有毒物質;⑦pH值;⑧大腸菌群數。

主要針對的污染物有如下幾類:

3.3.1.1 有機污染物

來自生活與工業廢水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木質素等有機化合物,正常是懸浮或溶解於水中,在微生物作用分解時,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影響魚類生長。當水中溶解氧耗盡後,又將產生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氨等臭氣,使水質進一步惡化。

3.3.1.2 植物營養素

來自化肥的殘余、糞便和含磷洗滌劑以及淋蝕的磷灰石,硝石等帶入水體過量的氮、磷、鉀、硫及其化合物,都是植物生長的營養素,過量後引起水中藻類大量繁殖,使水中缺氧,魚類死亡。硝酸鹽超量,致癌、致畸,惡化水質。

3.3.1.3 有毒化合物和重金屬

來自采礦、冶金、焦化、煉油、農葯以及工業廢水的酚類、氰類化合物和有毒重金屬:汞、鎘、鉛、鉻、鋅、銅、鈷、鎳和砷化物等,都是污水中普遍存在的有毒污染物。一次調查報道表明在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5。

造紙工業廢水中二英的含量較高。

3.3.1.4 石油及其製品

主要發生在河口、近海及地下水污染,油類在水中濃度高於0.05 mg/L,即能損害魚類生存。油膜將阻斷大氣-海洋交換系統的正聯系,反射陽光阻止海水蒸發吸收氧氣和CO2

3.3.1.5 放射性物質

主要是核工業廢水以及核廢物和核武器引起放射性沉降物質,造成局部水體污染。

3.3.1.6 病原微生物

來自生活污水(糞便),醫院廢物以及屠宰製革等工業廢水中的病菌、病毒。如大腸桿菌、化膿菌、肝炎、感冒等病毒。

Ⅲ 造成我國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我國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1. 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倒灌。海水倒灌是指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層的現象。造成海鹹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淡水的過量開采。如果地下淡水過量開采,濱海或島嶼上淡水—海水界面可以處於不平衡狀態。我國北方沿海地區,進人80年代以來,出現連續多年的乾旱,降雨量偏低,地下水補給量減少,但是工農業需用水量卻不斷增加,地下淡水"入不敷出",導致海水入侵。

  2. 工業污染。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工業廢水如工業電鍍廢水、工業酸洗污水、冶煉工業廢水、輕工業廢水和石油化工有機廢水不經過處理而排人城市下水道、江河湖海或直接排到水溝、大滲坑裡,導致地下水化學污染。

  3. 農業污染。由於農業活動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剩餘農葯、化肥、動植物遺體的分解以及不合理的污水灌溉等。它們引起大面積淺層地下水質惡化,其中最主要的是NO3—N的增加和農葯、化肥的污染。

  4. 生活污染。一邊是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量塑料、金屬、電池等不可消化的新垃圾出現,一邊是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農村污水、垃圾直排現象愈發嚴重。生活垃圾隨著日曬雨淋及地表徑流的沖洗,其溶出物會慢慢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Ⅳ 請問誰知道 中國水資源減少和水資源污染每年的具體數據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中國水資源現狀

1、中國水資源流域劃分

中國按河流水系劃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龍江流域 Ⅱ遼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黃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長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東南諸河流域 Ⅸ海南諸河流域 Ⅹ內陸河流域。

2、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內情與外觀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滸》中常用的一句話———好個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過日子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產中,享譽世界的節水農業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國家之一的以色列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同時,它出口節水農業技術與設備的收入更超過出口農產品的收入。我國近年來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區領導人去以色列訪問,但除了進口一些以色列的節水設備以外並無大的收益。據說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水價過低,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
我國目前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成本和水價偏離,政府實行虧損補貼。在農村,一噸水電力提灌價4至9分,自流灌溉價每噸4厘至6厘,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
近年來,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頻發,嚴重威脅城市飲用水源環境安全。城市是人口聚集地,如果發生停水事件,後果將非常嚴重。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共接到突發環境事件報告76起,絕大多數導致了水環境污染;2006年上半年,國家環保總局處理的突發性環境事件86起。這些頻繁發生的突發性環境事件使一些地方水環境受到極度破壞,嚴重威脅城市飲用水源環境安全。例如,2005年5月15日,贛州市鈷鎢冶煉有限公司違法排污,造成城區供水緊張。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儲罐接連爆裂,約有100噸左右苯類污染物進入松花江水體,造成水質污染,導致哈爾濱市近400萬市民斷水4天;同年12月16日,廣東北江水域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經調查認定,這是一起由於韶關冶煉廠違反法規規定直接排放含鎘超標污水造成的重大環境污染責任事故。2006年以來,全國又接連發生了多起特大環境污染事故:4月26日,廣東省吳川市境內的三叉江發生水環境污染事故,大量魚蝦死亡,附近近4萬群眾飲用水安全受到影響,經調查,造成這次污染事故的原因是上游化州市一企業非法排污所致;6月2日,貴州省盤縣境內的貴黔發電有限公司1號灰壩排水涵管擋板斷裂,30多萬立方米灰水泄入北盤江,形成了較長的污染帶,並流向紅水河,造成河流大面積污染、城鎮水源輸水中斷、15萬人飲水困難;9月8日,湖南省岳陽縣發生一起飲用水源受到砷化合物污染事件,岳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在對岳陽縣城飲用水源新牆河水質進行例行監測時,發現砷超標10倍左右,新牆河是岳陽縣城8萬多居民的自來水取水口,經查,這是新牆河上游臨湘市浩源化工公司硫酸廠和桃林鉛鋅礦化工廠等非法排污企業,將超過國家標准1000多倍的高濃度含砷廢水直接排入新牆河所致。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以來,我國共發生130多起與水有關的污染事故,達到平均每兩至三天一起。突發性環境事件造成的水污染,已成為飲用水源安全最大的殺手。

Ⅳ 廢水處理的一般流程圖

污水處理工藝流程是用於某種污水處理的工藝方法的組合。通常根據污水的水質和水量,回收的經濟價值,排放標准及其他社會、經濟條件,經過分析和比較,必要時,還需要進行試驗研究,決定所採用的處理流程。
一般原則是:改革工藝,減少污染,回收利用,綜合防治,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等。在流程選擇時應注重整體最優,而不只是追求某一環節的最優。

處理方法

1,生物除磷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由於受磷污染,富營養化嚴重,國家環保局為控制磷污染,對磷排放制定了比較嚴格的標准。化學強化生物除磷污水處理工藝以除去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和各種形態的磷為主,此污水處理工藝將化學除磷和生物除磷一體化,通過厭氧消化生物系統中活性污泥產生揮發性有機酸,作為聚磷菌生長的基質或稱之為營養物,使聚磷菌在活性污泥中選擇性增殖,並將其迴流到生物系統中,使生物污水處理系統工作在高效除磷狀態;同時污泥在厭氧條件下產生的磷釋放,通過化學除磷消除。這是一種高效市政污水處理工藝技術,滿足了我國現階段,為解決水體富營養化,需要在常規二級污水處理基礎上進一步除磷的要求。

2,循環間隙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各地相差較大,經濟發展滯後的城市還不能拿出很多資金用於污水治理,因此,怎樣利用有限的資金,降低環境污染,是很多城市政府面臨的問題。在污水處理方面,直到不久前,一些城市還採用一級或一級強化處理工藝技術,出水達不到國家二級排放標准對除去有機污染物的要求。
循環間歇曝氣工藝充分發揮高負荷氧化溝處理效率高的優點,又充分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污水處理工藝出水好的特點,保證了系統出水達到國家污水排放一級標准在除去有機污染物方面的要求。在投資和運行費用上比通常以除去有機污染物為主的二級生物污水處理系統降低30%左右,是適合我國現階段污水處理要求的工藝技術。

3,旋轉接觸
旋轉接觸氧化污水處理工藝技術是在生物轉盤技術基礎上,結合生物接觸氧化技術優點發展起來的新一代好氧生物膜處理技術。旋轉接觸氧化污水處理工藝技術和成套設備提供了一種簡單和可靠的污水處理方法。整個污水處理系統中的轉軸是唯一的轉動部分,一旦機器出了故障,一般機械人員都可以進行維修。
系統生物量會根據有機負荷的變化而自動補償。附在轉盤上的微生物是有生命的,當污水中的有機物增加時,微生物隨之增加,相反,當污水中的有機物減少時,微生物隨之減少。所以這污水處理系統的工作效果不容易受到流量和負荷的突然變化和停電的影響。運行費用低,只有其他曝氣污水處理系統耗電的八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佔地面積僅相當常規活性污泥法一半。由於生物系統中生長的微生物種類多,能夠高效處理各種難降解工業污水。

Ⅵ 我國水污染問題的現狀和治理對策 急急急急急急~~

我國城市水污染現狀及對策

2006-03-23 08:21:10

編輯 刪除
一、我國水環境的現狀當前,我國水環境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其中之一就是水污染。盡管近二、三十年來,我國在水污染防治出台了一系列水質標准和法律法規,但水污染的發展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數字表明,地表水流經城市的河段有機污染較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很多工業廢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有的工業廢水還含有有毒有害的人工合成有機物,如合成農葯和染料等,使我國大多數城市河流都存在嚴重的有機污染,導致城市水源水質下降和處理成本增加,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不僅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也對我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後果非常嚴重。
二、水污染防治的手段1.法律和行政手段由於經濟和法制的滯後,我國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以健全法制和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為主,經濟處罰為輔。1996年,全國人大對《水污染防治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水污染防治法》集中體現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為主轉向集中控制與分散治理相結合,由末端治理為主轉向全過程式控制制、清潔生產,由單一的濃度控制轉向濃度控制和總量控制相結合,由區域管理為主轉向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相結合的指導思想的轉變。國務院也規定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要做到達標排放,對新建企業實行三同時制度,這為進一步加強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今後工作的重點應是加強監督管理和強化執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最終實現水體變清,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轉變觀念,實現污水處理市場化受傳統思維定式的影響,人們覺得用水掏錢是理所當然,但對排污也要掏錢則覺得難以接受。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城市排水設施及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管理都是以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為主,這不利於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也是造成我國水體普遍受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一般完善的排水工程,每立方米污染投資大概在1500-2000元,經常性費用一般在0.1-0.3元/立方米污水。2002年,我國城市污水排放總量大約為400億立方米,預計到2010年,全國城市污水排放總量將增加到640億立方米。從保護城市水源水質並逐漸步完善水環境的角度考慮,到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至少要達到50%(目前不足15%)。要達到上述處理程度,年投資至少需要800億元人民幣,污水處理的成本太高。而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轉變觀念,走市場化的路子,即誰污染誰治理,在收取水費的同時收取水污染治理費,污水處理廠實行企業化運營,國家只負責相關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工作。
3.技術手段為了消除污染對環境的危害,從根本上說有兩個途徑:一是推廣應用清潔生產和清潔產品,將污染消除在生產過程中,消除它們對水環境的污染,從而把水污染防治的重點由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二是採用適當的技術,消除污染物或將其轉化為無毒無害的、穩定的物質。由於受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們還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領域都應用清潔生產工藝和清潔產品,所以,採取合適手段,將污染物去除或將其轉化為無毒無害的物質是消除環境污染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為此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與輸送系統污水處理理應包括污水收集和輸送,只建污水處理廠而沒有相應的管理網收集系統,不是完整的污水處理系統。有的地方廠建好了,卻由於管渠建設不善,只能半負荷運行,一方面造成浪費,另一方面,由於未經處理的污水任意排放,造成了受納水體的嚴重污染。所以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與輸送系統是污水處理系統的關鍵。
②確定合理的規模對污水處理廠究竟建多大規模要有長遠考慮和統籌安排,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現在和將來的污水處理量,以此指導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規模。
③選擇適當的處理工藝不同的地方,由於水量、水質不同,排放標准也不一定一樣,應因地制宜地選擇處理工藝。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大多採用一級處理及一級加強處理工藝,其基建費用一般在500-700元/立方米,經常性費用在0.1-0.2元/立方米范圍內,比較適合於污水排放量不大或環境容量較大,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區;相反,二級處理及二級加強處理工藝比較理想,這類污水處理工藝通常以活性污泥法居多。氧化溝因其處理效果好、性能穩定,便於管理,在二級處理中被廣為採用。
水體一旦受到污染,其危害是嚴重的和長期的,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水污染的問題,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水環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Ⅶ 誰知道一些有名的水污染事件

世界特大水污染事件

2000年1月30日,羅馬尼亞境內一處金礦污水沉澱池,因積水暴漲發生溫漫壩,10多萬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銅和鉛等重金屬的污水沖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薩河,並順流南下,迅速匯入多瑙河向下游擴散,造成河魚大量死亡,河水不能飲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國深受其害,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都遭受一定的影響,嚴重破壞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並引發了國際訴訟。

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內突降暴雨,潁上水庫水位急驟上漲超過防洪警戒線,因此開閘泄洪將積蓄於上游一個冬春的2億立方米水放了下來。水經之處河水泛濁,河面上泡沫密布,頓時魚蝦喪失。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飲用了雖經自來水廠處理,但未能達到飲用標準的河水後,出現惡心、腹瀉、嘔吐等症狀。經取樣檢驗證實上游來水水質惡化,沿河各自來水廠被迫停止供水達54天之久,百萬淮河民眾飲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價遠途取水飲用,有些地方出現居民搶購礦泉水的場面,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

世界重大水污染事件
■■水俁病事件
1950年,在日本水俁灣附近的小漁村中,發現大批精神失常而自殺的貓和狗。1953年,水俁鎮發現了一個怪病人,開始時步態不穩,面部獃痴,進而是耳聾眼瞎,全身麻木,最後精神失常,一會兒酣睡,一會兒興奮異常,身體彎弓,高叫而死。1956年又有同樣病症的女孩住院,引起當地熊本大學醫院專家注意,開始調查研究。最後發現原來是當地一個化肥廠在生產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時,採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劑工藝,把大量含有有機汞的廢水排入水俁灣,使魚中毒,人和貓、狗吃了毒魚生病而死。1972年日本環境廳公布:水俁灣和新縣阿賀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痛痛病事件
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兩岸出現了一種怪病,患者中婦女比男士多,患上此病,則全身骨骼疼痛,不能行走,故取名為「痛痛病」。經調查,這是一種鎘中毒事件,起因是附近的電鍍廠、蓄電池製造廠及熔接工廠或因采礦工業含鎘之廢水未經適當處理而徑行排水,污染了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稻米和飲用水含鎘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化工廠事件
1986年位於萊茵河上游的瑞士一座叫做桑多茲的化工廠倉庫失火,有10噸殺蟲劑和含有多種有毒化學物質的污水流入萊茵河,其影響達500多公里。
■■金礦事件
2000年,羅馬尼亞邊境城鎮奧拉迪亞一座金礦泄漏出氰化物廢水,流到了南聯盟境內。毒水流經之處,所有生物全都在極短時間內暴死。流經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南聯盟的歐洲大河之——蒂薩河及其支流內80%的魚類完全滅絕,沿河地區進入緊急狀態。這是自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以來歐洲最大環境災難。

Ⅷ 最新的中國環境污染數據。謝謝

中國環境污染到什麼程度了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一組數據。

2007年,我國查明的各類源頭廢水排放總量2092.8億噸,廢氣排放總量637203.7億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3028.9萬噸,氨氮172.9萬噸,石油類78.2萬噸,重金屬(鎘、鉻、砷、汞、鉛,下同)0.09萬噸,總磷42.3萬噸,總氮472.9萬噸;二氧化硫 2320萬噸,煙塵1166.6萬噸,氮氧化物1797.7萬噸。其中,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和河北省工業污染源數量居前5位,分別佔全國工業源總數的 19.9%、17.1%、11.8%、6.1%和 5.1%。在產生嚴重工業污染的行業中,全國有非金屬礦物製品18.4家、通用設備製造污染源14萬家、金屬製品12.3萬家、紡織業10.7萬家、塑料製品業8.8萬家、農副食品加工業8.3萬家、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8.2萬家。

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產生量:化學需氧量3145.35萬噸,氨氮 201.67萬噸,石油類 54.15萬噸,揮發酚 12.38萬噸,重金屬2.43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8.5億噸,綜合利用量18億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2124.44萬噸),處置量 4.41億噸(其中處置往年貯存量1964萬噸),2007年貯存量15.99億噸(其中符合環保要求貯存量12.11億噸),傾倒丟棄量4914.87萬噸。

農業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學需氧量1324.09萬噸,總氮 270.46萬噸,總磷28.47萬噸,銅 2452.09噸,鋅4862.58噸。種植業總氮流失量159.78萬噸,其中:地表徑流流失量 32.01萬噸,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萬噸,基礎流失量107萬噸;總磷流失量10.87萬噸。種植業地膜殘留量12.1萬噸。

上述數據節錄自2010年2月6日新版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這個報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聯合公布,可謂權威之數據。然而,從這些枯燥的數據中,我們依然不能了解我國生態環境的「廬山真面目」。因為,畢竟統計數據有不全的地方,甚至一些數據,還會有失真的地方。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標准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時期為2007年度,普查對象是我國境內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內容包括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主要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數量、污染治理情況等。從上述普查的部分結果我們隱約地讀出:從工廠煙筒、排污口、礦山、城市消費場所、養殖場、果園乃至農田排出來的各類污染物,已經使得重現當年我們的「碧水藍天」成為奢望了。

Ⅸ 造成我國大部分地區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生活垃圾來源於大地自然,重歸於自然.例如,糞便.

閱讀全文

與我國廢水污染源餅狀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排核污水中國怎麼處理 瀏覽:750
酚型離子交換樹脂強酸 瀏覽:226
鏈板斗式提升機逆止器 瀏覽:563
飲水機怎麼用空瓶子製作 瀏覽:862
過濾污水的陶制鋁料 瀏覽:767
清遠車用凈化器多少錢一台 瀏覽:350
塗料行業酯化廢水 瀏覽:599
污水處理池怎麼曝氣 瀏覽:343
飛利浦空氣凈化器怎麼顯示無數字 瀏覽:819
億家凈水器哪裡買 瀏覽:354
反滲透停用一周時應用什麼保護 瀏覽:162
對於弱酸陽離子交換樹脂 瀏覽:205
工廠污水問題怎麼處理 瀏覽:419
反滲透膜生產單位山東 瀏覽:915
屈臣氏蒸餾水稀釋防凍液 瀏覽:232
uf超濾膜能完全去除水垢嗎 瀏覽:242
反浸透機換了ro膜出水小 瀏覽:223
凈水機里的膿水是什麼 瀏覽:93
什麼叫凈水飲水一體機 瀏覽:796
晨光凈化器怎麼樣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