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碘量法測溶解氧,滴定過程中澱粉溶液為什麼要在溶液呈淡黃色後加入
1、碘量法測溶解氧,滴定過程中澱粉溶液要在溶液呈淡黃色後加入的內原因,是使終點容准確。
2、澱粉溶液是碘量法的指示劑。其原理是微量的碘(顯黃色)和澱粉能夠形成顯藍色的碘澱粉「復合物」,同時也存在脫附碘,使藍色褪去,顯示滴定終點。
3、如果在滴定有較多的碘(顯紅色、棕紅色)的溶液里加入澱粉溶液,就存在強烈的吸附碘,顯很深的藍色,再脫附碘,就很不容易,造成在終點時,產生嚴重的「拖後現象」,而不能准確指示終點。即滴定操作失敗。
4、碘量法測溶解氧,原理是水中的溶解氧可以氧化二價錳為四價錳,四價錳氧化碘化鉀後測定等當量的碘。碘被被硫代硫酸鈉標准溶液滴定,在滴定過程中,碘的含量逐漸減少,顏色由深紅色逐漸變淺,到鮮黃色時加入澱粉溶液,滴定到藍色剛好褪去,即為滴定終點。
5、正確的操作:碘量法必須在接近滴定終點(約需滴定的體積是1ml標准溶液)時(剩餘很少量的碘,顯黃色),才可以加入3ml左右的澱粉指示劑。
2. 實驗中,碘溶液加入澱粉溶液中不出現藍色,而是深橘色,為什麼啊~~
碘遇澱粉溶液變藍色是很靈敏的,只需要很少量的一點碘就能變成藍色。 應該是碘的量太大了,建議在弱酸性條件下取一滴試液滴加在澱粉溶液里看能否變色。
3. 為什麼用碘溶液滴定硫代硫酸鈉時應預先加入澱粉指示劑
1、用碘溶液滴定硫代硫酸鈉時應預先加入澱粉指示劑是因為要利用碘離子的還原作用與氧化性物質反應生成游離的碘,再用還原劑硫代硫酸鈉的標准用業滴定從而測出氧化性物質的含量;
2、碘溶於不同溶劑形成的不同顏色的溶液。在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硫化碳、苯等非極性或弱極性溶劑中,由於不發生溶劑化作用,碘溶液顯示碘蒸氣的特徵紫色;
3、澱粉指示劑,是將可溶性澱粉溶解,加入沸水中形成的一種液體,是滴定中碘量法使用的專屬指示劑。
(3)為什麼在碘廢水中加澱粉溶液擴展閱讀:
滴定分析中注意事項:
1、標准溶液濃度要准確(包括基準物質的稱量、標定操作規范);
2、被測定樣品溶液的滴定條件要嚴格控制;
3、指示劑滴定終點的准確控制(包括 1/2滴的准確控制的操作);
4、滴定體積的准確性保證(滴定管的體積 校正、滴定操作規范、滴定管出口管段無氣泡、滴定管不漏液、搖瓶不損失瓶內溶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碘溶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澱粉指示劑
4. 在澱粉水解的實驗中,若把碘水加入最後溶液中檢驗澱粉的存在,合理嗎
合理
澱粉遇碘成藍紫色
你說的最後溶液應該是澱粉水解後的產物葡萄糖溶液吧...碘在葡萄糖溶液中沒有明顯現象的,如果水解不完全還有澱粉殘留那就有變色現象
5. 碘水中滴加澱粉碘化鉀會不會有顏色的變化
有 顏色變藍
原因
碘水中含有碘單質遇到澱粉碘化鉀中的澱粉 顏色變藍
6. 為什麼用硫代硫酸鈉滴定碘溶液時必須在臨近終點之前才能加入澱粉指示劑
澱粉溶液作為指示劑與其他大部分指示劑不同,它不能過早加入試樣中,這與澱粉特殊的結構以及澱粉變色反應的機理有關系。
可溶性澱粉呈螺旋狀結構,可以弱鍵結合游離碘,開始出現變色反應,隨結合量的增加,顏色由紅紫色變為藍色,這就是澱粉遇碘變色的機理。
間接碘量法在接近終點時加入澱粉指示劑使少量未反應碘和澱粉結合顯色有利於終點的觀察和滴定精度的提高。
提前加澱粉指示劑的話,部分碘已經提前參與反應,澱粉變色將會提前,影響到滴定終點顏色的變化,對滴定終點的判斷會產生誤差。
澱粉是植物體中貯存的養分,貯存在種子和塊莖中,各類植物中的澱粉含量都較高。澱粉可以看作是葡萄糖的高聚體。澱粉除食用外,工業上用於制糊精、麥芽糖、葡萄糖、酒精等,也用於調制印花漿、紡織品的上漿、紙張的上膠、葯物片劑的壓制等。
7. 為什麼檢驗加碘鹽中的KIO3可用澱粉-KI溶液和食醋
碘鹽中的碘是存在於KIO3中的,以IO3-的形式存在。可通過如下方法檢驗加碘鹽中的IO3-:取少量樣品,溶解於水中,加入KI的澱粉溶液,最後滴加食醋使溶液呈酸性,單質碘遇到澱粉呈藍色。
現象:變藍為真。無藍為假
(IO3-)+5(I-)+6H+=3I2+3H2O
8. 當碘中加澱粉溶液時到底是澱粉變藍還是碘
解:樓主好! 是澱粉變藍了~澱粉相當於指示劑,像石蕊那樣,澱粉變成了藍色,但是碘沒有。 只有碘單質可以使澱粉變藍,而碘離子、IO3-離子等碘的化合物都不行。 樓主加油!
9. 請問碘量法測定水中溶解氧時,為什麼先要滴定至淡黃色再加澱粉溶液呢可以在深黃色時就加嗎
主要是滴定終點准確與否的問題,顏色深,含碘多,此時加澱粉溶液易形成絡合物,其離解較慢,就會發生顏色已澄清,但並未反應徹底,造成終點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