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活多節約四粵語環境做事作文五百字三篇
初春的一天,我和爸爸正行駛在回家的路上,小河緩緩流淌,柳樹婀娜多姿,藍天一碧如洗,我和爸爸不由得深深陶醉,車緩緩爬上了我家前面的一座橋, 「這是什麼味道?」頃刻間,我無意再欣賞春景,抬頭一看,這是什麼?工廠在排放煙霧。這是污染啊!
何謂污染?污染就是通過各種渠道,釋放各種有害物質,將它們留在空氣中,常見的污染物有燃燒有害物如碳類化合物,化學有害物如苯類污染物。
污染的後果是嚴重的。如果說綠化能為環境做出很大的貢獻,那麼污染足以在此程度上把好的自然環境惡化3到5倍,這有多麼讓人觸目驚心!
讓我們來看一則實例,我家門前有一家工廠,工廠經常排出煙霧,時而是一股股炊煙,時而是一陣陣濃煙,周圍居民深受其害,那一陣陣的煙霧霎時變為一條黑龍,開始張牙舞爪。不一會兒,天空就變成灰濛蒙的了,味道著實很難聞,嚴重的危害了大家的健康。
為什麼要保護環境呢?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鄉,生態環境的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健康,人人都渴望一個好身體。有人說:「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不好,談何革命?談何學習?不是嗎?可見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了。
保護環境,迫在眉睫。但是如何切實的保護環境,實在令人無從入手。但其實也並不難,關鍵就是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就拿垃圾問題來說,我有 「三個積極」的建議,何為「三個建議」?
1.工廠不亂排廢氣,廢水,積極採用各種先進的過濾設備。
2.家庭不亂扔生活垃圾,積極使用環保物品,把塑料帶換成可降解材料。
3.人們不亂丟垃圾,同時,政府積極在各個路段放置環保垃圾桶。人們自覺組織,大力宣傳環保的重要性。
保護環境,我們還應該做到:
節約物資,地球上的資源本來就很有限,加之以很大的揮霍,現在不少國家都已處於物資匱乏的困境。
保護樹木,樹木是綠色的守護神,有他們就有綠色,樹木用綠色的屏障為我們遮擋污染,在他面前,二氧化碳,苯,都得黯然失色,由此可見,保護樹木是多麼的重要!
保護動物,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好伴侶。
有那麼一天,綠樹成蔭,小鳥成群,在明媚的陽光下,我們歌唱,歌唱什麼?歌唱人人都環保,環境終於得到了改善,天更藍了,水變清了,昔日不多的動物們又出現在野外,田野里,仙鶴成群,魚游淺水……
煙霧又在升起,但我再也不迷茫了。沒有環境污染的那一天多麼美好,但是,我忘不了那縷炊煙
❷ 關於春節的習俗 英語和漢語都要有
1、掃塵
In the folk, the New Year's eve has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24, sweep st (also known as sweeping the house) custom.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A folk proverb goes, "twenty-four, sweep the house." Folk called "st day".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
2、年夜飯
New Year's eve dinner, also known as the New Year's dinner, reunion dinner, reunion dinner, especially refers to the New Year's eve family dinner.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
The New Year's eve dinner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end-of-year sacrificial ceremony, offering worship to the gods and ancestors for reunion and dinner.
(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
❸ 和諧綠色廣州的資料
廣州創模系列報道③ 水沐廣州
來源: 2005-12-01 17:34:12
[廣州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系列報道③]
水沐廣州
——東方「威尼斯」再現昔日水城人水共歡
□本報特約撰稿人 楊偉民
舟楫橫流,貨寶雲集,連雲檣櫓,萬國來朝……這就是曾經的廣州城,一座標準的東方威尼斯水城。
2000多年前,五羊仙人來到瀕臨珠江的越秀山山下,伴江而居。秀麗、浩盪的珠江水,從雲貴高原而下,一路狂奔,橫跨八個省區,融三十餘個民族,匯五十條支流,長跑2100多公里,途經廣州城,從越秀山下緩緩流淌,匯入南海。因為有珠江和她的子子孫孫的纏繞,千年商都廣州城,水網縱橫,河水江水交錯——珠江水,孕育了這座兩千年古城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
但是曾幾何時,也不過數十年的光景,經濟的柄杖掩埋了這個千年水都的清凈。近年來,廣州幡然醒悟,投巨資,造污水處理廠,清河涌,冀望重回人水和諧相處的昔日年華。
□阻斷工業廢水
創模以來甚至更早,廣州市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對工業企業廢水排放總量實行嚴格的全程式控制制,取得了明顯效果。近10年來,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近兩倍,而工業廢水排放量則減少了三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六到九成。
廣州對工業廢水的治理頗有傳奇色彩。在執行國務院關於環保「一控雙達標」工作部署中,廣州對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源出強兵、用重典,確保全市列入考核的2941家污染工業企業,全部按期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標准,成為全國按期完成「一控雙達標」任務的三個省會城市之一。廣州市開創的將「一控雙達標」工作與企業資產重組相結合、與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相結合、與企業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與企業技術改造相結合、與城市功能區調整相結合這「五個結合」的做法,被國家環保總局在全國推廣。
廣州是較早對工業企業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的城市之一,這也是廣州整治工業污染的得意手筆之一。到2004年,廣州全面開展了佔全市水污染負荷80%以上的134家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許可量的核定工作。通過嚴格執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廣州市工業廢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04年,全市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量比1995年減少了30%,廢水排放達標率91.92%,提高28.28個百分點。據統計,廣州市萬元工業產值廢水排放量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7%左右,而且近年來還以每年約10%的速度遞減。
為了從源頭上阻斷城市工業廢水,廣州市首先在城市空間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調整中,按照先做好生態環境規劃,後修編、完善行業發展規劃的思路,制定了《廣州市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實施在外環路以內老城區產業布局「退二進三」的戰略,老城區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原則上不再增加新的工業用地。在新城區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形成若干條產業帶,促進城市區域協調發展,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其次,在建設項目審批過程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要求增產不增污,從源頭上控制新增污染源。其三,對新建項目實行項目立項、用地審批、建設工程總體驗收等環保前置審批和管理,為防治工業廢水污染、減少排放總量提供了制度保證。
□ 保護生命水
到目前為止,廣州市(含增城、從化兩個縣級市)共有61座自來水廠,供水能力702.5萬立方米/日。飲用水廠吸水點主要分布在珠江廣州河段西航道、東江北幹流、流溪河、沙灣水道和順德水道。
長期以來,廣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保護飲用水源作為執政為民的重要工作來抓,確保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
早在1987年,《廣州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條例》就制定頒布施行,1992年、1996、2004年,廣州市又根據國家新規定要求,進行三次修訂,從更大范圍綜合考慮廣州飲用水源的保護問題。1995年頒布施行的《廣州市防治珠江廣州河段水域飲食業污染管理規定》,禁止在珠江廣州河段以及本市新飲用水源污染控制區的水域經營飲食業。2003年,頒布實施的《關於防治水庫湖泊污染的通告》,禁止在水庫、湖泊范圍內從事各種污染水體的活動。這些地方法規,為保護廣州飲用水源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為控制水污染,保護和改善地表水水質,2001年,《廣州市水環境功能區區劃》、《廣州市飲用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范圍和新飲用水源污染控制區區劃》先後出台,按照高功能水體高標準保護、低功能水體不放棄保護的要求,對不同功能的水域執行不同的標准,重點保護飲用水源。目前,廣州市自來水生產能力已經遠超出自來水供應需求,完全能夠根據水質情況調配水廠的實際供水量,讓市民喝上水質更好的水源地的供水。位於珠江西航道的西部水源地的供水量,已經從過去的佔全市供水總量的六成多,下降到現在的四成多,水質優良的東部水源和南部水源供水所佔的比例逐年上升。
經測算,廣州市一級水源保護區總面積為1.32平方公里,以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作為保護目標;二級保護區總面積377.8平方公里,以Ⅲ類標准作為保護目標;其它准水源保護區以Ⅳ類標准實施水質管理。經過多年努力,各保護區的水質基本達到相應的目標。
□污水處理:十年翻兩番
2002年,廣州市的生活污水處理率只有31.49%,與廣州市快速發展的步伐極不協調,廣州市為此加大對污水處理廠的投入和管理。截止2004年,廣州市共有獵德、瀝窖、大坦沙、西朗等4座大型污水處理廠,加上廣州市經濟開發區和番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155萬噸,全年累計處理的污水約4億噸,老城區的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5%,比全國45%的平均水平高出30個百分點。監測數據表明,珠江前航道的水質已經有很大改善,珠江水質基本能夠達到5類水標准,重金屬污染遠遠低於標准,已截污的河涌有機污染物含量指標明顯下降。4大污水處理系統在廣州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保護珠江水質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廣州市污水治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袁秀麗透露,廣州污水整治大提速幾乎是與創模同步,2002年前,廣州的生活污水處理率只有31.49%,隨著廣州創模的推進,從2002年起每年用於污水處理廠建設的投資由20億元增至25億元,下大力氣把廣州打造成山水之都。城市污水處理率也在不斷增長,2004年全市日處理能力為155萬噸,老城區處理率為75%,比全國45%的平均水平高出30個百分點。2005年,待新建和擴建的6座污水處理廠和15座泵站建成,及260多公里的4大系統管網配套工程逐步建成,廣州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將達到80%,將有效減少排入珠江的污水量。2006年,廣州市的污水處理將向東部和白雲區北部「挺進」,隨著江高—石井、龍歸、竹料、九佛4個污水處理廠的建成和投產,至2006年底,污水處理系統將覆蓋廣州老八區,污水處理能力達到日處理220萬噸,使廣州老八區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市區河涌和珠江廣州河段的水質基本達到四類標准。
在保證污水處理達標的同時,污水處理公司還大力開展科技研究,各污水處理廠都設置了中水回用系統,使處理後的污水能夠循環再生使用,用於廠區綠化、道路澆灑和河流景觀水的補充,節省了水資源。為了進一步保護空氣環境,減少污水處理過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保障居民身體健康,採用當今最先進的加蓋和除臭工藝,對污水處理廠進行加蓋和除臭。
袁秀麗告訴記者,廣州市城市生活污水年處理量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了兩番。她說1995年的年處理量是5844.89萬噸,到2000年翻了一番為16555.96萬噸,到2005年翻了兩番達40000萬噸。污水處理廠數量從十年前的一間(大坦沙污水處理廠)發展到現在的四大污水處理系統(大坦沙、獵德、瀝滘、西朗)。
記者調查了解到,從1998年1月起,廣州市開始徵收污水處理費。目前污水處理費每噸收取0.7元,按實際用水量的90%計收。除持有《低收入困難家庭證》的居民戶免徵城市污水處理費外,其它所有用戶均納入徵收范圍。污水處理費實行財政專戶收支兩條線管理,所收取的污水處理費專款專用。至2004年,全市共徵收22.54億元,對集中處理城鎮生活污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污水處理費徵收制度的推行,為廣州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作籌集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河涌整治:水變清 岸變綠
污水處理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河涌治理也是污水治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廣州市是水網發達的地區,據統計,全市共有231條河涌,受污染河涌有116條。袁秀麗說,從2002年起,與建設污水處理廠幾乎同時,一個規模浩大的河涌整治工程在廣州231條河涌之中受污染最嚴重的116條河涌開工。截止2004年底,基本完成馬涌、新河河涌、荔灣涌等24條河涌的截污工作,清除了引致水體發黑發臭的底泥,水質情況大大改善,基本達到與珠江同質。
在2005年,結合廣州的實際情況,廣州人確立了河涌綜合整治的一些新理念,對市區的主要河涌整治工作要截污與堤岸景觀相結合,做到「水變清,岸變綠」的要求,加強對河涌的綜合整治,完成多個河涌節點的景觀工程,如司馬涌河柳街景觀試驗段、沙河涌空軍醫院段、沙河涌禺東西段、馬涌等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過去人們走過河涌總是掩鼻快走,現在河涌邊已成為老人做運動、情侶漫步、小孩嬉戲的好去處。同時,東濠涌、新河浦涌的水體循環的實施工程已初見成效,河涌內不時可見到小魚的水中暢游,不少市民在河邊垂釣、漫步。
河涌與廣州市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改善河涌的水質,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生態環境整治與經濟發展同步,才能還市民以舒適、干凈、可親近的河涌。
廣州市市長張廣寧說:「231條河涌是廣州最可寶貴的財富!」
□水體循環催生曲港柳岸
舊時的廣州荔灣附近,「曲港乘潮入,輕舟與岸平。村童驚容語,江鶴避棋聲。柳浪家家似,荷珠葉葉迸。」據史載,公元10世紀時,荔灣泮塘曾是南漢王劉龔(yán)的花塢,有「泮塘五秀」的美稱,盛產蓮藕、菱角、馬蹄、茭筍和慈姑。「曲港」指曲折的荔灣涌,漲潮的時候江水與岸齊平。詩人與友人的談笑及下棋聲打破了清幽的環境,白鶴連忙躲到一旁。行船掠過家家門前的絮柳,使片片荷葉上的水珠流瀉。
清譚敬昭《珠江竹枝詞》曾描述到:「珠海珠江是變居,柳陰停棹晚船初。水頭潮長賣花去,水尾潮來人賣魚。」正是廣州舊時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舊時廣州城內有四大濠涌,其上遍架小橋,河水清澈,為當時重要的交通水道。「柳波」指柳波涌,在今廣州城西南,流經黃沙附近,舊時與荔灣涌合流,兩岸綠樹如帶,環境優美。
讀《珠江竹枝詞》,你會感到那時廣州市的河涌是很美的。清王瑤湘雲:「看月人誰得月多?灣船齊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見賣花人過河。」黎簡寫的更精彩:「繞城駘盪柳軞軞,映水女兒紅汗衫。向晚棹花春浪軟,香雲先渡白鵝潭。」這簡直是一幅美麗的珠江綠岸的風物畫。
為了使曲港柳岸再現廣州,不僅僅藏匿在古代詩人的詩詞里,當代的廣州人在整治城市污水的時候,根據河涌周邊的自然、人文、生態地理環境等因素,採取「利用珠江潮位差的自然循環」和「利用水泵站抽升的機械循環」相結合的形式,按照「東山湖—新河浦涌—東濠涌—珠江—東山湖」的閉合水流路徑進行水體循環操作。
河涌補水大循環試驗,以實現河涌水體水質與珠江同質的目的,解決了河涌水質惡化的問題。目前,補水大循環通過每天一次的水體循環,恢復了河涌活水流動的自然生態面貌。
按照廣州市的「全面規劃、分期實施」 的河涌整治修復思路,231條河涌將被打造成一道道環繞山水之都的靚麗的風景線,形成具有嶺南文化特色和現代文明氣息、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