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今年新建8個污水處理廠都建在哪
1.大觀凈水廠地址:天河區科韻北路以西北環高速以北地塊
2.龍歸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回地址:位於流溪河沿線答
3.新華污水處理廠三期、地址:均位於花都
4.石溪污水處理廠地址:位於海珠區
5.竹料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地址:位於流溪河沿線
6.鰲頭污水處理廠地址:位於流溪河沿線
7.石井凈水廠地址:位於流溪河沿線
8.獅嶺污水處理廠二期地址:位於海珠區
㈡ 關於廣州新城建設地質條件分析
廣州市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了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及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廣東省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粵國土資發〔2006〕76號)精神,結合《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20,報批稿)調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分工負責、統一指揮、及時協調,深入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的方針,按照全面部署、保證重點、嚴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組織實施工作。
一、2005年地質災害概況
2005年,廣州市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9宗,其中崩塌5宗,佔15%,滑坡2宗,佔10%,地面塌陷12宗,佔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2969萬元(見表1)。按災害發生地統計,花都區2宗,直接經濟損失28萬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1萬元;從化市3宗,無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2500萬元,其中特大地質災害點1處,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番禺區3宗,直接經濟損失320萬元;白雲區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萬元;海珠區1宗,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荔灣區1宗,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蘿崗區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
與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宗數下降了42%,但由於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強度大、面積廣,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造成了人員死亡,直接經濟損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特點是:(1)汛期是地質災害頻發期,發生於主汛期(4月-9月)的地質災害有15宗,占總數的79%;(2)地質災害與強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據統計,屬自然因素形成的災害有3處,僅佔16%,人為因素誘發造成的9處,佔47%,自然及人為因素綜合誘發造成的7處,佔37%;(3)小型地質災害頻發率高,特大型地質災害破壞性嚴重。特大型地質災害點1處,佔5%,中型地質災害點3處,佔16%,小型地質災害點15處,佔79%。
二、2006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汛期降雨趨勢預測
市氣象局預計,2006年我市汛期總雨量屬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顯偏多,特別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較常年偏多7成,後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內可能出現較嚴重的局部性洪澇災害。年登陸或嚴重影響我市的熱帶氣旋為2?3個。
(二)人類工程活動情況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快推進。根據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點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設方面:完善科韻路北段、新光快速路、華南快速干線三期、東曉南路放射線二期工程、濱江東路延長線二期工程、護林路二期工程、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周邊道路等20項重點工程路網。建設五山路延長線、會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廣汕路延長線、南洲路工程、東?南路延長線、和平西路延長線、豐樂北路延長線、珠吉路延長線,文德東路延長線、黃石西路延長線、車陂路南延長線、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項市政道路;2.軌道交通建設方面:全線推進地鐵1至6號線的施工,繼續推進城際廣佛線建設,啟動珠江新城集運系統土建工程施工;3.環境基礎建設方面:完成獵德污水處理系統及大沙地、龍歸、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配套工程、興豐生活垃圾填埋場及其配套項目,啟動廣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BOT項目等,並開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還將加快推進新機場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廣州新火車站及武廣鐵路專線等大型交通樞紐工程,並重點推進新廣播電視觀光塔、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間開發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三)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氣象預測和工程建設活動情況,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情況分析,2006年全市地質災害發生范圍、規模、危害將超過去年。由於汛期雨量較為集中和秋冬期乾旱比較明顯,地質災害將呈現如下趨勢:受連續降雨或強降雨影響,中低山丘陵地區特別是經過人工削坡的地段將發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災害,部分崩塌、滑坡隱患點可能出現明顯的異變情況;伏秋期乾旱比較明顯,在廣花盆地、山間河谷平原等隱伏岩溶地區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設強度加大,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將導致地下水位變化加劇,原有的地面塌陷隱患點可能加劇或誘發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范圍、規模和危害可能大於往年。
三、2006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2006年,我市地質災害汛期防範時期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點防範時期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點防治因台風暴雨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災害,其它時段重點做好地面塌陷和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
在分析總結以往地質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和災害損失程度的基礎上,確定以下六個地區為本年度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
1.從化市東北部、增城市東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重點防治區。包括從化市呂田鎮、良口鎮及增城市派潭鎮的中低山地區,區內主要交通干線有G105國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區北部、從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花都區梯面鎮和從化市溫泉鎮、鰲頭鎮的丘陵地區。
3.從化市中部、增城市東北部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從化市呂田鎮聯豐村、新聯村、九曲水村,良口鎮石嶺村,鰲頭鎮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鎮高灘和靈山等隱伏岩溶地區。
4.廣花盆地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花都區赤坭鎮、炭步鎮、花東鎮、花山鎮和雅瑤鎮,白雲區江高鎮及人和鎮等隱伏岩溶地區,區內重要建築設施和交通干線有新白雲機場及國際物流園區、新機場高速公路、廣花公路、G106國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番禺區東涌鎮、欖核鎮、大崗鎮,南沙區萬頃沙鎮、黃閣鎮、橫瀝鎮等軟土分布地區。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白雲區棠溪至金沙街、荔灣區如意坊至增?一帶、黃埔區南崗街、番禺區鍾村鎮等軟土分布地區。
7.大型人類工程活動場地及周邊地區,特別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經過的地區。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的預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是指規模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會影響大、經濟損失嚴重,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根據市地質調查院(市地質環境監測站)2005年度地質災害巡查報告,全市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71處,威脅到1262戶約7149人的安全(見表2),其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50處(見表3),在台風暴雨、連續降雨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易引發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所在區(縣級市)政府、國土資源、建設、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應各負其責,重點加強防範。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對隱患點(段)進行全面檢查,發放防災明白卡;汛期開展經常性巡查、監測和24小時值班,做好防災、避災、救災的各項工作。
四、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我市各級人民政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切實加強領導。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執政為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部署和落實,保證領導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和應急指揮人員要落實責任制,明確具體負責人,務必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認真履行職責,切實組織好監測、預防、預報預警、群測群防、災害現場應急調查。對地質災害危險點及時提出具體措施,制定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的應急方案,並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的要求,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地質災害災情和防治情況。各區、縣級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認真總結,並在次年的1月15日前報送當地人民政府和市國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
各區、縣級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在總結上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上,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門,結合轄區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類型、規模、危害性等實際情況,認真組織編制和落實本地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區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的具體防災措施,落實監測、報警單位和主要責任人,協助鎮一級政府確定避災方案和緊急疏散路線。各地編制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及時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後公布,並報市國土房管局備案。防治方案應作為地方政府指導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決策依據。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粵府辦〔2004〕73號)要求,切實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理工作。各區、縣級市要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機制,建立預報預警應急指揮系統,做到地質災害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對違反規定或不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有關規定,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三)落實經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安排地質災害調查、預防和治理經費,納入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並根據當地財力狀況和防災工作需要,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對危害大、影響嚴重、急需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進行徹底治理或搬遷避讓,有效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落實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做到汛期前組織技術力量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檢查,汛期中開展巡查和應急調查,汛期後進行復查與總結。各級應急指揮機構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省、市地質勘查隊伍在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善後處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級人民政府應組織或指定一支搶險救災應急隊伍,以備擔任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任務。
(五)控制源頭,依法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以及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廣東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粵國土資發〔2004〕237號)要求,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控制或減少人為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審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從事其它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六)加強協作,保障信息暢通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與有關防汛救災部門的協調、溝通與合作,互通情報,確保市、區(縣級市)、鎮三級之間信息暢通,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迅速准確,保障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暢通。
(七)加強合作,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市國土房管局與市氣象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和國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著手進行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前期准備工作。現階段,市國土房管局需加強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的信息化建設,使其搭建起基礎網路平台和辦公自動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庫,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規劃設計,制定分期實施計劃;市氣象局需進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設,根據市政府關於加強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過市數據中心實現與其他部門的數據共享和交換。兩個部門應加強合作,加快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工作。台風、暴雨是造成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主要誘因,當氣象部門發布台風橙色、紅色以及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時,要特別警惕地質災害的發生。
(八)加大宣傳,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通過張貼宣傳畫、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或者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特別是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3.19」《礦產資源法》頒布紀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開展宣傳咨詢活動,進一步增強廣大幹部群眾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提高防災水平,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群死群傷事件,確保一方平安。
五、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地質災害監測與預防工作要在市、區(縣級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國土、建設、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認真履行對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段)的監測和預防工作。對於威脅居民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當地區(縣級市)、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監測,檢查群測群防網路落實與運行情況;對威脅公路、礦山、水利等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設施所在地有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測預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對隱患點(段)進行全面檢查,並做好汛期經常性監測預防和值班安排,落實防災、避災、救災的組織機構、資金和物資儲備,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㈢ 石井河的河水污染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石井河岸變得更加熱鬧。河流兩旁建起了不少工廠和生活小區,源源不斷的污水污染了石井河的清白。近二十多年來,石井河流域內經濟發展模式已從傳統的漁業、農業轉變為工業、房地產開發等第三類產業,污染日益嚴重。
在每年排放入石井河的各類污染物中,化學需氧量(CODcr)的排放量為7632.1-9976.3噸,生化需氧量(BOD5)排放量為11380.5-15368.3噸。排入石井河的污染物已經遠遠超過其自身的環境容量,主要水質指標中的石油類、溶解氧、氨氮、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總磷、大腸桿菌等濃度均已超標。石井河的污染特點是以溶解氧貧缺為特徵的有機污染。
根據《廣州市水環境功能區區域》和《廣州市飲用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和新飲用水源控制區區域》的規定,自科甲水向西往蘿崗村、平沙轉向南至夏茅、小坪沿京廣線至廣州火車站的西部地域水源屬於二級保護區,執行地面II類水質標准。然而,10年間,化學需氧量上升21.76倍,氨氮含量增加13.14倍,石油類增加3.53倍,污染相當嚴重,已經超過IV類地面水標准。溶解氧接近零,更超出V類地面水標准。 據調查,石井河的污染主要來源於這三方面:
(1)居民所排放的生活污水。按廣州市人均排放污水0.54立方米每日的標准計算,那麼污水排放量約6949萬噸/年。可見生活污水是最大的污染源,也是治理石井河流域污染的首要對象。
(2)第三產業所排放的污水。按廣州市環境監理所統計,排入石井河的第三產業企業共32家。排放量112萬噸/年。但據白雲區環保局統計,約有60家,排放量約200萬噸/年。
(3)工業污染源。排入石井河的工業廢水主要來自石井、新市、龍歸一帶的建材、化工、製鞋等30家企業。污水排放量1037.5萬噸/年。綜上所述,石井河流域年排放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量總計共8100萬噸/年左右。 造成石井河污染嚴重的原因歸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量大,遠遠超過了水體的承受能力,尤其以生活污水為甚。
廣州人均生活用水量為0.54立方米/人.天,如此大量的污水難以處理,其治理率不足一成,幾乎為直接排放。這是石井河變黑發臭,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石井河受工業廢水污染相對較輕,工業廢水的治理率達90%,達標率達70%,但工業有機污染治理成效被城市生活污水持續增長、處理滯後所遮掩,有機污染指標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上。
2.石井河上游徑流被截,河道得不到新水的補給,使河道嚴重淤積,污水停留時間過長,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
由於石井河污染日益嚴重,為了防止枯水期河水反灌入流溪河河道造成更大的污染,當地村民築起一道固定的閘門,切斷石井河與流溪河的聯系,河水因此變成一潭死水,石井河也變成了排污溝。由於沒有了活水的補充,從而對河涌自凈能力的自然恢復造成極不利的影響。據檢測,石井河河道底泥中重金屬鉻含量為590mg/kg,對照標准值4.18mg/kg高出甚多,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3.城市污水設施的建設遠遠落後於城市污水的迅猛增長。石井河流域的大部分村鎮地區均未鋪設排污管道,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其量約占總排入污水的75.89%,河涌基本上變成了城市污水的納污通道。許多飲食服務的污水也僅做簡單的初級處理後,為河涌所接納。某些工廠在交納了城市污水集資費後便將生產廢水直接排入水體,而不設污水處理系統,這也增加了河道的污染。廣州城市污水處理廠僅為大坦砂污水處理廠一家,其日處理量僅為15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7.8%,城市污水廠的建設嚴重滯後。
4.城市規劃布局不合理。
某些污染嚴重的工廠設在河流的上游,影響飲用水水質。某些企業環境意識薄弱,偷偷將污水排入河流.。石井河是水源二級保護區,連通流溪河、衛生河,下游的出口是西航道,這些河流是廣州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水廠取水的所在地。石井河的污染如此嚴重已危及廣州市的飲用水源。所以石井河的治理刻不容緩。
㈣ 太和鎮的經濟
太和鎮原是農業大鎮,是廣州市蔬菜、水果種植和畜牧養殖基地之一。這些年,通過穩定第一產業,鞏固和發展二三產業,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工業在全鎮經濟中佔了主導地位,旅遊、服務業成為該鎮經濟新的增長點。2004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為14.84億元,同比增長13.28%。其中第一產業2.62億元,同比增長10.58%;第二產業6.77 億元,同比增長18.31%;第三產業5.45億元,同比增長8.79%。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實現7885元,同比增長5.1%。
經國家批准設立的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民營科技園坐落在太和鎮西部、新廣從公路與一環路交匯處,計劃10年內擴園至10平方公里。該園於199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建立,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白雲區人民政府共同建設,屬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五個園區之一,是白雲區唯一能夠享受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優惠政策的基地。除此之外,還同時享有白雲區委、區政府所制定的優惠政策。截止2004年入園企業約3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5家,產值過億元企業11家,在建企業13家,投產企業5家,預計今年底投產企業7家。
以廣州民營科技園為龍頭帶動的鎮內現代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南方種業市場、南村竹木市場、南嶺陶瓷市場、永興農貿市場、興和綜合市場、謝家莊農貿市場、和樂市場等專業市場及綜合市場交易活躍,作為白雲區鎮級第一條步行街的珊景路商業步行街及其周圍鎮域中心區商業氛圍濃厚,第二三產業逐步形成規模。轄區內有工業企業約800家,主要生產傢具、玩具、五金機構、電子、化工、服裝、建材、醫葯等產品。
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億元,同比增長6.3%,比2005年翻一番,實現「十一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4.5%,高於規劃目標1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高速增長,2010年國、地兩稅區庫收入2.495億元,比2005年5916萬元翻兩番,實現年均增長33.4%;2010年鎮級財政收入達3.574億元,同比增長68.1%,比2005年增長192.95%,實現年均增長24%。居民收入穩步提高,2010年全鎮居民人均收入14391元,同比增長13.7%,比2005年增長70.5%,實現年均增長11%。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所設定的預期目標。
(三)城鄉建設初步改善
中心鎮建設成效初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地鐵三號線北延線順利開通,龍歸城項目正式啟動。推進了漢田、木棉、友好等變電站建設,推進了龍歸污水處理廠一期和二期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廣州市天然氣工程營溪加壓站和廣從路市政自來水供水加壓站等建設工程;道路交通網路建設加快推進,完成了廣河高速征地任務;配合市、區推進陳太路、北太路、白雲五線征地拆遷和青苗補償;完成了沙太路、建業路、太營路、太和南路的改造、綠化、路燈工程;完善了部分路段設置防撞牆、公共停靠站等工程;結合鎮級財政實力,推進朝亮路、長新路、龍興西路、太和南路等的改造,積極扶持村、社道路建設,緩解墟鎮日益突出的交通壓力。圓滿完成迎亞運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全面完成106國道、北二環重點地區亞運「平改坡」整治工程,華南快速路太和段和廣從路沿線兩旁建築、綠化和廣告招牌亞運整飾工程。狠抓污染源整治,清理整頓全鎮養豬業,切實減少環境污染,實現了城鄉環境面貌的初步改善。
(四)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管理機制不斷完善。藉助廣州亞運會舉辦和「創文」的良好契機,建立了新的環衛工作績效管理制度,完善了鎮對村居的「公共文明指數測評」方案和《太和鎮村居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方案》,不斷加強城區和主要道路的保潔工作,大力整治「六亂」,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佔道經營現象進行了徹底整治,真正做到了還路於民。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充分發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的作用,整合、提高群防群治隊伍,鞏固綜合治理「人屋」工作成果,不斷強化出租屋管理,2004年刑事立案627宗、同比下降9.26%,「兩搶」立案152宗、同比下降10.59 %,「兩盜」立案139宗、同比下降10.90%。連續五年實現「兩搶」、「兩盜」立案兩位數下降的工作目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逐年持續好轉。
整規打假工作取得階段成效。不斷完善了整規打假長效機制。全年共查處各類制假案件264宗,其中假冒卷煙案件214宗、食品安全及無證照整治案件50宗。長期以來比較猖獗的假煙問題得到遏制,煙絲加工、機械生產、包裝、運輸等各環節都取得明顯的整治效果。通過組織公安、工商、質監、煙專等職能部門進行大規模、地毯式的專項整治,太和鎮整規打假和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地打擊了制售儲運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整頓和規范了市場經濟秩序。
計生工作繼續推進。通過強化責任、落實隊伍建設、見面服務、宣傳教育等各項工作,通過升級改造鎮計生服務大樓,加強優質服務陣地建設等各項措施,進一步夯實計劃生育基礎工作。2010年全鎮戶籍人口出生1456人,政策生育率為92.93%,落實計劃生育手術1174例,與2009年同期對比增加150例,較好完成區下達的指標任務。
(五)民生事業全面進步
民生項目配套建設得到落實。加緊辦理農村醫療事業、學校、公園等公共事業項目和資金落實工作。完成了太和中心醫院爭取二甲醫院的立項申報,投入595萬元用於太和醫院、龍歸華僑醫院的辦公大樓擴建改造、醫療設備設施購置添加及醫療人才引進;完成了大源小學、營溪小學新校區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將全鎮所有的公園納入統一管理,投入65萬元對各公園(共計21.9萬平方米)進行綠化補種和修整。推進了全鎮環衛工作大改革,新增428萬元加強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每年投入638萬元用於環衛補貼和墟鎮保潔。
教育綜合實力穩步提高。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投入169萬元為13所學校安裝教學平台、電腦室和教學設施。積極推進規范化學校建設,爭取資金841萬元啟動了16所學校建設校安工程。進一步鞏固和發揮教育強鎮實際效果,不斷加強德育和安全工作,繼續推進「優秀校長」、「骨幹教師」評選活動,進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中學初三畢業班會考取得歷史性突破,4所初中均獲得白雲區初三畢業班工作獎勵,其中70中學獲得二等獎,115中學、太和中學獲得三等獎,龍歸中學獲得進步獎。16所公辦小學中有12所獲鎮畢業班獎勵。
㈤ 從深圳南山污水處理廠到清遠市太平鎮多少公里
從深圳南山區到清遠市太平鎮大約320公里左右吧、清遠市太平鎮是個青山綠內水的好旅遊的理想景點、空容氣質量特優、吃物豐富、絕對農村人種植養植的食品、大家自駕去清遠太平鎮去享受一下農村風光積農村美吃吧、包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