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醫療廢水國內研究現狀

醫療廢水國內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2021-03-20 14:07:34

① 洗滌廢水總磷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含磷洗滌劑是生活污水含磷的重要來源之一。看看當地使用的洗滌劑是無磷的多還是含磷的多。
旱災國家提倡不讓用含磷的洗滌劑銷售和生產了,但是有部分農村還是使用其實完全可以用4A沸石代替磷,既不污染環境,又加強了洗滌速度。磷的污染確實嚴重,我希望全國所有同胞保護環境,為下一代留下好的環境,同時也是為你自己。

② 國內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20世紀60~70年代,我國曾掀起在黑色岩系中尋找「五元素」礦床及鉑族元素的高潮,並在南方取得了進展和突破。初步確定在下列9個層位的黑色岩系中賦存有大型超大型礦床;①中元古代下昆陽群;②新元古代歪頭山組;③早震旦世大屋組、南沱組;④晚震旦世陡山沱組;⑤早寒武世牛蹄塘組;⑥早—中志留世;⑦晚泥盆世;⑧早二疊世;⑨晚第三紀中新統等。礦床集中於早寒武及晚泥盆世地層中,形成了5個超大型和為數眾多的大—中型錫、銻、重晶石礦床,並初步查明PGE含量比較高的層位出現在晚震旦世陡山沱組及早寒武紀牛蹄塘組。

陡山沱組廣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重慶北部地區、該組中富有機質的黑色岩系厚達20餘米,屬潮坪相及沼澤相沉積並與石煤、磷礦、菱錳礦等相伴產出。目前在陡山沱組發現的礦床類型計有:沉積型銀釩礦床(湖北興山白果園);微細浸染型金銻礦床(鄂南崇陽縣方山);接觸交代型銀鉛鋅礦床(安徽祁門縣三堡);沉積改造型鉬礦床(湘南安化張家嶺)。經前人查證僅在重慶城口、四川萬源一帶見鉑族元素礦化。

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是我國南方地史轉折期大規模缺氧事件產物,具分布廣泛、層位穩定特徵,常由碳質頁岩、碳酸鹽岩、砂岩、磷塊岩、硅質岩組成,部分地區還見石煤及基性-超基性火山凝灰岩。黑色岩系有機碳含量為5.6%~18.7%,同樣還普遍含有以黃鐵礦為主的金屬硫化物。陳南生等(1986)根據黑色岩系岩相及成礦元素組合特徵將該層位多元素礦床分為下列3類:①鎳鉬多元素礦床;②釩礦床;③沉積再造型銅鉬釩鈾多元素礦床。PGE查證成果表明具工業意義的礦化主要出現在鎳鉬多元素類型的礦層中(表3-4)。

Ni、Mo多元素礦層分布於貴州遵義,雲南德澤、湖南大庸、慈利、浙江諸暨、富陽、桐廬等地,賦存於碳硅質、黑色岩系底部,呈層狀、扁豆狀產出,厚度不大(大庸為0.5~1.8m、遵義0.1~1m,最厚2m,織金0.01~0.14m),屬陸架近濱-斜坡環境中局限滯流盆地沉積。Ni、Mo多元素礦層硫化物組合十分復雜,計有黃鐵礦、白鐵礦、硫鉬礦、二硫鎳礦、輝鎳礦、針鎳礦、輝砷鎳礦、鎳黃鐵礦、紫硫鎳礦、黃銅礦、黝銅礦、閃鋅礦、銀金礦、鈦鐵礦等,未見獨立鉑族礦物,推測為超微細顆粒或碳質吸附狀態存在。礦層品位:Ni 1%~5%(平均3.01%)、Mo1%~20%(平均3.48%)、Cu 0.09%、Se 0.28%、Au 0.054~0.38g/t、Ag 7.2g/t,並普遍含Pt 0.2~0.4g/t、Pd 0.26~0.66g/t、Os 0.073g/t、Ir 0.043g/t(分選提純鎳鉬精礦中Pt+Pd為1.84g/t)。據梁有彬等(1999)統計報道,∑Pt品位大庸0.602g/t、遵義0.70g/t、織金0.47g/t,最富的貴州天鵝山達1.295g/t(其中Pt 0.58g/t、Pd 0.50g/t、Os 0.19g/t)。

在成因上,過去認為鎳鉬礦是有機質參與下的沉積礦床,但近年經穩定同位素和流體包裹體研究,支持了海底噴氣熱水沉積觀點;Re-Os同位素年齡為560Ma和541Ma(毛景文等,2002);包體測溫黃鐵礦形成溫度115~185℃;有機質成熱度推算成岩期溫度為154~210℃;石英、方解石均一溫度為130~200℃。成礦與沉積同時並受局限盆地控制。

我國黑色岩系PGE研究突出了低溫地球化學條件下多組分體系的相平衡。在實驗模擬中得出:在25~200℃條件下,Pt可以Cl的絡陰離子搬運,其量可達×10-9級,而Pd可高一個數量級;在300℃N aCl/H2SO4溶液中,Pt可呈硫化物遷移沉澱。此外,在黑色岩系中,Pt、Ir常與自然金混合,呈超微細態出現。上述實驗和測試解釋了黑色岩系中未見獨立鉑族元素礦物的客觀現象。

表3-4 中國南方黑色岩系礦床PGE查證成果表(wB/10-6

盡管黑色岩系中PGE可以富集成礦的認識已經在理論上得到了確認,在經濟開發的前景方面也得到了肯定,即早晚會被開采利用,但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

1.分析測試技術未過關.國外技術保密,國內沒有開展對應的研究,嚴重地影響到勘查評價

黑色岩系中鉑族元素礦床的勘查技術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卡林型金礦,30年前我國地質工:作者對於卡林型金礦還「一無所知」,後來通過國外實地考察、國內大量找礦工作的投入,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在我國西南部的滇黔桂3省交界地區和秦嶺陝甘川3省交界地區確立了兩個大規模的卡林型金礦成礦集中區,發現了一大批金礦,並且得到了開采。可以說,卡林型金礦目前在中國已經「全面開花」。卡林型金礦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分析測試技術取得突破,尤其是「痕金」快速分析技術過關,並且使類似技術「傻瓜」化,幫助地質人員在野外利用「痕金分析箱」就可以完成找礦「偵察」工作。

PGE目前面臨類似情況,即適合於黑色岩系中PGE含量分析測試的技術不但在實驗室未過關,更談不上野外的快速分析。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進行過對比實驗,對采自四川硫磺廠和三大灣的含礦黑色岩系樣品分別進行了對比測試,每次測試工作的質量從標樣的重現性及其與標樣推薦值的對比可以看出是合格的,但前後兩次測試之間的結果卻有一定的差距(表3-5)。這說明,鋶試金富集鉑族元素ICP-MS法(孫亞莉等,1997)對於黑色岩系中的PGE來說並不合適,但目前還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

表3-5 三大灣和硫磺廠同一樣品兩次分析結果的對比

俄羅斯的科學家通過30多年研究,也明確指出,常規的方法和目前通用的火試金法對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是不適合用的,因為在試樣加熱過程中,PGE很可能隨著C元素的揮發而「丟失」!盡管俄羅斯的科學家已經掌握了相應的分析技術,但他們嚴格保密,無論是刊物上還是網路上都沒有公開相關的測試技術;盡管國內有關研究人員多次建議相關部門設立專門的分析測試研究課題,但一直得不到批准,以至於野外找礦工作停滯不前。因此,我們建議,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其他有關部門還是應該立項開展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測試研究工作。這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問題,而是關繫到能不能從我國揚子地台周邊及新疆東天山、西天山等地廣泛分布的黑色岩系中找到鉑族元素礦床的重大現實問題。

2.缺乏長期堅持不懈的研究和地質找礦工作

原地質礦產部孫大光部長曾經在1977年的全國地質工作大會上專門強調鉑族金屬是國家的急缺礦產資源,應該加強地質找礦工作。隨後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掀起了全國范圍內尋找鉑族元素礦床的一個小高潮,並推動了四川楊柳坪和雲南金寶山兩個鉑族元素礦床的成功勘探。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工作基本停止。21世紀初.隨著地質大調查項目的實施,又一次開展了鉑族元素礦床的找礦工作,曾經設立了重慶城口黑色岩系中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評價等項目,但由於分析測試等方面的原因無果而終。

綜觀國內外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經驗,沒有哪個礦床是在短期內查明其資源量的。即使是美國的斯提爾沃特(Stillwater),盡管在成礦模式的指導下只用了短短一兩年時間就發現了礦,但用了10多年時間才初步查明其資源狀況,而從查明資源狀況到開發利用又花了20多年時間。即使是已經開採的礦床,由於綜合評價等方面的原因也會給礦山開發帶來波折。如加拿大的伊勒湖鈀礦床,1993年開始開采,連年虧損,到1998年幾乎關閉,後來在資料二次開發和成礦規律重新總結的基礎上,通過重新評價大大地擴大了資源量,選擇了類似於斑岩銅礦「低品位大礦量」的開采理念,從而起死回生(施俊法等,2005)。因此,對鉑礦來說,短平快項目是不太可能取得找礦突破的。

3.采選冶研究嚴重滯後

黑色岩系中的鉑族元素礦化以「低品位大儲量」為特點,因此,采選冶就成為開發此類礦產資源的關鍵。但目前我們還沒有此方面研究成果的報道,尤其是C質吸附PGE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次研究發現,三大灣地區含C質岩系中的PGE可能被C吸附,類似於「碳吸附金」的情況。如何查明PGE與「C」之間的「吸附」機制並把PGE從「C」中解吸下來,不僅僅是一個礦床成因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礦床開發的技術問題。建議首先開展PGE與C的聯測研究,即同時測定樣品中PGE的含量和C(包括不同類型的「C」)的含量,查明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然後研究C與PGE之間的吸附與反吸附問題,為黑色岩系中PGE的回收提供科學依據。

③ 國內外研究現狀

9. 1. 1 GIS 在突水評價方法的現狀研究

目前,常用的突水預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1) 突水系數法。20 世紀 60 年代初,我國焦作、峰峰、淄博礦區就總結出了預測底板突水的經驗公式———突水系數法。他們是根據本礦區開採到一定深度時各個礦井底板突水的實際資料總結出來的。該方法物理概念明確、公式簡單實用、計算方便且現場易於操作,在預測煤層陷落柱突水和解放受水威脅的煤炭資源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該方法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今。

( 2) 突水概率指數法。該方法的基本思想為: 根據大量的突水資料分析,找出導致底板突水的主要影響因素; 利用專家經驗知識和分類統計法確定各種因素在底板突水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即確定各種突水因素所佔的權重,建立求突水概率指數的數學模型; 將建立的模型運用到已有的突水案例中,求出各個突水案例的突水概率指數; 依據案例的突水概率指數的統計,求出各種情況下的某突水程度發生的概率。此方法綜合考慮到了煤層底板突水眾多影響因素,利用該方法預測底板突水具有較為普遍的意義。

( 3) 脆弱性指數法: 此方法在煤層底板突水主控因素體系建立的基礎上,以多源信息復合理論為指導,以具有強大空間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的 GIS 為操作平台,在分析確定底板突水各主控因素的基礎上,經過數據採集、數據分析和處理,建立各主控因素的專題圖層; 運用多源信息復合疊加原理,採用如人工神經神經網路、證據權重法、Logistic 回歸、層次分析法等現代線性或非線性數學方法,建立煤層突水預測評價模型,最終對煤層突水脆弱性做出科學的分區和預測評價。該評價方法考慮到了煤層突水的多種影響因素及相互復雜作用關系,考慮到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 即「權重」) ,且具有多級分區的特點,易於掌握,在煤層突水,尤其是底板突水脆弱評價中的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就煤層突水預測的評價方法而言,還有許多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需要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對於煤層陷落柱突水的研究,從而對已有的突水預測評價方法在實用性和易用性方面逐步完善。因此,煤層陷落柱突水預測方法仍需不斷地探索。

9. 1. 2 GIS 在突水危險性評價中的現狀研究

隨著計算機制圖技術的發展,具有強大空間資料庫管理功能和空間分析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統( GIS) 在煤礦突水危險性評價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經過近 40 年的發展,GIS 已成為一種熟練的空間數據處理技術。GIS 強大的空間資料庫管理能力和空間分析功能為我們研究煤礦底板突水區域危險性評價提供了一個卓有成效的方法。GIS 已被廣泛應用到評價工作的多個環節,例如數據採集、評價指標空間分析、評價計算以及評價結果表達,使我們從傳統的復雜的手工勞動中解脫了出來,並使危險性評價的空間數據集成更簡便、分析更快速、精度更高,從而促進了該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相關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

曹中初、孫蘇南等人( 1996) 將 GIS 技術引入煤礦水害預測研究,以 ARCINFO 作為操作平台,經過數據採集與處理、專題圖層生成、圖層配准與編輯、多因素復合疊加處理,建立了以峰峰二礦小青煤為例的突水預測新模式。

江東、王建華等人( 1999) 以山東肥城國家莊煤礦為研究區,以多源信息復合為核心,建立了 GIS 支持下的突水預測模型,並進行了深入研究。武強、董東林、陳佩佩等人( 2002) 利用 GIS 與 ANN 耦合技術,在准確描述煤層底板突水各主控因素對突水事件的影響基礎上,建立了能夠反映多種主控因素綜合作用的突水模型,並對華北地區煤層地板突水進行了脆弱性分區。王茂連、孫蘇南、江東等利用 GIS 技術,在綜合分析礦區水文地質、地質構造和突水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能夠反映多種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突水模式,幫助決策人員做出正確判斷。這一技術在礦井突水預測評價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9. 1. 3 貝葉斯網路的應用現狀研究

貝葉斯網路( BN) 的發展主要經歷了 3 個階段:

( 1) 第一階段( 20 世紀 90 年代之前) : 主要是建立 BN 基本理論體系和進行不確定性推理的研究,這個階段主要是根據專家知識來構建 BN。

( 2) 第二階段( 20 世紀 90 年代) : 主要是根據數據和專家知識相結合的方式來建立BN,這個階段出現了許多經典的 BN 學習演算法;

( 3) 第三階段( 20 世紀末和 21 世紀初) : 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主要研究 BN 的應用。目前,BN 已被廣泛地用於醫療診斷、工業控制、專家系統、統計決策等領域中解決實際問題,並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國外在近 10 年來,相繼出現了大量應用 BN 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和文獻,BN 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醫療診斷方面有 ALARM 網,常被作為 BN 結構學習演算法檢驗的標准網; Alberola 等把 BN 用於人類學習中的問題解決研究; Rodrigues 等將 BN 用於製造過程診斷控制; Gemela 利用 BN 進行金融風險分析; Sillanpaa 等利用 BN 模型進行 DNA 的分析; Brenda 利用 BN 進行系統可靠性分析; Socher 等人利用 BN 進行圖像分析和語音識別;Sanguesa 等人利用 BN 學習方法進行工業廢水處理。以上是 BN 在國外的一些成功應用。

國內 BN 的應用較國外稍晚一些,不過近幾年也出現了很多關於使用 BN 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李偉生等將 BN 用於規劃識別; 清華大學的曹冬明等利用BN 技術進行故障定位通用性較強; 上海大學的李明等將 BN 用於模型診斷串列解碼; 上海交通大學的鄧勇等將 BN 用於模型診斷; 清華大學的孫亞男等利用 BN 方法進行冠心病中醫臨床診斷; 戴芹等利用 BN 對遙感數據進行分類; 中南大學的李儀等利用 BN 對移動機器人進行避障等。

④ 各地目前醫療廢水處理的怎麼樣了

你好,各地目前醫療廢水處理的方案已經比較成熟了

⑤ 國內外如何看待廢水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新中國成立年以來,環境保護事業逐步發展壯大。其中,關於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逐年增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佔GDP比重也穩步提高。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環保治理投資每年為25至30億元,約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51%;到80年代末期,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0.60%左右;「九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1010.3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02%,首次突破1%;「十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2388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30%;2010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6654.2億元,是2002年的近5倍,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量逐年增加,佔GDP比重均呈上升趨勢。同時,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情況逐年下降。2001年共發生1842起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而到了2010年,則下降至420起,是2001的1/4。2010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為6654.2億元,比上年增加47.0%,占當年GDP的1.67%。其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224.2億元,比上年增加68.2%;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397.0億元,比上年減少10.3%;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2033.0億元,比上年增加47.0%。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正在逐步形成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多種保護管理形式並存的保護管理體系。與此同時,環境法制建設日臻完善。我國環境立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目前,我國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環境影響評價等10部環境保護法律,15部自然資源法律,頒布國家環境標准800多項,批准和簽署多邊國際環境條約50餘項,頒布地方性環境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660餘件。
「十二五」期間全國GDP將達到231.2萬億元。根據中國環境規劃院宏觀戰略研究環保投入專題和「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將超3.4萬億元。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工業廢水治理產業全景調研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共十四章。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環境保護部、中國石油化工協會、中國國土資源部、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國內外多種相關報刊雜志的基礎信息以及專業研究單位等公布、提供的大量的內容翔實、統計精確的資料和數據。報告對我國工業廢水市場運行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並且論述了領先企業運行情況。通過翔實的數據和充分的論述,從產業層面上剖析產業現狀特點,針對產業的供需矛盾闡述了工業廢水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影響因素,從多個角度揭示了工業廢水產業結構。

⑥ 濕地處理廢水的研究現狀

煤礦山排出的廢水和煤矸石滲出液,含硫量較高。根據大峪溝礦區的實際情況,即使採用綜合一體化處理方法,出水的除硫效果並不明顯,水中SO2-4仍高達1994.21~2144.06mg/L。雖然現有的《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GB20426—2006)對SO2-4的排放濃度沒有明確限制,但高硫酸鹽水對大峪溝的地下水和涼水泉水庫的水質仍有嚴重影響。

目前,去除水中SO2-4的方法主要有中和法、反滲透膜法、生物化學處理法和濕地法。前幾種運行費用高,效果不一,有的還存在二次污染或技術不夠完善等問題,更多地採用廉價、清潔的處理方法,即利用濕地除硫。

一般而言,煤礦開采尤其是井工開采都需疏排地下水,在地表形成小溪或小河進入窪地,形成濕地。濕地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能夠起到凈化水質,調節空氣濕度、溫度,繁衍各種濕生-水生植物,改善人居環境的作用。據調研,目前煤礦山濕地生態功能常常被忽視,要麼棄置不用要麼受損嚴重。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試圖利用礦區排水形成的濕地解決終端外排水的去硫問題,使之資源化,可以說是前述綜合一體化處理方案的最終一個環節,同時也是解決煤礦山濕地生態修復和濕地生態利用的專門性課題。

利用人工濕地去除水中硫酸根的研究仍處於探索階段,人工濕地屬於人工構築物的范疇,通常的做法是建幾個處理池,池內鋪蓋底泥並種植植物,依靠植物、底泥等要素的作用達到去硫效果;煤礦山濕地顯然不屬於上述的人工濕地,有關煤礦山濕地的生態功能、除污能力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見。據國內外的相關文獻,人工濕地脫硫效果相差較大,有的可以達91.9%,有的為53%,甚至有的去除率幾乎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濕地規模、水質、氣候、底泥和水生植被的差異。所以在對煤礦山濕地進行研究時,必須查明生態地質的基本條件。

人工濕地是人對自然濕地系統的模擬,利用生態的方法來去除污染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它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三者的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共沉、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彭超英等,2000)。實踐表明,與其他處理污水的方法相比,人工濕地系統具有高效率、低投資、低運行費、低維護技術、基本不耗電即「一高三低一不」的特點(丁疆華等,2000)。自1974年第一個用於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系統在西德建成以來,因其優越的性能,使它獲得較快的發展(劉自蓮等,2005)。20世紀80年代從歐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區和國家都廣泛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美國有600多處人工濕地工程用於處理市政、工業和農業廢水;在丹麥、德國、英國等國至少有200處人工濕地(主要為地下潛流濕地)系統在運行,紐西蘭也有80多處人工濕地系統投入使用(李麗等,2007)。而且大量的監測表明,濕地凈化污水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例如,Knight(2000)等對1300多條已報道的數據進行分析,人工濕地對飼養家畜排放水的凈化效率平均為:BOD5,65%;TSS,53%;NH4—N,48%;TN,42%和TP,42%。來自美國環保機構的資料庫資料顯示出了更高的處理效率,BOD5,TSS,TN,NH4—N,NO3—N和TP分別高達95%、88%、67%、61%、72%和76%(Braskerud等,2002)。

我國的濕地研究起步較晚。從「七五」時期開始試驗,取得了人工濕地工藝特徵、技術要點和工程參數等研究成果(胡康萍等,199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人工濕地的研究發現燈心草、香蒲等植物在人工濕地中凈化污水能達到國家二、三級地面水標准,人工濕地可以廣泛應用於工業廢水處理、農業水處理、雨水處理等。在研究利用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去除水體中藻類方面,說明人工濕地系統在污水深度處理或減少水體富營養化、抑制藻類生長等方面也具有特色。全國數十個城市開展人工濕地研究,很多已投入生產;已有不少城市建立了蘆葦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這些系統運行以來,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我國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廣東韶關市鉛鋅礦廢水治理,在人工濕地中種植香蒲的研究表明(陽承勝等,2000),利用香蒲凈化含鉛、鋅工業廢水的效果非常好,COD、SS、Pb、Zn、Cu和Cd的去除率分別為92.19%、99.62%、93.98%、97.02%、96.87%和96.39%,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TSS、Pb、Zn、Cu和Cd等均達到排放標准。此外,人工濕地在處理鐵礦酸性廢水的試驗結果表明(唐述虞,1996),酸水pH值由2.6升高到6.1;銅離子、鐵離子和錳離子去除率分別為99.7%、99.8%、70.9%。在利用濕地去除廢水中常見的硫酸根離子方面,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發現,前人的研究尚不充分,而且在不多的文獻報道中,脫硫效果相差很大。研究資料表明,經生化預處理的紡織廢水在經過濕地前後SO2-4由1235mg/L變為1244mg/L,去除率幾乎為零(尹軍等,2004);美國佛羅里達州的Hidden River雨水濕地處理系統的SO2-4去除率達到53%(王世和等,2007);另有研究表明,畜禽舍污水經過濕地後,硫化物的降解率可達88.3%(汪植三等,1995);在對濕地凈化養豬場豬糞水的研究時發現,SO2-4去除率達到91.9%(劉開容等,1997);國外學者研究認為,人工濕地對生活污水中無機硫的去除率可達95%(Buisma 等,1990)。

在濕地設計方面,國外學者通過示蹤劑實驗發現,在同樣的濕地面積下,填料深度為0.45m的濕地系統的BOD去除效果比深度為0.3m的濕地系統去除效果稍好(George,2000)。美國環保局在關於構建濕地處理市政廢水的手冊中認為,潛流濕地進水區域水深一般為0.4m,基質深度應比水深深0.1m,即系統總體深度為0.5m(USEPA,2000)。國內有學者研究了20cm、40cm、60cm三個水深條件下COD的去除率,發現水深為60cm時,即使運行的水力負荷較高(433.3cm/d),COD的去除率仍然可達84.9%(王世和等,2003)。另有研究發現,進水負荷的增大引起水力停留時間和出水速率的下降,不利於污水的凈化處理。但另一方面,進水負荷太小又不能充分發揮濕地的凈化潛力,因此濕地系統都存在一個較佳的進水負荷(吳振斌等,2001)。研究表明,低流速和高水力停留時間(HRT)對有機物和TSS(總懸浮固體)有較好的去除作用,過高的HRT會增加人工濕地水分的蒸騰作用。鑒於濕地植物在處理廢水中有機物和重金屬的重要作用,目前國外對人工濕地的植物選擇研究不斷深入,總的來看一般有三種植物較為常用,為風車草、蘆葦和香蒲(Ciria等,2005; Karathanasis 等,2003)。國外有學者研究了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中八種植物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發現香蒲的去除能力最強(Klomjek,2005)。國內人工濕地系統植物的應用情況和國外基本相同,在研究香蒲、美人蕉、燈心草、蘆葦、營蒲、茭白和黃花鶯尾這七種武漢地區常見濕地植物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時,發現其中香蒲、美人蕉、黃花鶯尾、茭白和營蒲的處理效果相對較好(魯敏等,2004)。風車草、香根草、香蒲、蘆葦和燈心草是國內人工濕地應用比較多的植物(靖元孝等,2002;廖新梯,2002;成水平等,1997;王全金等,2004)。

通過以上總結,可以發現,目前針對濕地處理廢水的研究和應用在國內外均是一個熱點問題,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但是,由於濕地作為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加之廢水類型的復雜多樣,具體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在利用濕地凈化廢水特別是煤礦山廢水方面,還有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可以說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目前國內外對於濕地凈化污染物能力的評估,多是根據溶質平衡的原理,將濕地進水口與出水口的溶質量相減,認為其結果就是濕地的凈化能力。這種評價方法有許多弊端,一是必須依賴於長期、大量的監測數據作為基礎,二是不能給出較為准確的單位面積的凈化效率數據,三是只能在濕地建成後進行評估,而想要更科學地進行濕地設計,在建設之前就必須對濕地凈化能力進行合理的預測。目前,國內外的濕地設計往往多著眼於水力學參數和化學指標,對於影響凈化效果的關鍵因素例如植物、底泥等涉及較少,特別是缺少對濕地各要素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現有的很多研究,實際上,或是將濕地看做是常有植物,鋪有底泥的「反應釜」,或是僅從植物、化學等單一學科角度出發來研究濕地凈化這種多學科問題。

另外,國內外的研究雖已證明了濕地處理廢水的有效性和實用性,然而多數研究都注重於濕地對廢水中氮、磷、pH值和金屬離子去除的研究,很少有針對酸性廢水中含量相當高的硫酸根離子去除情況的研究。高硫廢水是工業生產特別是煤礦開采中大量產生的一類污染,在利用濕地來去除水中的硫酸根離子方面,國內外研究不多,並且所得的結論也是差異較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前人所研究的各個濕地的環境,包括氣候、底泥、面積、植物種類、數量等,以及所排放廢水的性質包括水量、pH值、硫酸根濃度、COD、BOD5等都差異較大。因此,在對具體某處濕地進行研究時,應該實地展開調查取樣,來評價該處濕地對SO2-4的去除作用。從根本上說,正是由於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的生態地質學研究不夠,才導致了濕地凈化廢水研究方面的欠缺,使其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⑦ 醫療廢水是怎樣處理的

衛生部對醫院醫療廢物的處理是有規定的,需要分類處理。涉及廢水,處理如下回:
(答1)檢驗科病源體的培養基、毒種保存液等高危廢物,先在科室內進行壓力蒸汽滅菌後,按其它感染垃圾處理。
(2)傳染病人(如結核病人)的痰液和檢驗科檢查後痰液標本、污染廢物,以及各科室病人的引流液、胸、腹水等由產生科室分類收集,用防滲漏的專用桶盛裝,送至化痰室,經高溫煮沸30分鍾或2000mg/L含氯消毒劑混合作用30分鍾後,污水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
(3)放射性液體廢物:產生後由專用管道排入分隔的污水池,經過降解後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
(4)化學性廢物:放射科顯影液產生後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定影液產生後用防滲漏的專用桶裝,交回收公司處理。檢驗科、病理科的化學試劑、液體廢物排入醫院污水系統處理。
(5)廢水:醫療生活廢水由排污系統進入醫院污水處理站。在處理站根據國家要求,使用符合國家規定有認證的設備和制劑進行沉澱和去害處理後排出。一般是用二氧化氯對廢水進行處理排出。
注意,生產醫院污水處理設備和化學試劑的廠家是需要認證的,一定要買具備資質的。還有污水處理後應進行檢測,最好是請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公司檢測。

⑧ 醫院污水的國內醫院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

醫院污水是指醫院(綜合醫院、專業病院及其它類型醫院)向自然環境或城市管道排放的污水。其水質隨不同的醫院性質、規模和其所在地區而異。每張病床每天排放的污水量約為200-1000L。醫院污水中所含的主要污染物為:病原體(寄生蟲卵、病原菌、病毒等)、有機物、漂浮及懸浮物、放射性污染物等,未經處理的原污水中含菌總量達10^8個/mL以上。醫院污水處理的原則是:分質分流,局部分隔治理,把污染就近消滅在污染源。主要處理方法為沉澱與消毒。我國常用的消毒劑為液氯,為了提高消毒效率及不產生二次污染多趨向採用臭氧化法消毒,消毒處理後均可達到排放標准。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常採用石灰消毒法及高溫堆肥法進行處理。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的有關規定(國家環保總局.醫院污水處理技術指南.2003.12(環發(2003)197號 ),將各類醫院按性質分為綜合醫院和傳染病醫院兩類,與衛生系統對醫院及醫療機構的劃分方法有差別。其中傳染病醫院指傳染性疾病專科醫院和帶傳染病房的綜合醫院,綜合醫院為不帶傳染病房的綜合醫院和各類非傳染性疾病的專科醫院。醫院污水凈化包括綜合醫院、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民族醫院和專科醫院(傳染病醫院(包括結核病院)、心血管病醫院、腫瘤醫院、口腔醫院、婦產科醫院和精神病醫院等等)各類醫院污水的處理,同時也包括療養院、康復醫院等其它醫療機構和獸醫院的污水處理工程。

⑨ 醫療廢水具體是指什麼

醫療污水主要是從醫院的診療室、化驗室、病房、洗衣房、X片照相室和手術室專等排放的污水,其污水來屬源及成分十分復雜。醫院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細菌、病毒和化學葯劑,具有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的特徵。

醫院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水,這些廢水的來源決定了其成分復雜性,涉及多種生物性、化學性或放射性污染。醫療廢水中除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蟲卵等致病原體外,還含有化學葯劑和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對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的幾大特徵。如果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醫療污水,不經過消毒、滅活等無害化處理,而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往往會造成水、土壤的污染,嚴重的會引發各種疾病,或導致介水傳染病的暴發流行。

⑩ 國內研究現狀及進展

1.3.2.1 構造研究及進展

國內對沂沭斷裂構造帶的研究者甚多,研究程度較高,但尚存在長期爭論的問題。

(1)早期對沂沭斷裂帶的認識

有資料記錄最早對沂沭斷裂帶進行調查的是德國人李希霍芬(1898),他對山東進行地質調查,第一個描述了山東的重要斷裂構造[14],指出「山東的山地由自北向南沿著濰河斷層分為兩個地質和山嶽形態不同的部分」,並在其編制的構造圖上標出了斷裂帶的位置。1923年,中國學者譚錫疇在調查山東中、新生代地層時於莒縣境內首次記述了沂沭斷裂帶的蹤跡[30],「莒縣溪谷之西,有一南北向之正斷層,仰側為古生代前期及太古代地層,俯側為青山層王氏系及二疊、石炭紀煤系,斷距不大」。李捷(1929)在編制1∶100萬南京、開封幅地質圖說明書時描繪出沂沭斷裂帶沿沂河、沭河谷地發育,北接濰河的北北東向地層系所構成的「兩塹夾一壘」基本結構形態[31]。翁文灝(1930)在其著作中將李希霍芬的濰河斷層稱為山東濰河斷裂帶,並指出該斷裂為一地震中心。李四光在1948年已提出此斷裂帶的存在:「橫過山東從南邊沂水到北邊的濰縣有一強烈的破碎帶,這個破碎帶顯示出新華夏系擠壓的特點[59]」。同時他還第一次指出[60,61],該斷裂帶向北延入遼東半島,向南延入江蘇北部。該斷裂與北北西向和北東東向二組扭裂面具有成生聯系,其形成時代為白堊紀。張文佑(1957)認為有一北北東向斷裂帶沿濰河、沭河、沂河谷地伸展,大別山東端的傾沒可能與它有關[62]。徐嘉煒(1956)在調查江淮之間的區域構造時,指出介於張八嶺地軸與淮河地台及魯東地盾與魯西隆起之間存在一條北北東向的巨大斷裂帶[63~67],穿過安徽、江蘇、山東三省,命名為「安江山深斷裂」,1957年將其改稱「皖蘇魯深斷裂」。關於郯廬斷裂帶的對比研究見表1-3。

(2)中期對沂沭斷裂帶的認識

1957年,地質部航測大隊904隊進行大規模航空磁測時發現,山東郯城至安徽廬江一帶,有一條十分醒目的航磁正異常帶,第一次將之命名為郯城-廬江深大斷裂帶[3]。1980年在山東濰坊舉行了郯廬斷裂帶的專題學術討論會,學者們各抒己見,他們的許多觀點、分歧均刊登在1984年的《構造地質論叢》第3號中。此後對該斷裂帶的性質、演化及動力學機制的研究,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後來的研究主要涉及沂沭斷裂帶的體系歸屬(鄧乃恭,1982)、水平斷距的大小、斷裂帶所表現出的大陸裂谷特點及地體邊界的表徵和沂沭斷裂帶形成的時代等一些重要的問題。80年代以來,對於郯廬斷裂帶的研究不斷深入,針對該斷裂帶的研究已舉行過多次學術討論會,對其形成時代、運動方式、活動特點等的研究已出版多部專著和專輯,有300餘篇論文從各種角度論證了此斷裂帶的形成、演化和活動特徵。

環文林等(1982)對郯-廬斷裂提出了三個重要演化階段,及其與太平洋板塊運動相聯系。第一階段,中侏羅世晚期-早白堊世(120 Ma),庫拉板塊消亡,中國東部處於壓扭應力場;第二階段,晚白堊世-古近紀(約90 Ma),太平洋洋脊消減,出現伸展開張的構造環境;第三階段,新近紀-第四紀(40 Ma),太平洋板塊消減,中國東部出現右旋剪切應力場,總的來看,太平洋板塊運動對中國東部大陸地質作用影響的主要時期基本一致,郯-廬斷裂在上述主導應力作用下發生平移、推覆、張裂[69~71]。萬天豐劃分出四個運動階段,時間為135~52 Ma,包括了太平洋板塊運動主要時期和郯-廬斷裂的主要活動

[68]

(3)構造研究爭鳴階段

概括起來,對郯廬斷裂帶(沂沭斷裂帶)的研究存在六種不同的觀點與認識(圖1-2)。

徐嘉煒最早研究郯-廬斷裂及其平移性質,他認為郯廬斷裂帶是西北環太平洋邊緣大陸內測的大型平移斷層,其動力背景是太平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斜向運動,主平移時期為晚侏羅-早白堊世(140~110 Ma),最大平移距達740 km,隨後他又發表多篇論文及專著,進一步闡述他的這一獨到見解[19~23,63~65]。他認為郯廬斷裂三疊紀開始活動,晚侏羅紀晚期構造變動達到高潮,以擠壓條件下的巨大左行平移為主要特徵,白堊紀至古近紀轉為張裂斷陷,新近紀又受到新的擠壓,伴以小幅度的右行平移,這種斷裂性質上的轉變與太平洋板塊相對運動方向的改變有關,郯廬斷裂帶是濱西北太平洋區大陸內緣的大型剪切滑動帶。另一種觀點為「地縫合線-邊界線轉換斷層帶作為華北與華南板塊的縫合線」(周導之等,1980)。第三種是轉換斷層模式,認為郯廬斷裂的形成與華北和揚子陸塊沿秦嶺-大別造山帶碰撞有關[73~75],這一轉換斷層活動時限為晚古生代-中生代,延續到侏羅紀;張國偉(1998,2002)認為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大的陸內轉換斷層;張寶政(1993)亦認為郯廬斷裂具轉換斷層之特徵。第四種為碰撞嵌入模式(Yin et al.,1993)[76~79],基於郯廬斷裂帶的左行平移和朝鮮半島沃川帶、Honam剪切帶右行平移運動學特徵,認為郯廬和Honam剪切帶之間的蘇北、膠南及朝鮮的京畿-沃川帶是華南板塊北側不規則被動邊緣向北突出的一塊[80,81],存在於碰撞前,嵌入碰撞時代為早二疊世晚期至晚三疊世與早侏羅世。第五種模式認為它是我國東部一個獨立的巨型構造體系[82,83],稱更新華夏系,形成於燕山運動晚期。第六種模式認為郯廬斷裂帶是我國東部規模最大的一條白堊-新近紀的後地台型古裂谷帶[24~26,84,85],並劃分出北、中、南三段,各段的基本特徵、構造組合類型、沉降幅度、水平擴張量、火山活動、深部構造及地質發展史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均十分明顯地表現為先張後壓的雙重構造特徵,後期的擠壓應力作用取代於拉伸作用。高維明等(1980)認為沂沭斷裂帶是典型的大陸裂谷帶[86],是在中生代左旋平移基礎上,經歷了白堊紀強烈橫向擴張階段和第三紀以來的消亡擠壓階段而形成的。

表1-3 郯廬斷裂研究對比簡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圖1-2 郯廬斷裂帶構造模式圖

王小鳳等(2005)在《郯廬斷裂帶》一書中認為[2]:郯廬斷裂的形成發軔於南北地塊拼合帶的向南突出部位,而下地殼物質的NNE向左行韌性剪切流動則是其啟動機制,然後逐步向淺部和向北擴展。這一平面上自南向北分段遞進的生長遷移機制,得到了相應沉積盆地和岩漿活動年代學資料的支持,也解釋了中南段的縮短率和位移量明顯大於北段的事實。同時根據不同層次變形域的特徵,提出了沿滑脫面上層對下層做S(SS)E向滑動的多層滑移模式,反映了陸內大型走滑斷裂帶由深到淺的應力應變傳遞方式。通過斷裂兩側地殼縮短資料的判斷,得出了郯廬中南段累積最大位移量為300 km的結論。同時將郯廬左行剪切走滑斷裂發育歷史劃分為六個時期、四個變形階段,較全面地重現了從特提斯體制向太平洋體制的復雜歷史轉化過程,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東部大陸邊緣的動力學特徵。

(4)對沂沭斷裂帶活動的趨同認識

郯廬斷裂帶(含沂沭斷裂帶)在漫長的形成演化過程中,曾經歷過多期構造活動,構造力學性質發生過多次變化,在中、新生代又曾以拉張、擠壓(兼扭動)交替進行為特徵。對沂沭斷裂帶來說,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是各家易於接受的:

一是,無論沂沭斷裂帶在中生代前是否有強烈的活動,中生代以來強烈活動有可靠的證據,白堊紀是具垂直差異特點的強烈活動的形成階段,它代表新華夏系活動特徵,是一條規模巨大的逆時針向壓扭性斷裂帶。

二是,魯東至少在二疊紀以後、侏羅紀之前曾有過比魯西地區更大幅度的隆起。魯東缺失古生界到下中侏羅統;沂沭斷裂帶中缺失二疊紀上統(石千峰組);萊陽盆地底部礫石中發現石炭-二疊系灰岩礫岩[87];魯西局部發育有三疊系沉積地層;沂沭斷裂帶中坊子煤田坊子組(J)不整合於元古宇或下古生界之上。晚侏羅世到白堊紀,魯東成為沉積的集中發育區,在萊陽盆地中沉積有近萬米厚的中生代沉積地層,反映這時魯西比魯東有更大的隆起抬升。

三是,沂沭斷裂帶兩側中生代白堊紀以來地層可以對比,魯東和魯西並無明顯差別。此外,在昌邑-大店斷裂帶北段常以揉皺帶表現出來,這均顯示白堊紀以來無重大平移。

四是,斷裂帶成生發展的地質特徵對兩側地區有重要影響。晚侏羅世(155 Ma)前,伴隨魯東地區相對開始沉降,構造帶已開始逆時針向活動。晚侏羅世是構造差異活動較強時期,隨著膠萊坳陷的形成,膠北、膠南相對隆起,岩漿侵入活動廣泛發育。特別是在上侏羅統類磨拉石建造沉積之後,下白堊統火山岩系噴發之前,是構造強烈活動時期,相當於大寶運動主幕(星野一男,1985),有強烈擠壓的NE-SW走向構造形跡形成,斷裂發生較大平移運動[88]。早白堊世斷裂帶及其兩側次級序斷裂構造表現為張性活動特徵及區域右行走滑的構造背景,岩漿大多充填在這些斷裂中,基底上隆明顯。晚白堊世至古近紀是順時針平移的余動時期,斷裂少有平移,主要表現在斷裂兩側岩塊相對升降運動和岩塊內部低級序的斷裂構造的成生活動[89~94]

沂沭斷裂帶以東,新華夏系較低級別的NNE斷裂構造相當發育,集中表現在膠北地區和膠南地區,牟平-即墨斷裂以東也有強烈活動形跡。

到目前為止,以下問題仍然是地學界關注的熱點:

A.沂沭斷裂帶啟動的時間、邊界條件及古構造格局?

B.沂沭斷裂帶及其相鄰地區的構造型式及岩石圈結構變化?

C.郯廬斷裂帶左行平移發生的時限?最大平移的幅度是740 km還是300 km?它所誘引的從淺部到深層次的應變圖像如何?

D.中國東部大陸邊緣變形的模式、地殼運動的程式及動力來源是什麼?沂沭斷裂帶形成演化過程及構造應力場演變歷史?

E.沂沭斷裂帶對該地區的構造格局、沉積作用、岩漿活動以及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的形成與分布等有怎樣的控製作用?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1.3.2.2 構造控礦作用研究

(1)區域控礦作用

郯廬斷裂帶不僅在區域構造演化上具有重大的影響,而且是中國東部一條重要的內生金屬成礦帶[95]。沿此帶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型金、銀、銅、鐵、鉛鋅等內生金屬礦床。它們主要形成於燕山期(135~96 Ma)。當時在NE-SW向最大主壓應力的作用下,郯廬斷裂帶兩側的次級NNE向斷層或者NNE向斷層與橫向(NW、近EW向)斷層交叉處,常常成為內生金屬熱液礦床的有利儲集部位,此時NNE向斷裂均具有張剪性的特徵。該帶的成礦作用可稱為板內拉張帶成礦作用。但是拉張作用最強的大斷裂——郯廬斷裂帶反而沒有儲集大型、特大型礦床,那是因為該帶拉張作用太強,不僅在成礦時流體可沿斷裂帶通暢地經過,在成礦後非成礦流體(地下水)也可產生強烈的淋濾作用,使成礦物質難以保存。而郯廬斷裂帶兩側的一些中型斷裂在總體上較封閉的條件下的局部拉張部位,才比較有利於成礦物質的儲集與保存。

(2)對金礦的控製作用

對於郯-廬斷裂帶對金礦的控製作用,王小鳳等對郯廬斷裂帶中、南段對金礦的控制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118]:①郯廬斷裂帶對金礦(礦帶、礦田、礦區)分布的控制;②郯廬斷裂構造系統控礦構造型式對金礦控制的多樣性:A.主幹斷裂帶內及旁側與其走向相同的次級構造對金礦的控制,B.主幹斷裂旁側「入」字型構造分支斷裂控礦,C.金礦化受NEE(或NE)、NNW、NWW(或NW)等伴生構造控制,D.低序次旋扭構造對金礦的控制,E.構造復合控制金礦的具體定位;③控礦構造形變差異對金礦化類型的控制;④金礦成因的差異性與統一性;⑤郯廬斷裂帶成生發展與成礦的同步性。在戰略找礦方面,提出了A.東西向構造帶與郯廬斷裂帶的交匯復合區;B.構造活動、形變強烈和燕山期岩漿活動發育區;C.太古宇變質岩展布區;D.郯廬斷裂帶次級、低序次構造發育、自身復合及與其他構造成分復合區。具備上述四項條件的地區是找礦遠景區的最佳選擇。

閱讀全文

與醫療廢水國內研究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亂倒廚余污水怎麼處罰 瀏覽:788
污水處理鹽度是什麼 瀏覽:4
綜合執法以什麼憑據收污水 瀏覽:115
舉報偷排污水是什麼行為 瀏覽:850
高效高性能超濾膜應用 瀏覽:977
電廠的廢水 瀏覽:193
大孔樹脂吸附處理廢水流程 瀏覽:266
安吉爾凈水器好不好多少錢1台 瀏覽:678
賽歐2空調濾芯怎麼裝 瀏覽:512
哪些液體普通蒸餾 瀏覽:192
汽車空氣濾芯真假如何鑒別 瀏覽:97
什麼叫ro反滲透濾芯 瀏覽:401
浙江新雅樹脂 瀏覽:922
九州凈水機多少錢一台 瀏覽:3
萊克吉米凈化器濾網怎麼清洗 瀏覽:35
69元凈水機多少錢 瀏覽:438
弱鹼性離子交換樹脂 瀏覽:496
蒸餾釜的功率 瀏覽:22
廣東超濾凈水器貼牌 瀏覽:121
污水井怎麼打開專用工具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