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株洲工業廢水狀況

株洲工業廢水狀況

發布時間:2021-03-05 16:58:41

Ⅰ 200分跪求一篇關於湘江水污染的調查報告!~~

南省水利廳水政處提供的一份湘江污染狀況示意圖上,蜿蜒的湘江被標成深淺不同的兩種顏色。從中游的衡陽以下,湘江顏色由綠轉紅,漸至褐色,污染漸重。曾擔任過11年省環保局局長的傅玉輝感慨地說:「湘江污染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據了解,湘江受污染河段的主要超標項目為總大腸菌群、非離子氮、石油類、溶解氧、總砷、總汞等,其中以礦物污染和化學污染最為嚴重。湖南省政府參事、老水利專家聶芳容說,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即使在枯水期湘江也從未出現過四類以下的水質,而現在豐水期的七八月份四類以下的水質也常有出現。湖南省水質監測中心對湘江43個河段進行一次監測中,只有11個河段水質在三類標准以內,達標率僅為25.6%。32個河段水質為4類,屬已污染水體,其中湘江幹流有2個河段水質為五類,已根本無法飲用。
不久前,記者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三湘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從湘江上游永州市一直溯源至湘江發源地之一廣西興安縣。這是整個湘江流域中保護得最好的一段,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二類水質標准以上。
然而,在茂密的森林和清清江水之下也隱藏著湘江保護的隱憂。采訪中,一些基層幹部的想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認為,源頭地區的綠色湘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經濟不發達造成的,但恰恰由於經濟落後,這些地區對「母親河」的潛在索求沒有釋放出來。由於目前國家無力對源頭地區進行合理的補償,導致源頭地區與中下游經濟發展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源頭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失衡。如果這種不平衡繼續擴大,難保上游和源頭地區不會再走中下游的老路。
另一種現實的擔憂是源頭區的小水電站開發熱。據了解,僅湘江一級支流瀟水源頭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已建和在建、報建的小水電站多達180多個。從江華縣城溯瀟水而上至湘粵交界的碼市鎮,一路上隨處可見在建的小水電站。這些電站最近的相距不到兩公里。記者看到,建有電站的河段水位被人為地一再抬高。據當地幹部介紹,由於小水電開發成本低、見效快,開發小水電在當地已成為一股熱潮,一些國家公職人員也紛紛入股辦電。據隨行水利專家介紹,小水電的開發固然有諸多益處,但如果開發過多過密,不僅會對兩岸防洪、交通等造成不便,而且還會形成廢渣污染。由於過度開發違背了河流的自然規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將是不可挽回的。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小水電開發熱波及區域,許多地方提出了「以水發電、以電興工」等口號,大力發展冶煉、軋鋼等高能耗企業,而這些企業很有可能給湘江造成新的污染。
盡管近年來湖南省和湘江沿岸各城市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湘江水質惡化的趨勢卻沒有明顯改觀。
湘江污染難以根治,首先源於沿岸城市的地方保護主義。上游肆意污染,下游叫苦不迭在湘江已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如湘江長沙段的水質,在經過多層凈化處理後仍只能「勉強符合飲用標准」。長沙水質惡化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上游的株洲、湘潭治污不力。今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就查處了這樣一起惡性事件:特大型國有企業株洲化工集團公司一個下屬企業竟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水處理設施,使污水處理站停止運行,將高濃度酸性廢水直接排入湘江。
相對城市而言,環保意識的缺乏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處偏遠的地區尤甚。自1931年發現錫礦後,瀟水支流泡水河沿岸11萬群眾就飽受污染之苦。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這里非法小錫礦蜂擁而起,泡水河水因礦渣排放變成了一條「紅河」,河水鉛、砷含量分別超出國家標准180多倍和60多倍,上游近36公里河道水生生物絕跡,連下河戲水的鴨子都未能倖免。離污染源最近的老屋田自然村,100多人中竟有35人因污染而致殘。由於缺乏環保意識,泡水河污染問題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盡管深受其害,但當地一些群眾仍將采錫作為「致富手段」。直到2000年,在政府強行關閉了上游錫礦後,泡水河水質才逐漸恢復正常。
市場機制的缺位也嚴重影響了湘江治理污染的進程。近幾年來。每年排入湘江的污水多達30多億噸,其中大部分為城市排污。為了根治污染,株洲、長沙、衡陽等地都投入巨資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但目前這些污水處理廠都處於一種停停開開的狀況,能保證長期運行的幾乎沒有一個。污水廠閑置的原因是經費不足。據了解,目前每處理一噸污水需要0.5元左右的成本,而污水處理廠所能收到的污水處理費卻只有每噸0.2元。這種狀況使得「誰污染、誰治理」變成了一句空話。傅玉輝等專家認為,有必要用市場手段提高用水單位和個人的污水處理費標准。如果不確立一種「人人有責」的治污機制,不明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權利和責任,那麼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意識就無法真正深入人心。

Ⅱ 哪個城市工業廢水排放情況最差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13日公布了2003年最佳環境城市和最差環境城市的排行榜。

一份年度重點城市環境報告顯示,環境質量最好的城市是海口、珠海、湛江、桂林、北海;污染控制最好的城市是南通、連雲港、沈陽、蘇州、福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城市是大連、煙台、深圳、珠海、海口。

而空氣污染最重的10個城市是臨汾、陽泉、大同、石嘴山、三門峽、金昌、石家莊、咸陽、株洲、洛陽。

中國目前共有668個城市,容納36.1%的人口,貢獻70%的國內生產總值和80%的稅收。此次發布的環境報告包括了省會城市、直轄市、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城市以及風景名勝城市等47個重點城市。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47個重點城市的2003年的工業污染物單位增加值排放強度比2002年均有下降,而且污染增長速度小於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環保總局副局長汪紀戎在13日的發布會上說。

城市污染主要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報告顯示,與2002年相比,2003年,47個重點城市的空氣污染(包括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濃度年日均值)略有下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理率分別提高了10.68個百分點、1.78個百分點和12.06個百分點;環境雜訊和交通干線雜訊年均值略有下降。

此外,綠化覆蓋率提高0.68個百分點,平均環保投資額增長0.14個百分點,達到GDP的2.43%。

汪紀戎說,盡管總體環境情況穩中有升,一些城市的空氣污染仍然很嚴重。此外,由於機動車數量激增,北京、哈爾濱、南京、廣州、西安、銀川等城市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濃度上升明顯。

另外,部分城市的環境基礎設施薄弱。2003年,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低的城市包括長春、哈爾濱、武漢、湛江、北海、重慶和拉薩;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的城市包括哈爾濱、烏魯木齊和貴陽。

中國自1989年起開始實施一套包括城市環境質量、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體系。除了47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還有561個城市參與考核,參與數量佔全國城市總數的91%。

Ⅲ 株洲 環境污染

今年搞綠化 不是搞的挺好嗎!

Ⅳ 湘江沒受污染前的情況

「秀木茂盛,江澄如練」曾是古人筆下湘江的絕美景緻,而如今的湘江早已不復往日風姿。在株洲市清水塘工業區,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肆無忌憚地匯入江中,湘江江面呈現出紅黃分明的兩種顏色。望著腳下遠去的湘江,曾擔任過11年省環保局局長的傅玉輝感慨地說:「湘江污染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母親河」難以承受之重

湖南省水利廳水政處提供的一份湘江污染狀況示意圖上,蜿蜒的湘江被標成深淺不同的兩種顏色。從中游的衡陽以下,湘江顏色由綠轉紅,漸至褐色,污染漸重。

2001年6月,湘江中游一級支流舂陵江歐陽海水庫周邊地區。上百個非法小錫礦排出的汩汩黃水直接流入庫區,數十米高的礦渣堆直插入水中。污水流經之地,草木絕跡,岩石發黑。

2002年10月,湘江下游長沙三汊磯河段。粗大的排污管裹著黃色污水汩汩流入江中,江風吹過,不時飄來一陣陣刺鼻的味道。河岸的泥石因為污水的長期侵蝕,已經變成烏黑,岸邊翻起朵朵棕黃色的浪花。

2003年8月,湘江下游株洲市一沿江排污口。發黑的生活污水通過一根粗大水管直接排入湘江,高溫下污水散發著陣陣惡臭,周邊蚊蠅亂飛,垃圾成堆……

這些鏡頭僅僅是湘江遭受污染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湘江受污染河段的主要超標項目為總大腸菌群、非離子氮、石油類、溶解氧、總砷、總汞等,其中以礦物污染和化學污染最為嚴重。湖南省水質監測中心對湘江43個河段進行一次監測中,只有11個河段水質在三類標准以內,達標率僅為25.6%。32個河段水質為4類,屬已污染水體,其中湘江幹流有2個河段水質為五類,已根本無法飲用。

來自源頭的隱憂

不久前,記者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三湘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從湘江上游永州市一直溯源至湘江發源地之一廣西興安縣。沿途,我們在青山環繞之中看到了久違了的湘江的真實面容。這是整個湘江流域中保護得最好的一段,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二類水質標准以上。

然而,在茂密的森林和清清江水之下也隱藏著湘江保護的隱憂。采訪中,一些基層幹部的想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認為,源頭地區的綠色湘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經濟不發達造成的,但恰恰由於經濟落後,這些地區對「母親河」的潛在索求沒有釋放出來。由於目前國家無力對源頭地區進行合理的補償,導致源頭地區與中下游經濟發展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源頭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失衡。如果這種不平衡繼續擴大,難保上游和源頭地區不會再走中下游的老路。

另一種現實的擔憂是源頭區的小水電站開發熱。據了解,僅湘江一級支流瀟水源頭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已建和在建、報建的小水電站多達180多個。從江華縣城溯瀟水而上至湘粵交界的碼市鎮,一路上隨處可見在建的小水電站。這些電站最近的相距不到兩公里。據當地幹部介紹,由於小水電開發成本低、見效快,開發小水電在當地已成為一股熱潮,一些國家公職人員也紛紛入股辦電。據隨行水利專家介紹,小水電的開發固然有諸多益處,但如果開發過多過密,不僅會對兩岸防洪、交通等造成不便,而且還會形成廢渣污染。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小水電開發熱波及區域,許多地方提出了「以水發電、以電興工」等口號,大力發展冶煉、軋鋼等高能耗企業,而這些企業很有可能給湘江造成新的污染。

「頑症」為何久治難愈

盡管近年來湖南省和湘江沿岸各城市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湘江水質惡化的趨勢卻沒有明顯改觀。

湘江污染難以根治,首先源於沿岸城市的地方保護主義。上游肆意污染,下游叫苦不迭在湘江已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如湘江長沙段的水質,在經過多層凈化處理後仍只能「勉強符合飲用標准」。長沙水質惡化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上游的株洲、湘潭治污不力。今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就查處了這樣一起惡性事件:特大型國有企業株洲化工集團公司一個下屬企業竟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水處理設施,使污水處理站停止運行,將高濃度酸性廢水直接排入湘江。

相對城市而言,環保意識的缺乏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處偏遠的地區尤甚。自1931年發現錫礦後,瀟水支流泡水河沿岸11萬群眾就飽受污染之苦。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這里非法小錫礦蜂擁而起,泡水河水因礦渣排放變成了一條「紅河」,河水鉛、砷含量分別超出國家標准180多倍和60多倍,上游近36公里河道水生生物絕跡,連下河戲水的鴨子都未能倖免。離污染源最近的老屋田自然村,100多人中竟有35人因污染而致殘。盡管深受其害,但當地一些群眾仍將采錫作為「致富手段」。直到2000年,在政府強行關閉了上游錫礦後,泡水河水質才逐漸恢復正常。

市場機制的缺位也嚴重影響了湘江治理污染的進程。近幾年來。每年排入湘江的污水多達30多億噸,其中大部分為城市排污。為了根治污染,株洲、長沙、衡陽等地都投入巨資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但目前這些污水處理廠都處於一種停停開開的狀況,能保證長期運行的幾乎沒有一個。污水廠閑置的原因是經費不足。傅玉輝等專家認為,有必要用市場手段提高用水單位和個人的污水處理費標准。如果不確立一種「人人有責」的治污機制,不明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權利和責任,那麼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意識就無法真正深入人心。(據新華社長沙10月11日電)

Ⅳ 工業廢水排放量

我國沒有限制每年的排放量,

限制的是廢水中污染物的濃度(有些國家限制污染物年排放總量,如Cr年排放總量,COD年排放總量),在我國,因為年排放總量測起來太困難,所以就限制濃度。。

Ⅵ 各地區的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 數據怎麼查

用中國知網查或者國家統計資料庫中也有

Ⅶ 株洲的工業發展史

株洲工業發展史概述

(一)

建國前,株洲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雖然國民政府曾在此選址建廠,籌劃建立「工業株洲」,但因受戰爭影響,各項計劃均未能全面實施。同時,由於國民黨軍潰逃之際撤走了大量的工業設備,至1949年,株洲的工業設施實際上已所存無幾,當時的工業固定資產僅為3.6萬元,年工業總產值只有58萬元。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的完成,生產要素得以重新調配,廣大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工業經濟獲得了穩定的外部環境,迅速癒合了長年戰亂留下來的創傷,並得到了快速發展。株洲市作為全國8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在「一五」、「二五」期間,按照國家制訂的國民經濟計劃展開了大規模的工業基本建設,築建了堅實的工業基礎。

1953年,硬質合金廠、三三一廠(今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洗煤廠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被安排在株洲興建,湖南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湖南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先後來株洲安家落戶,夜以繼日,加緊施工,株洲市大規模工業基本建設自此蔚然興起。至「二五」期間,三三一廠、株洲電廠、株洲機車車輛修理廠(今電力機車廠)、株洲軌枕廠(今橋梁廠)、株洲玻璃廠、冶煉廠、化工廠、硬質合金廠、株洲麻紡廠等一大批中央、省屬骨幹企業的擴建和新建工程已相繼竣工投產。同時,株洲電焊條廠、火花塞廠、鍛壓機床廠、塑料廠等大批地方骨幹企業也伴隨大廠的興建而紛紛誕生。從此,以大中型企業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工廠取代了以前的私營工場,工業機器大生產取代了以前的手工勞動,新產品的問世填補了當時國內省內的多項空白,株洲的建材、鋼鐵、機械、輕紡工業一時均有了空前的發展,工業經濟實力得到了快速壯大和擴張。至1965年,株洲工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7個工業小區,工業企業發展至402個,產品達4000多種,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骨幹企業為主,以原材料及加工為主,以地方中小型企業為輔的工業格局,工業年產值比1949年增長了64倍。

(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開始逐步改變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株洲市遵照「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堅持以搞活企業、改革經濟體制為重點,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不斷推行和完善承包經營責任制、領導體制、分配體制、勞動體制等配套改革,加強橫向經濟聯合,提高了企業的素質,大大增強了工業發展的整體活力。

1980年始,為了使工業管理體制逐步向與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方面過渡,株洲市工業開始進行「簡政放權、黨政分開」的領導體制改革,政府對企業的領導和管理由直接的微觀管理轉向宏觀調控。各企業以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積極貫徹《企業法》,理順黨、政、工三者關系,使企業內部的「責、權、利」關系得到了合理調整,企業管理得到了切實加強。至1985年,全市100多家地方企業實行了廠長負責制,大部分全民企業均實現了承包經營責任制。通過推行廠長負責制和承包制經營責任制,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充分調動幹部職工生產經營積極性,企業逐步成為了自我積累、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實現了由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同時,為進一步優化企業內部機制,自1987年起,株洲市大刀闊斧地開展了企業勞動、人事、工資三項制度改革。通過改革人事制度、突破傳統的企業幹部管理模式,廢除幹部終身制,打破了幹部職工的界限,形成了「幹部能上能下」的機制;通過改革勞動制度,突破工人一次分配定終身的制度,實行考核擇優上崗,打破了長期以來的「鐵飯碗」,形成了「職工能進能出」的機制;通過改革工資制度,突破按年限座級、拿等級工資的舊分配模式,實行工資作總額與效益掛鉤、職工收益按生產成績浮動的工資制,拉開了分配上的差距,形成了「工資能升能降」的機制。至1989年。株洲市三項制度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和高度贊譽,改革經驗為許多兄弟城市所借鑒。

在各項配套改革順利進行的同時,株洲市各企業沖破地區、行業、城鄉之間傳統封閉模式、平等互利、自願結合,參加以大、中型企業為主體,以名牌產品為龍頭的橫向聯合,形成了大聯小、優聯劣、城聯鄉、內聯外的開放式經濟網路。1986年,株洲汽車齒輪廠聯合廣東、四川、湖南16家齒輪製造企業,率先組成株洲齒輪製造聯營公司。此後,各種類型和不同規模的企業群體不斷涌現,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企業兼並也迅速發展,打破了區域間的經濟壁壘,大大促進了區域間的技術、資金、信息的傳遞交換,使株洲工業企業的發展活力得到了不斷增強。至1990年,全市工業實現利稅比1950年增長了738倍,並有600多種工業產品被評為國家級、部級和省級優質產品。

(三)

黨的十四大以來,為了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促進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株洲市以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精神為指針,以促進兩個轉變,提高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為目的,積極開展了對全市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通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優化資本結構,強化企業管理,加快企業內部轉機建制,全市工業進入了全面提高的新階段,呈現出生產發展與經濟效益同步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

1993年,株洲市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為株洲市產權制度改革拉開了帷幕。大批企業圍繞構造多元投資主體,完善法人治理機構,紛紛加入股份制改制企業行列。到目前為止,全市已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1139家,注冊資本20億元,吸收增量27.3億元,其中株洲慶雲、南方公司的股票均已上市發行。通過股份制改制,企業內部機制進一步優化,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許多企業經濟效益有了顯著改善。特別是南方、國光、湘大、千金、焊條、火炬火花塞等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後,銷售收入和實現利潤均大幅度增長,為全市工業經濟的整體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抓大放小」方針的指導下,株洲市加大了對優勢企業、支柱產業的扶持力度。優強企業和支柱產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南方、國光、湘大三大集團已初具規模,分別成為了機械製造、瓷器和農業產業化行業的龍頭企業,有色冶金、機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產值佔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已達80%,南方公司、電力機車廠、冶煉廠、硬質合金廠、車輛廠、國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葯業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業的利潤佔全市實現利潤總額的90%以上。全市已有5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其中,南方、株冶均已超過20億元。在全國企業500強中,湖南16家,株洲市就佔了6家,株洲市大中型企業的迅速發展還被中央多家新聞媒體譽為「株洲現象」,引起了全國各地的廣泛關注。

1994年,株洲市被列為全國18個「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試點城市之一,按照扶優汰劣原則,鼓勵兼並,規范破產,開展資本營運,進行了大規模的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工作。同年8月,株洲市釀酒廠由於經營管理不善,連年虧損,負債累累而被迫宣布破產,成為全市第一家破產企業。次年6月,市電池廠對其進行了收購,此後,全市共有100多家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宣告破產,共實現140多起企業兼並,核銷銀行呆壞帳2億多元,盤活資產10億多元。兼並破產浪潮的興起,充分發揮了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製作用,促進了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強勢企業的合理流動,從而大大提高了全市工業經濟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效益。特別是199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得」,鼓勵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並購轉讓,完成了深圳石化集團兼並株洲塑料廠、天津渤海集團兼並株洲輪胎廠、湖南海利集團收購湘江精細化工廠、新疆德隆公司控股火炬火花塞公司、廈門萬事紅集團控股株洲慶雲公司等工作,引進了外地資金、先進技術、優秀人才,促進了本地企業機制和觀念的迅速轉變,更是為資本運營工作拓展了廣闊的思路,寫下了優化資本結構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株洲市還廣泛開展了「抓管理、上等級、全面提高企業素質」的活動,邯鋼、安塑等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在此得到了全面的推廣。通過學習先進經驗,強化企業內部管理,企業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南方、株冶、硬質合金廠、電力機車廠等一批管理先進、產品質量過硬、消耗低、效益好的先進企業已紛紛涌現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展示了風采,創下了良好的業績。同時,通過狠抓產品質量管理、貫徹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全市11家企業通過國際權威認證,領取了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並在國際市場上打響了株洲的名牌,為株洲人民贏得了榮譽,也創下了巨額的外匯收入。僅1997年,全市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達30億元以上。

(四)

進入新世紀後,特別是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推進工業化戰略以後,株洲工業開始了新的創業,步入了發展速度加快、整體效益提升、經濟結構改善、改革創新取得突破的新階段,多項指標屢創歷史新高。

一是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截止2004年底,全市擁有獨立核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63家,涉及33個行業。其中:大中型企業51家,上市公司7家。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資產合計406.53億元,比2000年增長66.54%,年均遞增13.60%。 2005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26.43億元(工業總產值653億元),比2000年增長81.01%,年均遞增12.6%。工業佔GDP的比重達到43.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34.72億元(工業總產值434.5億元),「十·五」期年均遞增19.3%。超額完成「十·五」計劃12%的年均增長目標。

二是整體效益不斷提高。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313億元,比2000年增長52.24%,年均遞增11.08%;2005年,實現利稅達到30.53億元,相當於2000年的1.72倍,年均遞增11.41%;實現凈盈利達到13.35億元,相當於2000年的2.48倍,年均遞增19.89%;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20,比2000年提高20.9個百分點。

三是技改投入和利用外資快速增長。2005年,全市工業完成技改投資51.33億元,較2000年增長237.20%,「十·五」期年均遞增27.52%,超過「十·五」計劃15%的年均增長目標。其中:利用外資5.88億元,佔全市完成技改投資的11.46%,相當於2000年的3.62倍,年均遞增29.36%。從2001年到2005年,株洲工業累計完成技改投資170.64億元,相當於「九五」期間投資總額的2.66倍,共啟動實施技改項目1084多項,已竣工投產873多項,其中過億元的項目40個,過5億元的4個,過10億元的2個。

四是主要產品產能和產量成倍增長。2004年,全市火電產能為2000年的3.4倍,PVC產能為2000年的3.33倍,純鹼產能為2000年的3.2倍,平板玻璃產能為2000年的1.75倍,日用陶瓷產能為2000年的2.5倍,電力機車(含城軌車)產能為2000年的2倍,硬質合金產能為2000年的2倍,火花塞產能為2000年的2倍,電焊條產能為2000年的3倍,肉製品產能為2000年的3倍。全市完成發電量525712度,為2000年的3.08倍;硫酸55.66萬噸,為2000年的1.14倍;純鹼4.88萬噸,為2000年的1.25倍;精甲醇8.64萬噸,為2000年的1.68倍;pvc樹脂5.58萬噸,為2000年的1.98倍;平板玻璃499萬重量箱,為2000年的1.49倍;日用陶瓷86226萬件,為2000年的1.91倍;電力機車121.81萬千瓦,為2000年的1.77倍。

五是非公經濟和縣域工業得到較快發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235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4.7%,其中,503戶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5.88億元,占規模工業的48.9%。2000年以來,五縣市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工業增加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超過全市平均水平。

六是市屬國企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在列入重點改制計劃的53家市屬國有工業企業中,全面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任務的有44家,占計劃的83%;已投入改革成本21.2億元,解除職工勞動關系3.3人,引進資金20多億元。有26家企業的新公司已掛牌運作,新企業通過轉換機制,加大投入,產值、效益和員工收入快速增長,成為工業發展新的生力軍。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已完成改制企業實現產值總計可達1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合計扭虧增盈4000餘萬元。

七是工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優勢產業、骨幹企業、非公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增加;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優化。具有比較優勢的重工業得到較快發展,規模以上輕重工業比例由2000年的36.41:63.59調整為2005年的17.9:82.1。2005年,交通裝備製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基礎化工、陶瓷煙花等四大支柱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比2000年提高36個百分點。

經過50多年的發展,株洲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創造了50多個「全國第一」,形成了門類齊全、實力雄厚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化水平居全省第一,城市綜合實力居全省第二,成為長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極。

Ⅷ 跪求湖南各市區水污染相關數據

2006年杭州市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之規定,現發布《年杭州市環境狀況公報》。

一、綜述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按照「發展、創新、節約、穩定、為民、和諧」的總要求,圍繞「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深入實施「五大戰略」,破解「七大問題」,引領「和諧創業」, 打造「平安杭州」,加快建設生活品質之城,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據統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440.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過去的一年是我市全面推進生態市建設的關鍵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國家環保總局、省環保局具體指導下,全市環保系統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和「環境立市」的戰略目標,以生態市建設為載體,以環境污染整治為重點,搶抓機遇,扎實工作,開拓創新,經過全市環保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我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在生態省考核中連續第四年被評為優秀,為杭州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水環境
1、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錢塘江干支流44.4%市控以上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功能區達標率為37%,較上年上升10%。錢塘江上游氮磷污染仍然較重,但水質有所好轉,下游耗氧物質和氮污染較重。
苕溪流域水體符合或優於Ⅲ類水質的監測斷面比例有所提高,由上年的33.3%上升為42.9%,而功能區達標率由上年的50%下降到42.9%,超標項目以糞大腸菌群、石油類為主。
西湖水質總體提高,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但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相對上年下降。西湖綜合保護工程績效得到顯現,近幾年總磷、生物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總體處於下降趨勢,透明度不斷提高。
千島湖水質與去年基本持平,平均水質為Ⅲ類,湖區自凈能力較強,主要污染指標從入湖口至出湖口基本趨於逐步下降,透明度逐步上升。湖區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29.5,仍屬貧營養水平。
青山水庫水質較上年未見明顯改善,水質劣於Ⅴ類,未能達到水功能區目標水質Ⅲ類要求,主要超 標指標為總氮和總磷。庫區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7.0, 較去年上升3.6,屬輕度富營養水平。
運河杭州段水質類別與上年相比未見明顯變化,全項評價仍劣於Ⅴ類,但下降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溶解氧、氨氮指標較上年略有所好轉,但溶解氧濃度仍然較低。總磷指標稍有下降,高錳酸鹽指標與上年相比基本不變。運河污染來源多而復雜,自凈能力極為有限、配水量的大小對其水質影響非常明顯。
城市內河水質有所改善,但總體水質仍然較差,按全項評價,各監測斷面均超過相應水功能區目標,且為劣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溶解氧、氨氮、總磷、石油類和糞大腸菌群等。
杭州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項目達標率在76%~88%之間,水質總體達標率為84.1%,比上年下降5.6個百分點,超標項目按超標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石油類、溶解氧、糞大腸菌群、鐵、錳、氨氮、氟化物以及總磷。縣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達標率為84.2%,超標項目主要為溶解氧。
2、工業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7.65億噸,比上年下降11.7%,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1.21萬噸,比上年下降1.2%,氨氮排放量0.37萬噸,比上年增加28.1%。
3、措施與行動
抓好重點區域整治。全面推進7個市級重點監管區域污染整治工作。蕭山南陽化工區、桐廬鍾山石材2個重點監管區已通過市政府驗收;蕭山區成立了東片環境重點監管區整治指揮部,確保2007年摘帽任務的完成;富陽市已關停76條造紙生產線,年削減造紙廢水3240萬噸;建德市化工企業累計投入8000餘萬元,新增污水治理設施17套,減少廢水排放757萬噸。
抓好重點流域整治。完成了錢塘江、太湖(運河)水系流域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出台了《太湖流域水質明顯改善三年實施方案》,下達了《2006年度杭州市運河綜合整治工作任務的通知》,運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展開。加大沿河(含支流)企業的查處力度,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推動市區截污納管工作,完成了75個生活小區、149家公建單位、100個污染源的截污納管工作,實現新增納管污水量4萬噸/日。加大運河主要斷面的水質監測頻次,啟動了運河(杭州市)出境斷面水質改善課題研究和運河流域縣(區)交接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工程。
開展了市區河道綜合整治工作。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完成清水河道建設169.4公里,超計劃41%;累計完成715.38公里,超計劃8%。完成了 51條河道的綜合整治任務。完成13條河段的水生生態系統恢復示範工程建設。開展了河道水環境狀況的突擊檢查,有效改善了市區內河的水環境衛生。
抓好重點行業和企業整治。對電鍍行業實施分類整治,鼓勵發展先進生產工藝,創造條件促使電鍍企業進園區發展,同時對位於環境敏感區域或規模小、管理差、工藝落後的電鍍企業堅決實施關停並轉遷;開展水泥行業整治,關停5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全市154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全部實現關停;責成全市103家重點危險化學品單位開展環境風險評價、應急設施建設和應急預案編制;抓好重點企業管理,下達在線監測任務244家、限期治理任務100餘家、清潔生產審核工作任務 60餘家,以及環境審計20餘家。
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我市加快建設和完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管網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市區七格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已投入運行,處理能力達到了55萬噸/日;蕭山東污水處理廠一期(30萬噸/日)已通水試運行;富陽污水處理廠三期主體已完成,春江污水回用工程一期(4.5萬噸/日)已投入運行,八一城市綜合污水處理廠1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投入運行,春南綜合污水處理廠2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完成2億左右的投資,靈橋綜合污水處理廠1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開工建設,大源綜合污水處理廠10萬噸/日處理工程將開工建設;淳安千島湖鎮污水處理工程已通水試運行;餘杭塘棲污水處理廠已建成;良渚和餘杭兩鎮污水處理廠已基本建成;建德梅城鎮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臨安錦城污水處理廠的脫氮除磷設施正在建設中。目前,全市已建成或在建的縣以上污水處理廠19個,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75.5萬噸/日。
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創建和鞏固工作。為保障群眾喝上放心水,把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列為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一是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源保護規劃並經市政府批准實施,在已完成11個生活飲用水源達標區的基礎上,2006年又完成了15個生活飲用水源達標區的創建,拆除了22個設在保護區內的排污口,拆除8條采砂船,削減采砂量40萬噸。二是開展了重點水源地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工作,在開展有機污染物監測調查工作基礎上,對有能力監測的項目開展了全面監測,並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源水質監測月報。三是為保障飲水安全,編制了《杭州市突發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基本建立起我市飲用水源水質預測預警應急體系。四是為保障杭州市飲用水長期安全,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啟動了閑林備用水源工程。
繼續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工作。2006 年,完成了省下達57家規模場及市下達的37家豬牛規模場、29家禽類規模養殖場的的綜合治理任務。截止2006年底,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累計削減生豬 44.4126萬頭、奶牛10011頭、家禽386.4650萬羽;關閉養豬場20個,養牛場35個;城區限養區內養殖場全部實施了關停遷轉,無新建養殖場。全市共有219個(其中省治理項目74個)合計存欄量在83萬頭左右的規模化生豬、奶牛和禽類養殖場(戶),採用糞尿干濕分離、干糞作有機肥、污水經厭氧後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等綜合治理方法, 完成了治理工程建設,通過了省、市驗收(含5個養殖專業村和7個養殖小區)。
三、大氣環境
2006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可吸入顆粒物為主要污染物,呈現煤煙與汽車尾氣混合型污染的特徵。全市大部分區域處於重酸雨區。
1、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2006年,杭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一級(優)、二級(良)的天數共299天,比上年減少2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1.9%。影響空氣質量的三項指標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均達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仍超過二級標准,不容忽視。其餘各縣(市)環境空氣二氧化硫年均濃度、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准,臨安市、淳安縣和富陽市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准,總體各類污染物濃度較上年有所上升。
2、酸雨
酸雨污染較為嚴重,大部分地區處在重酸雨區。降水pH范圍為3.31~7.27,最低值出現在富陽。中心城區pH年均值4.39。酸雨發生頻率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以富陽下降最多。杭州市區酸雨頻率為79.8%,較上年下降2.2%。
3、降塵
近幾年中心城區、蕭山區和餘杭區降塵濃度呈波動狀態。2006年中心城區降塵較去年略有上升,蕭山區、餘杭區有所下降,降塵年月均值分別為9.43、8.14和6.97噸/平方千米•月。
4、工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2006年,全市工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如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12萬噸,比上年下降3.7%,煙塵排放量3.36萬噸,比上年下降6.1%,粉塵排放量為4.79萬噸,比上年下降20.9%。
5、措施與行動
以專項工作以及各項創建活動為抓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積極採取各種措施,逐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一是全面完成了大氣污染綜合整治(第四階段)工作,主城區87家、蕭山區22家和餘杭區16家單位共125家單位完成了爐窯灶改造任務,累計發放「禁燃區」專項補助資金近500萬元,並出台了杭州市大氣污染綜合整治(第五階段)工作方案,經市政府批復後實施。
二是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加大機動車污染監測、控制力度,強化對不達標車輛的環境監管力度,對冒黑煙汽車進行曝光。
三是控制揚塵污染。市環保局與市建委、市城管辦、市城管執法局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大城市揚塵污染的控制力度,推進建築工地全自動車輛沖洗設施的安裝,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建築、拆遷、市政等施工現場、市區道路和運輸以及市區各種露天堆放物的揚塵污染,初步遏止了揚塵污染上升的趨勢。
四是繼續實施《杭州市服務業管理辦法》,全面開展餐飲業油煙氣污染整治工作。餐飲企業均安裝了油煙凈化器等污染治理設施。
五是繼續鞏固和擴大「煙塵控制區」和「一部三沿」等煙塵控制工作,制定了今後5年的大氣污染整治工作任務,並大力推行清潔能源的應用,全面開展了脫硫工程和工藝廢氣達標治理工作。餘杭、富陽、桐廬等3個縣(市)擴大煙塵控制區,並通過市政府驗收。
四、聲環境
2006年市區聲環境質量總體與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交通和建築施工雜訊依然是環境雜訊的主要來源。
區域環境雜訊
杭州市區區域環境雜訊平均等效聲級為55.9分貝,為輕度污染。桐廬縣、建德市處於輕度污染水平;臨安市、富陽市處於較好水平。
道路交通雜訊
城市道路交通雜訊為67.3分貝,比上年下降0.6分貝,低於國家70分貝的考核標准值。杭州市中心城區、餘杭區較去年略有下降,蕭山區、富陽市與去年持平,其餘均有所上升。
杭州市區道路交通雜訊超標路段占總路段的10.8%,較上年有所下降。桐廬縣、臨安市、建德市和富陽市道路交通雜訊超標路段占總路段長的比例分別為 40.9%、24.1%、34.8%和10.8%;淳安縣無重度和中度污染路段,但輕度污染路段佔到總路段長的56.7%。
措施與行動
一創建「綠色工地」。2006年共創建103個綠色工地。加強夜間建築施工的審批監管工作,進一步規范夜間建設施工審批程序,加強現場監督管理。在夜間施工審批工作中嚴把審批關,對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堅決不批。同時堅持現場踏勘制度,對需審批的施工單位提出環保要求。根據群眾反映的施工雜訊問題,及時進行處理解決,對發現不按環保要求的施工提出整改意見並督促整改,使我市建築施 工環境雜訊得到有效控制。
二開展「綠色護考」。中高考期間,市環保局會同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聯合制定開展雜訊污染專項檢查的方案,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共出動環境監察人員120餘人(次),對敏感區域重點查,檢查工地 325家(次),查到一家,重罰一家,共查處違法施工單位15家(次),有效地打擊和遏制了夜間違法施工行為,給廣大考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創建「安靜小區」。2006年共創建 43個「安靜小區」,累計創建82個「安靜小區」。
四加強工業雜訊治理和管理,鞏固深化雜訊達標區工作。
五實施道路禁鳴,降低道路交通雜訊。
五、固體廢物
1、工業固體廢物
2006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546.09萬噸,綜合利用量524.54萬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10.23萬噸,綜合利用率為94.29%。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0.15萬噸。
2、生活垃圾
2006年市區生活垃圾產生量158.48萬噸,通過填埋、部分焚燒,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率100%。
3、危險廢物
按國家對危險廢物管理的有關規定,全市共辦理危險廢物交換、轉移計劃報批共1016家次,比上年度增加了49%,其中工業危險廢物716家次,醫療廢物345家次。
2006年全市產生工業危險廢物61774.98噸,無害化安全處置15607.45噸,企業儲存待處置209.12噸,綜合利用45988.32噸。
2006年收集並無害化安全處置醫療廢物8714.17噸,收集范圍涵蓋整個杭州地區的各醫療機構。
4、措施與行動
建設杭州市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該項目的安全填埋場部分於2006年3月22日全面恢復施工,完成庫區清基,地下水導排系統、截洪溝、錨固溝建設和首層粘土碾壓,防滲漏檢測系統首層電極安裝,首層土工復合排水網鋪設及值班室、變電所、調蓄池土建、場內道路路基、擋土牆、護坡、平基降坡等工程建設任務。
開展歷史遺留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工作。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已處置鉻渣約7000餘噸,為我市無害化處置歷史遺留危險廢物和修復污染土壤開創了先例,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同時,開展了西湖文化廣場廢油渣污泥處置工作。
建設杭州市第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為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環境安全,在建德市建設杭州市第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該項目已列入杭州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浙江省發改委已對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批復。
六、輻射環境管理
1、基本情況
全市共有放射源應用單位167家,放射源917枚,其中極高危險源和高危險源共計197枚。射線裝置應用單位398家,射線裝置1183台。全市共有輻射工作單位542家,涉及輻照、水泥、熱電、建材、醫療、造紙、勘測等各個領域。
2006年,我市購買、轉讓放射源118枚,收貯27家輻射工作單位閑置、廢棄放射源46枚,放射性廢物24桶。
2、措施與行動
一是組織開展了放射性同位素專項執法檢查和射線裝置調查摸底工作,進一步摸清底數。我市下發了《關於開展放射性同位素專項執法檢查和射線裝置調查摸底工作的通知》,開展了企業申報登記、管理部門地毯式排查核實等多種形式的排查工作。
二是加強監督管理與執法檢查。我市開展杭州市2006年輻射環境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和輻射安全監管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和市衛生局多次對輻射工作單位開展聯合執法檢查。確定了75家輻射工作單位為市級重點輻射工作單位,通過加強對重點輻射工作單位培訓和執法檢查,強化我市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的管理。
三是開展輻射安全許可證集中換證工作。我市已有116家輻射工作單位辦理了《輻射安全許可證》,254家輻射工作單位持有有效的《射線裝置工作許可證》,有100餘家輻射工作單位正在進入申領輻射安全許可證的程序。
四是切實做好建設項目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和驗收工作。根據省環保局《關於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審批的意見》文件精神,目前我市共審批銷售、使用Ⅳ、Ⅴ類放射源項目,新建、改建、擴建的丙級非密封性物質工作場所,醫用X射線裝備類等建設項目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119項。
五是協調解決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埋存點的安全隱患問題。經過多方努力,將浙江大學之江學院60年代遺留在山洞內的放射性同位素及核廢料全面收貯。
七、生態環境保護
為加大生態市建設推進力度,2006年,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為新一輪「十大工程」之一,並在原來每年不少於4000萬元生態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又新增加5000萬元的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市人大對2003-2005年《加快推進杭州市生態市建設的決議》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考察和績效評估。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市按照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為龍頭,以 「1250」 生態建設工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及生態鄉鎮、村創建為抓手,扎實開展生態市建設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5個主城區、8個縣(市)、區及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已全部完成生態建設規劃;全市143個鄉鎮、55個街道中有142個鄉鎮、32個街道編制了生態建設規劃並通過了論證;3686個村中有1342 個村編制了生態建設規劃。2006年,12個鄉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8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稱號、19個鄉鎮獲得市級生態鄉鎮稱號、19個村獲得市級生態村稱號。至此,全市已建成縣(區)級生態村358個,市級生態村40個,市級生態鄉鎮(街道)28個,省級生態鄉鎮15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14個。繼杭州市主城區、富陽、臨安、淳安、建德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或「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後,桐廬縣又獲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命名,至此,我市已實現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一片綠」。2003-2006年我市連續四年在浙江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中獲優秀等次。
耕地/土地資源
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數據,截止2006年10月31日,杭州市土地總面積2128畝,其中農用地20908800畝,佔82.8%,建設用地2861792畝,佔11.3%,未利用地1490537畝,佔5.9%。
耕地變化情況。2006年我市耕地減少81946畝,其中建設佔用耕地減少49226.1畝,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21908.6畝,其他減少耕地 10811.3畝;耕地增加54445畝,其中通過土地開發增加耕地13512畝,土地整理增加耕地23140畝,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1039.8畝,土地復墾增加耕地1225.1畝,其他原因增加耕地15527.6畝。耕地凈減少27502畝。加上可調整土地338192畝,全市2006年末耕地總量為3620270畝。
耕地佔補平衡情況。2006年全市建設佔用耕地49266.1畝,通過我市自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補充耕地37877.1畝,通過有償調入土地整理折抵指標等方式委託外市補充耕地17130畝,合計補充耕地55007.1畝,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
據農業局統計,2006年全市全年共使用化肥614515噸(折標),較上年減少0.44%;農葯使用量9475噸,較上年增長1.70%,其中除草劑總量3240噸,殺蟲劑總量4268噸,殺菌劑總量為1967噸。
水利/森林資源
據林業水利部門提供的數據,2006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09.8億立方米。總用水量為48.7億立方米,耗水量為21.0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1656立方米。人均年綜合用水量為735立方米;城鎮公共用水量人均為 72 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為44.4%。水資源量的空間分布總的趨勢是由西部山區向東部平原遞減。
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725萬畝,森林面積1592萬畝,人均2.41畝,林木蓄積量3342萬立方米,人均5.06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64.0%。較「十五」初期,全市森林面積增加23萬畝,林木蓄積量增加9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增加1.4個百分點。
杭州市境內有森林植物155科1200多種,其中蕨類植物20多科39種,裸子植物8科49種,被子植物127科11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5類39目156科779種。
全市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5個主要類群,共642種,分屬47目135科。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佔全國重點保護動物總種數的35%,占浙江省內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種數的53%。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0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59種 。
措施與行動
土地管理措施和對策
一是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
二是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土地開發整理是「保障用地和保護耕地」的結合點。我市將進一步加大土地開發整理的力度,工作重點逐步從農用地整理轉向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內部挖潛,努力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確保耕地佔補平衡。同時,通過土地開發整理,籌措建設用地指標,保障建設用地需求。
三是努力提高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水平。通過推行工業用地招牌掛新政,提高供地門檻,促使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同時積極開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清查,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防止閑置、浪費土地資源。
四是嚴肅查處違法用地。通過擴大衛星遙感監控區域等手段,加強土地執法力度。對發現的土地違法行為,要嚴肅查處,做到查人與查事相結合,切實起到查處一件震懾一片的效果。
穩步提高耕地質量
2006年全市耕地質量穩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標准農田三位一體的農田基本建設成效顯著,全市50%以上的農田基本消除了水旱威脅、主要糧油經濟作物產區土壤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鞏固與提高。據監測,全市主要土壤類型及主要理化性狀(有機質、有效磷等)呈上升趨勢。土壤次生潛育化、沼澤化進程受到較好的抑制。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與「肥葯雙控」示範區建設工作開展,達到了穩產優質、節本增收的成效。示範區基本達到控制標准,全市圍繞著「控氮活磷增鉀補微」施肥技術達到了預期目標。全市化肥使用日趨合理,總量呈現減氮、減磷、增鉀、增復混肥的態勢。
太湖、錢塘江兩大流域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工作逐步深入,評價結果證實絕大多數地區農田土壤環境保持穩定,94.5%的區域土壤符合生產要求,個別重金屬如鎘、鉛含量偏高問題調研正在深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評價成效明顯,糧油及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評估工作正在興起,生態農業園區、新型畜牧小區及循環農業建設穩步推進,農業廢棄物利用率顯著提高,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水土保持
完成小流域治理11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7.6平方公里。
市區河道配水和保潔
加強對市區河道長效管理和配水保潔工作的考核力度,完成市區河道配水量23.7億立方米,河道保潔率達97%。
建設三堡引水工程,引錢塘江水入運河,輸水能力超過30立方米/秒,對運河及杭州市區河道水質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縣、市(區)交界河段的違法采砂事件進行重點打擊,維護了正常的采砂秩序。取締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采砂作業,核實並削減采砂總量,全市全年實際采砂量比計劃采砂量減少59萬噸。
森林資源保護措施
以加強林木採伐管理為重點,完善林木採伐管理的各個環節,全面推廣林木採伐公示制,嚴格執行採伐限額。
加大木材檢查執法力度。據統計,全市共檢查運輸木材車輛29185車次,查處違章運輸木材案件4282起,查處違章運輸木材16372.5立方米,挽回經濟損失43406萬元。
加強野生動植物宣傳保護力度。舉行「關注鳥類,關注人類,預防禽流感」為主題的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暨「愛鳥周」活動。與國家瀕管辦杭州辦事處共同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宣傳活動。聯合工商、公安、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等部門先後開展了代號為「綠劍一號」、「綠鋒二號」、「綠盾行動」的專項行動。啟動候鳥疫情疫病監測項目——杭州野生動物疫情疫病(候鳥)監測項目。
深化森林火災綜合治理。加強林區野外火源管理,實施「清火行動」。在森林火災重點防範區域新建生物防火林帶210公里,在臨安、淳安、建德和天目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合計建成5個森林災害遠程視頻預警監控系統。推進群眾性森林消防隊伍建設及武警森林消防隊伍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努力把火災消滅在始發狀態。全年森林火災受害率0.1‰,發生率1.1次 /10萬公頃,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
加強主要森林病蟲害的工程治理,積極開展生物、物理、化學和營林措施等綜合治理。全市共發生林業有害生物面積91345畝,同比下降26.5%;實施監測面積921.3847萬畝,監測覆蓋率為100%。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一是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處理率。建立農村垃圾收集系統,採取戶聚、村集中、鄉鎮中轉、縣(市)以上處置的辦法進行處置,推廣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示範工程,2006年全面完成了98個村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工程建設;妥善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採取了鋪管進網、建設集中處理設施以及採用生物技術、土地利用、沼氣工程等適宜處理措施和技術,建成了97個村的農民生活 污水處理工程。
二是大力開展「肥葯雙控」示範區建設。全市建立了「肥葯雙控」省、市級示範工程37個,示範方面積為33220畝,建成示範區核心方4600餘畝。
三是逐步擴大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無公害基地和綠色品牌。按照建設科技含量高、綜合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新型農業要求,大力推廣循?

Ⅸ 工業廢水處理工程的運營現狀目前有哪些

工業廢水(抄instrial wastewater )包括生襲產廢水、生產污水及冷卻水,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副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工業廢水種類繁多,成分復雜。例如電解鹽工業廢水中含有汞,重金屬冶煉工業廢水含鉛、鎘等各種金屬,電鍍工業廢水中含氰化物和鉻等各種重金屬,石油煉制工業廢水中含酚,農葯製造工業廢水中含各種農葯等。

Ⅹ 如何處理工業廢水

閱讀全文

與株洲工業廢水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染廢水中cod排放量是多少 瀏覽:245
冷干機的濾芯如何拆下來 瀏覽:552
海爾凈水器出水管介面怎麼拆 瀏覽:13
河北水垢漏斗 瀏覽:689
白雲區農村ppp污水項目 瀏覽:498
安吉爾水壺濾芯怎麼拆 瀏覽:318
電廠化學廢水調整及注意事項 瀏覽:892
什麼叫納米微晶技術凈化器 瀏覽:43
百佳境界凈水器如何 瀏覽:695
甲醇蒸餾塔再沸器的原理 瀏覽:268
ro膜氯化 瀏覽:984
潔廁靈能除垢 瀏覽:459
油煙機凈化器的價格多少錢一台 瀏覽:334
凈化器電源怎麼測量 瀏覽:332
wq污水提升泵 瀏覽:415
污水處理50戶需多少立方池 瀏覽:656
樹脂是不是ab膠 瀏覽:694
減壓蒸餾怎麼拆 瀏覽:544
飲水機為什麼加熱一會就保溫 瀏覽:287
電解法處理污水基於什麼原理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