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蒸餾酒技術從什麼時候

蒸餾酒技術從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0-12-26 03:52:34

㈠ 武松如何識別酒里有毒,如何結識菜園子張青

當時的酒度數低,白酒也叫燒酒,有的地方叫做「燒刀子」。從酒具的發展上,回可以看到答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燒酒出現後,酒具越來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現象少了,酒杯、酒盅越來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變成小口小口地抿酒。從這個現象上判斷,武松當年喝的應該不是燒酒。所謂燒酒,是釀酒技術更新後的產物,這種技術指的就是蒸餾技術,蒸餾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酒精濃度。因此,燒酒、白酒之類高酒精濃度的酒,也被稱為 「蒸餾酒」。所以,武松當年連喝18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或燒酒。
蒸餾酒技術何時在中國出現,目前缺乏明確的定論。但是,專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蒸餾酒技術在中國的出現,不會早於元代。一般比較通行的意見認為,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把阿拉伯人的蒸餾技術帶到了中國。2000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四川成都「水井坊」遺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給中國的蒸餾酒技術提供了一個考古學上明確的上限,元末明初。到目前為止,考古學還沒有在中國境內發現比之更早的蒸餾酒技術。從這個結論出發,北宋時期的武松喝的肯定不是蒸餾酒,換句話說,武松18碗喝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

㈡ 蒸餾酒是誰發明的中國人嗎

歷代關於蒸餾酒起源的觀點,不盡相同,現將主要的觀點歸納如下:
1蒸餾酒始創於元代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2蒸餾酒元代時外國傳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
3宋代中國已有蒸餾酒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餾器的記載
宋代已有蒸餾器是支持這一觀點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南宋張世南在<< 遊宦紀聞>>卷五中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宋代的<<丹房須知> >一書中還畫有當時蒸餾器的圖形。
(2)考古發現了金代的蒸餾器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龍縣發現了被認為是金世宗時期的銅制蒸餾燒鍋(<<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認為很難肯定是金代製品)。
(3)宋代文獻中關於「燒酒」的記載更符合蒸餾酒的特徵
宋代的文獻記載中,燒酒一詞出現得更為頻繁,而且據推測所說的燒酒是蒸餾燒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錄> >卷四記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撥其毒 "。這里所指的燒酒,有人認為應是蒸餾燒酒。"蒸酒" 一詞,也有人認為是指酒的蒸餾過程。如宋代洪邁的<<夷堅丁志>>卷四的< <鎮江酒庫>>記有"一酒匠因蒸酒墮入火中 "。這里的蒸酒並未註明是蒸煮米飯還是酒的蒸餾。但" 蒸酒" 一詞清代卻是表示蒸餾酒的。<<宋史食貨志>>中關於"蒸酒& quot;的記載較多。採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種"大酒",也有人認為是燒酒。但宋代幾部重要的釀酒專著(朱肱的<<北山酒經>>,或蘇軾的 <<酒經>>等)及酒類網路全書<<酒譜 >>中均未提到蒸餾的燒酒。
4唐代初創蒸餾酒
唐代是否有蒸餾燒酒,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燒酒一詞首次是出現於唐代文獻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間人)的詩句"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李肇在唐<<國史補 >>中羅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劍南之燒春"。因此現代一些人認為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的燒酒。
5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近年來,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經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 26.6-20.4的蒸餾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 凝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料用的。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目前沒有被廣泛接受。 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以降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㈢ 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等於現在多少白酒,有什麼依據

「三碗不過崗」



而蒸餾酒會有這么高的度數是因為它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轉化為糖的澱粉等物質。糖和澱粉經酵母發酵後產生酒精,酒精的沸點是78.5°,水的沸點是100°,將原來發酵的酵液加熱至兩點沸點之間,就可以從中蒸發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質,然後將其冷卻,就可以得到無色,氣味卻辛辣刺鼻的酒液,一般發酵酒度數低於20%,而蒸餾酒可以高達60%。

由此可見,古人個個都是喝酒達人。但好不好喝可以自己試一試拿葡萄釀酒,味道也不錯的。

㈣ 蒸餾酒的技術是什麼時候,哪裡發明的

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版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權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㈤ 武松為什麼能喝十八碗白酒

白酒也叫燒酒,有的地方叫做「燒刀子」。從酒具的發展上,可以看到一版個有意權思的現象。燒酒出現後,酒具越來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現象少了,酒杯、酒盅越來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變成小口小口地抿酒。從這個現象上判斷,武松當年喝的應該不是燒酒。所謂燒酒,是釀酒技術更新後的產物,這種技術指的就是蒸餾技術,蒸餾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酒精濃度。因此,燒酒、白酒之類高酒精濃度的酒,也被稱為 「蒸餾酒」。所以,武松當年連喝18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或燒酒。
蒸餾酒技術何時在中國出現,目前缺乏明確的定論。但是,專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蒸餾酒技術在中國的出現,不會早於元代。一般比較通行的意見認為,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把阿拉伯人的蒸餾技術帶到了中國。2000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四川成都「水井坊」遺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給中國的蒸餾酒技術提供了一個考古學上明確的上限,元末明初。到目前為止,考古學還沒有在中國境內發現比之更早的蒸餾酒技術。從這個結論出發,北宋時期的武松喝的肯定不是蒸餾酒,換句話說,武松18碗喝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

㈥ 無花果可以用傳統釀酒的技術來釀酒嗎

我不清楚你說的傳統釀酒是什麼技術,不過無花果是可以用量釀酒的,發酵出來的酒屬於果酒,如果果酒經過蒸餾就屬於白蘭地了。(釀酒工業研究所團隊)

㈦ 蒸餾酒源於中國古代什麼技術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從古代起就有人關注過。歷來眾說紛紜。 現代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仍在進行資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隨著考古資料的充實及對古代文獻資 料的查詢,人們對蒸餾酒的起源的認識逐步深化。因為這不僅涉及到酒的蒸餾,而且還涉及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蒸餾器。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 主要有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一是我國蒸餾酒起源於何時?其二是我國的蒸餾器或蒸餾技術是從外國傳入的,還是本國發明的,或者我國的蒸餾器或蒸餾技術是否向國外輸出?
歷代關於蒸餾酒起源的觀點,不盡相同,現將主要的觀點歸納如下:
1、蒸餾酒始創於元代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 皆可蒸燒"。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 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2 蒸餾酒元代時外國傳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 傳其法於中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
3、宋代中國已有蒸餾酒
這個觀點經過現代學者的大量考證提出的。現將主要依據羅例於下。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餾器的記載
宋代已有蒸餾器是支持這一觀點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南宋張世南在<< 遊宦紀聞>>卷五中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宋代的<<丹房須知>>一書中還畫 有當時蒸餾器的圖形。吳德鐸先生認為:"我們完全可以相信,至遲在宋以前,中國人民便已掌握了蒸制燒酒所必需的蒸餾器"。當然, 吳先生並未說此蒸餾器就一定用來蒸餾酒。
(2)考古發現了金代的蒸餾器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龍縣發現了被認為是金世宗時期的銅制蒸餾燒 鍋(<<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認為很難肯定是金代製品)。邢潤川認為:" 宋代已有蒸餾酒應是沒有問題"(邢潤川:"我國蒸餾酒起源於何時?"<<微生物學報>>, 1981年第8卷第一期)。從所發現的這一蒸餾器的結構來看,與元代朱德潤在<<軋賴 機酒賦>>中所描述的蒸餾器結構相同。器內液體經加熱後,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 盛冷水的容器內壁所冷卻,從內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而元代<<居家必用事類 全集>>中所記載的南番燒酒所用的蒸餾器尚未採用此法,南番的蒸餾器與阿拉伯式 的蒸餾器則相同,器內酒的蒸汽是左右斜行走向,流酒管較長。從器形結構來考察, 我國的蒸餾器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特色。因此也有可能我國在宋代自創蒸餾技術。
(3)宋代文獻中關於「燒酒」的記載更符合蒸餾酒的特徵
宋代的文獻記載中,燒酒一詞出現得更為頻繁, 而且據推測所說的燒酒是蒸餾燒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錄>>卷四記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撥其毒"。這里所指的燒酒,有人認為應是蒸餾燒酒。"蒸酒" 一詞, 也有人認為是指酒的蒸餾過程。如宋代洪邁的<<夷堅丁志>>卷四的<<鎮江酒庫>>記 有"一酒匠因蒸酒墮入火中 "。這里的蒸酒並未註明是蒸煮米飯還是酒的蒸餾。但" 蒸酒"一詞清代卻是表示蒸餾酒的。<<宋史食貨志>>中關於"蒸酒"的記載較多。 采 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種"大酒",也有人認為是燒酒。但宋代幾部重要的釀酒專 著(朱肱的<<北山酒經>>,或蘇軾的<<酒經>>等)及酒類網路全書<<酒譜>>中均未提 到蒸餾的燒酒。北宋和南宋都實行酒的專賣,酒庫大都由官府有關機構所控制。如 果蒸餾酒確實出現的話,普及速度應是很快的。
4、唐代初創蒸餾酒
唐代是否有蒸餾燒酒,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燒酒一詞首次是出現於唐代文獻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間人)的詩句"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李肇在唐<<國史 補>>中羅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劍南之燒春"。因此現代一些人認為所提到的燒酒即是 蒸餾的燒酒。
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所記載的燒酒之法來看, 則是一種加熱促進酒的陳熟的方法。如該書中記載道:"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瓮,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顯然這不應是酒的蒸餾操作。 在宋代<<北山酒經>>中這種操作 又稱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餾的燒酒還難以成立
5、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近年來,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 經 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26.6-20.4的蒸餾酒。 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專門研究這一課題的吳德鐸先生和馬承源先生認為我國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紀時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銅蒸餾器了。但他們並未認定此蒸餾器是 用來蒸餾酒(吳德鐸:"阿剌吉與蒸餾酒",<<輝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吳德鐸先生在1986 年於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科技史國際學術研討 會上發表這一研究結果後,這一轟動世界科技史學界的論文引起了致力於<<中國科 學了技術史>>這一巨著編撰者,英國劍橋大學東方科學技術史圖書館館長李約瑟博 士的高度重視。並表示要對其原著作中關於蒸餾器的這部分內容重新修正。這篇論 文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有人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王有鵬:" 我國蒸餾酒起 源於東漢說"<<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屆中國酒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 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 凝 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 料用的。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目前沒有被廣泛接受。 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 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以降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6、國外蒸餾酒的起源
在古希臘時代,Aristotle曾經寫到:「通過蒸餾,先使水變成蒸汽繼而使之變成液體狀,可使海水變成可飲用水」。這說明當時人們發現了蒸餾的原理。古埃及人曾用蒸餾術製造香料。在中世紀早期,阿拉伯人發明了酒的蒸餾。在十世紀, 一位名叫Avicenna的哲學家曾對蒸餾器進行過詳細的描述。但當時還未提到蒸餾酒,有人認為盡管沒有提到蒸餾酒, 但蒸餾酒肯定在那個時期已經出現了。公元1313年,一位加泰隆(Catalan,分布於西班牙等國的人)教授,也許是第一次記載了蒸餾酒的人。
國外已有證據表明大約在12世紀,人們第一次製成了蒸餾酒。 據說當時蒸餾得到的烈性酒並不是飲用的,而是作為引起燃燒的東西,或作為溶劑,後來又用於葯品。國外的蒸餾酒大都用葡萄酒所蒸餾。英語中的"spirits"來源於拉丁語"spiritus vini"。後來Paracelsus又把葡萄蒸餾的烈性酒稱為"alkohol"(意指:the fiest,the noblest)。從時間上來看, 公元12世紀正相當於我國南宋初期,與金世宗時期幾乎同時。我國的燒酒和國外的烈性酒的出現時間又是一個偶合嗎?

㈧ 特曲 大麴 頭曲 以及二曲酒的區別

特曲和頭曲的概念與大麴、小曲不同。它們之間的不同是由分類的方法不同引起的:

1、按酒的品質可分為:特曲、頭曲、二曲。

特曲是指酒經過蒸餾之後,出的第一段酒為特曲,隨後的酒就叫頭曲、二曲。從酒質上來說,特曲好於頭曲,頭曲好於二曲,這種評價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2、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大麴酒,以大麴為糖化發酵劑,大麴的原料主要是小麥、大麥,加上一定數量的豌豆。一般是固態發酵,大麴酒所釀的酒質量較好,用於蒸餾酒的釀造,多數名優酒均以大麴釀成。

小曲酒,小曲是以稻米為原料製成的,多採用半固態發酵,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南方的白酒多是小曲酒。

(8)蒸餾酒技術從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市場上各類曲酒越來越多,但很多人不了解其真正的含義,其實簡單來說,曲酒就是糧食經過發酵,添加酒麴,蒸餾出來的純糧食酒,不添加酒精。釀制曲酒的酒麴是中國白酒釀造的精華所在,酒麴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原始的酒麴是發霉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宜釀酒的酒麴。

縱觀世界各國用穀物原料釀酒的歷史,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以穀物發芽的方式,利用穀物發芽時產生的酶將原料本身糖化成糖分,再用酵母菌將糖分轉變成酒精;另一類是用發霉的穀物製成酒麴,用酒麴中所含的酶制劑將穀物原料糖化發酵成酒。

據介紹,按制曲的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分別稱為麥曲和米曲,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為生麥曲和熟麥曲。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麴和小曲。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為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物,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

㈨ 蒸餾酒源於中國古代的什麼技術

蒸餾酒源於中國古代的: " : 煉丹術 我國古代蒸餾酒的起源,眾說紛雲,莫衷一是。不少學者認為源於古代的煉丹術和煉金術。

㈩ 清代蒸餾酒的技術有怎樣的發展

在清代

閱讀全文

與蒸餾酒技術從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戴森凈化器黃色曲線代表什麼 瀏覽:95
農村污水治理都有哪些參考 瀏覽:10
水蒸氣蒸餾物質的量之比 瀏覽:540
進口ro濾芯什麼的好 瀏覽:995
鈉離子交換濃水 瀏覽:261
凈水器一直咕咕叫是什麼原因 瀏覽:136
凈水器tds值降多少算正常 瀏覽:22
煉汞蒸餾爐 瀏覽:831
水壺里邊有了水垢怎樣處理 瀏覽:89
買凈化器看什麼 瀏覽:86
凈水器濾芯一級是什麼 瀏覽:508
室外污水波紋管焊接參數 瀏覽:732
青島污水池膜結構蓋板多少錢 瀏覽:2
如何選擇客廳凈水器 瀏覽:530
整棟樓的污水主管道如何疏通 瀏覽:987
童衣樹脂四合扣 瀏覽:775
不銹鋼開水壺水垢怎麼清理 瀏覽:58
營口紅潤污水處理 瀏覽:232
超濾水燒開後有白色沉澱物是什麼 瀏覽:399
園區污水排放量如何計算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