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製作蒸餾水的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有
先汽化後液化
理由:水在被加熱到100攝氏度時會變成水蒸汽,上升到空氣中,是透明的內白霧,是微小的水容粒。上升到一定高度後,也就是瓶頸時,由於它是冷的,讓水蒸汽變冷,溫度降低。凝聚成水珠子,靠在瓶壁順勢流下來。完成液化的過程。
B. 只有在沸騰的時候水才會變成水蒸氣。
當水的溫度超過100攝氏度時(或說超過沸點時),水分子因為吸收了足夠大的內能,從而使其轉換成脫離分子束縛的斥力,分子之間的距離開始變大,水便從液態轉變為氣態水。這種氣態水中不含有任何其他物質,是理論上的蒸餾水(空氣中含有雜質)也稱水蒸汽。
當水在沸點以下時,水也可以緩慢地蒸發成水汽。
C. 水蒸汽是怎麼來的呢
水遇熱,溫度達到它的沸點(標准大氣壓下100攝氏度)就會蒸發成為水蒸氣~
D. 水蒸氣蒸餾的過程
把器皿的水燒開(一般要達到水的沸點100°)就開始形成蒸汽溢出再遇到外面的冷空氣就會形成水滴(蒸餾水)的過程
E. 水在什麼溫度下會慢慢變成水蒸氣
當水達到沸點時,水就慢慢變成水蒸氣。
在海平面一標准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99.974°C或212°F或373.15°K。當水在沸點以下時,水也可以緩慢地蒸發成水蒸氣。而在極低壓環境下(小於0.006大氣壓),冰會直接升華變水蒸氣。水蒸氣可能會造成溫室效應,是一種溫室氣體。
一般當水的溫度超過100攝氏度時(或說超過沸點時),水分子因為吸收了足夠大的內能,從而使其轉換成脫離分子束縛的斥力,分子之間的距離開始變大,水便從液態轉變為氣態水。
這種氣態水中不含有任何其他物質,是理論上的蒸餾水(空氣中含有雜質)也稱水蒸氣。 當水在沸點以下時,水也可以緩慢地蒸發成水汽。
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
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蒸發,水蒸氣變成水的現象叫凝結或液化。液化是指物質由氣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會對外界放熱。實現液化有兩種手段,一是降低溫度,二是壓縮體積。臨界溫度是氣體能液化的最高溫度。
蒸發和沸騰都是汽化現象,是汽化的兩種不同方式。蒸發是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過程,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上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F. 水的溫度要達到多少度才會形成水蒸氣
在標准狀態下,水沸騰時產生的水蒸汽是100℃,這時的水蒸汽你是看不到的(它和空氣一樣是無色透明的),你能看到的是水霧(細小的水滴)而不是水蒸汽,我所接觸過的溫度最高的水蒸汽是用來發電的過熱蒸汽,溫度一般在500~600℃左右。
【水蒸氣的形成】
當水的溫度超過100攝氏度時(或說超過沸點時),水分子因為吸收了足夠大的內能,從而使其轉換成脫離分子束縛的斥力,分子之間的距離開始變大,水便從液態轉變為氣態水。這種氣態水中不含有任何其他物質,是理論上的蒸餾水(空氣中含有雜質)也稱水蒸氣。
當水在沸點以下時,水也可以緩慢地蒸發成水汽。
【水蒸氣形成雨】
科學地應說,水在常溫下,會慢慢地變為水蒸氣飛散到空中,這種現象就叫蒸發。地上的水變成了水蒸氣,
這些水蒸氣在天上形成了白雲;如果水蒸氣凝結成較大的水滴,水滴就會落下來形成雨。
【水蒸氣與白氣】
大量水蒸氣在空氣中凝結時,常呈現一團「白氣」狀,「白氣」常被誤認為水蒸氣。
使沸騰的水變成的水蒸氣在空氣中受冷,便可通過比較「白氣」和水蒸氣的顏色、形態、
發生部位的不同,可以知道「白氣」不是水蒸氣,而是水蒸氣凝結成的小水滴飄浮在空氣中。
G. 水蒸汽是怎麼來的
主要從江河湖海的液態水體中,以「蒸發」方式「散失」形成的。
當液體在有限空間內蒸發時,液體分子通過液體表面進入上部空間,成為蒸汽分子。由於蒸汽分子處於無序的熱運動中,它們相互碰撞,並與容器壁和液體表面碰撞。當它們與液體表面碰撞時,一些分子被液體分子吸引並返回到液體中成為液體分子。
在蒸發開始時,進入空間的分子比返回液體的分子多。隨著蒸發的繼續,空間蒸氣分子的密度增加,返回液體的分子數增加。當單位時間內進入空間的分子數等於返回液體的分子數時,蒸發和冷凝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7)水蒸餾時水變成蒸汽擴展閱讀:
水蒸汽的利用:
1705年英國的鐵匠紐可門製成了第一台礦井抽水蒸汽機。
1929年日本宮田等發明了鋁陽極氧化膜水蒸汽封孔法,1931年歐洲出現了沸水和重鉻酸鉀溶液封閉法,至此為鋁陽極化工業化奠定了實用技術基礎。
1972年進行了硫化料礦濃密機的各種覆蓋層在溫度為80℃的含有硫化氫、水蒸汽介質中的耐腐蝕試驗研究。
1990年國際水和水蒸汽性質學會IAPWS成立了一個由多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工作組,研究新的計算公式。
1999年李傑等研究了脈沖放電等離子體中水蒸汽活化作用。
2002年大島克仁利用水蒸汽處理裝置進行了過熱水蒸氣條件下柳杉試件的力學特性的研究。
H. 水蒸汽的水蒸氣蒸餾
水蒸氣蒸餾操作是將水蒸氣通入不溶或難溶於水但有一定揮發性的有機物質(近100℃時其蒸氣壓至少為1333.9Pa)中,使該有機物質在低於100℃的溫度下,隨著水蒸氣一起蒸餾出來。
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的蒸氣壓,等於兩液體單獨存在時的蒸氣壓之和。當組成混合物的兩液體的蒸氣壓之和等於大氣壓力時,混合物就開始沸騰。互不相溶的液化混合物的沸點,要比每一物質單獨存在時的沸點低。因此,在不溶於水的有機物質中,通入水蒸氣進行水蒸氣蒸餾時,在比該物質的沸點低得多的溫度,而且比100℃還要低的溫度就可使該物質蒸餾出來。
在餾出物中,隨水蒸氣一起蒸餾出的有機物質同水的質量之比,等於兩者的分壓(PA和PH2O)分別和兩者的相對分子質量(MA和18)的乘積之比,所以餾出液中有機物質同水的質量之比可按下式計算:
例如,苯胺和水的混合物用水蒸氣蒸餾時,苯胺的沸點是184.4℃,苯胺和水的混合物在98.4℃就沸騰。在這個溫度下,苯胺的蒸氣壓是5599.5Pa,水的蒸氣壓是95725.5Pa,兩者相加等於101325Pa。苯胺的相對分子質量為93,所以餾出液中苯胺與水的質量比等於:
由於苯胺略溶於水,這個計算所得的僅是近似值。
水蒸氣蒸餾是用以分離和提純有機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於下列各種情況:
(1)混合物中含有大量的固體,通常的蒸餾、過濾、萃取等方法都不適用;
(2)混合物中含有焦油狀物質,採用通常的蒸餾、萃取等方法非常困難;
(3)在常壓下蒸餾會發生分解的高沸點有機物質。 水蒸氣蒸餾裝置如圖2—17(a)所示,主要由水蒸氣發生器A、三口或二口圓底燒瓶D和長的直型水冷凝管F組成。若反應在圓底燒瓶內進行,可在圓底燒瓶上裝配蒸餾頭(或克氏蒸餾頭)代替三口燒瓶(圖2—17(b))。鐵質發生器A通常可用二口或三口燒瓶代替。器內盛水約占其容量的1/2,可從其側面的玻璃水位管察看器內的水平面。長玻璃管B為安全管。管的下端接近器底,根據管中水柱的高低,可以估計水蒸氣壓力的大小。圓底燒瓶D應當用鐵夾夾緊,其中口通過螺口接頭插入水蒸氣導管C,其側口插入餾出液導管E。導管C外徑一般不小於7mm,以保證
水蒸氣蒸餾裝置
A—水蒸氣發生器 B—安全管 C—水蒸氣導管 D—三口圓底燒瓶
E—餾出液導管 F—冷凝管
水蒸氣暢通,其末端應接近燒瓶底部,以便水蒸氣和蒸餾物質充分接觸並起攪動作用。導管E應略微粗一些,其外徑約為l0mm,以便蒸氣能暢通地進入冷凝管中。若管E的直徑太小,蒸氣的導出將會受到一定的阻礙,這會增加燒瓶D中的壓力。導管E在彎曲處前的一段應盡可能短一些;在彎曲處後一段則允許稍長一些,因它可起部分的冷凝作用。用長的直型水冷凝管F可以使餾出液充分冷卻。由於水的蒸發潛熱較大,所以冷卻水的流速也宜稍大一些。發生器A的支管和水蒸氣導管C之間用一個T形管連接。在T形管的支管上套一段短橡皮管,用螺旋夾旋緊,它可以用以除去水蒸氣中冷凝下來的水分。在操作中,如果發生不正常現象,應立刻打開夾子,使與大氣相通。
把要蒸餾的物質倒入燒瓶D中,其量約為燒瓶容量的1/3。操作前,水蒸氣蒸餾裝置應經過檢查,必須嚴密不漏氣。開始蒸餾時,先把T形管上的夾子打開,用直接火把發生器里的水加熱到沸騰。當有水蒸氣從T形管的支管沖出時,再旋緊夾子,讓水蒸氣通入燒瓶中,這時可以看到瓶中的混合物翻騰不息,不久在冷凝管中就出現有機物質和水的混合物。調節火焰,便瓶內的混合物不致飛濺得太厲害,並控制餾出液的速度約為每秒鍾2~3滴。為了使水蒸氣不致在燒瓶內過多地冷凝,在蒸餾時通常也可用小火將燒瓶加熱。在操作時,要隨時注意安全管中的水柱是否發生不正常的上升現象,應立刻打開夾子,移去火焰,找出發生故障的原因;必須把故障排除後,方可繼續蒸餾。
當餾出液澄清透明不再含有有機物質的油滴時,可停止蒸餾。這時應首先打開夾子,然後移去火焰。
I. 水蒸氣是怎樣形成的
當水的溫度超過100攝氏度時(或說超過沸點時),水分子因為吸收了足夠大的內能,從而使其轉換成脫離分子束縛的斥力,分子之間的距離開始變大,水便從液態轉變為氣態水。這種氣態水中不含有任何其他物質,是理論上的蒸餾水(空氣中含有雜質)也稱水蒸汽。
當水在沸點以下時,水也可以緩慢地蒸發成水汽。
科學地應說,水在常溫下,會慢慢地變為水蒸氣飛散到空中,這種現象就叫蒸發。水蒸氣是一種氣態的水,無色。地上的水變成了水蒸氣,
這些水蒸氣在天上形成了白雲;如果水蒸氣凝結成較大的水滴,水滴就會落下來形成雨。
大量水蒸氣在空氣中凝結時,常呈現一團「白氣」狀,「白氣」常被誤認為水蒸氣。
使沸騰的水變成的水蒸氣在空氣中受冷便可
……通過比較「白氣」和水蒸氣的顏色、形態、
發生部位的不同,可以知道「白氣」不是水蒸氣,而是水蒸氣凝結成的小水滴飄浮在空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