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净水问答 > 超滤系统浓缩脂质体

超滤系统浓缩脂质体

发布时间:2022-12-11 23:36:04

㈠ 用超滤离心法测包封率脂质体需不需要稀释

超滤离心前应该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稀释,也可以不稀释。
超滤离心后,内如果是取收集的离容心液进行检测的话,建议取离心液进行定量稀释,比如到固定体积的量瓶中,以便根据稀释倍数确定离心液中的药物浓度从而计算包封率。

㈡ 急!!!脂质体粒径怎么测比较准确啊

一、脂质体的分离

适当化学结构的亲脂性药物是镶嵌在双层膜内而被包裹在脂质体中,其包封率取决于所用脂质的浓度。在这种情况下,包封率可达到90%,就不一定要除去未包裹药物。但是对水溶性药物而言,被包裹的药物仅是总量中的一部分,就必须从脂质体悬液中除去未包裹药物。由于脂质体比被包裹的药物分子要大得多,因此可利用它们的不同大小来分离除去未包裹的药物,这些方法有凝胶过滤柱层析法,渗析法等;若被包裹的物质是蛋白质或DNA,或者未被包裹的药物可能形成较大的聚结物,则可利用它们与脂质体浮力、密度的不同而采用诸如离心等方法进行分离。

(一)柱层析法

凝胶渗透层析技术广泛用于从脂质体悬液中分离除去未包裹药物,也可用于对悬液中的脂质体大小分组,这一技术在实验室中很有效且快速。在大规模生产上,虽然也可用凝胶过滤来纯化,但技术较困难且价格昂贵。另外,脂质体被洗脱介质稀释后可能需要增加浓缩步骤。
柱层析填料常用葡聚糖如Sephadex G-50,其步骤与常规方法一致。但必须指出:①在葡聚糖表面存在着能与脂质体膜结合并相互作用的微小部位。虽然这种作用并不影响脂质体在凝胶柱上的流动特征,但仍可导致少量脂质的损失,使膜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导致膜渗透性的改变及包裹物质的渗漏。这种现象在脂质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特别应予注意,一般可通过加大脂质体样品上柱量或用空脂质体预先将柱子饱和来解决。通常使用20mg脂质制成的小单层脂质体可饱和10g凝胶;②若凝胶颗粒太细,较大的脂质体可能被滞留在凝胶柱上,因此对多层脂质体宜选用中粗级的凝胶(粒径大小为50~150µm),而对小单层脂质体则可用任何级别的凝胶。

(二)渗析法

此法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常用的除去未包裹药物的方法(大分子化合物除外)。它不需要复杂的技术,也无须昂贵的仪器,且能够扩大生产。通过不断改换渗析介质可除去所有的游离药物。但是此法很费时,一般在室温条件下,要除去95%以上的游离药物至少需要更换三次渗析介质,时间在10~24h以上。此外,渗析介质的渗透强度应与脂质体悬液一致,否则在渗析中就会改变脂质体悬液的体积,且可能引起包裹物质的渗漏。

(三)离心法

在不同的离心力下离心是分离除去不同种类脂质体中游离药物的有效方法。为了完全除去游离药物,常常需重复悬浮和多次离心。使脂质体下沉所需的离心力取决于脂质体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混悬液的絮凝状态。如果脂质体小且分布窄,就需要高速离心及冰冻条件。低速(2000~4000r/min)离心只能使大脂质体沉降。
显然,对于大量脂质体利用高速冰冻离心是极其耗能和昂贵的,因此此法不适于分离小脂质体。对于比较大的脂质体,低速离心可缩短操作时间并且可同时将较稀的脂质体悬液浓缩到所需浓度。为了避免脂质体遭到破坏,必须注意保证重复混悬介质的渗透压与脂质体悬液的渗透压相一致。

二、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一)百分包封率的测定

显然,在考查包裹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行为之前必须测定该物质在脂质体中的量,采用上述方法分离除去未包入脂质体中的游离物质,就可利用下式计算出百分包封率(Encapsulation percentage。EN%)

EN%=(1一Cf/Ct)×100%

式中,Cf为游离药物的量;Ct为脂质体悬液中药物的总量。
这里再介绍两种快速、用量少且适应性广的分离游离物质并测定EN%的方法。

1.微型柱离心法(minicolumn centrifugation method)

取一塑料注射针筒,填上过滤膜作衬片,装入用生理盐水溶胀的Sephadex G-50,再将针筒置一离心管中低速离心(2000r/min,3min)除去多余的生理盐水,此时,凝胶柱变干并可能与针筒内壁分离,精确定量加入脂质体样品,注意勿滴入柱床边缘,离心(2000r/min,3min)使脂质体进入离心管中,待测。再在凝胶柱上加入少量生理盐水,依上法离心,此次离心液中可能不再有脂质体或仍含有少量,这主要取决于脂质体的大小及组成,但游离药物在此过程中因葡聚糖吸附而不会被离出,然后可在凝胶柱上再加生理盐水,离心使柱干,此时游离药物被洗脱进入离心液中,反复几次,直至全部游离药物均从柱子上离心洗脱下来,分别测定包封药物及游离药物浓度,就可计算出EN%(图20—10)。

微型柱离心法的优点是脂质体悬液几乎没有被稀释,对于实验室小规模的试验,可较好地用来分离除去未包裹药物和快速地测定包封率。

2.鱼精蛋白凝聚法(protamine aggregation)

此法可用于任何组成的脂质体,如中性或带负电荷的脂质体(图20-11)。方法如下:

取0.1ml脂质体悬液于10ml锥形离心管中,加入0.1ml鱼精蛋白溶液(10mg/ml),搅匀,静置3min,再加3ml生理盐水,在室温条件下离心,吸取2ml上清液,测定游离药物的浓度。将剩余上清液弃去,沉淀物以0.6ml 10% Triton X-100重新混悬,使脂质体膜材溶解,再补充生理盐水至总体积为3.2ml,测定包封药物的浓度,就可方便地算出EN%。

(二)包裹容积的测定

包裹容积(entrapped volume)是指制成的脂质体相对于每毫克磷脂所占的内水相的体积,一般以微升(µl)表示。包裹容积的计算可通过测定包裹在脂质体内药物的总量来推测。假设在脂质体内水性介质中药物的浓度与开始制备时所用的药物浓度一样,经分离除去未包裹药物后没有物质从脂质体中渗漏出来,则很容易计算。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假设往往不能成立。例如用二次乳化法制备脂质体时,在干燥除去有机溶剂时内水相可能也会失去;另外由于内外渗透压的差异,水分子可以进入或逸出脂质体,因此测定内部容积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测定水的量。例如利用具有光谱性的液体代替内相介质,利用核磁共振法(NMR)测定,然后测出水的量。将脂质体在高速离心(200000g,6h)下沉降成为紧密的沉淀,小心除尽上清液,将沉淀物以D20(deuterium oxide)重新混悬,由于膜对于水的渗透性使整个体系中H20和D20很快达到平衡,取出少量用于磷脂量测定,剩余部分可作水的NMR扫描,峰高与D20中含水浓度成正比,与标准溶液对照即可求得水的量,从而计算出脂质体的包裹容积。

三、脂质体的稳定性

脂质体在放置过程中可能发生多种不同的变化。如磷脂质会氧化和水解,生成短链的磷脂,并在膜中形成具溶解性的衍生物;另外脂质体还可发生凝聚、融合等物理变化,从而导致包裹物质的渗漏。因此脂质体制剂若要发展为产品应市,必须在贮藏期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体内到达靶组织之前或发挥其缓释作用之前亦须保持一定的大小及完整性。已证明脂质体在血液中比较稳定,但随磷脂的化学性质、胆固醇的比例和脂质体的大小、双分子层的数目等的不同,脂质体在体内的稳定性也会有所不同。但若在贮存过程中,药物从脂质体迅速渗漏,则必将限制脂质体的应用价值。

(一)化学稳定性

脂质体组分磷脂的氧化降解应在制备时即加以防止,可采用一些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氧化程度,例如,使用新鲜提纯的磷脂和新鲜蒸馏的溶剂,尽量避免高温,并在充氮和无氧的条件下完成制备过程,最后将脂质体贮存于惰性环境等。
在膜材组成中加入抗氧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抗氧剂是α-生育酚,为一种无毒的食用脂质。据认为蛋卵磷脂的氧化分解可因α-生育酚的加入大大减缓。另一可选择的降低氧化程度的方法是使用饱和磷脂代替不饱和磷脂,在天然来源的磷脂中,其不饱和度随植物、蛋黄、哺乳动物依次增加,对于蛋黄磷脂,不饱和度取决于动物的饲料及所用的提纯方法。
但是,无论是不饱和还是饱和磷脂,在脂质体的水性悬液中,都可能水解而形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溶血磷脂进一步水解而形成甘油磷脂和脂肪酸,甘油和磷酸之间的酯键很难水解,所以不产生游离的磷酸和甘油。精制天然豆磷脂在脂质体水性悬液中的水解动力学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豆磷脂的水解主要受H+和OH+的催化作用,在pH6.5左右水解速率最小。体系中加入缓冲离子如醋酸、枸橼酸和缓血酸铵也可轻度增加豆磷脂的水解。

(二)物理稳定性

脂质体中包裹药物的渗漏和凝聚、融合成大的团块等物理稳定性问题是脂质体研究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一些研究表明,小单层脂质体在贮存中体积增大,药物渗漏与脂质成分及包裹药物的性质有关。由中性磷脂制备的脂质体的凝聚主要是由于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所致,可在膜材中加入少量负电荷磷脂(如10%PA或PG)来克服。在膜材中加入微量的1,3-二乙酰-2-磷脂酰胆碱也可以阻止较小脂质体的融合。
较大的脂质体在制备方法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不发生融合,而小于40nm的小单层脂质体由于膜的曲率大,易于发生融合,特别在相变温度时更易发生。
采用前体脂质体等重建脂质体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避免脂质体在贮存中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重建脂质体有以下三种类型:含药或不含药的干脂质膜;含药或不含药的冻干脂质混合物:含药冻干脂质体。对于干脂质膜或冻干脂质混合物,重建时所获得的药物包封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亲水性药物的包封率常常不高,悬液中含有较多的游离药物,实际应成价值不大。对于具有适当结构的亲脂性药物,重建产品可达到较满意的包封率,但在重建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例如搅拌程度和方法,要求在高出常温下超声处理等,实际应用不甚方便。
对于亲水性药物,可选择含药冻干脂质体这一重建形式,有报道在冰冻过程中若加入亲水性聚合物,如葡聚糖能产生自由流动能,利于冻干脂质体在水性介质中重建。例如当含有胰岛素的冻干脂质体用这种方法处理时,其重建后的包封率可达原来的70%,即在冰冻和重建过程中胰岛素的渗漏率大约为30%。如果包裹的是低分子量药物,渗漏率可能更高些。但是,这种技术为保证脂质体制剂在贮存中的稳定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四、脂质体大小的测定

脂质体的大小将影响脂质体在体内的处置,也是脂质体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测定脂质体大小的方法有激光扫描法,电子显微镜法或库尔特粒度分析法。无疑,电镜测定法最为准确。因为人们可以直接观察每一个脂质体,并获得各个大小范围内脂质体外形的精确信息。但是要观察大量脂质体样本非常费时。相反.激光扫描法非常简单且操作快速,但仅能测出脂质体的平均性质。与之类似,采用库尔特粒度分析仪也可测出脂质体的大小分布,但后二种方法均难以描述更精细的结构。关于粒度测定的细节可参见本书第十二章。

五、脂质体的成分分析

(一)磷脂质的分析

1.含量测定

直接精确测定磷脂质浓度比较困难,因为干燥磷脂中总含有一定量的残留溶剂或其它杂质磷脂,因此最广泛使用的测定磷脂的方法是非直接法,例如含磷量的测定。对于制备脂质体的大多数磷脂而言,每摩尔磷脂均含1mol磷,仅有个别例外,如每摩尔心磷脂含有2mol磷。因此样品中磷脂的浓度可通过测定磷含量来计算。这里介绍二种磷测定法。

(1)Bartlett法

将磷脂的有机磷酸解成无机磷后,加入钼酸铵使之转化成磷钼酸,磷钼酸可用萘磺酸铵定量还原为蓝色,蓝色的强度由分光光度法测定,与标准品(如磷酸二氢钾)对照即可计算出含磷量。该法灵敏度较高且重现性好,但若样品中含有少量无机磷则会干扰测定。

(2)Stewart法

当脂质体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此时宜采用Stewart法。该法是利用磷脂在有机溶剂中与亚铁硫氰酸铵形成有色复合物,而不受无机磷存在的影响进行测定。在计算时,使用一与磷脂结构有关的转换因子将吸收值换算成磷脂毫克数,该因子随磷脂头基不同而异。也可利用磷脂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来计算。因此该法不适于测定含有未知磷脂的混合物。特别须指出的是,该法不能用于甘油磷脂的测定,若脂质体中含有卵磷脂和甘油磷脂,则可用该法对前者定量,再通过Bartlett法测定总的磷脂,就可计算出甘油磷脂的量。

2.磷脂质的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是检查磷脂质纯度的主要手段。与所有的层析法一样,磷脂质的薄层层析也是利用磷脂在液态有机相中对亲水性固定相有不同的亲和性,当液相在固定相展开时,不同的磷脂具有不同的保留时间,可根据亲水性的强弱改变展开剂的组成,从而改变磷脂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最常用的固定相是硅胶,展开剂则常用含有氯仿的溶剂。如①氯仿:甲醇:水:(65:25:4 V/V);②氯仿:甲醇:水:氨水(65:35:2.5:2.5 V/V);③氯仿:丙酮:甲醇:醋酸:水(6:8:2:2:1 V/V);④乙酸乙酯:环己烷(1:1 V/V)等。最常用的显色剂为碘,也可用50%的硫酸 - 甲醇液或重铬酸钾液显色。

(三)磷脂氧化程度

1.磷脂的氧化

磷脂脂肪酸的氧化主要是由于游离基的作用。在电磁波辐射或者微量游离金属离子的催化下。脂肪酸碳链上首先脱去一个氢原子形成游离基,进而与空气中的氧发生连锁反应。含有双键的碳链更易受影响,因此聚合不饱和磷脂特别容易氧化降解。在含有单个或多个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混合物中,磷脂的氧化分成三个阶段进行:①单个双键的偶合;②过氧化物的形成;③形成乙醛及链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在无氧情况下仍会发生游离基反应导致双重或三重偶合的形成,但不产生过氧化物。另外,降解的最后一步过程要消耗偶合双键,因此在最终降解产物增加的同时,笫一步的降解产物将会减少。故很难用一种试验方法评估磷脂的氧化程度,甚至即使应用几个不同试验仍仅能大致估计氧化过程相对速率大小。

2.氧化指数的测定

氧化指数是用来检测游离基偶合的指标,因为氧化偶合后的磷脂在230nm左右具有紫外吸收峰而有别于未氧化磷脂。典型的紫外吸收图谱如图20-12。

国内有人提出作为制备脂质体膜材的卵磷脂,其氧化指数应控制在0.2以下,测定方法是,将磷脂溶于无水乙醇,配成一定浓度的澄明溶液,分别测定在波长233nm及215nm吸收值。按下式计算:
氧化指数 = A233nm/A215nm

3.过氧化物的测定

卵磷脂氧化产生丙二醛及溶血磷脂等。丙二醛(MDA)在酸性条件下可与硫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一种红色染料(TBA-Pigment)

该化合物在波长535nm处有特异吸收,吸收值的大小即反映磷脂的氧化程度。有人对丙二醛量与溶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当每毫升含卵磷脂的生理盐水中丙二醛含量超过2.3µg时,在37℃放置1~2h即产生溶血。
除上述方法可估计磷脂的氧化程度外,根据聚合不饱和脂肪酸链在氧化最后阶段发生断裂或缩短,也可用气 - 液色谱法了解这些酰基链的变化。

(四)胆固醇的分析

与磷脂质类似,胆固醇的纯度及其氧化产物可用气 - 液色谱法进行检测。另外,由于胆固醇不论是游离型还是酯化型都能与含高氯酸铁的乙酸乙酯和硫酸试剂反应生成铁复合物,在波长610nm处有紫外吸收,采用标准胆固醇溶液对照,就可计算出胆固醇的量。

六、脂质体的灭菌

许多研究论文都认为脂质体不宜用加热灭菌的办法,且对各类辐射及各种化学灭菌剂也敏感,所以只能使用过滤灭菌或采用无菌操作法进行制备。这也是影响脂质体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内有人采用100℃ 30min湿热灭菌法获得成功,灭菌前后脂质体的形态及大小均无明显的变化,渗漏率约为5%。另有人采用辐射灭菌法,即用60钴发出的γ射线,对三磷酸腺苷脂质体和甲氨蝶呤脂质体作辐射灭菌,照射剂量为15~20kGy,无菌试验结果均由试验前的阳性转为阴性。脂质体粒径灭菌前后无显著变化。灭菌所致渗漏率较小。
灭菌方法的实用性可能与混悬介质种类、磷脂组成及纯度等有关。采用121℃加热20min灭菌处理几种脂质体,发现在生理盐水中脂质体发生凝聚,而在等渗糖溶液和多羟基化合物溶液中不发生凝聚。加热灭菌后,具有较高的过氧化物值的含蛋卵磷脂的分散液稍变黄,改用具低过氧化物值的蛋卵磷脂、氢化蛋卵磷脂或DPPC则无此变化。在中性pH时充入氮气也可阻止颜色变化,但加入α-生育酚无效。经0.4µm膜过滤的由蛋卵磷脂组成的脂质体的大小变小。在这一变化中,介质的类型也有明显影响。加热灭菌期间,包裹有羧基荧光素阴离子的负电荷脂质体(PC/chol/PG)发生渗漏,而使用正电荷脂质体(PC/chol/十八胺)不仅在加热灭菌期间不发生渗漏,且可贮存很长时间不渗漏。

㈢ 制备脂质体为什么要用pbs不直接用去离子

、脂质体离

适化结构亲脂性药物镶嵌双层膜内包裹脂质体其包封率取决于所用脂质浓度种情况包封率达90%定要除未包裹药物水溶性药物言包裹药物仅总量部必须脂质体悬液除未包裹药物由于脂质体比包裹药物要利用同离除未包裹药物些凝胶滤柱层析渗析等;若包裹物质蛋白质或DNA或者未包裹药物能形较聚结物则利用与脂质体浮力、密度同采用诸离等进行离

()柱层析

凝胶渗透层析技术广泛用于脂质体悬液离除未包裹药物用于悬液脂质体组技术实验室效且快速规模产虽用凝胶滤纯化技术较困难且价格昂贵另外脂质体洗脱介质稀释能需要增加浓缩步骤
柱层析填料用葡聚糖Sephadex G-50其步骤与规致必须指:①葡聚糖表面存着能与脂质体膜结合并相互作用微部位虽种作用并影响脂质体凝胶柱流特征仍导致少量脂质损失使膜稳定性增加导致膜渗透性改变及包裹物质渗漏种现象脂质浓度较低情况特别应予注意般通加脂质体品柱量或用空脂质体预先柱饱解决通使用20mg脂质制单层脂质体饱10g凝胶;②若凝胶颗粒太细较脂质体能滞留凝胶柱层脂质体宜选用粗级凝胶(粒径50~150μm)单层脂质体则用任何级别凝胶

(二)渗析

简单用除未包裹药物(化合物除外)需要复杂技术须昂贵仪器且能够扩产通断改换渗析介质除所游离药物费般室温条件要除95%游离药物至少需要更换三渗析介质间10~24h外渗析介质渗透强度应与脂质体悬液致否则渗析改变脂质体悬液体积且能引起包裹物质渗漏

(三)离

同离力离离除同种类脂质体游离药物效完全除游离药物需重复悬浮离使脂质体沉所需离力取决于脂质体某种程度取决于混悬液絮凝状态脂质体且布窄需要高速离及冰冻条件低速(2000~4000r/min)离能使脂质体沉降
显于量脂质体利用高速冰冻离极其耗能昂贵适于离脂质体于比较脂质体低速离缩短操作间并且同较稀脂质体悬液浓缩所需浓度避免脂质体遭破坏必须注意保证重复混悬介质渗透压与脂质体悬液渗透压相致

二、脂质体包封率测定

()百包封率测定

显考查包裹物质物体内行前必须测定该物质脂质体量采用述离除未包入脂质体游离物质利用式计算百包封率(Encapsulation percentageEN%)

EN%=(1Cf/Ct)×100%

式Cf游离药物量;Ct脂质体悬液药物总量
再介绍两种快速、用量少且适应性广离游离物质并测定EN%

1.微型柱离(minicolumn centrifugation method)

取塑料注射针筒填滤膜作衬片装入用理盐水溶胀Sephadex G-50再针筒置离管低速离(2000r/min3min)除余理盐水凝胶柱变干并能与针筒内壁离精确定量加入脂质体品注意勿滴入柱床边缘离(2000r/min3min)使脂质体进入离管待测再凝胶柱加入少量理盐水依离离液能再脂质体或仍含少量主要取决于脂质体及组游离药物程葡聚糖吸附离凝胶柱再加理盐水离使柱干游离药物洗脱进入离液反复几直至全部游离药物均柱离洗脱别测定包封药物及游离药物浓度计算EN%(图20—10)

微型柱离优点脂质体悬液几乎没稀释于实验室规模试验较用离除未包裹药物快速测定包封率

2.鱼精蛋白凝聚(protamine aggregation)

用于任何组脂质体性或带负电荷脂质体(图20-11):

取0.1ml脂质体悬液于10ml锥形离管加入0.1ml鱼精蛋白溶液(10mg/ml)搅匀静置3min再加3ml理盐水室温条件离吸取2ml清液测定游离药物浓度剩余清液弃沉淀物0.6ml 10% Triton X-100重新混悬使脂质体膜材溶解再补充理盐水至总体积3.2ml测定包封药物浓度便算EN%

(二)包裹容积测定

包裹容积(entrapped volume)指制脂质体相于每毫克磷脂所占内水相体积般微升(μl)表示包裹容积计算通测定包裹脂质体内药物总量推测假设脂质体内水性介质药物浓度与始制备所用药物浓度经离除未包裹药物没物质脂质体渗漏则容易计算许情况假设往往能立例用二乳化制备脂质体干燥除机溶剂内水相能失;另外由于内外渗透压差异水进入或逸脂质体测定内部容积办直接测定水量例利用具光谱性液体代替内相介质利用核磁共振(NMR)测定测水量脂质体高速离(200000g6h)沉降紧密沉淀除尽清液沉淀物D20(deuterium oxide)重新混悬由于膜于水渗透性使整体系H20D20快达平衡取少量用于磷脂量测定剩余部作水NMR扫描峰高与D20含水浓度比与标准溶液照即求水量计算脂质体包裹容积

三、脂质体稳定性

脂质体放置程能发种同变化磷脂质氧化水解短链磷脂并膜形具溶解性衍物;另外脂质体发凝聚、融合等物理变化导致包裹物质渗漏脂质体制剂若要发展产品应市必须贮藏期间具良稳定性;体内达靶组织前或发挥其缓释作用前亦须保持定及完整性已证明脂质体血液比较稳定随磷脂化性质、胆固醇比例脂质体、双层数目等同脂质体体内稳定性所同若贮存程药物脂质体迅速渗漏则必限制脂质体应用价值

()化稳定性

脂质体组磷脂氧化降解应制备即加防止采用些措施尽能降低氧化程度例使用新鲜提纯磷脂新鲜蒸馏溶剂尽量避免高温并充氮氧条件完制备程脂质体贮存于惰性环境等
膜材组加入抗氧剂种效目前用抗氧剂α-育酚种毒食用脂质据认蛋卵磷脂氧化解α-育酚加入减缓另选择降低氧化程度使用饱磷脂代替饱磷脂源磷脂其饱度随植物、蛋黄、哺乳物依增加于蛋黄磷脂饱度取决于物饲料及所用提纯
论饱饱磷脂脂质体水性悬液都能水解形溶血磷脂脂肪酸溶血磷脂进步水解形甘油磷脂脂肪酸甘油磷酸间酯键难水解所产游离磷酸甘油精制豆磷脂脂质体水性悬液水解力已研究结表明豆磷脂水解主要受H+OH+催化作用pH6.5左右水解速率体系加入缓冲离醋酸、枸橼酸缓血酸铵轻度增加豆磷脂水解

(二)物理稳定性

脂质体包裹药物渗漏凝聚、融合团块等物理稳定性问题脂质体研究工作难题些研究表明单层脂质体贮存体积增药物渗漏与脂质及包裹药物性质关由性磷脂制备脂质体凝聚主要由于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所致膜材加入少量负电荷磷脂(10%PA或PG)克服膜材加入微量1,3-二乙酰-2-磷脂酰胆碱阻止较脂质体融合
较脂质体制备适条件般发融合于40nm单层脂质体由于膜曲率易于发融合特别相变温度更易发
采用前体脂质体等重建脂质体较避免脂质体贮存发化物理变化重建脂质体三种类型:含药或含药干脂质膜;含药或含药冻干脂质混合物:含药冻干脂质体于干脂质膜或冻干脂质混合物重建所获药物包封率限特别亲水性药物包封率高悬液含较游离药物实际应价值于具适结构亲脂性药物重建产品达较满意包封率重建程所需条件例搅拌程度要求高温超声处理等实际应用甚便
于亲水性药物选择含药冻干脂质体重建形式报道冰冻程若加入亲水性聚合物葡聚糖能产自由流能利于冻干脂质体水性介质重建例含胰岛素冻干脂质体用种处理其重建包封率达原70%即冰冻重建程胰岛素渗漏率约30%包裹低量药物渗漏率能更高些种技术保证脂质体制剂贮存稳定性提供效

四、脂质体测定

脂质体影响脂质体体内处置脂质体重要质量指标测定脂质体激光扫描电显微镜或库尔特粒度析疑电镜测定准确直接观察每脂质体并获各范围内脂质体外形精确信息要观察量脂质体本非费相反.激光扫描非简单且操作快速仅能测脂质体平均性质与类似采用库尔特粒度析仪测脂质体布二种均难描述更精细结构关于粒度测定细节参见本书第十二章

五、脂质体析

()磷脂质析

1.含量测定

直接精确测定磷脂质浓度比较困难干燥磷脂总含定量残留溶剂或其杂质磷脂广泛使用测定磷脂非直接例含磷量测定于制备脂质体数磷脂言每摩尔磷脂均含1mol磷仅别例外每摩尔磷脂含2mol磷品磷脂浓度通测定磷含量计算介绍二种磷测定

(1)Bartlett

磷脂机磷酸解机磷加入钼酸铵使转化磷钼酸磷钼酸用萘磺酸铵定量原蓝色蓝色强度由光光度测定与标准品(磷酸二氢钾)照即计算含磷量该灵敏度较高且重现性若品含少量机磷则干扰测定

(2)Stewart

脂质体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宜采用Stewart该利用磷脂机溶剂与亚铁硫氰酸铵形色复合物受机磷存影响进行测定计算使用与磷脂结构关转换吸收值换算磷脂毫克数该随磷脂基同异利用磷脂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计算该适于测定含未知磷脂混合物特别须指该能用于甘油磷脂测定若脂质体含卵磷脂甘油磷脂则用该前者定量再通Bartlett测定总磷脂计算甘油磷脂量

2.磷脂质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检查磷脂质纯度主要手段与所层析磷脂质薄层层析利用磷脂液态机相亲水性固定相同亲性液相固定相展同磷脂具同保留间根据亲水性强弱改变展剂组改变磷脂两相配系数用固定相硅胶展剂则用含氯仿溶剂①氯仿:甲醇:水:(65:25:4 V/V);②氯仿:甲醇:水:氨水(65:35:2.5:2.5 V/V);③氯仿:丙酮:甲醇:醋酸:水(6:8:2:2:1 V/V);④乙酸乙酯:环烷(1:1 V/V)等用显色剂碘用50%硫酸 - 甲醇液或重铬酸钾液显色

(三)磷脂氧化程度

1.磷脂氧化

磷脂脂肪酸氧化主要由于游离基作用电磁波辐射或者微量游离金属离催化脂肪酸碳链首先脱氢原形游离基进与空气氧发连锁反应含双键碳链更易受影响聚合饱磷脂特别容易氧化降解含单或饱脂肪酸脂质混合物磷脂氧化三阶段进行:①单双键偶合;②氧化物形;③形乙醛及链断裂
值注意氧情况仍发游离基反应导致双重或三重偶合形产氧化物另外降解步程要消耗偶合双键终降解产物增加同笫步降解产物减少故难用种试验评估磷脂氧化程度甚至即使应用几同试验仍仅能致估计氧化程相速率

2.氧化指数测定

氧化指数用检测游离基偶合指标氧化偶合磷脂230nm左右具紫外吸收峰别于未氧化磷脂典型紫外吸收图谱图20-12

内提作制备脂质体膜材卵磷脂其氧化指数应控制0.2测定磷脂溶于水乙醇配定浓度澄明溶液别测定波233nm及215nm吸收值按式计算:
氧化指数 = A233nm/A215nm

3.氧化物测定

卵磷脂氧化产丙二醛及溶血磷脂等丙二醛(MDA)酸性条件与硫巴比妥酸(TBA)反应种红色染料(TBA-Pigment)

该化合物波535nm处特异吸收吸收值即反映磷脂氧化程度丙二醛量与溶血间关系进行研究实验证明每毫升含卵磷脂理盐水丙二醛含量超2.3μg37℃放置1~2h即产溶血
除述估计磷脂氧化程度外根据聚合饱脂肪酸链氧化阶段发断裂或缩短用气 - 液色谱解些酰基链变化

(四)胆固醇析

与磷脂质类似胆固醇纯度及其氧化产物用气 - 液色谱进行检测另外由于胆固醇论游离型酯化型都能与含高氯酸铁乙酸乙酯硫酸试剂反应铁复合物波610nm处紫外吸收采用标准胆固醇溶液照计算胆固醇量

六、脂质体灭菌

许研究论文都认脂质体宜用加热灭菌办且各类辐射及各种化灭菌剂敏所能使用滤灭菌或采用菌操作进行制备影响脂质体广泛应用于临床重要原
近内采用100℃ 30min湿热灭菌获功灭菌前脂质体形态及均明显变化渗漏率约5%另采用辐射灭菌即用60钴发γ射线三磷酸腺苷脂质体甲氨蝶呤脂质体作辐射灭菌照射剂量15~20kGy菌试验结均由试验前阳性转阴性脂质体粒径灭菌前显著变化灭菌所致渗漏率较
灭菌实用性能与混悬介质种类、磷脂组及纯度等关采用121℃加热20min灭菌处理几种脂质体发现理盐水脂质体发凝聚等渗糖溶液羟基化合物溶液发凝聚加热灭菌具较高氧化物值含蛋卵磷脂散液稍变黄改用具低氧化物值蛋卵磷脂、氢化蛋卵磷脂或DPPC则变化性pH充入氮气阻止颜色变化加入α-育酚效经0.4μm膜滤由蛋卵磷脂组脂质体变变化介质类型明显影响加热灭菌期间包裹羧基荧光素阴离负电荷脂质体(PC/chol/PG)发渗漏使用电荷脂质体(PC/chol/十八胺)仅加热灭菌期间发渗漏且贮存间渗漏
感觉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还是自己找下资料吧

㈣ 脂质体浓缩方法

乙醇注入超声法。脂质体浓缩方法是乙醇注入超声法,既提高了产品的得率和纯度,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

㈤ 蛋白质分离方法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1.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较简单的方法使蛋白 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也得到分离.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透析、超滤、离心和凝胶过滤等.透析和超滤是分离蛋白质时常用的方法.透析是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中,再浸入透析液进行分离.超滤是利用离心力或压力强行使水和其它小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半透膜上的过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蛋白质大分子与以无机盐为主的小分子分开.它们经常和盐析、盐溶方法联合使用,在进行盐析或盐溶后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除去引入的无机盐.由于超滤过程中,滤膜表面容易被吸附的蛋白质堵塞,以致超滤速度减慢,截流物质的分子量也越来越小.所以在使用超滤方法时要选择合适的滤膜,也可以选择切向流过滤得到更理想的效果 离心也是经常和其它方法联合使用的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当蛋白质和杂质的溶解度不同时可以利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开.例如,在从大米渣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中,加入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进行预处理后,再用离心的方法将有用物质与分解掉的杂质进行初步分离[3].使蛋白质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的方法称为密度梯度(区带)离心.常用的密度梯度有蔗糖梯度、聚蔗糖梯度和其它合成材料的密度梯度.可以根据所需密度和渗透压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密度梯度.密度梯度离心曾用于纯化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但产量偏低.蒋辰等[6]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梯度介质的分离效果,利用溴化钠密度梯度得到了高纯度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凝胶过滤也称凝胶渗透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分离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凝胶过滤的原理是当不同蛋白质流经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珠孔径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而被排阻在凝胶珠之外,随着溶剂在凝胶珠之间的空隙向下运动并最先流出柱外;反之,比凝胶珠孔径小的分子后流出柱外.目前常用的凝胶有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等.在甘露糖蛋白提纯的过程中使用凝胶过滤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纯度鉴定证明产品为分子量约为32 kDa、成分是多糖∶蛋白质(88∶12)、多糖为甘露糖的单一均匀糖蛋白[1].凝胶过滤在抗凝血蛋白的提取过程中也被用来除去大多数杂蛋白及小分子的杂质[7]. 2.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介电常数和温度等.但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溶解度,根据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点,适当地改变外部条件,就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蛋白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有机溶剂法、双水相萃取法、反胶团萃取法等. 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是最常用的方法.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的等电点,而且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 低;相反,有些蛋白质在一定pH值时很容易溶解.因而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分离纯化蛋白质.王洪新等[8]研究茶叶蛋白质提取过程发现,pH值为时茶叶蛋白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达到36·8%,初步纯化得率为91·0%.李殿宝[9]在从葵花脱脂粕中提取蛋白质时将蛋白溶液的pH值调到3~4,使目标蛋白于等电点沉淀出来.等电点沉淀法还应用于葡萄籽中蛋白质的提取.李凤英等[10]测得葡萄籽蛋白质的等电点为3·8.他们利用碱溶法提取葡萄籽蛋白质,得到了最佳的提取工艺为:以1×10-5mol·L-1的NaOH溶液,按1∶5的料液比,在40℃搅拌40 min,葡萄籽蛋白质提取率达73·78%.另外还可以利用碱法提取大米蛋白,其持水性、吸油性和起泡性等均优于酶法提取[11].利用酸法提取得到的鲢鱼鱼肉蛋白质无腥味、色泽洁白,蛋白质产率高达90%[12]. 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是中性盐显著影响球状蛋白质溶解度的现象,其中,增加蛋白质溶解度的现象称盐溶,反之为盐析.应当指出,同样浓度的二价离子中性盐,如MgCl2、(NH4)2SO4对蛋白质溶解度影响的效果,要比一价离子中性盐如NaCl、NH4Cl大得多.在葡萄籽蛋白提取工艺中除了可以利用碱溶法还可以利用盐溶法来提取蛋白质,其最佳提取工艺是:以10%NaCl溶液,按1∶25的料液比,在30℃搅拌提取30min,蛋白质提取率为57·25%[10].盐析是提取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常用方法,如多聚磷酸钠絮凝法、硫酸铵盐析法,其中硫酸铵盐析法广泛应用于生产.由于硫酸铵在水中呈酸性,为防止其对蛋白质的破坏,应用氨水调pH值至中性.为防止不同分子之间产生共沉淀现象,蛋白质样品的含量一般控制在0·2% ~2·0%.利用盐溶和盐析对蛋白质进行提纯后,通常要使用透析或者凝胶过滤的方法除去中性盐[13]. 有机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是: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能使一些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而且在一定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下,引起蛋白质沉淀的有机溶剂的浓度不同,因此,控制有机溶剂的浓度可以分离纯化蛋白质.例如,在冰浴中磁力搅拌下,在4℃预冷的培养液中缓慢加入乙醇(-25℃),可以使冰核蛋白析出,从而纯化冰核蛋白[14].由于在室温下,有机溶剂不仅能引起蛋白质的沉淀,而且伴随着变性.因此,通常要将有机溶剂冷却,然后在不断搅拌下加入有机溶剂防止局部浓度过高,蛋白质变性问题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对于一些和脂质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极性侧链较多、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可以用乙醇、丙酮和丁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它们有一定的亲水性和较强的亲脂性,是理想的提取液.冷乙醇分离法提取免疫球蛋白最早由Cohn于1949年提出,用于制备丙种球蛋白.冷乙醇法也是目前WHO规程和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推荐的方法,不仅分辨率高、提纯效果好、可同时分离多种血浆成分,而且有抑菌、清除和灭病毒的作用[15]. 萃取是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双水相萃取和反胶团萃取可以用来分离蛋白质.双水相萃取技术(Aqueous two phase extraction,ATPE)是指亲水性聚合物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双水相,由于被分离物在两相中分配的不同,便可实现分离,被广泛用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工等领域的产品分离和提取.此方法可以在室温环境下进行,双水相中的聚合物还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收率较高.对于细胞内的蛋白质,需要先对细胞进行有效破碎.目的蛋白常分布在上相并得到浓缩,细胞碎片等固体物分布在下相中.采用双水相系统浓缩目的蛋白,受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溶液pH值、离子强度、盐类型及浓度的影响[16]. 反胶团萃取法是利用反胶团将蛋白质包裹其中而达到提取蛋白质的目的.反胶团是当表面活性剂 在非极性有机溶剂溶解时自发聚集而形成的一种纳米尺寸的聚集体.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萃取过程中蛋 白质因位于反胶团的内部而受到反胶团的保护.程世贤等[17]就利用反胶团萃取法提取了大豆中的蛋白质. 3.根据电荷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蛋白质的电荷即酸碱性质不同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有电泳和离子交换层析两类.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带电颗粒(如不处于等电点状态的蛋白质分子)将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这 种现象称为电泳.聚丙烯酰胺电泳是一种以聚丙烯酰胺为介质的区带电泳,常用于分离蛋白质.它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样品用量少.等电聚焦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技术,也可以用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利用等电聚焦技术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是在具有pH梯度的介质中进行的.在外电场作用下各种蛋白质将移向并聚焦在等于其等电点的pH值梯度处形成一个窄条带.孙臣忠等[18]研究了聚丙烯酰胺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等速提纯电泳在分离纯化蛋白质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聚丙烯酰胺电泳的条带分辨率低,加样量不高;等电聚焦电泳分辨率最高,可以分离同种蛋白的亚成分,加样量最小;等速提纯电泳区带分辨率较高,可将样品分成单一成分,加样量最大. 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离子交换层析中,基质由带有电荷的树脂或纤维素组成.带有正电荷的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反之为阳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层析同样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当蛋白质处于不同的pH值条件下,其带电状况也不同.阴离子交换基质结合带有负电荷的蛋白质,被留在层析柱上,通过提高洗脱液中的盐浓度,将吸附在层析柱上的蛋白质洗脱下来,其中结合较弱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反之阳离子交换基质结合带有正电荷的蛋白质,结合的蛋白可以通过逐步增加洗脱液中的盐浓度或是提高洗脱液的pH值洗脱下来.李全宏等[19]将离子交换层析应用于浓缩苹果汁中蛋白质的提纯.另外,离子交换层析还用于抗凝血蛋白的提取[7]. 4. 利用对配体的特异亲和力进行分离纯化 亲和层析是利用蛋白质分子对其配体分子特有的识别能力(即生物学亲和力)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纯化方法.它通常只需一步处理即可将目的蛋白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且纯度相当高.应用亲和层析须了解纯化物质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以便设计出最好的分离条件.近年来,亲和层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靶标蛋白尤其是疫苗的分离纯化,特别是在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上,亲和层析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融合蛋白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20].亲和层析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分离纯化中应用也相当广泛[21].范继业等[22]利用壳聚糖亲和层析提取的抑肽酶比活达到71 428 BAEE·mg-1,纯化回收率达到62·5%.该方法成本较低,吸附剂价格低廉、机械强度高、抗污染能力较强、非特异性吸附较小、可反复使用、适用性广,产品质量稳定.

㈥ 膜蛋白核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异同点,及这些蛋白的分离方法和分离原理 需要详细的答案,谢谢各位大神

膜蛋白:http://ke..com/view/145802.htm

核蛋白:http://ke..com/view/264309.htm

糖蛋白:http://ke..com/view/184084.htm

脂蛋白:http://ke..com/view/133314.htm

异同点: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只不过糖蛋白有糖侧链而已,所在位置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

蛋白质的分离方法及原理:

  1. 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较简单的方法使蛋白
    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也得到分离。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透析、超滤、离心和凝胶过滤等。
    2.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介电常数和温度等。但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溶解度,根据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点,适当地改变外部条件,就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蛋白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有机溶剂法、双水相萃取法、反胶团萃取法等。

    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是最常用的方法。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的等电点,而且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
    低;相反,有些蛋白质在一定pH值时很容易溶解。因而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分离纯化蛋白质。王洪新等[8]研究茶叶蛋白质提取过程发现,pH值为时茶叶蛋白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达到36·8%,初步纯化得率为91·0%。李殿宝[9]在从葵花脱脂粕中提取蛋白质时将蛋白溶液的pH值调到3~4,使目标蛋白于等电点沉淀出来。等电点沉淀法还应用于葡萄籽中蛋白质的提取。李凤英等[10]测得葡萄籽蛋白质的等电点为3·8。他们利用碱溶法提取葡萄籽蛋白质,得到了最佳的提取工艺为:以1×10-5mol·L-1的NaOH溶液,按1∶5的料液比,在40℃搅拌40 min,葡萄籽蛋白质提取率达73·78%。另外还可以利用碱法提取大米蛋白,其持水性、吸油性和起泡性等均优于酶法提取[11]。利用酸法提取得到的鲢鱼鱼肉蛋白质无腥味、色泽洁白,蛋白质产率高达90%[12]。
    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是中性盐显著影响球状蛋白质溶解度的现象,其中,增加蛋白质溶解度的现象称盐溶,反之为盐析。应当指出,同样浓度的二价离子中性盐,如MgCl2、(NH4)2SO4对蛋白质溶解度影响的效果,要比一价离子中性盐如NaCl、NH4Cl大得多。在葡萄籽蛋白提取工艺中除了可以利用碱溶法还可以利用盐溶法来提取蛋白质,其最佳提取工艺是:以10%NaCl溶液,按1∶25的料液比,在30℃搅拌提取30min,蛋白质提取率为57·25%[10]。盐析是提取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常用方法,如多聚磷酸钠絮凝法、硫酸铵盐析法,其中硫酸铵盐析法广泛应用于生产。由于硫酸铵在水中呈酸性,为防止其对蛋白质的破坏,应用氨水调pH值至中性。为防止不同分子之间产生共沉淀现象,蛋白质样品的含量一般控制在0·2% ~2·0%。利用盐溶和盐析对蛋白质进行提纯后,通常要使用透析或者凝胶过滤的方法除去中性盐[13]。

    有机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是: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能使一些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而且在一定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下,引起蛋白质沉淀的有机溶剂的浓度不同,因此,控制有机溶剂的浓度可以分离纯化蛋白质。例如,在冰浴中磁力搅拌下,在4℃预冷的培养液中缓慢加入乙醇(-25℃),可以使冰核蛋白析出,从而纯化冰核蛋白[14]。由于在室温下,有机溶剂不仅能引起蛋白质的沉淀,而且伴随着变性。因此,通常要将有机溶剂冷却,然后在不断搅拌下加入有机溶剂防止局部浓度过高,蛋白质变性问题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对于一些和脂质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极性侧链较多、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可以用乙醇、丙酮和丁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它们有一定的亲水性和较强的亲脂性,是理想的提取液。冷乙醇分离法提取免疫球蛋白最早由Cohn于1949年提出,用于制备丙种球蛋白。冷乙醇法也是目前WHO规程和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推荐的方法,不仅分辨率高、提纯效果好、可同时分离多种血浆成分,而且有抑菌、清除和灭病毒的作用[15]。

    萃取是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双水相萃取和反胶团萃取可以用来分离蛋白质。双水相萃取技术(Aqueous two phase extraction,ATPE)是指亲水性聚合物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双水相,由于被分离物在两相中分配的不同,便可实现分离,被广泛用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工等领域的产品分离和提取。此方法可以在室温环境下进行,双水相中的聚合物还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收率较高。对于细胞内的蛋白质,需要先对细胞进行有效破碎。目的蛋白常分布在上相并得到浓缩,细胞碎片等固体物分布在下相中。采用双水相系统浓缩目的蛋白,受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溶液pH值、离子强度、盐类型及浓度的影响[16]。

    反胶团萃取法是利用反胶团将蛋白质包裹其中而达到提取蛋白质的目的。反胶团是当表面活性剂
    在非极性有机溶剂溶解时自发聚集而形成的一种纳米尺寸的聚集体。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萃取过程中蛋
    白质因位于反胶团的内部而受到反胶团的保护。程世贤等[17]就利用反胶团萃取法提取了大豆中的蛋白质。

    3.根据电荷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蛋白质的电荷即酸碱性质不同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有电泳和离子交换层析两类。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带电颗粒(如不处于等电点状态的蛋白质分子)将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这
    种现象称为电泳。聚丙烯酰胺电泳是一种以聚丙烯酰胺为介质的区带电泳,常用于分离蛋白质。它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样品用量少。等电聚焦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技术,也可以用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利用等电聚焦技术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是在具有pH梯度的介质中进行的。在外电场作用下各种蛋白质将移向并聚焦在等于其等电点的pH值梯度处形成一个窄条带。孙臣忠等[18]研究了聚丙烯酰胺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等速提纯电泳在分离纯化蛋白质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聚丙烯酰胺电泳的条带分辨率低,加样量不高;等电聚焦电泳分辨率最高,可以分离同种蛋白的亚成分,加样量最小;等速提纯电泳区带分辨率较高,可将样品分成单一成分,加样量最大。

    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离子交换层析中,基质由带有电荷的树脂或纤维素组成。带有正电荷的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反之为阳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层析同样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当蛋白质处于不同的pH值条件下,其带电状况也不同。阴离子交换基质结合带有负电荷的蛋白质,被留在层析柱上,通过提高洗脱液中的盐浓度,将吸附在层析柱上的蛋白质洗脱下来,其中结合较弱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反之阳离子交换基质结合带有正电荷的蛋白质,结合的蛋白可以通过逐步增加洗脱液中的盐浓度或是提高洗脱液的pH值洗脱下来。李全宏等[19]将离子交换层析应用于浓缩苹果汁中蛋白质的提纯。另外,离子交换层析还用于抗凝血蛋白的提取[7]。

    4. 利用对配体的特异亲和力进行分离纯化
    亲和层析是利用蛋白质分子对其配体分子特有的识别能力(即生物学亲和力)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纯化方法。它通常只需一步处理即可将目的蛋白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且纯度相当高。应用亲和层析须了解纯化物质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以便设计出最好的分离条件。近年来,亲和层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靶标蛋白尤其是疫苗的分离纯化,特别是在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上,亲和层析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融合蛋白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20]。亲和层析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分离纯化中应用也相当广泛[21]。范继业等[22]利用壳聚糖亲和层析提取的抑肽酶比活达到71 428 BAEE·mg-1,纯化回收率达到62·5%。该方法成本较低,吸附剂价格低廉、机械强度高、抗污染能力较强、非特异性吸附较小、可反复使用、适用性广,产品质量稳定。


阅读全文

与超滤系统浓缩脂质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染废水中cod排放量是多少 浏览:245
冷干机的滤芯如何拆下来 浏览:552
海尔净水器出水管接口怎么拆 浏览:13
河北水垢漏斗 浏览:689
白云区农村ppp污水项目 浏览:498
安吉尔水壶滤芯怎么拆 浏览:318
电厂化学废水调整及注意事项 浏览:892
什么叫纳米微晶技术净化器 浏览:43
百佳境界净水器如何 浏览:695
甲醇蒸馏塔再沸器的原理 浏览:268
ro膜氯化 浏览:984
洁厕灵能除垢 浏览:459
油烟机净化器的价格多少钱一台 浏览:334
净化器电源怎么测量 浏览:332
wq污水提升泵 浏览:415
污水处理50户需多少立方池 浏览:656
树脂是不是ab胶 浏览:694
减压蒸馏怎么拆 浏览:544
饮水机为什么加热一会就保温 浏览:287
电解法处理污水基于什么原理 浏览: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