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开的实验室科学杂志官网为什么上不去
我也投了实验室科学,版面费都交了,已经录用,说的是2019年年底见刊。中途上他们官网,就是显示你的这个界面,打电话去问过,说的是他们学校网站维护,打款版面费的账号是他们南开大学,希望不是骗子吧。
2. 李爱民的资料
李爱民,男,1963年3月生.1984年6月毕业于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原扬州师院化学系).1984年8月—1986年8月,在盐城师院化学系工作.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南开大学化学系攻读有机化学硕士, 1989年9月获理学硕士.1989年9月-1999年3月在盐城师院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及功能高分子研究,历任盐城师院化学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1999年3月—1999年7月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作学术访问.2000年2月至2002年6月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攻读博士.2002年6月提前毕业.2002年12月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1月晋升讲师,1996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9月晋升教授.2002年12月被南京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3年3月被南京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环保产业协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江苏省环保产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环保科技》及中国化学工业核心刊物《离子交换与吸附》编辑委员会编委,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3. 帮忙回答一个高分子物理的题目,答得好的追分100
首先鄙视一下一楼的
然后感觉这个问题很好编啊
比如由其结构说明为何高分子具有粘弹性啊,具体点比如为啥会剪切变稀挤出胀大一类的
编一遍呗
4. 《哪些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1000字的小论文
人原本就是生物,所以他必然存在于生物链中,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单位,所以他与所有生物都有密切的关系!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
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生物链的例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非浅。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使其长出新的叶和果。就这样,生物链建立了自然界物质的健康循环。
生物链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
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而连接着。人的食物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是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营养才生长而成的。如果这些动植物含有了来自环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险。拿水产鱼类来说,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转变成有机汞,鱼类吃了这样的微生物就会把有机汞储存在身体中,而人吃了这样的鱼,汞就会进入人的神经细胞中,人就会得可怕的水俣病。水俣病是人类污染环境,而污染物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严重伤害人的健康的最典型的例子。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自然界有相对平衡的生物链,即使被人类改造过的,如城市、乡村,甚至农田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去人为进行干涉、破坏,生物链也会逐渐趋于平衡。
而且保持一定相对时间。
基于以上理论,烟台流浪猫数量看似确实很多,但是近一段时间应该还是处于生物链
相对平衡时期,猫有比较好的生存环境,繁殖条件,食物来源(包括鼠类、以及人提供的
食物)等。
这样的平衡没有必要进行人为的干涉、破坏(从自然界的角度讲,应该是“没有权利”)。
而且如果恶意破坏,可能造成生物链断裂,会出现一些恶性后果。
这也是所谓“顺应天意”、“顺其自然”。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
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它关系着人类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了3个部分。第一是生物,包括它所携带的基因。第二是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和周围环境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叫做生态系统,也可以叫生态复合体,包括生态系统和景观。第三是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这些单位是活的东西,靠能量流动、养分循环、水分循环等各种生态过程来维持,如果这些过程停止了,那这个单位就停止了。
其实,生物多样性在过去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以前就开始存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马克平研究员指出,生物多样性价值非常大,一是直接价值,如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二是间接价值,间接价值经常被我们忽视,比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最近几年人们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1997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从数量上反映了一个定性的结论。每年全球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折合成经济价值是多少?结论是33万亿美元,而每年全球的GDP加起来大约是18万亿美元。1998年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团做了一个报告《与生命为伍》,内容是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这个报告提出一个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资本。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近年才开始重视?因为目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要比自然的灭绝速度快100倍甚至1000倍,这个速度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过去在地质历史上已经出现了5次生物的大灭绝,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恐龙大灭绝,科学家们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
保护物种最好是保护其生存环境
单纯的保护物种,最后还是会归于失败。保护物种的最好方法还是保护生存环境。
物种灭绝问题牵涉到物种与生物群落的关系问题。生态系统是物种在自然界长期存在下去的基本单元,如果仅仅保护物种的话,实际上不容易把这个物种长期保存下来;只有把生存环境保护下来,才能把这个物种保护下来。
马克平举了美国生物圈2号的例子,“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一座微型闭式人工生态系统,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美国的科学家觉得以其对生态系统的了解已经足以构建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就搞了这个生物圈2号,计算出植物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速度,看种多少不同植被,产生多少氧气,使整个生物圈的空气里不同气体成分的比例和现在自然当中的空气比例是相近的,有8个科学家在里面呆了21个月,最后失败了。这说明人类还是没有对生态系统的规律认识得很清楚,还不足以重新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我们要保护物种,只能保护它所生存的那个生态系统”。
实际上,人类尚不知道物种需要的最好条件是什么,因为生态系统很复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养分循环等很多方面,包括信息的传递,我们现在的知识还是很有限。
开始人们习惯于把物种搬出来进行保护,后来发现,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保护物种,更重要的是保护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应提升质量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截至2004年底,我们国家已经建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94个,占国土面积14.8%。马克平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上绝对没问题,但质量还需提升。
几乎跑过中国所有自然保护区的马克平很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国家保护区相对来讲好一些,一些地方保护区都存在问题。一些已经建立了20年的省级保护区,现在连边界都没有了。连边界都不知道在哪儿,你怎么去管理呢?很多县级和县级以下的保护区光有一个名字,有一个牌子,没有管理人员。我认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质量,保护区的发展要从数量型转变成质量型,不要盲目追求数量增加多少,覆盖的面积增加多少”。
另一位专家将伤害自然保护区的人总结为两类:“穷人”和“富人”。“穷人”是当地政府或者当地居民。对于贫穷的农民们来说,青山绿水当不得馍吃,任何过上好日子的机会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在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农民们盗采药材,不放过每一株,把保护区挖得千疮百孔。严格意义上,贫穷,而非贫穷者,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富人”往往是外来的财团或者公司。他们对保护区的侵占往往一占就是50年、70年。他们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掠夺性的开发。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生态保护成效跟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全部纳入了省级财政预算,生态保护较好。而在西部地区,除一处国家级保护区由中央财政统管外,其他全归属于地方,生态保护能力相对薄弱。
发展中国家遗传资源大量流失
在联合国于1972年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之前,国际法及国际条约中没有出现关于遗传资源的归属原则,遗传资源被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为遗传资源的取得与利用只需要采集少量的样品即可,所以遗传资源有一个不同于石油和其他矿物资源的特点,那就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无偿取得。各个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免费地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收集遗传资源,例如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中,植物遗传资源就被免费地用于繁育新的作物品种。
多年从事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的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研究员薛达元毫不客气地指出,发达国家以利用遗传资源的技术被私人公司掌握开发、有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在从发展中国家获取遗传资源的同时,并没有优先转让利用遗传资源的技术给发展中国家。
为保护自身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印度是拥有丰富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的国家之一,在保护本国的基因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美国授予水稻技术公司一项“巴斯马蒂”的大米专利后,印度政府认为水稻技术公司对“巴斯马蒂”大米申请专利是对其传统知识的侵犯,表示要对该项专利进行起诉。因为“巴斯马蒂”大米特指印度北方各州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的农民许多世纪以来所种植的一种水稻产品。
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基因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陆地生态系统599个类型,有高等植物32800 种,特有高等植物17300种;脊椎动物6300多种,特有物种667个;有56 个民族13亿人口,特别是有些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保留了同质性极好的人群,具有极大的遗传学研究价值。这些丰富的资源是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保护自己国家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不被发达国家掠夺,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998年由我国科技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这也是中国出台的第一部有关遗传资源保护的法规。
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司长万本太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大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生物物种特有性高,拥有大量特有的物种和孑遗物种,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杉等。生物区系起源古老,如晚古生代的松杉类植物,中国占世界现存7科中的6科。经济物种丰富,药用植物11000多种,原产我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2238种。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马克平指出,用《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这个指标来衡量的话,“公约当时列了640个种,在中国可以找到156个,比例非常高。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约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另外中国的生态系统有40%处于非常严重的退化状态,各种开发建设的人为破坏仍在继续,物种生存面临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日益严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问题突出,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马克平分析说,其中有两个中国国情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第一,中国的人口多,而且有70%左右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比较大。第二,中国是近年来少数几个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钱迎倩认为,要想解决目前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的问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他身体力行,退休后就加入了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到处宣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促进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的提升。他还提出既要教育青少年,也要改变成年人特别是领导的观念。“不仅仅是中小学生,更重要的是给各级干部、领导讲,他们手中握有权力,如果更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解决起来会更有效果。”
生物的生活环境太多,我只能列举几个了。
人:适应能力较广的动物,由于其大脑发达,所以能借助发明的东西来扩大自己的适应能力。生活于-3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环境里。
老鼠:生活在渠道、垃圾堆等容易找到食物,以及硬物磨牙的地方里。
水稻:适应于炎热的环境。所以,水稻是许多温热带人民的主食。
蚯蚓:由于使用皮肤呼吸,所以要生活在潮湿的泥土里。
蚂蚁:群居生活的动物,必须生活在离地高、干燥的环境里,如树上、墙上。
小麦:小麦是北方人民的主食,北方气候干燥,所以小麦生活在旱地里。
狮子:生活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那里有野马、野牛等食物。
蟑螂:生活在厨房里,那里的食物、调味品都是蟑螂的食物。
蛔虫: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人的肠道里。
蚊子:生活在有积水的环境,因为蚊子的幼虫孑孓在水中出生,雄蚊在水中找食物。
5. 权威社科期刊论文包括哪些 EI算哪类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全与环境学报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技术
半导体学报
包装工程
爆破
爆炸与冲击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医学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表面技术
冰川冻土
兵工学报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病毒学报
波谱学杂志
玻璃钢/复合材料
材料保护
材料导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蚕业科学
草地学报
草业科学
草业学报
测绘科学
测绘通报
测绘学报
测井技术
测控技术
茶叶科学
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肠外与肠内营养
沉积学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传感技术学报
传感器与微系统
船舶工程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磁性材料及器件
催化学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豆科学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大气科学
弹道学报
弹箭与制导学报
淡水渔业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低温工程
低温物理学报
低温与超导
地层学杂志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
地球信息科学
地球学报
地球与环境
地学前缘
地震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震学报
地震研究
地质科技情报
地质科学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论评
地质通报
地质学报
地质与勘探
地质找矿论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纪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电波科学学报
电池
电镀与环保
电镀与涂饰
电工电能新技术
电工技术学报
电化学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路与系统学报
电气传动
电网技术
电源技术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显微学报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电子元件与材料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动物分类学报
动物学报
动物学研究
动物学杂志
毒理学杂志
锻压技术
发光学报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纺织学报
飞行力学
非金属矿
分析测试学报
分析化学
分析科学学报
分析试验室
分析仪器
分子催化
分子科学学报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粉末冶金技术
福建林学院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辐射防护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复旦学报. 医学版
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复合材料学报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区地理
干旱区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钢铁
钢铁研究学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通报
高分子学报
高技术通讯
高校地质学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A辑
高压物理学报
高原气象
给水排水
工程地质学报
工程勘察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程设计学报
工程数学学报
工程塑料应用
工程图学学报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与管理
工业建筑
工业水处理
工业微生物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公共管理学报
公路交通科技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功能高分子学报
古地理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生物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固体力学学报
管理工程学报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学报
管理评论
管理世界
管理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电子技术
光谱实验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散射学报
光通信技术
光通信研究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
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广东医学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西植物
硅酸盐通报
硅酸盐学报
贵金属
贵州农业科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土资源遥感
果树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通报
海洋学报
海洋渔业
海洋与湖沼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航空学报
航天控制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化学
合成纤维工业
合成橡胶工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核科学与工程
核农学报
黑龙江农业科学
红外技术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红外与激光工程
湖北农业科学
湖泊科学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湖南农业科学
华北农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药学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化工环保
化工进展
化工新型材料
化工学报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化学进展
化学世界
化学试剂
化学通报
化学学报
化学研究与应用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昆虫学报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与健康杂志
会计研究
火工品
火力与指挥控制
火灾科学
火炸药学报
机器人
机械传动
机械工程材料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科学与技术
机械强度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与研究
基础医学与临床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激光技术
激光生物学报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激光与红外
激光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科学
极地研究
计量学报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计算机系统应用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研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数学
计算物理
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检验医学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江苏医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解放军医学杂志
解剖学报
解剖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金融研究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经济数学
精细化工
精细石油化工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菌物学报
科技导报(北京)
科学通报
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研管理
空间结构
空间科学学报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矿床地质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冶工程
昆虫分类学报
昆虫学报
昆虫知识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离子交换与吸附
理化检验. B, 化学分册
力学季刊
力学进展
力学学报
力学与实践
量子电子学报
量子光学学报
辽宁农业科学
林产工业
林产化学与工业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流体机械
麦类作物学报
煤炭学报
煤炭转化
煤田地质与勘探
棉纺织技术
棉花学报
免疫学杂志
模糊系统与数学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膜科学与技术
摩擦学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开管理评论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泥沙研究
农药学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气候与环境研究
气象
气象科学
气象学报
汽车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桥梁建设
轻金属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情报科学
情报学报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带海洋学报
热带气象学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热带作物学报
热加工工艺
热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人类工效学
人类学学报
日用化学工业
软件学报
色谱
山地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理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西农业科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上海环境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上海农业学报
上海天文台年刊
上海医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生命的化学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环境学报
生态科学
生态学报
生态学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生物多样性
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加工过程
生物数学学报
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信息学
生物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生殖与避孕
声学技术
声学学报
湿地科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炼制与化工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物探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石油钻采工艺
时间频率学报
时珍国医国药
实验力学
实验流体力学
实用妇产科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食品工业科技
食品科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世界地震工程
世界地质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世界林业研究
兽类学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理统计与管理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数学进展
数学年刊. A辑
数学物理学报
数学学报
数学研究
数学研究与评论
数学杂志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水产学报
水处理技术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辑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水利学报
水生生物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学报
水土保持研究
水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四川动物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塑料
塑料工业
塑性工程学报
台湾海峡
太阳能学报
炭素技术
探测与控制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天然气地球科学
天然气工业
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天文学报
天文学进展
天文研究与技术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铁道学报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通信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涂料工业
土木工程学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土壤
土壤通报
土壤学报
推进技术
微波学报
微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微计算机信息
微生物学报
微生物学通报
微生物学杂志
微特电机
微体古生物学报
卫生研究
无机材料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植物学研究
物理
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学报
物理学进展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物探与化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地震学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农业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稀土
稀有金属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管理学报
系统科学与数学
细胞生物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现代地质
现代化工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雷达
现代免疫学
现代制造工程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学报
心血管病学进展
新疆地质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石油地质
新型炭材料
信号处理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信息与控制
畜牧兽医学报
循证医学
压电与声光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亚热带植物科学
岩矿测试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石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岩性油气藏
研究与发展管理
盐湖研究
眼科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遥感技术与应用
遥感信息
遥感学报
药物分析杂志
药物生物技术
药学服务与研究
药学学报
冶金分析
液晶与显示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医用生物力学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仪器仪表学报
遗传
印染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应用概率统计
应用光学
应用化工
应用化学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激光
应用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应用气象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应用声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和力学
应用数学学报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营养学报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油田化学
铀矿地质
有机化学
有色金属
渔业科学进展
宇航材料工艺
宇航计测技术
宇航学报
玉米科学
预测
园艺学报
原子核物理评论
原子能科学技术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云南植物研究
运筹学学报
运筹与管理
杂交水稻
灾害学
噪声与振动控制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浙江林业科技
浙江农业学报
针刺研究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诊断病理学杂志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学通报
植物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制冷学报
制造技术与机床
制造业自动化
质谱学报
中草药
中成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表面工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地震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公共卫生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管理科学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药物
中国航海
中国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科技史杂志
中国科学. A辑, 数学
中国科学. B辑, 化学
中国科学. C辑, 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 E辑, 信息科学
中国科学. G辑,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中国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软科学
中国沙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塑料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中国陶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中国烟草科学
中国烟草学报
中国岩溶
中国药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油脂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国造船
中国造纸学报
中国针灸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文信息学报
中药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医杂志
肿瘤
肿瘤防治研究
种子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铸造
资源科学
自动化学报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史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作物学报
作物杂志
6. 南开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错过悔终身
南开的老师都是很厉害的啦,但是有几位老师是不得不去蹭课的,不然简直后悔啊,这些老师是典型的人好课还好。
排在首位的当然要属史广顺老师了,这位老师简直就是大神一样的存在,他是南开计算机学院的副教授,自己同时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目前在南开教授一门选修课,叫做辩论与修养。
7. 校长马建标的简介
马建标教授,男,1959年生于河南省濮阳县。1981年12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84年12月和1987年12月分别获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北京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1月至1989年6月在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留校任教。199O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教授,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至1994年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和Manchester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4年被评为天津市授衔专家;1995年被评为天津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6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和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第二梯队学术带头人;1998年评选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多年来,马建标教授从事药物设计合成、吸附分离材料的合成与天然产物分离纯化、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仿生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等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科技部新药研究"九五"攻关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项目以及国内、国际横向合作项目16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7篇,共中SCI收录19篇,EI收录23篇,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项;与合作者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以及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中国化学会、天津市科协的青年科技奖各1项.此外,还与合作者一起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马建标教授曾任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教育部理科材料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圄化学会理事、天津市化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一些国际、国内学术团体的会员和一些学术刊物的编委等。现任天津理工大学校长。
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先后开展并完成吸附分离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仿生高分子吸附材料、丙烯酸系单体聚合技术、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组织工程人工皮肤的制备与生物相容性评价、半合成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药物控释性能、生物降解骨代用材料(包括生物降解骨水泥)等项目的研究,取得了基础性研究成果。其中,应用成果有新型树脂合成工艺、天然皂赶甙类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纯化工艺、即刻种植牙填充材料、多功能生物海绵、复合降血脂药物制剂等。目前研究方向集中在生物医用材料及器件、药物制剂及敷料、吸附分离材料及其应用(包括天然产物分离与废水处理)、高分子絮凝剂等。199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5项,1992年获得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为厂,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出版专著《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功能离子材料》2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4名。
现任天津理工大学校长。
8. 甘谷县的历史名人——要10个 简介要详细
王进义,男,干湖甘谷八里湾人,1969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微全分析与纳米技术研究室负责人。主要从事微全分析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及药物学的研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d Geffen医学院博士后。其间在该校H. R. Tseng与西门子Hartmuth C. Kolb教授实验室从事了细胞、酶反应、DNA与蛋白质分析等大规模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并在加州理工Stephen R. Quake教授的微流控实验室完成了芯片制作全过程的培训及多功能集成芯片的设计、制作与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Anlytical Chemistry》、《Chem. Commun.》及《Biomed. Microdevices》等杂志,并申请美国专利一项。其中,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的论文被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作为前沿研究而报道。
冯浩菲,1942年生,甘肃甘谷八里湾人,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文献学理论和传统经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代表性著作有《毛诗训诂研究》、《中国训诂学》、《中国古籍整理体式研究》。前两书分别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后一书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全国研究生通用教材。
书中分为九大类,即关于诗的一般性问题、关于诗乐问题、关于六交、关于四始、关于《诗》史、关于《诗序》、关于《国风》、关于二《雅》、关于三《颂》。每大类之下又多递分出若干小类,大小共百余论,历代《诗经》论说中所出现的各种主要问题大都包括在内了。关于撰写体例另见《例言》,此不赘述。
陈继明,甘肃甘谷大石头人。1984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文系教授。宁夏作协副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短篇小说《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
王恩德 男,1948年8月出生,甘肃省甘谷人,中共党员,教授,1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数据仓库技术、多媒体技术
张智威,生于台湾,祖籍甘谷,现定居美国,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博士。张智威一次性出资20万元硬化巷道,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全村群众投劳3000多人(次),捐款1.2万元。目前,已硬化巷道2条550米,第3条110米即将竣工,同时安装上了路灯。
范三畏,男,汉族,生于1952年7月,甘肃省甘谷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对先秦神话和陇右古史传说有着长期深入的探索。其“伏羲神话与文化研究”系列论文曾获甘肃高校94——95年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所撰《旷古逸史——陇右神话与古史传说》(“陇文化丛书”之一)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安鼎年,男,1931年12月20日生于甘肃甘谷,汉族,中共党员。天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给排水专业,同年入大学任教,从教43年。《工业水处理》、《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编委;天津建委顾问,天津城建学院兼职教授。 有突出贡献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际IAWQ协会会员,载入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14th Edition
石新贵,1947年6月生,甘肃甘谷人。历任兰州军区测绘大队学员、技术员、政治处干事、干部股股长,兰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干部科干事、副科长、干部处处长。1985年10月任兰州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副部长。1990年9月任兰州军区直属工作部政委。1993年3月在国防大学学习。1994年5月任兰州军区第1技术侦察局政委,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
魏晓妹 女,1957年8月生,甘肃甘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水量转化理论与调控技术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2年元月从原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毕业分配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任教至今,并在本校在职攻读研究生,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获得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曾兼任水建学院副院长,先后主管科研、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学工作。2000年晋升为教授。现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水文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和《地下水》杂志编委、陕西省政协常委。
巩作义,著名书法家,号渭舟,朱国山人九世孙,1950年生,甘肃甘谷县人。南京大学毕业,著名书法家。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副院长、山东教育学院书法客座教授、山东省慈善总会理事等职。出身于名门,受其先祖巩建丰(雍正皇帝的老师、康熙皇帝的文学顾问)门风影响,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早年拜我国著名书法家魏学文、武克雄为师学习书法。学书始从汉碑入手,上溯钟鼎、甲骨,旁及北魏刻石、晋、唐,到宋、元、明、清。其作品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尽皆自成一体,尤以隶书为上品。
陈云琳,女,籍贯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1965年7月生于北京;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1999年在天津大学理学院和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9年2月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任副教授,同年进入南开大学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1年出站,现在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研发中心工作目前为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 Optics Communications 、物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王奎禄 渭阳乡小王家村 总装核研所专家组组长 军职少将
何喜奎 八里湾乡徐家岔村 陕西机场管理集团 总裁
马尚武 安远镇马坪村 总后西北物资局副局长 大校
赵进余 大石乡赵坡村 原二十八分部副参谋长
赵 亮 大石乡赵坡村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
张敬贵 安远镇阳赛村 西安市鑫泰房地产开发公司书记
王海峰 渭阳乡槐沟村 光大银行西安分行经理
王世奎 安远镇 总后潼关车材库政委 正团上校
程世雄 八里湾乡中岔村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副政委 正团上校
李进福 大石乡贯寺村 四医大唐都医院招待所所长 正团上校
严 宏 城关镇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主任 教授
张 伟 十里铺乡白云村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病理科主任 教授
郭世文 十里铺乡白云村 交大一附院神外科教授
王方晨 十里铺乡白云村 金花企业集团财务总监
18 李 青 安远镇李家堡村 《中华热土》画报社副总编
20 马效忠 西坪乡马家山村 长庆油田合作项目部主任
21 黄晓东 城关镇 长庆油田通讯处处长
22 骆建胜 新兴镇骆家庄 长庆油田处长
23 张学英 安远镇阳赛村 西安市房地局房屋托管所办公室主任
24 王友仁 八里湾乡魏家岔村 原西安理工大学基础部书记
25 程全生 八里湾乡中岔村 陕鼓集团驾校校长
甘谷籍黄埔军人名录
黄埔7期:
李 茂:甘肃甘谷礼辛镇人。
黄埔9期:
王天中:字子和,时年24岁 ,甘肃甘谷县北关人。
黄埔10期:
巩葆贞:时年23岁 甘肃甘谷东街上巷书房院人。
姚汝崇:字效儒,时年23岁,甘谷县北关人。
王定一:字兆西,甘肃甘谷人。
黄埔14期:
李景春:字绣天,时年24岁,甘肃甘谷礼辛镇人,后迁居陇西。曾任国民党三青团中央书记,解放后随蒋去台,80年代回到家乡。
王育成:字鸣琴,1912年生,甘肃甘谷人。1939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第七分校第十四期参谋班,曾任第十七集团军骑兵旅参谋长、宁夏盐池县县长。1944年任第十七集团军第十一军少将参谋长。1947年任第十七集团军少将参谋处长。1949年9月23日在宁夏银川起义。1951年在镇反中被处决。八十年代获平反。
黄埔16期:
马维骏:字重*,时年21岁,甘肃甘谷礼辛镇北山杨家湾人。后随马步芳去土耳其。
黄埔17期:
王树德:字辅民,时年22岁,甘肃甘谷北关谢家人。
黄埔18期:
侯思祖:字孝则,时年24岁,入18期一总队学习,甘肃甘谷盘安镇人。
黄埔21期:
安鼎臣:甘肃甘谷人。
原世锐:时年22岁,甘肃甘谷盘安镇原家庄人。
毛友义:字子良,时年23岁,甘肃甘谷盘安镇南坡寺人。
王定一:时年22岁,甘肃甘谷盘安镇人。
蒲树政:字德一,时年25岁,甘肃甘谷东街大寺门巷人。
黄埔23期:
谢志义:字哲*,时年24岁,甘肃甘谷县西三十里铺王家寨子人。
黄埔军校西安七分校12期
李正德:字令节,甘肃甘谷礼辛镇人,陆军少将。曾任国明党内蒙特派员兼保安司令,解放后为兰州市政协委员,于2005年11月去世。
李克义:甘肃甘谷礼辛镇人,解放后任新疆农三师农科所农艺师,现退休在新疆。
李明刚:字清芳,甘肃甘谷礼辛镇人,曾任国民党四十二军连长。现退休在家。
黄埔军校成都三分校:
李 果:甘谷西关人,十八期骑兵科毕业。
贾 璞:甘肃甘谷礼辛镇人,已去世。
9. 卓仁禧的人物经历
卓仁禧,1931年2月12日生于建省厦门市鼓浪屿。
1953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汉大学化学系担任助教。
1957—1959年,去天津南开大学进修,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机硅化学研究。
1960年,卓仁禧在武汉大学化学系被提升为讲师。1978年提升为副教授。1982年提升为教授。其间,成功研制出长链烷基三烷氧基硅烷作为光学玻璃防雾剂,应用于多种光学玻璃器件作为保护涂层。
1983年—1984年,卓仁禧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984年,卓仁禧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任武汉大学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这段时间,他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研究和高分子材料作为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方面取得成功。曾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
1997年,卓仁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 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联合会会士。
卓仁禧还先后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还担任《高分子学报》、《离子交换与吸附》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副主编,《Polymer International》执行编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杂志编委等。
晚年的卓仁禧,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以及省、市和学校有关调研与论证工作,积极开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为地方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