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净水问答 > 超滤的国外研究现状

超滤的国外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21-03-14 23:39:15

1.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提出第一个景观规划( landscape planning) 方案的是德国的 Haber 等( 1972,1979)基于 Om( 1969) 的“分室模型”( compartment model) 所提出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DLU)( Haber,1990; Naveh & Lieberman,1994) 。1986 年,他们将其进一步概括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方法,按如下五个步骤展开: ①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调查; ②景观空间格局的描述分析; ③基于景观单元的景观敏感性评价; ④景观单元的空间关联度分析;⑤景观敏感度格局研究等。但这一方法注重自然因素和条件的分析,而对社会经营的需求缺乏考虑( Simonds,1961) 。针对此,捷克的 Ruzicka 和 Miklos( 1988,1990) ,在总结了已有的规划方法和模型之后,提出他们的一套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LANDEP) ,包括综合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景观组成要素的系统调查与分析、景观样地的生态评价和土地优化利用建议等几方面内容( Ruzicha and Miklos,1990)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其生态条件相适应、相协调,并在维持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同时,获得长期的经营效益( Gusta-son 等,1994) 。

美国的森林景观规划的研究不仅提出和发展了一些逐渐证实和接受的一般性原则和理论,不断充实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而且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Arizpe 等,1992; Gustason 等,1996,1999; Mlandenoff 等,1996,1999; Urban 等,1999; Wallin 等,1994;ESRI,2001) :

( 1) 区域总体景观结构分析与景观控制研究。Forman 及其同事对美国新泽西州濒海平原的栎林景观组成和格局分析,在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Forman,1979) 。

( 2) 森林景观变化和森林破碎化过程、景观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景观调控研究。如Lladenoff 从森林生态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分析北方针阔混交林区森林景观的变化特点,提出了作为森林生态可持续管理应着重解决林分经营活动如何在景观水平上进行综合,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Mladenoff and Pastor,1993) 。

( 3) 森林景观格局与功能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结构和异质性对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的影响,由于干扰源和性质的不同,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有很大差别( Runkli,1982; Fos-ter,1988) 。

( 4) 森林景观生态过程模拟模型与决策模型研究,如 D. J. 穆拉丹诺夫,W. L. 贝克尔编著了《森林景观变化的空间模拟: 方法和应用》( 1997) ,内容包括对目前森林景观空间模拟的方法的评价、主要森林景观模型及其应用、对未来森林景观空间模拟发展的展望等三方面。Mladenoff( 2004) 论述了森林景观干扰和演替的 LANDIS 模型。

目前,森林的景观规划途径有多种,如 Angelstam & Rosenberg ( 1993) 提出四类: 景观生态学途径、自然景观途径、文化景观途径、非生态途径; Petersetal ( 1997) 总结有两类: 物种和种群途径、群落和景观途径; Clas Fries 等( 1998) 归纳为三类途径,物种途径( the species ap-proach) 、自然途径( the naturalness approach) 和多方面途径( the multiple aspects approach) 。

1998 年在芬兰召开的森林经营规划的景观生态学会议上,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 PerAngelstam 认为为了恢复重要的生境森林的经营需要制定景观生态规划,并阐述了规划中应包括的八方面内容。芬兰林业研究所的 Jyrki Kangas & Annika Kangas 指出了最优化的森林规划中应包含的生态学信息,Oulu 大学的 Erkki Mntymaa & Cecilia Gutierrez-Vogl 分析了景观生态学森林经营规划的环境效益,Oulu 大学的 Mikko Mnkknen & Pasi Reunanen 分析了森林景观经营中廊道的作用,Paula Siitonen & Antti Tanskanen 给出了完成生态保护网的最有效途径; Turku 大学的 Niina Vuorela,Ilkka Suojanen & Risto Kalliola 介绍了应用空间数据表示的相关景观单元的可视化技术等( Baker 等,1991; Timo Kuuluvainen,2000; David,2004) 。

芬兰森林及公园部运用生态学理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建立了北方天然针叶林景观动态变化管理模型,研究认为“平衡与自然的平衡”范式被自然变迁的范式所代替,这种范式的改变主要是对科学的影响,其涉及到生态经营系统,它也应该成为景观生态学规划的基础。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种“自然法”也成为生态景观规划的成型基础。并研制了可持续森林经营 FPS 规划系统,该技术由地区自然资源规划、景观生态规划和经营措施规划三个层次组成,并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与推广,对 900 万 hm2国有森林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充分考虑了以上途径的实施。该项目涉及群落生境、濒危物种群体、娱乐生境、景观和文化团体及居民住地等范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航空照片及野外实地调查的数据,全面了解整个规划面积上有特殊价值的立地,使其保持自然状态或用特殊方法经营。在时间尺度上强调规划的长期性,在空间尺度上具有一定可塑性,注重景观尺度的规划( Juho Pennanen等,2002; Yang H Z 等,1981) 。

森林景观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和决策模型研究。以枢嘎特( Shugant) 为代表的一批生态学家不断改进林冠空隙模型,发展了一系列反映不同森林类型特征的动态模型,如 FORESBRIND KIAMBRAM SMAFS 等( Shugart and West,1980; Shugart,1984; 邵国凡等,1995) ,推动了景观生态模型的完善和发展,使景观生态模型由静态模型为主发展到以动态模型为主的阶段,除了进一步完善马尔柯夫模型为基础的建模途径外,基于景观斑块动态的个体行为模型和网格模型也逐步得到发展,并在许多研究领域采用了模型化方法( Bartell andBrenkert,1991) 。森林生长、演替动态模型经历了 FOREST 模型、STEMS 模型、JABOWA 模型及其许多改进型向空间明晰化的 SORTIE 模型( Pacala 等,1993) 发展,而森林经营管理决策模型也从 FORPLAN 模型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棋盘式模型( Franklin and Forman,1987) 在森林经营模型向空间明晰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基于景观斑块动态的个体行为模型和网络模型方面,基于林窗动态的森林更新和演替模型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出了一些实用性研究成果。在大尺度森林格局演替及其模拟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从森林演替模型和景观动态统计概率模型向更为综合和空间明晰化方向发展( David等,2004; Zhang J T,1995)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体看,国外偏重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题,较宏观。而国内偏重的是理论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微观。有关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研究的著述相对较少。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提出以人为本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诸如环境决定论、人口中心论、增长方式转变核心论等各种侧重点迥异的理论观点。如1994年开罗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这个新的发展观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其基本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途径为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逐步过渡到以人力转变积聚和集中为主要手段的发展;基本模式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由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资源稀缺论、生态系统论、总体经济效益论、社会协调论等。

(二)提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类国际文献以及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如基多的“综合发展观”专家会议和北京的国际社会发展会议等)都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而社会发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全球发生了三大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质财富,从而迅猛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长,20世纪人口翻了两番,超过62亿,并仍以每年7800万的速度继续激增;三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贫富分化加剧已成为21世纪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表明人类社会当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续,四者的恶性循环为旧工业生产方式掘下坟墓,那种“先污染后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紧密相联,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纳入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系统协同进化、良性循环。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聚会,其中102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发展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一系列文件,对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上了日程,并付诸实践。

(三)社会资源利用与保护发展模式

西方社会也从先前的发展模式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必须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协调的”。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制定法规、采取措施,对国土资源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开发利用。从大量的消耗资源聚集财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总体看,从国外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各国都从自身国情出发,提出的理论和制定的发展模式具有针对性,虽然国外少有直接针对像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但国外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其规律则为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和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常常欠缺对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种发展模式忽略了各国内部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使理论及模式的预期指导意义相对弱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对于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是在西方发展理论的输入,以及我国社会实践的双层挤压中逐渐领悟到的,并部分在国土规划等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一)十八大报告等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从我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战略规划来看,国内相关的研究在沿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并在有些细节上有所充实、完善和发展。如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概念,认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使“社会更加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直至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筑“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标,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了政策的着力点将转到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些表述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区域国土规划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

从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一般采取“层次推进”的模式。坚持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这种政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传统的发展观偏重区域发展,却忽视了区域间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把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明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即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振兴。这种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贯思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樊杰等(2009)对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相关理论研究

从相关理论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从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土地资源、固体矿产资源、能源矿产为研究重点,设计了我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评价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指标、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指数、矿产品价格指数、矿产资源国际竞争力指数、石油安全度和国土资源管理绩效等6个综合性指标。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从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出发,主要针对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国土资源规划理论基础、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及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等专题进行阐述,重点对国土资源五年规划编制、国土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等实例进行了专题研究。李新玉等的《国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就中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资源在空间布局、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协作、法制建设、技术进步等方面相应的对策。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民族语发展》、樊胜岳等的《西北地区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徐建华等的《中国西部地区迟发展效应与后发优势及创新对策研究》、王文学主持的《甘肃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西部大开发与甘肃区域经济》,刘敏主编的《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和王永亮主编的《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了研究。

另外,还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都有效地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包含了大量的理论见解,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利用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对本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具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阿勒泰地区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已有一些针对阿勒泰地区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论文、专著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单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有独到的见解,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参考。

有关土地资源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有地区申报土地整治项目所形成的部分资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论证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区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实际经验和资料,这些材料主要对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上述成果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成果。阿勒泰地区此类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与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管理研究》(2012)。主要论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的可利用性》,研究报告有《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报告》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概况、矿业经济发展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为本书的编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论著有:《阿勒泰草原的无奈和期盼》(2009)、《裂变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区草地资源分类经营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硕士论文)等。这些文献资料为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研究支撑与参考。

阿勒泰地区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阿勒泰地区先后编制实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阿勒泰地区旅游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旅游资源与环境分析、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2006年国家旅游局、新疆旅游局组织中山大学编制了《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阿勒泰地区旅游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等。

(五)总体评述

从国内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的成果涉及我国某一固定区域单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专注于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更少。总体考察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1)大多数研究是将国土资源分种类,具体细化到每种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式,专门研究单个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但并没有同其他相关资源统筹考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2)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困境和途径等方面,特别是脱贫、基础教育、转移支付等层面,而涉及该类地区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综合性战略研究较少,系统总结研究的更少。事实上,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自然资源丰富和潜力较大的地区,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将更有利用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距,缩短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同时保护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本质是要求用社会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探索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任何发展都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国土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对其加以重视。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强,亟待相对系统完善的成果问世,以期对这类地区的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借鉴切实有效的理论成果,提出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该类地区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效保护,是开展本项目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国外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起步较早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建立了国家地质调查局,负责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研究工作。英国自1835年成立世界上最早的地质调查局以来,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一直伴随其地质工作的开展而存在和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上开展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姜文利,2013)。

1.2.1.2 发达国家地质工作的任务向地质信息转移

21世纪以来,各发达国家的地质工作向地质信息转移,以满足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美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美国地质调查局战略计划(2000-2005)》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工程五年规划(2006-2010)》提出确保美国得到可靠的地质资料数据。英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英国地质调查局战略科学计划(2005-2010)》提出要提供综合客观、公正和最新的信息,以满足国内外用户的需要。

1.2.1.3 国外许多专家提出了先进的服务理念

如F.Herrera等(2001)认为,地质资料整合服务有四个基本问题:标准、资料一致性、描述多样化的地质资料的代表模型以及查询与交互服务。Marcus Apel(2006)分析了从三维地质模型到三维地球科学信息系统的转变,认为有三个基本因素很重要:资料模型、查询功能和资料管理。Steve Peedell等(2005)认为,一个空间地质资料基本结构包括政策、公共机构准备工作、技术、资料和人才五个要件。

1.2.1.4 发达国家学者研究开发丰富的地质信息服务产品

许多发达国家研究开发了多种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产品。巴西地质调查局提供产品的基本定位有三点:公益性、需求第一、集成服务,提供在线服务。英国地质调查局有大量的产品和数据可供免费下载。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局网站信息资料丰富,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 网站

你的选题我不懂,但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其实就是文献综述,从你的选题可以看出你可以选择这样的架构1、关于网络组建的研究,这点又可分为国内和国外研究两块,国内上期刊网,国外的也可以上西文期刊网或者直接上雅虎的外文网站上查询;2、关于中小型企业的网络组建的研究,这点这要是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的必要性啊、怎么做啊之类的别人是怎么研究述说的。呵呵,隔行如隔山,我是学文的,还真不是很通啊

5. 毕业论文中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6.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1 深断裂与成矿

前苏联的M.A.法沃尔斯卡娅、И.H.托姆松和美国J.库廷纳等强调线性构造带和深断裂对成矿的重要控制作用[38]。主要是一些区域性的线性构造,包括深断裂或深部构造在地表的反映,组成区域性的聚矿构造带,具有全球性和深成性等特点,是地壳上一个高渗透带,多呈经向或纬向分布。这些深断裂不受大地构造单元的限制,可以穿切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甚至在海上和陆上联成统一的构造体系。

聚矿构造带的主要标志是发育深断裂带、岩浆杂岩带。沿聚矿构造带伴随多期次的岩浆活动,构成一些岩浆杂岩活动中心和矿化中心,由于构造带每次活动下切深度不同,因而成岩成矿特点也有不同。

区域上主要的内生矿化特别是组分复杂的大型、特大型矿床,都集中在聚矿构造带与其他线性构造的交汇处,尤其是不同级别、期次断裂构造的交叉点上,是矿带中矿结、矿田有利分布区。

J.库廷纳对美国西部内生矿产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底有一些纬向深断裂延伸到大陆基底,其中重要的是门多西诺(Mendocino)、默里(Murray)及先锋(Pioneer)深断裂,它们与其他方向线性构造的交叉点是铜、铅锌矿的产出部位[39]。E.拉德克维奇、И.H.托姆松和M.A.法沃尔斯卡娅等对苏联外贝加尔和远东多金属矿带的研究表明,基底构造中的隐伏断裂在上部构造层中表现为密集的线性裂隙带,一些大矿集中在聚矿构造带与NE、NW、SN三个方向断裂的交叉点上[40]。据И.H.托姆松的资料[41],美国西部几个重要成矿带,大矿也集中在NE向与纬向构造的交叉点上。在南美安第斯山有五个聚矿构造带,控制着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境内的铜、锡和稀有金属矿床。

1.3.1.2 板块构造与成矿

国外对于巨型构造与成矿作用的研究,目前最流行的是板块构造与成矿[42]。以H.A.Hess、A.H.Mitchell、R.H.Sillitoe为代表,提出了全新的板块成矿理论体系[43~51]。这一成矿理论体系,能较好地解释了山东胶东金矿主要成矿动热地质背景,也就是太平洋板块运动对欧亚大陆中生代地质变革与演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太平洋板块运动对中国东部地体的影响

太平洋板块运动对中国东部地质构造演化的影响深远。上田诚也[52]研究提出主要有三个阶段的演化(S.Uyeda,and A.Miyashiro,1974):早期阶段约120 Ma,大洋中脊正靠近亚洲大陆;第二阶段90 Ma,洋脊紧靠大陆,库拉板块俯冲,大陆板块厚度减薄,火山活动增强;第三阶段约40 Ma,洋脊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厚度减薄,大陆板块靠近海一侧破碎移动,日本岛弧形成。总之,太平洋板块由东南向北西向欧亚大陆俯冲。中国东部处于压扭性应力场环境,上部地壳以左旋平移构造为主。太平洋中脊逐渐靠近大陆,以较大的角度向日本岛俯冲,出现三波川高压低温变质带[53,54],日本岛火山活动加强。北部为库拉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由于太平洋内有两条扩张脊,南部没有消减带,迫使库拉板块高速度消减于亚洲大陆之下,温度升高,地幔物质融熔并上涌,大量花岗岩侵位。这时板块运动受到来自大陆北西向的对抗挤压,致使出现了NE-NNE向压性左旋平移构造体系;在郯庐断裂带以东地区有向北平移的现象,太平洋板块俯冲在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下(120 Ma)。

与板块活动相应的地质构造特征,以NE-NNE向压扭性左旋剪切断裂为主体。在中国东部出现一系列大陆隆起、坳陷和左行平移带。规模巨大的郯庐断裂东侧发育着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它们以北东向为主,和郯庐大断裂以小角度斜交,包括三山岛断裂、焦家断裂、招平断裂等,这些断裂具有控、容矿构造之特征[55]

(2)板块运动与成矿作用

鲍曼(Boman,1987)提出板块运动演化与成矿作用主要有四个阶段[42]:早期地拱-裂谷阶段,主要形成超镁铁质岩、暗色岩、深源岩石及有关矿产,如金伯利岩金刚石矿,金-铀、铅锌矿床等。第二阶段,大洋中脊及大洋板块扩张阶段,形成大洋拉斑玄武岩建造、蛇绿岩套,相伴矿产有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黑烟囱”钼-锌矿床。第三阶段,俯冲消亡阶段,大洋板块消亡于大陆壳下,大陆板块增生,洋壳及地幔楔在大陆下部分熔融,发育巨大规模构造-岩浆带,伴生有重要的金属矿产,有铜、金、钼、铅、锌等。第四阶段,地壳固结成稳定地块阶段,这个时期会出现隆起和坳陷相间格局,该阶段存在时间可能较短;由于地幔物质上涌,地拱-裂谷作用再次活化,又回到裂谷作用阶段。

(3)大陆内部热点成矿作用

大陆内部热点及其附近的火山作用和深成岩浆活动,通常以富含碱质并具有环形构造发育为其特点,喷出岩以流纹岩为主,含少量粗面岩,有时尚见玄武岩,侵入岩有碳酸盐岩、过碱性花岗岩、不饱和碱性岩。据Burke和Dewey[43]的研究,在大陆裂谷发育之前,地幔柱的上部有不少非造山型花岗岩体侵位。Sillitoe[49~51]指出,有些锡矿床的形成与该类花岗岩有关。广泛被引用的实例是尼日利亚约斯高原的锡矿。在巴西与地幔热点有关的含锡花岗岩产于朗多尼亚的花岗岩体中。据普里姆(Priem)等研究,它们均属产于稳定克拉通内部的非造山岩体。

(4)大陆裂谷及拗拉槽的成矿作用

裂谷是地球表面的重要构造现象,它是在引张背景下形成的断陷带,由于地幔上隆而形成主动型裂谷,也可由于应力场中的不均衡拉张形成被动型裂谷。沙茨基(1947)曾注意到,苏联许多地堑的端部常呈高角度与造山带衔接。Burke&Dewey[43]认为,许多元古宙和显生宙的地堑,与东非裂谷系有着相似的成因,它们是未能发育成洋盆的夭折裂谷。裂谷带不仅有独特的岩浆岩组合和沉积建造,而且还赋存特殊的矿产,较重要的类型有:①碳酸盐岩中的矿化;②碱性杂岩中的矿化;③含Cr-Ni-Pt-Cu矿化的裂谷带基性、超基性岩体;④斑岩型钼及铜-钼矿床;⑤层控的铜矿床;⑥层控银-铅-锌矿床。

1.3.1.3 走滑断裂与成矿

众所周知,走滑断裂是标志大陆地壳水平运动最好的典型构造之一。自1913年Reid等提出走向滑动断层以来,对于走滑断裂在地壳表层的变形和动力学研究已趋完美,例如表示走滑断裂的构造型式的雁列褶皱、拉分盆地,表现纯剪和简单剪切的断裂系统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岩石圈动力学GGT大断面研究成果的积累,使走滑断裂在地壳深层次图像及其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为可能,并提出著名圣安得烈斯走滑断裂底部可能是一拆离带[56,57],与之有关的矿床有铅锌矿、铜矿和银金矿。中国东部GGT地学断面的成果也支持了与郯庐断裂带相连东侧存在多层低角度拆离带的认识[7,58],与郯庐断裂带呈“入”字型相交的次级构造是金矿赋集的场所,而在其内部与同构造期相伴的岩浆-火山活动则发育有铜、铅锌矿化,它与走滑断裂的成生具有一定的联系。沂沭断裂带与胶西北地区多级“入”字型NNE-NE向构造的交汇部位,构成了胶西北大型、特大型金矿富集区多级构造控矿格局。

7.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层序地层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是由Exxon生产研究公司的地质学家们(Van Wagoner等,;Posamentier等,1988;Van Wagoner等,1990;Sangree等,1991;Scholz等,1991)提出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50年代的沉积相模式,60年代的沉积体系分析和70年代的地震地层学等发展阶段(Vail等,1977;Mitchum等,1977),至80年代提出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与方法体系,经历了地质学家和勘探工作者近半个世纪的努力。随着高精度地震资料的应用,结合详细的露头资料和钻孔岩芯及测井资料,Van Wag-oner等(1990)和Sangree等(1991)对层序概念及层序构成作了更精辟分析,并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孔和露头资料对地层型式作出综合解释。层序地层学成为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系的新方法,其研究实质就是建立沉积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李思田等,1992)。

1.层序地层分析进展

层序地层学研究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其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上得到了完善和补充,其突出进展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强制性海退概念的提出,海进和海退分别代表岸线朝陆地和朝海洋移动的方向。岸线移动方向是沉积物注入量与陆架上沉积物所能充填空间(可容纳空间)相平衡的函数。当相对海平面上升时,在沉积物注入量较低的地区表现为海进,在沉积物注入量较高的地区仍可以表现为海退。因此,相对海平面上升与海进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当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海岸线只能发生海退,并不受沉积物注入量变化的影响。相对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海退响应又被称为强制性海退(Posamentier等,1992)。Posa-mentier等(1999)对经典层序地层划分进行了修正,将具有强制性海退的沉积层序划分为四个体系域,即早期低位体系域、晚期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中早期低位体系域由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组成,有些学者将其称为强制海退楔状体(forced re-gressive wedge)、强制海退楔形体系域(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s tract,FRWST)。与高位正常海退进积体系相比,强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体系域有着其特有的一些特征:①形成相对较粗的楔状体,出现向海的一侧,与上一个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之间被一个过水区分隔;②早期低位海岸沉积以近源陡、远源坡度逐渐变缓的滨面沉积为特征;③低位进积楔的顶面由许多小的阶梯状递降序列形成,表现为一个向海倾斜的斜坡;高位正常海退的进积单元顶面或者与下伏地层平行,或者只有一个较平缓的坡度。有了强制海退的概念,一些以前认为是古陆架砂体的沉积现在则可能被重新解释为早期低位海岸沉积。尤其是在缓斜坡地貌背景下,强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状体粒度粗,可作为有利的储集体;垂向上存在相的突变,海侵时期细粒泥岩直接覆盖其上,如果存在好的油源,该体系域则是很好的岩性油气藏类型。

其二是高精度层序地层学(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理论可有效地应用于地下地质的研究,为精细的地层对比、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等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预测工具。Cross T.A.(1994)倡导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代表着该领域的新进展。Cross领导的成因地层组建立了一种重要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基准面进退旋回分析。即:层序的发育是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应量及沉积地形、气候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制约的基准面(Base Level)的变化控制的。基准面是一个相对于地球表面波状起伏的、连续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它不一定等于海平面、海平面向陆延伸的水平面或河流平衡剖面等,其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而变化。基准面在变化中总是向其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方向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与下降旋回。基准面的一个上升与下降旋回称为一个基准面旋回。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时间域)保存下来的岩石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时间为界面,因而是一个时间地层单元。基准面的旋回性变化,改变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导致沉积与侵蚀的发生。当基准面高于地表时,有可容纳空间,以沉积作用为主,侵蚀作用成为局部和暂时的;当基准面低于地表时无可容纳空间,侵蚀作用占优势,沉积作用成为局部且暂时的;当基准面与地表一致时,既无沉积又不侵蚀,只有沉积物路过。在基准面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中,地表不同地理位置上有四种地质作用状态:沉积、侵蚀、沉积物路过(无沉积)及饥饿沉积(密集段)。

其三是不同构造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和层序样式,特别是构造活动型盆地。构造活动性盆地包括箕状断陷盆地(又称半地堑式盆地)、双断型断陷盆地、下断上坳型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等,这些盆地的共同特点是构造活动作用于盆地形成和充填发育的全过程。目前,对这类盆地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hanley和McCabe(1994)通过对阿根廷白垩纪地层的研究,建立了半地堑盆地的层序地层样式:Use strecher的河流-湖泊环境构造地层层序。近十年来,我国在陆相伸展盆地、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研究中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

在碳酸盐岩中,小尺度沉积旋回长期以来被解释为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气候旋回引起的全球海平面高频变化的结果。而在硅质碎屑岩地层中,过去人们倾向于用自旋回,如三角洲废弃和河流改道,来解释小型的沉积旋回,因此,类似碳酸盐岩中的Mi-lankovitch气候旋回形成的硅质碎屑岩中的高频旋回未被重视和识别。层序地层学概念提出以后,Van Wagoner(1990)和Mitchum等(1991)认为在硅质碎屑岩地层中同样可以识别出代表全球海平面高频变化的小型尺度的沉积旋回,并提出了高频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他们在Exxon全球海平面旋回图的基础上,建立了硅质碎屑岩地层中能够识别出来的全球海平面旋回变化的谱系,其二级到五级的频率变化范围在9~10Ma,1~2Ma,0.1~0.2Ma和0.01~0.02Ma,其中9~10Ma和1~2Ma为Exxon全球海平面旋回图上的二级和三级旋回,由层序组和三级层序所代表。而高频旋回0.1~0.2Ma和0.01~0.02Ma可以在测井、岩心和露头上,或者是一些地区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被识别出来,这些高频旋回处于Milankovitch气候旋回的范围内,是由于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产生的。在过去2Ma年中,这种气候旋回与高频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已经被深海钻孔氧同位素研究所证实。

三级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叠加上四级(120k.y.)和五级(50k.y.)海平面旋回产生复合的海平面旋回。这种复合的海平面旋回再叠加上构造沉降就成为一个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Van Wagoner等(1990)定义了两种类型的四级旋回(图1-1),分别被命名为“A”和“B”。“A”型四级旋回被定义为从海平面下降到海平面下降。如果有充足的物源供给,这种四级旋回产生四级层序,其边界为陆上不整合。叠加在四级旋回上的五级旋回产生准层序,其边界为海泛面。“B”型四级旋回被定义为从海平面快速上升到海平面快速上升。这种四级旋回只产生不完整层序,其边界为海泛面。在Van Wagoner等(1990)所用的例子中,当构造沉降量较大(15cm/k.y.以上),那么只有三级海平面旋回形成层序,而四级旋回形成准层序。当构造沉降量小于15cm/k.y.时,四级旋回可以形成层序,五级旋回形成准层序。由此可见形成四级层序的条件是: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构造沉降极低和较高的沉积物供给速率。

图1-1 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叠加和高频层序的发育

Mitchum等(1991)进一步明确了四级层序的概念及其构成样式(图1-2),在Exxon层序体系中,三级层序是由沉积体系域构成,而沉积体系域由准层序组构成,Mitchum等(1991)将这种层序称之为基本层序(fundamental sequence)(图1-2A)。如果体系域是由四级层序组、而不是由准层序组构成,这种层序被称之为复合层序(Com-posite Sequence)(图1-2B)。与四级层序类似,三级复合层序代表了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一个旋回期间的沉积。在南非海域的盆地,三级层序的时限范围是1~3Ma,平均1.3Ma,而四级层序的时限范围在0.1~0.5Ma之间。所以四级层序与基本层序类似,也是由体系域组成,但是时限更短,有时在精度高的地震剖面上可以识别出来。这种层序也被Vail等(1991)称之为简单层序(Simple Sequence),形成于可容纳空间增加的速率太低,不能够抵消高频的全球性海平面下降时,高频海平面变化旋回就可以导致四级层序的发育。

图1-2 复合层序与基本层序构成模式

综上所述,四级层序具有三级层序的基本特征,但是时限更短,属于高频层序的范畴。四级层序概念的提出虽然有很长时间,但是其应用涉及地震分辨率。随着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的提高,国际上著名的石油公司和产业部门开始要求在油气勘探生产中要力求分出四级层序以便更精确地进行储层预测。

高频四级层序最早发现于北美大陆晚宾夕法尼亚世碳酸盐岩地层中,其中共划分出了至少55个旋回。随后,Browm等(1995)在南非Pletomos、Breadasdorp和Orange盆地白垩纪三角洲地层中识别出了时间在0.2~0.5Ma的四级层序,其体系域构成类似于三级层序。Henriksen等(1996)在挪威大陆架下渐新统海岸三角洲中划分出了38个发育良好的四级层序。

3.构造活动型盆地层序样式

相对于稳定被动大陆边缘,许多盆地不仅在形成时期受构造活动的控制,而且在发育过程中,构造仍然表现为强烈的活动性,如控盆或控洼断裂的强烈活动(活动的结果可以形成盆地复杂的古地貌形态),以及盆地充填过程中的基底快速沉降等等都可以是构造活动型盆地的特征,此类型盆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为前陆盆地,也可以表现为伸展断陷盆地;同时也可能是多种构造活动叠加而成的盆地类型,如莺歌海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性质不同的构造活动的叠加。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盆地内构造活动影响和控制着盆地的沉积体系发育以及沉积地层样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Dawers和Underhill(2000)认为北海Statif-jord地区晚侏罗世断层活动以及断层与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同断陷期的层序地层发育,沉积和沉降中心均随断层活动中心变动而迁移。李思田等(1998)研究结果也表明受走滑伸展构造运动的影响,莺歌海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依次向东南方向迁移。Gupta和Cowie(2000)提出,在伸展断陷盆地内,一方面断层活动(包括其形成、生长、消亡等)影响沉积体系的发育,另一方面沉积地层响应记录了不同阶段的构造活动特征。Gawthoper和Leeder(2000)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分别研究了海相和陆相断陷盆地内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特征以及三维演化模式。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注意到构造活动对层序的影响,尤其是层序内部构成、垂向叠加样式、沉积体系分布等发育的控制作用。如Lin等(2001)对二连盆地的层序构成、沉积体系综合研究后,认为不同的构造阶段发育了截然不同的沉积体系,同时对应于不同类型的层序,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受控于不同级别的构造活动。Ravnas和Steel(1998)通过断陷盆地沉降速率与沉积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的沉降速率(代表构造活动的强与弱)控制了体系域类型的发育以及体系域的内部构成样式。Corfield等(2000)则认为在同一盆地内同一时期不同的构造部位(即构造活动强度不同的地区)沉积地层样式、沉积构成也是不同的,如断层活动性强的部位(分段活动断层之中心),在断层上盘,地层表现为楔形,沉积、沉降中心位于断层面附近,而断层活动弱的部位(分段活动断层的末端),地层呈向斜形态,沉积、沉降中心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并且强调这种差异特征不仅在露头上可以识别,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同样可以识别。Young等(2000)则针对Suez裂谷中发育的构造转换带的沉积特征以及层序地层进行了精细研究,认为构造活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可容纳空间,而且沉积物供给速率也受其影响(或控制);高沉降速率、低沉积物供给,形成以退积和加积特征为主的准层序样式;低沉降速率、高沉积物供给,会形成粗粒的进积型准层序叠加样式。

对于一个应用于构造活动盆地边缘背景的总的层序模式而言,所有的控制层序发育的3个因素(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物源供给)必须看作为独立的变量。海底的构造运动与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共同确定了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进而,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又确定了沉积物聚集的可容纳空间的大小。Yoon等(2003)将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物源供给作为独立的变量考虑,提出了9种可能的层序发育情形(图1-3),均是可容纳空间变化和物源供给变化的函数。一些重复的情形被去除以后,以准层序的叠积样式为依据,可以确定出6种层序的类型。

图1-3 构造活动型盆地层序叠置样式

A型:A型层序由一个单独的SPG准层序组构成,与稳定正常的海退有关,是相对海平面稳定上升和沉积物高速供给并超过了新的可容空间的增加(S'>A'max)的结果(图1-3a)。Emery(1996)先前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层序,由一个单一的体系域构成,命名为“海退体系域”。A型层序可以发育在正断层的上盘,形成于伸展断层的初始发育阶段,并伴有迅速的沉降和断层下盘的快速的沉积物堆积。

B型:B型层序可以形成于相对海平面稳定上升并叠加在中等物源供给的部位。物源的供给速率处于最大和最小可容纳空间之间(A'min<S'>A'max,图1-3b)。该层序与Exxon研究组提出的Ⅱ型层序基本类似,其中有2个SPG准层序组被解释为陆架边缘和高位体系域,夹在中间的RG准层序组被解释为海进体系域。B型层序可以发育在迅速沉降且具有中等物源供给的伸展盆地中。

C型层序:C型层序完全由RG叠置样式组成,与相对海平面的持续上升相伴,物源供给低(S'<A'min,图1-3c),这种情形发生在海岸平原,以一系列阶梯退缩为特征,沉积物聚集不足以填充逐渐增加的可容纳空间。

D型层序:由单一的楔形准层序组构成,具有OPG叠置样式,发育在强制性海平面稳定下降的部位(A'<0),是由于海底的迅速上隆超过了海平面的上升(图1-3d-f)。OPG准层序组与Hunt等(1992)的强制性海退体系域相对应。Emery(1996)也介绍了这种类型的层序,该层序由一个单一的中位体系域(midstand)组成,在这种体系域中任何时刻的沉降都不会高过沉积物的供给,从而产生海退。Hunt等(1992)认为强制性海退OPG准层序组由丘形盆底扇/裙组成,但是不一定同时发育在一个单一的海退期间。D型层序发育在低构造沉降或上隆、高沉积物供给的盆地中,活动断层的下盘或者低坡度的前积和陆架边缘发育最好。

E型层序:该类层序由两个交替的准层序组组成,具有SPG或OPG叠置样式,且与波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相伴生,海平面变化具有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而且,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产生的速率(S'>A'max)(图1-3g)。E型层序边界与Ⅰ型层序边界极其类似,因为相对海平面旋回被相对海平面下降阶段所强化。然而,存在的争议是层序边界是放在强制性海退体系域之下,还是之上。在本文的模式中,边界被置于OPG准层序组(强制性海退体系域)之上,因为这是在深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识别和容易制图的界面。

F型层序:该层序由下到上可以划分出4个准层序组:SPG,RG,SPG,OPG。相对海平面变化具有上升和下降阶段,中等到低的物源供给,并小于最大的可容空间产生的速率(S'<A'max)(图1-3h和i)。这基本上是Exxon研究小组定义的Ⅰ型层序。相对海平面上升的早期阶段,最下部的SPG样式的准层序组对应于Exxon研究组的低位域(低位楔),或者是Hunt(1992)的低位进积楔状体。在相对海平面迅速上升时期,沉积体系满足条件S'<A',这是由于相对海平面上升加速的缘故,由此产生了RG准层序组与海进体系域相对应。在这一海侵单元之上,另一个SPG准层序组发育,这是由于可容空间产生较慢并相对地被物源供给超越。这是在强制性海平面上升的晚期形成的高位体系域,最上部的OPG样式的准层序组是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的低位域(盆底扇)上半部分的沉积。

对于应用于构造活动型盆地边缘的层序模式,构造活动和沉积物的输入量是除了全球性海平面变化之外的主要因素,这个模式提出了6种层序类型,显示了一种准层序组在数量上和叠置样式上的变化。这些准层序组反映了可容纳空间的变化(A')和沉积物(S')供给速率的复合效应(图1-3)。由单一的SPG准层序组构成的A型层序与可容纳空间的稳定产生和沉积物的高速供给(S'>A')相关。B型层序(SPG-RG-SPG)本质上与Exxon研究组的Ⅱ-型层序类似,形成于可容纳空间稳定产生叠置在中等物源供给速率的条件下(A'max>S'>A'min);C型层序(RG)与可容纳空间的稳定产生和低沉积物供给有关(A'max>S');D型层序由具有OPG叠置样式的准层序组构成,由于海底的迅速上隆超过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负增长(A'<0);E型层序由SPG和上覆OPG准层序组构成,它形成于具有形成和消失阶段的、波动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与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产生的最大速率的部位(S'>A'max);F型层序与Exxon研究组的Ⅰ-型层序相对应,从下到上被划分为4个准层序组SPG、RG、SPG和OPG,其与可容纳空间产生、消失的波动变化和中低物源供给小于可容纳空间产生的最高速率的部位相关(S'<A'max)。

位于弧后的Ulleung盆地西南边缘层序研究表明,盆地层序的发育与盆地边缘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Young等,2000)。在弧后盆地扩张晚期阶段(中新世早—中期)迅速的沉降导致了可容纳空间的持续产生和构造控制的盆地边缘的高速和最后的中等速率的物源供给,导致了A、B型层序的发育;在弧后闭合的初期阶段伴有区域性收缩变形(中到晚中新世),较慢沉降速率和来自上隆冲断带沉积物的输入的增加导致了E型层序的发育。在晚中新世,Ulleung盆地的收缩调整是平静的或不活动的,边缘沉降加速,因此上升为主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中-低沉积物供给相配合产生了F型层序,反映了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主体控制机制。

8. 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

就是描述下即可
案例: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这个概念最早是回由西班牙的工程师A.Serda于答1867年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提出的,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比较早开始了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有明显区别和差距,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城镇化水平,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甚至出现了城镇人口向城郊回流,所以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时间比我们要早,研究范围比我们要广研究的程度要深.在我国,城市化是近现代的产物,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时间里城市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1992年以后我国城市化才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所以我国对于城市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是不够成熟,在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上做得较好,对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就明显做得不足.

阅读全文

与超滤的国外研究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染厂的废水中含有 浏览:614
小车机油滤芯器多少钱一个 浏览:184
前置净水器和天地壶什么区别 浏览:136
地暖水除垢 浏览:890
厨房污水走哪里 浏览:987
如何制造电瓶蒸馏水 浏览:453
农村骗老人买净水器如何投诉 浏览:720
纯净水有绿毛应该怎么洗掉 浏览:634
ro50纯水机压力多少 浏览:21
南丹再生资源废水处理站 浏览:696
柴油滤芯纸最细的是多少目 浏览:123
城镇废水处理多少钱 浏览:386
回奶了用通草能追回来吗 浏览:560
三一挖机旋转滤芯在哪里安装 浏览:893
饮水机放久了会怎么样 浏览:162
净水机漏水用什么胶水补漏 浏览:386
油樟落叶回收蒸馏樟油 浏览:615
树脂再生需要注意问题 浏览:242
浴房挡水条上水垢怎么清洗 浏览:344
空气净化器加湿的过滤网怎么清洗 浏览: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