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菌种按整个生化池(好氧池、厌氧池、缺氧池)的有效容积1m3投加500~800PPM量投加培养,投加量根据实际情况做配比。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过程中需要填料或者污泥做载体培养,生化池采用活性污泥培养一般用到干污泥、活性污泥、浓缩污泥,而污水处理菌种是【甘度】复合菌种、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两者搭配培养可以快速繁殖生物膜或者生物絮体。
生化投加污泥怎么计算?
1、干污泥(污水厂压滤机污泥)接种法
由于干污泥含水率约为75%-80%,即污泥含量约为20%,故生化池污泥浓度约为3000mgL,即3kg/m3。因此,曝气池的干污泥添加量至少应为3*20%=15kg/m3,即100m3生化池的干污泥添加量约为15kgm3×100m3=1500kg。优先选用不含絮凝剂的干污泥。
优点:用量少,运输方便。缺点:一般添加絮凝剂,不利于生化池微生物培养。
2、利用现有活性污泥培养微生物
利用吸泥车泵运送现有污水处理厂污泥池的泥水混合物。一般情况下,泵送的泥水混合物量约为调试工程池容积的60%。如果储罐容积为100 m3,则约为60 m3。当进水量达到100%时,污泥浓度约为3000mgL。
优点:生化池没有化学物质,驯化速度更快。缺点:体积大,运输成本高,培养周期长。
3、采用浓缩污泥培养
按整个生化池的总容积5-10%,一般在40%的基础上加5%,即加污泥后污泥仍占污水的5%,为自然沉淀浓缩污泥,含水率接近100%;。
例如:生化池容积100m3,
浓缩污泥用量:100×5%=5M3;浓缩污泥;
Ⅱ 污水处理中碳源投加量计算为什么以COD或BOD代表碳的量
废水之所以称之为废水,主要是由于COD、BOD的含量高,废水中往往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有机物。而所有的有机物有两个共性:一是它们至少都是有碳氢组成;二是绝大多数的有机物能够被化学氧化或被微生物氧化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不过无论是化学氧化还是生物氧化,都需要消耗氧,废水中的有机物越多,则消耗的氧也愈多。通常由COD和BOD来表征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定义
COD:化学需氧量,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将水中可氧化物质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氧化剂一般有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
由于一般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所以通常以COD作为表征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综合性指标。实际上,CODB并不是单单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质,它还能表示水中具有还原性质的无机物质。
BOD:生化需氧量,一般指五日生化学需氧量,说明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区别
COD是用化学方法测定的,基本上可以表征水中所有有机物的浓度,包括可被生物降解和不可被生物降解的。
而BOD表征的是水中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浓度。
一般来说,同一份水样,COD肯定大于BOD。在废水处理工程中,可以用BOD/COD来表征污水的可生化性,其比值大于0.3说明污水可生化性好。
去除方法
COD的去除方法有很多种,像混凝沉淀、厌氧水解、接触氧化、臭氧氧化等都可以去除COD,要根据废水中有机物的浓度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适的方法。
生化法
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常用的当属生化法。
当BOD/COD大于0.3时,可生化性好,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如活性污泥法好氧处理(SBR法)和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等。好氧处理一般适用于COD浓度在1000-1500mg/L,COD去除率一般在50%-80%。好氧处理不仅应用于中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还应用于厌氧处理的后续处理。
而厌氧生物处理法主要包括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AF(厌氧滤池)、AFB(厌氧流化床)等,一般处理高浓度、生物难降解的有机废水,COD浓度约为4000-10000mg/L。
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好氧和厌氧生化法结合起来利用,例如A/O、A2/O法等。A/O(厌氧好氧工艺法):A就是厌氧段,主要用于脱氮除磷;O就是好氧段,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它不仅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外,还可同时去除氮、磷。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及难降解废水,在好氧段前设置水解酸化段,可显著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化学混凝法
对于生化处理后中低浓度或者是可生化性差的有机废水科采用化学混凝法。向废水中投加絮凝剂,利用絮凝剂的吸附架桥,压缩双电层及网捕作用,使水中胶体及悬浮物失稳、相互碰撞和凝聚转而形成絮凝体,再用沉淀或气浮工艺使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方法。使用化学药剂的氧化作用分解有机物,分解效率高,处理时间快,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
吸附法
可以通过活性炭、大孔树脂、膨润土等活性吸附材料,吸附处理污水里的颗粒有机物、色度,可以作为前处理,降低比较容易处理的COD。
臭氧氧化法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在常规净水工艺前增设臭氧工艺,可用来去除COD和BOD。O3/UV联合氧化技术是一种在可见光或紫外光作用下进行的光化学过程,因其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氧化能力强而迅速发展,主要用于处理废水中有毒有害且无法生物降解的物质。
电化学法
实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利用电解作用,把水中污染物去除,或把有毒物质变成无毒或低毒物质。按照去除对象以及产生的电化学作用来区分,又可分为电化学氧化,电化学还原,电气浮等法。
电化学氧化还原法是指电解质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在阳极和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发生反应物粒子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在阴极和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发生反应物粒子与电子结合的还原反应的电化学过程。电化学的氧化原理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氧化,即让污染物直接在阳极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在含氰化物、含酚、含醇、含氮的有机废水处理中,直接电化学氧化发挥了十分有效的作用;另一种则是间接氧化,即通过阳极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作用的中间产物或发生阳极反应之外的中间反应来氧化污染物,*终达到氧化降解污染物的目的。这种方法占地面积少、易操作;但是效率低,影响的因素多。
微电解法
微电解技术是目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种理想工艺,又称内电解法。它是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利用填充在废水中的微电解材料自身产生1.2V电位差对废水进行电解处理,以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当系统通水后,设备内会形成无数的微电池系统,在其作用空间构成一个电场。该工艺用于难降解高浓度废水的处理可大幅度地降低COD和色度,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可对氨氮的脱除具有很好的效果。
反渗透法
反渗透法指的是在半透膜的原水一侧施加比溶液渗透压高的外界压力,原水透过半透膜时,只允许水透过,其他物质不能透过而被截留在膜表面的过程。该法原理是利用只允许溶剂透过,不允许溶质透过的半透膜,可以从水中除去90%以上的溶解性盐类和99%以上的胶体微生物及有机物等,主要用海水淡化。
Ⅲ 污水处理中碳源氮源磷的投加如何计算
水处理中常说的C:N:P=100:5:1,通常情况下认为,C就是COD(实际上C是指BOD,但BOD比较难测,周期长,等到测回出来的时候答都快一个星期过去了 呵呵 早就营养不良了 ),N就是水中氨氮,P就是总磷,100:5:1就是指的浓度比,根据水质分析结果,看C:N:P是不是大致按照100:5:1比例,如果不是就根据这个比例为基准,可算出需要N和P(记得要减去水中的含N和P量哦,一般这两个值可忽略),一般投加尿素和磷酸。算的时候一定也要考虑尿素和磷酸中N、P的实际含量。
Ⅳ 污水处理过程中什么情况下要加PAC与PAM,比例是多少
PAC为聚合氯化铝来,PAM为聚丙源烯酰胺,前者为絮凝剂,后者为助凝剂,通常联合使用,一般情况下先加PAC,后加PAM,有时可能需要加酸或碱调节PH。
两者主要用于混凝沉淀池,即物化处理工段,工业废水处理中常用。
如果处理工艺为先生化后物化,则投加量PAC约0.1%(国标,10%有效含量),PAM约1-3ppm,即每万吨水分别投加PAC约10吨,PAM10-30kg。
如果工艺为先物化后生化,则将以上投加量加倍。
实际的投加量根据水质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现场微调。
Ⅳ 污水处理站生化系统投加哪些营养物营养比例是什么样的啊
污水制处理中营养碳,氮,磷营养有一定的比例,投加比例100:5:1
BOD:N:P=100:5:1.如果按照COD的话,一般是200:5:1
你的COD是1200,那么N需要30mg/L。P需要6mg/L。尿素的分子式是CO(NH2)2,分子量为60.而N占28/60.然后根据比例直接计算
Ⅵ 污水处理中聚铝,聚丙希,三氯化铁的投加量怎么计算啊
一般污水处理先投聚铝,再投PAM,三氯化铁就不需要了。比例的话一般聚铝的浓度为10%,PAM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的浓度就可以了,实际投入量聚铝高PAM2倍,试验一下,很容易的。
Ⅶ 厌氧生物处理中微量元素的投加比例是多少
实际工程里面微量元素只要有就可以了,一般是加点大粪水。理想的bod
氨氮总磷的比例100:5:1,实际操作厌氧池的COD氨氮总磷比例500:5:1
。
对于缺乏氮磷的工业污水方需投加营养物。营养物按照C:N:P=100:5:1的比例控制。
;实际操作如果你是搞小试科研的,那我就帮不了你
Ⅷ 污水处理中碳源投加如何计算计算
你可以测下污水中的COD含量,然后再根据污水所需的营养比,就可以知道碳源的投加量。要是以葡萄糖计算的话,葡萄糖含有六个碳,它和COD的比就应该是6:1.换算成葡萄糖就行了
Ⅸ 污水处理站生化系统投加哪些营养物营养比例是什么样的啊
污水处理中营养碳,氮,磷营养有一定的比例,投加比例100:5:1
BOD:N:P=100:5:1.如果按照COD的话,一般是200:5:1
你的COD是1200,那么N需要30mg/L。P需要6mg/L。尿素的分子式是CO(NH2)2,分子量为60.而N占28/60.然后根据比例直接计算
Ⅹ 污水处理中药剂的投加量怎么确定
这个问题提的很笼统,通常在污水处理中的加药往往就两种:1、加酸(碱)进行中专和;2加絮凝剂增强属污泥的沉降性能。
对于1而言,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得出结果。而对于2而言往往要通过小试,配出一个合适的浓度,不能盲目的指定一个量一个浓度进行投加。因为往往污水的流量高出加药量很多,所以在配置2时可以尽量配置稀一些,然后提到一个比较大的浓度,这时药剂和污水充分混合。根据我的经验实际加药量往往比小试得出的结果高一些,但不能高太多,太多会造成出水更混,这个问题还应考虑到沉淀池的一些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