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水资源现状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反复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积。
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饮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000立方千米。
[编辑本段]水资源的性质与特点
水和水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纯净的水是由H2O分子组成,而水体则含有多种物质,其中包括悬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把水作为维持生活的源泉,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并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得最多的资源。现在人类每年消耗的水资源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资源,全世界用水量达3万亿吨。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
呵呵! 不要看这里的!
[编辑本段]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中国是个严重贫水的国家。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这一指标来衡量,则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一百一十名之后。缺水状况在我国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全国约有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有一百一十多个。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1.水资源的利用与供需矛盾
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我国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约1.1万亿立方米,而1980年我国实际用水总量已达5075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的46%。
建国以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7.2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4%。
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水力发电,我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较,加拿大为我国的48倍、巴西为16倍、印度尼西亚为9倍、前苏联为7倍、美国为5倍,而且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国、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我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我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例如1981年,大连市由于缺水而造成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在我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2.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1062次,平均两年即有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为国家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我国40多年来,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机电排灌面积4.6亿亩,除涝面积约2.9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7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亿立方米的用水,解决了山区、牧区1.23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我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在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面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如前所述,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虽已治理51万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亿吨,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亿吨,其中淤积在河道、水库、湖泊中的泥沙达12亿吨。湖泊不合理的围垦,面积日益缩小,使其调洪能力下降。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70年代后期,我国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约有2300多个,总面积达7.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0.8%,湖泊水资源量为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亿立方米,占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8%。建国以后的30多年来,我国的湖泊已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长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减少,1954年以来,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洞庭、鄱阳等湖泊水面因围湖造田等缩小了约1.2万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涝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减少了过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挤占,束窄过水断面,也减少了行洪、调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黄河下游可预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长江、淮河等6条江河只能预防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许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差,经常处于一般洪水的威胁之下。广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洪水威胁范围的面积达73.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7.7%,其中有耕地5亿亩,人口4.2亿,均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60%。此外,各条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农村地区排捞标 准更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目前防洪排涝的要求。
(3)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一方面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却使受灾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国以后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0倍。全国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至1988年已达24089亿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来,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东部、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的98%,因经济不断发展,在相同频率洪水情况下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却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区5~7月降雨量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并没有超过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都比1954年严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一般农业发达,具有众多的商品粮棉油的生产基地,一旦受灾,农业损失也相当严重。
3.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剂,因此极易污染。常见的水体污染有下列几类。
(1)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有机污染类型,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天然水体而恶化水质。施入农田的化肥,一般情况下约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体过肥。过多的营养物质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时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花”,藻类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体富营养化会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泽化发展。
海洋近岸海区,发生富营养化现象,使腰鞭毛藻类(如裸沟藻和夜光虫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红色或红褐色,称为赤潮,对渔业危害极大。近年来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发生。
(2)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毒物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汞、镉、铝、铜、铅、锌等重金属;另一类则是有机氯、有机磷、多氯联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产品。许多酶依赖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才能发挥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锰、硼、锌、铜、钼、钴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属,例如汞和铅,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过多,如锌和铜等,都能破坏这种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终止某些蛋白质的活性。例如汞和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酶类结合的趋势十分强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经错乱,如疯病、精神呆滞、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种与遗传物质DNA一起发生作用的蛋白质形成专一性的结合,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严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这些重金属与蛋白质结合不但可导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积。重金属原子结合到蛋白质上后,就不能被排泄掉,并逐渐从低剂量累积到较高浓度,从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经提到过的日本的水俣病。经过调查发现,金属形式的汞并不很毒,大多数汞能通过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体沉积物中的细菌吸收了汞,使汞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汞和甲基团结合产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机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几乎等于100%,其毒性几乎比金属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
有机氯(或称氯化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这种化合物广泛用于塑料、电绝缘体、农药、灭火剂、木材防腐剂等产品。有机氯具有2个特别容易产生生物累积的特点,即化学性质极端稳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学性质稳定说明既不易在环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机体所代谢。脂溶性高说明易被有机体吸收,一旦进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结果就产生生物累积,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机氯杀虫剂如DDT、六六六等,由于它们对生物和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已被许多国家所禁用。
(3)热污染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余热散发到环境中,会把环境温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适应的程度,称为热污染。例如发电厂燃料释放出的热有2/3在蒸气再凝结过程中散入周围环境,消散废热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机把江湖中的水抽上来,淋在冷却管上,然后把受热后的水还回天然水体中去。从冷却系统通过的水本身就热得能杀死大多数生物。而实验证明,水体温度的微小变化对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4)海洋污染 随着人口激增和生产的发展,我国海洋环境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害。
1980年调查表明,全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有66.5亿吨,每年随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质为石油、汞、镉、铅、砷、铝、氰化物等。全国沿海各县施用农药量每年约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约5万多吨。这些污染物危害很广,长江口、杭州湾的污染日益严重,并开始危及我国最大渔场舟山群岛。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鱼群死亡、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物增加,渔场外移、许多滩涂养殖场荒废。例如胶州湾,1963~1964年海湾潮间带的海洋生物有171种;1974~1975年降为30种;80年代初只有17种。莱州湾的白浪河口,银鱼最高年产量为30万千克,1963年约有10万千克,如今已基本绝产。
[编辑本段]“世界水日” 3月22日
每年的3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 (World Water Day) 。2008年3月22日是第16个世界水日,主题为“生命之水”。这一主题是联合国2003年在其第58届大会上确定的。
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的建议,通过了第193号决议,并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旨在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以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同时,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同时,水污染也进一步蚕食着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并危害人类的健康。联合国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多亿吨,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致使数百万人死于饮水不洁所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水危机状况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关专家呼吁,世界各国应通力合作,加强淡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并通过磋商谈判解决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
1981年至1990年,世界首个国际水行动十年计划得以实施。其间,全世界共有10亿多人获得水供应,近7.7亿人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2003年,联合国第58届大会通过决议,宣布从2005年至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主题是“生命之水”,从2005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正式实施。
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的目标是敦促各国更加关注与水相关的问题,开展多层次合作,以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和《21世纪议程》中与水相关的目标。联合国大会呼吁联合国各相关机构、专门机构、地区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共同协调行动,利用现有资源和自愿捐款,在十年行动中体现“生命之水”的含义。
[编辑本段]中国水周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 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2. 目前我国内陆渔业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采取哪些有效应对措施
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造成我国水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部分贝类产品体内残留有石油烃、砷、镉、汞等有毒物质;近岸、内湾、河口等捕捞水产品及内陆养殖的水产品受到多环芳烃、汞和镉等重金属的污染。赤潮濒发导致部分地区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中毒现象时有发生。2001年由于我国贝类、对虾等水产品因毒物、药物残留指标不合格,被欧盟等国拒绝进口,给我国水产品贸易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对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受环境污染、工程开发建设项目如围垦、填海、筑坝、取沙等活动影响,许多优良的产卵场、采苗场、育肥场和增养殖场的渔业功能丧失,渔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主要经济水生生物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渔汛。渤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1959 年单位网产平均在 221~43kg/网/小时之间,主要经济鱼种产量达 138.8kg/网/小时,而到 1998 年产量下降了近 90%,渔获主要种类的产量 11.18kg/网/小时。东海区的渔获物在 20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是以底层优质鱼为主,优质鱼分别占总产量的 48.3%和 55.4%。而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优质鱼所占的比例降低到 30.4%。长江四大家鱼的鱼苗由 70 年代年产 200 亿尾下降到目前的 10亿多尾。四大家鱼产卵场由于污染和环境的改变已几乎消失,鲥鱼产卵场也已不复存在,许多珍稀鱼类资源量已大幅度(五)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严重危及渔业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水生生物资源栖息环境的污染导致了水生生物组成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动植物资源持续下降,水域生物种群结构单一,水生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严重破坏。监测资料表明,我国水生动物中珍稀濒危动物的物种数目逐年增多,大黄鱼、鳓鱼等重要经济鱼类严重衰退,渤海三大毛蚶场场资源已接近枯竭。在内陆水域,水生野生动物的物种数量和资源量也呈下降趋势,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暨豚目前已不足 100头,长江白鲟、鲥鱼、松花江大白鱼等名贵经济鱼类已难见踪影。最新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水生兽类、相当数量的水生两栖类处于濒危状态。淡水鱼类中的濒危种类目前已达到 92种,占淡水鱼类总数10%。这些濒危鱼类主要包括鲤科鱼类 52 种,鲇类 11 种,鲟鱼类 5 种,鲑鳟鱼类 6 种,其他(包括鳗鲡)种类 18种。水生生物多样性是渔业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将会动摇渔业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渔业水域面临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生活污染、工业污染
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 周边新型城市也迅速形成。每年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并且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工艺尚不能满足除磷脱氮要求, 造成近海污染。生活中洗菜 洗衣服 冲洗厕所等产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渐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对消落带水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大,为了库区消落带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必须加快库区消落带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消落带的形成是由于库水的季节性水位涨落,这样就会使消落带地区的土壤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主要是库水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不断地在土壤中富集。进而对土壤的生理性能产生影响,土壤被淹没时土壤中的养分,污染物就会被溶解和吸附在水体中,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据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 2006年渤海海域污染严重,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 2万 k m2, 占渤海总面积的 26%。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排污、 人工养殖等。 2006年渤海海域中, 严重污染、 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分别约为2 770、 1 750 、 7 370和 8 190 k m2, 严重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 2005年增加约 1 000 km2, 与 2002年相比, 渤海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面积分别增加 5 230、 1 290和 1 760km2,分别增长 2 . 4倍、 2 . 8倍和 1 . 7倍。
由于海岸线较长,入海河流较多,加上沿河工业发展较快, 以及个别地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集中处理场所设置不完备, 致使上游工业及生活污染物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各县区间交界和省间交界处河流所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有关数据显示,近海约 20.6万km2的海域海水水质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面积比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扩大近 1 倍,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面积为 10.2万 km2,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面积为 5.4万 km2,四类和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面积为 5.0 万 km2。在内陆,长江干流沿江 22 个城市江段在 20 世纪 70年代中期每日接纳污水总量为 1436.5万吨,而到 1996年则猛增到 4000万吨。据统计,长江全流域污染源有 1万多个,每年有 122亿吨废水排入江湖。黄河在 20世纪 70年代的年污水接纳量为 18.5亿吨,20世纪 80年代增加到 21.7亿吨,90年代猛增到 32.6亿吨。目前全国有 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和市区及市郊的湖泊水质状况更差。据环境保护部最近公布的数字:全国日排放污水总量已达 1.3 亿吨,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库中,78%的流经城市的河流已被污染。环境污染造成一些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肥育场和渔场受到污染。
化工厂、 农药厂、 造纸厂, 工业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污染是铅、镉污染。其主要来自工业废水 废渣 铅能使土壤肥效退化 土质降低 从而让农作物不能有效顺利地生长。此外,被农作物吸收后,这些有害元素将会通过生态平衡中的食物链传送到人体内镉在环境中具有稳定 积累和不易消除的特点 通过食物链富集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 镉污染可能最终引发“痛痛病”。有研究报道,通过多种方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状况 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为镉,生态风险影响因子的顺序为镉>锌>铅>铜>铬。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的顺序为镉>锌>铅>铜>铬。沿岸有除油田钻井平台的污油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外,油田开发带动油品贸易及运输的繁忙同时也增加了船舶事故溢油的频发。
围填海对传统渔业水域的占用影响渔业生产。目前我省围填海速度较快、 面积较大、 范围较广,尚无详细的围填海规划以及总量控制和年度控制指标。涉海工程倾倒区的建设,随着涉海工程增加,倾倒区占用和倾倒引起的泥沙对渔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港口等涉海工程项目施工期和报废期对渔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前对涉海工程项目及配套工程在使用期内的排污管理比较规范, 但在项目施工期和报废期的监管存在一定问题。
二是养殖业自身污染。
由于海上养殖开发利用不尽合理,造成局部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对海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海水水质中氮、 磷等物质含量有一定增加。陆源污染物是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因此对于陆源物污染的治理, 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是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关键。我省境内的主要入海河流 47条,入海河流上游因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需要建设众多水库, 加上近年来北方气候干旱,河道灌溉等用水量大,河流自身径流量不足。
一般认为养殖对虾饵料系数在1.2~1.5之间,即养成1kg对虾需要投喂1.2kg~1.5kg配合饲料。以干物质计算对虾对饲料有机物质的转化利用率在20%左右,约有80%的饲料干物质进入养殖环境中。这些物质以对虾排泄物、残饵等形式进入养殖池塘。与一般养殖鱼类不同,由于对虾通常在游动中抱食啃咬饲料,饲料颗粒因破碎、溶散及丢弃产生很高的浪费率。而对虾肠道短,消化排出快,所以饲料的消化和吸收率也偏低。实验表明对虾养殖投喂饵料只有75%被对虾摄食,其余以残饵(约占15%)、溶解(约占10%)等形式散失在养殖池。对虾摄食的饲料中5%的氮被虾同化,15%通过粪便排放,其中有5%的氮以氨氮形式直接排放,8%以有机氮形式排放。对虾每摄食1kg饲料大约产生0.27kg(干重)粪便、0.25kg悬浮颗粒物和6.12g氨态氮。杨逸萍等在研究人工投饵虾池固体废弃物代谢负荷时发现,30%的饲料不能被虾利用而沉淀于池底。我国沿海地区养虾产量为80万吨,排入海洋环境中的残饵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些有机污染物一部分转化成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生物体进入再循环,一部分以溶解态和固态物质存留水体和底质中。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等在海底堆积、分解,使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硫化物等含量增加,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加重。人工投饵虾池的淤泥中含有62%~68%的N,残饵溶出的N、P营养盐是对虾养殖水环境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污染源。有研究发现在鲑鱼网箱养殖区下部沉积物的C和N的通量很小,每年只有约10%的有机物可得到分解,79%的C和88%的N沉积(相当于饲料输入C的23%,N的21%)将积累于底部,无法被生物利用。养殖产生的有机和无机废物可直接引起养殖池塘底质中有机物负荷增加、富营养化现象,如BOD增加、缺氧等。其他的影响还有池塘土壤的酸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病原体增加、水华发生等,最终可能导致对虾养殖失败。
集约化养殖通过高密度集中饲养和高强度饲料投喂实现高产出。养殖过程自身污染物的输出,主要包括残饵、粪便和排泄物等,这些污染物或者导致养殖系统本身水质恶化,或者通过养殖废水的排放对沿岸水域产生污染效益,甚至导致富营养化。养殖过程的健康与养殖产品的健康同样重要,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海水养殖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锐减使得海水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 过去 20年间全球海水养殖产量以每年 10%的速度增加。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残饵、粪便中所含的氮、 磷等营养物质以及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会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给鱼虾的生存带来威胁, 影响渤海的海洋捕捞量。另外, 网围精养采取高密度放养, 药物使用量增加, 并大量投喂外源性饵料, 致使排泄物增加, 水中氮、 磷等营养要素和有机物含量猛增。通过对精养虾池中的物质平衡的研究,发现在养殖过程中只有 10%的氮和 7 %的磷被吸收, 其他都以各种形式进入环境。
养殖区域底泥中氮、 磷的含量和耗氧量比周围水体沉积物中的含量要明显高出很多。残饵和排泄物在底质堆积, 促使微生物活动的加强, 也加速营养盐的再生。同时, 在养殖过程中死亡的生物体沉降分解增加底泥里的氧的消耗, 在缺氧条件下会产生硫化氢和氨气等有毒物质。
水产养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还体现在养殖逃逸鱼类对其临近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水养殖逃逸的鱼类可能对疾病的传播、 野生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等产生副作用, 可能会将地方流行病传给野生种群。
三是毒害入侵困扰海洋水产业
一些病毒侵入亦导致渤海的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很大影响,其中最典型的是虾毒。由于病毒存在于动物的细胞内, 难以根治, 加上它垂直和水平都能传播,使多种生物都成为病毒载体, 如天津的厚蟹、 卤虫等, 增加了传播途径, 难以有效控制, 制约着渔业的发展。据估算,如能合理的开发利用,减轻虾病蔓延, 预估计渤海的水产量在 2010年将达到 700万 t 。如盲目地增加养殖密度, 导致养殖物种病害的濒繁发生。例如,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高密度养殖等原因, 1993年 6月,曾在沿海水产养殖暴发大面积虾瘟, 发病养殖面积占当时全国对虾养殖总面积的 76%, 减产近 12万 , t 直接经济损失 35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达 86亿元。
加大水污染治理,控制投入品数量,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养殖的第一要素,水质好坏关系到养殖产量的高低和养殖产品质量的优劣,好水才能出好鱼,才能创高产。根据现阶段养殖水域环境状况,必须防止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时还要防止养殖污染。一是要严格控制污水污染养殖水体,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必须进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防止污染死鱼事件发生。二是要科学使用养殖投入品, 防止因多投、 滥投而造成养殖污染。饮用水源的水库必须全面禁投 (禁投饵、 肥、 药), 保障供水需要, 确保居民用水安全; 大湖、 大库要禁投或局部禁投, 大湖要保持有相当数量的水生植物, 特别是沉水植物, 维持Ⅱ—Ⅲ类水质;中小湖、 库也要限投, 严防水体富营养化, 保持Ⅲ类水质。通过禁投、 限投, 全力保障湖、库水域环境、 水产品质量和生态平衡。
要严格控制过度捕捞, 保护近海、 浅海渔业资源, 积极开发外海、 深海渔业资源,稳步发展远洋渔业, 渤海捕捞渔业的发展应采取“保近捕远”的战略, 在捕捞对象和安排上采取“保底补表”的策略。当前, 渤海污染治理的重点是加强对直接入海的工业废水治理, 大中城市毗邻海域的污染治理, 以及入海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以渤海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分配及陆源排污入海的标准, 并通过容量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使用, 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因此, 可以再造渤海的渔业新环境,如建人工鱼礁,植红树林等。人工鱼礁是人为的在水域中设置构造物,以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阻碍破坏性捕捞行为, 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 繁殖、 生长发育等场所, 以此达到保护、 增殖资源和提高渔获质量的目的。
近 20多年来已有很多沿海国家都投放了人工鱼礁。其中, 近几年日本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约 600亿日元用于人工鱼礁建设,建礁规模约 600万 m3。美国建造人工鱼礁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游钓休闲渔业, 而渤海则是更好的保证渤海渔业的质量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渤海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分配及陆源排污入海的标准, 并通过容量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使用, 解决污染排放问题。
重开发、重保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忽视自然规律, 对洪湖湿地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决策者应对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认识正确,遵守生态系统自然规律, 不断加大湖泊开发力度,同时加大保护力度。
保护与治理资金投入充分保障。多年积累下来的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致使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尽管提出抢救性保护以来, 但渔民的安置压力和生产、 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拆围战果面临新的挑战。 加上生态修复、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治理成效存在潜在的反弹威胁。
生态环境治理科学技术要跟上去。生态系统治理必须标本兼治, 但保护与治理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综合治理方案与措施不够科学、 全面。 有些措施只能治标、 不能治本, 甚至有严重的副作用。 主要表现在科技力量薄弱, 科研经费得不到保障, 治理措施落后。 科学利用、 科技管理急待强化。
水域保护与开发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法律支撑。上下游之间、地区之间开发联合、 共同保护。 与此同时, 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在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上形成统一的规划方案,强调集体利益。 涉及管理的水利、环保、 农林、 渔业、 旅游、 交通、 国土等部门, 各自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行政,形成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
3. 中国每年排放污水是多少
目前中国大约每抄年排放废水为710亿吨袭(2012年数据),年增长为20亿吨。每天排放约1.945亿吨。
污水排放口是将污水(雨水)向水体排放的构筑物。其任务是使排放的污水(雨水)与水体中的水尽快得到最大程度的混合,使排放污水中的污染物得到尽快得稀释扩散并进一步降解净化。根据排放口的位置一般分为岸边集中排放口、江心集中排放口或分散排放口。
4. 中国 污水排放量是多少
二、水污染状况
1.水资源的污染: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据统计,目前水中污染物已达2千多种(2221)主要为有机化学物、碳化物、金属物,其中自来水里有765种(190种对人体有害,20种致癌,23种疑癌,18种促癌,56种致突变:肿瘤)。在我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而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的水。2亿人饮用自来水,7000万人饮用高氟水,3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物水,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
2.水污染的严重性:污染水的70%——80%直接排放,我国污水的处理能力只占20%左右。全国每年排污量约300亿吨。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我国七大水系:长江,珠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3.水中的有害物质:有机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农药、氨氮等;重金属:铅、汞、锰、镉等;微生物:细菌、致病菌。
联合国指出,每年全世界约500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于该年10月公布了威协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不洁饮水位列其中。
5. 水体污染主要来源有哪些
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积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药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药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危害: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6. 急求一份大连污水调查报告,谢了!!
污水调查报告
组长:www 组员:ff
本次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献调研,即当今水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二是实地调查报告。
一、当今水污染现状
1.1 不同水域的污染情况: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在淮河流域约有75%的化学需氧量来自工业废水,其余来自生活污水。
1.3 污染危害
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渔业和农业生产(通过被污染的灌溉水),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氧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
一些疾病与人体接触水污染有关,包括腹水、腹泻、钩虫病、血吸虫、沙眼及线虫病等。改善供水卫生条件可以极大地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同时也可减少幼儿因腹泻而导致的死亡。
1.4 污染危害的经济价值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如果按支付意愿价值估计,约为540亿美元/年。约占1995年GDP的8%。而用人力资本价值估计,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则为240亿美元,占GDP的3.5%。
二、工厂污水处理实地调查
2.1 实地调查结果
我们首先对工厂污水现状进行了文献调研,然后对国内各地的工厂污水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小组成员利用假期在各自的家乡及附近县市进行的。
第一站:可口可乐有限公司
我们调查的第一站是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我们发现这里是设备齐全,操作严格,处理过的污水甚至可以用来养金鱼,这让我们全体组员大为惊叹。下面是我们拍摄下来的该工厂的处理过后的污水。
第二站:福建建阳小型工厂
调查的第二站是福建建阳小型工厂。我们调查了一家造纸厂,一家电池厂,一家木材加工场,发现它们的污水处理原理和太古可口可乐公司的相同,设备则简陋许多,不过仍可以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当地的造纸,电池,木材加工等企业,都能产生酸碱度极高并且含各种重金属离子的污水。一些小工厂虽然有污水处理设备,但其作用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其它时间都不运行。当地政府部门的腐败助长了这一风气。当地政府目光短浅只重视它们带来的税收,却不关注其严重的污染。
第三站:农村
随着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问题的日益严重,农村工业废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农村受工业污染后,不仅有环境的破坏,生态平衡的失调方面的问题,它还有一个特有的问题,就是造成土地的污染。土地被工业污染后,一般会肥力下降,种上庄稼,长得无精打采,甚至颗粒无收。而且,这种土地生产的粮食,其可食用性也大受怀疑。
我们的调查显示:(1)大型企业较小企业、小工业污水处理的情况要好得多。在调查的第一站,设备齐全,操作严格。而在一些小工厂中,设备简陋,并且有的设备只开一半,有的干脆不开,放任污水自生自灭。(2)其次大城市的情况也较小城市好,北京、深圳、青岛的情况要比泉州、晋江要好一些。(3)工业化的农村污染尤其严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所做的:
(1)拨打过青岛和建阳的市长公开电话,尽管不知道我们诚恳的建议会不会引起注意。
(2)向小工厂的老板提过建议,可差点挨打,难道他们的眼中只有“钱”?
(3)向亲戚朋友 建议过使用无磷洗衣粉。
我们能够做的:
(1) 使用无磷洗衣粉。
(2) 回收实验废液和药品。
(3) 建议亲戚朋友改掉生活中一些不好的做法。
(4) 努力学习,研究出更廉价的处理污水的方法。
.
三. 心得和体会
经过了这次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发现我们还有很多知识要学。还有很多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要我们去珍惜,而那些正是平常我们所忽视的。现在我们知道,在平常生活中一些不被重视的小细节,有时候却是严重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罪魁祸首.
还有这次的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是老师给我们的,您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宝贵的东西,也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锻炼了我们的能力,这些都是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的。我们非常感谢您,我们尊敬的老师。
7. 中国水环境的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吨专,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属污水排放量247.6亿吨,比上年增加6.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333.6万吨,比上年减少2.4%。其中工业废水中COD 排放量511.9万吨,比上年减少12.3%;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21.7万吨,比上年增加5.0%。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129.7万吨,比上年增加0.7%。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0.4万吨,比上年减少4.0%;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9.3万吨,比上年增加3.0%。
2003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9.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7%,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8. 锦州市水资源有关数据
2005年锦州市水资源公报
--------------------------------------------------------------------------------
2006-3-22 www.jz.gov.cn
2005年我市为平水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持平,比2004年减少1.3%。全市地表水资源量7.1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了12.4%。全市中小型水库蓄水量比去年略多,其中4座中型水库蓄水量共增加了1729万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位继续回升,全年总的供用水量少于去年,各河流水质与去年比较未见明显好转。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563.1毫米,折合水量为56.47亿立方米,是继2004年以来的第二个平水年。全年1月到3月降水很少,其余时段降雨分布的比较适宜农时,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
年内分配:5、6月份降水较多,尤其5月份是多年平均值的3倍左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9月至12月降水量偏少。其中:1月至2月降水6.7毫米,与多年平均值持平;3月至5月降水163.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一倍以上;6月至9月降水427.9毫米,与多年平均值持平,占全年降水量的68.8%;10月至12月降水23.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44.8%。
地区分布:从流域分布看,绕阳河流域平均降水量561.0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3%,为平水年;大凌河流域平均降水量528.4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6.2%;小凌河流域平均降水量633.2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5.1%,为丰水年;沿海杏山地区平均降水量512.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4.4%,为偏枯水年份。
从行政区分布看,市区平均降水量为659.9毫米,为丰水年;义县平均降水量为588.2毫米,为偏丰水年;凌海市平均降水量为568.2毫米,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为平水年;黑山县、原北宁市降水量分别为528.5毫米、549.3毫米,属偏枯水年份。
(二)地表水资源 1.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径流量表示。2005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7.17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71.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12.4%。
各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和多年平均值相比,绕阳河为3.13亿立方米,偏多15.5%;大凌河为2.39亿立方米,偏少15.0%;小凌河为1.53亿立方米,偏少36.1%;沿海地区0.13亿立方米,偏少53.8%。
2.水库蓄水量。全市年末中小型水库蓄水量比上年末有所增加,其中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3950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729万立方米,但水库整体蓄水量仍严重不足,远没有达到其设计蓄水能力。
(三)地下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水含水层的动态水量。2005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8.56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71 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7.05亿立方米,山丘区和平原区重复计算量为1.20亿立方米。
2.地下水动态。由于连续两年降水比较接近多年平均值,2005年全区地下水位绝大部分有所上升,全区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39米左右。其中上升幅度比较大的地下水站有:黑山县薛屯站上升了1.31米;凌海城区上升了2.39米;义县的聚粮屯站上升了1.35米。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站点不多,下降幅度也很小,均没超过0.30米。
3.海水入侵。到2005年年末,全市海水入侵面积176.7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凌海建业、阎家等乡镇。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指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扣除两者的重复量)。2005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2.9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7.4%,与2004年比较增加了3.9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56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2.74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利用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2005年全市总供水量7.75亿立方米,包括向外区(阜新、盘锦、葫芦岛市)供水0.6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0.35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4.6%;地下水供水量7.4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5.4%。在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0.005 亿立方米,占地表水供水量的1.4%;引水工程供水量0.35亿立方米,占地表水供水量的98.6%。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深层水供水量0.12亿立方米,占地下水供水量的1.6%;浅层水供水量7.28亿立方米,占地下水供水量的98.4%。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2005年全市总用水量7.11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9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5.6%;林牧渔业用水量0.4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5%;城镇生活用水量0.7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7%;农村生活用水量0.3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9%;工业用水量1.5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2.3% 。
全市各行业用水量情况见图。
(三)耗水量 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2005年全市实际耗水量4.31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61.0%。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32亿立方米,是耗水量大户,耗水率59.0%;林牧渔业耗水量0.44亿立方米,耗水率94.0%;城镇生活耗水量0.41亿立方米,耗水率54.0%;农村生活耗水量0.34亿立方米,耗水率98%;工业耗水量0.80亿立方米,耗水率50.0%。
三、水质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2005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为10820万吨,其中向大凌河排放废污水3100万吨,占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的28.7%;向小凌河排放废污水7720万吨,占71.3%。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5年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0.1万吨,其中向大凌河排放污染物7.80万吨,主要污染物有悬浮物2.42万吨,五日生化需氧量1.40万吨,化学需氧量3.11万吨。向小凌河排放污染物2.26万吨,主要污染物有悬浮物0.586万吨,五日生化需氧量0.32万吨,化学需氧量1.28万吨。评价结果表明:市区的废污水一部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污染物排放量有了明显减少,基本上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三)地表水水质 流经锦州市境内的较大河流大、小凌河水质污染较重。此次采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按丰水期(6-9月),枯水期(1-5,10-12月)对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评价参数选用PH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铵氮、铜、氟化物、砷化物、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14项,评价参数浓度代表值选用平均值。
1.大凌河水质 大凌河评价河长237公里,其中支流西河河长83公里,代表河段3个。丰水期:大凌河干流义县段为Ⅲ类水质;凌海段为超Ⅴ类水质;支流复兴堡段为Ⅴ类水质。枯水期:义县段为Ⅴ类水质;凌海段、复兴堡段为超Ⅴ类水质。
2.小凌河水质 小凌河评价河长105公里,代表河段2个。丰水期:缸窑口段为Ⅲ类水质,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锦州段为Ⅴ类水质。枯水期:锦州段为超Ⅴ类水质;缸窑口段为Ⅴ类水质。
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总河长342公里中,丰水期超Ⅴ类水质河长57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16.7%;Ⅴ类水质河长128公里,占37.4%;Ⅲ类水质河长157公里,占45.9%。枯水期超Ⅴ类水质河长185公里,占54.1% ;Ⅴ类水质河长157公里,占45.9% 。
大、小凌河主要污染物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铵氮、挥发酚、氟化物、汞等。
(四)地下水水质 2005年对市常规地下水9眼井进行了水质分析,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地下水井水质较好,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但在局部地区存在着污染,超标项目有铵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应引起重视。
四、2006年上半年供需水预测
根据2005年水资源量状况及2006年上半年来水量预测,2006年上半年全市可供水量4.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供0.21亿立方米,地下水可供4.14亿立方米。
经测算,2006年上半年全市需水量4.5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2.78亿立方米、林牧渔业需水量0.35亿立方米、工业需水量0.86亿立方米、城镇公共需水量0.12 亿立方米、居民生活需水量0.43亿立方米、生态环境需水量0.016亿立方米,按行政分区进行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凌海市缺水比较多,为0.50亿立方米,主要表现在大、小凌河扇地资源性短缺。市区缺水0.27亿立方米,主要表现在郊区农业生产用水。其余各县区供需水量基本平衡。
2005年重要水事
1.落实责任,积极备战,打好防汛攻坚战
2005年汛期,全省平均降雨量要较常年多1-2成,我市各河流水势上涨,发生大暴雨洪水的可能性很大。为此,我们本着“抓早、抓实、抓紧”的原则,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市防汛指挥部按照防汛责任及所辖区域,形成由市政府领导成员及市水利局领导组成的行政领导责任人和抢险责任人、市水利局中层干部组成技术责任人的防汛领导体制。各责任人将按照各自责任区,认真检查度汛工作,落实度汛方案。
2.建女儿河左岸带状公园,抓紧女儿河治理工程
为做好女儿河带状公园工程,6月份,我局开始了女儿河治理工程。该工程地处女儿河左岸锦朝高速公路至锦葫公路段,堤长3.9公里,其中原有土堤加高培厚1公里,新建土堤2.9公里;锦葫公路桥至女儿河南桥段,原有土堤加高培厚2.83公里,该工程已完成土堤建设20万土方,完成投资300万元,目前已竣工。
3.防止海水入侵,保护大小凌河扇地水资源
为保护大小凌河扇地水源地,我局自年初开始着手防海水入侵前期工作。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有效地阻止了海水沿着小凌河入侵上游水源地。二期工程可研报告已于11月1日通过省水利厅技术审查,目前正在申请省发改委批复工作,二期工程将于2006年4月份动工兴建,预计10月份全部竣工,整个工程预计总投资3600万元。
4.抓好农村饮水、改水工程建设,确保人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截至目前,新建水源井58眼,配备水泵58台套,盖井房58座,受益户数4850户、16200口人,4000头大牲畜,完成投资343万元。防氟改水完成水厂建设54处,配备水泵54台套,微机30台,压力罐9个,架设高低压线路18公里,铺设管路220.3公里,解决95个自然屯、17971户、64032口人吃上合格水。完成投资1313万元,其中省补932万元,自筹381万元。
9. 现在中国每年有多少吨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泊
目前中国大约每年排放废水为710亿吨(2012年数据),年增长为20亿吨.计算下来每天排放约1.945亿吨.装成500毫升回的瓶答 可以装4000亿瓶,而全国所有人喝半年也就这个数!
据统计,全球每分钟约有9350000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
10. 中国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浅谈水污染的影响与防治
(一)中国水污染分布与水污染现状
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
(二)水体污染
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呢?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而引起的水污染,这属于自然污染。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后一种,而且也是最主要的。
1:水体受污染的过程
一般来说,水自身有自净能力。水的自净能力包括稀释扩散、沉淀堆积、氧化还原以及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等。大体可以分四段:第一为污染段,由于大量污染物混入,河流水质恶化,水中溶解氧极少,除了细菌以外,其它生物较少,特别是几乎不存在自氧性生物;第二是分解段,分解有机质的生物逐渐繁殖,生物分解活动激烈,大量消耗溶解氧,鱼类难以生存,出现藻类和需氧较低的原生生物等,而在生化需氧量逐渐降低后,水中溶解氧又逐渐增加;第三为恢复段,藻类、鱼类和其它大型生物重新又活泼起来,水质逐渐变清;第四为清水段,溶解氧接近饱和,水质清洁,自净过程到此完成。
2:水体受污染的原因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就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水体。
3: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人体中70%—80%是水分,因此长期饮用不良的水质,而导致体质不佳抵抗力自然减弱,则百病发生乃必然,再者长期累积之污染物到达身体无法承受时,再高明的医生、再有效的药物恐怕也难奏效,所以“水是百药之王”的说法一点都不假。
常见的饮用水水质项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铅: 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 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
砷: 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 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
硒: 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 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 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 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近年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针对1971-1994年间由水所引起的疾病进行一项调查,在740件案例中,其中因原生动物所引起共148件,共有448,486人因而致病,是所有原因中最高者。研究发现,原生动物种类中以隐孢子虫及梨形鞭毛虫二种需要特别注意,最常出现在游憩风景区及畜牧养殖地区,其中又以养猪、养鸭二种最多。统计也显示,23年内所造成的死亡病例共89件,而原生动物造成的死亡案例高达70件。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对人类极其重要,而污染又是这样厉害。因此我们更应该预防和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并利用好水。
(三)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显然,资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条件之一,没有资金,一切治理措施就无法实施。
(2)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广,不但涉及到居民,还涉及到外地人员,涉及到部队系统,涉及到少数民族,也会涉及到权利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即使再加上环保部门,力量依然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没有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许多强制性措施就难以行得通。
(3)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绳,应制定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地方性法律,让水系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一些事情做起来会容易一些。
2:工程保障措施
(1)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严重的污染源,将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于雨水管经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实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则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污水可以通过河道排放。
(2) 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一般来说,城镇新建居民区都有完备的下水道系统,都实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区房屋破旧,多数没有下水道系统,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不管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都需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3: 市政管理措施
(1)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加强城镇的综合卫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净,减少因风吹、雨水等因素将脏物带入河流。对自由市场、餐馆、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对建设工地卫生实行严格监督,对产生污染的路边小生意、洗车点或进行环境改造、或取缔。
(2)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
鉴于环卫部门职工向河道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粪的情况客观存在,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要求职工遵守规矩,教育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不守规矩、擅自污染环境的职工给与相应的处罚。
(3)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
应健全垃圾处理站点网络(尤其是公共场所),让人们垃圾有处可弃,减少因无垃圾站(箱)而导致的垃圾随意丢弃。应在沿河设置一些公共厕所,让在外活动的人们感到方便,减少因为没有厕所而将河沿当厕所的现象。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
对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馆、水上游乐厅等应取缔。
4: 水资源调控措施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5: 公众参与措施
(1) 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
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巨大热情,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2)搞好大众教育
对大众加强保护水质的教育,沿河树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水质。另外,新闻媒体继续对大众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四)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此过程当中有几方面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未能有效执行:
首先,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要避免将水环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强制措施完全等同起来。应该在整治的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排污单位的内部积极性,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综合治理成为企业主动的自发的自愿的行为。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行政强制执行的费用,而且可以减少以至杜绝企业弄虚作假、追求形式上的达标和保留实质上的污染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在通常意义上的引进经济激励措施、奖励达标先进单位、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的做法之外,是否可以将水环境治理与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市场开发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停产、关闭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的同时创立和新建于环境保护有利的新企业新市场,使水环境整治工作同社会经济其它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环保工作不再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只是一味的否定,而是肯定与否定相结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工业走向环境健康化是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利用将在不久的未来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时机,争取利用后进优势,在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获得经济的更大发展。
其次,水污染的治理过程中还应避免将水污染防治与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等同起来。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到70%的农业大国,且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美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蕾切尔·卡逊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所关注的农业污染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当我们对于我国大多数流域污染情况寻根求源的时候都会发现干流和支流沿岸的农药化肥及其它农业废弃物肆意地向水体抛弃是构成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往往正是这些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向江河湖海的大量农业污染物在很大程度上须对水体的毒化问题负责。然而在水环境治理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几乎看不见有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举措,更没有像“零点行动”那样富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治污行为发生。当然并不否定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与农业污染控制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15小”企业的治理一定范围内断绝了农业污染物的来源,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还远远不够;也并不否认农业的面源污染较之工业企业通常情况下的点源污染而言,控制的难度大得多,甚至近乎不可操作,然而不能因为该问题解决起来有极大困难而视其不存在。这样只能造成对农业污染的默认,从而使问题扩大化。
最后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因而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 ,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水的滋养下生存和繁衍,今后也将同样依赖于水资源而继续存在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可以水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因为那将造成人类无法承受的恶果,并最终导致一切人类文明化为乌有。如果说过去的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已经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我们疏于管理的结果,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在水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说已经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环境恶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积极作用,那么今后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地将治理工作开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难度更大,因为洪水的发生在时间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则是每时每地都存在。洪水、干旱是天灾,面对天灾,人类更能团结一致,更能吃苦耐劳,更能相互帮助,更能激起一股热情,1998年长江大水就是一个例证。水污染是人祸,是人引起的,治污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会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总之:
节水从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书名为《造福子孙后代》:前言
(2) 行政院环保署「安全饮用水手册」:第3页
(3) 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2页
(4) 中国城市排水建设与发展
(5)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六讲:关于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第
(6) 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线 作者:关业祥 水利部规计司处长
以上为第4页—6页
http://www.caps.tp.e.tw/67/9205/20/new_page_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