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废水知识 > 服务区中水回用方案概述

服务区中水回用方案概述

发布时间:2023-07-16 02:40:01

A. 怎么处理农村污水

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将生活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环境成份清除、降解做无害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着重考虑选用成熟可靠,适合农村特点和实际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农村污水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水质进行中和农用产品,从而达到回用及环保降解排放。
概念
目前国内外应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处理技术比较多,名称也多种多样,但从工艺原理上通常可归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处理系统。利用土壤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的原理,又称为生态处理系统。第二类是生物处理系统,又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
分散的几户或十几户人家适合采用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予以工程化、实用化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小规模污水净化工艺技术,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经一定构造、距地面约50 cm深和具有良好扩散性能的土层中。投配污水缓慢通过布水管周围的碎石和砂层,在土壤毛管作用下向附近土层中扩散。表层土壤中有大量微生物,作物根区处于好氧状态,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被过滤、吸附、降解。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地表水污染显而易见,地下水的污染却是触目惊心。中国13亿人口中,有70%饮用地下水,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是据介绍,全国9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
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厌氧生物法目前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处理效率较低,尤其表现为氮磷去除率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都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问题,但在运用中要考虑到建设与运行成本等费用,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B. 污水需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被重新利用

深度处理:

污水经常常规的二级处理(沉淀+厌氧+好氧+二次沉淀)后,对污水进行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就可以回用了

C. 中水回用的最佳方案是什么

中水回用方案
概述:
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水源按照《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和《污水再生利用设计规范》(GB0335-2002)分为优质杂排水和污水处理,具体种类和选取顺序为:
1)卫生间、公共浴室的盆浴和淋浴等的排水;
2)盥洗排水;
3)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水;
4)冷凝水;
5)游泳池排污水;
6)洗衣排水;
7)厨房排水;
8)冲厕排水。

中水水源一般不是单一水源,大多有三种组合方式:
1)盥洗排水、淋浴排水、循环冷却水称为优质杂排水,应优先选用;
2)冲厕排水以外的生活排水称为杂排水;
3)污水处理,即所有生活排水的总称,这种水质最差。
中水用于冲厕、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杂用的水质,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质》(GB/T18920-2002)中城市杂用水类标准执行。
中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的规定。

处理工艺:
中水回用处理工艺根据污水水质、水量以及回用的水质和水量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参数,确定最佳处理工艺。目前常用处理工艺以污水二级生化处理加三级深度处理单元为主。不同的水质要求,处理工艺亦不同。FILT生化法工艺和MBR工艺是我公司根据不同性质的原水采用的两种主要处理工艺:污水是污水处理时,采用FILT生化法处理工艺;污水是优质杂排水时采用MBR处理工艺。
FILT生化法工艺流程
工艺特点:
*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净化效率高,系统运行稳定,处理过程无气味;
处理流程简单,构筑物可实现一体化,实现无人管理;
*无需污泥驯化,挂膜容易,脱膜快,微生物生长快,启动时间短;
*占地面积小,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污泥达到动态平衡、不用外排污泥;

MBR工艺流程

工艺特点:

*出水水质优质稳定。

*无剩余污泥。

*占地面积小、不受场地限制。

*可去除氨氮及难降解有机物。

*操作管理方便,易于实现。来源:谷腾水网

D. 环境建设的环境建设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一)弘扬北京奥运精神,巩固环境建设成果今后四年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弘扬北京奥运会的精神理念,巩固和发展环境建设的既有成果,进一步把环境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引向深入。
——形成“奥运工作标准”。在奥运环境建设工作中,形成了一批工作规划、政策办法和各项工作标准,这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要对于这些进行进一步研究梳理,形成“奥运工作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和检验今后首都城乡环境建设工作。
——保持“奥运工作力度”。要继续坚持和加强城市环境的管理力度,要比照北京奥运时的做法,整合各种管理力量,加强协调、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维护城市环境建设的良好秩序。
——延续“奥运工作机制”。北京奥运会期间,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机制,社会力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统一协调下,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奥运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对这样一个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完善,最大程度上使其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比照“奥运工作水平”。比照北京奥运会环境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针对一些长期存在未能及时得到解决的、影响突出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持续不断的有计划的开展整治工作,要列出计划,每年完成一批,切实取得实际效果,使首都城乡环境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二)整治环境薄弱地区,以利市民居住满足市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推进环境建设的重点向老旧居民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转移。
环境薄弱地区的整治,要切实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协调各项整治计划、集成各专项资金、避免反复施工和铺张浪费,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1.整治老旧居住区和胡同街巷
——加大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力度。对全市老旧小区提出整治计划和标准。重点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建设的、产权复杂及管理混乱的600多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研究管理模式,制定资金政策,开辟资金渠道。整治内容包括对建筑楼体加固、粉饰,改造老旧管线、照明等市政设施,增加停车等便民设施,整治小区绿化和小区道路。推进全市多层楼房平改坡,力争每年完成600栋左右。
——开展城镇地区老旧平房区和简易楼房区的整治。结合危旧房改造计划,对于不在保护范围内、不具有保留价值的破旧房屋,有计划的拆除重建;对于不具备拆迁重建条件的区域,要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增加必要的环境设施,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深化胡同街巷整治。继续深化二环路以内现有1200余条胡同街巷整治,按照《北京胡同环境整治指导意见》规范整治标准,恢复胡同街巷历史风貌。加快胡同两侧建筑物修缮,推进煤改电、自来水一户一表、路灯等市政设施改造。落实《北京市街巷环境卫生质量标准(试行)》,提高街巷胡同环境卫生水平。
——整治重点大街两侧街巷。将重点大街的环境整治范围向两侧延伸200米,深入到街巷及两侧的居住区,整治公厕等环境设施,改善道路、照明等市政设施,规范市场、店铺及其牌匾标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2.整治城乡结合部
——继续加大行政村整治力度。巩固提高五环路以内102个行政村环境整治成果,进行清洁能源替代工作的试验和试点。按照“六建六不见”的整治标准,开展六环路以内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建设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私搭乱建,加强环境卫生的日常维护,建立管理长效机制。重点研究解决城乡结合部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管网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加大城乡结合部人流物流集中地区的环境整治力度。重点整治主要道路、科技园区、校园、批发及零售市场等地区的周边环境,改善城乡结合部脏乱现象。重点开展市场周边的环境整治,为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创造有序、整洁的环境秩序。
3.整治农村村庄环境
——按照统筹城乡环境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新村环境建设。按照“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的要求,继续加强村庄道路硬化,推进公厕和户厕改造,清理乱堆乱放和私搭乱建,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县)处理体系,加强村镇环境卫生保洁,落实农村地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标准,建立健全农村容貌景观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景观的整体建设。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建设农村田园景观。加快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矿区修复等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工作。加强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在全市开展生态县(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建设农业主题公园和农村景观走廊,创造优美整洁、健康文明的生态家园。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庄道路建设,改造和修复路面破损道路。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改造,改造老化管网8000公里,安装50万户节水水表。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
——加快农村户厕、公厕改造。完成40.2万户的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实现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率达到95%以上。
——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4.整治影响居住的环境污染
——继续推行第十五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加强煤烟型污染和机动车污染防治。继续加强企业和单位污染物排放管理。严格新车排放标准,激励老旧车更新、淘汰,鼓励发展混合动力车等清洁能源技术。全面开展裸露地面治理和季节性裸露农田的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加大对影响居民生活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多种措施缓解重点道路噪声问题。加大力度解决工地噪声和居民装修等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加大商业、餐饮、娱乐等噪声扰民整治。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控制白色污染,加强地面扬尘污染控制,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新工艺,提高道路的洁净度。坚决落实工地扬尘污染控制标准。
(三)完善步行、自行车和公交换乘系统,方便市民出行推行绿色出行,把出行环境建设的重点放在步行、自行车和公交换乘环境的改善上,加快新建道路、轨道交通和交通枢纽的环境整治,完善城市向导标识,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
5.改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
——完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梳理城市休闲步道。在绿地内合理设置步行道,继续清理步行道上的各种占路设施,还路于民。探索改善主要交通路口、公交站行人和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状况,推进自行车专用道的改造,有计划地建设自行车停车设施,形成比较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系统。
6.改善通行及公交换乘环境
——加强公交场站及换乘系统的改造建设。完成五环路以内环境较差的公交站台,以及主要交通节点的公交场站的环境整治,推动排队乘车,优化公共交通站点的换乘环境。
——开展新建轨道交通沿线环境建设和整治。重点做好城市铁路、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两侧、车站周边,以及东直门、北京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等地区的环境设施完善工作,加强对立交桥下、地铁出入口等空间环境的整治与管理。
——加快城市干线两侧附属环境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城八区市属道路、跨区县主要交通联络线、通往国家级、市级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的道路沿线环境。结合新建道路和改造,同步配套建设公厕、绿地、停车场及道路维护、绿化养护设施,完成道路两侧、场站周边的环境景观建设。
——在旅游景区、大型商场等区域增建和完善停车场;增设必要的人行过街设施,提高通行能力和舒适程度。
7.改善导向标识系统
——规范人流和机动车导向标识设置。重点完善交通枢纽、旅游景区、商场等人流导向和机动车导向标识设施。继续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提高城市标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便利市民和游客出行。
8.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加快推进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区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和建设。重点推进无障碍设施的系统化。完善中心城、新城、重点镇以及经济开发区、旅游景点区主要道路含桥梁)的无障碍设施设置。提高交叉路口和出入口等处缘石坡道的设置率、人行道及人行横道路口坡化率;新建、改扩建公共建筑和公共区域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100%;已建公共建筑服务设施和中小学建筑物的无障碍改造率达到80%以上;新建公共交通设施均实现无障碍化。已建居住区及居住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率不低于60%,新建、改扩建居住小区、居住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
9.改善旅游服务环境
——加大重点旅游线路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加强城市旅游乘车点管理,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完善旅游市场监管系统,规范旅游服务环境。
——在机场、火车站及主要交通枢纽设立公益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游客集中的商业街区设立游客咨询服务站,完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四)整治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公共服务绿化美化城市公共空间,让公共空间为公众服务,继续实施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规划,巩固奥运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的成果,把环境建设的重点放在南城、西部地区的环境整治上,重点整治医院、市场等人流密集地区的环境秩序,让广大市民和游客真正感受到“首善之区”公共服务水平。
10.加强公共活动空间环境建设
——继续加强主要大街环境景观的整治。巩固和完善全市重点地区重点大街环境整治的成果。有计划地开展全市主要大街及支路的环境建设。
——整治建设一批新景观。按照“高品位、低投入、讲实用、易维护、能承受、可推广”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特色街区的街景设计和新城标志性区域的市容景观的设计,完善永定门南中轴广场、仰山、中央电视塔周边、北京植物园南门、动物园北侧长河地区等市民活动空间的环境建设。
——加强对重大活动的景观布置和环境管理。编制各类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的景观布置规则与流程,体现活动、节日的主题和区域特色。加强对重大政治活动、节日庆典、演唱会等活动的环境管理,完善环境设施设置、环境秩序维护和环境卫生管理的工作机制。
11.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设
——努力恢复旧城的古都风貌和历史文化环境。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环境整治,继续对旧城历史建筑实施保护与整治,严格控制胡同破墙经商,重现旧城的环境特色。
——继续整治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编制市级以上(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整治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内部与文物保护无关的驻园单位的拆迁,做到环境干净整洁,设施良好,努力恢复历史文化特色。
12.加强南城、西部等地区环境建设
——加强南城地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结合南城地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丰台丽泽商务服务区、北京南站、木樨园综合商业区等一批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环境维护和养护标准,形成良好的环境秩序,缩小南北城差距。
——加快完成市区60个边角地、70个城中村的整治。加强首钢、门头沟工矿区等产业调整地区的环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继续开展城中村、边角地、代征地的整治,完善拆迁整治政策,完善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
13.加强人流密集地区环境整治
——加强旅游景区、校园、医院、重要机关、交通枢纽、各类市场等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城八区内50多所央属高等学校及20多所市属高校周边综合环境整治。整治内容包括拆除违法建设,梳理广告、牌匾及架空线,沿街外立面粉刷,整治周边环境治安秩序等。
14.加强广告和夜景照明管理
——要巩固户外广告的整体成果,完成主要大街和重点区域户外广告设施规划的实施工作,保证户外广告设置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协调。编制公益性广告设置规划,加强标语宣传品及公益性广告的管理。
——优化城市夜景照明体系。规范夜景照明设施设置。注重功能性基础照明建设,加强重要政治文化地区、历史传统风貌区、商业街区、城市环路、交通枢纽、公共休闲区等重要区域的景观照明建设,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首都夜景环境。
——开展城市建筑物色彩系统规划设计,形成和谐美观的城市色彩景观。
(五)加强绿化和水环境建设,营建休闲环境秉承建设生态家园的宗旨,要大力加强城镇地区集中绿地建设和边缘地区休闲公园建设,恢复河湖水系的生态功能,营造优美的园林、湿地、河湖景观,加强远郊休闲农园、消闲广场等假日休闲设施的环境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
15.加强城市集中绿地建设
——继续加强城市中心区集中绿地建设,逐步实现市民出行500米见公园绿地的目标;继续提升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南北中轴线等主要大街园林绿化水平,保证新建道路绿化质量;加强奥林匹克公园等新建绿地的养护。改善居住区、单位大院绿化环境,推广立体绿化和停车场绿化,加快推进小街小巷绿地建设,全面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加快完善11个新城和中心镇的绿地系统规划,加快建设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强化郊区城镇绿地的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16.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继续实施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完善已建成29个、新建设54个郊野公园的各类服务设施。积极推动小月河、北苑、来广营等九条城市楔形绿地建设。积极推进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绿化建设。在城市边缘集团至六环路外1000米,建设“两环、九片、五组团”绿化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加快推进山区和平原生态屏障建设。重点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修复废弃矿山地植被,推进榆垡、葫芦垡等大面积防风固沙片林,提高生态防护水平。
17.加强河湖水系整治和景观建设
——有序开展河湖水系和湿地整治。重点开展五环路以内长度约61.3公里河段整治;以及河湖两侧沿线各50米内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继续整治清河上段、北环水系、人民渠新开渠、马草河、万泉河等城市河道,建成翠湖、白各庄等多处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恢复永定河、潮白河等部分河道水面,开展永定河流域生态治理。进一步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改善河湖补水水质,逐步实现城市河湖水体基本还清。
——改善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河湖水系景观环境。重点改善五类风景名胜区、三大现存历史河湖水系、三大古典园林体系的环境,恢复御河上段、金河等历史河湖水系。建设永定河、温榆河、运河、通惠河等河岸景观走廊,展现北京河湖水系风貌。
18.完善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游园环境
——整治178个城市公园和27个风景名胜区的周边环境。通过拆除破旧房屋,改造公厕、照明等相关设施,拆迁腾退相关用房,整治门区外社会治安和停车秩序,打击黑导游、黑车等手段,做到干净整洁、景观优美、秩序井然。
19.加强郊区休闲设施环境管理
——加强对郊区“观光农业园”、“滑雪场”等休闲设施、“饮食文化节”等休闲、节庆活动,以及自驾车旅游的环境管理和服务,完善公厕、停车、餐饮等环境和服务设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管理,规范垃圾投放和收运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六)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保障城市运行按照保障首都职能的要求,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夯实城市环境建设的基础,完善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确保党政军首脑机关开展各项政务活动,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生产与生活,特别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需要,提高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20.保障城市供水和排水安全
——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完成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及周边水土流失的治理。完成密云、怀柔、官厅水库一级保护区村庄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完成郊区城镇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在3200平方公里的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内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和户厕改造。
——加强节水工作。扩大雨洪收集和再生水利用,鼓励利用再生水浇灌绿地。
——加快改造排水设施。有计划推进旧城排水管网改造,重点解决道路、桥梁等雨洪积水问题,加大雨污合流管线改造,每年改造50公里左右,新城建设及新建小区实行雨污分流,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防治水灾的能力。
——加强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完善和完成74座郊区污水处理厂和处理设施,中心城污水和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郊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3.5%以上。
21.提供充足供热和优质能源
——推进集中供热和燃气供热。发展城八区集中热网建设,初步形成城八区“一个中心大网,五个局域新网,六个联片区网”的供热系统。推行远郊区县集中供热,完成33座区域集中供热中心及配套管网建设。整合供热资源,优化供热能源结构,提高供热系统能效水平。
——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继续大力引进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城区、中心城和新城推进燃煤设施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在六环路内的城乡结合部推广型煤,禁止原煤散烧。
——加快建筑和市政设施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其热计量改造,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完成3330座锅炉房热计量改造,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完成50%.
22.完善垃圾处理体系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密闭化、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体系。逐步建立规范、有序、安全、有效的垃圾排放、收集、运输秩序,对垃圾产生单位逐步实施登记排放制度及计量收费制度。加快研究建立评价区县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指标体系。全市生活垃圾密闭化设施覆盖率和收集率达到100%,分类收集率达到60%,无害化处理率城区达到99%,郊区达到90%.
——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借鉴国际上垃圾处理先进技术,加快垃圾处理方式由以卫生填埋为主向综合处理方式转变,加快垃圾焚烧厂建设。加快解决垃圾场选址问题,新建和改扩建生活垃圾转运站7座、处理设施26座。加快治理全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加快建设粪便、餐厨、建筑等垃圾处理设施。各郊区县、新城均建设粪便处理设施,城八区和新城地区粪便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85%;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全市建立规范、有序的餐厨垃圾排放、收集秩序;建立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设施,进一步完善建筑垃圾收运和处置系统。
——进一步完善城区、新城、旅游景区和区县重点地区公厕的合理布局。这些地区的公厕要全部达到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积极推广节水节能公厕。
23.加强应急避难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及设施建设。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地建设新增城八区防灾避难场所和通道,中心城每年要完成20至30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150万至200万人),各新城每年完成3至5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至10万人);在城市地区建立不同层级的防灾避险场所。完善避难场所的布局,健全避难设施及装备,加强建设防灾避难指挥控制系统,全面提高城市应急抢险救援的综合能力。
24.加强地下管线和架空线管理
——完成各类管线设施的管理。开展管线普查,确定管线权属和管理责任主体,积极探索管理新机制,达到法规基本健全、制度和标准相应完善、综合协调有力、管理精细有序、处置及时有效、运行安全正常的目标。继续有序开展架空线入地工作。在中心城区对新建、改扩建道路同步实施架空线入地,其他地区有重点有计划改造现有架空线。
25.完善城市运行管理
——完善城市运行指标和监测体系。继续整合各类数字信息系统,建设城市运行协同、协调中心,建立城市运行体征数据监测机制,加强监测、分析、预测及预警,切实保障“生命线”安全,构建高效的城市运行监测体系。
(七)加强科学管理和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始终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大力推进管理模式和手段创新,加强城市运行的综合协调能力建设,完善法规和标准和相关政策,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合理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
26.创新管理模式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立城乡环境公共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各类社会单位履行法定的环境维护主体责任,社区(行政村)履行法定的协助管理及自我管理责任,政府履行法定的规划、管理、执法责任的环境管理新格局。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市级环境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职能,合理划分市、区、街道(乡镇)事权,建立分级管理和各专业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体系。建立环境卫生监督检查体系。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作业体系,妥善推进环卫、供热、市政管线的管理体制和作业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完善监管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城市环境的规划管理。继续实践市“2008”环境办“统一规划、综合协调、整体推进、督促检查”的决策和协调机制,以制定规划为统领,以实施规划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抓手,充分利用专家作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全面协调各方力量,整体推进环境建设。——继续推进“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将市级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扩展到十个远郊区县,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部件和事件管理系统,构建高效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
27.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加快完善环境管理相关法规。针对环境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研究制定重点地区重点大街环境管理办法、胡同环境管理办法等重要法规政策,制定落实“门前责任区”的制度和办法,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创新和完善城市管理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垃圾处理费征收、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市政管线管理、代征地管理、商业经营单位注册的设施标准、历史文化保护区居住设施改建商业设施的管理、夜景照明设施资金等政策。
28.推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制定和完善环境建设与管理标准,建立起覆盖管理和作业各方面、各行业的标准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城市功能,实行差别化的标准化管理,制定和完善设施建设及管理标准、作业规范、预算定额标准、监管及评价标准,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设置和规范化管理进程,制定和完善《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设施设置规范》、《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标准》等标准和规范,规范城市家具和公用设施的设置,在市区和新城主次干道推进标准化设置。
29.加强环境秩序综合治理
——完善城市环境执法和执法协调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执法手段,加强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的协调,实现城市管理执法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以突击手段为主转向常规手段为主,提高管理的力度、效率和规范程度,创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同时,强化执法监督,完善推进执法责任制、案卷评查制等执法监督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继续推行联合治理、捆绑执法等执法方式。整合管理力量,加强环境秩序问题严重区域的整治。继续进行五环以内环境秩序整治,加强中心城和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扰序、违法建设和乱搭乱建、小广告、流浪乞讨人员、机动车非法经营和非法停车、非法露天餐饮、非法一日游等环境秩序类问题的整治力度,确保良好的城市环境秩序。
(八)扩大社会参与,共创良好氛围始终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文明素质作为重点,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原则,延伸放大奥运“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主题活动的社会效应,要更加广泛地扩大社会参与,落实社会单位的环境责任,形成城市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30.落实社会单位责任
——积极发挥社区居委会和农村地区村委会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公共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总结“门前三包”等社会单位落实环境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区的划分,明确责任区的主体、管理内容和标准,加强对责任区的监督,制定并实施奖惩制度。
——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建设,建立和发展10万城市环境志愿者队伍,继续推广环境服务监督岗,开展多种形式的城市环境公益活动,调动市民参与城市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31.开展社会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政府环境建设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重大举措进行跟进式宣传,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市民了解、理解、支持、参与环境建设。
——定期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环境公益广告宣传。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加强环境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加强对来京人员的城市环境宣传、教育和服务,整体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
32.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定期发布环境信息,扩大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畅通公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建立完善城市环境建设的群众评价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

E. 中水回用设备的概述

中水处理回用是节水和治污的有效双赢办法。应用在生活小区、建筑小区、宾馆、疗养院、综合楼等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污水。处理后,中水可用于冲刷厕所、汽车、路途绿化、浇灌绿地及补偿锅炉用水。中水主要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中水回用则是将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作为再生资源回用。城市污水由于水量稳定,基建投资经济,许多国家都将中水回用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优选方案。因此,开展中水回用工作,显示出了开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功效。

F. 找个中水处理实例

http://www.iwatertech.com/ 这个网站非常不错,我的很多知识都是从这里学的,下面的这个中水处理实例,也是从这里摘抄来的,希望对你有用。

CASS工艺处理小区污水及中水回用
更新时间:5-20 18:02
CASS工艺处理小区污水及中水回用

摘 要:概述了小区污水处理站的设计原则及常用工艺流程,详细介绍了CASS工艺处理小区污水具有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管理简单-占地少-产泥量低等特点。CASS工艺的出水经过膜过滤和消毒处理即可达到中水回用的标准,为小区污水处理及回用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工艺及配套设备。

1 概述

建筑小区是具有一种功能或多种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其排水系统通常不在城市市政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根据当地的环保标准,必须设置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小区污水处理。小区污水系统的处理能力,各国并无统一的限定。前苏联曾建议单个构筑物的处理能力不宜超过1400m3/d,美国则把处理能力限定在3785m3/d的范围内。根据我国情况,建议把污水量在4000m3/d以下的处理厂定义为小区污水处理厂。

小区污水不同于城市污水(常包括部分工业废水),属于生活污水范畴。其水质水量特征可概括为: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污染物浓度偏低,即比城市污水低,污水可生化性好,处理难度小。小区污水的处理工艺因污水排入的水体功能不同而异,常用处理方法有:化粪池-一级处理(初次沉淀池)-生物二级处理及二级处理后再经过滤消毒回用等。由于小区污水量较小,管理者水平不高,所以在工艺设计时尽可能选用无污泥或少污泥的处理工艺,以防因污泥处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本文在介绍小区污水处理设计原则及常用流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周期循环活性污泥(CASS)工艺处理小区污水及回用的设计参数与应用情况。

2 小区污水处理设计原则及常用流程

2.1 设计原则

(1)一般来说,不同小区对出水的要求差异较大,应根据我国5地面环境质量标准6(GB3838-88)和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6(GB8978-96)的有关规定和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确定处理程度,以确保出水水质。

(2)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小区的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即外观设计上要与小区建筑环境相协调,以求美观。

(3)在污水处理工艺上力求简单实用,以方便管理。

(4)在高程布置上应尽量采用立体布局,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平面布置上要紧凑,以节省用地。

(5)污水处理厂位置应尽可能位于小区下风向与其它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设备化,定型化,模块化,施工安装方便,运行简易,设备性能稳定,适合分期建设。

(7)处理程度高,污泥产量少,并尽可能采用节能处理技术。

(8)处理构筑物对水力负荷和有机物负荷的适应范围较大,使系统有较好的经受冲击负荷的能力

(9)小区内的人口是逐渐增加的,因此小区污水处理厂应留有发展余地。

2.2 常用流程

根据小区废水处理的原则,应选择处理效果稳定-产泥少-节能的处理方法。小区系统中的各类建筑物一般均建有化粪池,所以化粪池应与污水处理方法相结合。常用的工艺流程有: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出水。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SBR池或CASS池-出水。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混凝沉淀(加药)—过滤—出水(物化方法)。

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接触氧化池—混凝过滤(加药)—出水。国内小区污水处理设计中组合式处理厂曾风靡一时,组合式处理指装配好的或易于组装的定型设备,其主要优点是施工快,不占绿地。但实际应用表明,存在不少问题。如设备的维修管理困难,对运行情况考核不便,单机处理水量有限,使用寿命等均有待时间验证。根据工程设计及实际运行经验,建议日处理能力1000m3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宜采用地上式。在水量不大,场地十分紧张时可考虑用埋地设备。

3 CASS工艺处理小区污水

3.1 工作原理

CASS(C—clicActivatedSludgeS—stem)是在SB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SBR池内进水端增加了一个生物选择器,实现了连续进水(沉淀期-排水期仍连续进水),间歇排水。设置生物选择器的主要目的是使系统选择出絮凝性细菌,其容积约占整个池子的10%。生物选择器的工艺过程遵循活性污泥的基质积累)))再生理论,使活性污泥在选择器经历一个高负荷的吸附阶段(基质积累),随后在主反应区经历一个较低负荷的基质降解阶段,以完成整个基质降解的全过程和污泥再生。

据有关资料介绍,污泥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丝状菌的过量繁殖。由于丝状菌比菌胶团的比表面积大,因此有利于摄取低浓度底物。但一般丝状菌的比增殖速率比非丝状菌小,在高底物浓度下菌胶团和丝状菌都以较大速率降解底物与增殖,但由于胶团细菌比增殖速率较大,其增殖量也较大,从而较丝状菌占优势,这样利用基质作为推动力选择性地培养胶团细菌,使其成为曝气池中的优势菌。所以,在CASS池进水端增加一个设计合理的生物选择器,可以有效地抑制丝状菌的生长和繁殖,克服污泥膨胀,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CASS工艺对污染物质降解是一个时间上的推流过程,集反应-沉淀-排水于一体,是一个好氧-缺氧-厌氧交替运行的过程,因此具有一定脱氮除磷效果。。

3.2 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比较

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相比,CASS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1)建设费用低。省去了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及污泥回流设备,建设费用可节省20%~30%。工艺流程简洁,污水厂主要构筑物为集水池-沉砂池-CASS曝气池-污泥池,布局紧凑,占地面积可减少35%。

(2)运转费用省。由于曝气是周期性的,池内溶解氧的浓度也是变化的,沉淀阶段和排水阶段溶解氧降低,重新开始曝气时,氧浓度梯度大,传递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运转费用可节省10%~25%。

(3)有机物去除率高,出水水质好。不仅能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机碳源污染物,而且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

(4)管理简单,运行可靠,不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水处理厂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少,控制系统简单,运行安全可靠。

(5)污泥产量低,性质稳定。

3.3 曝气方式的选择

由于小区大都是居民居住区,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污水厂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噪音扰民问题和污水厂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采用水下曝气机代替传统的鼓风机曝气可有效解决噪音污染。另外,由于CASS工艺独特的运行方式,采用水下曝气机可省去复杂的管路及阀门,安装-维修方便,使用灵活,可根据进出水情况开不同的台数,在保证效果的条件下,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

3.4 撇水方式的选择

撇水机是CASS工艺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是否稳定可靠直接影响到CASS工艺的正常运行。目前,国内外对撇水机仍在进行研究和开发,按照目前所用的原理,撇水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浮球式-旋转式和虹吸式。撇水机研制的关键是解决滗水过程中,堰口-导水软管和升降控制装置与水流之间形成的动态平衡,使之可随排水量的不同调整浮动水堰浸没的深度,并随水位均匀地升降,将排水对底层污泥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出水水质稳定。我院自主研制开发的撇水机属丝杠旋转式,自动撇水装置主要组成部分是:滗水器-可扰动的软管-水位控制器-可伸缩推动杆和驱动电机等。其中滗水器又叫自动浮动式水堰,上部为堰口和防止浮渣进入出水的浮筒,下部出水管兼起支撑作用,部分浸没在水中,通过可伸缩推动杆使方形堰口达到连续均匀地排出反应池中的上清液。具有升降平稳-排水均匀-自动控制-价格低廉等优点。

3.5 主要设计参数

CASS设计参数:污泥负荷0.1~012kgBOD5/(kgMLSS#d),污泥龄15~30d。水力停留时间12h,工作周期4h,其中曝气215h,沉淀0.75h,排水0.5~0.75h。

4 CASS工艺的出水回用

众所周知,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也同样面临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我国目前人均年占有水资源2700m3,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城市缺水现象更为严重,在300多个大中城市中有180个城市缺水,其中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以北京为例,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1/6,而其年用水量已达42亿m3,每年大约缺水7~10亿m3。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近年来城市供水水价持续上涨,小区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厕所便器冲洗-洗车和清洁等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用CASS工艺处理小区污水,出水水质稳定,优于一般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其出水接近5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6(CJ2511-89),主要项目见表1。通过过滤和消毒处理后,就可以作为中水回用。

续操作-便于自动化等优点。为开拓CASS工艺的出水回用领域,开发了一种新型过滤膜(盘片式过滤膜),该膜具有通量大-寿命长-耐污染强度大-易于反冲洗等优点。工程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由于小区污水中含有致病细菌,消毒后回用可确保使用安全,在膜过滤前进行消毒还有利于对膜的保护。消毒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剂即可达消毒要求。污水处理量在1000m3/d以上时,其污泥处理一般采用浓缩后脱水处理的方法,小规模时由于所产污泥量少,一般浓缩后定期用大粪车外运填埋或作农肥。

在多个工程应用基础上,近期推出的CASS+膜过滤工艺已经应用于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污水处理及回用(2000m3/d)-总参某部污水处理及回用(3000m3/d)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济南海关污水处理及回用(100m3/d)等工程。在济南海关的污水工程设计中,充分利用所提供的地形,既保护了原有的绿化统一规划,又可以利用处理后的水进行绿化和冲洗车辆,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使用户受益匪浅。

5 结论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将处理后的水回用于绿化-冲洗车辆和冲洗厕所,其应用前景广泛。周期循环活性污泥工艺具有出水水质稳定-处理效果好-操作管理运行简单的特点,实际运行中可以实现中央集中控制和现场手动自动控制,经过多个工程实际应用,该工艺的配套设备滗水器和水下射流曝气机已经成熟,其出水经过滤和消毒处理后可以达到中水回用的标准,根据实际需求,可以设计成地埋式或半地埋式,因此具有节省占地的优势。中水回用势在必行,周期循环活性污泥+膜过滤工艺为小区污水处理及回用提供了新的工艺和配套设备。

G. 中水回用系统在某住宅小区中的方案设计

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过物理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或生物处理,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这种水质的指标是低于城市给水饮用水水质标准,但又高于污水排放标准的水质。是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冲洗便器、冲洗汽车、建设施工、工业生产、绿化和浇洒道路等。
从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就开始了研究利用中水,近二十年来,中水开发与回用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大量的使用中水;以色列是中水回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占污水处理总量的46%出水直接回用于灌溉,其余33.3%和约20%分别回灌于地下或排入河道。我国是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建成了第一个中水试点工程。之后就开始了中水回用的研究报道,相关的标准及法规也陆续出台。
本文通过对本地区某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方案的比较探讨,阐述中水回用系统对城市长久发展及在环保节能方面的积极意义。
1 中水系统组成与形式
1.1 中水系统简介
小区中水系统是指在新、改、扩建的居住小区等集中建筑区内建立的中水系统,因供水范围较大,生活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都很大,设置中水回用系统易于形成规模效应,实现污废水资源化和小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小区中水系统框图见图1所示。建筑中水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给水工程技术、排水工程技术、水处理工程技术及建筑环境技术的有机结合,运用上述技术实现建筑群的使用功能、节水功能及建筑环境功能的统一。中水系统既不是污水处理厂的小型化,也不是给水排水工程和水处理设备的简单拼接。好的中水系统不仅可以为环境及建筑本身带来好的规模效益,而且从长久发展来说具有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中水系统的组成、水质和水源
小区中水系统是由中水原水收集系统、处理系统和中水供水系统三部分组成。中水原水收集系统是指收集、输送中水原水到中水处理设施的管道系统和一些附属构筑物;中水的处理系统是由前处理、主要处理和后处理三部分组成。前处理除了截留大的漂浮物、悬浮物和杂物外,主要是调节水量和水质,即设置调节池;主要处理是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后处理是对中水供水水质要求很高时进行的深度处理。
小区中水系统水质要求虽然低于城市生活饮用水标准,但卫生指标如大肠菌群数等必须达标,且还要符合人们的感官要求,以解除人们使用中水的心理障碍,此外中水不应引起设备和管道的腐蚀和结垢,最重要的是施工使用要安全可靠。
由于小区中水系统规模较大,中水水源的选择种类相对较多,具体水源的选择要根据水量平衡和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通常我们选取小区中水系统的水源是小区建筑物内的杂排水、(即不含冲厕排水的排水,有沐浴排水、盥洗排水、冷却水、洗衣排水及厨房排水等。)小区生活污水和小区内雨水(可作为补充水源)。本地区降水量较少,故雨水不考虑在补充水源范围之内。
2 工程概况
本住宅小区位于呼和浩特东部新区核心区域,北面为城市主干路海拉尔东街,西侧为城市主干道科尔沁西路,南邻东站北街,东面为规划路。小区有4栋高层住宅,1号楼建筑面积15967.15m2,建筑高度42.6米,地上14层;2号楼建筑面积13169.5m2,建筑高度42.6米,地上14层;3号楼建筑面积16187.7m2,建筑高度42.6米,地上14层;4号楼建筑面积13109.3m2,建筑高度42.6米,地上14层。5号楼属于综合一类建筑,功能为公寓及公寓式办公,建筑面积25259.23m2,建筑高度44.5米,地上13层。6、7号楼属于低层商铺,6号楼建筑面积1397.4m2,地上2层。7号楼建筑面积2265.59m2,地上3层。小区主体下部为地下车库,地下车库面积20641.39m2,可停放车辆581辆。小区生活泵房、中水设备处理室、消防泵房和电气用房均设置于5号楼地下室。
3 小区中水水量平衡计算
小区功能分为住宅和综合楼两部分,中水用于冲厕和绿化等杂用,选定沐浴、盥洗和洗衣排水作为中水水源。
4 小区中水处理工艺及设施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是根据中水原水的水量与水质,供应的中水水量与水质,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对建筑环境的要求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的。本小区位于我国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处于高海拔、严寒、缺水地区,水质较硬。考虑到初投资及运行费用的问题,此次中水处理采用物理化学处理为主的工艺流程。见下图2。
4.1 格栅
格栅采用机械格栅,设置一道格栅,栅条空隙净宽为5mm。污水泵的吸水管上设置毛发聚集器去除毛发等杂物。
4.2 原水调节池
调节池选用预曝气的形式,这样不但可以使池中颗粒状杂质保持悬浮状态,避免沉积在池底,还可以使原水保持有氧状态,防止原水腐败变质,产生臭味。而且预曝气还可以去除部分的有机物。曝气负荷采用0.9m3/(m3・h)。
4.3 过滤设施
过滤是中水处理工艺中必不可少的后置工艺,它对保证中水的水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过滤分为两部分,首先采用微絮凝过滤,它是将絮凝和过滤相结合,工艺紧凑,设备简单。之后出水再经过活性炭过滤。活性炭过滤采用固定床,过滤器为两个,过滤器中炭层高度和过滤器直径比为1∶1,活性炭高度为5.0米,设计负荷为0.5kgCOD/kg炭,接触时间为30min,反冲洗时间为15min。
4.4 消毒
中水处理必须设有消毒设施,消毒剂投加采用自动投加方式,并能与被消毒水充分混合接触。消毒剂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剂。加氯量为5mg/L(有效氯),消毒接触时间大于30min。
中水回用系统设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中水水质标准低于生活饮用水标准,中水系统与生活给水系统管道、附件和调蓄设施存在共存的问题,可能有居民误把中水当作生活饮用水使用,为了保证供水安全,采取以下防护措施:①中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直接连接;②所有明装的中水管道外壁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涂色和标志;③对中水系统进行必要的监测控制和维护管理。
5 结语
本工程生活废水属于优质杂排水,经过中水水量平衡计算,本小区中水原水量与用水量之差很小,可以满足本小区冲厕及绿化用水。实现了节约水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综合效益。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H. 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

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
1 项目背景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发展建设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资源需求压力等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国家环境污染治理将从当前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向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并重,对污染排放的控制将更为严格。交通运输行业的污染治理面临着国家的更高要求。
2 项目概况
三淅高速公路西坪至寺湾(豫鄂省界)段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境内,是中部地区崛起高速公路网“七纵、十九横”布局的第七纵侯马~十堰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寺湾服务区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客货车流量大、停留时间长的特点,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对于服务区的生态建设和自然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保护作用,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科学保护、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污水经过一套合理、经济、运转效率高的工艺流程处理,以达到回用水的标准,减少污水排放,减轻对服务区周遭环境污染。这不仅仅对于保护地方环境,减轻环境污染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对其他高速公路服务区具有示范意义。
3 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设计
高速公路服务区一般远离城市,产生的污水无法就近排放到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服务区还消耗大量的生活用水、洗车用水、浇灌绿化用水、消防用水等,除生活用水水质指标要求严格,只能采用市政供水或自备水源外,其他用水均可经处理达到相应标准后可进行循环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消除污染物排放对周边区域的污染,同时节约大量新鲜用水量。在服务区建设以曝气生物流化床+人工湿地+消毒为核心工艺的污水处理及回用系统,处理服务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
根据类似工程经验,确定设计进水水质如下:
CODCr≤250 mg/L,BOD5≤150 mg/L,氨氮≤30 mg/L,SS≤120 mg/L
设计出水水质建设单位要求,应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中城市绿化用水标准,其主要指标如下:
BOD5≤20mg/L,氨氮≤20mg/L,总大肠菌群/(个/L) ≤3,溶解氧/(mg/L)≥1.0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数据:本工程日处理污水水量为240m3/d,即10m3/h。
工艺简述:化粪池出水经过格栅处理去除大部分悬浮物,经沉砂池去除砂砾后,进入调节池,污水在调节池内调节水量、调匀水质,然后经提升泵提升至生物流化床,在曝气状态下,池内微生物通过好氧作用将水中大部分污染物质分解消化,将有机物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使水质得到净化。流化床出水进入二沉池,在沉淀池中进行泥水分离,沉降下来的污泥一部分由污泥泵回流至生物流化床,一部分剩余污泥排入污泥池,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浓缩后的污泥经储存后外运处理。二沉池出水进入人工湿地,进一步去除包括N、P、SS、有机物、病原体等污染物。出水可达到回用水标准,人工湿地出水进入回用水池贮存、消毒,可外排或回用。工艺流程为污水→格栅→沉砂池→调节池→生物流化床→二沉池→人工湿地→消毒→回用。
4 主要构筑物
格栅沉砂池:格栅主要是拦截污水中较大的杂物,格栅为简易人工格栅。
沉砂池是利用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砂粒或其他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的构筑物。
调节池:用于均衡水质、水量,减少后续处理设施运行负荷。本系统设置调节池一座,池内设污水提升泵2台,穿孔曝气搅拌装置1套,可间断开启,对污水进行搅拌,防止沉淀。
生物流化床:用于降解碳源有机物,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核心单元,其载体在流化床内呈流化状态,使固(生物膜)、液(废水)、气(空气)3相之间得到充分接触,颗粒之间剧烈碰撞,生物膜表面不断更新,微生物始终处于生长旺盛阶段。该技术能使床内保持高浓度的生物量,传质效率极高,从而使废水的基质降解速度快,水力停留时间短,运转负荷比一般活性污泥法高10~20倍,耐冲击负荷能力强。
本系统设生物流化床1座,池内布置生物载体和曝气装置,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流化床区,底部为污泥斗;上部沉淀污泥自流进入下部流化床,多余的污泥进入底部污泥斗外排。
二沉池:对来自生物流化床的混合液进行泥水分离,二沉池下部的浓缩污泥由污泥泵抽排回流至生物流化床,剩余污泥排至污泥池;上部上清液自流进入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二沉池采用竖流式沉淀池。
人工湿地:污水通过人工建造和控制来运行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湿地上,使污水在湿地土壤缝隙和表面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氧化还原、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其他作用等。
本工程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规格:45×16×1.3m;结构:半地下复合机构;设备:1)布水系统:1套;2)收水系统:1套;3)湿地填料:720m3;4)水生植物:10000株。
回用水池的作用是对人工湿地的出水进行暂贮,经消毒后作为站区内绿化用水使用。本系统设回用水池1座,池内设有投加消毒剂的装置,并设有回用水泵。
污泥池:主要是用来贮存整个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待达一定数量后,由泵车外运处置,池内顶设溢流口,上清液可溢流至调节池。规格:4×4×4.5m;结构:地下式钢砼。
综合房建于调节池上,房内放置有鼓风机、二氧化氯发生器、配电柜、自控柜等。
5 结语
目前服务区污水处理及回用主要采用接触氧化、MBR、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等技术,本项目结合现场情况,综合考虑运行成本、处理效果、管理养护、使用寿命、系统稳定性等因素,选择以曝气生物流化床+人工湿地+消毒为核心工艺的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应用于本服务区。该技术具有净化效果好、处理成本低、管理养护简单、技术成熟度高、具备景观效果等优势。
附属设施冲厕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餐厅排放的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其余生活污水及洗车废水等直接排入污水管网,经以潜流人工湿地为核心工艺的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出水满足《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要求储存于中水池,再经变频供水系统输送至冲厕、绿化各用水点。
节能减排效益:服务区内所有污水经收集后进行处理后回用,不产生污染物排放。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可用于冲厕及绿化用水,节约大量新水资源。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I. 清洗用水中水回用的解决方案有哪些

1、首先要了解作为中水回用的水源有哪些,尽量使用污染程度较低的水版为再生处理的原水。
2、同时权,根据清洗用水量作水量平衡计算,确定再生处理系统的规模。
3、根据原水水质和清洗用水水质要求,确定再生处理工艺及其水质标准。常用的工艺有物化法,物化与生化组合,物化法与生化法及膜法组合,工业上可能需要去离子,可组合RO。
4、应注意循环使用可能造成水质浓缩,做水质平衡计算。
5、根据清洗用水规律确定回用水的供水系统。
6、应最大可能收集雨水并加以利用。

阅读全文

与服务区中水回用方案概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医疗废水国家排放标准 浏览:723
石英砂多介质过滤器厂家电话 浏览:61
lsc500树脂 浏览:182
污水处理电费占运行费用比 浏览:164
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厂 浏览:53
天津工业废水治理企业 浏览:44
用什么洗空调滤芯 浏览:257
老式泰山25拖拉机提升器总成 浏览:965
污水泵空气开关跳闸为什么 浏览:235
sbs树脂可剥漆 浏览:961
温江净水过滤 浏览:13
小区饮水机废水能用吗 浏览:889
过滤网厂家58同城 浏览:112
广州医用超纯水器供水设备多少钱 浏览:952
大金空调室内机提升泵 浏览:172
正规滤芯怎么用 浏览:2
树脂包清洗 浏览:506
超滤膜净水器需要清洗一次 浏览:750
汽油滤芯螺丝滑丝了怎么办 浏览:274
临湘污水处理哪里有卖的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