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若隧道发生突水涌泥现象,应采取怎么样的监理措施
这个是运气问题 但是一般有前兆,涌水量增大,涌水的水质有变化,出泥。最好的办法是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发生突水 突泥的隧道一般围岩都有一定的隔水性。就是说围岩还算可以的才会发生。因为好的围岩才可以存住水形成水包,在隧道施工中当水包的一侧壁被消弱到一定程度或被爆破开的话就会发生突泥突水。砂岩、灰岩、花岗等比较容易发生。在施工附近有溶洞的也比较容易发生。加强超前地质预报,真出问题大家也好说话。希望你运气好。
2. 如何在隧道施工过程对渗漏水进行控制
进洞前防排水处理
首先,在隧道进洞前应对隧道轴线范围内的地表水进行了解,分析地表水的补给方式、来源情况,并适时督促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好地表防排水工作:用分层夯实的粘土回填勘探用的坑洼、探坑;对通过隧道洞顶且底部岩层裂缝较多的沟谷,建议用浆砌片石铺砌沟底,必要时用水泥砂浆抹面;开沟疏导隧道附近封闭的积水洼地,不得积水;在地表有泉眼的地方,涌水处埋设导管进行泉水引排;在隧道洞口上方按设计要求做好天沟,并用浆砌片石砌筑,将地表水排到隧道穿过的地表外侧,防止地表水的下渗和对洞口仰坡冲刷,并与路基边沟顺接成排水系统;洞顶开挖的仰坡、边坡坡面可用喷射混凝土将其封闭,并对洞口上方及两侧挂网喷浆;若在洞顶设置高压水池时,应做好防渗防溢设施,且水池宜设在远离隧道轴线处等。
开挖过程中对涌水地段的防排水处理
1、涌水地段的防排水处理原则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对开挖面出现的涌水进行调查分析,找准原因,采取“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方案,达到排水通畅、防水可靠、经济合理和不留后患的目的。
2.涌水地段的原因分析:造成隧道涌水现象一般是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水流涌出;碰到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出现涌水现象;洞顶覆盖层较薄,岩石裂隙发育,开挖地表水下渗等原因。施工中应对洞内的出水部位、水量大小、涌水情况、变化规律、补给来源及水质成分等做好观测和记录,并不断改善防排水措施。当洞内有大面积渗漏水时,宜采用钻孔将水汇流引入排水沟,并详细记录钻孔的位置、数量、孔径、深度、方向和渗水量等,以便在衬砌时确定拱墙背后排水设施的位置及衬砌背后环向排水管的数量。
3. 涌水地段的处理方法:对于洞内涌水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可采用超前钻孔排水、辅助坑道排水、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堵水、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井点降水及深井降水等辅助施工方法。当涌水较集中时,喷锚前可用打孔或开缝的摩擦锚杆进行排水;当涌水面积较大时,喷锚前可在围堰表面设置树枝状软式透水管,对涌水进行引排,然后再喷射混凝土;当涌水严重时,可在围岩表面设置汇水孔,边排水边喷射。在喷射混凝土完成后,用引水管连接汇水孔等排水装置将涌水引入排水沟内。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隧道涌水情况,导致隧道轴线范围内的地下水位下降,情况严重时可能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对于此种情况,处理涌水就不能一味地通过引排水来解决隧道渗漏水问题。为此,监理工程师应会同设计(代表)、业主(代表)、项目负责人确定堵漏施工方案。一般可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堵水、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等辅助施工方法。注浆前建议进行反复注浆试验,根据注浆效果,确定注浆能力及工作参数等,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防水层安装与控制
1、防水层进场时检查 :除按必要的工作程序进行取样检查外,还应检查防水板表面是否存在变色、皱纹(厚薄不均)、斑点、撕裂、刀痕、小孔等缺陷,存在质量缺陷时,应及时处理。
2.防水层铺设前对初期支护的检查和处理
防水层铺挂前,应先对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进行量测,对欠挖部位加以凿除,对喷射混凝土表面凹凸显着部位应分层喷射找平。外露的锚杆头及钢筋网应头齐根切除,并用水泥砂浆抹平,使混凝土表面平顺。另外,在铺挂前,还应检查衬砌背后的排水设施,如盲沟、引水管和排水暗沟是否相互连接嵌入及接头是否连接密封牢固}盲沟、引水管和排水暗沟是否加设无纺布做反滤层;严寒地区保温排水设施是否有防潮措施;修筑的深埋渗水沟,回填材料除应满足保温、透水性好的要求外,水沟四周是否有防泥砂渗入且回填密实的材料。
3. 防水层铺设好后检查和处理:防水层铺挂结束,监理工程师应对其焊接质量和防水层铺设质量进行检查。其检查方法有用手托起防水板,看其是否能与喷射混凝土密贴;看防水板表面是否有被划破、扯破、扎破等破损现象;看焊接或粘结宽度(焊接时,搭接宽度为10锄,两侧焊缝宽度应不小于2.5 cm;粘结时,搭接宽度为10锄,粘结宽度不小于5锄)是否符合要求,且有无漏焊、假焊、烤焦等现象,9b露的锚固点(钉子)是否%考试大%有塑料片覆盖;每铺设20延长米~30延长米,剪开焊缝2处~3处,每处0.5 m.看是否有假焊、漏焊现象; 进行压水(气)试验,看其有无漏水(气)现象等,检查防水板铺挂质量。如果发现存在问题,除应详细记录外,并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进行修补,不合格者应坚决要求返工。
4. 止水带安装与控制 :防水混凝土施工缝是衬砌防水混凝土间隙灌注施工造成的,对于施工缝的防排水处理,在复合式衬砌中,一般采用塑料止水带或橡胶止水带。
5. 二次衬砌端部的检查与处理 :在浇筑二次衬砌混凝土前,可用钢丝刷将上层混凝土刷毛,或在衬砌混凝土浇筑完后4 h-12 h内,用高压水将混凝土表面冲洗干净,并检查止水带接头是否完好,止水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是否刺破,止水带是否发生偏移,如发现有割伤、破裂、接头松动及偏移现象,应及时修补和处理,以保证止水带防水功能。
6.止水带安装质量的检查与处理 :检查是否有固定止水带和防止偏移的辅助设施、止水带接头宽度是否符合要求、止水带是否割伤破裂、止水带是否有卡环固定并伸入两端混凝土内等项目,做好详细检查记录,如存在问题时,应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进行修补,不合格者应坚决要求返工。
7.混凝土浇筑与控制 :衬砌混凝土施工时,应督促施工单位按施工配合比施工,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混凝土振捣时必须专人负责,避免出现欠振、漏振、过振等现象。加强施工缝、变形缝等薄弱环节的混凝土振捣,排除止水带底部气泡和空隙,使止水带和混凝土紧密结合。
二次衬砌渗漏处理与控制
引流堵漏对于滴水及裂纹渗%考试大%漏处,可采用凿槽引流堵漏施工方法。如在渗漏部位顺裂缝走向将衬砌混凝土凿出一定宽度和深度(如宽20 Irfn,深30 mm)的沟槽,埋设直径略大于沟槽宽度或与沟槽宽度相当的半圆胶管将水引入边墙排水沟内,再用无纺布覆盖半圆胶管或防水堵漏剂封堵,然后用颜色相当的防水混凝土封堵或抹面,因此应特别加以严格控制。
3. 隧道施工发生透水现象怎么办
第一抢救重要设备,第二抽水,第三查出水源的原因,第四制定出补救措施,透水的原因很多。
麻面渗水采用梅花型针孔注浆法压注低粘度耐水耐潮湿型改性环氧灌浆料,然后涂刷两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厚度不小于2mm。对无法注浆的微细缝隙渗漏部位,可涂刷两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厚度不小于2mm。
渗水严重地段,采用沿施工缝从渗水源头将衬砌凿开6cm(宽)×10cm(深)倒梯形沟槽,埋设φ50半圆形PVC管引排至侧沟,埋管以后采用“渗克宝”等瞬间堵漏剂进行封堵处理,两侧打设水泥钉铺设钢丝网、采用抗渗强度高的砂浆回填密实,再刮涂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两层。
透水释义
矿山地下开采、隧道开挖过程中,意外水源造成的伤害事故。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造成矿井水灾,通常也称为透水。
专业的说法是“突水”,英文为water gushing-out,应该是由于方言读音差异的原因,在媒体报到时多称为“透水”,所以“透水”成为比较大众的说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透水
4. 涌水处理
坪林隧道于规设时期,就如同一般的长大隧道,对于恶劣地层施工,原本就有其克服困难的施工构想与方法。当TBM进入四棱砂岩层中,仍采用该构想来处理,即经由盾身尾部,破除预铸环片另辟迂回坑道到机头前方来排除障碍,1995年2月TBM第九次受困时(导坑里程39 K+168),试用结果,花了290天才突破困境,复工2个月后于1996年2月TBM才前进89 m,即在里程39K+079,又遭到瞬间异常涌水而发生抽坍,再以221天才让机头脱困,令施工人员担心的是,对隧道涌水量长期(三年)监测的结果却发现持续维持在120~160L/s,并没有因施工对策或时间因素,有衰减的现象,故整体隧道涌水的处理模式应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表10-1 坪林隧道水平长距离钻探表
针对隧道工程防治涌水、渗水,基本上可以有三种可能的选择:全排水、全堵水或半堵半排。
1)对于有大量涌水区域采用全排水时,地下水会依循岩层间裂隙的大小,作开放式的涌流,裂隙间原本夹杂或填塞的细颗粒会有流失现象,以致造成岩块松动,严重者将造成隧道抽坍的危险,尤其在具有高压力的地下水区域。施工方式如排水导坑,钻孔排水、点井法、深井法等。
2)全堵水方案:时间、成本的高投资并有累积地下水水压的危险,实际经验中发现即使在断面约仅4.5 m2小迂回导坑中,也可能因累积地下水水压造成对隧道的严重威胁。施工方式如冷冻工法、压气工法、灌浆工法等。
3)半堵半排:目前本工程导坑通过坚硬、破碎、高压地下水及高含水量的四棱砂岩层所采取的主要处理逻辑。
1996年底,为突破工程困境,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专业厂商研议对策,并经半年余的多次讨论、评估,最后决定“绕行”并“远排近灌”原则。
1)暂时停止以抢救TBM机头为重点的施工构想。
2)采用自机头后方约55 m处(里程39 K+135 附近),即自TBM的前段支持系统中,朝导坑航道山侧另辟一条平行主线的绕行隧道,坐落于导坑与主坑东行线道之间。
3)采用钻爆工法,并以约20m2的D型断面施工,设法先行穿越,再回头处理TBM机头坍方。
4)藉由大口径水平长距离钻探设备(最大管径为ϕ216mm),尽机具的能力,搜寻前方地质信息并期望能借此作先期排水及尽力降低地下水压。
5)辅之以水玻璃系列材料的注浆,以帮助钻爆施工前进时的区段阻水目的。
导坑改由绕行隧道施作后,开挖面地质条件的记录及配合水平钻探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大致了解前方地质状况。对高压且丰沛的地下水层,除上述的钻孔作先期降压排水外,在预判断层涌水带或剪裂软弱带区域若相对宽度超过2 m,则必须采用灌浆止水工法;而岩体较佳预判开挖时能自立者则采用排水工法。灌浆止水工法原则以封浆灌注方式由孔口向孔底阶段式灌浆,轴向长度约25 m,径向钻孔孔底范围为隧道开挖线外5 m,外圈灌注水玻璃(LW)浆材,内圈灌注纯水泥浆液,灌浆压力为5MPa,另为防止开挖面因灌浆压力造成挤裂破坏,除以钢纤维网喷凝土保护外,则以3m长配置以作为挡墙。即如藉由水平长距离钻探探查结果获知,可能最大水压为1.8MPa,灌浆压力采取约3 倍的水压力,而径向注浆范围以3倍开挖直径考虑。
初步成形的灌浆模式,是建构在“远排近灌”理念之上,而灌浆方法主要参考日本青函隧道及安房隧道的施工经验,再配合四棱砂岩特性加以修正。每次当开挖通过灌浆区段时,开挖面会随时以酚钛测试,因酚钛遇水泥浆液则会呈现红色反应,并记录出水量变化,作为对钻孔配置之调整,藉以确实改善灌浆效果。经由11次的灌注作业,安全开挖通过。
5. 分析隧道涵洞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溃决大涌水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处理
隧道、涵洞施工过程中发生大量涌水事件,须运用新奥法原理采用管棚导管注浆技术,沿隧道开挖轮廓线轴向辐射状钻孔进行注浆固结止水,使隧道开挖面形成止水帷幕,切断地下水通道,保持围岩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