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回阳救逆之大方,“四逆汤”
四逆汤、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候。本方解四肢厥逆,使阳气舒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除四肢厥冷外,并伴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微等全身虚寒证表现。
按照《伤寒论》的标准剂量,“四逆汤”是用: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平时就可以按这个剂量服用
“四逆汤”对于中老年人的回阳作用很大,可常常用,但不可久久服。是药三分毒。
四逆汤标准配方 :
附子(制) 300g 干姜200g 甘草(蜜炙) 300g
四逆汤的做法
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干姜通水蒸气蒸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 ,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 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再加水至1000ml,搅匀,灌装,熔封,即得。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
㈡ 回阳救逆汤的配方及用法
张仲景的四逆汤配方: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克);干姜一两半(9克);甘草二两,炙(6克)。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呕吐腹痛,舌苔白滑,脉沉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
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又称阳虚寒厥证。阳衰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恶寒蜷卧、四肢厥冷,而冷过肘膝;阳虚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火不暖土,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方中附子生用,大辛大热,走而不守,回阳救逆,尤善温肾阳,为回阳祛寒要药,为君药。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祛寒,为臣药。二者一守一走,气味雄厚,使温阳之力更为宏大,故前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附、姜配伍,重在温补肾阳以补先天。炙甘草甘缓和中,既能缓和姜附燥烈峻猛之性,使其无伤阴之弊,且与干姜配伍,重在温补脾阳以补后天,为佐使。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四逆自温,故名“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