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步步惊心中 若曦 缘何总是自称 奴才,在古代那种女生不是叫奴婢吗求解.....
宫女在康熙皇帝面前何以自称,是“奴才”,还是“奴婢”?别看问题好像很小,但确实不易回答。认为是“奴婢”的根据何在呢?答案可能是——“许多影视剧不就是这么演的嘛!”或“就是应该这样吧!”。但真正视为一个问题了,那就要拿“证据”来。证据应是“响当当”的,拿出来以后让人感到信服——“噢,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而不能简单说“某某电视剧,或某某小说就是这么说的。”当然,某某“小说”如果是清朝的小说,且从其他方面证明这小说十分可信的话,那是可以作为“证据”的。这么说的意思是,“想当然的”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实”。举个更常见的例子。“现实生活”中皇帝应该怎么自称呢?不少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那还用说——肯定是‘朕’啊。”皇帝是自称“朕”的,但那是在上谕等文件中的书面用语(还不止“朕”一种,还有“小子”、“冲人”等,可参见梁章钜《称谓录》),“现实生活”中,那应该是什么呢?答案是,起码对于清朝皇帝来说,应自称——“我”。 雍正元年五月初一日(1723年6月3日),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对马兰口镇游击李栋训话: “我教你进来,对对年貌岁数,认认你。你出来好生做官。我的耳目甚长,你好——我也知道,你不好——我也知道。你父亲做官狠好,照依你父亲一样做官才是,不可辜负我的恩。与赏貂皮壹张。” 这是受训官员在两年多后追记并上呈雍正皇帝的,应该说与当时真正说话多少会有偏差,但若雍正皇帝用的是“朕”,这位官员是绝不会写成“我”的。当然,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清朝皇帝说“我”的。早有学识渊博者早已指出皇帝如何说话。周劭在《向晚随笔》一书中就直言:“皇帝平时的说话当然也应和常人一样,也应是以‘我’字为第一人称的。” 但这并不是说清朝的一切都与今天一样,毕竟一个时代有一时代特定的用词。清朝的太监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这人所共知,而且当时也确实如此。据陈垣《释奴才》一文的考据,“奴才”一词早已有之,但“昔称奴才,以骂人耳,未有以自称者”。在清朝(陈先生是在1907年写的此文,他用的是“国朝”)才被用以“自称”。 这种自称的背后反映的是清朝很重要的一种关系,即“主奴”(主人——奴才)关系。在旗人中间,有着各级的“主子”与“奴才”,但所有旗人在皇帝面前,都是奴才,包括皇帝的配偶——也就是说,皇后在皇帝面前也须自称“奴才”。亲眼目睹清宫庆典场合的溥佳在《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一文中说:“妻妾给皇帝行礼的礼节,只有皇帝才有,王府也没有。不仅如此,皇后同皇帝讲话,也要自称‘奴才’。据一些‘知书达礼’的老学究们说,这叫做”尊统于一’。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大过‘皇上’,任何人都是臣仆的意思。” 八旗文武官员在皇帝面前也要以“奴才”自称(汉人官员则以“臣”自称),人们对此很熟悉了。记得周作人曾在一篇杂文说,在嘉庆朝,有位八旗武官见嘉庆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谦卑,用的不是“奴才”,而是“奴家”(女子的自称)。在那样的场合,嘉庆皇帝也不能笑,只好用牙咬着嘴唇强忍着,以至咬出了血印子。 “奴才”一词,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1、亦作“奴材”。詈词。有鄙视轻之意。2、家仆、奴仆。《红楼梦》第三二回:“这会子又要我做,我成了你们奴才了”。3、明清两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官员对皇帝自称奴才,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对主人亦自称奴才。清朝皇帝对旗籍官吏有时亦以奴才称之。 上面的第3种意义,与这里讨论的问题紧密相关。至于“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对主人亦自称奴才”,也有材料予以支持。溥杰的《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一文,在介绍醇王府的“丫环”时说:“她们一进府中,先派一个有管人能力的‘妇差’作‘姑姑’。姑姑的权力,可以说,是无所不管和无所不包。新来的‘使女’须先在姑姑的严格管教下学习当婢女的成套规矩:如对主人不准说‘我’,须自称‘奴才’,答应须说‘嗻’,怎样端茶……” 写到这里,宫女在皇帝面前应该自称什么,可以说呼之欲出了。确实,我们可以也将皇帝的家(后宫)视为一个旗籍家庭,其奴仆,不论男的(包括太监),还是女的(也就是宫女了),也应该称自称“奴才”的。作为清代“挑秀女”的一种,宫女就是从隶属于皇帝的上三旗包衣即奴隶家庭中选出的。 但问题依然存在:拿具体证据来!很遗憾,我拿不出来。不能奢望我们今天会看到宫女与皇帝对话的直接记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间接说他们怎样说话的证据,就我有限的阅读,也未看到。倒是有康熙皇帝针对宫女(正式称谓是“官女子”)所发的训诫等,书面文字,文绉绉的,离这里的题目太远了,就不举例子了。 那么,宫女是否可以自称“奴婢”呢?再看《汉词大词典》的解释:1、旧时指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劳役的人。其来源有罪人、俘虏及其家属,亦有从贫民家购得者。通常男称奴、女称婢。2、宦官对帝后的自称。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六·刘瑾》:“瑾等遂嚎诉:‘岳等交通害我,明日奴婢不能见天颜矣!”清洪升《长生殿·定情》:“奴婢高力士见驾。”。 《现代汉语词典》及《辞海》对“奴婢”的解释是与上述定义相同。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奴婢是“他称”,绝非是“自称”。而“奴才”既可以是“他称”,也可以是“自称”。仅从这一点来说,宫女在皇帝面前绝不以“奴婢”自称。至于说真正的“奴婢”现实生活中面对主人如何自称,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当然,我们不能将生活看得太死板了。在正式的场合,皇后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但平常场合或两人世界里,不一定或一定不以“奴才”自称吧。与此相反,太监在正式的场合,如皇帝接见官员等等,他们反而很少说话,自然也用不着自称“奴才”了。同样,宫女在主子面前称“奴才”,也不一定处处时时如此。 《宫女谈往录》是一本极为特殊、珍贵的书,这是一位曾在慈禧身边生活了八年的宫女的往事回忆(是她说给别人听,别人记录下来后来出版的,中间经过了几十年),这是难得一见的记载清宫宫女生活点滴的材料。窃以为,该书很可信。书里也说了“姑姑”如何训练她们,如何说话等等。可惜没有明说话中如何称呼。遍翻此书,找到了为数不多说几句宫女和慈禧间说话的记载。 宫女中“掌事的”对慈禧太后说:“老祖宗就是偏心眼儿,专护着小不点儿(北京土话,指年岁小的),好像平常日子我俩都给她们多大委屈受似的。” 一个宫女对慈禧太后说:“老祖宗说的就是公平,像我和春苓子拙嘴笨舌头的,受了委屈也说不出来呀!”(应该指明的是,原书中没有用引号。) 从这些记载看,宫女们张口似乎是自称“我”。这或许也是历史真实的一面吧。在过去,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耳熟能详的一些东西,包括这里所说的“称呼”,少有人想到专门记载它们,有的可能就永远地消失了。我们今天看待过去历史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那时候的人是不是……?”。有些问题真的没有人解答的了。问题是,我们的后人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慨呢?
Ⅱ 中国古代大臣怎样在皇帝面前称呼自己
大臣向皇帝报告或者说话时,一般都是自称“臣某某某”,也有自称“奴才”的。当然了,自称“臣”是有礼有节的,自称“奴才”的多半是奸臣,比如和珅。
Ⅲ 古代皇帝吩咐后奴才回答的一个字是什么
先秦,汉代,一般是诺,清朝是喳,其他朝代不知道,应该是“是”这样吧
Ⅳ 古代奴才见主人要行什么礼妃子见皇上呢
太监有事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嫔等主位启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辈见长辈,奴仆见主人,都要跪安。 下面是详细资料
男子请安的姿势:
先端正姿势,如“立正”的样子。然后向前迈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顿;眼平视,不许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平衡,不许弯腰,左右腿的间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迈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
女子请安姿势与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离要近,动作幅度小,双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跪 安
“跪安”这个礼节行于皇宫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之外,常常还要另外召见某些官员,这是属于密谈性质,不同于朝会大典,所以官员同皇帝不必叩头。
召见的程序是这样: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在某日第几起。皇帝吃早饭时(天尚未明),桌上摆好绿头签,饭后分起召见。有合在一起(如与军机大臣一起)的,太监们都退出。内奏事处太监副食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去,太监退到殿外。
这位官员进门,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安、起立,走几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个红边白心很厚的毡垫上奏对。奏对完毕,皇帝说:“你下去吧。”于是官员起来跪安,面对皇帝倒退几步,转身出门。如果在奏对时有谢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说:“谢皇上圣恩。”如果在奏对时说错了话,就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承认错误。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见皇太后时,进门要跪安,退下时也跪安。
跪安的姿势和请安的姿势,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势,左腿向前迈步。但跪安时右腿须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右腿随即起来,左腿也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要节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请安的要求一样。
清代后妃以下,公主、格格、福严明以及品官命妇(汉人品官命妇不在此列)穿朝服、吉服,行大礼,有一肃、一跪、三叩及六肃、三跪、九叩的仪节。(一肃是一次肃立。一跪是跪下和起立各一次。三跪当然就是各三次。三叩和九叩的区别也是次数的区别。)
穿朝服、戴朝冠时的叩首和男子一样。穿吉服的在晚清不戴吉服冠,而戴钿子,则跪下之后不叩首,只以右手扶两把头翅。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肃”。这个动作和女子请安差不多,先端正姿势,慢慢地一直下跌到底,再慢慢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也是要求不弯腰,不低头,两肩平稳,腰板笔直。
Ⅳ 古代官员对皇帝说话都自称臣,为什么就和申称奴才,难道就是为了拍马屁
在清朝,汉族臣子自称为臣,表明君臣之分,是君臣阶级关系森严造成的;而和珅则是作内为皇帝的包衣奴才容,即皇帝的贴身之人也是自家人。和珅这样说也表现了君臣之间的亲近。所以旗人都是这样说奴才。甚至李卫也是作为雍正的贴身之人自称奴才,可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向皇帝自称奴才。这里也有汉族知识分子内心有自己的骄傲,不肯在言语上落下半分。
Ⅵ 汉代皇帝称呼太监为奴才对吗
不对古代奴才是清朝以前的太监以及清朝建立以后太监和满族官员的自称皇帝称呼太监有礼貌和比较正常的称呼他们的官职如果是发怒的话称他们狗奴才
Ⅶ 古时候奴才一般如何回复皇帝的话
太监回:奴才在官员回:微臣在
Ⅷ 古代官员为什么自称“奴才”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奴才,对于职能部门中处于服务阶级的才有此自称,还有就是八旗在入关之前八旗内部一直保留的制度,注意只是内部才会有此称呼。 这个称呼是从元朝开始的,
虽说是从元朝开始的,但是在元朝并没有得到完善。元朝开创的君主专制并没有形成制度化,真正把大臣变成奴才,形成一套制专制度的是元之后的明朝,朱元璋把这种奴才的文化带入绝对君主专制,从此士大夫能够与君主共治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除此之外,它一点儿也不人性化,奴才会经常被统治者惩罚,用酷刑。
无论是怎样的社会,我们都应该平等互爱,不应有那么多的等级之分。
Ⅸ 在古代,皇上想批评奴才应该怎么说
将这狗奴才拉下去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