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胃溶性胶囊和胃溶性胶囊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胃溶性胶囊外壳由丙烯酸树脂组成
定义
包衣是在片剂(片芯、素片,core tablets)表面包裹上适宜材料的衣层
分类
糖衣
薄膜衣:胃溶性、肠溶性、不溶性
目的
1.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
2.防潮、避光、隔绝空气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3.控制药物释放
4.可将两种有配伍变化的药物成分分别置于片 芯和衣层,以免发生变化;
5.改善片剂的外观等
特性
1. 具有适宜的弧度
2. 片芯的硬度 较一般压制片坚实,空隙率低
3. 脆性必须最小
4. 水分:片芯干燥
5. 加入崩解剂应效果好而量少
以防包衣过程中,水分从包衣所用的溶剂系统中移入片芯,使包衣片膨胀而使衣层开裂。常用CMS-Na,衣层一旦溶散,片芯仍然能较快崩解,利于药物溶出
糖包衣工艺与材料
1.隔离层
作用:提高防潮性、牢固性、粘结性
材料:胶浆(明胶、阿拉伯胶、虫胶、玉米朊),
CAP10%乙醇液(控制厚度,否则胃中不溶)
过程:片芯→ 胶浆→40~50℃ 干燥,包3~5层
2.粉衣层
作用:增加衣层厚度、遮盖棱角
材料:滑石粉、蔗糖粉、糊精、碳酸钙、淀粉
过程:片剂 →加润湿粘合剂→撒粉 ,40~55℃干燥 ,包15~18层(层层干燥)
3.糖衣层
作用:增加衣层牢固性和甜味
材料:65~75%(g/g)糖浆
过程:片剂→ 糖浆 40℃以下干燥,包10~15层
4.有色糖衣层
作用:增加美观、便于识别、避光
材料:含有食用色素和二氧化钛的糖浆
过程:包最后数次糖衣时使用。由浅到深,层层干燥
5.打光
作用:使糖衣片表面光亮美观,防潮
材料:川蜡中掺入2%硅油
过程:包衣锅或打光锅中室温下进行
薄膜包衣工艺与材料
特点
在片芯之外包一层比较稳定的高分子衣料
防水、空气、潮气,掩盖不良嗅味
可制成胃溶、肠溶及缓释、控释制剂
与糖衣相比具有生产周期短、效率高、用料少、防潮能力强等特点
包衣工艺
水分散体包衣法
有机溶剂包衣法
薄膜衣材料
1.高分子包衣材料
⑴胃溶型薄膜包衣材料:防潮和粉尘污染等HPMC、 HPC、国产丙烯酸树脂Ⅳ号、PVP等
⑵肠溶包衣材料:CAP、 HPMCP、 PVAP、StyMA、丙烯酸树脂(国产Ⅰ、Ⅱ和Ⅲ号;Eudragit L和S型)等
片 剂 的 包 衣
薄膜包衣工艺与材料
薄膜衣材料
1.高分子包衣材料
⑶水不溶(缓释)型包衣材料
EC:不溶于水,常与HPMC或PEG合用,调节释放速度
Eudragit NE 30D:任何pH下均不溶解,缓释制剂的骨架材料
醋酸纤维素:不溶于水,成膜性良好,包衣后衣膜具有半透性,是渗透泵制剂最常用材料
2.增塑剂
定义系指能增加包衣材料塑性的物料
增塑剂的加入:衣膜柔韧性↑,脆性↓。
水溶性增塑剂:丙二醇、甘油、PEG等
非水溶性:甘油三醋酸酯、蓖麻油、乙酰化甘油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硅油和司盘等
3.释放速度调节剂:蔗糖、氯化钠、表面活性剂、PEG
4.溶剂
尽量用高浓度的水溶液
常用溶剂:乙醇、甲醇、异丙醇、丙酮、氯仿等。
5.着色剂与蔽光剂
水溶性、水不溶性和色淀三类
色淀是用氢氧化铝、滑石粉或硫酸钙等惰性物质使水溶性色素吸着沉淀而成。是一种具有覆盖力或掩盖力的不溶性染料
蔽光剂:二氧化钛(钛白粉)
片 剂 的 包 衣
包衣方法
滚转包衣法
流化包衣法
压制包衣法
包衣设备
1.滚转包衣法
(锅包衣法)
倾斜包衣锅
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50°,片剂在锅中即能随锅的转动方向滚动,又能沿轴的方向运动,利于包衣液均匀分布,利于干燥。
缺点:干燥慢、不密闭、有机溶剂污染环境等
埋管包衣锅
防止喷液飞扬,加快运动速度和干燥速度
2.流化包衣装置
借助急速上升的气流将片剂、小丸剂、胶囊剂及颗粒等制剂在包衣室内悬浮流化,使之处于不停的流动状态,将包衣溶液或混悬液喷入流化床并雾化,即包裹在制剂表面,并被通入的热空气干燥,反复包衣直至增重到所需厚度。
此法的特点:操作连续,进料和出料无须停止操作;操作时流床湿度易于控制并能很快达到等温条件。
3.压制包衣法
可以避免水分、高温对药物的不良影响,生产流程短、自动化程度高、劳动条件好,但对压片机械的精度要求较高,目前国内采用较少
『贰』 渗透泵片的组成有哪些,其控释的原理是什么
飞秒检测发现渗透泵片是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的,以渗透压作为释药能源的控释片。
其基本结构是先将药物与适宜辅料压制成片芯,外包一层半透性物质膜,后用激光在膜上打一小孔。口服该药之后胃肠道水分透过半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药物溶解后产生渗透压可透过半透膜将水分源源不断的进入片芯,由于半透膜内容积的限制,药物的近饱和浓度溶液又不断的通过激光孔移向片外,这样就使药物以恒定的速率释放到片外,因此称为渗透泵。常用辅料不能产生足够大的渗透压时,可在片芯中加入增加渗透压的物质,如氯化钾、氯化钠等电解质,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渗透压。如普鲁卡因酰胺渗透泵控释片。
『叁』 渗透泵式控释片的组成与释药原理
渗透泵式控释片的组成:不溶性材料(醋酸纤维素,丙烯酸树脂,乙基纤维素,EVA等)、可溶性致孔剂(PEG,PVP,糖,盐等)、药物释放(衣膜中的微孔控制)!
释药原理:药片与水接触,水通过半渗透膜进入片芯,药物或水溶性成分溶解成饱和溶液,由于渗透压的作用,药物饱和溶液由细孔恒速持续流出!
『肆』 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微孔膜包衣片
微孔膜包衣片通常是胃肠道中不溶解的聚合物如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作为衣膜材料,在包衣中加入少量致孔道剂的物质如 PEG 类, PVP 、 PVA 等水溶性物质,也有一些加入水不溶性的粉末如滑石粉,二氧化硅等甚至将药物加在包衣膜内既作致孔剂又作速效部分。氯化镁缓释片就属于这种。
膜控释小片
膜控释小片是将药物与辅料按常规方法制粒,压制成小片,其直径约为 3mm ,用缓释膜包衣后,装入硬胶囊使用。每粒胶囊可装入几片或 20 片不等。在同一胶囊中的小片可包上不同缓释作用的包衣或不用厚度包衣的小片。此类制剂无论在体内体外皆可获得恒定的释药速度,是一种较理想的口服控释制剂。盐酸那可丁缓释小片就属于这一类型。
肠溶膜控释片
肠溶膜控释片系将药物压制成片,外包肠溶衣,再包上含药的糖衣层而得。含药糖衣层在胃液中释药,当肠溶片芯进入肠道后,衣膜溶解、片芯药物释出,而延长释药时间。一种普萘洛尔长效片即为此种类型。近年受到普通关注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OCDDS )也属于肠溶膜控释型制剂。 OCDDS 是指用适当方法,使药物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药,运送到回育部后释放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定位在结肠释药的制剂, 5 氨基水杨酸及其酯、酮洛芬、吲哚美辛,以及胃肠道上段易降解的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都可制成 OCDDS 。
渗透泵片
渗透泵片简称 OROS ,它最大的特点是释药均匀恒定,而且释药速度不受胃肠道可变因素的影响,是迄今为止口服控释制剂中最理想的一种。渗透泵片为一固体片芯包一层控速半透膜,然用激光在片芯包衣膜上开一个或几个释药孔,口服后胃肠道的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或混悬液,由于膜内外存在大多的渗透压差,药物溶液则通过释药小孔持泵出,直至片芯药物溶尽,如硫酸沙丁胺醇、安替比林等口服透泵控释片。
小丸剂
小丸剂主要是指直径约为 lmm 的小球状口服制剂,小丸可装入空胶囊或压制成片剂使用。小丸剂服用后广泛均匀地分布在胃肠道内,由于剂量倾出分散化,药物在胃肠道表面分布面积增大,使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而减少或消除刺激性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同时,小丸剂在胃肠道内的转运不受食物输送节律的影响,直径小于 2mm 的小丸,即使幽门约肌闭合时,仍能通过幽门部。因此小丸在胃肠道的吸收一般不受胃排空的影响,而且小丸的释药行为的总和不会因个别小丸的制备下的失误或缺陷对整体制剂释药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释药规律的重现性,一致性方面优于缓释片剂。尼莫地平、异烟肼缓释胶囊均属于此类型。
『伍』 说明渗透泵控释制剂的控释原理,对于水溶性和难溶性药物应分别采取什么工艺
(1)理化因素。①剂量大小。常规口服制剂的单剂量最大剂量一般内是0.5~1.0g,对于大剂量的药容物,可采用一次服用多片的方法,以达到有效剂量。②pKa、解离度和水溶性。一般说来,非解离型的、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脂性生物膜,胃肠道pH值和药物的pKa会影响药物的解离程度。设计缓、控释制剂对药物溶解度的要求下限为0.1mg/ml.③分配系数。分配系数高的药物脂溶性大,药物能集中于细胞的脂质膜中,通常能在体内滞留较长时间。分配系数小的药物透过膜困难,通常生物利用度较差。④稳定性。口服药物在胃肠道中要同时经受酸碱的水解和酶降解作用。(2)生物因素。①生物半衰期。半衰期短于1小时的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较为困难;半衰期很长的药物(t1/2>24h),本身药效已较持久,一般也不采用缓控释制剂。②吸收。本身吸收速度常数很低的药物,不太适宜制备成缓、控释制剂。③代谢。在肠道内吸收前有代谢作用的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时,生物利用度会有所降低。如果能将药物与特定的酶抑制剂共同制成缓控释制剂,可使药物吸收量增加,同时延长其治疗作用。
『陆』 药剂学基础阶段测试一胶囊剂型的名词解释
2009药剂学专升本考试大纲《药剂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1.药剂学、剂型与制剂的定义2.药剂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3.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按分散系统分类的类别4.药典的定义和历史演化5.处方的定义和类型6.GMPGSP的含义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1.介电常数与极性的关系及代表溶剂2.溶解度的定义与表示方法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与增加溶解度方法4.药物溶解速度的定义,Noyes-Whitney方程的概念5.粒径的表示方法与粒度分布图6.粉体密度的概念7.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8.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的概念9.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品种)10.HLB的计算,不同HLB表面活性剂的用途11.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性质和用途12.制剂稳定性的研究范围13.影响稳定性的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增加稳定性的方法14.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各方法的实验条件)第三章液体制剂1.液体制剂的分类和特点2.液体制剂常用溶剂的类型3.液体制剂常用辅剂(防腐剂、矫味剂和着色剂)4.芳香水剂、糖浆剂的定义与制备5.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6.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过程7.溶胶剂的双电层结构和性质8.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Stokes方程)9.增加混悬剂稳定性的方法及原理10.乳剂的定义和特点11.乳化剂的种类、选择对乳剂类型的影响12.乳剂的不稳定性的表现和原因第四章注射剂与滴眼剂1.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2.热原的定义、组分、性质及去除方法3.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4.注射剂常用附加剂5.等渗、等张的概念及调节方法(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6.注射剂的生产环境特点和要求7.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和处理方法8.制备注射剂的工艺流程9.Vc处方分析及实验步骤10.输液的临床应用、分类和质量要求11.输液的生产工艺流程12.冷冻干燥的定义、流程图及存在问题13.滴眼液的质量要求及影响吸收的因素第五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与丸剂1.散剂的定义、分类和制备工艺流程2.粉碎的机理和混合的方法3.颗粒剂的定义与特点4.颗粒剂湿法制粒的主要步骤5.胶囊剂的概念和特点,制成胶囊剂的限制6.空胶囊壳的成分与规格7.硬胶囊剂的制备过程8.软胶囊剂的定义、特点与制备过程9.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和工艺流程10.中药丸剂的定义与制备方法第五章片剂1.片剂的特点和分类2.片剂的常用辅料的选用原则、分类、作用机理、主要辅料举例3.干湿法制粒流程图4.片剂压片前处理5.单冲压片机的工作原理,如何调节6.包衣的目的、包衣种类和要求7.主要的包衣材料8.压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9.片剂质量检测的主要项目(实验:颗粒剂的制备、片剂的制备、溶出度测定)第七章栓剂1.栓剂的定义和质量要求2.栓剂常用基质(举例)3.栓剂的制备方法和置换价的定义4.栓剂的质量评价第八章软膏剂和凝胶剂1.软膏剂的定义、分类和质量要求2.常用软膏油脂性基质(凡士林、石蜡、羊毛脂、硅油)3.常用乳剂型基质的组成、种类和特点4.乳膏剂(乳剂型基质)的处方分析5.水溶性基质的种类6.软膏剂的制备过程和方法7.眼膏剂的基质要求和制备8.软膏剂的质量评价项目9.凝胶剂的定义、特点和常用基质卡波姆的性质第九章膜剂、涂膜剂1.膜剂的定义、特点和质量要求2.常用膜剂成膜材料、膜剂的制备方法3.涂膜剂的定义、组成和制备方法第十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1.气雾剂的定义、组成和特点2.气雾剂的处方类型和举例3.气雾剂的质量评价4.喷雾剂、粉雾剂的定义第十一章中药制剂1.浸出制剂的定义与特点2.常见浸出制剂的种类(重点是汤剂和酒剂的定义、制备方法)3.中药合剂的定义和制备第十二章缓释、控释制剂1.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临床意义)2.缓控释制剂的设计限制3.五种释药原理,重点是溶出原理、扩散原理和渗透压原理4.缓控释制剂的设计要求,常用辅料类型5.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的类型和主要骨架材料6.胃滞留片、生物粘附片、膜控释片、渗透泵片的定义和特点7.影响渗透泵片释药的因素8.植入型给药系统的类型和特点9.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实验和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步骤第十三章经皮吸收制剂1.TDDS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3.药物的理化性质对经皮吸收的影响4.常用吸收促进剂(举例)5.膜控释型经皮吸收制剂的生产流程6.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检测项目第十四章靶向制剂1.靶向制剂的定义与分类2.脂质体的定义组成与结构3.相变温度的定义与意义4.脂质体的特点和临床作用机制5.脂质体的制备材料和制备方法6.微乳、亚微乳与普通乳的区别7.微乳的特点和制备步骤,影响微乳成乳的因素8.复乳的定义、特点、类型,复乳的制备过程9.微球的定义及特性10.纳米囊和纳米球的定语及特点11.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主要种类第十五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1.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2.生物技术药物的主要给药系统3.蛋白质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4.蛋白质的变性表现和原因5.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化方法第十六章生物药剂学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药物体内吸收的概念和类型(胃肠道吸收和非胃肠道吸收)3.药物的转运方式及各方式的特点4.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5.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6.非胃肠道吸收(注射、口腔、肺部、三种黏膜吸收的定义和特点)7.药物体内分布的定义,表观分布容积的定义与意义8.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9.药物代谢的定义与代谢过程10.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1.排泄的定义与方式12.肾排泄的机理,影响肾排泄的因素第十七章药物动力学1.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动力学模型的种类2.隔室模型的定义和特点3.主要参数K,t1/2,V,Cl的定义与计算4.单室静脉注射给药的血药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例题1)5.单室静脉注射给药的尿药排泄速度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例题2)6.单室静脉滴注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滴注停止后血药浓度计算(例题3)7.单室口服给药模式图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8.残数法求口服给药药动学参数的步骤9.二室模型的特点10.多剂量给药的定义,多剂量函数的表达式11.稳态血药浓度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定义及计算12.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定义与意义13.缓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注意事项第十八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1.药物制剂配伍的定义与目的2.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3.固体药物物理化学配伍变化的现象4.液体制剂配伍工艺和配伍环境的影响5.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第十九章药物调剂与药学服务1.医院药学部的工作性质与具体任务2.药库与调剂室的建筑与设备要求3.门诊调剂业务的特点、要求及操作程序4.预防门诊调剂差错的措施5.处方管理与处方书写要求6.住院药品调剂业务的供药方式与质量管理7.国家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基本药物的定义及筛选原则8.药品分类方法和特殊药品保管9.社会药房的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任务10.药品销售的准备与销售程序11.药学服务的含义与目标12.开展药学服务的步骤
『柒』 常用的缓释剂有哪些哪些缓释时间最长具体的化学成分是什么谢谢
缓控释给药系统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1 概述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1定义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型给药系统,但亦今为止,对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定义尚未统一,很多文献对缓、控释给药系统及缓、控释制剂未加以严格区分,统称缓控释制剂。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定义为:缓释制剂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控释制剂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1]该定义有其不完善的地方。第一:限制了给药途径,现在研究的缓控释给药系统还包括注射给药,经皮给药,植入给药等;第二:在体外的缓、控释特性并不一定能代表体内是否具有缓、控释的作用。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中药药剂学》将缓释制剂[2]定义为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系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控释制剂[3]系指从制剂中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至作用器官或特定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又称控释给药系统或控释剂型。该控释给药系统只定义了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目前发展起来的还有控制药物释放时间和释放部位的制剂也应归为控释给药系统。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国外缓控释制剂的名称也不统一,有时也不严格区分,常用名有extended-release preparations、prolonged action preparations、repeat-action preparations、retard preparations、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4]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药物剂型分类由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如丸剂、片剂、胶囊剂、膜剂等发展到按制剂作用特点分为给药系统的新阶段,这种系统是药剂制备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产物,是一种给药体系,对于具体的某一品种可称为制剂。缓控释给药系统即根据药物释放的特点进行的分类。缓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SRDDS )是指药物在体内非恒速地从制剂中缓慢地释放,从而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给药体系,对一个具体的品种可称为缓释制剂。控释给药系统[5](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CRDDS)是指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零级或近似零级)从制剂中释放到作用部位而发挥疗效的一类给药体系,对一个具体的品种可称为控释制剂。由于缓控释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为方便起见,本章将缓释与控释给药系统一起讨论。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2特点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缓控释给药系统与普通给药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减少给药次数,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改善了病人的顺应性;②血药浓度平稳,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③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④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缓控释给药系统较普通给药系统有更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其局限性:①价格昂贵;②易产生体内药物蓄积;③降低了随机调节剂量的可行性;④受胃肠转运时间的限制,在体内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低。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分类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目前缓、控释制剂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按释药方式可分为一级释药制剂、零级释药制剂、自调式控释给药系统、脉冲式释放系统;按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可分为胶囊剂、片剂、丸剂、乳剂、注射剂等;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透皮缓控释给药系统、植入缓控释给药系统、注射缓控释给药系统等。还可以按释药机理分为骨架型缓、控释制剂、膜控型缓、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等。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1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1.1亲水凝胶骨架型 这类骨架型制剂是骨架遇水膨胀形成凝胶,水溶性药物的释放主要通过凝胶层进行扩散,而在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释放速度由凝胶层的溶蚀速度决定,不管其释放是扩散还是溶蚀机制,凝胶最后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故生物利用度高。常用的HPMC为k4M(4000cpa•s)和k15M(15000cpa•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1.2生物溶蚀性骨架型 这类制剂由不溶解但可溶蚀的蜡质材料制成,通过孔道扩散与蚀解控制释放,如巴西棕榈蜡、硬脂醇、硬脂酸、聚乙二醇、氢化蓖麻油、聚乙二醇单硬脂酯、甘油三酯等,通常将巴西棕榈蜡与硬脂醇或便脂酸结合使用。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1.3不溶性骨架型 这类制剂由既不溶解也不溶蚀的材料制成,是液体穿透骨架,将药物溶解,然后从骨架的沟槽中扩散出来,骨架在胃肠中不崩解,药物释放后整体从粪便排出,不溶性骨架制剂的材料有聚乙烯、聚氯乙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脂共聚物、乙基纤维素等。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2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2.1 大孔膜缓控释制剂 这类制剂是用孔径在0.05-1.0μm的大孔膜为膜材,绝大多数药物分子,包括生物大分子均能自由通过。这类制剂一般不需添加致孔剂。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2.2 微孔膜缓控释制剂 微孔膜的孔径在0.01-0.05μm之间,中药分子大多能自由通过,但生物大分子的直径略小于孔径,此类制剂通常是以在胃肠道中不溶解的聚合物作为衣膜材料,在其中加入少量致孔剂的物质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如醋酸纤维素、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丙烯酸树脂等。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2.3 肠溶膜缓控释制剂 这类制剂是以肠不溶性聚合物与肠溶性聚合物作为混合包衣材料制成的,在肠道内,肠溶性聚合物溶解,肠不溶性聚合物作为微孔膜,控制药物的释放。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3.3渗透泵控释制剂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渗透泵片是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以半渗透性聚合膜材料将片芯包衣后,膜内的水易溶颗粒和药液使水渗入片芯(膜内外存在着渗透压差),由于容积限制,膜的张力使药液通过膜上的一释药小孔将药液释出膜外。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4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口服缓控择给药系统是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未开始研制口服缓控释制剂,70年代批准上市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多,到90年代末,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已达19类, 200余种,500多个规格,销售额约占全部制剂的10—15%,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制缓控释制剂,1993年由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主编的“国家级药物制剂新产品开发指南(第一辑)”中共列出了待开发的缓释、控释制剂为:片剂、颗粒剂66个;胶囊、胶丸5个;透皮贴剂8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知识交叉综合应用,近年来缓控释制剂品种和类型逐年增多,到90年代,经卫生部批准的该类制剂达30余种,有的品种已产生明显的效益,如中美史克的康泰克缓释胶囊,1991年其销售额进入第十三位。[7]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到2003年4月,经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缓控释新药有55个,其中缓释剂51个,控释制剂4个。从剂型来分析,其中胶囊剂有29个、片剂21个、微粒1个、小丸1个、微丸1个,植入型2个。批准临床研究的缓控释新药有201个,其中缓释剂189个(片剂110个、胶囊剂60个、混悬剂1个、微粒3个、小丸5个、其它剂型有8个),控释剂12种(片剂8个、胶囊剂4个)。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用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统计,从1989年到2003年4月,关于缓释剂发表的论文达1351篇,控释剂为673篇,其中只有6篇是关于中药缓释剂的。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从品种分布来看,国外现行实用的口服缓控释制剂中,以心血管系统药物、利尿药、神经系统药物和呼吸系统药物为主。我国缓控释品种主要以心血管类、呼吸系统类、解热镇痛类药物为主,与世界上缓控释品种的分布基本—致。[6]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从制剂类型来看,主要有①水凝胶型、②骨架型、③膜控型、④胃内滞留漂浮型、④渗透泵型、⑤离于交换控释型等。20世纪90年代,缓控释制剂在工艺技术上正发展成各具特点又相互结合的三种类型,即定速释放、定位释放和定时释放技术。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Oral Liquid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脉冲式给药系统 (pulsed regul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自动反溃释药系统(self- regul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成为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8]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中医药历史悠久,有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疗效确切。但目前大多数制剂还停留在“粗、大、黑”的阶段,采用先进的制药技术研究开发高效、长效的中药缓控释制剂是十分必要的,是中药制药工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然。目前总的来说中药缓释、控释制剂研究比较多,但批准上市的制剂品还很少。中药缓控释制剂中研究较多的是外用剂型,如青藤碱贴片、复方养阴生肌膜等。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近年来,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缓控释制剂从外用制剂(贴剂、膜剂、)向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胶囊剂、片剂、微囊、微球等)发展;从单方(如:雷公藤缓释片、青藤碱缓释片)向复方(复方丹参缓释片)发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随着新型辅料的开发与应用,借助西药的缓控释制剂的理论与制备技术,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和完善。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2] 范碧亭 主编.中药药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1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3] 范碧亭 主编.中药药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6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4] 魏树礼 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68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5] 罗明生 主编.药剂辅料大全.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6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6] 黄丽霞 关于发展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看法,化学医药工业信息1994,(3):1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7] 肖学成 国内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现状分析,化学医药工业信息1993,(8):13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8] 平其能 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发展动态 药学进展 1995,19(3):144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2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从理论上讲,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制与西药缓控释制剂没有本质上的区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别,然而,由于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成分、多作用、多途径、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作用,它不同于结构清楚、成分单一、作用靶点明确的化学药品,加之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发展相对较晚,还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其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大多是从西药的缓控释制剂中照搬过来,由于中药固有的特性,西药缓控释理论及技术往往并不完全适用于中药。目前,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理论及技术体系尚处于研究与完善阶段,制备中药缓释、控释制剂还存在许多困难,在制剂过程及质量评价中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药材的前处理,②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③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辅料、制备方法),④缓控释制剂的质量综合评价(体外释放度、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生物利用度、),⑤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研究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2.1药材的前处理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研制中药及复方缓控释制剂的前提是,明确其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最起码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要明确中药及复方中每一中药起药效作用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群及其主要的有效成分。这样才能明确中药提取分离的对象,为中药制剂制备过程的前处理及缓释制剂的设计、制备与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中药成分复杂,即使是单味中药,往往含有数类、几十种甚至于上百种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往往不明确,杂质含量较高,服用量大,使得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很难进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结合药效学试验,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这是中药缓释制剂与西药缓释制剂最大区别之处,也是中药缓释制剂制备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中药制剂成型工艺的基础。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旋转提取法等新提取方法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提取效率,降低了有效成分的损耗。同时,新的分离与纯化方法如絮凝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分子蒸馏技术等的应用,使中药提取物“去粗存精”更加完善。不仅使分离纯化的操作易于进行,杂质去除比较完全,而且能很好地保存有效成分。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2.2 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包括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毒性成分,如何确定中药或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呢?首先必须选择适宜的溶媒,将药材进行提取,应用化学分离手段,按化学性质将复杂的化学成分或组分进行分类,然后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选择合适的药理模型和指标,对分离的各部分进行体内外的药效学试验,确定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最后对有效成分进行结构分析与鉴定。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有效成分必须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传输到靶器官、靶组织才能发挥疗效,也就是说方剂中的有效成分必须是能被机体吸收利用并在体内产生与方剂治疗作用相关的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在有效成分确定的基础上,对有效成分进行体内药代动学试验及药效动力学试验,获取吸收速度常数(Ka)、表观分布容积(V)、消除速度常数(K)、绝对生物利用度(F)等药动学参数,并依据各主要有效成分在制剂的地位或权重,通过获得的药动学参数设计缓释给药系统的剂量与用量,为理想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奠定基础。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2.3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首先应根据处方中主要有效成分的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如有效血药浓度、生物半衰期等确定处方剂量及给药途径,选择满足于临床需要的剂型。再根据各种剂型的制备特点,选择相应的制备方法及辅料。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如果是以中药中提取分离的单体成分作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中间体,由于其纯度高、结晶性好,物理化学性质比较清楚,易于筛选出适宜的缓释辅料和设计出合理的制剂处方制成理想的缓控释制剂,其制备成型工艺与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研究无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大多数中药及其复方很难以一个或几个单体成分作为中间体原料,一般为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群,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混合体,其形式一般为膏状物或无定形粉末,物理化学性质也比较复杂,给缓控释辅料的筛选及制剂处方的设计加大了难度。因此,大多数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的方法,必须根据中间体的性质,借鉴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筛选适宜的缓释制剂的的辅料,并对制剂处方及成型工艺进行优化,是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关键之一。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2.4缓控释制剂的质量综合评价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长期以来,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一直制约着中药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影响因素多、有效成分不清楚、并且含量低,难以使中药制剂的质量达到稳定可控的要求。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并非所有的中药有效成分都能作为指标成分来对制剂的质量进行监控,因为目前中药中的很多有效成分结构并不清楚,没有相应的对照品及检测方法。如何选择中药制剂的指标成分呢?首先,指标成分应该是中药中的特征成分,并能反映该中药在制剂中的存在及程度;其次,该成分应具有稳定、可行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再次,该成分应是活性成分,最好是有效成分。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指标成分确定后,才能有效地监控中药制剂的质量,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检测项目、方法、标准)。中药缓释制剂的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制剂学常规项目的检查,如片剂的外观、片重差异等,小丸的水分、圆整度、重量差异等,微球的外观特性、粒度分布、流动性等。(2)定性检查,包括化学特征反应检识、薄层色谱检识等 (3)指标成分的定量测定。(4)制剂体外释药特性与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及体内外释药的相关性测定。(5)建立中药缓释制剂色谱的指纹图谱。对中药缓释制剂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保证制剂临床的有效性及质量的可控性。[9]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2.5中药缓控释制剂释药机理的研究[10]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与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中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其影响因素多,使得其释药机理的研究有相当的难度,目前关于中药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缓控释系统按结构及聚合物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贮库型或膜控型、渗透泵型、骨架型和生物降解型。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贮库型或膜控型释药系统的释药机理是扩散控释,主要是通过大孔膜、微孔膜和无孔膜的途径进行扩散,释药速率主要取决于聚合物膜的性质、形状、厚度、面积以及系统存在的形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渗透泵型是靠系统中水溶性物质或固体盐产生的高渗压将系统中的药物泵出,其释药速率与半透膜的厚度、孔径、孔率、片芯的处方以及释药小孔的直径有关,而与胃肠道的PH值无关。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骨架型按系统在释药过程中完整性可分为溶蚀型骨架系统、溶胀型骨架系统、整块系统。溶蚀型骨架系统在释药过程中骨架被溶解或降解,其释药机理与生物降解型相似;溶胀型系统在整个释药过程中系统不被液体介质溶蚀,但能吸收大量的液体介质(约30%-90%)而体积胀大,形状可能改变,系统的释药速率与药物本身的扩散性质及水分子摄入速率有关;整块系统是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不溶蚀型聚合物材料中,在释药过程中保持系统的完整性,按药物在系统中的存在形式,整块系统又分为整块溶解系统和整块分散系统,整块溶解系统是药物溶解在非溶蚀性聚合物的骨架系统,其释药机理较复杂,完整地计算释药过程比较困难。整块分散系统是药物分散在非溶蚀性聚合物的骨架系统,其释药过程受到聚合物材料、药物溶解度、几何形状、载药量以及药物粒子在释药时溶解扩散的动态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生物降解型系统是药物被包裹、溶解或分散于聚合物中,主要通过聚合物的降解释药,按聚合物降解的方式可分为非均匀降解(又称表面降解)和均匀降解(又称本体降解),系统的释药过程与聚合物的降解方式和药物在聚合物中的扩散行为有关,表面降解的释药速率与系统的表面积/体积比以及系统的形状有关,面本体降解的释药过程与聚合物的降解方式和药物在聚合物中的扩散行为无关,随着聚合物的降解,其释药速率增加。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中药缓控释系统的各种释药模式较为复杂,往往是多种释药模式同时共存。中药缓控释机理的研究还需要作大量的工作和努力。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2.6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总体思路流程图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9] 吴伟康.中药缓释制剂研究之管见,中成药2001,23(6):459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10] 平其能 主编.现代药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177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3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常用辅料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http://www.westyx.com/bbs
在进行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时,为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应先根据药
『捌』 缓释技术的意思
“缓释技术”通常是指药物的缓释;肥料的缓释等。指的是利用缓释材料对药物的“包裹”和钉锚作用使之缓慢的释放的技术。
『玖』 脉冲式给药系统
药物释放系统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药物释放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时代。新型药物释放系统已成为药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第6届药剂学国际会议论文所占比重基本反映了当前国际上药剂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有:①缓释、长效制剂;②靶向给药制剂;③皮肤给药制剂;④粘膜给药制剂。
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s delivery system)这类制剂要求平稳血药浓度到以提高病人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目标。
1.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的特点
1.1.1 适宜于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
(1)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2)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3)头孢类抗生素缓释制剂、头孢氨苄缓释胶囊;(4)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
1.1.2 一天一次的给药系统:每日给药一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1.1.3 流体缓释及控释制剂:一些缓释微粒或微囊也可直接制备成混悬剂,缓释乳剂是利用一些脂肪醇或脂肪酸酯等为外相,以水及水溶性高分子为内相,凝胶缓释制剂是利用一些高分子材料粘性的特点制备的凝胶状制剂直接服用后在胃肠液内形成粘稠液体,减慢药物吸收速率而发挥缓释作用。
1.1.4 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
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多数仅对其中一种药物进行控释,而另一药物系以速释组分存在制剂中,这部分药物大多数有较长的半衰期或通常也仅需一天一次给药。
1.2 缓控释制剂技术
缓控释制剂的三种类型:定时、定速、定位释药。缓控制剂属于定速释放型,常用的技术有膜控释和骨架控释,而高分子交换树脂和渗透泵等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新技术有:多层缓释片和包衣缓释片技术,一次挤出离心制丸工艺,药物与高分子混溶挤出工艺,不溶性高分子固体分散技术等。
1.2.1 定速释放技术
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1.2.2 定位释放技术 :位释放可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在口腔或胃肠道适当部位长时间停留,并释放一定量药物,以达到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一些比重小于水以及具有高粘性的材料也可以使制剂在胃内滞留较长时间并定速释药。胃内滞留系统有,胃漂浮系统,胃内膨胀系统,生物粘附系统。小肠定位给药系统(肠溶制剂)避免药物在胃内降解或对胃的刺激,提高一些药物的疗效。常用的技术有,利用结肠高PH生理环境溶解适宜聚合物包衣材料,或利用结肠特殊酶或正常菌落分解特异性聚合物如α-淀粉、果胶钙等。
1.2.3 定时释放技术:定时释放可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药物,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定时释放又称为脉冲释放,即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针对某些疾病容易在特定时间发作的特点,研究在服药后可在特定时间释药的制剂,如通过调节聚合物材料的溶蚀速度可在预定时间释药,释药的时间根据药物时辰动力学研究结果确定。此外,有人研究了电控制PDDS,超声波控制PDDS和微波辐射PDDS等。
2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ed delivery drugs system TDDS)
2.1 概况
由于药物是在靶部位释放,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载体的趋靶性和长循环是药物载体的研究向药物一抗体共轭,载体-抗体介导、载体物理或化学修饰、纳米粒等发展以达到更高级靶向目的。对多种靶向给药系统的靶向机制、制备方法、特性、体内分布和代谢规律等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TDDS研究成果在生产和临床上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载药量小的问题,稳定性差的问题,临床给药的制剂学问题,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问题;TDDS的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问题,体内生理作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脂质体、微球(囊)等胶体型靶向给药系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2 靶向制剂技术
靶向给药系统有前体药物合成和药物载体(脂质体、单克隆抗体、红细胞等)途径,发展趋势是利用脂质体、类脂质、蛋白、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合物作为载体将药物包封或嵌入种种类型的胶体系统。在结肠靶向给药的制备方面是包衣法。
2.3 制剂的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最突出的特征。它有天然靶向性、隔室靶向性、物理靶向性和配体专一靶向性四个类型,近年有新类型的脂质体-空间稳定脂质体(S-liposome)又称长循环脂质体。
2.3.1 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固定在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上,通过局部毛细血管的阻留而实现定位释放。如将抗癌药固定在白蛋白、聚合物或磁性颗粒上可以达到在靶部位的定位释放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2.3.2 主动靶向制剂: 利用抗原-抗体或受体等分子亲和作用将药物定向分布在靶组织或靶细胞内。
2.3.3 靶向作用的前体给药:药物通过与单克隆抗体交联,或对药物进行不影响疗效的化学结构修饰等方法制成具有靶向作用的药物。
2.4 肠道靶向制剂: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CDDS)是通过传递技术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上消化道并不释放而到达结肠定位释放,在人体回盲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种独特的作用形式。
4.1 粘膜给药的种类: 粘膜给药有粘膜贴附剂、喷雾剂等,且有多种剂型从单层发展到多层,从缓释给药发展到贮库给药等。主要包括除胃肠道以外的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眼部给药和子宫阴道给药等。用于口腔粘膜给药的剂型有贴片、贴膜、舌下片、舌下喷雾剂、咀嚼片等。用于鼻腔粘膜给药的有滴鼻剂、喷雾剂、粉未制剂、微球制剂、凝胶制剂、脂质体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用于直肠粘膜给药的有凝胶栓、渗透泵栓、微囊双层栓、中空栓等。用于眼部粘膜给药的新剂型有亲水凝胶剂、脂质体、纳米粒剂、植入剂等。用于阴道粘膜给药的有环剂、膜剂、栓剂、片剂、药膏、海绵剂等。
4.2 吸收促进剂的应用: 对于口腔、眼、直肠、阴道粘膜给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剂在这些腔道内的存留时间一般较短,药物吸收量有限。因此,研究和开发在这些腔道内具有特殊粘附作用的生物粘附材料和新型渗透促进剂是解决这些腔道内粘膜给药系统现存问题的关键。
4.3 常用的粘膜给药
4.3.1 口腔粘膜给药,可延长制剂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也可将药物制剂定位于胃肠道的病变部位,发挥靶向释药局部治疗作用。结肠部位疾病等要求能在结肠定位释药,对在胃肠道上段稳定性差或吸收利用差而在结肠吸收利用较好的药物,可应用生物粘附作用实现结肠定位释药。
4.3.2 鼻腔粘膜给药: 药物由鼻腔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避免肝首过作用,在胃肠液与胃肠壁膜中代谢的或首过作用的药物尤为适用。
鼻腔中粘液纤毛将药物从鼻甲部向鼻咽部清除,这样大大缩短了药物与吸附的接触时间,影响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鼻粘膜吸收制剂发展较快,除了一些常规制剂,如滴鼻剂、喷雾剂、一些新型给系统也在鼻粘膜给药中得到应用,如微球缓释、控释制剂等。鼻粘附型的片剂、膜剂、凝胶剂研究也较多。
鼻粘膜吸收促进剂:大分子药物鼻粘膜吸收比较困难,可通过一些吸收促进剂来增加其对鼻粘膜的穿透作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良好的鼻粘膜吸收促进剂应该对鼻粘膜刺激性小,促进作用强,对鼻纤毛功能影响小,无毒副作用。常用的鼻粘膜吸收促进剂有:胆盐如牛磺胆酸盐、甘胆酸盐、脱氧牛磺胆酸盐等以及牛磺二氢褐霉酸钠、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等。
4.3.3 眼粘膜给药: 药物通过眼部给药而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优点,简单、经济、有些药物通过眼粘膜吸收与注射给药同样有效,眼部给药可以避免肝脏首过作用。眼部组织对免疫反应不敏感。适用于蛋白质类、肽类药物。药物通过眼部吸收仍存在许多问题,刺激性问题,药物剂量损失,药物在眼部的停留时间问题。眼部给药量有限,且药物停留时间短,容易流失,因而生物利用度低。为了提高眼角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常需要使用吸收促进剂。眼吸收促进剂对刺激性方面要求较高。肽类药物的眼粘膜给药,给这类药物的方便有效地进入体内带来了新希望.眼部长效制剂的发展将使更多的药物能够有效地从眼粘膜吸收。如眼用膜剂,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的凝胶剂等。这些剂型能有效地延长药物与眼部的接触时间,并能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四种制剂技术和特点比较
给药系统 药代动力学特点常用技术 备 注
控缓释给药 服用方便,释药平稳,峰谷小,副作用小 定速:膜控释,骨架控释第二代制剂
控缓:控制计量给药速度并保持药效
缓释:延缓药物的过程而延长药效
靶向给药:将药物输送到机体的特定部位或器官
透皮给药:经皮肤给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膜剂
粘膜给药:通过粘膜上皮细胞给药
控缓:零级定量释药
缓释:一级定比释药
定位释放,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类型多 避免首过效应和胃肠降解,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
透皮给药特点: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
离子交换树脂,包衣技术,渗透泵
定位:结肠靶向给药技术
定时:脉冲释放
静脉乳剂技术,脂质体技术,磁性微球,单克隆抗体,毫微囊技术,药物前体化
膜渗透控释,骨架控释技术,微小贮库技术,粘合剂分散型技术,促渗技术,吸收促进剂
化学:药物前体化
物理:离子电渗,电穿孔,超声促渗,激光导入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发展日趋成熟
第四代制剂研究开发阶段
5.5.5 新兴制剂技术研究重点
5 新型给药系统: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如胰岛素、促红素等)是无法制成口服制剂(片剂、胶囊或口服液)。以锌为基质的胰岛素颊含服片,分子量在45KD以内的多肽药物均适合开发成为颊含服片剂。
5.1.3 可在胃肠道内释放的智能化制剂: 这种新型制剂能停留在胃(肠)的某些特定部位,然后缓缓的释放出药物。为了让某些制酸药或抗溃疡药可长时间地作用于胃部,利用树脂作为原料的微珠制剂。进入胃内后可较长时间悬浮在胃液之中。在酸性胃液溶化掉微珠表面的乙基纤维素后,其内部的碳酸氢钠可慢慢释放出来并中和掉过量的胃酸。采用藻酸代树脂加成微珠,内装药物,再经冻干法干燥成为口服制剂。
5.1.4 超微颗粒气雾剂: 纳米技术可加工成100nm左右的超微颗粒,再进一步加工成方便携带和使用的气雾剂,可大大提高多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2 脑给药系统中的一些新方法: 血药屏障(brain blood barrier.BBB)的存在,使很多药物不能进入脑部,限制了脑部疾病的治疗。为此研究了许多脑给药系统的技术。
通过鼻腔向脑输送药物:雌二醇、多巴胺、孕酮、神经生长因子等,通过鼻腔给药直接进入脑脊液。
脑内植入:将全合成的、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与药物制成小丸,圆片,微球植入脑内。
药物与谷氨酸结合:一般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要求是相对分子量小于400,为亲脂性,对一些不能穿透的药物可采用与L-谷氨酸结合,利用谷氨酸作为载体使之透过血脑屏障。
5.3 免疫隔离释药系统: 用胶囊包裹啮齿动物的胰岛,植入人体内,由胶囊隔离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和抗体分子进入胶囊与动物胰岛产生免疫反应,而人体的营养物质可通过胶囊为胶囊内的胰岛提供养分,由动物胰岛分泌出的胰岛素起调节血糖作用。这一释药系统称为免疫隔离释药系统,也称为生物杂交释药系统或胶囊包裹细胞释药系统。最近,又发展了“微囊包裹释药系统”。
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1 概述
在药物制剂领域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具有久远的历史。人类从远古时代在谋求生存和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广泛地利用天然的动植物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多糖、蛋白质、胶质等作为传统药物制剂的黏合剂、赋形剂、助悬剂、乳化剂。上世纪30年代以后,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大量涌现,在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任何一种剂型都需要利用高分子材料,而每一种适宜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都使制剂的内在质量或外在质量得到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大量新型高分子材料进入药剂领域,推动了药物缓控释剂型的发展.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方式组合到制剂中,起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以及释放部位的作用。
与以往的常规剂型如片剂、胶囊、注射剂比较,缓释、控释制剂的主要优点是①能够减少给药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②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③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另外克服缓控释制剂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避免夜间给药。由于这些优点,缓控释制剂被称为继常规制剂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药物制剂。是目前发展最快,产业化水平最高的新型药物制剂。在缓控释制剂中,高分子材料几乎成了药物在传递、渗透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虽然与制药设备的不断发展更新有关,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新辅料的开发与应用。一种新辅料的应用,可开发出一大批制剂产品,并促进一大批制剂产品的质量提高,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 缓控释制剂的分类: 缓控释制剂作用机理有多种,制备工艺也千差万别,因此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粗略说来,有下列几类:
2.1 贮库型(膜控制型):控释制剂该类制剂是在药库外周包裹有控制释药速度的高分子膜的一类剂型,根据需要,可以制备成多层型,圆筒型,球型或片型的不同形式,并有相应的制备方法。如以乙基纤维素、渗透性丙烯酸树脂包衣的各种控释片剂、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控释膜的毛果芸香碱周效眼膜、以硅橡胶为控释膜的黄体酮宫内避孕器,以微孔聚丙烯为控释膜、聚异丁烯为药库的东莨菪碱透皮贴膏。其中以各种包衣片剂和包衣小丸为常见。
2.1.1 微孔膜控释系统在药物片芯或丸芯上包衣,包衣材料为水不溶性的膜材料(如EC、丙烯酸树脂等)与水溶性致孔剂(如聚乙二醇、羟丙基纤维素、聚维酮)的混合物。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包衣膜中水溶性致孔剂被胃肠液溶解而形成微孔。胃肠液通过这些微孔渗入药芯使药物溶解,被溶解的药物溶液经膜孔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改变水溶性致孔剂的用量来调节。
2.1.2 致密膜控释系统这种膜不溶于水和胃肠液,但水能通过。胃肠液渗透进入释药系统,药物溶解,通过扩散作用通过控释膜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由膜材料的渗透性决定,选用不同渗透性能的膜材料及其混合物,可调节释药速度达到设计要求。常用膜材料有EC,丙烯酸树脂RL、RS型、醋酸纤维素等。
2.1.3 肠溶性膜控释系统这种膜材料不溶于胃液,只溶于肠液,如肠溶性丙烯酸树脂,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等。为了达到缓控释目的,这类膜材常常与其它成膜材料混合使用,如不溶性的EC,水溶性的HPMC等。在胃中药物释放很少或不释放,进入小肠后,肠溶材料溶解,形成膜孔,药物可通过膜孔的扩散作用从释药系统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可通过调节肠溶性材料的用量加以控制。如采用丙烯酸树脂肠溶Ⅱ号、HPMC、EC等不同配比,制成的硫酸锌包衣颗粒,其体外释放时间可达24小时。
2.2 骨架型(基质型)控释制剂该类制剂制备简单,不需控释膜,将药物直接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形成的骨架中,药物释放速度取决于骨架材料的类型和药物在该材料中的扩散速度。如以PVA和PVP为骨架的硝酸甘油贴膏,以HPMC、Carbopol为骨架材料的各种缓释片剂、以HPC/Carbopol为粘附材料的黏膜粘附制剂等。
2.2.1 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采用无毒塑料如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氧硅烷等作为骨架基质材料,加入药物,再用丙酮等有机溶剂为润湿剂制成软材,制粒,压片。这些材料口服后不被机体吸收,无变化地从粪便排出。应用这类材料制成的释药系统一般适合于水溶性药物。如国外有用聚氯乙烯制成的硝酸异山梨酯、硫酸奎尼丁控释片上市。
2.2.2 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系统采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片剂的主要辅料,如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K4M,K15M、K100M)、Carbopol,海藻酸钠,甲壳素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遇水以后经水合作用而膨胀,在释药系统周围形成一层稠厚的凝胶屏障,药物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通过凝胶屏障而释放,释放速度因凝胶屏障的作用而被延缓。材料的亲水能力是控制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例如双氯芬酸钾为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半衰期短,1天需服用3~4次,且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可引起胃出血和胃溃疡。有报道研制了一种双氯芬酸钾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它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K4M)为主要骨架材料,并辅以其它阻滞剂,以调节释药速度。可供选择的疏水性阻滞剂有乙基纤维素、硬脂酸,肠溶性丙烯酸树脂等。为达到适宜的释药速度,还可加入亲水性的材料作填充剂或致孔剂,如乳糖、微晶纤维素、聚维酮(PVP)。上述辅料和药物混合后,采用粉末直接压片工艺压制成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表明,该制剂口服后,半小时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12小时内缓慢释药,可维持较长时间有效浓度,1天仅需服用1~2次。以上材料中若再加入一些蜡类和脂肪酸酯类,制成的片剂比重小于1,服用后可在胃液或食糜中飘浮较长时间,有利于药物持久释放。一些主要在胃内吸收或主要在胃中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制剂(如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可考虑制成胃内飘浮片。
2.2.3 蚀性骨架缓控释系统这类骨架材料多采用脂肪和蜡类物质如蜂蜡、硬脂酸丁酯等。口服后,固体脂肪或蜡在体液中逐渐溶蚀,药物从骨架中释放。释放速度取决于骨架材料的用量及其溶蚀性。制备常用方法是将药物趁热溶于或混悬于脂肪或蜡类物质材料中,冷却后磨成颗粒装入胶囊或压制成片。
2.3 微囊和微粒型控释制剂可以看成是微型化的贮库制剂和骨架制剂,大小在1mm以下,更普遍的仅0.1μm或数十微米.可选用水溶或水不溶性高分子材料,随着高分子材料研究的进展,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在微囊和微粒制剂中的应用也逐日增多。应用较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有明胶,淀粉,白蛋白,聚丙烯酸-淀粉接枝物,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乳酸共聚物,聚甲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烷基酯,乙基纤维素等。
3新型缓控释制剂 近年来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使缓控释制剂步入了定时,定向,定位,速效、高效,长效的精密化给药的新途径。出现了口服渗透泵控释系统、脉冲释放型释药系统、pH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新型缓控释制剂。
3.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和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3.1 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一般说来,缓释制剂以一级速度释放药物,控释制剂以零级速度释放药物,能够在较长时间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保证了药物的长效。但在治疗期间某些药物的缓释制剂可造成疗效降低和副作用增加,尤其是首过作用大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和丙氧芬缓释制剂会造成降解量增大,继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长期刺激使之灭活,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疗效。如应用硝酸甘油控释贴膏长时间维持一定血药浓度,易产生耐药性,不利于心绞痛的治疗。随着时间生物学、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物治疗学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的机体、组织、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具有周期节律差异。如皮质激素类、抗哮喘、心血管、抗风湿等药物作用往往受昼夜波动的影响。80%的哮喘在起床时发生,故希望药物药物在就寝时服用而在早晨起效。原发性高血压在早晨起床前的血压最高,午后逐渐下降,就寝时最低,因此抗高血压药物不需要维持24小时恒定血药浓度。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时间控制型给药系统-脉冲式药物释放系统应运而生。这种制剂能够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特点,按照生理和治疗的需要而定时定量释放药物,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和许多制药公司的普遍重视。理想的脉冲式给药系统是多次脉冲控释制剂,现阶段口服脉冲释放系统主要是两次脉冲控释制剂,其中第1剂量的药物可由速释制剂代替,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第1剂量缺失型的脉冲给药系统,又称为定时释药制剂或择时释药制剂。照制备技术不同,脉冲式控释系统可分为渗透泵脉冲释药系统、包衣脉冲给药系统和定时脉冲塞胶囊等。如一种"定时爆破"系统,核心是蔗糖颗粒,核心外包裹上模型药物双氯芬酸钠;再利用羟丙甲纤维素作粘结物将崩解物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包于药物层外;最外层用带有致孔剂的不溶性包衣材料如乙基纤维素作控释膜包衣。该系统不是投药后立即释药,而是有一个明显的时滞,大约间隔2小时开始释药,释放后3~4小时释药完全。这种包衣微丸进入胃肠道后,胃肠液能透过控释膜进入溶胀崩解层,此时亲水性凝胶材料经过水合、溶胀,产生一定溶胀压,高分子材料从溶胀到溶解需要一定时间,当溶胀压和膨胀体积足够大时,包衣膜破裂,此时将爆破式释放药物,形成脉冲释药。如人体胃酸分泌在晚上10点左右有一高峰,法莫替丁脉冲控释胶囊设计为服药后10~14小时释放第2剂量药物,使药物在体内有两个释药峰。在一天口服一次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控制胃酸分泌。
3.2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结肠释药系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定位释药技术。结肠释药对于结肠疾病治疗,增加药物的全胃肠道吸收有很大意义。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品种逐渐增多,该类药物易被胃肠道酶系统降解,但在结肠段,酶系较少,活性较低,是蛋白质多肽药物口服吸收较理想的部位。常用的结肠定位技术有利用胃肠道转运时间设计的时间控释型、利用结肠部位pH高的特点设计的pH控释型、以及利用结肠特殊的酶系统或正常菌丛分解特异性高分子材料(如果胶钙,α-淀粉)设计的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