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耗材问题 > 液态树脂自乳化

液态树脂自乳化

发布时间:2021-03-31 14:17:59

Ⅰ 有哪些溶剂是可以溶解液态树脂的而且不易燃

早上好,具抄体看是哪一种液体树脂成分,如果是类似环氧、酚醛和丙烯酸酯这样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建议用卤代烃比如二氯甲烷、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具有较好阻燃力,其他高闪点和高沸点兼顾诸如各种邻苯二甲酸酯和NMP也可参考用于稀释。如果是天然树脂比如桃胶、阿拉伯胶和未经割取暴露在树干的液体松香,由于含有大量无机和有机盐难溶于有机溶剂,良溶剂一般只有热水。

Ⅱ 您好,我要买一种材料,就是乳白色的液体树脂,将他倒进模具里,加温

蜂蜜结晶是在食用蜂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气温的变化版,蜂蜜会从液权态变为结晶状态,颜色由深变浅。这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一些人的担忧,其实这是蜂蜜的自然变化,与温度、水分、蜜源有关。
蜂蜜结晶速度的快慢受到温度的影响,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由于蜂蜜的黏稠度提高,致使蜂蜜结晶迟缓;若高于此温度,由于提高了糖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
蜂蜜的结晶还与蜂蜜的种类、含水量有关。如紫云英蜜、刺槐蜜、枣花蜜则不易结晶;而油菜花蜜、野坝子蜜、棉花蜜、向日葵蜜则易结晶。全部结晶的蜂蜜,一般含水量较低,宜长期保存不易变质。含水量多的未成熟蜂蜜由于溶液的过饱和程度降低,结晶速度也会变慢或不能全部结晶。这种半结晶的蜂蜜其营养成分并未发生变化,只是未结晶蜂蜜含水量相应增加,因此这种蜂蜜不宜长期保存。
专家表示,蜂蜜结晶是蜂蜜的一种物理现象,其营养价值并未发生变化,不会影响蜂蜜

Ⅲ 怎样让桃树树脂变成液态

下午好,如果说的来是桃胶自,它是一种大分子多糖混合物类似阿拉伯胶,易溶于温水几乎不溶于已知的有机溶剂所以用60-70度温水进行恒温溶解几小时就变成胶体水溶液了(杂质较多请用高压锅处理),适量添加一些1,2-丙二醇和丙三醇有助于保湿来延长水分挥发时间。

Ⅳ 树脂有多少种是液态的吗怎么才能固化

树脂有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之分。天然树脂是指由自然界中动植物分泌物所得内的无定形有机物质容,如松香、琥珀、虫胶等。合成树脂是指由简单有机物经化学合成或某些天然产物经化学反应而得到的树脂产物。

环氧树脂│ 酚醛树脂│ 丙烯酸树脂│ 不饱和聚酯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氨基树脂│ 有机硅树脂│ 聚酰胺树脂│ 脲醛树脂│ 聚氨酯树脂│ 呋喃树脂│ 其他合成树脂│

一般要加入固化剂才能固化。

Ⅳ 自乳化环氧树脂乳液储存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你选用的是哪种环氧树脂,适当的杂化一下,效果会好些

Ⅵ 乳液和树脂的区别

“乳液”和“树脂”的区别:

一、“乳液”和“树脂”——定义不同

1、“乳液”是用不溶于水的溶液聚合物,加入表面活性剂来制得的,在高速搅拌下就产生了该聚合物的乳液。

2、“树脂”通常是指受热后有软化或熔融范围,软化时在外力作用下有流动倾向,常温下是固态、半固态,有时也可以是液态的有机聚合物。

二、“乳液”和“树脂”——功能不同

1、“乳液”具有永久的柔韧性,有较好的耐酸碱性,能与大多数添加剂混合,乳液性在某一温度形成透明的薄膜,这个温度叫最低成膜温度,皮膜对水滴有较好的阻隔性。

2、“树脂”一般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常温下呈固态、中固态、假固态,有时也可以是液态的有机物质。具有软化或熔融温度范围,在外力作用下有流动倾向,破裂时常呈贝壳状。具有良好的综合物理机械性能,且易于加工成型。缺点是耐候性,耐热性差,且易燃。

三、“乳液”和“树脂”——适用范围不同

1、“乳液”具有广泛的粘接性能,除能粘接木材、皮革、织物、纸张、水泥、混凝土、铝箔、镀锌钢板等材料,可用作内外墙涂料、屋面防水涂料、防火涂料、防锈涂料。

2、“树脂”主要用作工程材料,也可用于家庭生活用具,适用于家用电器制品,如电视机外壳、冰箱内衬、吸尘器等,以及仪表、电话、汽车工业用塑料制品。

Ⅶ 如何加速使液体树脂快速凝固且不变形无气泡

配方工艺调整下,固化用量很关键

不饱和聚酯树脂中阻聚剂及其他添加剂的影响
为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稳定,常在其中加入阻聚剂或缓聚剂。这是一种能与链自由基反应形成非自由基或不能再引发的低活性自由基,使交联固化速率降低为零的物质。因此,低反应活性的树脂有可能因为其中加入的阻聚剂量很少而显得反应活性很高,而高反应活性的树脂也可能因其中加入了过量的阻聚剂而变得不甚活泼。另外其他添加剂例如:阻燃剂、色浆、低收缩剂、各种填料的加入,引入了磷、卤、金属离子或其他因素,都会影响树脂交链反应活性。
(6)固化剂、阻聚剂用量的影响
用JX-196树脂作固化实验,不同固化剂、阻聚剂用量的影响如下:
组号 BPO TBC HQ N-Cu 凝胶时间min 放热峰温度℃ 固化时间min
1 0.3 0 0 0 3.7 178 1.7
2 0.3 0.02 0.07 0.07 12.9 143 3.05
3 0.3 0.02 0.07 0.02 12.3 167 2.7
4 0.3 0.04 0.04 0.04 11.3 164 2.6
5 0.6 0.02 0.07 0.07 8.3 181 1.7
6 0.6 0.02 0.07 0.02 6.4 184 1.5
7 0.6 0.04 0.04 0.04 7.6 185 1.3
8 0.9 0.04 0.04 0.04 4.2 191 1.2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三组不同固化剂用量固化结果形成三个阶梯,用量越大,固化越快,放热峰越高。不同的阻聚剂和不同的用量固化效果也为不相同。因此在树脂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掌握好阻聚剂、固化剂的合理匹配十分重要。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网络结构分析
2.1不饱和聚酯树脂交联网络结构
不饱和聚酯中的双键与交联剂中的双键聚合形成不溶不熔的交联网络结构,网络中含有两种聚合物分子链结构。网络主体由不饱和聚酯分子链的无规线团组成,苯乙烯共聚分子链穿插其中,将不饱和聚酯分子链连接和固定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在网中不饱和聚酯分子链平均分子量为1000-3000。连接在不饱和聚酯分子链间苯乙烯分子链的长度为1-3个,而从某个引发点开始,聚酯分子 → 苯乙烯 链 → 聚酯分子 → 苯乙烯链 → 这样的连续重复,最多也只有7-8个交替,这样苯乙烯共聚物分子链平均分子量可达8000-14000。整个网络结构平均分子量为10000-30000。如果网络分子量小于10000会直接影响制品的力学性能 ,如强度、弹性和韧性等。
2.2 不饱和聚酯树脂交联网络的长寿命自由基
不饱和聚酯树脂交联网络在固化过程中,不饱和聚酯和苯乙烯各自双键的聚合进程及残留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特色。实验表明不管聚酯树脂交联网络完善与否,都会产生一些自由基无法终止的空间位阻的死点,形成长寿命自由基。这些长寿命自由基又只会存在于不饱和聚酯链上,而不会出现在只有两个官能度的小分子的交联剂上。由于长寿命自由基的存在,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后交联反应仍能进行。温度的升高,特别是接近树脂玻璃化温度时,分子的可动性大大增加,长寿命自由基得以活动,可以和残余的交联剂单体继续进行交联反应,这就是树脂后固化可以提高固化度的原因。
2.3 聚酯树脂网络结构中的微相分离现象
实验分析表明,在交联良好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中也存在着一种微相分离结构。这种微相分离很可能是在聚合过程中,由于不同分子链的相互排斥作用,聚酯链和交联剂以某种方式分别敛集在一起而产生了分相。固化初期的放热峰使两相相互溶合在一起,这是不饱和聚酯树脂形成均匀网络的重要条件。但放热峰后相分离的过程又在随着时间的延续不断进行和发展。低温的处理可加速该微相分离的发展,相反,热处理可以消除这种微相分离。当温度升高时首先可以使敛集较松的分相区破坏,温度再升高又可使敛集较紧的分相区破坏,最后,玻璃化温度以上的高温就可使所有分相区消除。相区一经破坏,再重新聚集分相就不象聚合时单体运动、排列自如,而要受到网络的限制。而在两相玻璃化温度以上的高温处理导致在网络均匀状态下进一步的聚合和交联,可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微相分离。
微相分离现象的存在对材料的性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实验表明,同一条件下聚酯浇铸体样品,25℃室温固化30天,固化度达到90.2%,其巴柯硬度为38.5。而经高温处理后,虽然固化度提高不大为92.6%,但由于消除了相分离的影响,巴柯硬度竟达到44.4。可见微相分离对树脂的硬度影响很大。同时也可以理解高温后处理试样刚度大大超过室温固化试样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要十分强调不饱和树脂玻璃钢制品,尤其是防腐蚀、食品用等玻璃钢设备,一定要经过高温后处理,消除微相分离现象再投入使用。
2.4交联剂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上面已经说到,两种单体交联固化时,竞聚率在影响不饱和聚酯树交联网络的均匀性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选择交联剂时必须注意竞聚率,使交联剂与不饱和聚酯能很好的交替共聚,形成均匀的网络结构。此外交联剂分子量要小一点,官能度要低,与聚酯要有优良的相容*联剂用量的选择上,一般说来交联剂用量过少,不饱和聚酯的双键不能完全反应,用量过多又必然形成大量的塑性链,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使树脂形成均匀紧密地网络。实验表明,交联剂苯乙烯的用量通常为35%左右,即与聚酯双键之比在1:1.6-2.4之间。
2.5不饱和聚酯分子量对交联网络的影响
聚酯分子量越大,分子链越长,分子量越小,分子链越短。实验表明,随着聚酯分子量的增加,形成完整网络的概率也越大,分子量小,形成完整网络就较困难。随着分子量增加,网络中端基减少,节点增加,耐热性越好。因此分子量大的树脂耐热性能较高。
2.6 不饱和聚酯分子结构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不饱和聚酯交联点间分子结构对网络热性能有直接的影响。不饱和聚酯分子结构单元由双键、酯键、醚键、亚甲撑、芳环类等集团组成。一般情况下,双键之间的链节越短,树脂的热变性温度就越高。双键间链节延长会使热变性温度降低。
弯曲强度是材料拉伸强度和抗压强度的综合体现,是材料性能重要的指标。树脂的交联密度越高,承受负荷的分子链越多,弯曲强度也应越高。但有时实际上却非如此。这是因为树脂网络是极不均匀的,而且均匀*联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各分子链的受力也不均匀。再有,高交联密度树脂其分子张紧而难以运动,变性量很小,在外力作用下宁折不弯。可见高交联树脂由于均匀性差,分子链难以松弛双重原因会造成他们弯曲强度不高。一个有高温使用价值的树脂,其理想的分子结构应该是在双键间主链中引入一连串非对称的芳杂环结构,最好能带有少量的极性键。
2.7 引发剂及固化条件对树脂网络结构的影响
(1)引发剂种类不同 ,树脂交联固化性能也不同。以过氧化环己酮(HCH)/环烷酸钴(CoN)和过氧化苯甲酰(BPO)/二甲基苯胺(DMA)两种氧化-还原体系为例进行固化实验可以看到:以BPO/DMA体系引发以苯乙烯为交联剂的树脂,固化达80h的过程中用丙酮萃取的百分率缓慢下降至24.9%,而以HCH/CoN体系引发同样以苯乙烯为交联剂的树脂固化至4.5h后即下降至24.5%,可见以HCH/CoN体系引发固化不饱和聚酯树脂要比BPO/DMA体系引发更为有效。同时发现,以HCH/CoN引发体系固化的树脂网络中长寿命自由基的数量10个月后仍然不低于固化80天后的数量。相比之下,以BPO/DMA引发体系固化的树脂网络中长寿命自由基的数量却很快消失殆尽了,充分说明该体系对树脂网络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尤其固化后期要达到较高的固化程度比较困难。
(2)固化条件不同树脂固化网络的性能也将有很大差异。以天津巨星公司JX-196树脂为例:取JX-196树脂,加入HCH/CoN引发体系后分成两份,分别置于25℃恒温水浴和25℃空气浴中,记录下每一试样在固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在固化前期树脂的温度情况水浴与

空气浴基本一致,但是在凝胶以后,在空气浴中固化样品放热峰较高,而在水浴中固化样品放热峰温度比前者要低20-30℃。再将两种样品进行后固化处理以后测定,在空气浴中固化的试样各种性能参数都明显优于在水浴中固化的试样。这说明同一树脂在经历不同固化条件时,起始的固化度有明显差别。虽然只要有足够的引发剂存在并经高温后处理,最终固化度将趋于一致,可是固化性能却有显著差别。这就是说,初始的固化条件奠定了交联网络结构基础,因而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定了材料的物性。所以在固化工艺中有一种所谓成夹生饭无法再煮熟之说。树脂固化以后分子就难以穿插运动了,因此影响网络结构的关键时刻是凝胶时刻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为了保证树脂网络结构的均匀性和连续性,要求交联剂继续渗透和溶胀,而此时出现的放热峰起到了这种作用,虽然交联产物最终固化度未见得更高,但性能却要比无放热峰者为好。
JX-196树脂在空气浴与水浴中固化性能比较
凝胶时间min 放热峰温度℃ 巴柯硬度 弯曲强度KPa
空气浴℃ 9.7 184 43 211
水浴℃ 11.6 163 30 188

Ⅷ 水性环氧树脂的环氧树脂水性化方法

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环氧树脂水性化有以下四种方法:机械法、化学改性法、相反转法和固化剂乳化法等。
1)机械法
机械法即直接乳化法,可用球磨机、胶体磨、均氏器等将固体环氧树脂预先磨成微米级的环氧树脂粉末,然后加入乳化剂水溶液,再通过机械搅拌将粒子分散于水中; 或将环氧树脂和乳化剂混合,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在激烈的搅拌下逐渐加入水而形成乳液。用机械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所需乳化剂用量较少,但乳液中环氧树脂分散相微粒尺寸较大,粒子形状不规则且尺寸分布较宽,所配得的乳液稳定性差,粒子之间容易相互碰撞而发生凝结现象,并且该乳液的成膜性能也欠佳。当然提高搅拌分散时的温度可以促进乳化剂分子在环氧树脂微粒表面更为有效地吸附,使得环氧树脂微粒能较为稳定地分散在水相中。
2)化学改性法
化学改性法又称自乳化法,即将一些亲水性的基团引入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上,或嵌段或接枝,使环氧树脂获得自乳化的性质, 当这种改性聚合物加水进行乳化时,疏水性高聚物分子链就会聚集成微粒,离子基团或极性基团分布在这些微粒的表面,由于带有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只要满足一定的动力学条件,就可形成稳定的水性环氧树脂乳液,这是化学改性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的基本原理。根据引入的具有表面活性作用的亲水基团性质的不同,化学改性法制备的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三种。
a、阴离子型
通过适当的方法在环氧树脂分子链中引入羧酸、磺酸等功能性基团,中和成盐后的环氧树脂就具备了水可分散的性质。常用的改性方法有功能性单体扩链法和自由基接枝改性法。功能性单体扩链法是利用环氧基与一些低分子扩链剂如氨基酸、氨基苯甲酸、氨基苯磺酸等化合物上的胺基反应,在环氧树脂分子链中引入羧酸、磺酸基团,中和成盐后就可分散在水相中。自由基接枝改性法是利用双酚A环氧树脂分子链中的亚甲基活性较大,在过氧化物作用下易于形成自由基,能与乙烯基单体共聚,可将丙烯酸、马来酸酐等单体接枝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中,再中和成盐后就可制得能自乳化的环氧树脂。
b、阳离子型
含胺基的化合物与环氧树脂反应生成含叔胺或季胺碱的环氧树脂,再加入挥发性有机一元弱酸如醋酸中和得到阳离子型的水性环氧树脂。这类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在实际中应用较少,这是因为水性环氧固化剂通常是含有胺基的碱性化合物,两个组分混合后,体系容易出现破乳和分层现象而影响该体系的使用性能。
c、非离子型
一般多在环氧树脂链上引入亲水性聚氧乙烯基团,同时保证每个改性环氧树脂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所得的改性环氧树脂不用外加乳化剂即能自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液。如用分子量为4000~20000的双环氧端基乳化剂与环氧当量为190的双酚A环氧树脂和双酚A混合,以三苯基膦化氢为催化剂进行反应,可制得含亲水性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链端的环氧树脂,该树脂不用外加乳化剂便可溶于水,且耐水性增强。另外,这种方法制得的粒子较细,通常为纳米级,前面两种方法制得的粒子较大,通常为微米级。从此意义上讲,化学法虽然制备步骤多,成本高,但在某些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在环氧树脂链上引入亲水性聚氧乙烯基团,同时保证每个改性环氧树脂分子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所得的改性环氧树脂不用外加乳化剂即能自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液。如先用聚氧乙烯二醇、聚氧丙烯二醇和环氧树脂反应,形成端基为环氧基的加成物,利用此加成物和环氧当量为190的双酚A环氧树脂和双酚A混合,以三苯基磷为催化剂进行反应,可得到含有亲水性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链段的环氧树脂。这种环氧树脂不用外加乳化剂即可溶于水中,且由于亲水链段包含在环氧树脂分子中,因而增强了涂膜的耐水性。并且在引入聚氧化乙烯、氧化丙烯链段后,交联固化的网链分子量有所提高,交联密度下降,形成的涂膜有一定的增韧作用。
3) 相反转法
相反转是一种制备高分子量环氧树脂乳液较为有效的方法,II型水性环氧树脂涂料体系所用的乳液通常采用相反转方法制备。相反转原指多组分体系(如油/水/乳化剂)中的连续相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在油/水/乳化剂体系中,其连续相由水相向油相(或从油相向水相)的转变,在连续相转变区,体系的界面张力最低,因而分散相的尺寸最小。通常的制备方法是在高剪切力条件下先将乳化剂与环氧树脂均匀混合,随后在一定的剪切条件下缓慢地向体系中加入水,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整个体系逐步由油包水型转变为水包油型,形成均匀稳定的水可稀释体系。乳化过程通常在常温下进行,对于固态环氧树脂,往往需要借助于少量溶剂和加热使环氧树脂粘度降低后再进行乳化。
4)固化剂乳化法
水性环氧树脂体系通常采用固化剂乳化法来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乳液。这类体系中的环氧树脂一般预先不乳化,而由水性环氧固化剂在使用前混合乳化,因而这类固化剂必须既是交联剂又是乳化剂。水性环氧固化剂是以多胺为基础,对多胺固化剂进行加成、接枝、扩链和封端,在其分子中引入具有表面活性作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链段,对低分子量的液体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用固化剂乳化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的优势是在使用前由固化剂直接乳化环氧树脂,不需考虑环氧树脂乳液的储存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缺点是配得的乳液适用期短。
目前,水性环氧的发展迎来春天!大家一起努力!共谱水性环氧新乐章!

Ⅸ 液态树脂为什么不能被蒸发

你好,可以,但是没有多大意义。真空干燥是根据液体负压蒸发原理,为了快速蒸发干回燥而采答取的措施。而树脂干燥,大多是“固化”,而非蒸发,加快树脂固化影响因素是温度,所以,提高温度才是加速的条件。但是,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固化物变脆,这是因为树脂没有经过足够的塑化时间,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阅读全文

与液态树脂自乳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净水器产多少废水 浏览:432
深井水拿水垢 浏览:250
蒸馏出来的精油有杂质 浏览:347
风扇出口过滤器 浏览:994
水处理生产厂家排行 浏览:947
吕梁购净化器多少钱一台 浏览:70
阳离子交换膜允许什么粒子通过 浏览:117
医院含氰废水如何处理 浏览:970
地下小棚进污水怎么办 浏览:787
白水过滤机散气式网 浏览:808
木纤维厂的污水污泥 浏览:426
尚赫净水机第三道怎么打开 浏览:465
滤芯存一半水是怎么回事 浏览:196
瑞幸咖啡哪里有纯净水 浏览:594
怎么把河水变成纯净水 浏览:889
艾美特饮水机开关漏水了怎么办 浏览:797
mkz17款空调滤芯怎么拆 浏览:531
热水器大功率过滤器 浏览:870
工业ro反渗透膜安装视频 浏览:781
热水器有水垢就臭么 浏览: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