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春市乐山镇街道拆迁吗
这个目前还在计划中,还没那块,可以当地的街道直接问下
估计是这个是还需要一段内时间,容最少出通知还要有四五个月的样子
最好是可以到当地的相关部门的网站问下最好了
这个上面可能你问的得不到最佳的答案
毕竟这个上面的影响力也是有限,如果上面开始安排了
那你就要做好准备的了,以及以后的一个房子规划
等等,要运筹帷幄,到时候受手访脚乱就不好了。
㈡ 长春伊通河最终汇入哪里伊通河形成时间
伊通河,满语“波涛汹涌的大河”。古称“益褪水”、“一秃河”、“易屯河”,皆为古女真语音译。
源远流长的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在农安县靠山乡汇入饮马河,全长342.5公里,被两岸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伊通河上游有两个源头,一条支流。东源在省城南100公里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由渗出的泉水集流而成,向西流经大酱缸、板石庙、寿山屯至营城子与西源汇合;西源则出于东丰县磨盘山西北石碑岭通称小伊通河,流向由南而北,其下游一段成为伊通与东丰两县的界河。主要支流为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河源乡流沙林夹槽子屯和苇塘沟,越过二道乡石门水库,流约百里,在朝阳区乐山镇南与1933年为种植水稻而开辟的新开河汇流进入伊通河。流经伊通、长春、农安注入第二松花江。伊通河从源头至营城子一段,穿行山谷之间,河床较深,水清流急,经常爆发山洪。过营城子后进入山间平川地带,有杂木河、西苇河等先后流入,流速渐减,河谷渐宽。出县城后接纳了干沟子河、双庙子河等支流。河道进入平原地带,河谷宽阔,流量渐增。
伊通河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清康熙年间,在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大会战中,她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壮举谱写了光辉篇章。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长伊通河道,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为确保雅克萨大会战的胜利,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体长7.3丈,宽6尺,船腰宽9.8尺,后身宽6.6尺,每艘装粮200石,船上载有土炮,每艘船可运兵135人。在以后的1681年至1690年间,由大小运输船组成的粮草辎重船队,以威武的长龙阵式浩浩荡荡地穿过伊通河,经古伊通边门再向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粮食辎重,为确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古伊通河也因此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历史上的伊通河有过她的光荣与自豪,也有过痛苦与哀伤。在近代史上,每至雨季,大水泛滥十数里,周围田地和村舍均遭水害,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痛苦。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年久淤塞,水土流失,加上1939年末,“京大”(注:指伪新京至大安)铁路通车后,伊通河的水运作用大幅度降低,那时在她上面行驶的,主要为帆船,而不再是大船,长途水运也黯然失色,而由区域性水运取而代之。解放后,伊通河获得了新生。1988年在她的上游兴建了太平池水库和新立城水库,不但保证了市民生活用水,也大大增强了伊通河的防洪抗洪能力,但由于受上游水库的限制,伊通河从此基本断流。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伊通河就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顺治十二年(1658年),东辽河上游赫尔苏驿东北秦家屯附近,是叶赫河、东辽河域粮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马队将粮食运到乌苏城(即今伊通县城)河口和柳条边伊通边门。那时,每年春日,冰消雪化,开江开河之日,伊通河口人流车马络绎不绝。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伊通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设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满族人习武、比箭的场所,繁盛一时,有“十个营城子,不如一个箭亭子”之说。
伊通河水最盛时,当在清同治年间,据《满洲地志》记载,1868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327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而在下游的农安县伊通河沿岸,据民国初期县署文件记载:伊通河两岸从亮衣门到嗽叭营子,长200里,宽里许,每年夏季,水清柳绿,鸟语花香,景致宜人。
作为千年运粮古道,伊通河不仅在东北运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也汇集了有清以来东北重要的人文景观。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有叶赫和辉发两部发祥地在伊通河畔的璋地。“璋”,满语,意为两山间的狭隘地带;伊通河上游东西连接吉林西围场和盛京围场的一部分阿木巴克围场,是过去供朝廷打猎的地方,如今围场边缘残存边墙,场内留有封堆、烽台、老营房等遗迹和时见飞禽走兽出没的生态环境;横跨伊通河有东北大御路和东北柳条边。大御路又称“大御道”,是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开设的一条由京师(北京)皇华驿经盛京(沈阳)至吉林乌拉的驿道,专为传递皇帝圣旨及官文用。其间设驿站37处。东北大御路及驿站反映了清廷交通文化及习俗,是伊通河流域重要的旅游景观。
近年来,由于人口猛增,粗放式农业无限发展,林地几乎变为旱田,沼泽地全部变为水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在长春以南,伊通河主流和支流上修建塘坝水库,使涵养水源的资源严重匮乏,伊通河再没有了往日迷人的风采。欣悉长春市投资3亿元打扮母亲河,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拯救母亲河开始行动了。但是,仅长春市治理伊通河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对长春区段的伊通河治理有了大的动作,省城南100公里的源头区怎么办?省城下游直至农安靠山的伊通河入江口区域又怎么办?近几年我十余次考察了全流域的伊通河,发现伊通河的两个主要源头,一个支流源头,林木已砍伐殆尽,近年又雪上加霜盲目采集建筑砂石,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伊通河最重要的支流伊丹河,每年都有数千万立方米的土塌入河道,越来越宽的河道拱卫着一线浅浅的水流。全流域治理伊通河,特别是保护、培养和开发伊通河源头至长春段,势在必行。
重塑伊通河的辉煌,应从三个源头开始,全面退耕还林,对源头区实行局部封禁。源头至省城100公里,立即停止盲目采集砂石,疏浚河道;两岸各500米全部退耕还林,大面积栽种以柳树为主的林木,依托当年皇家围场的资源优势,在林中建起各种动、植物试验场地。伊通河流域文化历史厚重,全流域治理伊通河是一项立体工程。在技术治理伊通河的同时,要兼治伊通河两岸人文景观。如著名的“七星落地”伊通火山群,要建立旅游专线;要恢复横跨伊通河的东北大御路大孤山驿站和建于康熙年间的伊巴丹大戏楼。同时,要重建柳条边伊通边门。二是提高认识,痛下决心,尽快立项,投入施工。第一,退耕还林还水,建议从上游各发源地开始,河两岸各500米栽种以柳树为主的林木,实行封闭管理,相信30年左右,伊通河将重现天蓝野碧、水清鱼翔的自然景象。第二,上游(新立城水库以上)要四减:减少水田地,减少农业用地,减少工业项目,减少伊通县人口,向长春移民。统筹上下游产业、人口布局,把伊通县建成生态农牧区。第三,坚决控制向伊通河排污,建立雨水与污水两个排放系统,建污水处理厂并保证正常运行。第四,制定修建长春市区绕城河规划。其首尾与伊通河相接,形成循环流动水系。第五,是这项工程投资巨大,涉及长春、四平、辽源等市。要打破区域限制,由省里会同三家,联合组成伊通河全流域治理管委会,或将伊通河流域统一划归长春市,不再出现“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的现象,让河源河尾统归长春市管辖并治理。
㈢ 乐视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2020年以后有什么规划
你问他这个区有什么规划,这个是政府的事情。如果有新的规划,政府会在网站上发布的。
㈣ 主要城市供水安全及后备供水水源地
松嫩平原有长春、哈尔滨2个省会城市以及大庆、齐齐哈尔、松原、白城、绥化5个地级市,这些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比较发达,是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预防城市供水突发事件,解决城市应急供水问题,本次调查为这些城市提出了一批地下水后备水源地,以备应急之用。
一、城市供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水水源单一,资源不足
受水资源条件和供水资金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多数城市供水水源单一,如长春市主要是地表水,而其他多数城市是地下水。地下水供水比例过大,导致地下水长期超采,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严重威胁城市供水安全。城市是水资源利用最集中的地方,一般来说城市面积相对较小,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建城区,多为不透水层,雨水快速汇集排走,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加剧了地下水资源枯竭的速度。在东部高平原,城市多数缺水,地下水多已形成持续的下降趋势。
2.水污染加剧
城市是水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城市垃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率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如长春市、哈尔滨市、松原市、德惠市等城市都出现因地下水污染而不能使用的情况。
3.净水、供水设施老化,与新的城市供水水质要求不相适应
许多城市供水设施已超过使用期限,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因管网老化跑水而导致的停水时有发生。大部分城市净水厂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特别是新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将正式实施,对城市供水设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4.缺乏应急供水能力
近年来,松花江、芒牛河接连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严重威胁沿岸城镇的供水安全。在水污染事故发生的风险中,几乎所有城市都呈现出抗风险能力不足,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绝大部分城市没有城市供水应急预案,供水能力只能维持现状,没有供水后备水源和设施,在突发事件中缺乏应急调度能力。
二、主要城市后备供水水源地
(一)长春市
长春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城市供水主要有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和市内四处地下水源地,“引松入长”工程于1998年投入使用,将松花江水调入石头口门水库,再供城市用水。城市供水中85%以上是地表水,日供水60.27×104m3,其地下水只有10.41×104m3。地表水容易遭受污染,有突发性污染的可能性,因此,供水中的地表水污染是长春城市供水的重要安全问题。另外,“引水工程”也可能遭受像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为应对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发生,建议以下两种应急措施:一是可以启用停用的水源地;二是开发位于长春市南30 km 的伊通河谷和齐家子2处大型水源地。
伊通河水源地位于长春市郊区乐山-马鞍乡,分布面积205.85 km2,开采层位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厚15~20 m,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最大可达3000~5000 m3/d。地下水储存量为7.74×108m3,开采补给量为19.15×104m3/d,可开采量8.0×104m3/d,可作为大型水源地,但浅层松散岩类孔隙水含铁量高,需作除铁处理,方可利用。
齐家水源地位于双阳区境内,距长春市32 km,分布面积186.84 km2,包括饮马河与伊通河两个集中开采区。开采层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含水层厚度8~25 m,单井涌水量最大3000 m3/d。隐伏于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之下的新近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细砂岩,最大单井涌水量1000 m3/d。饮马河河谷区地下水储存量为2.53×108m3,开采补给量为18.74×104m3/d,可开采量为10.75×104m3/d。双阳河河谷区地下水储存量为3.10×108m3,开采补给量为12.9×104m3/d,可开采量为5.54×104m3/d,两河谷合计可开采量为15.20×104m3/d,可作为大型水源地。但需注意浅层地下水铁含量较高,需作除铁处理。
(二)白城市
白城市坐落于洮儿河冲洪积扇上,城市供水主要开采地下水,扇形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又有正在规划的“引嫩入白”工程,可满足白城市远期用水需求,缺水的可能性不大,主要的供水安全隐患是地下水污染。扇形地含水层上覆保护层很薄,且为砂性土,地下水环境脆弱。作为白城市的后备(应急)水源地,可选择埋伏在扇形地之下的新近系泰康组承压水,该层水含水层顶板埋深40~80 m,含水层厚度10~30 m,含水层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地下水丰富,单井涌水量多在2000~3000 m3/d,可选则富水地段作为城市后备(应急)水源地。但对泰康组承压水的开发应作好保护,除作应急外尽可能不开发该层地下水,以免造成污染。
(三)松原市
松原市地下水占城市供水总量的88%,由于引江水处理费用较高,近几年表水供水工程相继停产。地下水开采层位有大安组承压水、第四系承压水、河谷潜水及引龙坑泉水。开采大安组承压水的新村、二龙水源地,主要用于生活用水;第四系潜水主要用于工业用水。大安组承压水近几年地下水位下降较大,扩大引泉还有潜力。该市主要供水安全隐患:一是第二松花江水污染,导致地下水污染;二是大安组承压水枯竭,资源不足。
作为后备(应急)水源地一方面可在已有新村、二龙水源地的保护范围内,开发第四系承压水作为后备水源;另一方面也应改变现有供水结构,即增加引泉量,减少新近系承压水开采量作为后备水源,龙坑泉群多年平均流量0.5 m3/s,引水流量0.4 m3/s,现引泉水仅0.07~0.09 m3/s,扩引潜力很大。
新村、二龙水源地的保护范围内的第四系承压水,含水层埋深多在35~68 m,厚度13.9~55.0 m,岩性为含砾中粗砂、砂砾石,透水性好,单井涌水量一般大于3000 m3/d,水量丰富。水化学类型为低矿化重碳酸钙钠、钠镁型淡水,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适宜饮用。在2个水源地控制范围内,第四系承压水天然补给资源为690×104m3/a,开采资源为830×104m3/a,日供水量2.27 ×104m3。
(四)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现有水源地7处,其中,地表水水源地3处,地下水水源地4处。地下水年开采量为2.3831×108m3,占供水总量的38.38%,其中,城市生活用水0.9023×108m3,工业用水0.7123× 108m3,农业用水0.7725×108m3。市政及企业自备地下水供水井主要分布在建城区156 km2范围内,共有开采井1430眼,机井密度达9.17眼/km2。农田灌溉机井1881眼,分布在市郊1480 km2范围内,机井密度1.27眼/km2。哈尔滨市区四方台、朱顺屯、三棵树三处地表水水源地,均分布在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取松花江水作为供水水源,由于上游沿岸分布着众多的城镇及工厂,江水受到污染,特别是一旦出现突发性污染,哈尔滨市区的供水安全将受到严重影响,必要时,可以启用江北松浦和哈西孙家洼子等地下水水源地。
(五)大庆市
大庆市城市供水比较分散,除大庆市区外,各采油厂一般都有自备水源井,水源地多达50处,长垣以西以开采第四系承压水和泰康组承压水为主,长垣以东则以开采白垩系明水组承压水为主。此外,大庆还有三个大型引水工程,即北部引嫩工程、中部引嫩工程和南部引嫩工程。引水工程将嫩江水引入大庆周边水库,再供各类用水。其中,北引和中引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地表水源,南引主要用于农业用水。供水安全隐患主要是:地表水源污染、地下水源污染和地下水资源枯竭。
(六)齐齐哈尔市
齐齐哈尔市区目前有地下水水源地14处,供水井68眼,企业自备水源井316眼,农灌井4273眼,机井密度为1.16眼/km2。市区形成以工业和生活用水为主的市政供水和企业自备井供水两大系统以及近郊区以农田灌溉为主的分散式供水。工业及生活供水主要开采第四系孔隙承压水,近郊区农业供水主要开采第四系孔隙潜水,临嫩江部分工农业(包括生活用水)利用地表水。
2003年,齐齐哈尔市区开采地下水量2.815×108m3,开采模数为6.97×104m3/(a·km2),其中,生活用水0.7397×108m3,工业用水0.3171×108m3,农业用水1.7590×108m3。生活用水中一部分来自地表水(嫩江水),年供水0.1095×108m3,嫩江浏园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和氨氮超标比较严重,分别为50%、25%和8.3%;在嫩江以东地区地下水受“三氮”污染也在逐年加重。城市供水主要隐患是江水或地下水污染。如遇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可以启用城北工人屯等后备地下水水源地(见表12—2)。
表12—2 松嫩平原主要城市地下水后备供水水源地一览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