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畜牧场污染的原因
畜牧场污染的原因
一、动物排泄物
畜牧场中的动物,如牛、猪、羊等,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包括粪便和尿液。这些排泄物若不及时清理,会堆积在场地内,发酵后产生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严重污染空气,同时粪便中可能含有大量病原体,通过水源和土壤传播。
二、饲料养殖环节污染
在畜牧场饲养过程中,为了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和添加剂。部分添加剂含有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动物体内排出,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尤其是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品,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进一步产生污染问题。
三、污水处理不当
畜牧场在进行动物养殖时会产生大量废水,其中含有饲料残渣、药物残留以及微生物等污染物。若处理不当直接排放,不仅会对地表水造成污染,还可能渗入地下水源,影响地下水质量。同时,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还会通过土壤渗透,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四、管理不善导致的问题
畜牧场的管理不善也是导致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和管理制度,员工环保意识不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因此,加强畜牧场的环境管理,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是减少畜牧场污染的重要途径。
畜牧场的污染问题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动物排泄物、饲料养殖环节污染、污水处理不当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养殖技术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畜牧场的污染问题。
Ⅱ 畜牧场污水处理的措施有那些
畜牧场污来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源,按其基本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等。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使畜牧场高浓度的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所以必须进行系统处理。目前大型养殖场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有如下几种。1 固液分离与理化处理系统 处理流程:固液分离—沉淀一气化—酸化—净化_鱼塘—排放。这种处理系统,基本上可将污水净化到符合排放标准和得到综合利用。其缺点是:处理工艺流程较长,占面积大,工程投资费用高。2厌气池发酵处理系统 处理流程:畜舍排出的粪水一厌气池一沉淀池一净化池一灌溉农作物。此种处理系统,能使猪场排出的粪水COD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200m叽,同时可充分厌气发酵生产沼气作为能源。但工程投资费用大,沼气池内残料、污泥较难清除。由于湿的粪料运输和利用困难,还会出二次环境污染问题。3土地处理系统 土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洒布在土地上,利用土壤作物发生净化作为对污水进行处理的系统。主要包括物理的过滤、吸附、化学反应和化学沉淀,以及微生物代谢作用的有机物分解等,按其运行方式不同,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Ⅲ 猪圈里排出的水里对植物有害的菌吗
猪场粪尿污水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1)污染猪场及其周边环境猪体内的微生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排 出体外,猪粪尿是微生物的主要载体,如前所述,每克猪粪尿污水中 还含有大量大肠杆菌、肠球菌以及数量不等的寄生虫卵、活性较强的 沙门杆菌,这些有害病菌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会污染猪场自身 环境,直接威胁本场猪群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会使猪场周边环境受到 威胁,导致疫病自由传播,甚至还会引发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 人体健康。
(2)污染空气猪粪尿中含有大量未被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和 含氮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分解成甲烷、有机酸和醇类,含氮化合物 主要是蛋白质,在有氧条件下蛋白质最终被分解成硝酸盐类,在无氧 条
件下可分解成氨、乙烯醇、二甲基硫醚、硫化氢、甲胺、二甲胺等 恶臭气体。
刚排泄出的猪粪尿中含有NH3、H2S、胺等有害气体, 如果不能将其及时清除或清除后不能及时处理时,其臭味将成倍增 加,产生甲基硫醇、二甲基硫醚、甲硫醚、二甲胺及多种低级脂肪酸 等恶臭气体,加上高密度饲养猪只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其臭味成分多 达160多种,这些有害气体不但给猪只的生长发育造成危害,还会危 及周围居民的健康,加剧空气污染。
(3)污染水源由于猪体内缺乏有效利用磷的植酸酶和对日粮中 的蛋白质利用有限,从而导致日粮中大部分氮和磷均以粪尿的形式排 出体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猪的日粮中氮和磷的消化率分别为 75%-80%和20%~70%,沉积率分别为20%-50%和20%-60%, 如果不对粪便进行有效处理,则可导致一部分氮挥发到大气中,从而 使大气的氮含量增加,严重时可造成酸雨,危害农作物;其余大部分 则被氧化成硝酸盐渗人地下或随地表水一起流人江河,致使公共水系 的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从而造成更为广泛的水源污染。
猪粪尿中残 留的磷渗入地下或随地表水一起流人江河,可严重污染水质,导致江河、池塘中的藻类和浮游微生物大量殖生,并可产生多种有害物质, 进一步污染环境。我国是水资源和肥料资源都非常缺乏的国家,畜牧 场的粪便污水只要处理得当就可转化为宝贵的资源。
(1)污染土壤为了提高猪只生长速度通常在其饲料中添加大剂 量微量元素添加剂,这些微量元素添加剂经猪体消化吸收后其多余部 分以粪尿的形式被排出体外,然后被作为有机肥料播撒于农田、果 园、花圃,长此下去,将会导致土壤环境中磷、铜、锌及其他微量元 素的富集,从而对农作物、果树、花丼产生毒害作用,严重影响其生 长发育,导致减产、减收,甚至造成环境污染,成为一大公害。
(2)污染畜产品(猪肉及其制品)在养猪生产过程中,为了防 治猪群疾病,多在词料中添加抗生素等兽用药品,这些抗生素等兽用 药品在猪只体内经过血液循环和肾脏过滤后,多数可随尿液排出体 外,极少量被残留于猪体内。
随着药物的经常性使用,微生物的耐药 性增强,为了防治疾病,药物的用量被逐渐加大,从而导致在猪体内 残留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畜产品(猪肉及其制品)受到污 染,食用污染的畜产品后人体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畜牧场废 弃物(粪尿、污水、臭气及其他废弃物)、交通废气、居民生活废弃 物(垃圾、生活污水、烟气、粪尿)。
这些污染物进人大气、水、土 壤造成污染,环境污染中的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三种环境间不停 地循环,相互影响,同时三种环境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不断使污染 物得以清除,但一旦超过其承受限度,必将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等环 境的恶化,猪只处于这种环境,其健康和生产力就会受到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
Ⅳ 养殖牲畜会消耗哪些资源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3、土壤污染
牲畜养殖场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氮、磷、钾等养分,若能合理施用可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特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如果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过量施用,则会给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产生如徒长、返青、倒伏等不良现象。
Ⅳ 猪场粪污处理和利用有哪些方式
妥善处理猪场粪污,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将其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可以变废为宝。猪粪通常有两种利用方式,一种用作肥料,另一种作为能源物质,如生产沼气等。尿和污水经净化处理后作为水资源或肥料重新利用,如用于农田灌溉或鱼塘施肥。猪场不同的清粪工艺,对粪污的后处理影响较大,采用粪尿分离方式,污水量小,粪含水量较低,粪和污水都易处理;采用水冲清粪或粪尿混合方式,污水量大,粪污稀,需经固液分离后,再分别处理,处理难度大。
1.用作肥料
猪场粪污的最佳利用途径是作肥料还田,粪肥还田可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农牧结合。猪粪用作肥料时,有的将鲜粪作基肥直接施入土壤,也可将猪粪发酵、腐熟堆肥后再施用。一般来说,为防止鲜粪中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对土壤造成污染,以及为提高肥效,粪便应经发酵或高温腐熟处理后再使用。自然堆肥:腐熟堆肥过程也就是好气性微生物分解粪便中有机物的过程,分解过程中释放大量热能,使肥堆温度升高,一般可达60~65℃,可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有机物则大多分解成腐殖质,有一部分分解成无机盐类。腐熟堆肥必须创造适宜条件,堆肥时要有适当的空气,如粪堆上插秸秆或设通气孔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以保证好气性微生物繁殖。为加快发酵速度,也可在堆底铺设送风管,头20天经常强制送风;同时应保持60%左右的含水量,水分过少影响微生物繁殖,水分过多又易造成厌氧条件,不利于有氧发酵;另外,须保持肥料适宜的碳氮比26~35∶1,碳比例过大,分解过程缓慢;过低则使过剩的氮转变成氨而散失掉。鲜猪粪的碳氮比约为12∶1,碳的比例不足,可加入秸秆、杂草等来调节碳氮比。自然堆肥效率较低,占地面积大,目前已有各种堆肥设备(如发酵塔、发酵池等)用于猪场粪污处理,效率高、占地少、效果好。
2.生产沼气
固态或液态粪污均可用于生产沼气。沼气是厌气微生物(主要是甲烷细菌)分解粪污中含碳有机物而产生,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中甲烷占60%~75%,二氧化碳占25%~40%,还有少量氧、氢、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沼气可用于照明、作燃料或发电等。发酵后的沼渣再用作肥料。厌氧发酵过程中也可杀死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在我国推广面积较大的是常温发酵,因此,大部分地区存在低温季节产气少,甚至不产气的问题。此外,用沼液、沼渣施肥,施用和运输不便,并且因只进行沼气发酵一级处理,往往不能做到无害化,有机物降解不完全,常导致二次污染。如果用产生的沼气加温,进行中温发酵,或采用高效厌氧消化池,可提高产气效率,缩短发酵时间,对沼液进行二次处理,可进一步降低有机物含量,减少二次污染。
3.粪水、污水处理
大型猪场污水排放量很大,在没有较大面积的农田或鱼塘消纳时,为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应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综合处理,以达到无害化,然后再用于灌溉或排入鱼塘。
污水处理可采用两级或三级处理。两级处理包括预处理(一级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二级处理)。
一级处理是用沉淀分离等物理方法将污水中悬浮物和可沉降颗粒分离出去,常采用沉淀池、固液分离机等设备,再用厌氧处理降解部分有机物,杀灭部分病原微生物。
二级处理是用生物方法,让好氧生物进一步分解污水中的胶体和溶解的有机物,并杀灭病原微生物,常用方法有生物滤池、活性污泥、生物转盘等。牧场污水一般经两级处理即达到排放或利用要求,当处理后要排入卫生要求较高的水体时,则须进行三级处理。猪粪的利用还有其他多种形式,但许多处理方法投资大、耗能多,其应用受到限制。猪粪的各种处理和利用形式都有其缺点和局限性,在初建和设计猪场时应考虑到粪污的后处理问题更为重要,选择合适的场址(考虑农牧结合)和选择适宜的生产工艺,可大大降低粪污处理的难度,同时节约大量能源。
Ⅵ 发达国家畜禽粪污如何管理
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各个国家都经过先污染后治理这个阶段。许多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环境污染防治管理过程中,对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已比较成熟。发达国家中大体分为四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农田利用,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立法限养,以日本为代表的达标排放和以新澳为代表的草原限养。
(1)美加模式一—农田利用美国为了从源头治理畜禽粪污污染,主要通过严格细致的立法来防治养殖业污染。立法将养殖业划分点源性污染和非点源性污染进行分类管理。在1977年的
《清洁水法》(Cleaning Water)里将工厂化养殖业与工业和城市设施一样视为点源性污染,排放必须获得国家污染减排系统许可。明确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建场必须报批,获得环境许可,并严格执行国家环境政策法案。非点源性污染(散养户)主要是通过采取国家、州和民间社团制定的污染防治计划、示范项目,推广良好的生产实践、生产者的教育和培训等综合措施科学合理地利用养殖业废弃物。同时,美国还十分注重利用农牧结合来化解养殖业的污染问题。通过制定综合营养管理制度,十分重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联系,养殖业规模决定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种植业面积反过来调节养殖数量,使得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在饲草饲料、农作物和肥料3个物质经济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或通过输送管道或直接干燥固化成有机肥归还农田,既防止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欧盟模式——农田限养20世纪90年代,欧盟各成员国通过了新的环境法,规定了每公顷动物单位(载畜量)标准、畜禽粪便废水用于农用的限量标准和动物福利(圈养家畜和家禽密度)标准,鼓励进行粗放式畜牧养殖,限制养殖规模的扩大,凡是遵守欧盟规定的牧民和养殖户都可获得养殖补贴。从1984年起,荷兰不再允许养殖户扩大经营规模,并通过立法规定每公顷2.5个畜单位,超过该指标农场主必须交纳粪便费。为了让畜禽粪便与土地的消化能力相适应,英国限制建立大型畜牧场,规定1个畜牧场最高头数限制指标为奶牛200头、肉牛1000头、种猪500头、肥猪3000头、绵羊1000只和蛋鸡7000只。德国则规定畜禽粪便不经处理不得排入地下水源或地面。凡是与供应城市或公用饮水有关的区域,每公顷土地上家畜的最大允许饲养量不得超过规定数量:即牛3~9头、马3~9匹、羊18只、猪9~15头、鸡1900~3000只、鸭450只。
(3)日韩模式——达标排放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此后日本便制定了《废弃物处理与消除法》、《防止水污染法》和《恶臭防止法》等7部法律,对畜禽污染防治和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废弃物处理与消除法》规定,在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畜禽粪便必须经过处理,处理方法有发酵法、干燥或焚烧法、化学处理法、设施处理等。《防止水污染法》则规定了畜禽场的污水排放标准,即畜禽场养殖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养猪超过2000头、养牛超过800头、养马超过2000匹)时,排出的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并符合规定要求。《恶臭防止法》中规定畜禽粪便产生的腐臭气中8种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工业废气浓度。为防治养殖业污染,日本政府还实行了鼓励养殖企业保护环境的政策,即养殖场环保处理设施建设费50%来自国家财政补贴,25%来自都道府县,农户仅支付25%的建设费和运行费用。
(4)新澳模式——草原限养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主要饲养奶牛、肉牛和羊,养殖方式为自然放牧和围栏养殖,同时为了保护草地资源,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实行草场限养和轮牧,以保证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风险。由于实行了限养,草食动物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泄在草地上,直接回归于草地土壤。